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餐饮店。
说说我 28 岁和老婆选择开餐饮店这事!
1. 或许你也好奇,都这把年纪了怎么才选择开店?其实不用好奇,因为我没有殷实的家境,投资预算也少。与其说我们选择了餐饮,倒不如说餐饮选择了普通和平凡的我们。
< class="pgc-img">>2. 我们这家店开店到现在已经两个多月了,给所有餐饮小白一个建议:前期的投入越少越好,投入少回报自然会快一些。设备只选对的,不选贵的。把一家店开起来的时候,刚开始大部分事情都需要亲力亲为,洗碗当服务员,进货当后厨当搬运工。
3. 面对卷得不能再卷的餐饮市场,你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疲惫,你一定会焦虑,会感到挫败,会怀疑,会羡慕别人。每天都会有很多细小琐碎的事情去分散你的精力,但那又如何,赚钱哪有轻松的。既然选择了,那就热爱到底。
< class="pgc-img">>4. 听到顾客夸腌面好吃,夸骨汤很浓很好喝,对招牌炒饭赞不绝口时,我们就觉得再累也值得。梅州如此之大,毕竟众口难调,会遇到好评的,也会有差评的顾客。我们很感恩每一位顾客给出的评价和建议,督促我们往更好的方向发展。看着门店一天天变好,内心就充满力量,成就感满满。
所以趁年轻肯定要拼一拼,先干再说,祝我们成功!
您有一份新的饿了么订单,请及时处理”“美团外卖为您自动接单啦,请尽快处理”……上午11时许,位于人民路商业街的诚德利黄焖鸡店迎来一天中最忙碌的时刻,取餐台前外卖骑手“大排长龙”,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今年4月底开业至今,90后小伙张少辉经营这家黄焖鸡店已经整整7个月。7个月时间,借助互联网平台,张少辉的黄焖鸡店每天销量从最初的30单左右,“飙升”了10倍,成为方圆数公里内颇有名气的“旺铺”。他本人也从一名物业基层员工,摇身一变成为餐饮店老板。
创业之初销量少 愁掉头发
“您有一份新的饿了么订单……”在诚德利黄焖鸡店,记者从中午11时一直待到下午2时离开,张少辉手机不断接到外卖订单,加上店内食客络绎不绝,张少辉忙得不可开交。由于顾客爆满,他不断催促厨师加快速度,同时自己上阵给外卖骑手递上已经打包好的外卖……饭点儿虽然忙,张少辉却安排得有条不紊。
记者了解到,上午7时前到店准备,22时以后下班,每天在店时间超过15个小时,这已经成为张少辉的日常。可即便如此辛苦,张少辉却始终“累并快乐着”。“每当看到取餐台前外卖骑手等候取餐,感觉再累也值得。”张少辉打趣道,累,代表店里生意好。这与开业之初生意萧条,自己一度想要放弃形成鲜明对比。
今年3月,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原本在崂山区一家物业公司上班的张少辉向领导递交了辞呈,计划创业开一家黄焖鸡店。“最初真是没啥经验,有朋友在崂山区开了一家店,生意很火爆,趁着休息日过去帮忙。”张少辉告诉记者,毕业两年多,他一直想开一家店,却没机会付诸行动,到朋友店内体验的过程中,自己萌生了开一家黄焖鸡店的想法。此后,张少辉就踏上了开店前的“取经之路”。
经过一番学习,4月下旬,盘下一家原有的餐饮店后,张少辉自己的黄焖鸡店在人民路商业街正式开业。
兴致勃勃盘店开业,没想到,开业之初每天的销量仅二三十单,“这盆冷水”浇了张少辉一个透心凉。据张少辉透露,开业之初,自家店里主要靠堂食维持经营,由于知名度不高,生意火爆时也只能达到50余单。“当时每天起床,枕巾上都会掉落很多头发,每个月几千元的房租,再加上人工成本、材料成本,如果生意不好,恐怕很快就得闭店。”开业之初的张少辉承受着巨大压力,直到正式接入外卖平台。
接入外卖平台 销量翻十倍
