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话春熙
春熙路开街
100周年
作为成都市中心最繁华的商业地标
今年
春熙路
迎来了开街100周年
这里汇聚了
众多国内外知名品牌
各种创意市集、艺术展览和文化活动
在此层出不穷
不仅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前来游玩
中央、省、市媒体
也竞相报道
它们眼里的春熙路是怎样的
一起来看看
↓↓↓
一路向“新”行
@新华社:
新华社发布文章《到成都,怎能不去春熙路?》报道春熙路坚持向“新”而行,消费潜力持续释放。
报道中说道,走过百年,春熙路始终保持人气旺盛、充满活力,更在新时代焕发新风采,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新”字上做文章,不断革故鼎新,推出消费新场景、新体验、新业态、新时尚。
青春进化
@中央电视台:
< class="pgc-img">>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朝闻天下》栏目以“中国经济向前‘进’·成都:百年春熙路的‘青春进化’”为题,关注随着消费需求的多元化的变化,春熙路如何引领消费新需求,继续保持活力。
报道中提到,今年2月27日,《成都市加快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印发,并提出多项措施支持春熙路商圈等打造千亿级商圈。百年春熙路,正在重新孕育,焕发它的新活力。
时尚与烟火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报道了春熙路百年来的商业变迁和文化积淀。
从故宫书店的落户到国际品牌的汇聚,春熙路不仅成为时尚与消费的风向标,更是青年文化的聚集地。美食、艺术与现代潮流的融合,让春熙路成为成都的活力象征,吸引着全球游客的目光。
百年春熙
@经济日报:
《经济日报》以“百年春熙”为题,报道春熙路商圈的发展与繁荣。作为成都的商业中心,春熙路见证了成都商业的发展,从劝业场到现代购物中心,成为城市文化和经济活力的象征。春熙路及其周边街巷共同构成了一个多元化的商圈,吸引了众多消费者和游客。
舍得花钱、勇于尝鲜、喜欢享受的成都人,在春熙路上找到了“据点”。消费热潮在这条不足2公里的马路上起伏、蔓延、传导,从一条街兴旺到一个商圈。
热辣滚烫
@新华网:
新华网发布文章《这个春节 成都春熙路“热辣滚烫”》报道春节期间,春熙路活力焕发的全新魅力和充满热情的喜庆氛围。
龙年春熙路街头,成都春熙路通过呈现“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的龙年灯市盛况,展现活力焕发的全新魅力和充满热情的喜庆氛围,为市民及游客朋友带来一场新春盛会。
“顶流”商圈
@四川日报:
《四川日报》聚焦人气和流量,让读者了解春熙路商圈商业活力和消费号召力。其中提到:
作为城市的“顶流”商圈,春熙路时尚商圈是折射成都人气商气的“窗口”。
漫步在春熙路时尚商圈,只见成都IFS的地标熊猫“I AM HERE”前又排起了拍照打卡的长队,在各大商场购物中心里,品牌旗舰店人头攒动……
消费添活力
@成都日报:
《成都日报》聚焦春熙路商圈夜间消费的火热,对五湖四海的游客,拖着行李箱排队在春熙路吃火锅的消费现象进行了报道。其中提到:
在春熙路,一家又一家的新店开张,一家比一家有创意,一家比一家火爆。“如今,凌晨的春熙路熙熙攘攘,各种小吃、奶茶店前排满顾客,和白天没有两样……”
绝对都逛过
@成都发布:
成都发布聚焦春熙路商圈的百年发展历程,从春熙路的开街写到当下的春熙路已成为展示成都中国式现代化万千气象的重要窗口。
百年春熙,日复一日。多少商品从这里走进千门万户,又有多少少年从这里走向世界,现在和从前像DNA的双螺旋,藏着生命的密码。春熙路和街上的人、物、事,见证了城市的记忆和变迁,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智慧商圈
@锦观新闻:
锦观新闻报道了作为首批全国示范智慧商圈,锦江区在全国首创以“云上春熙”数字平台作为春熙路智慧商圈统一后台,变流量为流量经济。
下一步,锦江区将依托“云上春熙”,做优“云上春熙”平台实体化运营功能、场景化消费功能,及精细化管理功能,扩大消费规模、引领消费趋势、促进消费提质升级。进一步升级智慧商圈建设,着力打造惠企利民的营商环境。
在媒体眼中
春熙路是一片
充满活力与创新精神的热土
这些报道
聚焦于春熙路的
过去、现在和未来
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商圈的变迁
和一个时代的脉动
然而这些也仅仅只是春熙路的冰山一角
它的故事
需要每一个人亲身探索
方能感受百年积淀的韵味和精彩
文字|陈玉婷
编辑|胡金华
校对|李鑫雨
责编|游敦莉
审核|张红波
锦江融媒出品
*转载请注明来源锦江发布*
争激烈的成都市场,又有新玩法。
上个月,春熙路街头新开了一家个性小店:使用瓦煲煮茶,只做奶茶与纯茶14款产品。还有一条有些离谱的规定,“不主动提供杯盖吸管,不支持打包外带。”
试营业期间,这家店已冲上成都热门饮品榜Top1,平均每天出品近千杯。
这家店为什么这么火?他们的模式行得通吗?
