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店常用的几种奶茶配方,学会了自己就可以做奶茶
又是崭新的一天,小编还是和以往一样,给大家分享一些好喝不贵的奶茶做法,大家都知道,随着时代的步伐,奶茶的种类也是越来越多了,很多奶茶店还在苦苦的寻求奶茶配方,所以,还在等什么?快点收藏点赞关注小编吧!
< class="pgc-img">>好了,小编废话不多说,下面就开始给大家推荐几款好喝的奶茶做法!
一、皇芝士绿茶
< class="pgc-img">>准备材料:
皇茶绿茶水250ml、冰块150g、果糖30cc、芝士奶霜、抹茶粉
做法
1、冲泡好茶水备用
2、在雪克杯里加入适量的茶水、再将准备好的冰块150g、果糖30cc、加入杯里
3、用力摇匀,倒入出品杯8分满
4、最后加入芝士奶霜和抹茶粉即可
二、芝士玫瑰乌龙茶
< class="pgc-img">>准备材料:
玫瑰乌龙茶包1个、冰块150g、果糖30cc、芝士奶霜、抹茶粉
1、将我们准备的茶包冲泡,茶水备用
2、在雪克杯里加入适量的茶水、再将准备好的冰块150g、果糖30cc、加入杯里
3、用力摇匀,倒入出品杯8分满
4、最后加入芝士奶霜和抹茶粉即可
三、超浓庄园可可
< class="pgc-img">>准备材料:
可可粉两勺、雀巢纯牛奶100ml、果糖10cc、开水200ml
1、雪克杯里加入2勺可可粉,倒入开水搅拌均匀
2、取出纯牛奶加热,倒入200ml在杯子中
3、加果糖10cc到杯中搅拌均匀
4、蛋糕奶茶浆倒入出品杯底,倒入做好的庄园可可即可出品
怎么样,今天给大家推荐的方法有没有学会?感觉有用的朋友记得点赞收藏关注小编哦!
>饮行业可以说是一个永不过时的行业,关乎到消费者的衣食住行的行业都不会被市场淘汰。
< class="pgc-img">>最近这几年,茶饮市场的发展明朗乐观,因而吸引到众多创业者们加入。奶茶店加盟异常火爆。
流量红利与资本加速过后,新茶饮行业进入到漫长的“日常战争”时间,观察外部环境变迁与企业本身的调整,以回顾行业发展过往并探讨未来市场,总结出了以下三大趋势。
01小料创新,突出差异化
过去经历了几年的高速发展,茶饮市场陷入了严重的产品同质化时期,而近两年,为了走出产品的同质化漩涡,很多茶饮品牌开启了“拼小料”的阶段。
喜茶的波波,奈雪的水晶、奶冻,豆吉的小汤圆,蜜雪冰城的柚子茶冻,……各大茶饮咖啡品牌卯足了劲,推出专属小料,抢占市场和年轻消费者。
下半年,甚至是未来更长一段时期,咖啡茶饮店的正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产品多元时代。这点,从各大品牌展示的各式各样的茶饮小料可见一斑。
近日上海举办的第三十届上海国际酒店及餐饮业博览会上,茶饮展区大由国际推出的小料冰沙雪山系列包含了奇异牛油果雪顶、落樱荔枝雪顶、云雾葡萄雪顶、春意樱桃雪顶等;普罗旺斯花园系列则以椰啵芒芒冰淇淋、蜜桃麻薯冰淇淋、蛋糕咖啡奥利奥冰淇淋等为主,创新的小料可谓花样百出,光在颜值上就俘虏了大批年轻人围观。
豆吉汤圆奶茶走的路则更特别,它们不仅把汤圆做成了自己的小料,更是首创汤圆奶茶细分品类,把品牌定位和小料直接连接在了一起。
这在奶茶界还是第一次见,豆吉凭借独特的定位正在火热扩展加盟版块。
02出品高效率、标准化
随着茶饮赛道越来越大,能推动品牌和行业发展的除了原料,还需要更智能更高效的设备。
据了解,一台智能泡茶机能让茶饮标准化,产品品质不会受到时间、温度、搅拌、比例等人为因素影响,新人1分钟就能学会泡6种茶叶,让茶饮店告别传统泡茶的方式,解放员工双手,节省人力物力。一方面提升了店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提升了出品的标准化。
这样的机器目前在市场还未普及,但在未来市场上一定可以看见。
这对门店高峰期点单压力能够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也降低了奶茶店的店员人力成本。
03品牌视觉和空间的打造
这是个看颜值的时代。
餐饮视觉和空间设计未来会受到越来越多餐饮品牌的重视,茶饮品牌的设计是一个内涵外表的过程。
好看的杯子、杯贴、打包袋等不仅提升顾客的消费满意度,还能引发消费者自发式传播。拍照发个朋友圈也不是没有可能。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企业不惜高价聘请昂贵的设计师来进行门店的装潢,斥巨资对门店进行升级改造,开高工资请设计师来做品牌的日常设计。
SEVENBUS在重庆地标解放碑国泰广场开设的新店,以简洁的设计为主,白色为主色调,夹杂着灰色的突出以及SEVENBUS的logo 红点缀。很纯粹,就像重庆人的热辣、耿直。
豆吉汤圆奶茶走的国风茶饮路线,门店主色调为朱红色。空间设计以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为出发点,取飞檐斗拱之形,重峦叠嶂之意,搭配灯笼,水波纹,山形之势等元素,营造出一种新中式风格。
奶茶品牌已进入成熟期,接下来的竞争将是品牌间的差异化、标准化、多元化、创新、视觉的竞争。
011年5月,海峡对岸的宝岛,一片恐慌。
昱伸香料创始人赖俊杰被捕后,在法庭上留下一句玩味十足的话:
好文章,大家一起抄嘛!
