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你经常去寺院吗?你听说过维那,知藏,参头,知客……这些词吗?大家对于住持和方丈所代表的的意思都很熟悉了,那么,寺院里还有哪些你不知道的职务?一起来了解一下!
01
寺院设有哪些职务?
佛教寺院的管理,尤其是大丛林,都有着一整套严格的制度,除清规戒律、宗教法务、佛教仪规外,寺院的内部行政管理机构,组织形式、人事制度,职责分工上大致也有一套严密的制度。
在唐代的《百丈清规》中,对寺院僧团组织形式,有着很详细的规定,发展到近现代的寺院,虽未完全保留下来,但是形制仍基本按照当时的规定。
一般的寺院,都是由住持和四大班首、八大执事所组成的。另外还有很多的侍者和其他负责人。
近现代寺院往往会沿用五大堂口,每个堂口有相应的职务,委派相应僧人负责,各司其职又通力合作。
以禅宗寺院为例,现代寺院整体上由五大办事机构组成,即所谓“五大堂口”,其中包括:禅堂、客堂、库房、大寮、衣钵寮。每个堂口都有相应的执事,负责具体的工作。
禅堂
禅堂是丛林的核心,专指坐禅的道场。
维那:禅堂的主要负责人。凡禅堂中有违犯清规者,他都有权予以惩罚。上殿时,维那掌管佛教仪式的起腔领念,以音声为佛事,有如佛教乐团的总指挥。
悦众:有的大寺同时也设悦众一至数员,作为维那的助手。若维那休假、缺员,悦众可代行其职。悦众在上殿时具体敲打乐器,配合唱念,并教初学参禅僧人的礼仪。悦众可设置数人。
知藏:熟悉佛教三藏典籍,主管和保护重要的经藏。相当于图书馆的馆长一样。
藏主:执掌经橱钥匙,定期晾晒经藏,负责佛教书籍的保管和借阅。相当于图书管理员。
参头:也称“禅头”,禅堂中参禅最久或最熟练者。他主要承担的是,为初学参禅的僧人做出示范和起到表率作用。
司水:每天早晨打洗脸水,准备早、中、晚的漱口水,出坡后的洗脚水等。
圊头:每天挑送净桶,冲洗厕所,更换洗手水,洗晒揩手帕等。
客堂
客堂是寺院日常工作的管理中心,负责对外的联络,宾客、居士、云游僧的接待,寺院各堂口的协调,僧众的考勤和纪律,各殿堂的管理,乃至于寺院的消防、治安等。
知客:客堂的主要负责人,掌管全寺内外日常事务和接待僧俗客人事宜,是寺院与外界联系的纽带,古人喻之曰“丛林纲纽”。其地位相似于办公室主任和接待处长。
照客:为客堂和知客办事,照料客人,打扫客房等。
寮元:云水堂的负责人,根据客堂安排,接待来寺院的云水僧。
僧值:古代未设专职,令僧人轮流值任,现代寺院相对固定。主要职责是领僧众上殿课诵,监督和检查僧众的纪律和行、立、坐、卧四种威仪,发现违犯者要进行批评和给予处罚,相当于纠察一职。
殿主:大殿的管理人员。其职责是照管油灯、香烛,摆设供器、供品,清洁佛像、佛殿等。
香灯:殿堂的管理人员,与殿主职责相同。
钟头:负责敲钟的职务。
鼓头:负责击鼓的职务。
夜巡:负责夜间巡逻和打照板报时刻的职务。
门头:守护山门的职务。
书记:负责寺院的文秘工作。
库房
库房总管僧众生活和佛事的必需品,如粮食、物品、法器、香烛等,有些寺院还要管理山林、田庄,以及殿堂、房舍的修缮等。
监院:俗称当家师,其职责为总揽寺院庶务,既是库房的主管,也对寺院各堂口的工作进行督察。权力仅次于住持,古代也称监寺、院主、主首。
都监:都监的序职在寺院中是最高的,他在禅堂的位次,坐在监院上首。他上辅住持,下助监院,一般在日常生活中很少管事。
副寺:监院的副手。指导库头们的工作,负责寺院的生活及佛事用品,并对财务进行监督。
库头:负责库房的管理工作。
庄主:俗称“下院当家”,凡寺院所属庄田的一切事务,都由庄主负责。
园头:经管寺院的菜园。
