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江汉路上的靓靓蒸虾整装一新,油焖的、清蒸的小龙虾、卤鲫鱼喷喷香上了桌;雪松路上的巴厘龙虾,挂出了地道武汉话的互动装置,冰镇的醉虾醉了一弯子人。
本土奶茶真茶屋刚进驻武昌万象城,门头上的“第一杯奶茶诞生于武汉”醒目标语成了一道打卡风景。
咸安坊同仁里,一席·茶空间创始人舒畅正忙着张罗一场夏季沙龙展。
……
这两年,漫步武汉街头,你会发现新式餐饮、咖啡茶饮、艺术空间等领域的武汉本土新晋品牌如雨后春笋般蓬勃生长,在武汉上榜全国十大热门旅游城市的风口上,趁势扬帆。
悄然诞生和壮大的本土品牌正是城市的新鲜血液,它们带着对城市的热爱,承载着“新汉派基因”,不断探索、创新,为民生生活注入洋溢的活力,这座城市的声量和影响力也因此远播。
01
用崭新方式输出武汉味儿
这些新晋品牌妥妥是武汉滴
在武汉天河机场,“创旅优品”6家门店同步亮相,清爽的陈列,开阔的视野,丰富的品类陈列……一个多月时间,2000多个SKU,给武汉特产抱团提供了全新的场域。精武鸭脖、孝感麻糖、手撕武昌鱼、龙须酥、文创黄鹤楼书签等打包进了一个小巧玲珑的登机箱中,“荆楚风味 一箱随行”。非遗剪纸、文创虎座鸟架鼓拼图华容道等产品分门别类,一目了然。
< class="pgc-img">>武昌万象城7楼,真茶屋的“百香橙橙”格外受欢迎,用料橙子正是来自宜昌的伦晚脐橙。
今年樱花季,在地铁2号线和4号线流传着一句话:“在武汉,除了热干面,还有真茶屋。”创立于2021年的真茶屋,三年来,主打“0奶精更健康”,即0植脂末,凭借直白的“高品质+平价”策略,风靡武汉各大高校,目前已拓展有80余家门店。
< class="pgc-img">>“有幸成为城市美食名片,任重道远。”靓靓蒸虾运营总监袁志华介绍,靓靓蒸虾在武汉扎根16年,一直专注做小龙虾堂食,这几年,武汉成为全国有名的文旅城市,靓靓蒸虾也成了游客热衷的打卡点。“为了适应市场变化,我们今年在汉扩了6家店,全国共有31家店,武汉占一半,每家店风格迥异,比如汉阳店的市集风,万松园店的松弛感‘未完风’……”他娓娓道来。
诞生在雪松路上的巴厘龙虾,见证了武汉人的宵夜变迁,18年来“活得越来越年轻”,目前门店已经遍布武汉中心城区。这几年,为欢迎全国各地的游客,在口味上,针对华南游客研发了糖醋小龙虾,华东游客则对醉虾情有独钟。湖北菜中的经典藕汤、红烧鲈鱼等纷纷上桌,为八方来客带来一站式的地道美味体验。
“文化是一个城市最大的不动产。”咸安坊同仁里,一席·茶空间创始人舒畅正营造着有“武汉感觉”的艺术空间。在这里,以茶为载体,通过一个美学场所打造出闲适的、松弛的、愉快的、有质感的生活方式,让武汉这座城市的艺术融入生活,让生活浸入艺术。舒畅专门腾出了一整个房间做名家画展,三楼是一座花园露台,人们凭栏远眺,循着茶香感受武汉的美。
< class="pgc-img">>02
品牌创始人有股钻劲儿
二次创新解码“新汉派基因”
新晋品牌的创始人、主理人往往有股钻劲儿,不断将“武汉元素”二次创新,给人们在城市漫游中一个“更爱武汉”的理由。
“我们希望通过沉淀多年的、做城市IP开发的经验来赋能武汉本土品牌的输出。”创旅优品负责人金帝子说,“我们不想单纯做特产的集纳和陈列,而是通过二次创新,赋能老字号更迭产品、品类、设计等,从而焕发新动能,同时,还会自主研发、设计、落地适合当下南来北往旅客、游客需求的武汉新品牌。”她举例说,比如,将荆楚优品打包好,装进行李箱,随手就能带走,还推出了缀满武汉元素的特产随手包,里面装的都是小包装的云片糕、鸭脖子,让来去匆匆的旅客都能通过随手购买的一个“文创袋”,将武汉文化、武汉美味带在身边,不虚此行。