“在朋友帮助下,我接入了外卖平台,先是饿了么,之后再添加美团,单量一下子就多了。”张少辉告诉记者,原本自家小店主要靠堂食拉动销量,所能覆盖的范围最多半径1公里左右,在接入外卖平台后,周边三公里半径的市民都可以通过平台点单,再加上自己做的优惠活动,店内生意进入“飙升”期。“生意好的让我有些措手不及,来不及雇人手,特意从老家把我姑姑他们请来帮忙。”张少辉笑道。
据张少辉透露,从六七月份起,仅仅通过饿了么平台,自家产品每天的销量就能做到150单打底,最高的时候一天能达到220单。午高峰时段,不到一个小时,店里就能接到七八十个外卖订单,不少外卖骑手排队等候取餐。“夏天吃外卖的人比较多,我们家在饿了么平台最高时月销量是4900多单,日均160余单。”张少辉告诉记者,在适应饿了么平台的订单量后,自己国庆假期后增加了美团订单,如今,同样有着月销4000余单的成绩。12月3日,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分别登录美团、饿了么两家外卖平台,找到张少辉的黄焖鸡店发现,该餐饮店在美团平台的月销量为4437单,在饿了么平台的月销量为3941单,一家面积不大的门头餐饮店,仅外卖月销量就达到8000余单。再加上每日的堂食单量,一家小餐饮店能量惊人。
“10点之前就过来等单了,通常情况下,平台中午给派的前几个订单,很大概率都是他们家。”从业刚刚一年,外卖配送员张浩宇却已经积攒了不少经验。什么时间、在哪里等单、接到优质派单的概率更大,一些稍有经验的外卖骑手“门儿清”。据张浩宇介绍,在人民路商业街附近,张少辉的黄焖鸡店是数得着的旺铺,高峰期在他们店里等单成为习惯。
扫码支付不用找零很方便
外卖平台为张少辉的黄焖鸡店插上了“翱翔”翅膀,扫码支付同样成为这家黄焖鸡店成功的助力。“张哥,还是老样子,再加份金针菇。”“给我来个中份黄焖鸡、微辣。”……午餐时分,除等待取餐的外卖小哥外,到张少辉的黄焖鸡店内吃饭的客人同样不少。记者留意到,不少顾客下单后,都会熟练地掏出手机,对准收银台前的二维码扫码付款。“刚开业时收款总是手忙脚乱,多亏现在都能扫码支付。”张少辉表示,扫码支付不但减少了消费者在柜台等候付款的时间,更是为自己解决了找零、收错钱的麻烦。
据张少辉介绍,这些付款码都是免费申请的,店家只需要填写自己的收货地址,支付宝方面就会把一整套付款码直接寄到店里来,再由店主贴在自己店里任意位置。“支付宝每个月还会出一份账单,这一个月的收支明细都按照分类划分清楚,特别方便我们记账。”张少辉告诉记者,通过大数据账单,自己能够清楚地知道每笔钱的去向,每个月的营业额,以及当月盈利抑或是亏损的情况。
借助外卖平台和扫码支付方式,张少辉的餐饮店有了稳定的客源,营业额稳步提升。“有了稳定的收入,我就更有动力经营好我的店,给家人更好的生活。青岛创业发展的机会很多,我要努力在这稳定扎根,和家人一起和和顺顺地生活!”张少辉这样说。
搭上“互联网+”的顺风车
如今,像张少辉这样的餐饮店,在岛城越来越多,通过借力互联网平台,不少餐饮店都成功搭上“顺风车”。除外卖平台、扫码支付外,记者在探访过程中发现,不少餐饮店还引入了扫码点餐等服务。
今年6月,在万象城亮相的口碑船歌鱼水饺智慧餐厅快闪店,根据大数据推荐个性化菜单,通过手机点单让顾客避免排长队,让很多岛城市民感慨“餐厅可以这样开”。青岛口碑智慧餐厅被誉为中国餐饮新零售的典范。几个月过去,通过口碑手机点单正逐渐成为餐厅的标准配置。在凯德mall内的一家餐饮门店,记者看到,餐桌桌角都贴有口碑二维码,顾客到店就餐,落座后自助扫描二维码点餐、下单、结账,不用呼唤服务员站在桌旁等待。值得一提的是,很多餐饮门店在口碑APP上还开通了预点餐,消费者出门前在家点好菜,约好到店时间,落座就能上菜。
借助科技手段,积极拥抱“新零售”,越来越多餐饮店,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让顾客在线上买买买的同时,充分体验了线下“新半径”“新速度”和“新时段”的优点。
(青岛早报)
知破界,心力成长
首届新域创业者大会即将启幕
19年,19个创业故事
TOP创业者 02 × 新域128期刘志军
