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满意公司,作者 | 沐九九,编辑 | 黄晓军
01
做产品,其实多数是在做消费场景。
前段时间雪糕刺客很火,也出现了关于雪糕应不应该高价的讨论。然而在此之前,市面上已经有主打高端雪糕的哈根达斯、梦龙存在,后者不仅没被抵制,反倒颇受市场好评。
这是因为,哈根达斯自创立初,就致力于打造高端化的雪糕消费场景。
避开传统的零售冰柜,品牌不仅在写字楼、咖啡厅附近设立独立门店和专柜,突出哈根达斯和其它雪糕不同的特性;还通过“爱她就请她吃哈根达斯”的广告语赋予产品情感价值符号,进一步强化高端化。
这最直接的结果是,在十几年前国内巧乐兹售价仅3元/支时,哈根达斯售价就能达到30+元/个,且深受高端人群喜爱。
哈根达斯不是个例。作为功能性饮料,红牛在进入中国市场时,凭借一句“累了困了喝红牛”的口号,快速传达产品在熬夜加班、运动健身和长途驾驶等场所的“消费场景”。
同样,近两年热捧的DR钻戒,切中婚嫁,尤其是求婚这一消费场景,强化“男士一生仅能定制一枚”,不仅创收80%,且毛利率超70%,碾压周大福和蒂凡尼。
所以,几乎所有产品在推广市场中,都绕不开做消费场景这个话题。尤其是大众不熟知的新品类进入市场时,品牌往往会先做一件事:建立消费者认知。
建立消费认知,就是品牌打造消费场景的过程。
02
打造消费场景的方法很多,渠道推广和跨界联名都属于此类。但在这里,我们统一将打造消费场景的方法归为三类:
第一,通过人群细分消费场景。
利用人群细分场景是当下最常见的。它通过年龄、性别、阶层、爱好等各方面进行人群细分,创造消费场景。
例如,lululemon创立之初锚定热衷瑜伽的爱好者,开创瑜伽服这一品类,就是通过爱好创造新的消费场景。
同样,婴幼儿零辅食主要面向6个月左右的适龄小孩,卫生巾主要使用者是经期女性。
除此之外,还有单人和群体消费的细分差别。例如,海底捞提供布娃娃给一个人就餐的消费者作伴,这就是在做单人消费的场景。
第二,选择竞争对手,然后挖掘新的消费场景。
一般来说,在一个成熟的品类中,消费者会分成两个群体:一个群体倾向于选择领导者,另一个群体则不愿意选择领导者,并且通常选择于领导者对立的产品。
因此,当你在无法开创新品类或试图加入有领导品牌存在的行业时,选择一个好的竞争对手,站在它的对立面,创新新的消费场景,仍旧是好的选择。
在可口可乐以“经典可乐”占据核心市场时,百事可乐将产品与年轻人相捆绑,突出百事可乐年轻化的标签,最后成功崛起。
同样的,汽车行业的宝马以奔驰为对手,打造与后者相反、更小更轻的消费场景,成为“超级驾驶机器”。
第三,深挖产品特性,实现消费场景再创新。
这种往往需要跳脱传统思维,将产品升级再创新,从而打造新的消费场景。
例如,今年年初流行的中餐日作就属于这类,将传统的中餐以日餐制作的形式出台。门店不提供菜单,厨师根据当日食材,即兴发挥给你做菜。这一模式直接促使套餐价格高达2000元/位,外加10%服务费。
我们发现,即使在同一个品类中,品牌们也会从不同角度寻找切口,然后创造新的消费场景,实现品类和品牌升级。
03
作为传统品类,烤鱼在近10年时间经历了从爆红、品牌化、洗牌到常态化的阶段。而烤鱼品牌化的过程,实则是品牌们致力于打造消费场景的过程。
在爆发前,烤鱼品类长期处于粗放状态。当时的烤鱼门店里不只是卖烤鱼,还卖水煮鱼,甚至是川菜小炒和麻辣烫。比起品类,它更像菜单上一道菜,和青椒肉丝无甚区别。
同时,由于当时烤鱼客单量不高,常常活鱼熬成死鱼也卖不出。为降低成本,很多老板把死鱼处理完冻起来,等顾客点餐再卖出去。
之后,偶然有烤鱼店主发现顾客对烤活鱼的热衷度更高,不少门店开始将烤鱼架子摆至店外,现场烤制活鱼。这种现烤活鱼制作方式的创新,快速让烤鱼走向爆红。
2013年,烤鱼品类从街边走进商场,正式走向品牌化。仅在当年,就有深圳的探鱼、江浙沪的炉鱼和西南地区的烤匠相继开业。
然而烤鱼走向品牌化,走进商场的同时,势必面临重塑消费场景的问题。
首先便是竞争对手的选择。
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曾谈到,很多企业并不清楚自己真正的竞争对手是谁。为此,他列举了劳斯莱斯的例子,“劳斯莱斯的对手很有可能是其他的奢侈品,而非其他的汽车品牌。”