“游客来武汉,并不是一个孤立事件,我们希望通过一个餐饮的窗口,把武汉的美食文化、城市性格展示出来。”巴厘龙虾副总裁徐颖聪说,“为此,我们带着行业一起,把“鲜活虾到店加工”的标准统一成了业内标准,让鲜活、高规格、高品质成为武汉“虾界”的共识。”
靓靓蒸虾则成立了研发团队,像研究香水一样去研究小龙虾的口味、香型,连虾壳的厚薄、虾肉饱满程度都在不断精进。大厨还走街串巷,找到地道的卤味店,买下专利,用在新品研发上。
< class="pgc-img">>真茶屋创始人谭浪是从湖南来汉创业的小伙子,“想做一个武汉的本土奶茶品牌,让人们一来武汉,就想到武汉特有的奶茶。”为此,他当起了民间美食官,专门去挑犄角旮旯发掘地道的美食店,一边晒自家奶茶,一边找“老武汉底蕴”,互相“抬庄”。
新店开业以后,一席·茶空间经常跟游客交流茶的冲泡要点,希望给游客留下武汉“热情、友好”的印象,让他们感受到武汉文化氛围的浓郁。
03
品牌与城市相依共生
武汉新晋品牌稳健“破圈”
武汉是个会“搞钱”,也会“花钱”的城市。去年国内GDP十强城市中,一季度消费表现最好的城市是武汉。其中,武汉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56.2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2%。其中,商品零售1948.83亿元,增长6.1%;餐饮收入107.37亿元,增长9.2%。统计分析显示了武汉人对享用好物的不吝啬。
会花钱的背后,需要品牌实力的不断壮大。“让武汉本土品牌走得更远,需要全面了解消费者需求,深挖数据,最终通过对数据的深度分析、解锁,反馈到上游供应链,反向推动本土品牌不断汰换、迭代,从武汉走向全国,甚至全球。”金帝子建议,在政府部门的指导下,将新晋品牌组织起来进行主题化的头脑风暴,将研发、创意、设计、传播等多维度力量进行集结,搭建一个城市、品牌与市民对话的桥梁,不断精进城市文化品牌。
不少品牌提出了“稳”的规划。他们认为,若想代表城市的新生力量,需要稳健,需要精耕细作,不能消耗品牌,更不能消耗城市品牌带来的红利。
“我们希望带着对行业、对产品敬畏的心态,把哪怕是一个口味的微调做到极致。”巴厘龙虾副总裁徐颖聪说,店里可以触达消费者的点位,哪怕是一块可降解的环保桌布,都必须代表城市形象,“我们要有这种责任意识。”
< class="pgc-img">>刚入行的谭浪则意识到,和大品牌硬拼肯定不行,不如“淡定”做自己。未来,还会对湖北的赤壁砖茶、绿茶加大研发力度,把本地好物带出圈。
“未来我们会精心挑选更多有质感的、有匠心的产品或者作品,为人们的生活品质感、艺术美学性不断做加法。”在舒畅看来,城市在硬件上不断更新之外,在软件上也可以通过艺术人文氛围让大家收获幸福感。
武汉市商务局人相关负责人认为,品牌与城市相依共生,讲好武汉新晋品牌故事,以新势力来粘合消费者,有助于城市影响力的再提升。当下,新消费需求明显增长,品牌的升级转型尤为迫切,品牌要学会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讲好品牌故事,融入年轻人的消费语境。通过一个个品牌的新意、可持续的文化传承,推动城市品牌建设,是打造具有深厚品牌底蕴兼具创新基因的品牌之都的必经之路。
