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时2天!
萌萌的大熊猫
即将遇见
仿生人、索拉里斯星、太空火锅
是不是已经开始有画面感了?
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
将于10月18日至22日
在成都举办!
这是世界科幻大会
1939年创立以来
第一次来到中国!
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logo——揽星熊猫
成都太古里的
氛围感已经拉满!
图片来源:微博@科幻光年
这是全球最重要、最高规格的
科幻盛会
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主场馆效果图
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吉祥物科梦
据官方消息,刘慈欣、罗伯特·索耶、理查德·泰勒、莱斯利·罗宾、大卫·赫尔、尼尔·克拉克、吴京、郭帆、王晋康、韩松、何夕等重磅嘉宾都将出席本届大会。
按照往届惯例,科幻文学领域最高荣誉——被称为“科幻领域诺贝尔奖”的雨果奖将于大会上揭晓。就是《火星救援》作者安迪·威尔、《三体》作者刘慈欣获得的那个雨果奖!
雨果奖奖杯是“一艘火箭”
本届雨果奖将于10月21日晚揭晓。中国科幻作家江波的《命悬一线》入围2023年雨果奖最佳短篇小说,本篇收录在译林出版社“译林幻系列”的《造访星辰:飞往太空的中国故事》中。
《命悬一线》还入围第34届科幻银河奖·短篇小说奖,译林出版社《爱,死亡和机器人》入围银河奖·最佳引进图书奖。银河奖是中国最高科幻奖项,将于10月19日晚第六届中国(成都)国际科幻大会上揭晓。
当花花遇见太空火锅,本届雨果奖、银河奖究竟花落谁家?让我们拭目以待!
“译林幻系列”多年来深耕科幻奇幻文学领域,云集雨果奖、星云奖、轨迹奖、银河奖得主,领衔历年的豆瓣年度高分图书。在本届雨果奖、银河奖揭晓前,一起在“译林幻系列”中来一场星际穿越之旅吧!
《造访星辰:飞往太空的中国故事》
“我脚下的空间站,就是人类飞向遥远太空的一个中继站,一块奠基石。”
在路边时常会看到一些店名,但是不知道做什么的。
我家楼下的一排铺面不知道轮流换了多少家,以做餐饮居多。有一天,一家名叫“遇见翡翠”的店,开始做装修,并且门头是绿色的。直到它装修好很久,我每次路过,都在猜测它是做什么的。是不是卖玉器的呢?还是啥呢?一直猜不透。遇见翡翠,可惜当年没拍照片。
有一天,门店的名字改为了“成都市井火锅”(我在百度地图,利用时光机街景找到了这个名字)。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是火锅店,看来老板也意识到了一个火锅店叫“遇见翡翠”不合适。
昨天,我再次路过,发现这家店面倒闭了。新的店名叫xx药房。
品牌的名字其实是一 个口语场景的符号。
口语场景的符号就是口口相传的一个载体。让人第一时间知道你是做什么的。当然一个店面门头竖一个缺了一口的苹果logo,不需要太多解释,你不会认为它是水果店。但是普通的日常生活,哪有这么多特殊的符号呢。
店名一听一看就能明白,别人就知道是做什么生意的,不利于传播的名字都不算是好名字。
今天是连续写稿的第70天。
火锅成了冬日必备,咕噜咕噜冒泡的汤底,热气腾腾的烟雾,用筷子夹起肉片在蘸料中翻滚入味,入口即是幸福感。心情不好吃火锅,开心快乐吃火锅,升职加薪吃火锅……似乎没有什么事情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实在不行,再来一顿。
除了常见的肉片、配菜之外,还有一些看似有些重口味的食材也深得火锅爱好者喜爱,比如臭豆腐、脑花、香菜……完全可以称之为火锅界的“暗黑料理”。这些“暗黑料理”之中,到底藏着怎样的特殊“美味”让爱吃的人大呼过瘾呢?
臭豆腐
当很多人眼中的“暗黑料理”臭豆腐与香辣火锅相拥,绝对是激烈的碰撞,火花四溢。两者的味道融合,是一种香中带臭的热辣。臭豆腐被火锅的浓厚淹没之后,入嘴的味道,让爱好这一口的人欲罢不能。
当然,对于不爱这个味道的人来说,吃臭豆腐简直是一场灾难。臭豆腐的气味在你的鼻腔久久不能消散,在火锅的刺激下,更有一种“生不如死”的感觉。
榴莲
臭味食物的代表榴莲,也被人涮到了火锅里,不得不说,经过火锅的热力催发,恐怕满屋子空气都会变成榴莲味儿。有网友尝试了火锅中煮榴莲,据说吃过之后很“上头”。
这个搭配,估计不少人真驾驭不了,就是火锅底料都想说一句:“我太难了。”
猪脑花
猪脑花这种火锅食材,因为其颇具冲击性的外表,让一些人难以接受。但红汤锅烫猪脑花,带着麻香鲜辣的味道,香辣中带着绵滑的口感,吃一次就会上瘾。
不过,如果在清汤锅中涮猪脑花,那画面感太强,难保有些人无法接受,久久不敢下筷。清汤猪脑花的爱好者,还是自己悄悄吃吧。
香菜
说到香菜,真是彼之砒霜、吾之蜜糖。有些人对此避之不及,有些人却是爱如初恋。
火锅涮香菜自然也是百分百的重口味,对爱吃的人来说,鲜香扑鼻的香菜在火锅的熏陶下,味道更为丰富。但如果是完全无法接受香菜的人,这种味道无异于受罪。
香蕉
不知道是哪位大师,居然想出来火锅烫香蕉,那味道据说是甜中带辣,一言难尽。
不管是香辣锅还是清汤锅煮香蕉,香蕉煮后的绵软扭曲样子,总会让一部分人浮想翩翩、无法下咽。
除了上面这些之外,你还遇见过火锅界的“暗黑料理”呢?欢迎留言分享啊。
新京报记者 刘欢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微博截图
编辑 李严 校对 李项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