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城市喧嚣,回归旷野清新……不少顺德人选择周末找一片绿地,拥抱乡野去除浓浓“班味”。
在“露营经济+户外体育”持续升温下,勒流江义耀眼Cplus花野营地成为了顺德市民热捧的休闲郊野空间。
勒流江义耀眼Cplus花野营地,位于勒流江义耀眼Cplus花野营地,位于佛山市百里芳华乡村振兴示范带勒流江义段,由佛山市耀眼体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策划运营。
一顶帐篷、几把椅子,找上三五好友聚餐聊天,赏水乡风光;或者和几个户外运动“搭子”,下桨板划水,感受水上清凉,体验勒流水乡烂漫……走进勒流江义耀眼Cplus花野营地,开阔的视野、宜人的景色、波光粼粼的水上风光,令人耳目一新,更让人暑气大消。
勒流江义耀眼Cplus花野营地相关负责人介绍,自营地开营以来,前来游玩、运动、野餐的人以及在此举办团建的企业渐渐多了起来。
热爱运动的吴先生已经多次到营地内享受水上桨板的快乐。“这里停车方便,又位于顺德水道旁边,环境清幽、景色宜人,有空就会来这玩一次桨板。”城网君注意到,这里不仅有桨板,还有皮划艇、冲锋舟等水上运动器材。
除此之外,越来越多的企业单位在这开展团建。“目前为止已经举行了超15场活动,吸引了超千人参与。”勒流江义耀眼Cplus花野营地相关负责人介绍。
据了解,该营地设户外生活体验区、多功能活动区、娱乐休闲运动区。户外生活体验区设有龙舟、醒狮、功夫等传统文化体验活动,让游客在乐享郊野时光的同时,也能深入体验顺德特色传统文化。
多功能活动区设有3000多平米的绿茵草坪,可以满足婚庆、团建拓展、文化交流和社会公益等需求。该区域还将设有各类主题市集、萌宠乐园和儿童游乐设施等。
娱乐休闲运动区,主要提供水上运动培训基地、无人机训练基地、专业遥控车赛道、郊野休闲垂钓、郊野烧烤派对、乡村轻食餐饮和户外运动驿站等多种配套设施。
勒流江义耀眼Cplus花野营地是勒流推动乡村文旅的一个缩影。据了解,近年来,勒流街道围绕江义“美丽田园”特色文旅品牌,策划休闲农业体验项目。通过对江义近堤岸景观主题化提升、堤边村落风貌主题化提升,引入亲水、渔乡风情为特点的文化体验消费业态,鼓励本地村民和农创客参与业态经营,打造顺德水岸乡村旅游目的地和综合示范片文旅消费引擎。
编辑:陈琴琴
<>< class="pgc-img">>南走北,总会发现有一些城市具备这样的魔力:
你无论去了多少次,把心仪的馆子吃了多少遍,一定会在某个突然的瞬间,当你想到那根刚从红油锅里捞出来的打着卷儿的鸭肠,那枚蓬松饱满,拿起来还微微烫手的菠萝油,或者就是一碗在湿冷夜里冒着热气的猪杂粥,你都觉得兴奋、向往、期待,恍如初见。
< class="pgc-img">△顺德文华老友猪杂粥
>所以当我决定要去顺德的时候,心里竟有些莫名慌张,犹如在一个相处数年的伴侣身上萌生了一丝久违的心动,说出来吧,有些难为情,只能敛在心里,然后付诸行动。
