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月10日—12日,由广州市商务局指导,世界中餐业联合会、央广网、红餐网联合主办,红餐品牌研究院、央广网餐饮频道联合承办的“第三届中国餐饮品牌节”,在广州南丰国际会展中心盛大召开。
品牌节期间,《舌尖上的中国》顾问、知名美食文化学者董克平先生接受了《央广面对面》栏目组的专访。
主持人:董老师您是著名的美食专家,也一直致力于宣扬中华美食,您觉得当下中国美食文化传承存在什么问题?有哪些因素影响传统美食的传承呢?
董克平:任何事情都是在发展变化的,肯定会有问题出现。然而,问题的出现也是机遇,事物的发展就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前进。在推广饮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不断地解决问题,并发现一些新的问题。关键在于我们以什么样的角度去看待它、衡量它。同时,我们也要像改革开放一样,向外学习先进的经验,并将其融合成为我们自己的东西。实际上,饮食的发展就是在不断地借鉴、融合和交流中逐渐丰富的。
在今天的社会,同样存在着以往那种交流与融合的问题,只是速度更快,信息更发达,融合的速度也更快。在这个过程中,自觉与不自觉之间会出现很大的分差。这些都是问题,我觉得它们都需要在我们的餐饮发展过程中被解决和发现,并不断前进。
当下,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包括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从国外回来的年轻人以及餐二代们都在积极接班并投身到餐饮企业中来。我们的餐饮企业有了更多新的力量和年轻力量的加入。这些年轻人进入餐饮行业后更加尊重知识和规律,有品牌意识,愿意付费购买好的创意。这正是以往的中餐所缺乏的,需要在下一步大力发展的。而随着越来越多具有良好教育背景的人进入餐饮行业,餐饮行业在文化、科学和科技的助力上,就有了一个新的起点。
主持人:每当有米其林、黑珍珠等机构的评选,都会引起社会热议,您是怎么看待这些评选榜单的?
董克平:任何一份榜单的发布都会在餐饮行业中引发热烈的讨论。这不仅可以为餐厅带来良好的流量和业务,同时也是对餐厅经营者的一种荣誉认可。
黑珍珠是针对餐厅的评价标准,它主要基于中国广大的客户群体。由于大家频繁使用点评和美团,一旦餐厅上榜黑珍珠,就会被推荐至首页,从而带来大量的流量。米其林的情况也是如此,它是一种国际通用的评价标准。尽管我们可能需要向外国人解释黑珍珠是中国自己的美食评价榜,但在餐饮行业中,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只要提到米其林,都知道这是一个国际通用的评价标准。
马斯洛心理学中有多个层次,其中最高一层是自我实现的层次。作为一个餐饮从业者,对荣誉的追求是每个人内心躁动不安的小困兽。当有一个概念或者一个榜单可以满足这种追求时,每个人都会追求它,并成为大家追求的共同目标。
主持人:近几年中餐的“新派中餐”“融合菜”非常火爆,你是怎么理解“新派中餐”或者“融合菜”的,未来您觉得融合菜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吗?
董克平:目前对于“融合菜”这种菜系的命名,只是暂时的定义。就像高等数学中的微积分,我们在某一特定时刻定义了它的状态。但如果我们将其置于历史的长河中,或者餐饮发展的序列中,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变化过程。我们的生命有限,无法与历史的长度相提并论。因此,我们只能根据自己的短暂经验来命名历史中的某一点。
当我们将目光投向整个社会发展、历史发展或餐饮发展的历史时,这只是食物交流融合过程中的一个必然阶段。它是中国菜或中国餐饮在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食物融合态的呈现。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饮食文化也在演变。这种演变的本质就是互相借鉴。例如,改革开放后,粤菜迅速风靡全国。现在大部分好的中餐厅里,几乎都可以看到粤菜的影子。这是因为在餐饮发展史上,粤菜曾占据主导地位。
任何菜系和风味的发展都离不开强大的商业文化和政治文化。例如粤港的商业文化就对全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作为商业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的饮食文化也迅速传播到全国。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开始学习粤菜,广东话也成了流行语。北方一些稍具规模或档次的餐厅里,厨房里还会有人用广东话交流。这其实是商业文化对饮食文化的侵蚀或进入。这个过程说明了餐饮的发展一定是在不断地借鉴和融合中进行的。近年来,许多地方菜系如江浙菜、台州菜等都崭露头角。例如,以新荣记为代表的台州菜就已经火遍全国。
“融合菜”或者说好的餐厅基本上都可以满足这些需求。它们提供多样化的菜品选择,既有满足饥饿的基本需求,也有能够让人享受美食的味道和美感的高级菜品。同时,这些融合菜也具有社交属性,成为人们聚会、交流的重要场所。通过创造舒适的用餐环境、提供多样化的饮品和小吃等方式,餐厅能够促进人们的社交互动,让大家感到轻松愉快。
此外,好的融合菜也会被各种网络平台广泛传播和认可,成为人们分享和讨论的话题。因此,未来融合菜的发展趋势将更加注重创新、健康、个性化、社交化和数字化等方面,以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和期待。
主持人:当下餐饮行业发展迅速,餐饮品牌都在强调出餐标准化,也会使用中央厨房或者预制菜。您是怎么理解标准化的,标准化和美食能否共存?