昱伸香料作为岛内最大的起云剂企业,却私下在产品中添加DOP(通用塑化剂)长达30年,其副作用是“三聚氰胺”的20倍。
< class="pgc-img">赖俊杰夫妇被捕
>宝岛塑化剂曝光当天,国际巨头沃尔玛下架了所有进口饮料;广东东莞下架了80%食品;中国香港更是抛出一份“200名市民中有99%检测出塑化剂”的报道。
霎时间,“DOP”成为了令全球变色的名词。
然而,在这震撼世人的公共事件背后,却隐藏着一条清晰的主线:岛内奶茶全面溃败,行业制高点向大陆转移。
这场行业变迁的序幕中,有文艺青年梦想的破碎、有各方资本贪婪的角逐、有新式茶饮承载的使命,更有奶茶的终极定位:
不管好不好喝,都是一门好生意...
1、草莽的狂野时期
国内第一代网红奶茶,是上世纪80年代诞生于宝岛的“珍珠奶茶”。
< class="pgc-img">>有趣的是,关于珍珠奶茶的起源,坊间却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台南的“翰林茶馆”无意间在奶茶里添加了一种白色粉圆,形似被煮过的珍珠,便命名为“珍珠奶茶”。
另一种是,台中“春水堂”一位店员在奶茶里放了粉圆,诗意大发引用了白居易的“大珠小珠落玉盘”,随即定名“珍珠奶茶”。
为了争夺“祖师爷”的名号,两家店不惜对薄公堂,打了10年官司。
最终,法院不堪其扰,选择和稀泥:
乾隆下江南时没喝过,不算专利。
而在两家店争夺“祖师爷”期间,珍珠奶茶却在东南沿海地区遍地开花,连名字也越来越野。
有奶茶小贩专门把粉圆颗粒做大,从80年代知名演员叶子楣那里汲取灵感,起名“波霸奶茶”。
< class="pgc-img">>更野的商家,则把粉圆做成青蛙卵大小,取名叫“青蛙包二奶”...
休闲小站、快可立、50岚等品牌相继涌现。
其中,快可立更是率先进军大陆,成为了第一家正宗的奶茶店,宝岛一跃成为全球奶茶的头号玩家。
“奶茶+粉圆”的创新,固然将台式奶茶送上了世纪之交的王座,但珍珠奶茶在民间的无序扩张,也为自身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2、奶茶的“供给侧变革”
2016年时,与建国老师酣战的希拉里为了拉选票跑到一家华人奶茶店,她点了一杯珍珠奶茶,并表示:
< class="pgc-img">很喜欢这种牛奶和茶叶结合的产品。
畅饮奶茶的希拉里(右一)
>实际上,早在80年代珍珠奶茶就成了“既没有奶,也没有茶”的劣质品。
为了抢占市场,商家将珍珠奶茶变得越来越容易复制,一杯奶茶的成分被简化成“奶精+色素+香精+木薯粉+自来水”。
其中,最重要的成分就是奶精,这种物质有很浓郁的奶香味。
关键的是,与鲜奶相比,奶精硬生生将行业的毛利率提高到了70%,轻松吊打海天、伊利,几乎与五粮液并驾齐驱。
本质上,珍珠奶茶依旧是“奶精+茶”的勾兑物,只要静止一段时间二者就会分离,要想保持混合状态就必须加入一种名为“起云剂”的食品添加剂。
< class="pgc-img">起云剂
>但起云剂却有成本高、稳定性差、保质期短的缺点。
很快,岛内最大起云剂企业“昱伸香料”惊奇的发现:通用塑化剂(DOP)能代替起云剂,不仅效果奇佳,成本也更低。
直到2011年,隐藏30年的DOP浮出水面,奶茶直接被贴上了“橡胶珍珠”、“添加剂”等标签,昔日风光无限的珍珠奶茶也成了“骗小孩子的东西”。
< class="pgc-img">>更奇葩的是,岛内生育率持续达到全球最低、乳腺癌患者增多等健康问题也找到了元凶——奶茶。
昱伸香料的一次“长期投资”,最大的“贡献”就是促成了奶茶行业的“供给侧变革”。
3、行业迭代