新域 128 期
刘志军
90后,洛阳人,新域商学院128期毕业生,站在风口上深耕餐饮行业11年。
2021年,刘志军选择从年入1.2亿的风光时刻,和一切归0的落寞困顿中挣脱出来,并决心开启新事业,正式踏上了属于自己的英雄之旅。历经疫情下的餐饮创业考验,以及由内而外的认知重塑后,刘志军终于找到了“站在风口上平稳飞翔”的心力开关。
大浪淘沙始见金。经过几年洗牌的餐饮行业,如今已开启新一轮竞争,而实现自我升级的刘志军,再次乘着“性价比餐饮”“甘肃天水麻辣烫”“小微餐饮培训”的时代之风,循着自己的梦想,开始了一次新起飞……
本期,我们共同解锁一位90后餐饮人的11年“追风长征”……
从年入1.2亿到0
一位“追风者”的清醒:
靠运气挣来的钱,终究要靠实力亏掉
“靠运气挣来的钱,终究要靠实力亏掉。”
这句话很现实,很骨感,也是刘志军在2021年真正承认的一句话。
6月末的某个上午,在位于郑州北郊花园口村的河南军哥餐饮孵化基地,他顶着熬夜拍视频的惺忪睡眼,看向颇为刺眼的初夏朝阳,以颇为沉静的声调,讲起自己3年前的那段痛苦且逐渐清醒的“创业最低谷”。
2021年,刘志军从0开启了自己的创业新事业——爆肚面。彼时,他刚刚完成一次从“年入1.2亿”到创业宣告失败后的信心重塑。“我第一次正式创业是做重庆小面的,大众餐饮的快速发展,以及《舌尖上的中国2》的美食效应,再加上我自己曾是德克士全国金牌店长,对产品、运营流程的细致把控,我的重庆小面品牌,很快就发展起来了!”
“发展最好的时候,有17家直营店,100多家加盟店。一切都太顺了,导致我那时候十分膨胀,买房、买车、盲目投资、到处去学习,内心无比膨胀。以致于后来门店也不怎么去了,人也不怎么管了,在外面学来的东西理解不深就在公司落实。现在想想,都觉得特别荒谬,第一次创业失败也是必然的。”
相较于“重庆小面”创业,这一次的“爆肚面”创业,刘志军对自己说的是一切归0,重头开始。同时,这也是一次和自己的英雄之旅、3年疫情有重叠的创业。
“我的英雄之旅,因为有这么多的重叠,挑战与收获都是顶级的。”刘志军分享,这一程他首先训练的就是坚定与坚持。
“之前我心里总有两方在斗争,恐惧、逃避等消极的一方可能会占上风,但在新域学习中,我试着去维持两方的平衡。上课时有句话我记得非常清楚,叫‘长项伸展’,就是当短板压制不住时,最大程度发挥强项。所以,我学着利用现有的优势去解决问题。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信心比黄金更重要,遇到难题,首先去增强自己的信心。”
面对疫情下的餐饮创业挑战,刘志军全力以赴在坚持,“换做以前我早就放弃了”。他将手里4套房子抵押给银行,用以缓解资金困难,但这并没有彻底解决资金支撑的难题,2022年3月,当郑州一家门店面临房租问题,关店还是续租,他需要表明态度。
抵押4套房 卖车关店
一位90后餐饮人的涅槃重生:
那是我最轻松的一个月,我迎来了第二次生命
在此之前,为了延续这份爆肚面的新事业,刘志军已经抵押4套房产,再加上投资人的钱,项目投资已近500万。如今面对遥遥无期的疫情,面对眼前的资金压力,到底该何去何从?
卖车!几乎是刘志军一瞬间做出的决定。
那辆陪伴他多年的凯迪拉克,那曾是他的“梦想之车”,那曾是他在买时就默默许下承诺“永远不会卖它”的爱车,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卖掉。“40万入手的车转手卖了11.5万,我需要支付房租、水电,以及店里的大大小小日常开支。这些钱能支撑门店多久,我当时也不知道,能多久就多久吧……”
刘志军永远忘不了自己卖车时的场景。“那天,是我拍档和我去的,去的路上内心波涛汹涌,但我们俩都没怎么说话。完成手续之后,当我打开后备箱,在车里的角角落落,拿出一件件在车里放了好久的老物件时,我再也抑制不住情绪,我哭了,我拍档也哭了。更让我伤感的是他说:“我们记好车主的信息,等咱生意做好了,有钱了,再把这辆车买回去!”
