源:商界杂志 ID:shangjiezz
过去几年来,餐饮界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或主动或被动成长起来的“网红”。 然而 成名不易,走下神坛也仅在转念之间。
赵小姐不等位、雕爷牛腩、黄太吉,从走红到落寞只消3年;很高兴遇见你、小猪猪、水货,2年;一笼小确幸,1年;Remicone乌云冰淇淋,半年。网红餐饮品牌关门越来越快。
这让餐饮界陷入到深深的惶恐之中,从趋之如鹜,到谈之色变,“网红”正在成为餐饮界的一个敏感词。
常言道,欲使之灭亡,必先使之疯狂。所以,网红之名到底是光环,还是诅咒?
当我们把这个问题放在营销范畴内讨论时,我们永远无法得出一个正面的回答。倘若我们将网红餐饮与传统餐饮做对比,拿成熟的餐饮经验去度量前者,又会发现这是两套有所交叉,并不完全重合的话语体系。
所以,这就是我们从众多网红类型中,聚焦到餐饮界网红的原因: 它是最显性的一类,是创业者最触手可及的一类,也是商业化过程中最富争议的一类。
叩问未来,彷徨四顾,或许只有网红餐饮自己才能诠释自己,也只有网红餐饮自己才能拯救自己。
1
大热必死的命门
谁先沸腾谁先死,在互联网热点快速滚动的时代,这似乎是所有类型网红的宿命。但是,网红餐饮是个例外。
事实上, 只要对过去几年来盛极而衰的网红餐饮品牌做一个归纳,就不难发现,它们之中没有哪一个是因为消费者喜好迁移,随之过气而死的:
比如“赵小姐不等位”的倒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内部管理出现了问题,导致菜难吃、分量少、服务差。
由“国民岳父”韩寒投资的“很高兴遇见你”,上海、苏州、西安、杭州等地门店接连关门,则是因为加盟商管理混乱、拖欠员工工资、无证经营、食品安全不达标等问题。
就连一度被认为是风口式餐饮品类代表的潮汕牛肉火锅,也不是因为潮流转向,才高开低走的。症结在供应链上:原来做牛肉火锅最好的黄牛肉是秦川牛肉,而2017年全国一下子开出了1万多家潮汕牛肉火锅店,货源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
所以,人 们常说的大热必死,背后的含义其实是,某事物透支了自己的能量,或者得到了自己难以承受的名声。这一解释放在那些落寞的网红餐饮品牌身上,再合适不过。
它们在品牌发展初期,往往会靠着单一的长板策略爆红,或是营销手法,或是单品爆款。而这反过来也就意味着,它们存在着无法与品牌匹配的基因短板。这样的缺陷如果不及时弥补,必然成为企业存续、扩张的绊脚石。
而 网红餐饮各种短板中,最棘手的就是供应链和品控。
过去几年里,喜茶是餐饮界炙手可热的网红。关于它的营销策略,舆论中充斥着各种或正面或负面的讨论。然而一个经常被忽略的话题是,当喜茶大规模扩张的时候,它的供应链正在经受怎样的冲击?