< class="pgc-img">△爱一座城市,就是在那里吃好多好多顿饭啊
>这次的顺德24小时,没有太多委曲求全的等位,也不是从早到晚按部就班的打卡,什么时候吃什么、去哪儿吃,闲适和舒服都被摆在第一位。把顺德当作一个熟悉的陌生人,避开会让自己跳脚的雷区,但对美好的食物永葆激情。
01
仁信老铺(容桂店)
10:30 a.m
早上8点,睡眼惺忪地坐在家楼下街边档的塑料板凳上,一碟雪白幼滑的肠粉摆在面前。粉皮裹住肉糜,上头窝个溏心蛋,拿起桌上的酱油在盘子里画个曲折的路线,属于顺德上班族的一天就在一口混着米香肉香酱油香蛋液香的肠粉中开始了。
作为不赶时间的游客,开启一天的方式还可以是——睡个饱足的懒觉,然后抖擞精神赶去仁信,在大批食客抵达之前,气定神闲地吃完一碗稠厚香甜的双皮奶。
< class="pgc-img">>顺德的甜品店很密集,有民信仁信这样的连锁,也有银记欢记这类隐藏在偏街小巷里的私房。每家甜品店的菜单上不论有多少抓人眼球的时髦产品,顺德人屡吃不爽的只有双皮奶。
双皮奶好吃的关键在于牛奶,顺德的水牛奶乳香浓郁,乳汁丰富,制作双皮奶第一层奶皮的时候,它能充分发挥优势。
< class="pgc-img">△仁信的双皮奶
>比起有纪录片加持的民信,仁信的双皮奶口感更绵匝,甜味比较克制,一碗温热的双皮奶落肚,像踩在松软的棉花团上,作为叫醒食欲的第一餐,妥帖又讨喜。
< class="pgc-img">△姜撞奶
>姜撞奶比双皮奶更适合在湿冷的雨季吃。姜味被牛奶驯服,褪去刺激的辛辣,吃起来有种历尽千帆的老沉和宽厚,让人倍感踏实。
< class="pgc-img">△杨枝甘露
>店里也有不少搭配应季水果的双皮奶和冰镇糖水,闭着眼睛下单也不会错。如果你的肚子里还有空间,它家的杨枝甘露千万不要错过。
02
黄连大头华烧鹅(大良店)
12:00p.m
不用绕道去勒流,在大良的凤城食都就能吃到皮脆肉嫩的黄连大头华烧鹅。
< class="pgc-img">>凤城食都是当地政府牵头的项目,把城中高人气的食肆集合到一条几百米的长街上,黄连大头华烧鹅在这条街的深处,五一小长假那几天,任何时候去都能看到门口排起的长队。
< class="pgc-img">>当地的朋建议我错峰前往,食客走了四五波,制作烧鹅的烤炉温度趋于稳定,此时出炉的烧鹅,鹅皮油亮干爽,肉汁被高温牢牢锁住。这样一盘烧鹅,才称得上鹅生的高光时刻。
< class="pgc-img">>大头华的烧鹅吃起来有明显的酒香,老板说这是因为大鹅被送进烤炉前,腹腔内灌了曲酒,酒香在高温下挥发,渗进紧致的鹅肉,去腥增香,一举两得。
< class="pgc-img">△大头华的叉烧偏瘦,跟鹅肝一起吃可以润色口感
>叉烧和卤水鹅肝拼盘是店里的创意吃法,按照指示把一块表面流着蜜、边缘略焦糊的叉烧和厚实的鹅肝一起塞进嘴里,粗暴地咀嚼几下后,一股强烈的罪恶感涌上心头,脂肪和胆固醇配合得天衣无缝,也太太太罪恶好吃了!
