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红餐网
作者:李唐
近几年,复合调味料市场发展迅猛。资本青睐,龙头企业布局,味觉江湖正风起云涌。
< class="pgc-img">>基于火锅餐饮行业快速发展的辐射效应,火锅底料赛道成了近几年最具发展潜力的市场之一。
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火锅调味料市场规模为271亿元,同比增长14.3%,过去 5 年 CAGR 为 15.5%。即便2020年餐饮业受疫情影响严重,火锅调味料市场依然增势明显,预计 2025 年市场规模达 584 亿元。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摄图网
藏在火锅底料里的生意经就有500亿的规模。实际上,调味料“江湖”并不仅是火锅底料这么简单。
千亿级的复合调味料市场,酸甜咸苦辣,五味杂陈,一味就是一个江湖!
< class="pgc-img">>味觉江湖7270亿元,复合调味料占20%
相关数据显示,2011年至2016年,我国调味料市场强劲增长,销售收入由2011年的2588亿元增长至2016年的456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2%。
2016年至2021年将按9.7%年复合增速增长,销售收入将于2021年达到7270亿元,其中复合调味料达1500亿元,大约占比20%。
< class="pgc-img">>近几年,由于家庭厨房的需求扩大,以及一些餐企越来越追求出品的稳定以及快捷,复合调味料的年复合增速更是明显。
相关数据显示,预计至2021年,鸡精、火锅调味料、中式复合调味料、西式复合调味料的市场规模将分别增长至236亿元、318亿元、302亿元、332亿元,2016年-2021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4.1%、13.8%、16.5%、14%。
< class="pgc-img">>千亿级的复合调味料市场,越来越多的人入局这片新蓝海,围绕“吃货们的舌尖而衍生出来的“味觉江湖”郑重登场。
< class="pgc-img">>调味市场新蓝海,资本看好入局
舌尖百味,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与之相关的调味品也一直是资本市场重点关注的领域,除了以海天、恒顺、千禾、颐海、日辰为代表的十多家早已上市的企业外,近年来一些非上市企业也得到了资本的青睐。
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在业/存续的调味品相关企业(包含个体户)共43.7万家,其中2020年新注册9万余家。
投融资方面,近十年调味品品牌披露的投融资事件有近百起,披露的投融资金额超60亿元。
企查查数据显示,从2015年起,调味品品牌投融资活动就开始频繁。2015年投融资事件11起,2016年升至19起,随后几年数据均在10起以上,2020年(截至12月29日)共产生10起。
< class="pgc-img">>△2011-2020年调味料领域投融资事件数&披露金额
数据来源:企查查
复合调味料领域,更是近年投融界重点关注布局的黄金赛道,获得了众多资本青睐,为什么?在红餐网看来,这里有几个原因:
首先,复合调味料的市场需求增速明显。
相关资料数字显示,预测到2021年,复合调味料将达到1500亿的市场规模,仅火锅底料市场就达500亿。
如果把中式复合调味料、西式复合调味料、鸡精等品类算上,这里的市场规模又是个几何级的增量。
其次,国内的餐饮品牌连锁进程正在加速。
近几年,国内餐饮企业的发展可以说是突飞猛进。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海底捞相关门店已有近千家;正新鸡排的门店近2万家;绝味鸭脖1万2千多家;张亮麻辣烫近6千家。
众所周知,餐饮企业要做大做强,连锁化经营是必经之路。这几年餐饮企业连锁化不断加强,在餐饮连锁统一标准的要求之下,复合调味料对餐桌味道的把控,对实现餐饮连锁的标准化,起着关键的作用。
< class="pgc-img">>△中国餐饮连锁化发展加速
第三,复合调味品龙头企业强势布局。
基于市场需求的驱动,更多的调味料龙头企业有意调整产业布局,这势必会引起资本的更多注意。
以聚焦于卤制品、调味品、轻餐饮等领域的网聚资本为例,据了解,网聚资本自2018年开始,重点布局调味料赛道。近几年,网聚资本深入参与了10起左右相关领域的投融资,幺麻子、仟味高汤、森态牛油、香汇彩云、味远红芳、美鑫食品、华诚生物等都是网聚资本的生态合作伙伴。