董克平:标准化和美味之间并不存在冲突。标准化并非美味的敌人。新荣记在全国拥有十几家分店,无论您去哪家分店品尝,味道都相差无几,至少能达到85分或以上。这就是标准化的优势所在。这是品牌对标准化所付出的努力以及对美食的态度和责任感。在中餐这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形势下,依然有人能够将这种多样性做到始终如一的高水准,这是非常难得的。
不过,现今我们所说的标准化更多地适用于一些工业化产品。这些公司从播种到养殖业都是按照标准进行的。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可以大大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等资源,实现最优化的表现。而这种最优化为世界上超过60%的人提供了生命保障和食物保障。如果没有标准化,世界上可能会有更多的人面临饥饿甚至死亡的威胁。
然而,我们不能仅仅通过唱赞标准化来评价它的价值。需要重新认识它作为生存和发展保障的重要性。我曾经在一次争论中谈及了“为什么用燃气取代了味道更传统的柴火”,那是因为资源数量和效率来决定的。全世界一年消费600亿只鸡,这个数量是非常庞大的。如果没有标准化和工业化养殖根本无法满足。在工业化社会的后期以及我们现在向信息化社会迈进的时候,我们不能再用农耕文明产生的美食标准来衡量当下的情况了。
我是学哲学的,哲学有一个观点:当我们批判的武器已经落后的时候,我们必须谨慎避免进行武器的批判。意思是,表达个人观点是可以的,但不要以为你的观点就是正确的或者试图影响其他人的观点。我们老一代人选择美食的标准是基于农耕文明产生的,但现代年轻人是基于工业化文明产生的标准成长起来的。
在未来信息时代的背景下,我凭什么拿我农耕文明的标准来衡量你们工业化社会或后工业化社会的标准?这就是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之间的关系所在。随着我们今后的发展,时间成本会越来越贵。中餐中的风味百花齐放,同时也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这个代价不仅仅是金钱上的,还包括时间上的投入。因此,对于美国人来说,中产阶级的标准是每个月能够有一到两次穿着正式礼服去高档餐厅用餐的机会。然而,对于我们来说,去中档以上的餐厅用餐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因此,实际上情况是不同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饮食选择和消费上会变得更加谨慎,多数人的个性选择也会相应减少。
们正处在一个餐饮工业化变革的时代,你所知道的大众菜品已经全被料理包和预制菜化了,而越来越多的外卖、餐馆也在使用它们,只会大众菜品的厨师,注定路越走越窄……
如何破局?眼界、思维至关重要。
但受限于后厨过长的工作时间和繁重的体力劳动,很多厨师难有外出考察、学习深造的机会,此时最具性价比的方式就是阅读资讯,但资讯往往难以讲透某个问题,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读书。
红厨网为你推荐三本厨界专业人士写的好书:你可以模仿大厨的研发思维,获取创新灵感;也可以跟着作者遍访餐饮旺店、探秘经营内幕;甚至能参考前人的晋级路径,找到最适合你自己的职业规划。
《寻味东西:扶霞美食随笔记》
< class="pgc-img">【英】扶霞·邓洛普/著 何雨珈/译 豆瓣评分7.8 图片来源:微信读书截图
>如果你是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的忠实粉丝,那这个说一口四川话的外国姑娘肯定给你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扶霞·邓洛普在英国长大,毕业于剑桥大学。一次来中国的旅行,让她尝到了正宗川菜,从此便魂牵梦绕。