03
银记私房甜品
16:00 p.m
在顺德,下午茶是牛奶炖蛋绿豆沙和椰汁西米露的天下,奶茶在这里不配拥有姓名。
奶香不怕巷子深。银记隐藏在一片陈旧的居民小区里,不仅没有醒目的店招,门口停放的一溜排电瓶车和两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也帮着掩人耳目。
< class="pgc-img">>店内的陈设和气氛再次证实老板对于招揽客人的漫不经心。宽敞的空间里稀稀疏疏摆放了几张圆桌,大小款式各不相同,墙上几处显眼的地方贴着指引食客点单的标识。
这里没有过分热情的店员和永远嘈杂拥挤的环境,点单、结账、上甜品,利索麻溜。
等你吃上一口牛奶炖蛋,就知道老板把心思用在何处了。
< class="pgc-img">△牛奶炖蛋
>如果说吃仁信的双皮奶感觉像躺在棉花堆里一样舒服,那银记的牛奶炖蛋就像在烈日炎炎的午后钻进空调房裹上一床顺滑的丝绸凉被,惬意,踏实,舒服得不想离开。
< class="pgc-img">△红豆椰汁牛奶西米露
>红豆椰汁牛奶西米露也货真价实,口小肚深的瓷盅里能捞出不少煮得开花的红豆和颗颗剔透的西米露,椰香和奶香不相上下,都很夺目。
04
红星光发煲仔饭
17:30 p.m
吃这顿饭,要付出极大的耐心。即便不是节假日,赶上饭点也几乎都要等位,因为红星被游客种草之前,就已经是顺德人的食堂了。
但是只要摸清店家发号和叫号的规则,不必要的等待时间是可以大大缩减的。
< class="pgc-img">>赶上节假日,中午和晚上两个饭点各派200个号,如果不赶时间,大可以笃悠悠地去仁信吃碗双皮奶,再不疾不徐地逛到红星光发门口,此时门口的阿姨刚刚开始派发晚上第一批用餐的号码,上前讨一张,仔细收好,五个小时之后,你就会被大家羡慕的眼神簇拥着走进店内,成为第一批吃上煲仔饭的赢家。
< class="pgc-img">△饭点的红星光发座无虚席,几乎都是拼桌。煲仔饭即点即做,需要等待超过30分钟,我们点来垫肚子的鲮鱼酿
>红星的煲仔饭选择很多,从经典腊味到豪华鲍鱼不一而足,但翻牌率最高的还是金牌黄鳝、牛肉窝蛋和腊肉腊肠。如果非要在这三款里选一个,我会实名pick牛肉窝蛋。
< class="pgc-img">△牛肉窝蛋是限量款,排号靠后的可能会吃不上
>先来说说一碗好吃的煲仔饭需要具备什么条件:米饭干香有嚼劲,锅巴焦脆不硌牙,配料优势最大化,最重要的一点是,三者不能形聚神散,吃起来要有恰到好处的平衡感。
心里揣着这个标准来吃金牌黄鳝、牛肉窝蛋和腊肉腊肠。
< class="pgc-img">△金牌黄鳝饭
>金牌黄鳝饭虽然写在菜单最靠前的位置,其实发挥一般。不论怎么努力撮合,厚实的黄鳝肉都无法跟米饭和豉油相处融洽,由于没有去骨,将黄鳝肉捣碎拌在饭里这个唯一的办法也不可行,最后只能是一口黄鳝一口米饭的吃,无奈的是,鳝段肉松软无味。
< class="pgc-img">△实名赞美牛肉窝蛋饭!