网聚资本合伙人吴惠玲告诉红餐网,“调味料赛道是网聚资本重点布局的主赛道,尤其是定制复合调味料领域,更是众多资本无限看好的投资赛道,这是一个千亿级别的市场”。
< class="pgc-img">>复合调味品,能解决餐饮连锁很多问题
餐厅连锁化是餐饮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然趋势。实际上,餐饮连锁化就是每一个餐饮连锁个体的可复制过程。
这个可复制的过程,是基于可复制的标准来达成的。比如说:选址标准、门头标准、装修设计标准、供应链的标准以及最重要的菜品口味标准等。
复合调味料,就是餐饮连锁企业对菜品口味标准把控的关键环节。总结起来,复合调味料实际上解决了餐饮连锁的2个主要问题。
1)让餐饮连锁的口味标准化
出品有标准可依,是餐饮连锁化的关键环节。以往餐饮店制作菜肴的成本极高,而调味品质量和口味的复合升级可以让菜品制作成本大大降低,同时让美食口味形成标准。
此前,红餐网(ID:hongcan18)在梳理国内的连锁餐饮品牌时,就发现了一个“规律”:与“汤”相关的餐饮品类,标准连锁化的进程也更快,比如麻辣烫、火锅、冒菜等。
背后一个很大的原因就在于,这些品类的出品标准化主要受汤底影响,而汤底又可以依靠复合调味料,轻易地完成标准化,并且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 class="pgc-img">>△冒菜,图片来源:摄图网
2)降低餐厅的后厨用人成本
传统的餐企,其菜品的口味出品标准,一直以来都由大厨掌控。
但事实是,很多餐企难招到掌握“味蕾魔法”的厨师。所以去厨师化,厨师去核心化,也就自然成为了餐饮企业的议题。
2021年,受疫情影响以及人工红利消失,餐饮行业不得不面对长期缺人的困境,而厨师正是人手稀缺的岗位之一。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摄图网
蒸浏记连锁餐厅的创始人曾公开表示:“他们当初想增开20家店,但是要一下子找20个厨师,并管理好他们,这个很困难,开连锁餐厅,找门店相对容易,花钱就好了,但是很难短时间内找到合适的厨师”。
复合调味料,可以让餐企以快速时尚的方式做餐饮,使用标准化的半成品,标准化的调味品去制作简单的菜式,某种程度上可以降低餐企对厨师的依赖,使“味蕾魔法”的入门门槛变低,进而降低后厨人工成本。
< class="pgc-img">>复合调味料,自身的问题也很多
餐饮行业景气带动调味品用料需求增加,同时餐饮业连锁化趋势也推动上游调料产业复合化和标准化,最终,复合调味料在 B 端的市场受益明显,相关的市场需求被几何放大。
但与此同时,调味料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产品创新、智能化生产、供应链整合、销售渠道开发整合等,都是上游复合调味料企业需要攻克的问题点。
首先是复合调味料产品创新、研发。
复合调味品产品迭代速度快,生命周期相对较短,需要持续延伸出不同的口味,对上游厂家的研发能力要求也会更高。
单一调味品,其在产品延伸或创新多体现为在原有品类上,而复合调味品则需开发完全不一样的口味,难度更大。
“中国高钙骨调味料第一股”独凤轩,是张亮麻辣烫、德庄火锅、鱼你在一起等众多连锁餐企的汤底供应商。依托强大的创新和研发实力,独凤轩可以满足不同餐饮品牌、不同品类对汤底的需求,为餐企提供一站式的私人定制服务。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独凤轩官方
其次是渠道整合和扩张问题。
随着餐饮的快速发展,轻餐饮、慢生活成为餐饮新亮点,为这些新型餐饮方式定制的调味品,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空间。
尤其是年轻消费主力的主导餐饮便利化需求,表现在C端是家庭烹饪中追求快速成菜和解决烹饪难题,表现在B端则是外出就餐比例增加。但是,整体来看,复合调味料企业B端渠道依然传统,C端品牌影响力依然薄弱。
尤其是B端渠道,复合调味料企业依然还是以传统的第三方销售渠道和餐饮企业为主。传统的第三方销售渠道目前零散,各厂家争先大渠道客户,这对于企业而言,有较大的掣肘。
< class="pgc-img">>△海底捞和颐海国际相互成长,图片来源官网
而在餐饮企业渠道,目前大多数的餐饮连锁在复合调味料要求定制化,尤其是大的餐饮连锁,都有自己完整的供应链系统。
未来,随着市场的成熟,类似海底捞和颐海国际相辅相成,相互成长相关的案例,将会成为平常。
最后是供应链的资源整合问题。
供应链整合是未来餐饮业发展的趋势。通过供应链实现生产的工业化、智能化是餐饮企业未来竞争的核心。