同样,烤鱼品类的特有属性让其倾向于多人消费,注重社交体验感,因此它直接的对手可能是火锅、烧烤,而不是同类型的某个酸菜鱼或麻辣鱼。
基于此,川渝烤鱼领导品牌烤匠就通过“不吃火锅就吃烤匠”的宣传口号站在火锅对立面,建立意识对立创造新的消费场景;
探鱼则侧重在装修上,门店多使用夜店朋克风,以此强化烤鱼的夜宵属性;
与此同时,半天妖也在门店菜单上选择上强化套餐属性,突显烤鱼群体消费的特征,
其次是产品特性的选择。
从死鱼到活鱼,烤鱼实现消费场景创新的一步。但在品牌化的过程中,活鱼供应链难以及现烤活鱼效率低下等问题凸显,导致不少品牌开始从活鱼转向冰鲜鱼。
例如,诞生于广州的龙门烤鱼则大方告知自己用的是冰鲜鱼,老板认为冰鲜鱼技术在日本和欧美早已被广泛使用,烤鱼用冰鲜鱼也有利于食品安全。
04
所有消费场景不是一成不变的。正如活鱼不再满足市场发展需求被冰鲜鱼替代一样,当原本的市场趋于饱和时,企业会想方设法拓宽市场,即可能是消费场景的再拓宽。
常见的主要是联名跨界,以及通过增加产品品类拓宽场景,例如茅台推出冰淇淋产品,海伦司开始卖烧烤、小龙虾,甚至是香浓燕麦粥,都是在试图打造新的消费场景。
在这里我们同样以烤鱼作为例子,谈谈如何拓宽消费场景:
第一,增加品类,以产品带动消费场景扩张。
烤鱼长期存在产品同质化严重的问题,这直接导致多数品牌围绕味型打转,没有实际突破口。例如烤匠的麻辣烤鱼、半天妖青花椒烤鱼、探鱼的重庆豆花烤鱼均是如此。
为了提高客单量,品牌们开始推出新口味,例如探鱼推出了牛油火锅烤鱼、毛血旺烤鱼,烤匠有老坛酸菜烤鱼、江边城外的怪味烤鱼等。
同时,品牌还尝试打破单品限制,增加菜品创新,将烤鱼和川菜、烧烤、卤味小吃和茶饮等结合,给用户提供更多的选择。例如,半天妖推出烤鱼+涮菜+烧烤+凉菜模式,把年轻人喜欢的烧烤、涮菜融为一体;而烤匠创新烤鱼+烧烤的新模式。
第二,寻求跨界等新方式,打造新的消费场景。
年初预制菜火热,不少烤鱼品牌也抓住趋势推出预制烤鱼。
例如,麻六记做了预制香辣烤鱼;渝是乎和辣上瘾联名,推出预制菜版本的重庆万州麻辣烤鱼;同时还有外来品牌国联小霸龙和盒马联名,推出蒜香、青花椒、麻辣3个口味的预制烤鱼。
除此之外,不少烤鱼品牌还尝试将烤鱼和露营美食联系在一起,打造露营场景;以及不断尝试制作一人食外卖等,均在突破传统消费场景上,创造新的消费场景。
05
回到最初,几乎所有产品都离不开消费场景打造。
但当产品发展到一定市场规模时,原有的消费场景不再满足增长需求,势必出现消费场景的再拓宽。例如今天的lululemon已经不再是瑜伽服品类,而是运动方式品牌,其包括运动服、鞋履等多品类产品。
然而在消费场景拓宽的过程中,品牌切忌快而不稳,否则很有可能陷入消费场景跟不上大众认知,最终吞噬品牌的现象。
图/陈伟平
夏布,又称麻布、苎布,是明代以前中国人最主要的衣料之一。巴蜀地区自秦汉起,便是麻布的主要产地。汉代,蜀布曾经南方丝绸之路远销印度。唐代,蜀布成为巴蜀主要的外销商品,杜甫在《夔州歌十绝》中就描述道:“蜀麻吴盐自古通,万斛之舟行若风。”
但在元明时,苎麻在四川大量减产,尤其是明末清初的战乱,更使蜀布的织造和贩运受到严重打击。直到清初“湖广填四川”运动的兴起,来自楚粤闽赣的移民才将织麻技术传回四川,逐渐推动了巴蜀夏布的复兴。在这个过程中,客家移民可谓功不可没。
客家妇女撑起夏布一片天
闽粤赣客家地区在唐宋时就已种麻织布,特别是明清时期,夏布已在当地广泛流行。咸丰《长汀县志》云:“邑妇女不业蚕织,乡多绩纺。”康熙《宁化县志》云:“苎布四乡皆有,乡无不绩之妇故也。”同治《大埔县志》也云:“城乡中无论贫富妇女,绩苎织布,以备夏服。”道光《宁都州志》则云:“州治风俗不论贫富,无不缉麻之妇女。”
因为闽粤赣客家地区“山多地少,男子谋生多抱四方之志”,故织布多以家庭妇女为主,以致夏布又被称为家机布,意“别于市肆机布之谓也”(光绪《石窟一征》)。
在客家地区,根据麻质的不同,有“青黄白络火”之分。黄、白麻称为“苧”,也叫白绪。青、络叫“麻”,火则为“火麻”。其中,络麻性柔,最适合织造为衣物。在清代,由络麻织成的“程乡葛”远销外省,和“程乡茧”齐名,都是梅州的特产。
