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位饮品业朋友在深圳,发现一家卖奶茶的便利店。拍了照片发朋友圈,引起了我的注意。
来讨论一下,这种新餐饮零售,有未来吗?
作者|政雨
一、一家卖奶茶的便利店
< class="pgc-img">便利店里卖奶茶
>这是深圳的一家便利店。正对着门的是个饮品吧台,一排排备好的水果十分显眼。
在便利店里卖水果茶、奶茶,是个新物种。
这家店还在门头上写了几个大字,显示自己的独特之处:新餐饮零售。
< class="pgc-img">门头上独特的“新零售餐饮”
>常见地,写字楼密集的办公室,一些商场、住宅的底商都会有便利店分布。经常售卖的就是零食、简单的日用品,关东煮、盒饭等小食。
不过这两年,连锁的便利店品牌像全家、7-11、罗森,都开了一条产品线卖现磨咖啡,倒是不稀奇了。但把茶饮开到便利店里,还是头一回见。
把这家店发给几个饮品业老板看,争议很多。
有人说:拉低了饮品店的档次。
有人看到了机会:这个玩法可以试试啊。
有老板点评一针见血:便利店品牌效应够强才能加分,否则便利店做不好饮品店也做不好。
但是,从这家店的布局来看,我觉得这个便利店的老板还是有点想法的。
二、这家便利店是如何卖奶茶的?
便利店里卖奶茶,引流和产品设置最关键。
1、门口广告,吸引眼球
做生意不打广告,就好比从黑暗处朝姑娘抛媚眼。
这家店广告很显眼。站在店外,对着门的右手边,一副巨型的水果茶海报有视觉冲击力。
< class="pgc-img">占据门店显眼位置的茶饮海报
>图上没有无效的信息,一杯炸裂开的水果茶,看起来就有食欲。旁边标明价格:16元/杯。嗯,在深圳,还挺有竞争力。
再到晚上,灯光一开,又数它最明亮,吸引人24小时进店。
2、吧台展示水果,进一步诱敌
走近门口,看到的是吧台上的两排水果杯,清爽鲜艳。既表明有茶饮出售,也诱惑人点一杯。
3、动线设计,增加曝光率
动线的设计也很巧妙,收银台在最里面。不管进店出店,不管想不想来杯喝的,总有一次经过饮品吧台的机会。
而在吧台上方,挂了6张海报,1张菜单,5张茶饮和小吃的产品大图。设计有质感,图片有吸引力,忍不住又想下单。
< class="pgc-img">产品大图和菜单吸引顾客下单
>4、菜单设计精而准
仔细看菜单,上面的小吃就不说了,便利店常规的几种。
< class="pgc-img">精准设计的产品品类,丰富而不复杂
>在饮品里,设置了4个系列:
- 水果茶系列,不同茶底+多种水果混合的产品;
- 鲜奶波波系列,5款加不同配料的奶茶产品;
- 果茶系列,4款柠檬茶、2款冰沙;
- 咖啡系列,3款经典的美式、拿铁、卡布奇诺。
有几个可圈可点之处:
1、原料聚焦,类目精简
不管是茶底:红茶、绿茶、青茶,还是小料:波波、芋泥,或者水果:柠檬、西瓜等,涉及的原料总类少。
一方面,轻模式让流程操作简单、便于管理,在吧台处就看到2个人。另一方面,便利店消费都很高效,只需要经典的几款,让消费者决策快。
< class="pgc-img">轻模式流程简单,便于管理
>2、菜单结构设计合理
几个系列产品的设置上,水果茶采用1000ml大杯,颜色鲜艳,有吸引眼球的能力,也有传播力,是引流款。(PS:虽然杯子、水果摆放的设置、门口海报,和有茶的十分相似,但今天话题重点不在这儿,暂且不细聊了。)
大力推荐的柠檬茶,适合南方地区的口味,容易做成爆款。
珍珠奶茶最没接受门槛,成本比水果茶低,是利润款。
咖啡用全自动咖啡机,基本不增加多余成本,额外多一些增量。在门口,就有一位老外坐在店外喝了杯咖啡。
< class="pgc-img">有提供,就有人会点
>3、价格有竞争力
大杯水果茶封顶16元,柠檬茶12元,在深圳可以说很有竞争力了。
那位饮品界朋友分别点了一杯水果茶、奶茶、柠檬茶,除了水果茶稍弱,其他的茶感、香气都对得起价格。
< class="pgc-img">三杯产品基本都及格,与价格匹配
>点单时,询问要几分糖、多少冰,客制化服务也都有。
从人流量也能看出来价格竞争力,这位朋友从周日的下午5点待到8点,外摆8张圆桌,里面2张长条桌,始终满员。甚至旁边紧挨着的一家专门卖奶茶的店,人都没坐满。
乍一听挺怪异的便利店+奶茶店模式,却被消费者投了肯定票。
三、新餐饮零售
“新餐饮零售”,我一直在思考这家店门头上的5个字。
过去,家常菜馆只能有炒菜、盖饭,奶茶店里就是卖奶茶。现在,我见过咖啡馆里卖肉夹馍、关东煮,茶饮店的菜单上有酸奶、煎饼果子。
< class="pgc-img">奶茶店卖肉夹馍,图片来自大众点评
>只要是标准化、成本可控、好操作的,都能放一起试试。先不考虑做大还是做强,先做成。先结果正义,后过程正义。
便利店更是一个能将“零售”贯彻到底的地方。
