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全媒头条·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新华社重庆8月22日电 题:大城大乡的“幸福协奏曲”——重庆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纪事
新华社记者李勇、张桂林、陶冶、周闻韬
绿的底色更浓,“生态宝贝”不断替换着昔日的“三大坨”,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民生呵护愈暖,贴心服务温润了山城烟火,市民们体验到越来越多“巴适”和“安逸”;发展之基更实,新产业加速、城市气质渐佳,走向美好生活的脚步愈发轻快……
大城市大农村并存的西部直辖市重庆,近几年来全力奋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统筹做好城市、乡村两篇文章,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创造高品质生活,奏响了新时代大城大乡共奔小康的“幸福协奏曲”。
山地长出“金疙瘩” 农民日子“节节高”
盛夏八月,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坡坎相连的地头里,红红的辣椒挂满枝头,又到了收获的季节。
石柱“三红”辣椒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谭建兰,也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日子。她要带领乡亲们“争分夺秒”采收辣椒。
经过十几年发展,“三红”合作社的辣椒基地面积达2万亩,去年产值1.2亿元。但让谭建兰最高兴的,莫过于合作社的32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2019年户均辣椒收入超过7000元,全部脱贫摘帽。
地处武陵山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石柱县,是重庆大农村、大山区的一个缩影。直辖之初,全市3100多万人口中80%在农村,贫困人口达300多万……
“城市之外,重庆属典型的丘陵山区,耕地多为‘鸡窝地’‘巴掌田’,但农业资源多样、生态环境良好。怎么把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成为实现脱贫、振兴乡村的关键。”重庆市农业农村委主任路伟说。
大力发掘山地生态这座“富矿”,用好山水林草这些“宝贝”,将“温饱型”粮食作物调整为“小康型”经济作物……近几年来,聚力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成为重庆农村地区的共同选择。
涪陵榨菜、巫山脆李、奉节脐橙、梁平柚子……如今,行走在巴渝乡间,乡亲们对“生态宝贝”如数家珍。柑橘、榨菜、茶业、中药材等十大山地特色高效产业形成,其中,扶贫特色产业基地达700余万亩,带动贫困人口增收198.7万人次。
“过去就知道守着大山种土豆、红薯、玉米‘三大坨’,只够一家人的口粮。现在都种上了价钱好的绿色产品。”巫溪县红池坝镇渔沙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李志贤,说起他家地里面的变化一脸兴奋。在村干部和技术专家帮助下,2018年起他家改种了辣椒、生姜和西瓜,年收入3万多元,当年就脱了贫。
随着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好,休闲旅游、生态康养等“生态+”产业也在巴渝山乡蓬勃兴起。
位于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城口县东安镇兴田村,距离重庆中心城区400多公里。这里峡谷幽深、溪流环绕,经过几年打造,成为远近闻名的避暑纳凉胜地。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唐太友几年前以宅基地入股,与企业合作开办起巴渝民宿,当上“老板”,如今年收入七八万元。
截至目前,重庆14个国家级贫困区县、4个市级贫困区县全部摘帽,1919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动态识别的185.1万贫困人口已脱贫182.6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12%。
城市治理有温度 家门口能享幸福
天气晴好的早晨,重庆江北区北滨路附近居民刘斌,都会来到嘉陵江滨江跑道慢跑。“从家里走过来只要六七分钟。新修的滨江跑道干净、整洁,既能看江景,一路又有花草相伴,感觉格外清爽。”刘斌说。