在清初的移民填川中,织麻纺线成为许多客家移民路上必备的维生之计。勤劳的客家妇女正是靠着织麻,支撑起一家老少的衣食之需,捱过了跋山涉水的艰难困苦。
雍正四年(1726),广东长乐黄氏在入川途中,“每宵旅寓,必令孙辈读书,媳辈绩麻,至简则四十觔有奇。”(简阳《黄孺人墓志铭》)
与黄氏同乡的张刘氏,在入川途中也靠着绩麻一路撑到荣昌县。抵达之日,“仅剩钱百余文,麻纱、线子几斤。”(宜宾《张衍祚公履历》)
来自龙川县的钟王氏,在入川之初,“夜则偕女与媳纺织于内,节用省食,课子教孙。”(郫县《钟氏族谱》)
同县入川的骆叶氏勤俭持家,白天“砍柴担柴掉瓦”,夜晚“纺织织机针裁”。
正是在传统伦理的熏陶下,“庚布”(客家话:织布)成为客家妇女勤俭温良的写照,代代相传,也使夏布在四川获得“娘子布”的名称。
客家妇女的善织,为乱后四川夏布业的复兴带来了动力,在地方志中留下不少记录。如郫县犀浦一带“多粤籍妇女,多织布,间有手布”(民国《郫县志》),崇宁县一带“邑中女工不善纺织,种此(苎麻)恒少,住崇之粤东籍常能种植,又能织”(民国《崇宁县志》)。
乾隆三十年(1765),四川总督阿尔泰更是因“川民不谙纺织”,提出“广招织工教习土人,并令妇女学识”,充分体现了楚粤妇女对四川土著的巨大影响。
客家工匠和商人推动麻布复兴
除了妇女,客家织匠和布商也对夏布技术的提高和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所谓“大抵属湖广者习故常,信巫觋,以楚俗尚鬼也。属广东者趋利益,好争夺,以粤俗喜斗也。属江西、福建者乐迁徙,善懋迁,以赣闽滨江临海,利交通也”(民国《泸县志》)。
在川的闽粤赣客家移民沿袭了原乡农商兼营的传统,织造和贩卖夏布成为不少客家移民的主业。康熙末年,就有来自江西赣州的廖氏移民在隆昌石碾一带编织夏布。广东兴宁县的薛学仁于乾隆七年(1742)入川后,在“隆昌县南街,织布习圃为业”。薛达升在“隆昌南关外贷资本十千文,开设机房”。薛达亮先在“新繁县机房贩布为业”,后迁入宜宾县伞把街开设机房(隆昌《薛氏族谱》)。
康熙六十年(1721),广东兴宁入川的陈志润因盘资困乏,不得不在遵义板桥以“弹花”为业,两年积谷13石,后迁入永川东街以贸布为生。同县的范君会在雍正五年(1727)入川后,在荣昌“贩布耕田十六载”,靠着积累的钱财到川北罗江购置了大量田地(罗江《范氏族谱》)。
雍正四年(1726),从广东龙川入川的骆弘宁先在隆昌经营“布花生理”,致富后才迁入成都(双流《骆氏族谱》)。乾隆三十九年(1774),广东长乐移民周相星在叙州府南门内小南街开设了丰顺店,是当地最早经营夏布的商铺之一(宜宾《周氏族谱》)。
通过客家移民经营夏布的经历,可以发现,清代夏布复兴的路径,正好和客家迁移路线相合。粤东客家人最早入川定居的荣昌、隆昌、永川和江津一带以及粤北客家人大量聚集的邻水、大竹、仪陇等县,正是清初夏布复兴的基地。夏布正是从这里开始陆续扩散到周边地区。
温江麻布担子
客乡荣隆,布誉天下
在闽粤赣客家人的努力下,苎麻的种植和夏布生产在四川各地渐行恢复,并日趋繁盛。清代中叶彭山县火麻的种植已“粤人间有之”(民国《彭山县志》)。温江的苎麻“皮或织为布,粤东籍家多种之”(嘉庆《温江县志》)。新津县“男女多纺织,故布最多,有贩至千里之外者,其名有大布、小布、台镇等号”(道光《新津县志》)。中江县“不产苎,而妇女能绩,故其货盛行”(道光《中江县志》)。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客家话中的“绩麻”一词融入到了蜀语中,为四川留下了深深的客家印记。
乾嘉以后,四川苎麻和夏布的生产主要集中在渠江流域、长江以南和沱江下游地区,尤其是客家人居住集中的隆昌、荣昌二县,其夏布生产在川内位居首位,与江西万载、湖南浏阳并称中国麻布织造的中心(这3地都是客家移民的聚居地,也可以看出清代麻布产业与移民流动的关系)。
光绪《荣昌县志》云:“百年以来,蜀中麻产惟昌州称第一。”县内“南北一带多种麻,比户皆纺绩,机梭之声盈耳”。
荣隆二县的麻布织造,最初只是为满足家庭所需,而市场的形成则始于嘉庆年间,到光绪时才形成规模。在隆昌境内,城厢、周兴、界市、龙市和响石是县内最主要的麻布集散市场。在荣昌,则以盘龙镇为中心,包括隆昌的渔箭、周兴、荣隆和内江观音滩在内的市场圈远近驰名。