成都这家“任性”的奶茶店
已经在朋友圈刷屏
最近,朋友圈被成都的一家茶饮店刷屏了,不少饮品伙伴前去打卡,很多人都在打听这个品牌,我马上去了解了一下。
这家店叫“李山山茶事”,开在热闹的春熙路,凭借瓦煲煮茶、花式出杯等极具特色的出品模式,在试营业期间,快速冲上大众点评成都热门饮品榜Top1。
先看门店和菜单:
门店位于街角处,面积在30平方米左右,街角的一侧是打卡墙,另一侧便是吧台,横跨整个店面。在装潢上,运用大面积原木元素搭配少量淡色布艺,一眼看过去,满满的古朴简约风。
饮品只围绕鲜奶茶与纯茶做延伸,有浮沫(浓香茶底)、轻乳(清香茶底)、轻茶(纯茶)3大系列14款单品,单杯售价在15~18元之间。
主打健康品质,所用原料都会在菜单上清晰标注。
产品体验十分独特,甚至有些“任性”:
- 瓦煲煮茶,特意设计了“出杯仪式”
李山山茶事的茶底均由瓦煲煮制而成,为了直观呈现,特意设计了出品展示环节。
以浮沫系列的柑香肉桂为例,后厨在浮沫(类似奶泡)中加入柑橘糖浆,调和好风味,拿到前台后,再由店员进行最后一步操作:
在顾客面前摆放托盘和杯子,将茶从瓦煲中盛出,缓慢倒入杯中,最后撒上肉桂粉,出品流程颇具观赏性。
- 出品不雪克,让风味在口中融合
比如刚刚提到的柑香肉桂,注入茶汤后呈给顾客,不加以搅拌或雪克。顾客端起杯来,肉桂香气萦绕,大口喝下去,先是柑橘浮沫,而后才是正山小种的茶香,最后在口中交织融合,感官体验层次丰富。
再如轻乳系列的碧塘飘雪,用纯绿茶打底,将茉莉花蒸馏液与轻乳结合,第一口是茉莉花香,第二口才是绿茶茶韵,在口中真正融合成茉莉绿茶的风味,清香感突出。
- 为每杯饮品附“说明书”
顾客在“李山山茶事”点单后,产品的使用原料、饮用方法及背景故事也会随小票一同打印出来,为了让大家掌握奶茶的正确打开方式,他们甚至还准备了“喝奶茶教学视频”。
- 不主动提供吸管,不支持打包和外卖
目前,“李山山茶事”不支持线上小程序点单,顾客只能到店下单。
在出品时,他们目前也不似常规奶茶店主动提供杯盖吸管,还明确表示现制茶饮无法打包,不支持跑腿外卖,高峰期每客订单限购2杯。
如此“任性”的卖奶茶方式,依然吸引了大批消费者买单。
创始人李屾告诉我,5月26日正式开业至今,门店平均每天卖出800~1000杯,已达到目前门店可承载的极限。
为了强调茶感
他给门店定下几条“规矩”
李屾自毕业后一直从事茶饮行业。他观察到,近两年消费者经过加料、猎奇等“口感大爆炸”阶段后,口味渐渐回归到茶本身,越来越喜欢茶感重的产品,身边朋友也开始主动购买茶叶饮用,所以门店重点围绕“茶”做表达。
为了突出茶感,他在饮品出品上摸索出一套独特的思路:
在制作茶底时,特意选择瓦煲,是因为相比金属器皿,瓦煲在控制温度上具有优势。
瓦煲一类容器,加热慢、散热也慢,用来煮茶,受火更均匀,也能更大程度激发出茶的韵味。
在产品出杯时,刻意不将茶、奶做搅拌融合,而是保持一定程度的分离。
李屾介绍,“茶奶完全融合是在入口后实现的,这样可以更多保留茶本身的味道,消费者在饮用时茶感更明确。”
