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22日,爱美客(300896.SZ)发布中期业绩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6.57亿元,同比增长13.5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1.21亿元,同比增长16.35%。虽然从业绩上看,该公司的营业收入及归母净利润均实现双增长,但对比往年同期数据,增速均有所放缓。
据《中国医美行业2024年度洞悉报告》,2024年服务型消费处于修复阶段,预计中国医疗美容市场增速可达10%左右;受医美渗透率不断提升和多元化品质医美需求驱动,中国医美市场预计在未来几年内仍可保持10%至15%的快速增长。可以看到,爱美客的营收增速与行业增速基本保持一致。
作为国内最早开展医疗美容生物医用材料自主研发与应用的企业之一,爱美客已实现基于透明质酸钠的系列皮肤填充剂、基于聚乳酸的皮肤填充剂、基于聚对二氧环己酮面部埋植线的产业化,产品临床应用涵盖医疗美容、外科修复、代谢疾病治疗等领域。
同时,爱美客正在开展重组蛋白和多肽等生物医药产品的开发。今年上半年,该公司“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研发项目获得国家药监局药品注册上市许可受理通知,进入审评阶段,后续相关产品有望将在市场流通售卖。
值得一提的是,爱美客目前的产品毛利率均在90%以上,其中,溶液类注射产品的毛利率为93.98%;凝胶类注射产品的毛利率为97.98%。贵州茅台(600519.SH)素来毛利高企,2023年年报披露的酒类毛利率为92.11%。其中茅台酒的毛利率为94.12%;其他系列酒的毛利率不足80%。对比之下,爱美客的毛利率直逼茅台,产品溢价处于较高水平。
报记者 孙吉正 北京报道
当微醺之风刮进年轻人当中,酒馆业态也逐渐繁荣起来。尤其是在北京及诸多北方省会城市,酒馆生意也开始悄然兴起。
很多创业者嗅到了其中的商机,纷纷入局酒馆生意,甚至有很多人不计成本得失,在自家门口开设小酒馆只为了与友相聚时有一个合适的场所;也有酒类的经销商,开设酒馆以实现与品牌方更密集的合作。
总而言之,酒馆生意呈现出的是较为零散的业态,而资本和品牌连锁在酒馆业态中,常年处于无存在感的状态。直到去年,海伦司成为国内首个上市的酒馆连锁品牌,随后开始有资本和品牌方开始入局该行业。除了部分酒业巨头进入该行业之外,海底捞、巴奴、老乡鸡、和府捞面甚至星巴克都开始试水该领域。
“酒馆、清吧的本质是社交平台,因此无论什么品牌、什么行业进入该领域都不算跨界,酒馆对于年轻人,尤其是大城市的年轻人来说,实际上就是一个载体,它承载了他们远去的熟人社交,转而迎来与陌生人社交的载体平台。”酒业行业专家蔡学飞说。
火热的酒馆生意背后
在北京某小区的底商,一家小酒馆却在旺季正式停业了。老板王刚(化名)正在清理自己的门店,他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客流量太少了,即便已经辞去了两个伙计,仍旧是入不敷出,只能选择关门,平均下来每天流水仅刚过千元。”按照王刚当初的预想,虽然自己的门店不在商圈,但周围几个小区有几万个居民。即便目前经营环境不理想,挣回日常开销再加上一年不到30万元的租金还是不成问题的,但现实是由于客流量一直达不到预期,整个酒馆已经入不敷出。
“虽然酒馆提供一些零食和食物,但是利润还是较低的,主要利润还是在酒水。店里的酒水饮料全部是精酿啤酒和自制饮品,虽然人均消费仅有100~150元,但其中酒水消费能够占到半数以上,且调制酒、精酿啤酒的毛利能达到七八成,因此单客的毛利还是高于一般的餐饮。”王刚说,虽然选择将该门店转让出去,但他仍旧认为酒馆是一门好生意,只是这次的选址和其他因素导致了失败,“还是有人电话询问门店转让的事,应该不难转出去。”
记者了解到,在国外,酒吧大体分为两种,分别是club和bar,在国内则对应地被称为夜店和清吧,清吧则属于小酒馆中的一种,目前,酒馆在形式上分为啤酒馆和清吧,两者实际上并无本质的区分。但由于装修风格和主打产品的不同,消费者们往往会加以区分。
虽然王刚的创业失败了,但并不阻碍更多的创业者进入行业。在京郊某地,张飞(化名)也同样开了一家酒馆,与王刚精打细算以及筹划相比,张飞在开酒馆之初就没有太高的期望,店内只有一个伙计,堂食只有方便食品,酒水也都是一些国外的小众品牌,且售价并不高。“门房是家里自己的,没有房租压力,家里还有其他生意,开这个店就是方便自己的亲朋好友有地坐坐,平时人很少,很多时候一晚上仅有一两个客人,但是舍去了房租成本,开销其实也还能接受。”张飞告诉记者。