2011年后,珍珠奶茶被按死在塑化剂风波中,取而代之的是火速出圈的“新式茶饮”。
“新式茶饮”和“珍珠奶茶”有着本质的区别:里面既有奶,也有茶。
新式茶饮将“粉末+水”冲泡的方式,升级成为了4小时一换的现泡茶,店铺里更是出现了人工剥葡萄皮的场景,成本呈指数级上升,客单价也在一夜之间突破了20元大关。
< class="pgc-img">喜茶工作人员
>而在早年,曾有媒体暗访珍珠奶茶的制作:奶精0.3元、红茶0.1元、珍珠0.1元、糖0.1元,再加上水电费、租金,成本也不过1元左右。
但高昂的价格,依旧无法阻挡新式茶饮成为年轻一代的宠儿,以喜茶、奈雪的茶为代表的门店迅速崛起。
喜茶上海门店开业当天,蜂拥而来的顾客被分成6条长队,等待时间长达6小时。
茶颜悦色在武汉的首家门店,更是出现了长达1公里的史诗级长队,排队8小时才能喝到一杯奶茶。
更奇葩的是,一杯20元的奶茶,竟被黄牛炒到了500元。
< class="pgc-img">茶颜悦色前的人群
>到了2021年,奈雪的茶IPO登陆港股,成为了“奶茶第一股”;紧接着,喜茶的估值也达到了600亿。
伴随新式茶饮崛起的,则是一种无奈:
喝一杯奶茶,比吃一顿饭都管饱。
事实上,这句无奈背后正是新式茶饮快速出圈的财富密码。
4、资本捧杀的乐章
翻开新式茶饮的菜单,你能看到从草莓到芒果,从椰果到香蕉,从珍珠到面包一应俱全,俨然就是一个大杂烩。
就拿喜茶的6个品类来看:水果茶、冰棒、奶茶、咖啡、面包、纯茶。
< class="pgc-img">>除纯茶外的5个品类,本质上都是“奶茶+”的模式。
奶茶+水果,主打健康的旗帜成了都市丽人的安慰剂;
奶茶+雪糕、面包,直接将冰激凌和蛋糕拍死在沙滩上;
奶茶+米饭,更是号称“能喝的粽子”。
新式茶饮,已经将奶茶变成了一个“奶茶+万物”的生意。
这种模式的优点主要有两点:
1、奶茶能与万物相融,使得新式茶饮的品类有了无限延伸的空间;
2、所有品类的基底都是奶茶,加工流程可以标准化,只需具备稳定的供应链就能快速扩张。
简言之,一家新式茶饮店同时兼具了奶茶店、甜品店、水果店、雪糕店、面包店的属性。
< class="pgc-img">>一门生意同时抢占5个市场,足以让任何人做梦都笑醒,因而才会成为资本的角逐之地。
但奶茶作为一个配方公开、口味差异小、门槛几乎为0的行业,又注定是个极度内卷的“完全竞争市场”。
自新式茶饮诞生以来,各大品牌都在试图通过推出新品甩开对手。
最终,却引发了大规模的“抄作业”现象,导致整个行业严重同质化。
不看包装的情况下,没人能分清喜茶和奈雪的同款产品。
在此情况下,行业只能通过价格战抢占市场,缺乏资金时,就引入外部投资继续卷...
然而,在这场以“卷”为主题的战争中,倒下的不止有同行,更多的却是无辜的普通人。
5、大分化:镰刀与突围
2016年,新式茶饮的玩家都处在一个尴尬的局面:一顿操作猛如虎,一天还赔两块五。
< class="pgc-img">>实际上,正是完全竞争市场进行到后期的铁律:每家企业的利润都无限趋向于0。
因此,整个行业在白刃战中分化成了两个极端:一种是猎杀派,一种是突围派。
所谓猎杀,猎物不是同行,而是终端门店。
当卖奶茶赚不到钱时,有一大批品牌方将目光瞄准了“加盟费”。
找明星打广告,依托人气快速扩张,在全国各地吸引加盟,反倒成了多数品牌的“主营业务”。
而他们的盈利模式,也从依赖客户消费,变成了从下游吸血——收取巨额加盟费的一锤子买卖。
< class="pgc-img">>更有甚者,通过协议将加盟商的采购约束在内部体系,以高于市场的价格向其兜售原材料,频繁收费培训,就连装修门店的材料也必须从总部采购。
当一个品牌被玩残后,企业主们便换个牌子再来一遍,直到榨干一切油水...