定去一个地方旅行前,当代人会把什么列入必打卡清单?除了景点、餐厅,当地的特色茶饮也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人“为一杯奶茶赴一座城”。在小红书上,“本土奶茶”关键词下有超过6万篇笔记,大家热衷于分享各地好喝的奶茶品牌。奔赴和热议的对象,之前是茶颜悦色、阿嬷手作,如今也包括卡旺卡、唐沫茶兮、阿水大杯茶等更多的地方性品牌。经过社交平台发酵,本土奶茶品牌是被当地人视为“炫耀资本”的“本地宝藏”,是外地人喝不到的“白月光”。
事实上,一些地方性品牌已经悄悄褪去“小众”标签,成为茶饮界“黑马”,并向全国市场进军。比如安徽品牌甜啦啦,其门店数已经接近8000家,正在向万店冲刺;深圳品牌茉莉奶白去年以来密集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开店,并通过联名、官宣品牌大使扩大声量。
当然,跳出个例视角,并非所有地方性茶饮品牌都有这样的野心和底气。对更多的品牌来说,即使其走出家乡、当上北上广深的“网红”,起家的区域市场也仍是其重要的底牌。茶饮市场越来越卷的现状下,上半年便有部分品牌选择退出发展状况不好的外地城市,将目光收回到自己的“老家”。
但即使退回到舒适区,地方性茶饮品牌也面临着头部品牌扩张、下沉所带来的压力。除了个别成功者,更多隐于大众视野之外的地方性茶饮品牌发展现状如何?他们为茶饮品牌提供了哪些可参考的样本?面对实力远超自身的对手,其优势与未来机会在何处?CBNData根据窄门餐眼数据,在门店数超过50家(含50家)的389个奶茶饮品品牌中,选取地方性品牌进行观察,希望从其发展现状和扩张路径中,梳理茶饮行业的机会与挑战。
地方新“特产”
如果往前追溯,茶饮品牌身上或多或少都有着地域标签,比如四川品牌茶百道、云南品牌霸王茶姬、长沙品牌茶颜悦色。这些地域标签在品牌初创阶段代表着其属性或特色,只不过发展模式及扩张路径的不同,决定了品牌后续与特定地域的关系强弱。
品牌路线大致体现在其门店覆盖区域范围、对单一省份的依赖度等维度。根据窄门餐眼数据,截至7月5日,奶茶饮品行业门店数达到50家(含)以上的品牌共有389个,按照覆盖省份数量、省份集中度(即一个品牌门店最多的省份下的门店数占该品牌全部门店数的比例,下同)两个指标,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以头部连锁品牌为代表,门店覆盖区域广泛且相对分散分布的品牌意在成为“国民品牌”。其余三类品牌则倚重特定区域,更倾向于走 “特产”路线,意在先向“区域茶王”目标努力。
关于何为“地方性品牌”,行业内并没有统一的具体标准,但一般而言,指代的是门店分布区域性较强的品牌。本文更聚焦那些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品牌,即省份集中度在40%及以上、对单一省份依赖度较高的品牌。
根据门店规模、省份集中度、覆盖省份数量等指标的不同,这样的品牌又可以被进一步细分。其中,千店级别的品牌代表了地方茶饮对规模化的突破,聚焦单一省份的品牌则代表了对特定市场的深挖,分别是地方茶饮品牌的两种典型路径。而更多的地方性茶饮品牌,其扩店、扩地模式也根据自身优势有所不同,下文将会做进一步探讨。
从地域分布看,具有一定文化沉淀、茶饮产业基础的城市,更容易批量产生地方性茶饮品牌。前者如西安等历史文化名城、潮汕等饮茶文化浓郁的地区,后者如广西、福建等水果、茶叶原料丰富的省份,以及河南、山东等已经有知名品牌带动茶饮产业氛围的省份。