《2020年轻人群酒水消费洞察报告》数据显示,90后人群中10%有每日饮酒的习惯,年轻人成为酒水消费的主力军。啤酒、洋酒、果酒、葡萄酒等品类正取代传统白酒,涌入年轻人的酒杯。因此,酒馆生意也成为近年来较为火热的行业之一。
有酒馆的业务人士告诉记者,目前酒馆或者说清吧的酒水高毛利主要来自自创的调制酒以及精酿啤酒,调制酒大部分是带有门店特色的,很多时候消费者是抱着尝新的心态去消费的,所以即便价格高,消费者也是可以接受的。精酿啤酒除了海伦司这类的连锁品牌有自酿能力外,大部分个体经营的酒馆还是采购小品牌或国外冷门品牌的啤酒,甚至很多店家直接采购大厂的扎啤,然后在店内用气泡机等进行二次加工。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大多还是希望能够通过提供相对平价的酒水,获取足够的毛利。“尤其是扎啤,出厂价就是几十元一桶,店家买回来之后,进行打气、添加果汁等添加物处理之后,一杯卖上二三十元,消费者觉得不贵,毛利却依旧可观。”
但问题在于很多小酒馆、清吧,每日上客量以及流水一直难以达到预期,以首家上市的酒馆连锁品牌海伦司为例,其财报显示,平均每家门店的日营业额为9000元,新店营业额则可能更低。
从上述采访中不难看出,个体经营酒馆,尤其是非核心商业地段的酒馆,可能面临着入不敷出的问题。对此,蔡学飞告诉记者,目前,尤其是非核心商圈、高校地段的酒馆,入不敷出其实是常态,“酒馆主要面向的是年轻人,所以性价比是非常重要的,即便酒水方面有很高的毛利,但这依然改变不了单纯的个人经营很难支撑起整体的经营开支。”
资本入圈
“目前,酒馆、清吧主要的受众群体是职场上的年轻人,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大城市,酒馆就是为年轻人提供每天所需要的社交场所。因此,除了一些提供商务功能的酒吧之外,人均消费能够被年轻人接受才是最重要的。”蔡学飞说,此外,年轻人对品牌的忠诚度较低,尝试新鲜事物反而是他们最为显著的特征,这也是酒馆、清吧行业相对没有很多连锁品牌的原因。
据海伦司招股书,截至2020年末,在国内约3.5万家酒馆当中,就有95%以上为独立酒馆(指少于3家门店的酒馆品牌),属于单体私营模式,规模较小。酒馆行业前五大品牌合计的收入,仅占2.2%的市场份额。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研究,国内酒馆行业的总收入从2015年的约844亿元上升至2019年的约1179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8.7%;2025年,国内酒馆行业预计将达到1839亿元,与2020年的776亿元相比,复合年增长率达18.8%,高于餐饮行业整体的复合年增长率(14.0%)。
“实际上,在酒馆和清吧行业中,没有绝对的个体经营和连锁经营品牌,其实很多个体经营门店背后都有品牌的支撑,其中不乏个体经营者本身就是品牌方的经销商。例如百威和嘉士伯等外资巨头,其主要的销售渠道就包括了夜店、酒吧等,因此实际上这些品牌方的企业也养活了很多的酒吧。尤其是在一、二线城市,清吧、酒馆这种商业模式非常常见且主流。”蔡学飞说。
但今年,有很多酒业巨头开始入局酒馆、清吧行业的消息。日前,洋河股份联合万达酒店举行了“解酉小馆”揭幕仪式。据悉,“解酉小馆”将成为洋河股份地面推广的重要触点之一,洋河将与万达共建“解酉小馆”商业模式,并实现独立运营。此外,行业人士透露,青岛啤酒等国内啤酒巨头也开始尝试开启品牌直营的清吧和小酒馆。
“实际上,不管是谁来做清吧、酒馆生意,一开始或者说很长时间内,亏损将是必然的,但其实品牌方做酒馆并不是出于效益,更多的还是为了品牌宣传,或者理解为开酒馆其实就是市场营销的一种方式,就如同品牌方支持其他的个体酒馆一样,只不过品牌方亲自下场,是为了花更多的钱,办出更高的宣传效果来。”蔡学飞说。
除了酒业巨头,巴奴、老乡鸡、和府捞面等多家餐企甚至星巴克纷纷布局小酒馆业务。华南地区连锁酒馆品牌“猫员外”宣布获得了过亿元Pre-A及A轮融资。锐肆酒馆也在2021年获得红杉资本的天使轮融资。
“实际上,清吧、酒馆本质上就是为了满足年轻人尤其是大城市年轻人的社交需求。当下,熟人社交的方式已经渐行渐远,而大城市的年轻人则更多的需要与陌生人社交,酒馆、清吧则提供了这样的社交载体。”快消行业专家路胜贞说,这样来看,无论是餐饮企业还是酒企,入局酒馆、清吧实际上就是为了获得社交平台,并在此基础上获得品牌溢价和黏性,而他们的竞争对手并不是快消品牌,而是麦当劳、肯德基、星巴克等快餐连锁,因为他们的需求是从后者手里抢夺年轻人下班后能休息、社交的时间和场所。