而复合调味品板块的供应链问题,因为细分品类众多,导致企业分散,市场集中度不高。除此以外,复合调味品的上游原材料种类数也明显更多,所以供应链有着规模小,难控制等问题。
为了解决问题,很多龙头调味料企业开始布局从田间地头到最后成品的供应链资源整合。这点,专注于“辣味江湖赛道”的四川翠宏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 class="pgc-img">>△四川翠宏辣椒原材料贵州基地,图片来源:四川翠宏官网
作为业内知名的辣味调味料企业,四川翠宏专注于辣椒的生产、研发、销售,从田间地头就开始布局,在新疆、贵州和河南都设有辣椒原材料供应基地,从种子播种起就严格保障辣椒的品质。
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过程,龙头调味品企业正通过对资金流、物流的控制,实现产品从源头到消费者的交互的链式结构,未来谁能整合供应链,谁就能领先身位。
小 结
总的来说,千亿级调味料市场,复合化和定制化是行业发展趋势,各领域龙头均在积极布局。
龙头企业受益于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的趋势,叠加其自身系统性竞争优势,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中小企业针对细分产品,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其中的市场潜能也不可忽视。
复合调味料的市场机会和潜力巨大,现阶段谈一统“味蕾江湖”仍为时过早。但不可否认的是,谁能提前布局,把能解决的问题和还在面对的难题给攻克,并率先由上而下完成平台资源整合,谁就能领先身段。
源:红餐网
作者:陈漠
当众多餐企开始在门店、电商,甚至商超等渠道贩卖自家调味品,而调味品,也不再只是调料厂商的事,更成为了很多餐企的副产品,甚至是其未来商业版图中的重要一环。
< class="pgc-img">>海底捞卖火锅底料、呷哺呷哺买麻辣干锅调料、探鱼推辣椒酱……相信现在的你,看到餐厅门口、餐企官方公号售卖包装调料一定不会惊讶。无论川渝火锅、潮汕火锅、干锅、烤鱼等餐企,都推出了各类底料、油碟、辣椒包、酱料包。
调味品,既是餐饮业全面规模化后,中央工厂带来的副产品,也是一些餐企在面对挑战,新开辟出的“另一条腿”,被不少餐企排入未来战略。
01 从火锅开始, 大量餐企加入调味品大军
要说推出最多调味品的品类,恐怕火锅首当其冲。
据智研咨询数据,2019年火锅底料市场规模为225亿元,火锅蘸料为50亿元,两者同比增速都超15%,位列复合调味品子品类的前两位。
从玩家格局来看,虽然已有一些头部玩家,如颐海国际、天味食品、红九九等,但据东兴证券数据,复合调味品市场集中度不足20%,较为分散,火锅调味品市场新玩家跑入头部的空间较大。而其中有很大比重的,正是餐企。
海底捞这样拥有几百家门店,市值3156.15亿港元(截止2020年10月9日)的火锅餐饮集团,当仁不让地冲到最前方,推出零售的底料、蘸料。而且除了“理所当然”的火锅底料、蘸料,海底捞还推出了酸菜鱼、宫保鸡丁等复合调味料。
根据海底捞2020年期中报告,其调味品及食材的销售额达到1.82亿元,占总营收的比例从2019年的1.5%,提高到了1.9%。
< class="pgc-img">>小龙坎、珮姐、小肥羊、蜀大侠等较有实力的火锅餐企,也在火锅大热后,相继推出自己品牌的底料,珮姐还将火锅底料作为传播重庆文化的一环。甚至一些仅有两三家门店的火锅店,都可能拥有属于自家品牌的底料。太二也将自家“比鱼好吃”的酸菜在门店、电商贩售,湘菜馆早在2000年前后就发展了剁椒的零售事业……
海底捞、小龙坎、小肥羊的底料、调味包也不仅是在门店销售,而是走进商超,走向面对最广大人群的大流通。
餐企涉足的调味板块主要集中在复合调味品类,即,将各种单一基础调味料,按一定比例调配制作而成,满足不同调味需要,而这一板块也正是整个调味品行业中增长最快的子品类。 根据光大证券数据,2015-2020年,中式复合调味品、火锅调味品的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6.9%、15%,位列子品类的前2位。
同时,综观调味品行业,单一调味品市场格局明确,传统调味品巨头也大多集中在这里,而复合调味品板块,细分品类众多,导致企业分散,市场集中度不高, 也是品类中发展空间较大的。所以,作为本就有品牌做支撑,有自己门店做渠道的餐企而言,也是进入门槛最低的板块。
< class="pgc-img">>那么,餐企作为前端,为什么纷纷进入后端板块呢?