当时的荣隆麻布多以浆纱为主,分粗、细、罗纹3种,虽工艺复杂,但因价廉物美而广受欢迎,渐成行业标杆。《南溪竹枝词》云:“鸣声轧轧响闺房,篝火秋灯彻夜长。织得加机夸细缕,逢人争说似隆昌。”
川南人士大都认为“布以隆昌为最”,各地机房竞相仿造。在成渝泸叙各大口岸,所销夏布也多为隆昌所产。农闲时分,荣隆二县的布客走乡串户,游走于四川各地。不但在岷、沱两江沿岸各场,就连位于川滇黔边陲的南广河、横江河、赤水河、綦江河沿岸也不乏其踪影。
这些布客还给当地带去了织布技术,推动了夏布织造在山区进一步传播。这些布客中,很多是客家移民。他们的流动助推了江安南部、南广河平寨等地闽粤客家人聚集区的形成。
在清末,麻布已居于隆昌土特产的首位。当时的夏布每匹上庄“一两七八钱”,中庄“一两二三钱”,下“八九钱”,花色也发展为16种。除运销本省,道光年间隆昌麻布还被山西商人贩卖至北方,在晋冀鲁豫一带打开了销路。此后,便有“山西、河南商贩在县购办,运至永川之松溉下船,到渝转运该省各地销售,陕西一帮则取道合州运回本省分销”。
在荣昌,夏布和土陶、纸扇和烧酒并列县内主要特产。相对于隆昌,荣昌对麻布的精加工更具优势,在思贤河岸的观音桥和狮子桥,多设有漂房,专事漂染,隆昌和内江的部分麻布也运此代为加工。
清末时,荣昌麻布每匹售价“细者三四千文,粗者一千五百文、短者减半”,当时县内“各乡遍地种麻,妇女勤绩成布,白细轻软较甚于葛。山陕直隶客商,每岁必来荣采买,远至京都发卖”(光绪《荣昌县志》)。
在荣、隆以外,内江、江津、中江等地的麻布生产在清代也比较发达。内江麻布织造集中的观音滩、田家场,闽粤客家和楚南移民甚多。江津夏布生产集中的县南先峰、仁沱一带,也是江津闽粤客家人的主要分布区。当地大族南门武平王氏、永定阙氏、永定吴氏和先锋场的武平钟氏都属福建客家。
清代咸丰年间,江津城内染房甚多,多在南门外的斗口穴漂晒夏布。在仁沱,清末的麻布交易更是一度在福建会馆天上宫进行,当地麻布一度远销上海。中江的麻布生产多集中于城郊、回龙、通济等地,这些地区的移民也以粤闽楚南居多。
值得一提的是,借助于夏布业的繁盛,织工组织也应运而生。清末,在隆昌仰山庙建立了“机仙会”,在成都成立了织工的“三皇会”。其常常为自身权益与布商抗争,如成都织工“规则甚大,每每要挟停工,动辄开三皇会。每日均三餐,菜品无豆芽则罢工矣”(宣统《成都通览》)。
民国以后,四川夏布织造开始了工业化的历程,其规模和影响与日俱增,已非清代可比。不过,直到今天,在成都东山、荣隆二昌的乡下,还能看到最传统的夏布织造工艺。在这些工艺中,我们可一窥传统时代客家人的生活,感知300年前客家先民们的创业精神,从而体会到历史的生动与鲜活。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王雅婧
安徽省淮北市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契机,立足自身产业规划和区位优势,引进电子信息等产业项目。图为安徽省淮北市烈山经济开发区一家智能控制器生产企业的车间。 据新华社(万善朝 摄)
重庆市通过引进新兴产业、推动制造业企业智能化改造等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图为重庆金康赛力斯两江智能工厂总装车间。新华社记者 黄伟 摄
河北省新河经济开发区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积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促进管材产业快速发展。图为新河经济开发区一家制管企业的工人在盘点产品。 据新华社(张驰 摄)
工信部等10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制造业布局进一步优化、区域协同显著增强的发展目标。