店内呆坐半晌后,实在无聊的老李,听到门外不断传来的打麻将的声音后,也快步走了出去。
在另一家酒行的门口,老李看到,好几个与其相熟的酒商,已经聚在一起,他们边搓麻将,边聊起这几天的“茅台降价”。
这是6月15日下午,第一财经记者实地探访百荣世贸商城时,看到的一幕。
位于郑州市南四环的百荣世贸商城,因聚集数千家酒商,成为国内最大的酒水批发市场之一。
作为一名已经在酒水批发行业摸爬滚打20多年的酒商,老李曾亲身经历过酒水批发行业的辉煌,如今,却不得不为店里门可罗雀的客户发愁。
曾经红火
老李说,自己创业时,正赶上酒类流通行业的渠道变革,很多创业者涌入郑州的华中食品城。到1994年,华中食品城已聚集商户700余家,从业人员3000余人,主要经营糖酒、食品、饮料等10多个种类,年交易额占河南全省副食品批发行业的40%,而酒水,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这么说吧,那个时候,只要你手里有货(酒),就不怕卖不出去。”谈起20年前的生意,老李说,一瓶酒,赚个百十块都是常见的。
如今呢,别说一瓶酒,就是一箱酒,能赚个十块八块钱,也算是没白忙活了。
2016年之后,伴随着郑州城改拉开序幕,老李所在的华中食品城被列入拆迁范围,包括老李在内的数千名酒商,将店面搬迁至新建成的百荣世贸商城。
伴随着越来越多酒商的迁入,百荣世贸商城的“酒水效应”越来越有影响力,不仅河南,甚至河南周边省份的烟酒店、商超,也都纷纷涌到这里进货。
与一些酒行主要从事白酒批零不同,老李的店铺,既有光瓶白酒,也有黄酒、红酒,下游的客户主要是一些大小商超。
老李说,伴随着越来越多商超到百荣世贸商城来进货,自己的店铺,每天的出货量曾高达3000多件。
百荣世贸商城内另一名主营茅台集团系列酒的酒商也说,自己的生意,在2021年之前,每年都是增长的,多的时候,一天能出货1000多箱,每箱的毛利有120多元。
整个酒水行业,呈现出一片蒸蒸日上的态势。
数据显示,2011年时,白酒行业1000多家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3746.67亿元,同比增长40.25%,实现利润总额达571.59亿元,同比增长51.91%;2012年,则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466.26亿元,实现同比增长26.82%,实现利润总额818.56亿元,实现同比增长48.52%。
虽然之后的2013年,增速较2012年有所回落,但仍实现了5018.01亿元的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1.22%,不过,利润总额却同比下降1.92%。为804.87亿元。
2016年之后,伴随着高端酒纷纷提价,整个白酒行业再度进入黄金期。此后三年,白酒行业的销售数据均保持两位数的速度提升。
甚至,直到2023年,全国白酒行业仍完成销售收入7563亿元,同比增加9.7%;实现利润总额2328亿元,同比增长7.5%。
不过,仔细分析其中数据,你会发现,相较于以往的白酒企业“百花齐放”,如今的白酒销售额,越来越向茅台、郎酒、五粮液等一线名酒品牌集中了。
客户少了,利润薄了
而且,与白酒工业企业销售额、利润仍在增长相对应的是,伴随着白酒行业的价格越来越透明,厂家的越来越强势,诸如老李这样的批发商们,议价能力越来越弱,利润空间也越来越薄。
老李说,如今,同样还是10个单品,能有一两个好卖的,就已经不错了,剩下的,卖不掉,就只能堆在仓库,等待时机,或者干脆亏本促销。
同样在百荣世贸商城开店的一名酒商也说,一箱售价三四千元的名酒,自己一箱酒的净利润也不到20元,100箱酒才赚一千多块钱。为了做成这笔生意,自己还得耗费几十万元去买货囤货,而且,运输中不能出现破损,即便一瓶酒出现瑕疵,自己就得往里面贴钱。
烟酒店、商超等下游零售渠道的不断萎缩,也在不断加剧着诸如老李这样的批发商们的业绩下滑。
老李说,和高峰时期相比,自己的业绩下滑了近30%,为此,他为了避免亏损,也想了不少办法,包括裁减员工、缩小仓库面积等。
同样在百荣世贸商城从事酒水批发的马女士也说,今年春节以来,感觉好多老客户都没再下单过,“去年端午节,还有一些客户,今年端午节,我还专门多备了一些货,结果发现客户却比去年还少。”马女士也不禁向记者抱怨,这客户,都到哪儿去了呢?