02 都是中央工厂“惹的祸”
与其说餐企看到了调味品的机会,不如说是中央工厂将他们“引上”了这条路。
当标准化、规模化成为国内餐饮业的未来,中央工厂成为众多希望做大做强餐企的选择。但是做餐饮和做生产线完全是两回事,很多餐企在贸然进入之后,发现后端养中央工厂的成本比想象的高出很多,不少餐企都在用门店赚的钱补贴工厂,一些餐企甚至被工厂拖垮。
< class="pgc-img">>这就让一些餐企放弃自建中央工厂,转而选择第三方代工,为了提高议价能力,产量越多越好,而餐饮业的开店较为灵活,不少餐饮老板会选择多产、预产,打提前量,而这部分产量如果没有消耗掉,又会造成损耗,达不到减少成本的目的,如果通过门店进行零售,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对自建中央工厂的餐企更是如此,工厂的产量越高,成本就能摊得越薄,而且餐企本身拥有门店,直接省掉了顾客尝试、体验的步骤,无论B端还是C端顾客,在门店就餐一次便能知晓底料品质,而且还有餐企本身的品牌做背书,零售与门店实现天然互补。
一些拥有好口碑的火锅店,零售底料、调味品,甚至成了刚需,比如海底捞、小龙坎、珮姐等,不少顾客会在就餐后提出希望购买底料的欲望。这些底料也被顾客开发出了各种食用方法,比如做干锅、麻辣烫、冒菜、炒菜等等,PO在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进一步为品牌底料打通通路。
< class="pgc-img">>△珮姐老火锅“重庆等你”火锅底料礼盒
也就是说,优质餐企的零售天然拥有了品牌、渠道两大传统调味品企业不容易攻破的优势。而这一切的根本源头,便是餐饮业的标准化、规模化发展。
03 餐企做调味品,走向大流通才是更长久的生意?
但消耗中央工厂的剩余价值,却也只是餐企走向调味品的因素之一,让企业“永葆青春”才是餐企老板们进军调味品的最大动力。
根据《中国餐饮报告2018》显示,餐饮店的平均寿命持续走低,由2012年的3~5年,降至508天,闭店率高达70%。
即使海底捞这样成熟的口碑品牌,也在近两年遭遇门店数、翻台率、净利下降的问题,势能下滑是餐饮店的必经之路,而从鼎盛到下滑的速度,也随着越来越快的社会节奏,不断加快。
< class="pgc-img">>曾经,餐饮老板的应对之法多是多品牌战略,东边不亮西边亮,一个品牌处于下降通道,可能另一品牌正好走到鼎盛时期,以此保证餐企的利润、现金流等。
但当零售业成为餐饮老板们的另一个选择,似乎这是个比餐饮更广阔、长久的生意。
调味品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市场化,2016、2017年资本热度攀升,这两年则与线上食品品牌、小家电一同跻身大消费领域3大热门赛道。据智研咨询数据,2019年中国调味品市场规模已达3345亿元,8年间复合增长率为7.5%,前瞻产业研究院预测2020年有望突破4000亿。由调味品行业增长数据和餐饮年收入的增长数据可见,调味品市场是一个有可见潜力的持续增量市场。
就传统印象而言,弱一点的企业如果要进入商超等传统渠道,要么被渠道商拒之门外,要么在货架上没有太大竞争力,而线下渠道属于典型的推广慢、周期长、投入大。
< class="pgc-img">>但对餐企而言,门店本身就是渠道,同时又可以通过门店树立品牌,进而打通渠道,同时,疫情一下子打开了餐企的线上通路,以及消费者对餐饮的线上消费习惯,比如西贝销售蜂蜜和羊肉、船歌销售速冻水饺,还有部分中餐品牌销售大米等等,这些本就是该出现在商超的产品,要反向进入大流通也就少了很多阻力,还绕过了B端各层级渠道商,给消费者更好的消费感。
而且在懒人经济之后,随着料理包成为餐饮业的一股新供应力量,黄焖鸡酱油酱料、宫保鸡丁料、红烧肉料等复合调味料随之面世。典型如老牌火锅德庄,线下门店影响力或许远不及海底捞,但其底料生意做得如火如荼,各大商超都能看到它的身影,而且涉及酸菜鱼等火锅调料,也有鱼香肉丝等炒菜配料,未来说不定会覆盖整个复合调味品子品类。自建的厂房既能供应餐饮门店,又能直接服务C端,这个生意怎么看都比自己开店大多了。
看上去,这似乎是个稳赚不赔的“副产品”,因此大多数餐企都不会放过,纷纷在未来规划中重重写下“调味品”的大名。
但餐企对调味品大流通真就那么容易进入吗?