区域的不同特色,为本土茶饮品牌的“特产”属性奠定了基调。以南宁为例,凭借靠近奶茶从业基础与资源丰富的平南县的产业优势,以及水牛乳、水果等丰富的茶饮原料,南宁的茶饮门店规模、本土品牌数在全国范围内都呈领先之势。窄门餐眼数据显示,截至7月5日,南宁的茶饮门店数、近一年新门店数在全国城市中都位居TOP10,其与昆明是唯二进入TOP10的二线城市。除了阿嬷手作这样在一线城市引发排队现象的“网红”品牌,南宁还有不少初具规模的本土奶茶品牌,它们以当地特色原料或性价比为优势,初步形成以广西为大本营、覆盖云贵川、进一步辐射更多地域的区域布局。
当地方性茶饮品牌成长到一定阶段,也面临着向全国范围内扩张还是继续坚守区域市场的选择。霸王茶姬、茶颜悦色分别代表了地方性品牌向全国市场扩张的两种态度和模式,前者已在全国超3000座城市开出近5000家门店、频传拟IPO消息,后者则仍有超60%门店位于湖南省内、出省后数次因排队问题陷入争议。但一个明显的趋势是,今年地方性茶饮品牌加快了出省、在一线城市开店的节奏。武汉品牌爷爷不泡茶、潮汕“潮功夫茶饮”英歌魂、贵州品牌去茶山等品牌,便密集进入新城,在社交平台上掀起新一轮“打卡”热潮。
小红书“本土奶茶”关键词下的品牌词云,来源:千瓜数据,时间:2024.05.02-07.30
在头部品牌挤压下“厮杀”的N条路线
扩张、下沉无疑是近两年茶饮品牌的关键词,生长于一二线城市的新茶饮品牌们,开始密集向下沉市场进军——而下沉市场往往是地方性茶饮品牌的“大本营”。再往前看,蜜雪冰城、古茗等早早在下沉市场完成布局的品牌,也不断挤压着地方茶饮的地盘。
不同于头部连锁品牌们有着鲜明的品牌认知、相对成熟的供应链与数字化系统以及一定的资本助力,地方茶饮往往并没有这些资源加成。在“大树们”密集的枝叶笼罩之下,他们是如何找到生长空间的?多数地方品牌的路线可以归纳为“中国风+当地民俗+特色原料”,在此基础上,又划分出不同派别。其中能够看到部分头部品牌发展模式的影子,当然也有地方品牌们摸索出的独特路径。
第一类为对标蜜雪冰城的“平价派”,瞄准价格敏感度高、品牌认知相对较弱的消费者。窄门餐眼数据显示,地方性茶饮品牌的均价主要位于15元以下,而这正是人均消费占比连续保持增长的价格带。
来源:万联证券《掘金新茶饮时代:聚焦供应链、高坪效与强品牌》
以安徽品牌甜啦啦为代表,其热卖单品可以称之为对标各大茶饮品牌爆品的全家桶组合,比如与蜜雪冰城同价的柠檬水与纯茶系列、冰淇淋系列,以及喜茶们的爆款产品“平替”。
甜啦啦的热门单品及其价格,来源:窄门餐眼
而部分品牌甚至做到了比“雪王”更为平价。在蜜雪冰城完善的供应链基础上,这些茶饮品牌已“卷无可卷”,其低价很大程度上依托于“比蜜雪冰城更下沉”的布局策略。CBNData选择了产品均价与蜜雪冰城相当或更低的品牌,根据窄门餐眼数据,它们的门店规模从几十到千店不等,聚焦区域也有所不同,但共同之处在于,三线及以下城市或乡镇店的占比显著高于蜜雪冰城及行业平均水平,部分品牌的乡镇店比例高达40%-60%。凭借较低的房租、人力等成本,产品价格有了压缩空间。自媒体博主“半佛仙人”也曾分析称,甜啦啦走的是村镇路线、压缩开店成本,保证低价的同时加盟商还有利润空间,从而实现扩张。
