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
一档名为《忘不了餐厅》的综艺节目
获得众多观众的五星好评
这档栏目由三位明星
携手五位患有轻度认知障碍的
老年服务生组成“忘不了家族”
共同经营一家可能会上错菜的中餐厅
开启一场遗忘与守望的温暖碰撞
而在成都
一家颇为特别的小店
一个中年老板
一群二十来岁的年轻人
也在讲述着一段倍加温暖的
餐厅故事
如果不经意路过这家
位于天府二街的外卖餐厅
没有人会注意:
即使是在最忙碌的时段,
这里都很难听到交谈的声音。
洗菜、切菜、炒菜、配餐、外送,
店里忙碌的面孔大多年轻,
和他们打招呼,
他们多是向你报以微笑,
然后继续干手里的活路。
92年的彭俊是店里的“墩子”(专职切菜)。平时除了自己干活,他还会教教新来的员工切菜拌菜。
餐厅的名字叫“馋爱善食”
25名员工中
18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残障
其中聋哑人有11名
每一天
这些无声的孩子穿梭于高楼之间
把饭菜送给客户
把新的生活方式送给自己
92年出生的范恒已经是一名熟练的外卖小哥。从天府二街到科华北路,他拎着的盒饭还是热的。
“搞这个餐厅是女儿的主意。”说着这些,邓如斌熟练地用手语和几个小伙子谈着事情。他是这家餐厅的负责人,“我的女儿设计了品牌的理念和核心——我们希望不仅给残障人士提供就业机会,还能让他们真正融入社会。”
邓如斌(站立者)和店里的小伙子说事情,既用手语、也用手机、还用纸笔。
洗菜、切菜、炒菜、配餐,他们既在这里工作,也在这里学习。“我们想培养他们,不仅仅是打下手,送外卖。如果有一天,他们都可以在工作中独当一面,这就是开这家餐厅的成就感。”
97年的何伟正在灶台上忙碌,在店里师傅的帮助下,他现在已经可以独立做一些简单的菜。未来,他想成为一名专业的厨师。
最开始,因为无法用语言交流,员工出门送外卖总会遇到沟通上的问题。现在,邓如斌调整了营业方式:定时定量配送的团餐为主——员工容易熟悉路线,沟通的问题也可以由后方解决,派送效率大大地提高了。“好多人都有工作笔记,配送信息、工作过程都是记下来的。”“娃娃们虽然年纪小,但都很用心。”
赶上降温,出门前,外卖小哥给自己添了件外套。
“我们想给残疾人提供收入稳定、内容稳定的工作机会。今年计划解决100个残障人士的就业问题,我们会增加30个爱心点位,开两个新的无声餐厅。未来的五年,我们希望帮助解决500个残障人士就业的问题。”邓如斌说。
和其他餐厅不同,饭点忙碌起来的时候,店里也没有什么交谈的声音。
闲下来的时候,大家会聊聊天。店里总会备着纸和笔,当然,现在的年轻人更喜欢用手机。
这家无声餐厅的故事也打动了不少普通人。每每遇到员工们往车上搬东西,箱子很重,附近干活的环卫工大姐也会过来搭把手。
出发前,外卖小哥会仔细核对好数量。
这是成都版“忘不了餐厅”
准确地说
这是一间“无声餐厅”
相同的是
这里也有一群特殊而可爱的人
食物的香气与爱
每天都在这里静静发酵
我们知道
或许有些感动
本来就无需言语
为他们加油!
来源 成都日报锦观
编辑 | 泡芙
你在看无声餐厅吗?
广网北京9月17日消息(记者王娴 刘涛)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报道,成都市武侯区有一家“无声餐厅”,即使是在最忙碌的时段,择菜、洗菜、打包、配送等一系列制餐流程,也总是在无声中进行。这家餐厅的员工大多是聋哑人士,有人在餐厅工作后逐渐喜欢上成都这座城市,有人甚至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对话“无声餐厅”负责人邓如斌,讲述“无声餐厅”背后的故事。
“无声餐厅”负责人邓如斌(受访者供图)
“聋哑员工占到70%”
记者:目前餐厅的员工中,聋哑人士占到多大比例?
邓如斌:总部共18名员工,其中13名是聋哑员工。还有其他的社区食堂,整体实际上我们企业用了32名聋哑人,比例基本在70%左右。
餐厅员工们(受访者供图)
记者:聋哑人士如何从事餐饮业?进店的食客会不会觉得不适应?
邓如斌:我们在商业模式中规避了这个问题,实际上我们堂食做得很少,基本上没做。餐厅主打外卖、团餐外包。因为如果要做堂食,沟通肯定会存在很大的问题。餐厅目前主要做外送的预订餐,像洗碗、择菜,还有分餐、打包,包括送餐这些简单的服务都是聋哑员工在做。
“要教给他们更多生活方式”
记者:这些聋哑员工刚来咱们餐厅的时候,需要一些特殊培训吗?