其实,这也正是创始人聂云宸的压力所在。毕竟喜茶只是名气大,在供应链上远没有老牌餐饮企业介入得那么深。
所以, 成名后的喜茶除了发力互联网营销,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上游跟进。
如今的喜茶不仅有自己的茶园,还整合了上游供应商。茶叶、水果受气候和种植环境影响大,需要从源头进行品控,喜茶就和上游种植园签订独家协议,出资改良土壤、改进种植和制茶工艺。
据悉,一块土壤的改良周期长达5 年,这些土地目前还没有产出。而喜茶这样做做,是为了在未来的供应链竞争中获得先发优势。
和喜茶一样,长沙蛙来哒早年也是先一步在本省内成为网红,随后才拓展至全国的,至今已有100余家门店。
一开始,凭借着丰富的菜品和口味上的特色,其不到 200平方米的门店每天都能实现3 万元的流水。然而,随着市场需求越来越旺盛,丰富的菜品和口味特色却成为企业扩张过程中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
创始人罗清和罗浩为此大刀阔斧地砍掉了许多与牛蛙无关的产品。它们其中有不少都是店中的明星菜品。目的就是将主要精力放在单品口味的标准化上。有着IT从业背景的兄妹俩为此还升级了十几次管理手册,堆起的各版本手册能有1米多高。
这些基因修复工作,或许不如互联网营销能够产生即时的效用,但是一个不能不及时修复短板的“水桶”,迟早都会在高强度的工作中整体垮掉。
2
忘掉自己
网红餐饮是这两年火起来的词汇,它覆盖了几乎所有经由互联网传播一炮走红的餐饮形态。 不过,在早期,它仅局限于一帮互联网人,用互联网模式打造的餐饮品牌,比如黄太吉。
2012年7月,时年31岁的百度前员工赫畅创办了黄太吉。那是一个互联网思维刚刚起势的年份。
赫畅用互联网的营销手法(年轻化的趣味文案、吸引眼球的开豪车送餐和最美老板娘等爆点)就让一个只有13个座位的煎饼铺子黄太吉俘获了CBD的白领们。这也启蒙了后来许多的网红餐饮操盘手。
然而 高昂的营销、门店成本,拉低了煎饼果子这一平民点心的性价比,没过多久黄太吉的经营就陷入了困局。 赫畅无奈转型,从煎饼店到餐饮平台,再到餐饮供应链平台,用他的话说就是“用互联网思维打造一个餐饮生态圈。”
梦想很美好,但是到目前为止,黄太吉仍然深陷泥潭,不能自拔。因为眼前是一条比经营餐厅更艰难的道路。
不过赫畅的尝试倒是又一次启发了餐饮界,即网红餐饮为什么不能基于自己的优势,从餐厅经营中跳脱出来呢?
事实上,霸蛮(原名伏牛堂)就依此逻辑,实现了成功转型。
在餐饮零售化的趋势下,霸蛮利用了自身互联网品牌的优势,正在从餐饮向新零售延展。如今的霸蛮有20余家门店,和大热的盒马鲜生一样,它们不仅是一个个堂食餐厅,更是一个个配送中心、体验中心。
创始人张天一依据消费紧迫性为产品确定了不同的服务方式:按分钟划分,就开餐饮店;按小时划分,就送外卖;按天划分,就做便利店里的冷柜微波鲜食;按月和年划分,就做速食,通过天猫、京东等网络渠道销售。
目前,霸蛮已整体盈利,电商业务(含外卖)销售额远远超过堂食,占比将近80%,真正成为了一个“零售+餐饮”品牌。
与霸蛮的新零售身份相比,广州“不方便面馆”的另一重身份则更具颠覆性。
这是一家融合了大量潮流元素,专门卖泡面的面馆,是许多年轻人慕名而来的“网红打卡圣地”。同时,它也是一家专门打造网红餐饮品牌的营销公司,有一个自带传播属性的名字——亚洲吃面公司。
创始人胡传建是一位资深广告人,也是一位“饕客”。2014年,他投身餐饮创业。起初仅仅是因为个人爱好,没想到却从中发现了商机。
他发现, 很多传统餐饮品牌都有转型的需求,于是就将自己经营网红餐厅的经验总结出来,衍生出了一块专门打造网红品牌的服务。