2016年以来,调味品在资本市场表现亮眼,品类上看,复合调味品备受资本青睐,2017年到今年9月完成的30个融资项目中,生产复合调味品有25家。获得融资的公司,传统企业和2010年以后成立的新品牌“半分天下”,两者分别占12个、13个。
< class="pgc-img">>同时,赛道新玩家数量逐年上涨。据企查查数据,2020年1~9月,调味品新注册企业共68805家,2019年为83188家,已是2015年的2.5倍。
也就是说,除了餐企,很多企业都盯上了复合调料这块蛋糕,对调味品行业而言,近些年的一大变化,便是餐饮业重构了调味品行业的产品结构,加上在万物皆可网购的概念下,调味品行业也在进行产品和渠道创新,已经进入在细分品类找突破点的竞争时代。
< class="pgc-img">>
虽然餐企有餐企的优势,但管理、成本、精力等方面,也是餐饮老板必然要考虑的部分,有心涉足的餐饮老板们必须好好问自己一个问题:我到底要什么?
诚然,相对单一品牌的餐饮门店,从调味品入手走向大流通,从长远看更稳健。但无论是餐饮还是调味品,都有自己的发展轨迹,餐饮老板们如果真的想要拓展调味品板块,必然要去探索背后的逻辑,才能从中脱颖而出;如果想要餐厅、调味品两手抓,就看你是否愿意花费成倍的时间、精力去开拓一个全新的市场,并且HOLD住两个市场;如果只是玩玩而已,多开拓一个赚钱的渠道,也要把好质量关,谨防售出的产品质量,反噬自己的餐饮品牌。
结 语
无论是传统调料巨头,新兴品牌,还是餐饮这样跨界打劫者,在复合调味品这个版块,都有着巨大的机会,就看谁更早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冲出品牌包围圈。
流涌动的复合调味品江湖,玩家激增,而龙头尚未出现。千亿市场,谁能勇立潮头?
本文由红餐网(ID:hongcan18)原创首发,作者:郑晓芸
作为消费升级大趋势的产物,复合调味料正快速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并释放出强大的消费潜力。据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复合调味品市场规模为1488亿元,预计2021年增至1658亿元。
赛道不断扩容的情况下,嗅到市场商机的资本也蜂拥而至。
近日,复合调味品市场又曝出了一笔新融资:四川川娃子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川娃子”)获得A轮近3亿元融资,本次融资金额将主要用于投资并购、数字化供应链与品牌建设。
< class="pgc-img">>而据红餐网(ID:hongcan18)了解,在这之前,长坡厚雪的复合调味品赛道已经吸引不少机构密集入局。自2020年以来,加点滋味、小熊驾到、川味佐餐品牌饭扫光、口味全等品牌接连获得资本的融资,融资金额十分可观。
在如此火热的复合调味品赛道,未来还有怎样的增长机遇?千亿级的市场,谁主沉浮?