在售卖环节,只做线下生意,不支持打包外带,甚至不主动配杯盖吸管,为的是完整呈现出一杯饮品的视觉、嗅觉、味觉3个维度,还原传统茶体验。
“用户如果盖上杯盖打包带走用吸管喝,那只能感受到饮品尾段的茶感,对饮品中茶的感知依然是模糊的。”李屾说。
注重茶体验、坚持不外卖
这种模式行不行得通?
凭借差异化的出品模式、鲜明的门店标签,李山山茶事自开业以来,无论在消费端还是行业端,都有极高的讨论度,大家对其评价也趋向两极分化。
有人说,李山山茶事有别于千篇一律的奶茶店,新颖的产品思路、产品表达,是一次大胆的、有创意的尝试。
将消费者汇集到线下,与顾客面对面交流,不仅能够有效拉近门店与用户之间的距离,也督促门店更加关注提升产品与服务。
但也有人认为,这家店坚持不了多久就会改为传统出杯流程,不然效率提上不去。一味坚持特色出杯体验,网红光环一旦退去,门店或将面临倒闭风险。
伴随门店热度持续走高,线下排队时间越来越长,部分消费者感到不满,甚至有人怀疑他们是“饥饿营销”。
与此同时,由于店员执着于标准的出杯流程,许多消费者因得不到一杯理想饮品而连生抱怨:
“点了浮沫系列,强调了多次去冰,偏偏不给去。”
“我喜欢抹茶,想让多加一点抹茶粉,怎么就那么难?”
……
可见,对于一个经营刚满一个月的门店来说,在出品的标准化与满足顾客的个性需求之间,很难快速找到一个平衡的方式。
李屾坦言,“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开业以来热度远超预期,甚至连财务数据还没来得及系统复盘,目前是盈利还是亏损仍是未知。”
但对于出品的各个环节,李屾也有自己的坚持,“做这家店的初衷,就是希望大家静下来享受一杯茶饮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国的茶文化。如果为了更大杯量,把精心设计的环节全部砍掉,那不如从一开始就直接加盟一家成熟的连锁店。”
< class="pgc-img">>对于网上吐槽的帖子,李屾看到后一一回复,并表示,正在努力提升门店体验。
比如,为了尽快缓解排队难题,李屾正在紧急开发预约单的小程序,以减少消费者等候时间;同时也在梳理店员动线,提升出品速度,日出杯量将从800~1000杯提升到1200~1500杯。他还在门店贴出一张“李山山茶示”,呼吁消费者错峰消费。
就在昨天(6月7日),李屾在社交平台分享,第二家门店的房屋租赁手续已经完成,正式进入筹备阶段。
< class="pgc-img">>在茶饮渐渐成为日常的当下,市场需求亦在发生变化。
对于新入局的创业者来说,既然在品牌声量、成本控制、营销玩法等方面都无法与连锁体系抗衡,不如在聚焦品类、做强体验、深度洞察年轻消费需求等方面,充分发挥出小店优势,挖掘新的商业机会。
李山山茶事的探索,也让我再次看到茶饮行业的活力,未来将如何发展,我们持续关注。
茅台打响了白酒与冰淇淋、咖啡的跨界融合“第一枪”后......加入了中药材的饮品、冰淇淋也出现在市面上。近日,“38元一份中药冰淇淋卖断货”引起热议,有消费者称:“一边止咳化痰、一边冰到咳嗽?”