除了发挥自己擅长的潮流设计之外,亚洲吃面公司还运营着一个粉丝社群,不时举办吃面派对、音乐狂欢节等活动,让各个网红餐饮品牌的粉丝实现互动,甚至还在广州289创意园区开设了“吃面中心”。
在这个3000多平方米的空间里,有三分之一是出租给各类面馆的;三分之一用来做活动;还有三分之一用来做类似“前店后厂”的工作室。
也就是说, 胡传建基于互联网的跨界思维,打造了一家集网红餐饮、营销公司、社群和孵化器为一体的互联网企业。
目前,亚洲吃面公司的客户包括遇见小面、卤味研究所、本宫的茶等,个个都是全国或者本地的网红新贵。
所以,对那些积淀不深的网红餐饮品牌而言,死磕一个方向,有时真的不如自我颠覆,更有可能迎来新生。
3
资本这股东风
在网红餐饮界有这一类品牌,它们出身草根,模式传统,只是因为恰好赶上了某种消费潮流,或被大V、大号发现,带了一波“节奏”,而意外成了网红。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从此一步登天。因为危机往往也在随后降临,比如被“山寨”。
广东地区以外的消费者了解喜茶是在2016年之后,而在此之前,它其实已经在省内家喻户晓。只不过,那时它还叫皇茶。
事实上,直到今天,广东的街头巷尾依然随处可见皇茶的招牌。只不过,它们全部是“山寨货”。在成为本土网红后,皇茶一度遭遇了严重的被“山寨”问题。
假货不除,皇茶必亡。然而打假既消耗成本,又耽搁精力,这是创业公司难以承受之重。 为此,聂云宸只好将“皇茶”更名为“喜茶”。而为了避免再度被大规模“山寨”,他引入了投资人何伯权的1亿元投资,并借此抢占窗口期,快速实现扩张和市场教育。
讨债风波
大多数传统餐饮无论是品牌和规模,都是靠滚雪球的方式慢慢积累的。但是对网红品牌来说,突然爆红打破了既定的节奏。如果继续步步为营,就会错过业务扩张的最佳时机,而借助资本则可以乘势加快扩张,并抵御山寨品牌的绞杀。
当然,应对残酷的竞争,借助资本主动出击是一方面,修炼内功也同样重要。尤其是对于那些意外走红的传统餐饮品牌。
鲍师傅是近年来在北京走红的糕点店。用创始人鲍才胜的话说就是,这是一门“土生意”。那么,如何让这门生意不再土下去,避免网红效应消退后淹没在全国数十万的糕点店中呢?与喜茶一样,鲍师傅也选择了借助资本的力量。
2017年12月,此前一直对资本保持谨慎态度的鲍师傅,正式接过了来自天图资本的橄榄枝。
在投资界,天图资本有国民级美食幕后推手之称,投出了包括周黑鸭、奈雪的茶、江小白等网红品牌。而鲍才胜选择它正是认为,“天图是专做消费品的,我希望它能对我们企业在资源方面有帮助;第二个,希望它来倒逼我们加快规范化。”
目前,鲍师傅在全国不到20家店,糕点师全部靠师带徒的方式培养,选材和新品研发也过于依赖鲍才胜的个人经验。而天图资本不仅带来了资金,更重要是从其它网红品牌中带来了员工培养机制、供应链管理体系,乃至打假方面的经验。
不过,并非所有的网红餐饮都适合与资本联姻。
从近年来餐饮企业融资情况看,主打酸菜鱼、烤鱼、小面、小龙虾、潮汕卤味等的单品店品牌越来越受欢迎。因为它们更容易形成标准化作业、容易复制,迎合了资本对规模化的预期。
而清晰的股权结构,同样是拥抱资本的前提。否则就会重蹈西少爷创业团队,在资本带来的巨大利益面前,矛盾被放大、团队分崩离析的覆辙。
4
隐而不退
随着网红经济大行其道,各个行业都涌现出了一批网红企业家,餐饮界概莫能外。
从最早的外婆家“Uncle吴”,到打造了雕爷牛腩的雕爷,再到西少爷孟兵、霸蛮张天一……包装网红餐饮创业者一度成为业内流行的玩法。
然而,这样的玩法正在式微。人们渐渐发现, 创始人相对固定的人设,似乎无法承载网红餐饮品牌本身的不确定性。