01.奔涌的蓝海:复合调味品风头正劲
从上述投融资情况来看,复合调味品已然成为了投融资的黄金赛道。在红餐网看来,这和复合调味品背后巨大的市场前景是分不开的。
复合调味品的市场潜力为何如此令人期待?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
一、“懒人经济”推波助澜
2020年疫情的爆发,在一定程度上催化了餐饮消费场景、消费习惯及消费偏好的变化。特殊时期之下,“宅经济”“懒人经济”概念兴起,由于外出就餐不便以及外卖停摆,不少“烹饪小白”为了解决自身的温饱问题,不得不踏进厨房。
而在这群人当中,大多数为Z世代年轻人,他们愿意为了节约时间成本和实现便利品质的生活付费。
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下,方便、快捷的复合调味品迎来了发展新契机。因为,被称为“懒人调料”的复合调味料,既可以简化做饭流程,缓解厨房小白的焦虑,还能赋予原材料灵魂,帮助厨房小白们实现对成菜口味的精准把控。
比如,川娃子在立足川调川味的基础上,首创了“鲜酱”的概念,主打“鲜辣有味,餐餐相伴”的理念,其旗下鲜酱产品在应用场景上,可以与餐食搭配,快速解馋、方便即食,能够满足年轻消费群体三餐的食用需求,与眼下年轻人“轻烹饪”的新消费趋势十分吻合。
< class="pgc-img">>二、餐饮连锁化进程加速
近年来,餐饮企业连锁化不断加强,在餐饮连锁统一标准的要求之下,对餐桌味道把控以及餐饮连锁口味标准化起着关键作用的复合调味品便成了香饽饽。
原因在于,一方面,调味品质量和口味的复合升级让菜品制作成本大大降低,可以满足餐饮业“稳定发挥”的要求,同时让美食口味形成统一标准。
另一方面,标准化的调味品也将菜品制作简单化,降低了餐企对厨师的依赖,可以减少后厨的用人数和空间,提升上菜速度。
为此,不少业内人士直言,“复合调味品就是精简版的扩张手册,是乘着东风扩张起来的行业”。
据了解,目前越来越多餐饮企业都有大量采购复合调味料、获取产品调味料解决方案等相关需求。
而伴随着餐企需求的变化,复合调味品市场也快速响应升级,针对餐饮连锁进行专业调味料定制的风味解决方案服务商应运而生,比如以复合调味料标准化体系供应切入,为餐饮连锁企业提供品牌孵化、产品定制化,打造柔性定制供应链服务的川娃子。
02.从千亿赛道杀出,川娃子奋楫当先
从整个调味品市场来看,基础调味品由于起步较早,发展相对成熟,行业寡头格局基本形成。相比之下,复合调味品行业集中度较低,尚处于加速扩容、渗透的初期阶段,巨头尚未涌现,这对所有复合调味品玩家而言是极大的市场机遇。
纵观现今复合调味品赛道上的玩家们,可谓群雄逐鹿,既有百年酱料老字号李锦记、高端酱油品牌千禾味业等老牌企业,也涌现了一批势头凶猛、备受资本青睐的年轻实力品牌,近日获得融资的川娃子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 class="pgc-img">>据红餐网了解,作为新希望集团控股子公司,川娃子近年来在复合调味品市场的表现尤为突出。
这个在复合调味品赛道上备受期待的品牌,到底有何魅力?前不久,红餐网专访了川娃子相关负责人,并从中发现了川娃子奋楫当先的三大“能力”:
一、产品力:以“鲜”突围,打造差异化爆品
过去,调味品大多为腌制性酱料,而近年来伴随着消费升级,消费者对健康饮食的诉求越来越强烈,腌制性酱料已经很难再满足他们的需求。
对调味品企业而言,谁能率先适应市场,推出健康、差异化、创新的产品,谁就能突围而出。洞察到市场趋势的川娃子,成功抓住了这一机遇。
彼时,与市场上很多仍旧主打传统腌制酱料的企业不同,川娃子开始围绕健康观念,重点提炼调味料品的鲜,推出短保、新鲜有料的“鲜酱”产品,并立志打造“鲜酱”首选品牌,满足大众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
为了确保“鲜酱”产品的个性化、差异化,川娃子在整个产业链的布局包括原料选择、制作工艺、产品研发等环节上,都下了大工夫。
比如,在原料选择上,甄选全球优质供应商,自建花椒、辣椒等种植场地,从源头把控产品品质。
< class="pgc-img">>在技术上,依靠AAA级智能生态工厂,以智能智造实现复合调味料标准化生产,并依托新希望集团冷链资源可以最快速帮助其运输新鲜原料。
< class="pgc-img">>在研发上,川娃子设立了食品研究院,配备了顶尖的研发实验室、15个专业研发小组、5个专业品测团队,以及一支强大的餐饮总厨大师顾问团。