相比于业内的加盟乱象,突围派则跑出了另一条路线。
喜茶和奈雪,采用直营模式将客单价集中在20-40元的区间,整个制作流程全部人工现场进行,用工匠精神主打高端茶饮。
< class="pgc-img">>茶颜悦色作为中端茶饮的代表,同样采取了直营模式,但区别在于将全部门店集中在长沙。
这种模式的优势是:堵死了竞争对手的生存空间,客户只能选自己的产品。
如今,茶颜悦色在长沙的门店已经超过了300家,核心商圈甚至出现了一个路口5家门店的奇观。
< class="pgc-img">>而蜜雪冰城则避开了一线白领群体,将门店开在三四线城市,凭借庞大的供应链将客单价控制在8元以下,成为了“奶茶界的拼夕夕”。
与此同时,用“直营+加盟”斩获15000家门店的蜜雪冰城,也成了创业文艺青年的“头号竞争对手”。
< class="pgc-img">>当价格战与加盟乱象的硝烟缓缓散去,新式茶饮的高端价格带已被喜茶、奈雪牢牢占据,中端价格涌现出了大量区域品牌,低端价格带则由蜜雪冰城独占鳌头。
在新式茶饮独特的竞争格局下,所有品牌的终极命题只有一个:如何成为中国的星巴克?
6、中国的星巴克
咖啡品牌给VC讲故事时,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
如果每个中国人都喝一杯咖啡...
但背后却是一个被人忽略了的问题:中国自古就是饮茶大国,5000亿的茶饮市场远超800亿的咖啡市场。
< class="pgc-img">中国茶饮市场规模
>这个问题之所以被忽略,是因为茶饮是个“市场大、品牌小”的生意,至今都没有诞生过具有垄断性的品牌;而咖啡则是个“市场小、品牌大”的生意,前有在国内深耕的星巴克、雀巢,后有锤爆资本主义的瑞幸。
茶饮之所以很难做大,原因在于生产销售环节。
茶树讲究地形、土壤、温度;采摘和加工依赖老师傅的经验;就连喝茶也要让你“细品”,你品不出来不代表茶不好。
这种缺乏标准,与玄学挂钩的特性严重制约了茶饮的发展。而新式茶饮的本质,就是打破局限,实现茶饮的工业化。
首先,新式茶饮用“牛奶+糖”的融合淡化了茶叶的味道、等级、产地,让行业具备了工业化基础。
< class="pgc-img">>其次,新式茶饮“糖分+脂肪+咖啡因”的成瘾性组合,极大地延长了产品的生命周期。
最后,新式茶饮抹平了餐饮行业“消费集中于中午和晚上”的痛点,将消费时段延长到了早餐、下午茶、宵夜,几乎可以全天候运营。
当市场因素具备后,摆在新茶品牌面前的则是:星巴克的优势——高度的流程化与可复制程度。
早年,茶颜悦色排出10000米的史诗级长队,根源在于人工现场制作,生产效率慢,无法流程化。
而在供应商解决了糖和奶盖自动化,人工现场削皮被机器取代,生产环节被上游取代的今天,品牌商需要思考的则是另一个问题:
能不能成为中国的星巴克,在于一杯奶茶的生产有多像星巴克。
< class="pgc-img">>当我们回看奶茶的发展史,能看到草莽时期的狂野、扩张时期的惊险、迭代时期的鏖战,也有资本的角逐、加盟的镰刀、低谷的突围,但更重要的却是一个行业在国潮复苏背景下的使命——复兴、做大中国茶饮。
而新式茶饮向“中国的星巴克”进军,也有另一个范本。
在星巴克,往往是身着西装革履,神色紧张的上班族,一边面无表情的喝着美式,一边间不停歇的敲击着键盘。
< class="pgc-img">>咖啡成了工业兴奋剂,整个环境都被焦虑占满。
但在一个经济增速放缓,黑天鹅乱飞的后疫情时代,年轻人真正需要的是一种心灵安慰剂,来治愈内心深处的彷徨与焦虑。
我突然想到一句贴合当下出境的话:
生活这么苦,不如来点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