外婆家的子品牌正在覆盖多元化的消费人群,吴国平无法一人饰演多个角色;雕爷牛腩口碑滑坡,雕爷恨不得躲得远远的,以防玷污自己营销专家的美名;西少爷创始团队分崩离析,孟兵再频繁露面,只会遭受更多非议;而霸蛮已经走上正轨,也不再需要“傲娇”的张天一再去制造什么争议话题了。
于是乎,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网红餐饮创业者开始隐居幕后。 比如喜茶创始人聂云宸。很多网友甚至不知道,其实他和张天一一样,也是一名90后创业者。
在90后创业者污名化的这几年,聂云宸很少出现在媒体上,更是从不发表争议性言论。毕竟,喜茶曾经饱受非议,创始人若再惹是非,公关部恐怕一时难以招架。
鲍师傅创始人也难得接受一次媒体采访,最近一次还是被山寨门店雇人排队事件逼急了,才出面解释了几句。
面对媒体,鲍才胜尽显小生意人的本分,“我们其实一直以来就想踏踏实实做事,一步一个脚印,也没什么太多的其他虚头巴脑的东西。”
这种返璞归真的表现,确实消解了不少舆论对鲍师傅的质疑。但随后,“土老板”鲍才胜又再度隐身。毕竟,他并不希望未来的鲍师傅仍然是一门“土生意”。
鲍师傅最新的公关辞令是,除了鲍才胜,他们还有一个技术总监,“近年来也会去到日本、韩国考察学习。”
当网红餐饮已经成为一个争议性概念时,包装创始人本身就是有风险的,这会让网络中的质疑者找到集中攻击的靶子。所以,现在我们已经很难再叫出几个网红餐饮创始人的名字了。正是他们的离场,为品牌让出了相对宽松的生存空间。
在传播学的语境中,媒介从来不只是信息的载体,它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信息本身。网红餐饮作为一门借助互联网工具和思维发展起来的生意,同样不能寄希望于从传统餐饮中找到完美适配的方法论。
网红餐饮创业者们需要尽快找到那把打开未来的钥匙,它在互联网,不在餐饮界。
本文来自事业线,创业家系授权发布,略经编辑修改,版权归作者所有,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 关注创业家公众号(ID:chuangyejia),读懂中国最赚钱的7000种生意 ]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第 3710 期
作者 | 餐饮老板内参 张鳗鱼
前有“嗦丢”、后有“嗦嗨”
网红餐饮越来越“硬”了!
又一道“网红小吃”,上热搜了。
前两天,一名博主发布视频,称自己在长沙夜市偶遇“东北特色名小吃”——“烤冰溜子”。
菜如其名,视频中,小吃摊位老板将数不清的冰块,放在炭火上烧烤,刷子上油、撒上干辣椒面、芝麻、孜然,最后再淋上烧烤酱、辣椒酱或者草莓、蜂蜜酱……但凡是烧烤能用上的调料,一样都不差。
如此丰富,售价仅为15元一份。据该摊主介绍,“烤冰溜子”是一道东北名菜,“出餐速度嘎嘎快,让人吃了还想吃”。
料全后,什么时候出锅完全取决于顾客的口味,“要烤焦一点,还是嫩一点”。随后老板一句“趁热吃”,宣告这道“东北硬菜”正式结束。
看到这,这道东北硬菜是否有些眼熟?同样火于网红餐饮造星城市长沙、几乎同样的吃法和形式,让不少网友猛然想起半年前出圈的“爆炒鹅卵石”。
“上次看到这么硬的菜,还是嗦丢。这比爆炒鹅卵石还要逆天,我愿称之为嗦嗨。”
“烤冰溜子”火后,一些土生土长的东北网友闻声出击,直言“东北根本没有这玩意儿!”
更有网友直言:网红餐饮只会做噱头、硬造红!“要是这样子,我可以研究上百道菜,蒜香螺丝、红烧螺母、爆炒大铁锤……”
今年的网红餐饮
火的快,“死”的更快!