再谈及这个场景,刘志军眼中依然泛起了泪光,“为我和我拍档的患难情谊,为自己的拼尽全力,也为这次创业的最终结局”。
刘志军的爆肚面项目,最终停在了2022年的9月份。那时,经过2年多的奋斗,这个项目也有了十几家加盟店,然而难以更改其失败结局。旗舰店关店那天,爱人陪着他交接账目、关水、关电……看着眼前10个月投入近500万,却以负债告终的创业项目,他既不甘又释然,处理完毕后,心里更是空落落的,也深深知道老天爷对他的考验还没有结束。
“关店之后,难受归难受,但我在学着接受,想想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人生三件事:别人的事与自己无关,老天爷的事左右不了,能做好的只有自己的事。”
接纳现实并积极应对,是失意时的必修课。“真正拨开迷雾见自我,是在做社区团购的时候”。生意失败了,生活还要继续。在郑州疫情封控最紧张的时候,刘志军依靠自己的渠道优势做起了社区团购,“一个人在车里睡了一个多月,超级忙碌,接单、进货、送货、盘账,前前后后也赚了三四百万。”
“这个月,身体上虽然累,但内心是非常轻松、豁达的,很多年都没有过的轻松!”刘志军回忆道,“我真正明白了,最艰难的不是眼前的困难,而是自己给自己设置的困难。比如我现在依然在面对的债务问题,状态低迷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
“放下,从内心出发,才是我真正的新开始。这一个月,也让我迎来了我的第二次生命!”
心力升级 重新出发
一位创业者的平稳起飞:
“这份新事业,我至少要干到64岁”
回顾刘志军的创业故事,“风口”就像是他的永恒标签,成在风口,输在风口,重新起飞依然在风口。
“既然抓风口,是我这个餐饮人的天生敏感神经,那我继续我的长项伸展。”2023年疫情结束后,刘志军重整旗鼓,从淄博烧烤爆火时开始积蓄实力,而后地摊火锅、甘肃麻辣烫。
最超出刘志军意料的就是甘肃麻辣烫。今年清明前后,甘肃麻辣烫爆火之前,他的“甘妹妹甘肃麻辣烫”门店就已经筹备好,借着这波流量之风,这家开在郑州高新区的70平米小店火爆全城、火爆抖音,“排队的最高数据是1300人,连续一个多月,店里都挤满了打卡的顾客、网红,不只是河南的媒体、自媒体,就连央视媒体都来了……”
“只是他这一次更加清醒,没有永远的风口。在飞到最高处之前,就要提前思考更长远的布局。”
“十年之前,信息传递速度慢,风口可能持续两到三年。随着新媒体的快速迭代,风口好像最多三个月。因此,即使站在风口上,也要在产品、服务、管理等方面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刘志军今年所理解的“餐饮创业持久战”就是餐饮培训。
正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刘志军最新开启的“河南军哥餐饮孵化基地”,就是他和一位老友用10分钟达成的创业共识。“当然,这也不是一份突然的缘分,而是链接两年后的灵感变现。”据刘志军分享,这是一个位于郑州花园口的院子、一份餐饮追风者做行业赋能的简单初心,还有一份成就更多餐饮品牌的实业梦想,三种因素共同碰撞下启动的一份联合创业项目。
如今,刘志军为这份新事业又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原因是,“这是我要干到64岁的事业,也是承载着多位合伙人梦想的事业。最主要的是,如今已经是一个全新的我,保留有乘风而上的敏感与勇气,同时也有了更笃定、有画面的梦想定力,也有居安思危的危机意识,更有匀速飞翔的能力。”
而对于创业者来说,只要有梦,就不怕路途遥远。
总结
采访的最后,刘志军谈起了自己的偶像——NBA殿堂级球星科比·布莱恩特。
“我第一次看科比打NBA季后赛,是在湖南读专业的时候。我出身在洛阳的一个偏远山村,十四岁之前没看过电视,也是村子里第一个大学生。当我走出山村,看到这位巨星在球场上的光芒万丈,震撼的同时,也被他深深的吸引了。”
“我创业最低谷的时候,真的会想到他。我从科比身上汲取力量的部分,不是他的球场战绩,而是他光鲜背后,无数个‘凌晨4点练球’的那份坚持,是他手指上缠着的厚厚的绷带,是他不服输、打不死的精神!”
回顾刘志军这位90后餐饮人的创业故事,他乘着一个个餐饮风口,从草根到巅峰,再从巅峰到低谷,继而找到事业的新起点,依靠的何尝不是他披荆斩棘练就的这份坚韧呢?
可喜的是,他历经英雄之旅的历练,乘风而起时有清醒,顺风而翔时有定力,风停时有持续向上的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