>牛肉窝蛋饭就不一样啦。一整块牛肉饼上趴着一颗蛋黄将凝未凝的溏心蛋,豉油一浇,立即拿起勺子疯狂按压搅拌搅拌再搅拌,直到牛肉碎蛋碎米粒和豉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舀起一勺塞进嘴里,你能体会到被碳水脂肪和蛋白质联手暴击的幸福。
< class="pgc-img">△腊肉腊肠饭
>最后的腊肉腊肠饭属于“可以点但没必要”系列,尤其是当你肚量有限,只能择优而选的时候,我建议你把宝贵的一票投给牛肉窝蛋。
05
景鸿饭店
21: 00 p.m
夜宵留给鱼生吧,轻薄剔透,长了一副热量很低的样子(不接受真相反驳)。
景鸿饭店是顺德朋友推荐的地方,据说是为数不多没有被游客攻陷的吃鱼生的靠谱地方。
< class="pgc-img">>到店之后发现朋友所言不虚,店里充斥着激昂雀跃的顺德方言,能容纳十个人的圆桌都座无虚席,哪怕是拼桌,大家也会在第三道菜上桌之前就聊得热火朝天,然后共享桌上的美食。服务员更是忙到抬不起头,根本没空回答“鱼生应该怎么吃”“能不能给我推荐几道你家招牌菜”这类游客发出的疑问。
< class="pgc-img">△景鸿饭店的一鱼三吃
>留给真心想吃这家店的游客的一线生机就在夜宵时间。
高峰期一过,不仅服务员说话的语速慢下来了,就连后厨片鱼生的师傅都不急不躁,下刀稳了不少。
景鸿的一鱼三吃即鱼生、鱼粥和椒盐鱼骨。
店里的鱼最小也要3斤,片好的鱼生码在椭圆形浅盘里端上来,能热热闹闹摆满大半张圆桌。
< class="pgc-img">>吃鱼生就是一场饭桌上的艺术行为。如何搭配酱油香油芝麻白糖生蒜辣椒、洋葱生姜芹菜榨菜花生柠檬草,没有统一标准,吃的人可以随性而为,反正最后大家都会殊途同归,终点即是——好吃!
< class="pgc-img">>诸多酱料和配菜中,最亮眼的是柠檬草,跟嫩且爽脆的鱼肉和各种滋味纠缠在一起,居然始终明晰可辨,像一缕明快又飘忽的声音,穿过嘈杂挂在耳边。
< class="pgc-img">>那晚我们最终不堪重负,剩下了椒盐鱼骨和鱼粥,却愉快地把肚子里的一小块地方腾给了景鸿的凉拌鱼皮,脆,爽,甜,辣,让人无论如何都放不下筷子。
< class="pgc-img">>众人齐说“食在广州,厨出凤城”,这是迷惑人眼的华服。
你得走近它,感受它的慵懒、自我、不修边幅,然后在这漫不经心之中,你尝到了一些踏实、沉淀、独出心裁。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碎滋味,在绵长岁月里的任何时候想起来,都会闪闪发光。
文:头头
图:小凡、头头
>文受权转载自”饭统戴老板“(ID:worldofboss)丨作者:戴老板
五朝帝都的北京,一向是名流权贵和美食名吃的聚首之地。辛亥之后,政治色彩削弱的北京成为饕客云集的北平,用梁实秋的话来讲就是“一年四季的馋,周而复始的吃”。不过,民国时代风靡京城的,不是奢华的御膳,也不是咸鲜的鲁菜,而是以粤菜为基础的谭家菜。
谭家菜的创始人是广东南海翰林谭宗浚。谭宗浚一生酷爱美食,并喜欢设宴酬友,家中女眷厨艺精湛,在京官圈里声名鹊起。后来谭家经济拮据,便对外经营私家菜来补贴家用。一时间,北平城的军政要员、豪绅显贵、文艺名流争相来吃谭家赴宴,订位须排队一个月之久。
广东菜是谭家菜的底子,烹制出来的珍馐鲜美软嫩,忠于食材,咸甜平和,适合南北饕客的刁钻口味,一度有“戏界无腔不学谭(鑫培),食界无口不夸谭(家菜)”的盛誉。张大千在南京中央大学任教授时,对谭家菜眼念嘴馋,托人在北京空运刚出锅的谭家鱼翅到南京,令人瞠目。
粤菜在北平的私宴圈子中风靡,在上海也是攻城拔寨,20~30年代更是如日中天。
鸦片战争后,上海凭借汇通江海的位置成为远东贸易中心,大量广东人涌入上海,成为上海滩商业和买办阶层的主力,粤菜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以四大百货自营酒楼和新雅粤菜馆为代表的一批餐厅,得到富裕士绅们的青睐,“食在广州”的名声自此响彻上海滩。
1932年,同为广东南海人的蔡建卿在南京路上开办新雅粤菜馆,设大中小28个房间,在保留粤菜特色的基础上,汲取京苏淮扬的优点,独创“海派粤菜”,李宗仁、鲁迅、巴金等均是座上常客,从1932 年开业至1942 年日军进占租界,新雅一直是上海餐饮营业冠军。
1954年,谭家菜搬到了西单恩承居,由于老食客们基本上都随着时代陨落,谭家菜经营艰难。上海的新雅命运也类似,一度只能供应简单的大众菜饭,名厨名菜均不见踪影,与街边普通餐馆无异。
1958年,周恩来到恩承居吃饭,偶然了解到谭家菜的困境,于是安排谭家菜原班人马搬入北京饭店7楼。那时候的北京饭店国宴大师云集,川菜有范俊康,湘菜有陆俊良,豫菜有侯瑞轩……谭家菜跻身其中为中外贵宾服务,历史得到了延续。
谭家菜的历史沉浮,是时代的一个缩影。而粤菜的历史又岂止这些?