不止嗦丢和嗦嗨,今年爆火的网红餐饮,大多都背着点“离谱”标签,两天前能被消费者捧上天,两天后就能火速降温遭全网质疑。
比如,日流水4万,但只能挣20天的竹筒奶茶。
3月,竹筒奶茶作为开年第一个网红餐饮顶流单品,登上各地热搜,杭州、苏州等地一夜间冒出数十家竹筒奶茶品牌,北京南锣鼓巷的一条街上就开了10多家,甚至创下过“单店单日流水超4万”的高峰纪录。
但当月底,短短20天的时间,竹筒奶茶便因为“菌落超标”、“重复使用”、“价高低质又难喝”等大量负面报道,受到各方质疑。到年中,全国各城市都有大量竹筒奶茶接连闭店,如今关于“竹筒奶茶”几乎全网没了声量。
◎竹筒奶茶曾经的“盛况”
再比如,300元生吐司、60元贝果,2小时才能排到的肉桂卷和6小时都排不到的瑞士卷……
魔都贯来是“网红风向标”,年轻人时下最追捧的网红餐饮品类到底是什么,只要在上海接头走一走,就全看明白了。
也因此,今年的网红餐饮中:成为网红打卡标配,轰动全国的300元天价生吐司、来自纽约的60元高端贝果、排队2小时,40分钟就售罄的肉桂卷、未开先火,排队6小时都抢不到的瑞士卷……统统出于上海。
不过尽管是魔都,也没有让网红一定能长红的魔法。
天价吐司很快有了平替,几乎同样的制作工艺与口感,仅要30元出头,差价高达10倍。于是,半年前还需要大排长队、加价求黄牛的网红生吐司,半年后就出现“无人问津”濒临倒闭的情况。
大火的肉桂卷网红店,没几天就被大量负面淹没,匆匆关店;瑞士卷网红店营销还没真正打出来,就被消费者贴上了饥饿营销的标签,流量下滑,被迫发声道歉。
更不用提,从面世起就备受争议的“新中式馒头”,还没火到真正出圈,便开始迎来第一批倒闭……
新鲜感褪去、品质难敌高溢价,面对新的消费环境,以往的“网红爆款逻辑”,在今年通通开始纷纷失灵了。
但另一面:
不想火的、踏实做生意的
反而从“网红”变“长红”
与“烤冰溜子”几乎同时出圈的,是“烤鹅腿”。
11月底,北京的一位“鹅腿阿姨”,凭借好吃、实惠、干净卫生,被清华、北大、人大三校学子“争抢”,接连霸占多日热搜,而“鹅腿阿姨”也因此被迫火成了网红。
出圈后,大量学生排队抢购,甚至还有闻声赶来的网友从哈尔滨赶到北京,就为吃到这款爆火的烤鹅腿。
与之类似的,还有再往前一些的“10元东北盒饭阿姨”。同样是好吃、实惠、干净卫生,“盒饭阿姨”甚至凭一己之力,把“东北盒饭”文化带上顶流。
在校大学生们开始奔赴工地,和工友们席地而坐吃“工作餐”。北上广深写字楼里打工的上班族,也打开了“工作餐”新思路,爱上了流动的10元推车盒饭。
两荤一素、肉菜齐全,10多块一份还都是“现炒”,在月薪2万吃不起老乡鸡的时代里,选择谁,答案不言而喻。
另一最佳佐证案例,是今年当之无愧的美食顶流淄博烧烤。一张一饼,一根肉眼可见扎实的小串,30元吃饱50元吃好,承接流量远胜其他网红餐饮的综合体量,但几乎无负面,被全国人民认证为今年“真正的网红餐饮”。
这些看似“意外出圈”,被全国人民追捧热爱的“网红餐饮”们,其背后所暗含的,正是今年真正的网红造星逻辑。
网红餐饮,格局大变
从年初,短短20天经历“爆火、质疑、全网打假”的短命网红餐饮单品竹筒奶茶,到年中以“离谱又好笑”出圈的爆炒鹅卵石、知了猴面包,再到年末的炒冰溜子……
不难看出来,今年新出现的网红小吃、餐饮,更多是以噱头的形式硬“造红”,不仅声量比往年小,也几乎没有出现像以往脆皮五花肉、夜包子、柠檬茶等能够持续发展的网红餐饮品类。
而与此同时对照的,是被人群淹没的“鹅腿阿姨”、是被全国各地人民追捧,凭一己之力带动城市旅游经济的“淄博烧烤”……
可以说,今年的网红餐饮,出现了新逻辑:
老网红一旦因为负面失势,会立马被消费者“打入冷宫,不再红”;新网红哪怕“疯狂造红”,也不再能轻易骗过消费者;而真正有本事、有内涵的“网红餐饮”,开始被更多人看到,什么都不用做也能红。
虚假繁荣、流量泡沫,网红与短命挂钩是不争的事实,但在消费逐渐回归理性务实的当下,谁又能肯定,未来的“网红”,不会回到词义本身,真正成为“褒义词”呢。
2023年末,“好人做餐饮”的时代,开始真正出现苗头了。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第 3612 期
作者 | 餐饮老板内参 内参君
热狗专门店
似乎在一夜间冒了出来
你所在的城市有热狗专门店吗?