一个去向,是电商。
数据显示,2023年,线上酒类市场规模已超过1200亿元,同比增长高达56.4%。几个主要电商平台的酒水销售额规模均有所上涨,其中淘宝平台涨幅最为显著,达到147.9%;而京东平台则凭借340.8亿元的销售额规模稳坐头把交椅。
此外,万联证券线上电商研报也显示,自2023年3月开始,拼多多每月白酒销售额均保持了30%以上的高增长,当年10月,该平台的白酒线上销售额已达81.25亿元,同比上升202.24%,远超当年9月80.79%的增速。
另一个去向,是客户逐渐向名酒集中。
华创证券食品饮料行业首席分析师欧阳予在研究白酒数据时便发现,以茅台、五粮液为代表的八大名酒企业,2016年时,其收入占白酒行业的比例尚不足20%,但2016年后,其收入占比却在不断提升,到2023年,其收入在整个白酒行业的占比已超过50%,而且,这种白酒集中度提升的趋势,仍在不断加速。“我们预计2025年八大名酒企业的收入占比可能将达到2/3。”欧阳予说,这实际上是消费型行业格局走向成熟的过程,市场份额不断加速向头部企业集中。
但是,与中小白酒企业对批发渠道的需求不同,名酒企业的渠道,更多是自营与经销商渠道,对诸如百荣这类批发市场的需求,并不强烈。
这也成为导致马女士等酒水商业绩不断下滑的一个重要原因。
转型求变
面对日渐萎缩的销售额,老李也是满脸愁容,“还能怎么办呢?好死不如赖活着,”老李说。
也有酒商选择向上游突破。
同样从百荣世贸商城酒水批发起家的李德印,如今依托这么多年积累的资源,先后开发出贵州迎宾酒、王秉乾酒等自有品牌。
他说,百荣世贸商城是白酒市场风向标,作为产品窗口和信息网点依然具备独特优势,今后自己将双轮驱动,在百荣经营的同时加快品牌转型。
还有一些酒商,则选择了拥抱电商。
譬如,河南郑州浩泽酒行总经理陈玉,就先后在多个电商、直播平台开设了酒类专营店,并先后招募主播、副播、运营等岗位,通过给粉丝提供专业老酒鉴定和讲解酒类知识,逐步由传统经销商向电商转型。
同样曾在百荣世贸商城租档口批发白酒的酒商靳松豪,也通过在档口拍摄短视频,介绍酒类产品知识和信息,借助百荣世贸商城的知名度和先发优势,逐渐集聚起一些粉丝。
如今,靳松豪依托百荣世贸商城的丰富货源和成熟供应链,一方面将名酒卖给终端商和名烟名酒店老板,另一方面,则选择与酒厂合作,开发自有品牌白酒,通过粉丝等私域流量销售。
但也有一些酒商,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有些手足无措。面对门可罗雀的客户,一些酒商甚至干脆选择了“躺平”。
老李说,当年,无论自己是在华中食品城,还是百荣世贸商城,都因为顺应酒类流通的转变,在酒水流通领域开辟出了一片天地,如今,面对电商、新零售的异军突起,自己的未来路在何方,又该如何探出一条新路,自己目前仍在摸索。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