监收:主要负责购进实物的验收等。
大寮
大寮为寺院的生活区,负责供应僧众的斋饭,主要由斋堂和僧厨组成。
典座:大寮的主要负责人,寺院的生活总管。
饭头:负责煮粥做饭,随时掌握人众之去来,水米之增减。
贴案:负责做僧众的斋菜和佛殿的供菜。
菜头:负责厨房用菜,包括选菜、洗菜等。
水头:保证供应大寮做饭菜和烧茶等生活用水。
茶头:保证供应僧众每天的茶水。
火头:专管饭菜的炉灶,掌握火候。
磨头:负责寺院磨米等使用磨所做的事情。
行堂:在斋堂为进斋僧众铺碗筷、盛饭菜和添加饭菜,斋毕又收拾和清洗碗筷的事务。
衣钵寮
衣钵寮是住持和尚的事务机构,直接为住持办事。
衣钵:是住持和尚的直接助手,负责收发信件和草拟文书等。还可代替住持接见来访者。
烧香:侍者寮的负责人。凡住持说法,主持佛事,出位拈香、礼拜、上堂、上供时,均由烧香高捧香炉,走在住持前面。
记录:主要为方丈写法语,传戒时写请启,为各种佛事写疏文等。
汤药:负责在住持生病时煎汤熬药,故名“汤药”。也是住持小灶和上客堂的厨师。
请客:有人会见住持,先由他禀报衣钵或住持;住持或衣钵有指示,也由他向外传达。
圣僧:负责照料住持的穿衣,饭后漱口,为住持背行囊等。在佛教仪式中,当为住持传炉、开具等。是住持的侍者。
行者:在住持厨房烧饭烹茶及干杂活的僧人。
僧人注重的是内心的修行,他考虑的是在修行中取得最大的成就而不是职务的高低。
六祖慧能做过行者,负责舂米;寒山与拾得做过烧火僧。这些职务只是出于寺院管理的需要而设置的。
02
僧人的职务是根据什么分配的?
寺院繁杂的日常事务,都是由执事来办理。这些执事,有列职与序职之分。
列职相当于职务,侧重按办事能力和工作需要列其职别;
序职相似于职称,侧重按出家资历和修持功夫定其位次。
列职和序职又可分为东序和西序,古代以法修为主,所以西序为主位。如今以事修为主,所以东序为主位。
故将直接为住持工作的丛林执事待以主礼,列在东序;将辅助住持工作的执事待以宾礼,列在西序。
具体的分法如下:
序职分为:
西序——座元、首座、西堂、后堂、堂主、书记、藏主、僧值、知藏、知客、参头、司水;
东序——维那、悦众、祖侍、烧香、记录、衣钵、汤药、侍者、清众、知客、行者、香灯;
列职分为:
东序——都监、监院、副寺、库司、监收、庄主、磨头、寮头、殿主、钟头、鼓头、夜巡;
西序——典座、贴案、饭头、菜头、水头、火头、茶头、行堂、门头、园头、圊头、照客。
僧人序职的高低与其戒腊的长短一般是互为关联的。同时,序职的授予是在佛教修持的实践中获得的。修持成就越大,序职越高。一般说来,只有住在云水堂的僧人没有序职。他们在别的寺院可能有序职,但是,到了一座新的寺院,原有的序职却不予承认。另一方面,在本寺的序职相对是永久性的。比如,一位烧香,出外参学二十年后回到本寺院,仍给他保留着烧香的序职。
列职一般比序职后获得。在受了戒的僧人中,起初大多充任寺院的下役工作。由于其工作实在是一种苦行的原因,故被称为“行单”。这些人包括在云水堂、厨房、磨房、菜园做苦力的僧众。行单至少在禅堂修满一期后方可任职。列职的变动很大,有时任期只有半年,并可随缺随补。当任期结束,每位执事都得辞职,但他辞去的是列职而非序职。序职仍旧保存,或者随着新列职的授予,序职也相应升迁。
丛林的每位僧人,都有各自的序职和列职。序职为“四大班首”的,其列职可能是都监、监院或副寺;序职为书记的,其列职多半为“五大堂口”的负责人;序职为烧香的,列职一般为库头、监收等。
文字来源:那一座庙
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你分清这些职务了吗?
你最想成为的是哪个?