全国很多城市都开出了热狗专门店。从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到惠州、义乌、德阳、盘锦这样的二三四线城市,都有热狗专门店的身影。它们基本成立于近两年,内参君查阅了30家热狗专门店,发现最早的一个成立时间也是2021年下半年。
“专门店”这个词近来很火,它似乎指代着品牌对某个产品的精通,具体表现在口感更好,或者口味更丰富上。总之,呈现出一种“高级”、“专业”的感觉。
但热狗专门店看起来不是这么一回事。它花里胡哨的外表让人感觉“可以,但没必要”但扎实的分量、给人带来的饱腹感,同时又似乎很实用主义。
内参君注意到,一些店有一些普遍共同点。热狗的造型、口味描述很咋呼:辣泡菜热狗、秘制咖喱鸡热狗、酸黄瓜热狗,奶酪通心粉热狗、芒果蟹柳热狗……令人不禁发问:是不是但凡是个菜,就可以加进热狗里?热狗的创新,是把之前的成熟餐饮元素硬怼上去吗?(以及,为什么会有芒果蟹柳口味的热狗?)
从个头、分量上看,热狗很实用主义:将将一手掌的大小,沉甸甸的,很饱,相当于花30块钱,吃一顿饭。比如下图这家店,最贵的热狗能卖到42元:
又咋呼又实用的热狗,有一种人民群众智慧结晶的感觉。五花八门的热狗店有一些共同点,比如门店面积小、部分口味重合,但没有定式。这也说明:热狗专门店是个有市场但还没出现领导者的“餐饮新物种”,每个品牌都在发育初期。
在小红书、抖音上,有许多餐饮培训机构将此作为“热狗专门店培训”的宣传信息,在网络上招聘学员。
网络上也有一些老板视角分享餐厅流水的帖子,让热狗专门店很赚钱的结论更有说服力。
那么,热狗专门店这是一个好生意吗?
热狗专门店的“AB面”
“整体是有的赚的。我现在继续优化模型,二店已经在筹备中”,刘晨翔在西安经营着一家名为“脏脏狗”的美式热狗店,正式营业仅有15天,且不借助任何营销推广工具的情况下,点评评分达到4.7。
从业者刘晨翔看来,热狗专门店有这些优势:
1、食材成本不高且价格稳定,借助消费者对西式快餐比中式快餐贵的认知,门店能有更多的利润空间
“2022年6月份,我看当时的环境,想做一个小吃快餐,客单价控制在35元以下。”
他最初想做汉堡,但看了一线城市精品汉堡80-100元的定价,决定放弃,这个价格难在西安做出高复购。结合避开牛羊肉这类价格波动比较大的食材和个人的兴趣爱好,他最终选择了美式热狗。
美式热狗的主要食材就两个——热狗、面包,两种食材都是可以预制的,存储时间较长。“门店每天要进货的就是4.5元/斤的生菜和1.5元/斤的洋葱,损耗率极低。”
市面上另一种流行的热狗专门店“韩式芝士拉丝热狗”也是类似。韩式热狗把面包也“进化”掉了,门店只需要把预处理后的热狗加工,在外面做一些点缀即可。用于点缀的食材也都是长保的。
2、出品简单快捷,门店模型小,可以压缩房租成本和人力成本
刘晨翔计划的开业时间刚巧遇到今年上半年开店潮,租金有一定上涨。为了按照计划“省钱地开店”,他后来选了一个在二楼的集装箱,18平,前面售卖后面制作,店里有两个座位和几个外摆,每月房租5000块钱。
店里有两个员工,近期有加了一个晚间工作的临时工,房租人工合起来一个月不到2万。“开业第一个月,每天营业额在2500-3000元,房租人工成本合起来在2万以内,毛利有60-70%,整体是有的赚的。”
3、它属于新奇特产品,互联网平台可以给到一定的流量支持
但他也对这个品类有一定顾虑,热狗长时间不红火,说明这个品类有一些局限性:
1、热狗的高复购消费习惯没有被培养起来
“我们提西式快餐的时候,想到汉堡、想到披萨,热狗可能是第四第五个想到的东西。”
在中国消费者心中,热狗长期处于西式快餐中一个比较平的角色,作为一餐中一个无功无过的小吃,不太出错,也不太出彩。餐饮创业者也不看好它。谈起西式快餐品牌,招牌不是汉堡包就是披萨,几乎没听说过是热狗的。刘晨翔这次创业,最初也是想卖汉堡。