1994年,扶霞获得了去四川大学交流的机会,在近距离接触川菜后,她很快便沉迷于那一抹麻辣鲜香中。闲暇时间,她经常穿梭于大街小巷的餐厅饭店,拿着笔记本到处跟后厨的师傅们讨教。为了更深入地研究川菜,扶霞甚至跑到四川高等烹饪技术专科学校学习,成为了那里毕业的第一个外国学生。
之后的数年间,扶霞又去往云南、浙江等地旅行采风,把八大菜系吃了个遍,她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陆续将自己对于中餐的理解和感悟发表在媒体上,先后出版了《川菜》《鱼米之乡》《鱼翅与花椒》等书籍。
< class="pgc-img">△扶霞在《风味人间》现场制作麻婆豆腐 图片来源:《风味人间》视频截图
>《寻味东西》的故事开始于一场极为有趣的饭局。
2004年,喻波、兰桂均和肖见明到美国的一所烹饪学院进行厨艺交流展示,在他们的工作间隙,扶霞邀请这三位顶级川菜厨师一同到加州纳帕谷的“法国洗衣房”(The French Laundry)吃饭——这家店由名厨托马斯·凯勒创办,被誉为“北美最高级餐厅”,位置极为难订。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thomaskeller
>在四人落座后,菜品很快接续上桌,正当扶霞怀着强烈的期待想要大快朵颐时,三位川厨却开始坐立不安、面露难色:兰桂均受不了搭配龙虾的腌渍尼斯橄榄,觉得味道太浓烈,“吃着像中药一样”;生羊肉让扶霞觉得满足,但肖见明却碰也不碰,认为“非常不健康”;油煎红鲷鱼片搭配酸甜橙和“融化”菊苣,这在扶霞心中堪称“天作之合”,但喻波面对这盘菜却有些无从下手:“这个我该咋吃呢?”
在接下来的交流中,扶霞第一次透过中餐大厨的味觉去感受西餐:血淋淋的生肉令他们惊骇不已,各种沙拉让他们逐渐厌倦,酸酵种面包则是“很硬、嚼不动”……四天后,三位大厨再也坚持不住,他们在学院里翻出了一个电饭煲,蒸米饭配上辣味韭菜,简简单单,却吃得狼吞虎咽。
这几天的经历,使扶霞回想起自己第一次吃到花椒、脑花时的惊讶与激动,如此“镜像”般的场景让她意识到,自己所熟悉的食物在他人眼中可能是陌生而奇特的,正如很多外国人也会对中餐里的鸡爪、海参表示不解,“美食方面的文化冲击是双向的”。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风味人间》视频截图
>《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称赞扶霞,是“最懂中餐的西方人”,她向世界推介中餐的同时,也为中国的餐饮人展示了世界美食的精彩之处。
扶霞曾数次去往绍兴,发现那里的百姓非常热爱霉豆腐和霉菜梗,便猜想当地大厨肯定对发酵类的食材接受度较高——例如西餐中的奶酪。
于是在2010年的春天,扶霞便做了个实验,她专门去伦敦的一家传统乳品店挑选了几种手工奶酪,将其分别密封打包好,万里迢迢带到中国。在绍兴咸亨酒店的包间里,扶霞打开了这些熟得正正好好的奶酪,邀请当地的餐饮同行品尝。
大厨们虽然见多识广,但还是被这些奶酪的复杂味道所震惊:哈考特蓝纹奶酪“有股很重的膻味”,斯蒂尔顿奶酪“有丰富的鲜味,但也有苦苦的后味”,米林斯奶酪“有一种不错的咸鲜味”,而面对口味刺激的布里奶酪,大家开始惊慌失措,杭州龙井草堂的创始人戴建军表示“有种动物的腥臭味,太冲鼻子了”。
彼时扶霞认为,霉豆腐和奶酪制作流程有重合之处,所带来的感官体验应该也是相似的,但有着丰富烹饪经验的大厨们一下子就尝出了他们的不同。
浙菜大师茅天尧总结道:“虽然奶酪和霉豆腐的风味在某种程度上是类似的,但霉菜类食品是非常清口的,味道很快就消散了;而乳制品很腻口,完全包裹住你的舌头和味蕾,余味很长,挥散不去。”
< class="pgc-img">△“一条”为扶霞制作的视频,播放量超过20万 图片来源:哔哩哔哩视频截图
>这部《寻味东西》中分为“吃东吃西”“奇菜异味”“心胃相通”和“食之史”四大章节,扶霞通过自己与餐饮人一同交流、吃饭的有趣故事,向读者生动地展示了东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如今,扶霞一年有至少一半时间都在中国,有时在成都,有时天南地北地跑,去亲身经历一场场美食冒险,她以自己包容又细致的态度、活泼又严谨的笔触,跨越了山川湖泊和海洋,搭起了一座中西美食的沟通桥梁。
阅读这本书,你可以了解到:
- 一只鸡如何设计出九种做法?