据红餐网了解,目前,川娃子以“鲜”突围,旗下已经拥有丰富的产品矩阵,覆盖复合调味料全产品链,包括烧椒酱、酸汤肥牛底料、油泼辣子、麻辣香锅底料、钵钵鸡调料等多款爆品。
< class="pgc-img">>二、渠道力:B、C端双轮驱动,线上线下全覆盖
据资料显示,中国复合调味品消化渠道来源于餐饮、家庭和工业三个方面,占比分别为45%、30%以及25%。因此,拿下B端餐饮及C端家庭“两座堡垒”,对取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川娃子早已意识到这一点,在渠道上,采用双轮驱动策略,在B端和C端同步发力。
据川娃子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在B端业务方面,川娃子致力于成为标准化餐调服务商,提供包括全案式研发服务、定制服务、产品服务等,截止目前已先后服务15000+ B端餐饮品牌客户,其中包括海底捞、小龙坎、德庄火锅等知名餐饮品牌。
在C端业务方面,川娃子覆盖全网渠道,除了入驻盒马鲜生、永辉等大型连锁商超外,还进军了各大电商、社区团购、短视频平台等,积极拓展新零售渠道,以丰富的产品品类塑造互联网+食品潮牌。
< class="pgc-img">>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疫情期间,川娃子还组建了线上直播团队,以直播带货等形式加强营销辅助。其中,在一场头部主播带货中,「川娃子烧椒酱」更是在直播间创下了三分钟热销50万瓶的记录,随后荣登“央视财经”。
此外,川娃子还同步在小红书、微博等年轻人聚集的营销阵地上,通过精准投放KOL、KOC等方式,集中输出种草信息,覆盖多圈层人群,进行了深度内容共创,搜索热度居高不下。在电商及短视频覆盖之下,川娃子也实现了由单品带动全品的效果。
三、品牌力:主动破圈,抢占消费者心智资源
随着复合调味品赛道玩家越来越多,产品同质化现象日益普遍,品牌力逐渐成为消费者进行产品区分的核心考量。
近期,为契合年轻一代的消费理念与审美,川娃子完成了新一轮的品牌焕新,主动破圈,抢占消费者心智。
在品牌形象上,川娃子对品牌LOGO标识以及产品包装进行了全面的迭代升级,给消费者以视觉上的新体验。
< class="pgc-img">>在品牌定位层面,为了更好地链接消费者,形成沟通和专属的记忆,川娃子着重塑造了“餐食伴侣”的感性形象,强调“鲜辣有味,餐餐相伴”的品牌概念。
在产品规划上,川娃子将市场上认知度较高的拌饭酱系列产品作为打开C端消费者的突破口,将产品研发往健康化、功能性等方向延伸,以满足细分群体更多元化的生活需求。
< class="pgc-img">>对于川娃子的焕新迭代,高榕资本合伙人韩锐表示,“复合调味料赛道在中国拥有广泛受众基础,川娃子创新地开拓了鲜酱这一增量市场,并得以通过这一品类与消费者建立起信任。我们看好川娃子年轻的创始人和团队,既有对消费者视角世界的敏锐观察,捕捉到新一代消费群体对于方便和健康的需求,也有在数字化供应链、产品研发创新上坚定投入的决心”。
据了解,未来,川娃子食品还将继续突破思维边界,不断挖掘消费者显性需求,研发更多新品,加强全渠道布局,以新鲜态的美食,陪伴14亿中国消费者的用餐时光。
小 结
目前,入局复合调味料赛道的玩家数量仍在不断激增。有业内人士预测,“未来,复合调味料这一细分市场有潜力跑出3到5家头部公司”。在市场格局尚未明确的现状下,谁能成为真正的“王者”?还需要时间加以认证。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千亿风口之下,复合调味品市场虽然是存量和增量同存的蓝海市场,但赛道的挑战依旧存在,这一点从目前资本投资的角度可以明显看出。
比如,赛道虽受资本关注度颇高,但最终落地的投资项目量并不多,主要原因在于赛道内产品力、渠道、供应链能力等综合实力强大的玩家并不多,符合机构投资逻辑的标的有限。
因此,“破局”和“突围”依旧是未来复合调味品企业必须面对的考验。
而在红餐网(ID:hongcan18)看来,要想实现突围可以重点考虑以下两个方向,第一,时刻把握消费需求、引领消费心智;其次,在产品、渠道和供应链上持续精耕细作。
注:本文配图均由川娃子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