2、产品几乎没有壁垒
“做热狗,产品没有什么壁垒,拼的是创新思维和文化传播,看似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刘晨翔说。
热狗专门店小,消费者可以直观地看到店员处理热狗的方式:焗、烤,都是通过操作一个机器,给热狗加热。上面加一些东西做出复合口味,本质上也是方便制作、方便学习。
热狗在制作上没有技术壁垒,在购买渠道上更是十分方便。
C端市场也有丰富的不同口味的热狗可供选择,加上近年来以蒸汽炸锅为例的小家电的普及,消费者很方便就能买到类似门店的食材自主加工。
消费者易学,竞争对手就更易学了。这是现在每个热狗专门店共同面对的品类难题,也是现在热狗专门店市场各家产品五花八门、没有哪个品牌形成绝对主导的原因。
热狗专门店走红
我看到了网红小吃的焦虑
今年的网红静悄悄。
其核心原因在于,大家对于网红这个词语的观念在转变。在整个消费降级的背景下,理性、务实的消费理念充斥餐饮赛道,传统网红小吃价格偏高,相对来说会受到更大的阻力,再加上产品创新力不足,导致网红小吃很难跑出来。
但,热狗类大香肠的升级,本质上并没有改变网红小吃的底层逻辑,反而用了更大的门店,更多的人力,更高的价格来进行包装。
热狗专门店能否是一门长久生意,像热狗类的网红小吃能否再跑出专门的形式,恐怕还要打上一个问号。
事实上,热狗开出专门店,其实也是今年整个网红小吃折射出的缩影。
放眼整个网红小吃,似乎已经很久没有新品爆出现了。不仅是新爆品的困乏,似乎小吃赛道的创新也处在了瓶颈,我们的记忆还停留在竹筒奶茶上。热狗专门店是今年以来比较出圈的一个现象,但相较此前网红小吃的声量来说,热狗专门店的讨论度相对偏低。
这不太能怪热狗。毕竟,热狗已经很努力了。
将不同的小吃品类开出专门店,像热狗一样,加上各类花里胡哨的噱头撑起一个店铺,进一步再进驻商场,似乎是当下网红小吃面临困境时的破局方式。
网红小吃的焦虑肉眼可见,但网红小吃并未停止不前:
网红小吃开始将自己的长板做极致,通过造型创新、场景造景、IP联动等方法营造氛围,唤起消费者情绪共鸣,吸引消费者前来打卡。
1、造型和场景的创新,色彩鲜亮,主打“多巴胺”
无论美式热狗专门店还是韩式热狗专门店,主题色总是会出现一抹鲜亮的黄色,或者橙色、红色这类比较“温暖”的颜色。在软装上,也会采用一些造型可爱、色彩碰撞的物品,增加整个场景轻松愉悦的感觉。
2、积极参加livehouse、citywalk地图打卡等、滑板年轻人群聚性活动
长板做极致的同时,热狗也在极力弥补自己的不足,提高性价比,往快餐的方向靠拢:
1、加量不加价,贴近消费者一餐饭的需求
很多热狗专门店都将热狗做得更有分量,增加面包以及热狗的质量,以成年男性一餐的食量作为标准,迎合节约粮食,做出适宜女士和小朋友食量的mini版本。
除了更有分量,还有更有质量一些热狗专门店还主动提升热狗品质,选择更优质的食材,一方面提升口感,一方面也迎合消费者健康饮食的需求。
2、口味创新,让热狗更好地本土化
在技术很难形成壁垒的前提下,口味创新是餐饮品牌应对竞争最好的也是仅有的几个做法。热狗品牌都在积极地创造新口味,借助“新中式”的潮流,尝试中西合璧的口味,做市场测试。
3、优化SOP、提高人效坪效,做更好的模型
显然这是一个被餐饮人各出己力改革的热狗专门店正在发展中,难以给它的未来一个确定的答案。
餐饮老板内参创始人、CEO秦朝说:从餐饮发展的历史来看,选择小众品类,避开市场激烈竞争,可能也会避开市场的机遇,走上一条“稳,但不温不火”的路。
热狗专门店未来的命运将会如何?现在并没有一个定论。
但从它的身上,我们看出了今年网红餐饮小吃的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