- 吃不同的菜肴居然要用不同材质的勺子?
- 左宗棠鸡为何能俘获大多数“老外”的味蕾?
- 如何较为准确地将“麻婆豆腐”“担担面”“鸡豆花”等菜肴翻译成英文?
- 怎样为一桌中餐搭配葡萄酒才能呈现相得益彰的效果?
- ……
《纽约餐桌:美食城市的缔造者》
< class="pgc-img">【美】艾娜·雅洛夫/著 乔阿苏/译 豆瓣评分7.3 图片来源:微信读书截图
>“在餐厅用餐时,我们一般不太在意后厨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当然,除非菜出了问题。”
尽管作者艾娜在撰写这本书之前,从未做过与美食、餐饮等行业沾边的职业,但却能凭借自己多年做调查记者的工作经验,在纽约联络拜访了50余位一线餐饮人,通过与这些成就美味的幕后功臣进行对话,向读者描绘出一幅幅餐厅后厨的真实场景。
< class="pgc-img">△《纽约餐桌:美食城市的缔造者》目录 图片来源:微信读书截图
>这既是一本现成的纽约美食地图,又是一部带有温度、容易共情的人物传记,艾娜所采访的对象,并非是名气如雷贯耳的明星大厨,也不是业内地位卓然的美食家,或是拥有餐饮帝国的商业大鳄,而是那些长期深耕于后厨、默默无闻的普通从业者。
他们中有的是白手起家、从洗碗工做起,依靠勤劳和坚韧在纽约站稳脚跟的移民;有的是接手了长辈的港点餐厅和比萨店,并想要继续这一事业的奋斗者;有的是每分钟要撬开15个生蚝、工作超过十四年的流水线厨师;有的是追求完美、并时刻承受着高强度工作压力的主厨;有的是专门针对派对定制的宴会经理和私人厨师……
而书中所讲的故事,也大多不是所谓披荆斩棘终获成功的逆袭童话,而是匠人们日复一日的迷茫劳累,是所有的节日都不能与亲朋团聚的苦辣酸甜。
这里有一线餐饮人每天的工作安排——
萨姆·索拉兹是一家肉类供应公司的老板,晚上八点半,他要在工厂里盯着7万磅的肉类进货、出厂,第二天下午两点吃饭、四点睡觉,四个小时后起床工作;
珊迪·英格伯作为一家生蚝店主厨,每天凌晨三点开始工作,先去市场采购5000磅鱼肉和海鲜,凌晨五点回餐厅核对工作计划,七点半去后厨与员工讨论菜单、安排工作,然后订购一些农产品和杂货……一直到下午三点半结束;
这里有大厨对食客给予认可的骄傲与自豪——
安塞尔在积累多年甜品经验后自立门户,面包店开业当天,他紧张到无法呼吸,在看到有十个人排队后才终于松了口气;
萨米的咖啡店有个九十多岁的客人,几乎每天都来,已经持续25年了,还有的小客人刚来时需要坐儿童椅,现在毕业了还会经常过来吃午饭;
这里有厨艺匠人对自己事业的肯定和热爱——
“只要我还能自己亲手烤点心,我的人生就都是好日子。”
“我们通过鲑鱼建立了一种非常有趣的联系。”
“当时我可是热厨流水线上唯一的女厨师。”
“我喜欢看客人们在我推开宴会厅大门那一刻的表情。他们的眼睛都亮了!”