第二类为类似茶颜悦色的“国风派”,主打国潮、新中式理念,在此基础上融合部分地域文化,形成较为鲜明的品牌形象。此类品牌往往诞生于文化特色浓郁的城市,在产品开发、选址、门店装修、营销理念等方面,都紧密贴合其品牌形象。以武汉品牌爷爷不泡茶为例,该品牌以老武汉香片茶为灵感,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多个花茶品类,其41%门店位于新一线城市、32%选址于商场,以贴合其品牌调性。在扩张路径上,此类品牌“国风”“中式”的理念有着灵活的演绎方式及广泛的受众基础,因此也相对容易向其他省市扩张。目前不到500家门店的爷爷不泡茶,高调宣布今年目标是2000家门店。文章开头提到的茉莉奶白,主打花茶这一细分品类并选用茉莉花、栀子花、兰花等极具东方特色的原料,在产品设计、营销表达方面强调东方美学与现代时尚的融合,从而在多地“出圈”引发排队现象。
第三类则为更贴合特产属性的“小众宝藏派”,相比前述的国风茶饮,此类品牌加入了更浓郁的地域文化,比如深圳品牌英歌魂、河南品牌眷茶、福建品牌壶见。在一众主打性价比的河南茶饮品牌中,眷茶走的是主打东方香料、挖掘本土原料的路线,比如紫苏、茴香、胡椒,以及河南食材荆芥。荆芥柠檬茶加上颇具河南特色的名称“汴京梦”,拉满话题度与打卡吸引力。不过,产品口味、品牌文化方面强烈的本土属性,以及本土食材的运输成本,也限制了此类品牌向其他区域的扩张。窄门餐眼数据显示,眷茶目前虽已进入6个省份的21座城市,但仍有94%的门店位于河南省内。主打“潮工夫茶饮”的英歌魂,在进入上海时也重新解构了其浓郁的潮汕元素,主推品调整为更具口味普适性的“青兰观音”。
来源:眷茶点单小程序
第四类则为避开热门区域的“错位扩张派”。从扩张路径看,周边省市或江浙沪、两广等热门区域,是大部分地方性茶饮品牌向外扩张时的首选。这也造成热门省份及城市的竞争越发激烈。部分品牌在向外扩张时,有意避开热门区域,选择连锁品牌布局相对较弱的地方。比如吾饮良品,除大本营湖北之外,其在新疆、黑龙江的门店数量最多,类似的品牌还有河南品牌茶主张、山东品牌冰雪时光等。窄门餐眼数据显示,西北、东北及中部的部分省份,平均每十万人拥有的奶茶饮品门店数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从新开店情况看,这些地区的净新增门店数较为可观,开关店比优于全国,未来或仍有进一步拓店机会。
除此之外,地方性茶饮品牌还基于自身特色探索出了多种独特的发展模式,形成自身的壁垒。在小红书上,安徽品牌卡旺卡因提供免费的额外奶盖、打烊后奶茶直接送等服务,被称为“奶茶界海底捞”,加上其徽派装修风格、产品线多样等优势,收揽不少爱好者。云南品牌麒麟大口茶同样以“制茶师”强调服务方面的特色,并且走大单品路线,其点单小程序显示仅有一款产品在售,看似有悖茶饮行业高频上新的常识。据《新腕儿》报道,麒麟大口茶创始人表示目标是“开在茶饮头部品牌喜茶边上不死掉”,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其策略是,“只做一款产品,把所有资源投入到这一款普世基因的产品中,那我们的这款产品就有可能比喜茶做得好,再把门店模型缩小,各项费用成本降低,保证只有一款产品也能活下来,这样开在喜茶隔壁就不会死掉。”
图片来源:麒麟大口茶点单小程序
头部品牌“下乡”潮下,地方性品牌如何守位?
在越来越卷的茶饮行业,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无论地方性品牌的特色与扩张路径是什么,最后都很难避免与头部品牌“短兵相接”。重压之下,一些品牌或主动或被动进行收缩。据壹览商业报道,上半年一只酸奶牛、阿水大杯茶、吾饮良品等地方性茶饮品牌,便退出了部分城市。
面对争相“下乡”、抢占下沉市场的头部连锁品牌,地方性茶饮品牌的机会与挑战在何处?