1. 从异食到正食
在古代,广东这片地方,无论是饮食口味,还是风土文化,向来跟中原王朝格格不入,粤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更是被贴上了一个标签:异食。
在中原烹饪技法已经体系化的先秦时代,岭南的饮食还停留在茹毛饮血的蛮荒阶段。不过从《淮南子》里记载“越人得蚺蛇以为上肴”开始,广东人什么都吃的形象就深入人心,“异食”成为岭南特色。
那时,在帝国中央沐浴王化的知识分子,自然会对岭南相对落后的文化和稀奇古怪的食材发出鄙夷,比如苏轼被流放时,虽然吃荔枝吃到写下“不辞长做岭南人”,但同样也发出过“可惜风流在蛮村”的感慨。这种偏见和傲慢曾一度存在,后来才有所改观。
唐宋时期,广州因对外贸易而繁荣,粤菜以“南烹”的身份见诸于各类典籍中,而且随着农业的发展,海味、河鲜、生果的供给大为丰富,巩固了“用料广”的特色。同时,粤菜尊重食材原味的烹饪方式得到了延续,形成了“求清鲜”的特色。这两大特色至今仍是粤菜的根本。
明朝开国之后,执行“片板不许入海”的海禁政策,广州虽然也被严格管控,但对外贸易和出海渔猎几乎从未中断,这既给粤菜带来了更多的食材选择,也引入大量世界各地的烹饪技巧,就像《广东新语》说的那样:中国所有的食货,广东几乎都有;广东有的食货,中国未必都有。
在长期贸易环境的熏陶下,商业成为当时广州的标签。明清时期,弃农从商、弃官从商、 弃文从商者比比皆是。在粤菜逐渐成型的同时,广东人敢闯敢拼的商业性格也在不断沉淀。
1757年乾隆年间,清政府规定:凡是茶叶、土布、生丝、绸缎等大宗物品,只能有广州十三行承办。从此广州成为整个中国唯一的通商口岸。直到鸦片战争之前,苏杭的生丝、湘赣的瓷器、闽浙的茶叶等皆从广州出口,广州开始尽享海上丝绸之路红利,经济冠绝沿海地区。
因此,广州积累了大量财富,酒楼茶肆无不繁荣极盛。1770年,史学家赵翼从穷山僻壤的广西调到广州做知府,瞬间被羊城的奢华所震惊:光是海关每年给他的贡银就高达10万两,府上更是宴席戏曲不断,甚至泡茶的水,都要六个挑夫每天往返数十里,从白云山九龙泉挑回。
广州贸易富豪潘仕成曾向法国人吹嘘道:“我们的厨师享誉整个帝国。除了这儿,还有哪里能创造出如无脑鸭子、空心五香碎肉丸这样精美的食物?”而道光年间,昆明人赵文恪更是写道:“粤省殷富甲天下……夷楼海舶,云集城外,由清波门至十八铺,街市繁华,十倍苏杭。”
广州港口景象,18世纪
苏杭富甲天下已有千年之久,十倍苏杭的形容,可窥一斑。
从1757年开始到1842年结束,广州的“一口通商”的地位持续了85年。鸦片战争后,一口通商变成了五口通商,上海开始取代广州的贸易地位,但务实的广州人并不自怨自艾,无论是南京路的百货公司,还是外滩洋行的大班买办,广东人的占比都极高。
清代中后期的经济繁荣催生了饮食繁荣,粤菜彻底告别“异食” 的身份,形成了广府菜、潮汕菜和客家菜三大派系。在口味上,现代粤菜的特点也逐渐成型:一是选料丰富,飞禽走兽皆可入馔;二是注重保留食物原有鲜味,做到鲜中带嫩,嫩中带爽,爽中带滑,浑然一体。
当然更重要的是,开放和繁荣帮助广东人接触到了世界潮流和先进思想,这为广东和粤菜在二十世纪前半叶的怒丽绽放,奠定了强大的基础。
2. 从兴盛到巅峰