根据“十四五”规划纲要,我国将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引导产业链关键环节留在国内,强化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建设。近年来,随着区域间产业转移深入推进,重庆、西安、郑州等中西部城市借助产业转移和双创经济,成为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高地。产业转移不是单纯的企业搬家,对于中西部城市来说,引进什么产业,如何与企业之间进行双向选择,企业来了之后靠什么留下来,才是关键所在。
代工厂“回老家”打造自主品牌
产业转移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
在湖南省衡阳市珠晖区东阳渡街道,有一座特色眼镜小镇:青石红砖搭配现代化钢结构屋顶的复古工业风厂房、绿树环绕的道路,还有博物馆,吸引不少游客前来参观。
衡阳市是座典型的老工业基地城市,传统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像眼镜这样的轻工业,以前并无布局。然而,随着国家“双碳”目标的提出,衡阳市一批老工业企业开始陆续搬迁改造,一家漆包线生产企业留下了大片破旧老厂房,废旧的厂房、闲置的土地如何再利用?经过一番考察,当地决定采用返租模式引入粤港澳大湾区的眼镜企业。
华盛眼镜科技有限公司是小镇的首批入驻企业,几年前,公司生产地还位于广东省深圳市。公司董事长吴明辉是衡阳人,二十多年前,他离开老家去深圳创业,如今再回迁湖南,原因并不只是乡情。
第一个原因是人。“眼镜产业是个劳动密集型产业,虽然眼镜不大,但却有上千道工序,90%的工序需要人工操作,其中误差不能超过0.1毫米。目前许多工序还无法用机器替代,而且越是这种无法由机器替代的人工,越要求工人有高水平的技能和专注度。”吴明辉说,公司原本在深圳的工厂有近600名工人,其中湖南籍占60%。衡阳本身劳动力资源也很丰富,回迁对于稳定技术工人队伍很有利。
第二个原因是成本。衡阳市物流、土地、水电气等生产要素成本都相对较低,最重要的是,这里有湖南最大的金、银、铜、铅、锌、钨深加工基地,还有一家电镀产业园——眼镜框架的生产离不开电镀,从企业角度,产业链的配套、上下游企业的集聚有助于降本增效;从地方的角度,结合自身的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引进眼镜产业,能够将潜在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也更有助于产业链的延伸扩展。
在华盛眼镜的生产车间,工人正在进行镜框焊接,整套操作有条不紊。在眼镜行业积累多年,华盛眼镜已经有了成熟的生产工艺。吴明辉说,以前,公司主要给国际大品牌做代工,产品出口欧美和日韩。但在“双循环”的大背景下,企业打算打造自主品牌,实现多元化转型。这也契合了眼镜小镇的发展思路。
吸引企业回迁,不是让企业换个地方代工。眼镜小镇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传统制造业聚集点。把沿海地区的企业“照搬”过来,没有任何意义。
眼镜小镇项目负责人谢韬说,打造眼镜小镇,不是简单的引进,而是要打造一个高端制造基地。具体来说,是打造规模化集聚性全产业链,以此为基础,力争打造出新的高端眼镜品牌,并且在制造优势的基础上,开展眼镜研发工作。
“我们会培育‘小巨人’企业,对整个产业链进行延伸招商,包括研发销售生产、设计展会,以及我们的眼镜+、健康+、VR+等影视消费行业,把它形成一个眼镜的全产业链。最终带动周边形成一个集总部基地、研发生产、展览销售、体验消费、工业旅游等于一体的高端眼镜产业片。”谢韬说。
在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产业转移并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要在吸收其他地区外溢产能的基础上,向高端智能化迈进。谢韬介绍,目前传统眼镜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因此眼镜小镇谋划布局人工智能视觉科技这一新兴领域。以传统眼镜产业为基础,以视觉科技、智能制造为主导,扩展VR技术、眼睛医疗保健等关联产业。下一步还要建设眼科医院、康养基地等,构建高端视觉产业链。目前,眼镜小镇已与上海贽匠智能科技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合力打造视觉工业机器人产业园。