长江、嘉陵江交汇,构成重庆中心城区独特的“两江四岸”城市空间格局。但很长时间里,江岸建设粗放、无序,厂房、高楼、高架桥密布,市民“见江难近江”。
为修复生态,还江于民,2018年开始,重庆启动“两江四岸”治理提升工作,取缔沿江污染源,调整码头、工厂、市场等功能布局,着力恢复江岸线生态廊道功能,为市民营造亲水的绿意空间。
嘉陵江北岸的相国寺码头和忠恕沱码头一带,曾经餐饮渔船集聚,江面污水横流,江滩上的货运码头和停车场杂乱不堪。经过治理,如今这里的江岸郁郁葱葱、鸟语花香。
山城重庆的立体城市景观令人神往,但中心城区建筑密度过大、公共空间少,城市功能存在明显短板。尤其是一些难以开发的“边角地”,经常被人开垦来种菜或倾倒垃圾,严重影响人居环境。
为破解这一难题,重庆城市建设管理部门近年来积极探索“变废为宝”,将大量坡、坎、崖“边角地”改造成为开放式的社区体育文化公园,为市民建起家门口的免费“健身房”。
目前,重庆中心城区已建成投用60个社区体育文化公园,到今年年底将达到92个,可服务周边群众约350万人。
年久失修的老街巷、筒子楼,脏乱差的生活环境,缺少公共服务设施……和许多老工业城市类似,老旧社区在重庆量大面广。是大拆大建、推倒重来,还是以“绣花”功夫进行有机更新,考验着城市治理的水平。
走进南岸区南湖花园七村,只见干净、整洁的院坝里绿树成荫,一个个鸟笼悬挂其间,不少居民坐在树下喝茶聊天,欢快的鸟鸣声缭绕耳边。而就在几年前,这座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小区还是一片破败的景象,外墙脱落、垃圾成堆、污水横流。
“我在这里住了30年,以前最烦下雨天出门,到处坑坑洼洼。改造后焕然一新,每天最高兴的就是去小区新修的‘三益书院’画画写字。”说起小区的变化,退休职工李华渝连声说好。
“在老旧小区改造中,我们坚持不光补齐必要的功能,还要以‘菜单’的方式让老百姓自己选择最急需的项目。既要有‘面子’,改善环境;又得有‘里子’,住得舒心。”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委主任乔明佳说。
小康家底渐厚实 美好生活在前方
小康社会的成色,离不开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工业重镇”的重庆,多年来始终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本,以制造业立市,先后跻身国内重要的汽车产业基地、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重要的智能手机制造基地。
面对国内外市场的深度调整,重庆瞄准未来布局新兴产业,面向全球汇聚智慧资源,大力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
近年来,腾讯、阿里巴巴、百度、华为、浪潮等“数字经济”头部企业纷纷入渝,云从科技、长安汽车等本地智能领域企业快速崛起。2019年,重庆以“芯屏器核网”为代表的智能产业产值增长25%;今年上半年,重庆数字经济产业增加值超过2000亿元,同比增加24%。
持续向好的发展势头,为社会民生注入更大活力。今年毕业于重庆邮电大学先进制造学院的刘奕博,在众多企业的“橄榄枝”中选择签约重庆一家汽车企业,从事机器视觉方面的工作。而据重庆邮电大学统计,2019年该校毕业生在大数据智能化行业就业的接近50%。
“大数据智能化等‘新经济’蓬勃发展,给大学毕业生等中高端人才提供了更高层次的就业岗位和更高收入。”重庆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余跃说。
智能产业之外,依托雄峻的江峡风光、立体的城市景观、独特的人文风貌,重庆近年还大力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以山水、夜经济、美食、巴渝文化为符号的新业态、新消费日渐红火。
地处三峡库区的重庆开州区,有着“半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誉。最近,在全市“晒旅游精品·晒文创产品”活动中,开州区深入挖掘人文资源,打响雪宝山生态康养、汉丰湖水上运动等旅游品牌,吸引了大批游客。来自四川达州的游客张鹏说,这是疫情后首次跨省旅游,真切体会到了这里的山水人文魅力。
在重庆中心城区,“网红打卡点”李子坝轻轨穿楼所在的大楼里,市民杨晓刚开了一家方便游客观景打卡的民宿,疫情后恢复营业几个月里,生意一直很火爆。统计显示,截至7月底,重庆12.26万家文旅企业复工率已达99.02%。
为酉阳楠木湾巴渝民宿。 何蓬磊 摄
图为酉阳楠木湾巴渝民宿。 何蓬磊 摄
编者按:
每一个努力生活的中国人,都是最美的奋斗者。也正是因为亿万奋斗者,才有了今日之中国。十年,致敬每一个奋斗的你。让我们一起,踔厉奋发新时代,笃行不怠向未来。
中新网重庆4月4日电 题:看山望水寄乡愁:重庆如何“宿”造乡村未来?