广州四大酒家(南园、文园、西园、大三元)是粤菜鼎盛时期的象征。在珠江北岸的“广州版外滩”长堤上,金碧辉煌的酒楼一栋挨着一栋,成为广东豪绅要人们的消费升级的必去之地,一碗标价几十大洋的鱼翅稀松平常。而其他小吃小饮小食小店,则遍布全城各个角落。
由于激烈的竞争,各家酒楼都推出自家名菜,如大三元的红烧大群翅 , 文园的江南百花鸡,颐苑的生炒排骨,福来居的酥螂鱼和手撕鸡、南园的红烧鲍片和白灼响螺片、西园的鼎湖上素、模筋的香滑鲈鱼球、华园的炒桂花翅、南阳堂的什锦冷拼、陶陶居的炒蟹等等……
当时,广东经济效益显著,“盖高楼大厦,车水马龙,颇足眩人耳目。”然而,1938年10月,日军登陆大亚湾,只花了9天时间就攻陷广州,几乎没费一枪一弹,举国哗然。
日军统治下的广州百业凋敝,民不聊生,通膨严重,大批难民涌入香港避难。1941年香港沦陷,停止供应居民口粮,又有46万难民从香港涌回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的唇齿相依可见一斑。
广州的沦陷主要跟蒋介石判断失误有关,跟广东人的战斗力无关。日军在1938年的《广东省兵要地志概说》这样评价广东本地宗族势力:“当地汉族人先天与一般中国人不同,比北方的中国人勇敢富有团结力,敏慧、狡黠,顽固,性极残忍,排日思想旺盛……”
日军投降后,广州迅速恢复繁荣。由于在抗战中没有像长江流域的上海、南京和武汉那样发生过惨烈的城市争夺战,广州的商业和基础设施得到了保存,因此长堤、西关等商业区很快就重新热闹起来。
广州港口景象,1942年
1946-1949年期间,新开的酒楼鳞次栉比,老茶楼也纷纷改成大饭店。据《旅行杂志》统计,1946年广州直接或间接从事餐饮行业的人数在四十万人以上,全市的饮食店总计约在一万二千家以上,既有奢华的高级酒楼,也有廉价的平民食档,可说是十步一餐馆,五步一茶室。
酒楼、茶楼、面店、甜品、粥店、西餐……在广州二十四小时都能找到美食,而那时中国的其他城镇,经营场所不到晚上8点就关门打烊了。
3. 从广府到港澳
1949年10月后的广州并不太平。国民党一边出动飞机对广州进行轰炸,一边派特务潜入羊城,试图颠覆人民政权。广州人民和省政府不得不采取高压政策,与特务们斗智斗勇,根据这一期间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羊城暗哨》,在全国上映后取得了巨大的轰动和好评。
在对赌博、色情等旧社会低俗娱乐进行了取缔后,不少商家选择将资金撤出大陆,广州的餐饮业也开始萎靡。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广州酒家、陶陶居等著名酒楼才陆续重新开门。
而伴随着三大改造的推进,1954年广州出现了公办的大众食堂,昔日酒楼里的大厨摇身一变成为了为人民服务的同志。1955年初,大同酒家成为广州第一家公私合营试点单位,随后莲香楼、广州酒家纷纷也顺势转制。连因资金缺口歇业的大三元酒楼也在政府的投资下,重起炉灶。
1956年广州成立了饮食公司,对所有餐饮企业进行统一管理。过去各家酒楼的看家本领都是不传之秘,饮食公司却想帮助厨师交流厨艺,在广州酒家举办了粤菜展览会,将5457种粤菜、825种点心、273种小食品的做法、样品公开展览,一个月内吸引了23万人观众,名噪一时。