“现在,我的目标就是让这家餐厅一直都是美国最好的寿司店。这也是我唯一的目标。”
默默无闻的从业者,往往拥有最能打动人的故事,他们对于烹饪的热情就像烟火,点亮了一座城市的美食之光。
阅读这本书,你可以了解到:
- 被誉为“年度发明”的牛角甜甜圈是如何制作的?
- 纽约的中餐馆怎样把港式点心变为晚餐主菜?
- “寿司之神”的弟子为何能与披萨店老板一拍即合?
- 监狱高墙内有哪些出人意料的著名食谱?
- 为什么服务员不用问,就知道客人喜欢吃嫩一点儿的炒蛋还是老一点儿的?
- ……
《中国的蔬菜:名称考释与文化百科》
< class="pgc-img">张平真/著 豆瓣评分8.0 图片来源:微信读书截图
>尽管在大多数餐厅的菜单结构中,蔬菜类食材并不占据主导地位,而是常常被安排为“冷盘”“素菜”“时蔬”等栏目,但就是这看似不起眼的“辅助位”,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食客心中的店面水平。
在小编采访过的众多餐厅中,有的靠一盘炒豆芽收获了大批粉丝,有的凭借一道凉拌青笋吸引了数千名会员,更有的用一碟酸辣土豆丝让食客流连忘返……
出品的内卷,已从浓墨重彩的肉类“硬菜”渐渐蔓延至清新爽口的蔬菜,越来越多的大厨开始远赴外地挖掘、学习,为研发出一款叫好又叫座的蔬菜而费尽心思。
但由于我国蔬菜的栽培历史悠久、种类庞杂,再加上地域、民族、方言等影响因素,导致其正名、别称数量繁多,更有许多同科同属不同种的情况:上海青与小油菜是同种蔬菜吗?广东人所说的青菜具体是什么菜?贵州大厨所说的小瓜是指西葫吗?
这类问题让大厨们在考察交流时,时常面对着琳琅满目的品种和名称,陷入“觉得像、却无法查证”的迷茫状况——此时便需要这样一本蔬菜类的工具书。
本书的作者张平真先生早年就读于北京农业大学的蔬菜专业,其后在蔬菜、副食流通领域长期从事科技、教学和经营管理工作,主编、出版了《蔬菜贮运保鲜及加工》《中国酿造调味食品文化》等书籍。
在他看来,蔬菜名称文化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研究主体虽属自然科学的范畴,内容涉及蔬菜的起源、引入、栽培、贮藏、加工等学科领域,但其名称却属于社会科学的饮食文化领域,内容包含训诂、考据、命名和民俗等文史学科。”
因此,作者在编纂此书时,以解读蔬菜名称为切入点,内容包括综述和各论两部分,前者简要阐述了蔬菜名称的构成和分类等总体情况,后者则介绍了18种蔬菜的具体名称、起源地域、引入时间、栽培历史、营养成分、食用方法和保健常识等内容。
尽管这是一本专业的科普读物,但内容却并不晦涩难懂,其一,是因为此书中有180余幅手绘插画,将各类蔬菜的外形刻画得精准、清晰,让读者能直观地感受到它们的美感与趣味。
其二,内容深入浅出,既参考了古典诗词,也借鉴了民间传说,还延伸了很多历史故事。
例如白菜,最早被称作“葑”(feng),汉代后则被叫做“菘”,这是因为白菜比较耐寒,人们便将其比作“岁寒三友”中的松树,赋予其“菘菜”“白菘”“晩菘”等极富诗意的名字;喜欢苦瓜的人称其为“金荔枝”,而讨厌苦瓜的人则叫它“癞瓜”,取“癞蛤蟆”之意;土豆的别称通常十分接地气:地蛋、山药蛋、洋芋等,它在明代晚期刚被传入国内时被取名为“马铃薯”,这是因为其状似挂在马脖子上的铃铛……
此书是一本极具趣味性的蔬菜小百科,不仅适合作为大厨们的休闲读物,其中的诗句、故事也可被应用于菜谱介绍中,为餐厅增添一些文化底蕴。
阅读这本书,你可以了解到:
- 竹笋为何又叫“孟宗笋”?