作者 张燕 黄维正
清明时节春渐暖。青山间,一幢幢小楼清新别致,一块块菜畦排列有序,三两游客漫步田间地头。谁能想到,重庆彭水樱桃村黄帝峡几年前破旧的农家小院,如今摇身一变,成了炙手可热的网红民宿,而这样的“原乡民宿”在重庆还有很多。
自2016年起,在城口亢谷、巫溪长红村、彭水丹阳寨、酉阳楠木湾、开州杨柳池等地,10个乡村民宿项目相继建设,从渝东北到渝东南,一条新的乡村振兴“致富路”全面铺开……这些民宿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巴渝民宿”。
连日来,记者走访重庆多个区县发现,随着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这条“民宿兴村”的新路子,让重庆的乡村老百姓尝到了甜头,更提高了对美好生活盼头的信心。
创建产业标准体系 打造乡村民宿IP
巫溪长红村位于渝陕鄂三省市交界处,借助红色旅游的东风,近年来游客络绎不绝。备菜、整理房间、装扮庭院……清明假期成群结队的游客,让巫溪长红村67岁的张尚香又忙碌起来。
张尚香是当地巴渝民宿“明达居”的老板,早年在外打工,一年两三万的收入,除去开销,几无积蓄。听闻在家门口就有赚钱的法子,还能修建新房,张尚香当起了村里“带头吃螃蟹的人”。
图为巫溪长红村巴渝民宿经营者张尚香正整理客房床铺。 黄维正 摄
“360平米左右的房子,加上院坝道路修建,需要100多万元,光靠我们家自己来修,等于做白日梦。”张尚香盘算着。她说,自己能当上“老板”,全靠政府的好政策和巴渝民宿的建设。通过经营餐饮、销售农副土特产品,现在收入比以前翻了几番。
记者在巫溪长红村了解到,这里的巴渝民宿由18栋沿山蜿蜒而建的红顶石墙小楼组成,每栋楼都有自己的名字,取自民宿主人姓名和当地故事、风景。
建筑为两层带阁楼形制,采用当地建筑风格样式。石砌墙体,就地取材;红色金属坡屋顶,象征红军与红叶;走马转角式阳台。保留了乡村农宅的门前院坝、堂屋、灶台和极具地方特色的火塘(农户做饭、熏制腊肉、取暖的火坑)。
巴渝民宿集团副总经理黄晓彬介绍,巴渝民宿定位上是乡村民宿的旅居品牌,注重乡村文化传承,依托“巴山渝水”的自然人文资源,创建乡村民宿产业的标准体系,形成巴渝地区乡村传统建筑文化、农耕文化、地域文化和民宿文化的在地文化窗口,走特色化、差异化民宿发展之路,提供旅客乡野生活与民风民俗体验。
在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原重庆市国土资源与房管局)和重庆市地产集团的领导下,巴渝民宿集团有限公司围绕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探索出了“以房联营、以地入股、共建共享”方式,通过发挥国企“领头羊”作用做好乡村振兴示范引领,带动美丽乡村建设“大市场”的发展。
以地入股+以房联营 创新利益联结机制
何谓以地入股?据介绍,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巴渝民宿集团共同组建区县巴渝民宿公司,项目统一规划核定总投资,集体经济组织以存量建设用地作价和财政性配套基础设施量化作价出资入股初始占股20%,巴渝民宿集团货币出资承担项目建设资金初始占股80%,项目财务核算后双方按实际的出资重新核定股权比例持有民宿公司股份,共享房屋产权。项目通过股权分红实现双方收益,通过扶贫保底分红、就业带动等形式实现村集体和贫困户更多分享民宿发展收益。
图为巫溪长红村巴渝民宿。 巴渝民宿公司供图
以房联营则是在尊重农户意愿保障农户自住的前提下,区县民宿公司和农户在规划宅基地按照民宿标准改造新建住房,将满足自用剩余的住房用于民宿客房经营,按照统一服务标准、管理制度、经营模式实现以房联营。民宿房屋新建费用由民宿公司和贫困户共同承担,双方对联营房屋共享产权,农户初始产权比例20%。客房经营收益向贫困户让渡,房费收入分配联营农户占80%,餐饮、农副土特产品收益全部归于农户。