欢迎留言互动!
觉悟问答
福利来了
我们的小店
欢迎关注
、文明餐桌“五个必须”
1、后堂毛巾标准化管理。毛巾使用“六色”管理法,即∶擦试灶台、油烟机、水池等污染严重的设施设备时,统一用棕色毛巾并在就近区域统一 悬挂;清洗碗筷、冰箱、保洁柜等污染较重的设施设备时统一用蓝色毛巾并在就近区域统一悬挂;擦试荤菜砧板、刀具等污染较轻的设施设备时统一用红色毛巾并在就近区域统一悬挂;擦试素菜砧板、刀具等污染较轻的设施设备时统一用绿色毛巾并在就近区域统一悬挂;擦拭操作台面时统一用黄色毛巾并在就近区域悬挂;从业人员使用的清洁毛巾、专间毛巾(凉菜间、糕点间、面点间等)统一用白色毛巾并在就近区域统一悬挂。
2、后堂必须生食熟食分开。加工、储存、盛放食材的容器、必须落实生熟分工,荤素分开的规定,并粘贴相应标识。切配荤菜用的砧板、刀具统一用红色标识,切配素菜用的砧板、刀具统一用绿色标识。
3、送餐必须佩戴口罩。从业人员加工、制作、送餐时,必须全程佩戴口罩、帽子、手套等,防止细菌、病毒、异物等对食材造成污染。
4、剩饭剩菜必须打包。就餐结束后,若有剩余餐食,餐饮单位服务人员要主动提供干净、卫生的食品级打包餐具,提醒监督消费者打包带走。
5、监管部门必须定期检查。市场监管部门要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方法,依法依规定期对餐饮服务单位开展检查,发现有违法违规行为的,要及时查处。
二、餐饮单位“六项承诺”
餐饮服务单位主动向社会公开六项承诺∶
1、菜品明码标价,不欺诈顾客;
2、餐饮具严格清洗消毒、趁热摆台, 严禁 “一盆水一块布”洗碗刷盘;
3、从业人员佩戴口罩手套,防止飞沫传播污染;
4、引导适量点餐、“光盘”“打包”,不铺张浪费;
5、取消最低消费,不设霸王条款;
6、实行“陇上食安+明厨亮灶”,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三、制止餐饮浪费“七项措施”
1、监督餐饮服务单位在就餐场所张贴节约粮食、反对浪费、文明餐桌的宣传画,餐桌上摆放桌签(牌),使之成为每个餐厅、每张餐桌的“标配”。
2、监督餐饮单位在菜单中增加小份菜、半份菜等内容并做到明码标价。
3、在顾客点餐时,服务员主动提醒和告知消费者适量点餐
4、监督餐饮单位为消费者主动提供并引导使用公筷公勺公夹,做到“一汤一勺、一客一夹”,有条件的采用分餐分食制。
5、推行先就餐后结账的结算方式,就餐结束后,主动提供打包盒(袋)等食品级打包餐具,提醒督促消费者将剩余餐食打包带走。
6、针对存在浪费现象,提醒打包但未打包带走的消费者,餐饮单位可制定相应的标准收取餐厨垃圾处理费用,收费标准应当明示。
7、就餐后结账时,餐饮单位要提醒顾客填写“倡导文明餐桌、制止餐饮浪费”行动监督卡,此卡作为市场监管部门监督餐饮单位落实制止餐饮浪费和餐饮单 位提醒消费者杜绝餐饮浪费的有效凭据。
四、酒泉市“倡导文明餐桌 制止餐饮浪费”十二项措施
为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止餐饮浪费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甘肃省反餐饮浪费条例》,扎实推进酒泉市“倡导文明餐桌制止餐饮浪费”行动,特制定如下措施办法。
1.在餐饮服务场所醒目位置张贴摆放反餐饮浪费标识和文明用餐标语。
2.点餐时由服务人员主动提醒和告知消费者适量点餐。
3.餐饮单位在菜单中增加小份菜、半份菜;明码标价。
4.餐饮单位提供食品级打包盒(袋),提醒并督促消费者,将剩余餐食打包带走。