邓如斌:实际上聋哑人最大的困难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沟通不便、工作不稳定,这才是最大的难题。我们不仅仅是给他们提供一个工作的机会,有一份收入养活自己,还包括更重要的技能培训,成都市场大多数聋哑送餐员都是我们培训出来的。
听障快递员培训会(受访者供图)
记者:您跟这些员工们私下会有交流吗?
邓如斌:交流比较多,但聊天还是以文字为主,因为手语我懂得不是很多。实际上他们非常单纯,要教给他们更多生活方式,让他们开心、快乐的方式。有些员工喜欢活动,我们就创造打篮球、乒乓球的机会;有些想学点技能,厨师就慢慢让他在工作之余锻炼切菜等等,而不仅仅是做一成不变的工作。
我们还会组织聋哑人跟我们健全人一起去敬老院打扫卫生、爱心帮扶,让他们去做一些关爱别人的事,也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感恩。
“比爱心更重要的是耐心和包容心”
记者:您在创业做餐厅的过程中,有没有一些比较难克服的困难?
邓如斌:我记得一位帮扶聋哑人的前辈说了一句话,“帮助聋哑人不仅仅要有爱心,更重要的是包容心和耐心”。教他们同样的一个事情,我们健全人可能两遍就搞定了,但是聋哑人可能需要10遍,没有耐心的话这个事情肯定做不下去。
记者:您觉得残障人士如何能够被社会更接纳,找到更多的机会?社会公众能够为他们做些什么?
邓如斌:全国聋哑人在册数据是2780万,仅四川省也有170万,但是就业非常好的比例不大,至少30%就业不稳定。要让这群人的生活水平提起来,还是要靠更广泛的社会关注。帮助不是给他们收入提高5块钱或者50块钱,是认可他们,把他们的价值发挥出来,这是最重要的。
“无声餐厅”员工们的聚餐(受访者供图)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 class="tt_format_content js_underline_content autoTypeSetting24psection " id="js_content">2021年第一家店开店至今,这个无声轻食餐厅逐渐演变成连锁品牌,目前全成都已有5家,分布在锦江区、武侯区、青羊区等,餐厅让30多位听障人士通过双手自食其力。
有人质疑,餐厅是不是在利用残障人士炒作。老板关帅解释,“以前我从来没有宣称我们是做公益,也没有强制消费,就是靠正常的商业运作卖餐。顾客觉得好吃就下回再来,觉得不好吃就不来。我们是靠商业活下来的,不是靠听障人士餐厅(的牌子)活下来的。我自始至终都觉得是在做商业、做产品。”
位于高攀路的听障人士餐厅
餐厅全部员工是听障人士
开店至今每月出餐5000余份
1月5日下午2点过,在成都高攀路“小满无声·轻食”餐厅内,接单机器传来声响,有客人下单了一份双蛋鸡胸肉谷物碗。30多平米的小店内,几名店员迅速行动起来,煎蛋、加热、切菜、加肉……不到6分钟,餐品出炉,店长越越(化名)给顾客送去。
这家轻食餐厅所有店员都是听障人士
餐厅内的温馨提示
2021年,在成都做餐饮多年的小伙子关帅被一个朋友找上,朋友一直密切关注残障人士就业问题。朋友询问关帅能不能帮忙解决几个残障人士朋友的就业问题。关帅灵机一动,想通过易操作、标准化的轻食为切口,就在高攀路做试点,店铺全部邀请听障人士做员工。“作为企业,既能让餐厅赚钱,又可以解决听障朋友就业问题,实现双赢的结果。”店铺从2021年开店至今,每个月可以提供5000余份美味餐食。
老板回应质疑:从未宣称是做公益
店铺靠产品活下来
关于店铺取名叫“小满无声·轻食”,老板关帅解释,“相较于普通人,听障朋友的人生不是特别圆满。‘小满’的意思是,人生不用如此十全十美,小小的满足也是可以的,小满则安。”
听障人士越越是高攀路店的店长,在这里干了一年。她透露,发出的工资都给了爸妈,自食其力的感觉不错。
有不少顾客专门来支持打卡这家暖心小店,墙上写满了顾客留给小店打气的话:“东西很好吃,下次会再来”“人生无需太满,小满即是圆满”。
有人质疑,关帅是不是在利用残障人士炒作。关帅觉得:“以前我从来没有宣称我们是做公益,也没有强制消费,是靠正常的商业运作卖餐。顾客觉得好吃就下回再来,觉得不好吃就不来,我们是靠商业活下来的,不是靠听障人士餐厅(的牌子)活下来的。我自始至终都觉得是在做商业、做产品。”关帅透露,他们店里听障人士的薪酬和普通员工一致。
截至目前,关帅的无声轻食餐厅已在全市范围内开了5家,分布在锦江区、青羊区、武侯区等,店员大部分由听障人士担任。规模大的高攀路店有8名员工,全部是听障人士,规模小的店由一名店长配备4名听障员工。5家餐厅共解决30多位听障人士就业问题。
来源:成都发布
审核:何章、林泉
编辑:蒲梦岭
热文推荐
@初入职场的残友们 试用期陷阱套路多?教您避坑!
四川新规:职工不幸发生工伤,这样申请劳动能力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