如前所述,饮食文化必定紧跟商业繁荣,广东菜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中心的转移,也逐渐开始向香港和澳门移师。
广州大三元酒楼的股东吴颂沂,将大三元酒楼开到了香港,把招牌菜“红烧大裙翅”也带入港岛;广州大同酒家的创始人冯俭生,也创办了香港大同酒家,二战前后香港统共摆了不到两百次满汉全席,其中六七十次都是在香港大同酒家。
与此同时,在各种经济文化的交流碰撞中,交织出一种雅俗共赏的本土精神。狮子山精神反映到饮食上,既有追求精致的本源,也有市井小民的温暖。
遍布中环的茶楼里,虽然不见了昔日广州的悠闲,但节奏加快并没有降低港式老饕的要求,一份炒牛河、一枝鱼丸,一杯奶茶都非常考究。不断融合的粤菜有着全新的生命力,在隔海相望的澳门,粤菜邂逅南洋风味劲儿葡式风情,诞生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澳门菜式。
粤菜在港澳焕发生机,身处发源地的广东人,也从未改变过对食物本真至味的追求。
在70年代初,一个叫谭德英的普通顺德人偷偷在家里做起了烧鹅,每天只烧几只,悄悄地卖给相熟的乡亲邻里,来补贴拮据的家用。谭德英并非专业厨师,但对品质要求极高。那个年代每家每月只能买30斤柴火,有次烧菜柴火没了,他转身就把家里的椅子就拆了,保证火候到位。
卖烧鹅时也非常讲究。有人拿搪瓷缸来买,谭德英硬是不卖,因为鹅块挤在一堆会损了味道。住得近的,他让人回家重新拿盘子来盛,要是住得远了,他就到对面杂货铺里买个最便宜的瓷碟送给客人装烧鹅。就这样,顺德“烧鹅英”的名头在计划经济管制的乡村和田野里流传着。
4. 从复苏到潮头
1978年是广东命运的分水岭。在1949-1978年之间,广东的经济增长率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0年代伴随中苏分裂和越南战争,广东成为最易暴露的“前沿”,大量工厂搬迁至内地,沿海地区得不到投资。
1978年之后,广东毗邻港澳地区、远离政治中心、经济地位不高等特点,反而成为中央选择广东作为改革突破口的重要原因。
在朝堂中枢的暖风尚未吹到岭南时,普通的广东人已经感受到了。传统的粤菜,在改革突围的过程中起到了不为人知的作用。
1980年4月,广州人高德良从待了6年的锅炉厂辞职下海,他的外曾祖父周桂生曾任清末广东花县的县太爷,民国初年独创了著名的“太爷鸡”,先后成为六国饭店和大三元饭店的招牌菜。高德良自幼得到外祖母真传,决定下海做“太爷鸡”,成为一名餐饮个体户。
高德良颇具经营头脑,在开业当天请了好些朋友在店门口排长队来吸引顾客,宛如当今的网红店。开张第一年,高德良就月入2000元,是之前锅炉厂工资的50倍。但赚到钱的高德良仍然感到桎梏重重:营业税过重,银行贷款不批,雇员更不能超过八个,否则就是资本家剥削。
1980年11月,年轻气盛的他做了一个决定:给中央写信反映情况。
在写给中央的信里,他连珠炮式地在信的开头连续提了八个问题:“个体户有没有前途?目前对个体户的税收政策是否合理?街道对个体户的高达营业额2%至5%的管理费是否合理?是扶持个体户还是限制……”此时他还不知道,自己将成为引发全国思想论战的关键人物。