在巴渝民宿建设中,一直秉承的发展理念是严守耕地和生态保护红线,保持当地自身特色和历史建筑风貌,推动乡村文化传承。打造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巴渝特色民宿村落,实现“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既丰富乡村旅游产品供给,又要提升乡村民宿品质,增强乡土文化的生命力、吸收力。
文旅融合+网络营销 增强民宿市场竞争力
近年来,为了考察巴渝民宿项目选址,黄晓彬足迹遍布重庆各个区县。在他看来,昔日很多贫困村,拥有丰富的自然生态、人文资源,可以说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宝藏地”。
旅游搞起来,服务怎么跟上市场需求?记者了解到,针对联营农户在民宿经营能力、服务水平、市场意识方面的不足,在开业前期,民宿集团会同当地乡镇、人社部门组织农户进行经营服务、餐饮基本技能的培训;在试营业期间,民宿选派专人驻点对农户和集体经济组织人员着重在技能提升、主客互动、在地文化宣传上精准指导,提升农户在房屋产权所有者、民宿旅游经营者、民宿服务劳动者三者融合生活。
“致富秘诀就是要学好技术,搞好服务。”城口亢谷唐太友一家通过参加政府组织的培训,不仅学会客房的日常整理、餐饮技能,还学会了如何“吹牛”。经营民宿之余,他还售卖起中药材、菌类等土特产品,一年收入超过20万元,比发展民宿前翻了两倍多。旺季时,唐太友还会雇当地农民帮忙,既减轻了压力,又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在“巴渝民宿”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以及微信小程序“巴渝民宿网络平台”,多维度构筑起“互联网+民宿”推广体系,让游客可提前感知到乡村的“烟火气”。
为了适应市场需求,下一步巴渝民宿将聘请专业创意设计团队,对客房和有意愿的农户进行房间改造提档升级,以市场为导向,完善内部功能布局。协调统一室内装修、家具与内部软装的色调和风格;配备智能门锁、蓝牙音响、充电、调控等智能化设施等,满足多元化需求。
政府引导+社会参与 吸引工商资本下乡
与大部分巴渝民宿合作方式略有不同,在巫溪红池坝建成的侨城巴渝民宿采取的是“三方投资、四方合作”方式。这种方式由民宿集团、社会资本、地方平台公司三方现金出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土地、房屋等资源作价入股。在国资引导下,华侨城、北大资源等知名企业共同探索发展巴渝民宿,实现了项目投资主体多元化,地方政府对项目的出资增资渠道不断拓宽,社会资方带来的资金、商业思维模式及人力资源,为民宿项目带来更大的市场和动力。昔日闲置低效的乡村资源成为香饽饽,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富民强村趟出了新路径。
图为彭水黄帝峡巴渝民宿。 何蓬磊 摄
如今山里人气旺了,有“嗅觉灵敏”的当地群众,也开始学习巴渝民宿的风格和模式开办自家的民宿。
红池坝九坪村支部书记陈林坦言,“巴渝民宿”摆脱了传统农家乐单打独斗的老路子,发挥了“百花齐放才是春”的集群效应。目前,在九坪村侨城巴渝民宿的带动下,由当地村集体牵头,引入社会资本开发的“云中筑院”民宿群也迎来了自己发展的春天。