2017年,连锁便利店品牌就掀起了卖咖啡的热潮。据了解,全家2000多门店售卖的湃客咖啡,2019年的销量有望达到1亿杯。
9月初,茶颜悦色还入驻盒马鲜生,在马云探索新零售的主阵地里开了一家店。
如今,便利店里也开起了茶饮吧台。
茶饮的界限,触不到边才好玩儿呢。
>< class="pgc-img">>月谈评论员 程思琪
近日,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印发的《上海市食品经营许可和备案管理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落地施行,对众多小商家头痛的“拍黄瓜”职业举报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监管方案,令人拍手叫好。
近年来,餐馆因卖“拍黄瓜”被罚似乎成了常态。有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5月中旬,全国已有超1000家餐饮店因超范围销售“拍黄瓜”“凉拌黄瓜”等凉拌菜被行政处罚。有举报者甚至在一年内以“无证拍黄瓜”为由向1372家餐馆提出索赔。
根据以往规定,“拍黄瓜”属于“冷食类食品”,餐馆不仅要申办许可,还要准备制作“专间”,配备更衣洗手消毒专用空调等设施。多做一碟“拍黄瓜”,餐馆可以增加收入,消费者可以享用美食,却因复杂严苛的条件,让这道家常凉菜难以成为中小餐馆的“标配”。针对这一经营困局,《办法》对拍黄瓜、泡茶、解冻等食品安全风险较低的简单制售行为作出规定,在保证食品安全的前提下,餐饮店可仅设置专区,有效化解了小店不敢“拍黄瓜”的担忧。
其实,“拍黄瓜”问题只是原有法律法规与市场经济变化相互脱节的缩影之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各种新模式新业态的相继出现,给市场监管带来不小的挑战。若监管条例未能及时回应和调整,就可能与现实情况背道而行。如何一隅三反,将政策福利传导至存在同类困惑的其他经营主体,考验着政策制定者们的监管智慧。
近几年,咖啡店里卖包子、书店里卖奶茶、服饰店里卖水果……街边小店已经兴起了混合业态的经营新模式,呼唤着监管举措的迭代更新。这次,《办法》回应了市场需求,例如,将原有19项食品经营项目全部取消,简化为热食类食品制售、冷食类食品制售等4个大类,这意味着小店可根据市场变化调整自家产品,在经营上拥有了更大的灵活度和试错空间。一系列食品经营新规的落地,不仅是监管部门为餐饮经营者提供的政策便利,更为经营主体探索多种业态混合经营提供了底气。
作为我国消费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上海一直是新业态、新经济的“试验场”。从“一照多址”到“一址两用”,从盲盒经营合规指引到无人面馆试水运营……一次次的监管创新证明,“放管服”不应只是在原有政策流程上“做减法”,还应有顺应市场变化、贴合市场需求而生的政策“加法”。
从2018年至今,上海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已从1.0版升级到7.0版。可以看出,上海营商环境持续改善,背后是对企业切身需求的不断回应和对市场变化的主动拥抱。只有企业觉得好、用得上,纸面政策才能真正走到市场中来。
来源:半月谈新媒体
编辑:郝娴宇
保干部在日常对餐饮店进行督导检查时发现该饭店已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经营范围是热食类制售,该饭店向别的饭店配送自制的食品,这种情况属于超范围经营了吗?该饭店需要取得食品小作坊许可证或者增加中央厨房的经营范围吗?
经了解,日常生活中这类情况很多,比如卖煎饼果子里面夹带的麻叶,蔬菜、咸菜等等都是其他食品经营着者提供的。建议餐饮服务经营者能够如实说明进货来源,从有资质的生产经营者处采购,不采购不合格食品即可。
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令(第78号)《 食品经营许可和备案管理办法》 中定义:(二)中央厨房,指由食品经营企业建立,具有独立场所和设施设备,集中完成食品成品或者半成品加工制作并配送给本单位连锁门店,供其进一步加工制作后提供给消费者的经营主体。中央厨房的属性是由企业总部设立并将其制成的成品或半成品配送给本单位旗下连锁门店的经营主体。因此连锁餐饮企业建议从本单位采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