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任仲夷给了个体户支持:“既然对社会主义有利,那它该怎样发展,就怎样发展”。随即,广东便制定了支持私营经济发展的政策。要知道当时在全国范围内,对个体户这一新兴事物还没有统一看法。
高德良日后成为知名企业家,但他更重要的身份是:中国第一个提出立法保护民营经济的人。1985年,他跟邓小平一起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
广州街头景象,1990年代
粤菜因为经济的繁荣而逐渐复位。在80年代,餐饮成为个体户创业的重点领域,高德良回忆:“ 在那个年代,饮食摊档搞得成行成市,只要你有上百元,一蹲下来就能当老板。”而一些百年老号广州酒家、惠如楼、莲香楼、成珠茶楼等著名粤菜老馆,也焕发生机,推陈出新。
2016年,一部评分高达9.0的纪录片《寻味顺德》成为荧屏热点,里面有一个人物,就是当年“烧鹅英”谭德英的儿子谭永强。
谭永强16岁就来到顺德勒流供销社的下属酒家,从学徒开始做起,前面6年时间都在打杂,但他还觉得幸运。因为师傅们觉得他做事干净利落,让他杀鸡切菜,可以不用洗碗。在这个过程中,谭永强逐渐从当年跟随父亲偷偷出档的毛头小子,成长为蜚声海内的粤菜名厨。
他曾经背着一筐水蛇到北京参加比赛,只为水蛇片的口感足够爽脆柔软。在《寻味顺德》中,谭永强制作了一道“菊花水蛇羹”,匠心之精引得观众惊叹。而他经营的顺德东海海鲜酒家,也入选成为2019美团点评黑珍珠餐厅指南二钻餐厅,成为粤港澳饕客的必吃之地。
根据2017年广州市商务委发布的《粤菜产业发展报告》,截至2017年10月底,中国各类粤菜门店总量超过9万家,广东餐饮百强企业营收总额已超过500亿元,粤菜已经成为中国最受欢迎菜系之一。食在广州正在成为时代记忆,全国各地都可以通过便捷的物流吃到好吃不贵的粤菜。
而在某美食点评推出的2019黑珍珠餐厅指南中,北京有15家中餐厅上榜,其中粤菜占了6家,高居榜首;上海有31家中餐厅上榜,粤菜占了10家,仅次于江浙菜的12家;而在粤港澳区域,有61家餐厅上榜,其中55%的餐厅主打粤菜,广州的14家上榜餐厅中有12家是粤菜。
粤菜在全国占据制高点的背后,是广东经济的持续发展:1979-2017年GDP年均增长12.6%,连续29年稳居全国第一位,一个省接近全国的十分之一。经济总量1998年超越新加坡、2003年超越中国香港、2007年超越中国台湾,2018年超过澳大利亚,在世界排位约居第13位。
而在“烧鹅英”的故事里,谭永强的儿子谭世杰毕业后,在国内的银行工作了两年,最终还是选择到父亲经营四十年的酒家帮忙,从食材采购和厨房帮工开始做起。从谭德英,到谭永强,再到谭世杰,一个粤菜家族重新捡起了它的传承。
食物就是有这样神奇的功能,它串起了一个家族的记忆,融入了一个地区的血脉,连接了这片土地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 THE END -
编辑: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