本质上看,中国消费市场足够辽阔、人群派别足够丰富,为需求的无限细分提供了基础。与近些年苍蝇馆子、独立门店所引起的打卡潮类似,地方性茶饮品牌为消费者提供了区别于全国连锁品牌的独特体验。“在特定地方才能喝到”的稀缺性和独特性,之于游客来说是其旅游体验的重要一部分,之于本地居民则是其生活与商业融合的一种形式。
当然,情感层面的新鲜感之外,地方性茶饮品牌在消费体验、营销表达的创新方面也确实有其独特价值。深耕特定市场的基础上,这些品牌往往对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需求场景有着更深刻的理解,也能够更及时地反映在产品及门店运营的调整中。而全国连锁门店出于保持不同地区消费体验、品牌形象的一致性,往往不会贸然做出类似调整。具体而言,不少地方性品牌提供的是“茶饮+餐”的复合模式,拓宽覆盖的时段及客群范围。茶饮与餐的比重、具体餐饮品类与产品的选择,则因地域与品牌而异,这是决定品牌能否将复合业态做好的关键。
另一方面,近两年地方性茶饮品牌的知名度与品牌效应塑造,离不开文旅热潮及城市的出圈。与当地特色IP融合,正是地方性茶饮品牌的一大优势。据CBNData观察,淄博、哈尔滨、天水、阿勒泰等地的旅游热潮,便带动了当地茶饮品牌进入大众视野。不少品牌也趁机与当地文旅联动,推出相关产品或活动。相比争抢大IP的全国连锁品牌,地方性茶饮更聚焦当地的联名策略,也便于其凸显自身特色。
面向加盟商,地方性茶饮品牌的优势则在于提供更有吸引力的利益点。在加盟门槛设置及加盟商筛选方面,头部品牌出于品牌形象考虑往往更为严苛,并希望加盟商自带人脉关系与社会资源,而这样的人选是有限的。因此头部品牌纷纷开放加盟后,引发“加盟商不够用了”的系列讨论。相对而言,地方性品牌对于加盟商的资金实力与从业经验限制往往较低,品牌自身对当地营商环境、加盟商资源、关系网络的了解与掌握程度也更高,这是其相对于外来品牌的优势。比如,地方性茶饮品牌扎堆的乡镇、社区、学校等区域,门店背后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往往并非金钱就能解决,更考验品牌对当地人情网络的掌握程度。一些地方性品牌会倾向于骨干店员之间有亲属关系,以提高人员稳定性、降低门店经营的风险和成本,而大品牌往往更注重店员服务意识、经验等能力层面的因素。
不过,无论是面对加盟商还是消费者,地方性茶饮品牌都面临着来自头部连锁品牌、其他本土茶饮品牌的压力。为加速拓店进程,多个茶饮品牌下调了加盟门槛或提高补贴标准。面向消费者,地方性茶饮品牌引以为傲的“特产”优势也有所流失。近日,蜜雪冰城的“河南限定”产品引起一番热议。在河南市场,蜜雪冰城的新品与品类数量都更为丰富,被网友称为是对待“嫡长子”与“庶子”的区别。霸王茶姬、喜茶等品牌也有着针对品牌起源地的城市限定系列。虽然类似“在地化营销”本质上属于一种营销手段,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彰显着品牌对区域市场的重视,难免会对当地的本土茶饮品牌造成压力。
图片来源:小红书用户@叶子宝宝、@圆啵啵的笔记截图
归根到底,茶饮行业的“卷”,无论是已经具备规模的连锁品牌,还是希望“偏安一隅”的地方性品牌,都难以回避。对地方茶饮品牌来说,除了茶饮行业共性的产品同质化、新品迭代速度加快、门店汰换率高,其面临的“卷”或许还要更深一层,即解决供应链建设不完善、标准化程度低、品牌效应不够强等问题。品牌回应这些问题的解法,才是其接下来能否在区域市场活得足够好、能否顺着自身意愿坚守本地或向外突围的关键。
地方市场如同一座“围城”,头部连锁品牌想要进来分一杯羹,不少本土品牌又想要走出去寻找新的市场。在“进来”与“出去”的交换过程中,地方市场的茶饮格局也不断被更新、重塑。
封面图来源:unsplash
北日报全媒记者 黄磊 实习生 聂天依 汪达
近年来,茶饮界花样层出不穷。继酱香拿铁、非遗奶茶后,中药奶茶也火爆出圈,由于兼具传统中药养生理念与现代奶茶风味,正成为江城年轻人追捧的热门饮品。