5.对剩余餐食不打包带走的消费者,餐饮单位按明示标准收取餐厨垃圾处理费用。
6.餐饮单位要提醒顾客填写“倡导文明餐桌制止餐饮浪费”行动监督卡,并将此卡作为监督的有效凭据。
7.后堂毛巾使用“六色管理法”。
8.加工、储存、盛放食材的容器必须落实生熟分开、荤素分开的规定,并粘贴相应标识。
9.荤菜砧板、刀具统一用红色标识,素菜砧板、刀具统一用绿色标识。
10.从业人员加工、制作、送餐时佩戴口罩、手套、帽子。
11.开展“文明餐桌示范店”“文明食堂示范点”“文明餐桌服务之星”评选活动。
12.将“倡导文明餐桌制止餐饮浪费”行动开展情况纳入各类积分兑换、评选考评之中。
馆,是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的饮茶场所,是一种市民气息很浓的茶文化,充满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情调。
在北京城,茶馆文化气息非常浓厚,茶馆种类繁多,有大茶馆、清茶馆、书茶馆、棋茶馆、季节性临时茶馆、避难茶馆等。这些茶馆的存在,使北京城的文化氛围浓厚了很多。
< class="pgc-img">>在北京,茶馆可谓由来已久。据说,远在前清时期,北京城就出现了茶馆。及至民国初期,茶馆的数量更是数不胜数,盛极一时,无论是在幽静的胡同巷弄中,还是前门、鼓楼、四牌楼、单牌楼这些繁华大道旁,到处可见茶馆的存在。
北京茶馆大多供应香片花茶、红茶和绿茶。茶具大多是古朴的盖碗、茶杯。茶馆还为客人准备了象棋、谜语等娱乐工具,供他们消遣娱乐。另外还有些规模较大些的茶馆建有戏台子,每天都会举办一些京剧、评书、大鼓等演出活动。当时很多有名气的演员都是从茶馆里唱出名气来的。
北京的茶馆种类繁多,有书茶馆,每日演述日夜两场评书;有既卖茶又卖酒,兼卖花生米、开花豆的茶酒馆;有专供各行生意人集会的清茶馆;也有开在郊外荒村中的野茶馆……这里我们主要介绍一下大茶馆、书茶馆、清茶馆和野茶馆。
< class="pgc-img">>大茶馆
大茶馆是一种多功能的茶馆,集饮茶、饮食、娱乐、聚会为一体。大茶馆有一个标志性物件,它就是有名的大搬壶,这种大搬壶体现了大茶馆的包容和宏大的气势。一般来说,大茶馆一般规模比较大,门面最少有三间,多的可以达到六七间,以前北京最大的茶馆天汇轩面积大到可以容纳下一个集市。
大茶馆的布局一般如下:一进门前设柜台和大灶,中为罩棚,后为过厅(俗称“腰拴”),再后为后堂,两旁侧房的单间,叫作雅座。收账则根据地界来:入门为头柜,管外买及条桌账目,过条桌为二柜,管腰拴账目,最后为后柜,管后堂及雅座账目,分工明确。
大茶馆在清朝的北京曾经红极一时。八旗二十四固山,内务府三旗、三山两火、仓库两面,按月整包关钱粮,按季整车拉俸米。家有余粮、人无菜色,除去虫鱼狗马、鹰鹘骆驼的玩好以外,不上茶馆去哪里消遣?在这种情势下,大茶馆发展壮大起来。
据北京史专家金受申在《大茶馆》一文中写道:“大茶馆在清代北京曾走过红紫大运。庚子以前,北京大茶馆林立,以后门(地安门)外天汇轩为最大,(庚子)毁于火,今成天汇大院,曾一度开办市场,其大可知。”据说在当年鼎盛时,地安门外的天汇轩、前门大街的天全轩、天仁轩、天启轩;北新桥的天寿轩;阜成门外的天福轩、天德轩、天颐轩合称京城“八大轩”;天汇轩则名列八大轩之首,系京城第一大茶馆,但可惜的是,它后来毁于一场大火。
庚子年间后,随着社会时局的变化和发展,很多茶客都到新兴的书茶馆消费,那里既可品香茶又可听评书、欣赏大鼓单弦。
< class="pgc-img">>书茶馆
书茶馆,顾名思义就是说评书的茶馆。“开书不卖清茶”是书茶馆的标语。在书茶馆里,听书成了主要目的,茶倒退居其次,成了可有可无的配角。