重工业城市变身产值第一的笔电基地
直通班列拉来一条电子信息产业链
全球第二大个人计算机与笔记本电脑公司宏碁,此前在江苏省昆山市设有1个生产基地,随着昆山的产能日趋饱和,宏碁相关负责人用了约1年时间在内地几个城市间寻找迁出地,最终决定落户在重庆两路果园港综合保税区,除了投资环境外,物流成本低廉是一个重要原因。
山城重庆,和衡阳一样,原本也是座重工业城市。几年前,面对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重组的机遇,重庆把目光瞄准了笔记本电脑产业,开始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产业结构转型。然而,作为内陆城市,重庆在发展上曾饱受区位和交通的制约。重庆工商大学教授李敬表示,过去,由于物流周期过长,投资者望而却步,让西部等内陆地区只能被动等待沿海产业转移。
为了吸引更多企业入渝,重庆在全国率先开建中欧班列,运输全程只需在重庆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国际贸易通关时间缩短30%,企业综合成本下降20%。
笔记本电脑核心零部件——显示屏是中欧班列上的常客。不久前,价值200余万美元的显示屏,搭乘中欧班列“渝新欧”从重庆团结村车站出发,经过十几天的跋涉,到达波兰。今年3月,“渝新欧”开行超160列,华硕集团相关负责人说,在疫情期间其他海运不畅的情况下,中欧班列帮助企业减少了供应链中断的风险。
目前,重庆市“渝新欧”班列已覆盖30多个国家。除了这条国际贸易大通道,重庆还加快构建“铁公水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目前城市轨道交通通车总里程已达300多公里,铁路运营总里程达到2394公里。并建成我国内陆首个“水港”加“空港”双功能保税区——重庆两路果园港综合保税区,以及全国规划面积最大的综合保税区——重庆西永综合保税区。
交通给重庆产业承接带来更多正向效应。重庆保税港区集团产业发展一部部长 赵进舟介绍,近年来,惠普、戴尔、华硕、联想等品牌商,以及广达、仁宝等主机生产商企业陆续落户重庆,截至去年年底,重庆笔记本电脑产值逾4000亿元,位居全球第一。从最初只是代工生产,到如今笔记本电脑的42种零部件基本实现本地配套,上下游企业的聚集、各类设施和生产要素的完善让重庆的笔记本电脑产业慢慢形成产业优势,有实力向高端延伸。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信息技术部处长杜庆昊表示,根据国际工业化标准,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已进入工业化后期,面临传统产业向内陆或其他地区转移的压力,但传统产业存在的问题是低水平重复建设、产品科技含量偏低,改造提升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选择。
重庆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区是重庆电子信息产业的一大聚集区。过去,这里抓住产业转移机遇,“无中生有”培育起一条电子信息产业。最近,创新研发、提质增效成为园区接下来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打造实验室经济,引导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推动园区智能化改造,近五年以来企业改造生产线超112条,产线的平均智能化率提升到85%以上。如今这里已拥有研发类企业12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30多家、20多家知名芯片企业入驻。园区企业英业达,每年研发投入上亿元,开发出的高端笔记本电脑全球市场占有率近20%,声光电公司自主研发的闪烁晶体材料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19年园区引进的湃芯创智微电子在园区的培育扶持之下,其自主研发的血氧仪同类芯片,填补国内技术空白,实现进口替换。