“乡村旅游升级,要让游客既能获得返璞归真的乡村体验,又能享受到现代化、个性化的服务。”重庆市地产集团副总经理文森认为,巴渝民宿项目发挥了国有资本先导作用,立足“资源配置、政策通道、协调保障”的农村工作定位,成功引领多家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土地市场,共同推动乡村建设、产业兴旺、经济繁荣。在巴渝民宿建设过程中,将各项政策支持、扶持项目与乡村产业发展统筹联动,将民宿发展与农村土地整治、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等项目有机结合,有效促进农村土地房屋的增值和农业产业链的延伸。
据统计,从2016年起,巴渝民宿集团陆续在重庆实施了10个扶贫类民宿项目。涉及帮扶10个村集体经济组织、总投资20302万元,建筑总面积51744㎡,建设民宿120栋,经营房间920间。10个民宿自开业以来,累计接待游客26.5万人次,经营总收入1323.3万元,联营农户经营年收入最高达20万元。
“乡村振兴接棒脱贫攻坚,5年有效衔接是关键,这一助农惠农政策将延续保持5年。过去贫困户在哪里,巴渝民宿就在哪里;现在是市场在哪里,民宿就建在哪里。”重庆巴渝民宿集团董事长黄清槐表示,如今农户掌握经营本领,有了“造血”能力,下一步巴渝民宿集团要继续优化调整国有资本布局和结构,发挥国有企业引领作用,将乡村振兴作为主责主业,聚焦重庆主城1小时旅游半径,结合地方政府经济、旅游等发展规划,最大限度发挥资源资金的聚集效应、规模效应和“拳头”效应,从民宿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建设入手,发展市场化的巴渝民宿。
寄情巴山渝水,寻找乡愁归处。村里的月光,如梦似幻,照亮了乡愁,而一同被照亮的还有重庆乡村振兴这条“星光大道”。(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源:中国新闻网
编者按: 每一个努力生活的中国人,都是最美的奋斗者。也正是因为亿万奋斗者,才有了今日之中国。十年,致敬每一个奋斗的你。让我们一起,踔厉奋发新时代,笃行不怠向未来。
中新网重庆4月4日电 题:看山望水寄乡愁:重庆如何“宿”造乡村未来?
作者 张燕 黄维正
清明时节春渐暖。青山间,一幢幢小楼清新别致,一块块菜畦排列有序,三两游客漫步田间地头。谁能想到,重庆彭水樱桃村黄帝峡几年前破旧的农家小院,如今摇身一变,成了炙手可热的网红民宿,而这样的“原乡民宿”在重庆还有很多。
自2016年起,在城口亢谷、巫溪长红村、彭水丹阳寨、酉阳楠木湾、开州杨柳池等地,10个乡村民宿项目相继建设,从渝东北到渝东南,一条新的乡村振兴“致富路”全面铺开……这些民宿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巴渝民宿”。
连日来,记者走访重庆多个区县发现,随着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这条“民宿兴村”的新路子,让重庆的乡村老百姓尝到了甜头,更提高了对美好生活盼头的信心。
创建产业标准体系 打造乡村民宿IP
巫溪长红村位于渝陕鄂三省市交界处,借助红色旅游的东风,近年来游客络绎不绝。备菜、整理房间、装扮庭院……清明假期成群结队的游客,让巫溪长红村67岁的张尚香又忙碌起来。
张尚香是当地巴渝民宿“明达居”的老板,早年在外打工,一年两三万的收入,除去开销,几无积蓄。听闻在家门口就有赚钱的法子,还能修建新房,张尚香当起了村里“带头吃螃蟹的人”。
图为巫溪长红村巴渝民宿经营者张尚香正整理客房床铺。 黄维正 摄
“360平米左右的房子,加上院坝道路修建,需要100多万元,光靠我们家自己来修,等于做白日梦。”张尚香盘算着。她说,自己能当上“老板”,全靠政府的好政策和巴渝民宿的建设。通过经营餐饮、销售农副土特产品,现在收入比以前翻了几番。
记者在巫溪长红村了解到,这里的巴渝民宿由18栋沿山蜿蜒而建的红顶石墙小楼组成,每栋楼都有自己的名字,取自民宿主人姓名和当地故事、风景。