年轻人爱上中药奶茶
7月10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来到江汉区华发中城商都的饮品店“陆藜·开了个方子”,店内外卖订单不断。店员介绍,该店在较为清闲时,每天能售出100到200杯饮品,忙碌时则可售出300多杯。
据悉,该店是来自南京的连锁奶茶品牌,在武汉已有3家门店,正计划在江汉路扩展第4家门店。市民王先生购买招牌太阳通明茶品尝后说,奶茶价位比较适中,通过透明杯子还可看到中药材悬浮其中,是一种很新奇的体验。
武昌复地东湖国际“叶开泰·草本茶咖”店内,也坐满了消费者。负责人杨先生介绍,该店今年3月建成,今年8月会在昙华林开设分店。
“不同于一般的奶茶,中药奶茶会加入人参、枸杞、黑芝麻等药材,不仅有助于消费者身体健康,也会让更多人了解到中药行业。”杨先生说,北京、上海等城市早在几年前就有了中药奶茶店面,多由同仁堂、长春堂等老牌中医药馆打造。
在昙华林,记者也看到,李时珍瑰宝馆、杏林问茶、怀芸堂等中药奶茶门店内,都有不少消费者打卡光顾。
迎合年轻人“轻养生”需求
中药奶茶为何能火?
新华网2022年发布的《Z世代营养消费趋势报告》显示,年轻人已成为养生消费主力军,其中,18岁-35岁的年轻消费人群占到健康养生消费人群的83.7%。
“中药奶茶也是国潮养生风,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岭南陈氏飞针第五代传承人、协和武汉红会医院中医科负责人吴偲说,当下不少年轻人属于亚健康状态,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度逐步增加,因此中药奶茶这种健康时尚又快速的“轻养生”备受欢迎。
协和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朱锐认为,中药奶茶把中医的食疗文化以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推荐出来,是一个很好的创新方式。但他也强调,药食同源的食物也有寒热温凉四性,用得好可纠正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用不好反倒会妨碍脾胃。“并非所有中药材都适用于奶茶,虽然中药奶茶现在是非常潮流的新型产业,但仍需进一步规范化、标准化、细致化发展。”
吴偲也表示,中药奶茶毕竟是以中药为基础,消费者应该在医生或者店员建议下,根据不同体质选择适合的饮品。
武汉大力打造咖啡茶饮之都
眼下,咖啡、茶饮等消费指数,已成为反映一个地区经济活力、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营销管理系主任杜鹏表示,随着Z世代成为消费主力,咖啡茶饮正逐渐成为主要的社交消费场景。中药奶茶这一跨界CP的出圈,因为其不仅能提供功能性价值,还能提供情感性价值。他建议,咖啡茶饮企业应不断提升产品力,发力消费场景创新,助力武汉打造咖啡茶饮之都。
目前,武汉市商务局已制定《关于促进武汉市咖啡和茶饮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方案》,将加快推动武汉咖啡、茶饮行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咖啡+茶饮”之都,有力促进武汉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此外,武汉还拿出专项资金,助力咖啡茶饮高质量发展,单个门店最高奖励金额可达12万元。
据悉,下一步,武汉还将不断增加咖啡、茶饮网点资源,引进培育一批全国知名的咖啡、茶饮品牌,打造一批形象店、旗舰店,营造满城咖啡、茶饮香的文化氛围。到2026年,全市每年将新增100家品牌咖啡、茶饮门店。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