考察了6个地方最后落户河南
承接产业离不开“软实力”建设
美瑞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美瑞新材料)是家地地道道的山东企业,在山东“生活”了十一年,如今“举家”搬到了河南省鹤壁市宝山经开区。
“搬家”是出于公司上市后扩大规模、调整布局的战略需要。但搬到哪,之前美瑞新材料一直确定不下来。“说实话,我们前前后后考察了6个地方,最后是河南省市区三级政府的政策让我们动了心。”美瑞新材料董事长王仁鸿说,“宝山经开区成立了项目招商服务专班,我们要政策,他们连夜加班、连夜研究、连夜组稿,第二天一上班就送到我们手中;我们提要素条件,他们当即与园区其他企业签订协议,以最优惠价格提供;需要政府投资的,以文件形式确立。”
鹤壁市宝山经开区“以煤起家”,有煤化工的产业基础,但因为产业链条短、层次低,不仅经济效益不高,也不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如果彻底抛开原有优势基础,再培育发展一个全新的行业,似乎也不现实。
“为了实现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我们咨询请教了许多专家,最后决定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层次。”宝山经开区有关负责人介绍,结合绿色化、循环化、可持续化发展的产业政策,宝山经开区确定了发展功能性新材料产业,打造全国重要的功能性新材料基地的定位。
煤和新材料之间啥关系?宝山经开区负责服务该项目的干部温俊波说,以煤为原料,通过气化生产合成气,产生甲醇,甲醇可以生产聚四氢呋喃,这是生产高分子新材料的原料之一。以前宝山经开区已经有投产的甲醇和聚四氢呋喃生产线,可是因为处于产业链下端,一直亏损。现在,新型功能材料的市场很火,如果把上游新材料做起来,做强新兴产业,就能跑出动能转换的“加速度”。
美瑞新材料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产品涵盖了热塑性弹性体、高端尼龙材料等多个种类,它的到来,可以让宝山经开区实现“从一块煤到各种功能性新材料”的全产业链一体化生产。但该项目投资额大,涉及面广、手续繁琐,为了让企业愿意来,并能留下来,宝山经开区成立了由工管委主要领导牵头的工作专班,在服务政策上拿出诚意。
“去年年初,我们创新政企联合办公机制。打造政企联合办公区,集项目备案、工商注册、登记变更等业务办理部门于一体,满足了企业随时、高效办理业务的需求,降低了业务办理的时间成本。”温俊波说。
政策是制造业转移过程中的重要支撑。近年来,中西部省份为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包括提供税收优惠和安排专项产业资金、加大对承接产业的金融支持等。“软实力”建设始终是中西部承接的重要基础。
位于海南省海口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海口药谷工业园,最近几年,有多家知名药企来此建厂。
“海南有很多优惠政策,从这里购买进口材料比其他省有优势,当地的行政审批也比较快。”海南倍特药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刘争光说。
为了更好地服务药企,海南省加快建立审评审批优先通道,对重大创新品种、首仿品种、移植领域新药和先行区医美产业相关进口药品等提供“一对一”的政策咨询,帮助企业及时吃透政策。截至2021年,该园区已经吸引了66家医药企业、19家医疗器械类企业入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