- 苏武牧羊饥饿时吞掉的“毡”实际上是哪种蔬菜?
- 爱吃白菜还为它写诗的清朝皇帝是哪一位?
- 番茄为何又叫“爱情果”?
- “河豚欲上时”长出的蒌蒿怎么做最好吃?
- ……
(作者:红厨网 李竺妍;编辑:长乐未央)
< class="pgc-img">>国知名饮食文化学者、作家安德鲁?科伊在其经典著作《来份杂碎》中提到,自1784年美国的“中国皇后号”商船带着贸易代表团到达中国广州起,中国的饮食文化便进入了美国人的眼帘。在此后的200多年里,中餐与中国文化随着一波又一波华人移民的到来,在美国的土地上得到了蓬勃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一直被归于“少数族裔”美食、以便宜著称的中餐,如今在美国迸发出了新的活力。
美国四川饭店坐落于德克萨斯州阿比林市,以“川菜”为主打菜,其清新恬淡的环境和味道浓郁的菜品赢得了当地人广泛好评。从巿到州乃至全美国,四川饭店荣获各类不同奖项共七十六个,堪称美国中餐馆之最。四川饭店的董事长黄伟洪先生及其夫人也获得了由阿比林市市长颁发的奖牌,并以其夫妇二人的英文名字将每年5月24日定为阿比林城市纪念日。如今,“四川饭店”已经超越了饭店的范畴,成为中美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 class="pgc-img">>专访:美国四川饭店董事长黄伟洪
您当初选择在美国从事中餐行业的原因是什么?
黄伟洪:大半个世纪以来,大多数移民到美国的中国人由于经济压力和语言障碍,没有太多的工作机会,因此,进入餐厅工作是新移民在异国他乡快速建立自己生活的最佳选择。作为一名职业厨师,我很自然地就进入了这个行业。在最初的九年中,我经历过跨越南北五个不同州的厨师工作,也完全了解了美国人的饮食口味。出于对“辣菜”的喜欢,我最终来到德州中西部地区,建立了美国四川饭店。
您将中餐进行改良,让其位于中国与美国“口味”之间,其中所拿捏的标准是什么?
黄伟洪: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将传统的中国菜带到国外,一定要了解他们的口味嗜好,然后将原始调味稍作调整。我主张只将调味品的量进行增减变化而不做质的改变,所以经过改良的中国菜仍然建立在传统的基础上,而且味道可口。
“四川饭店”十分注重餐厅环境氛围的营造,您如何做到“美味”与“氛围”的兼得?
黄伟洪:身居美国的三十一年间,我一直选择生活在中小城镇美国居民生活社区,休息日一般会在不同的“老美”风味餐厅用餐,帮助自己了解并融入美国人的生活环境,懂得美国人对餐厅环境的要求和期望。只有经过全方位的考虑,才能把中餐做得上档次,成为当地经久不衰的“常青树”。
可否谈谈您成立“全美中餐业联盟”的原因?其对于中餐在美国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黄伟洪:美国四川饭店从1997年创立的小店变为2007年买地新盖房子的Abilene城市地标名店后,我们夫妇怀着感恩的心,希望将美国各地的中餐从业人员联系起来,成立一个全美中餐行业组织,为数万家中餐厅提供服务,这将造福后人,也有利于中餐在美国的持续发展。我的初步想法经过三个月的个人联络、沟通,得到了不少同仁的赞成,于是2014年1月8日在佛州成立了“全美中餐业联盟”。
您对美国四川饭店未来的发展有何寄语?
黄伟洪:四川饭店不只是饭店,它已成为中美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由于美国中餐业面临厨师紧缺的问题,我个人认为不易复制继续开分店。未来我会开设一种适合年轻人的中小型时尚风味餐厅;厨房出品也会尽量减低技术含量,以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四川饭店仍然会以其独有的魅力,接待每一位顾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