建筑为两层带阁楼形制,采用当地建筑风格样式。石砌墙体,就地取材;红色金属坡屋顶,象征红军与红叶;走马转角式阳台。保留了乡村农宅的门前院坝、堂屋、灶台和极具地方特色的火塘(农户做饭、熏制腊肉、取暖的火坑)。
巴渝民宿集团副总经理黄晓彬介绍,巴渝民宿定位上是乡村民宿的旅居品牌,注重乡村文化传承,依托“巴山渝水”的自然人文资源,创建乡村民宿产业的标准体系,形成巴渝地区乡村传统建筑文化、农耕文化、地域文化和民宿文化的在地文化窗口,走特色化、差异化民宿发展之路,提供旅客乡野生活与民风民俗体验。
在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原重庆市国土资源与房管局)和重庆市地产集团的领导下,巴渝民宿集团有限公司围绕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探索出了“以房联营、以地入股、共建共享”方式,通过发挥国企“领头羊”作用做好乡村振兴示范引领,带动美丽乡村建设“大市场”的发展。
以地入股+以房联营 创新利益联结机制
何谓以地入股?据介绍,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巴渝民宿集团共同组建区县巴渝民宿公司,项目统一规划核定总投资,集体经济组织以存量建设用地作价和财政性配套基础设施量化作价出资入股初始占股20%,巴渝民宿集团货币出资承担项目建设资金初始占股80%,项目财务核算后双方按实际的出资重新核定股权比例持有民宿公司股份,共享房屋产权。项目通过股权分红实现双方收益,通过扶贫保底分红、就业带动等形式实现村集体和贫困户更多分享民宿发展收益。
图为巫溪长红村巴渝民宿。 巴渝民宿公司供图
以房联营则是在尊重农户意愿保障农户自住的前提下,区县民宿公司和农户在规划宅基地按照民宿标准改造新建住房,将满足自用剩余的住房用于民宿客房经营,按照统一服务标准、管理制度、经营模式实现以房联营。民宿房屋新建费用由民宿公司和贫困户共同承担,双方对联营房屋共享产权,农户初始产权比例20%。客房经营收益向贫困户让渡,房费收入分配联营农户占80%,餐饮、农副土特产品收益全部归于农户。
在巴渝民宿建设中,一直秉承的发展理念是严守耕地和生态保护红线,保持当地自身特色和历史建筑风貌,推动乡村文化传承。打造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巴渝特色民宿村落,实现“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既丰富乡村旅游产品供给,又要提升乡村民宿品质,增强乡土文化的生命力、吸收力。
文旅融合+网络营销 增强民宿市场竞争力
近年来,为了考察巴渝民宿项目选址,黄晓彬足迹遍布重庆各个区县。在他看来,昔日很多贫困村,拥有丰富的自然生态、人文资源,可以说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宝藏地”。
旅游搞起来,服务怎么跟上市场需求?记者了解到,针对联营农户在民宿经营能力、服务水平、市场意识方面的不足,在开业前期,民宿集团会同当地乡镇、人社部门组织农户进行经营服务、餐饮基本技能的培训;在试营业期间,民宿选派专人驻点对农户和集体经济组织人员着重在技能提升、主客互动、在地文化宣传上精准指导,提升农户在房屋产权所有者、民宿旅游经营者、民宿服务劳动者三者融合生活。
“致富秘诀就是要学好技术,搞好服务。”城口亢谷唐太友一家通过参加政府组织的培训,不仅学会客房的日常整理、餐饮技能,还学会了如何“吹牛”。经营民宿之余,他还售卖起中药材、菌类等土特产品,一年收入超过20万元,比发展民宿前翻了两倍多。旺季时,唐太友还会雇当地农民帮忙,既减轻了压力,又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在“巴渝民宿”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以及微信小程序“巴渝民宿网络平台”,多维度构筑起“互联网+民宿”推广体系,让游客可提前感知到乡村的“烟火气”。