奶茶和冰淇淋融入中药材后拥有了“养生”概念,年轻人在选择时的罪恶感或许少了一点。但这类中药食饮品到底是真有用,还是仅仅为智商税?有医生向记者表示,这类产品往往噱头大于其功效本身,建议消费者理性选择适合自己体质的饮品。
把中药汤加入奶茶
15元一杯“瘦瘦水”大卖
阳光炙烤的三伏天,年轻人想要喝一杯冷饮解暑,如果是中药材做的奶茶会不会就要健康一点?
8月13日,记者来到了成都春熙路附近,在一家大型药房的角落,另一家主打“药食同源”的中药奶茶店,不断有消费者前来点单,偶尔还有外卖小哥取货。和别家不同的是,奶茶店前台摆放着山楂、茯苓、玫瑰等花草药材。
这正是当下年轻人群体里流行的中药奶茶饮品,记者发现,有诸如“熬夜水”、“暖暖汤”、“焕颜茶”等系列的养生茶,其中15元一杯的山楂陈皮瘦瘦水最畅销,最贵的人参燕麦饮需要38元。店内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店5月份才开业,目前已经在计划第二家店的落地。
“中药养生是大趋势,很多消费者喝此类饮品为了代替奶茶,店里都是针对大众体质的配方,有一些养生的功效。”据她介绍,中药奶茶的做法是将药食同源的药材,熬制成为药汤,再加入牛奶、小料等做成果茶或者奶茶,为了兼顾口感则有热饮和冷饮。
约15万可开一家中药冰淇淋店
最快一个月就能回本?
“我们的产品足够新颖又有噱头,现在全国有66家店,咨询客户很多,有些微信我都没时间回。”一名中药冰淇淋品牌的销售人员告诉记者,公司的加盟生意火热。
除了中药奶茶,中药冰淇淋也突然成为了新赛道进入市场。据报道,在上海、武汉、哈尔滨等城市的冰淇淋门店中,“药膳冰淇淋”备受追捧,一些中医药科研机构也在发力。比如,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推出中药雪糕,分别具有驱寒、饱腹和健脾功效。
中药材冰淇淋
记者在销售人员给到的加盟资料中看到,该中医药冰淇淋品牌,就拥有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的专利背书,其中一款冰淇淋产品,成分为蜂蜜、干姜、西洋参、黄姜等,称其适应手脚冰凉的人群,所有冰淇淋的价格在18元-28元区间。
“现在全国各地的代理商比较多,加盟费有5.8万、8.3万两种,加上代理费、装修费大概需要15万元开一家店,回本周期快的话一个多月,慢的话两个多月。”销售人员还表示,中药冰淇淋每一种口味对应一个经方,商家不需要有医药资质。
医生解读
噱头大于产品功效本身
中药冰淇淋、中药奶茶之所以火热,是甜品消费市场充分竞争下的一种创新,商家捕捉了市场的细分领域和年轻人的个性化需求。但在食饮品加上中药概念后,是否养生也“变了味儿”?
“中药茶饮的兴起,一方面表明现在年轻人对健康养生的方式有了更高的诉求,另一方面也从侧面证明了现代年轻人对传统医学,传统文化的认可。”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药剂师蒲秋易说道。
“但是这类产品更多的是营销的噱头。比如中医本身不建议吃冰淇淋、喝咖啡,就算加入药材,冰淇淋的养生效果也是微乎其微的。”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治未病中心主治中医师王楷则认为,药代茶饮虽好并非适合所有人,中医讲究辨证论治,不能随意服用,也不能把中药神话,要选择适合自己体质的品种理性消费,最好是在中医执业医师的指导下食用。
她还表示,在中医里面有药食同源的说法,也就是有些药物能够作为食物食用,这些药物需要达到一定的剂量才能够有治疗疾病的作用,如果食物中只是少量添加,可能治疗的效果并不明显,只能起到安慰剂效果。但是像广州的凉茶,本身是温热、常温的,或者将中药材做成糕点、粉剂也是可以的。
来源: 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