在书茶馆书茶馆里,听书成了主要目的,茶倒退居其次,成了可有可无的配角。在书茶馆里,每日都有评书专场,历史经过民间演义,在这里有了各种各样的版本。实际上老北京人知道的那些中国通俗小说内容,很多是通过这种书茶馆文化得来的。
书茶馆有一个特点,就是“开书不卖清茶”。从这个标语可以看出,书茶馆在开书前可以卖清茶,也是各行生意人集会的“攒儿”、“口子”,但开书后是不卖清茶的。
书馆听书的费用被称为“书钱”。法定正书只说六回,以后四回一续,可以续至七八次。平均每回书钱一小枚铜元。通常,书茶馆的评书分“白天”和“灯晚”两班。
“白天”从下午的三四点开始,到晚上六七点结束;“灯晚”则从晚上的七八点开始,到深夜十一二点结束。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茶馆还会在“白天”开书前加一个“短场”。这个“短场”从下午一点开始,到下午三点结束,被称为“说早儿”。只有那些初学乍练或者无名角色,才情愿“说早儿”,名角都只说“白天”或者“灯晚”的。
通常,书茶馆里说的评书主要有这两类:第一类是小八件书,也就是俗称的公案书或者侠义书,如《七侠五义》、《三侠剑》、《施公案》等;第二类是神怪书,如《西游》、《封神榜》、《济公传》等;第三类是长枪袍带书,如《三国》、《隋唐》、《精忠》、《明英烈》等一些带盔甲赞、刀枪架、马上交战的书。
< class="pgc-img">>清茶馆
清茶馆只以卖茶为主,不卖吃食。茶馆价格低廉,适合普通大众。茶馆内方桌木凳,壶盏清洁。
春夏秋三季在门口或院内搭凉棚,棚下设茶桌,接待散客。每天清晨五点就挑火营业。第一拨顾客多是老舍名剧《茶馆》里常四爷,松二爷式的人物,他们多是清朝遗老和破落户子弟,这类人物他们都有早起遛弯儿的习惯,他们手提鸟笼在城外转悠了一圈以后,纷纷走进茶馆,把鸟笼挂在棚上,或放在茶桌上,打开鸟笼上的布罩,这些画眉、百灵、蓝靛就纷纷鸣叫起来。
茶客们坐在茶棚里,边喝茶边叙家常、谈鸟道、评时事。茶馆主人为了扩大营业,经常在春夏秋三季举行“串套”活动,向养鸟的知名人士发出请帖或者在街上张贴黄条(类似于今天的海报),欢迎他们某月某日携鸟光临茶馆。
届时养鸟人士纷至沓来,斗鸟赛鸟,人声鸟声连成一片。这时茶馆门庭若市,生意兴隆,也因此提高了行名度。鸟迷三三两两离开之后,时间也到了八九点钟,来了一帮各行各业的工匠。他们对喝茶没有什么嗜好和研究,迫于生计,在这里要壶清茶,慢慢喝着,等待雇主的雇佣。一旦和雇主谈好价钱被雇佣,就弃茶而去。
< class="pgc-img">>野茶馆
野茶馆,顾名思义就是指位于郊野间的茶馆。在京城的前清时期,一些花园都不对外开放,京城内除了陶然亭和窑台外,老北京们游玩时无别的地方可去,只好走出城外,去郊野间玩耍。
这就给野茶馆的开创创立了良好的条件。与位于城内的大茶馆和书茶馆相比,野茶馆比较安静清雅:低矮的土房、支着芦箔的天棚、荆条花障上生着的牵牛花、泥土砌成的桌凳……这一切都给野茶馆带来了一种清净、安花障上生着的牵牛花、泥土砌成的桌凳……这一切都给野茶馆带来了一种清净、安宁的氛围。
在这里闲坐片刻,与朋友做些游戏,让人感觉非常轻松、自在、舒畅。当时比较有名的野茶馆这样几处:位于朝阳门外麦子店东窑的麦子店茶馆,以芦苇多、地极幽僻著称;位于安定门外西北的六铺炕野茶馆,四周都是菜园子,到此喝茶的以斗叶子牌为主要目的;位于安定门东河沿的河北绿柳轩野茶馆;位于西直门外万寿寺东的白石桥野茶馆……这些野茶馆带给老京城的老百姓带来了快乐,还带来了很多大自然的气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