为了适应市场需求,下一步巴渝民宿将聘请专业创意设计团队,对客房和有意愿的农户进行房间改造提档升级,以市场为导向,完善内部功能布局。协调统一室内装修、家具与内部软装的色调和风格;配备智能门锁、蓝牙音响、充电、调控等智能化设施等,满足多元化需求。
政府引导+社会参与 吸引工商资本下乡
与大部分巴渝民宿合作方式略有不同,在巫溪红池坝建成的侨城巴渝民宿采取的是“三方投资、四方合作”方式。这种方式由民宿集团、社会资本、地方平台公司三方现金出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土地、房屋等资源作价入股。在国资引导下,华侨城、北大资源等知名企业共同探索发展巴渝民宿,实现了项目投资主体多元化,地方政府对项目的出资增资渠道不断拓宽,社会资方带来的资金、商业思维模式及人力资源,为民宿项目带来更大的市场和动力。昔日闲置低效的乡村资源成为香饽饽,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富民强村趟出了新路径。
图为彭水黄帝峡巴渝民宿。 何蓬磊 摄
如今山里人气旺了,有“嗅觉灵敏”的当地群众,也开始学习巴渝民宿的风格和模式开办自家的民宿。
红池坝九坪村支部书记陈林坦言,“巴渝民宿”摆脱了传统农家乐单打独斗的老路子,发挥了“百花齐放才是春”的集群效应。目前,在九坪村侨城巴渝民宿的带动下,由当地村集体牵头,引入社会资本开发的“云中筑院”民宿群也迎来了自己发展的春天。
“乡村旅游升级,要让游客既能获得返璞归真的乡村体验,又能享受到现代化、个性化的服务。”重庆市地产集团副总经理文森认为,巴渝民宿项目发挥了国有资本先导作用,立足“资源配置、政策通道、协调保障”的农村工作定位,成功引领多家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土地市场,共同推动乡村建设、产业兴旺、经济繁荣。在巴渝民宿建设过程中,将各项政策支持、扶持项目与乡村产业发展统筹联动,将民宿发展与农村土地整治、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等项目有机结合,有效促进农村土地房屋的增值和农业产业链的延伸。
据统计,从2016年起,巴渝民宿集团陆续在重庆实施了10个扶贫类民宿项目。涉及帮扶10个村集体经济组织、总投资20302万元,建筑总面积51744㎡,建设民宿120栋,经营房间920间。10个民宿自开业以来,累计接待游客26.5万人次,经营总收入1323.3万元,联营农户经营年收入最高达20万元。
“乡村振兴接棒脱贫攻坚,5年有效衔接是关键,这一助农惠农政策将延续保持5年。过去贫困户在哪里,巴渝民宿就在哪里;现在是市场在哪里,民宿就建在哪里。”重庆巴渝民宿集团董事长黄清槐表示,如今农户掌握经营本领,有了“造血”能力,下一步巴渝民宿集团要继续优化调整国有资本布局和结构,发挥国有企业引领作用,将乡村振兴作为主责主业,聚焦重庆主城1小时旅游半径,结合地方政府经济、旅游等发展规划,最大限度发挥资源资金的聚集效应、规模效应和“拳头”效应,从民宿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建设入手,发展市场化的巴渝民宿。
寄情巴山渝水,寻找乡愁归处。村里的月光,如梦似幻,照亮了乡愁,而一同被照亮的还有重庆乡村振兴这条“星光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