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谈到“港风”,我们在谈论什么?
是明艳大气的港式妆容,是多才多艺的香港明星,是味道独特的粤语歌曲,也是TVB剧里阿Sir们最爱点的鸳鸯奶茶、咸柠七、菠萝油、咖喱鸡饭,以及所有透过港片,感受到的关于80、90年代香港文化的总和。
港风的回归,可归结为80、90后的集体怀旧,也可以看作是Z时代对纯正港味的重新探索。港风也带火了港食——上世纪30年代兴起于香港的冰厅,“敏华冰厅”、“东发道茶冰厅”、“文通冰厅”等以冰厅命名的新兴品牌纷纷进驻北上广、杭州等一线城市,从餐厅布局、门店装修到菜品将港风元素展现到极致,引发消费者疯狂打卡,甚至出现了“一天翻台25次”,“排队5小时”等火爆场面。
冰厅,不过是港式茶餐厅的前身。其实,港式茶餐厅进入内地已经30多年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陌生,曾经它也是备受追捧的中高端休闲餐,只是众多“网红”品牌的出现让港式茶餐厅再次走入聚光灯下。
在新的消费理念和商业生态下,港式茶餐厅作为一个老牌餐饮品类的想象力在哪儿?它在香港本土的辉煌还能否被复制?除了“网红”现象之外,这些问题,更值得我们去思考。
一、30年蜕变,从港人食堂到内地新贵
港式茶餐厅生长在中西文化杂糅的香港,成为了一个融合品类,集冰室(冷饮店)、西餐厅、粤菜、香港本土菜的所长于一体。它最早可以追溯到二战之后,在英伦下午茶影响下出现的冰室与西餐厅结合成为“茶餐厅”,之后逐步吸纳粤式快餐,最后定位在中西式简餐+快餐。
在港式茶餐厅,你可以喝到奶茶、咖啡、红豆冰等茶饮,吃到烧鹅、烧鸭、粉面、生菜等粤式菜品,还可以品尝到三明治、火腿蛋、惠灵顿牛排等西式餐饮,以及西多士、菠萝包等香港本土的茶点,充分满足一日三餐加上夜宵的饮食消费需求。
茶餐厅就像是香港人的“食堂”。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香港常驻人口约750万,近18000家餐厅,其中茶餐厅约6000家,占比高达1/3。每一条街上,都有10家以上的茶餐厅。
兰芳园茶餐厅尖沙咀店
>港式茶餐厅在本土的火爆,很大程度是因为契合了香港文化中最大的特点——“快”。90年代起,“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香港商业发达,拥有快节奏的都市化生活。为了匹配香港市民的生活节奏,茶餐厅打造出一种以“快”为中心的服务,点餐快、出餐快、翻台快,并且7X24小时营业。所以,虽然客单价低,但它凭借拉长营业时间和提升翻台率,仍然可以保持盈利。
赛道的火爆很快催生了一批连锁化经营的餐饮巨头。上世纪60年代起,大家乐、大快活、翠华等品牌纷纷崛起,在本土获得了极大的成功。随后,1986年、1991年大家乐、大快活走上资本化和规范化运营的道路,相继上市。
90年代起,香港影视文化在内地的风靡,加上香港回归中国的时代背景,为香港文化输入内地创造了绝佳的窗口期。天时地利人和,港式茶餐厅“第一代”们抓住机遇进军内地。1991年,大家乐在深圳开设了第一家店,而大快活则选择进入京津地区。2007年,翠华餐厅在上海开设了第一家店,一度创造了排队2小时的盛况。在内地市场旺盛消费需求加持下,2012年,业绩表现良好的翠华餐厅最终也在港股市场登陆。
香港茶餐厅品牌的进入引发了“鲶鱼效应”,内地餐饮创业者也纷纷加入这个赛道,如上海的新旺茶餐厅、避风塘、广东的新发烧腊。在之后的30年里,随着新玩家的加入,以及香港品牌的本地化转变,港式茶餐厅在内地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身。
定位上,部分品牌选择了利用“港味”这个特色,以及它背后的高溢价能力,定位在中高端餐饮。它们脱离了市井的香港街头,走上内地一、二线城市大型商场中,以优雅的就餐环境、精致的菜品吸引中高收入的群体,客单价自然也不低。
产品上,“融合”是主旋律。菜式不仅越来越精致,各个品牌也会打造自己的特色,吸纳粤菜、台湾菜、川菜、日式料理、东南亚菜中的一些菜品,比如,避风塘的馋嘴牛蛙,翠华餐厅的东南亚炒粉面,太兴餐厅的三杯鸡、叉烧皇等。
融合,不仅仅指港式茶餐厅融入其他菜系,反之亦有。如在大众点评上,排名靠前的粤式早茶品牌点都德,还有粤菜正餐代表陶陶居,菜单中都有港式奶茶、菠萝包这些港式茶餐厅常见的菜品。可以说,港式茶餐厅赛道越走越宽,与粤菜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大众点评榜单北京热门榜
>在市场布局上,港式茶餐厅成功完成了南下和北上。尤其是大快活、翠华、太兴、港丽等品牌,在华南、华东、华北市场全面开花。有一种说法,是港式茶餐厅很难在北方存活。其实不然,虽然南北饮食差距较大,但在人群流动较大、多元文化交汇的北方一二线城市,人们对于茶餐厅的需求依然存在。大众点评数据显示,2022年,北京美食热门榜中排名前十的餐厅中,3家都是港式茶餐厅,而且几乎每个大型商场都有1~2家茶餐厅品牌。
在内地市场的助推下,一代港式茶餐厅品牌在商业上创造了辉煌。2019财年,在大家乐集团合计465家门店中,旗下主品牌“大家乐”餐厅数量占门店总数的58%,即269家,其中有162家位于香港,107家位于内地。2019年,太兴集团上市。
二、二次爆发网红效应崛起,描绘品类“第二曲线”
2010年,随着内地经济的崛起,大家对香港不再仰视,香港文化在内地的影响力日渐式微。这时,茶餐厅也显得不那么“高端”了,港式茶餐厅“一代”们陷入了品牌老化的困境。
2015年,行业迎来了转机。在网红经济的作用下,餐饮人越来越注重对食品颜值、特色体验以及背后文化属性的挖掘,东发道、合兴发、敏华、文通、肥韬、深井陈记烧鹅等一系列新式茶餐厅品牌相继崛起,“小熊奶茶”、“漏奶华”、“黯然销魂饭”、“灵魂猪油拌饭”等原创产品成为了餐厅王牌,高颜值的体验、创新的吃法,还有从电影电视里走到现实中的创意菜名,再加上唐楼格局、绿白格子地砖、铁脚木椅红坐垫等复古味十足的布设,在大众点评、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被疯狂传播。
肥韬金牌茶餐厅现场排队盛况
>深圳的肥韬金牌茶餐厅在一年之内开了6家,曾创下3600人排队的记录,翻台率一度超过25.5次;“小熊奶茶”一小时售出过20000多杯;主打简餐的文通冰室,在广州同样创下过一天一店排队760桌的记录。
冰厅的走红,再次证明了港式茶餐厅的魅力并未消失,只是因为年轻的消费者希望感受的是最原汁原味的港式文化,不是高高在上的文化崇拜。这与长沙文和友的走红异曲同工,文和友就通过在氛围、风格、产品上的全面升级,构建了上世纪80年代的生活场景,让消费者沉浸式地感受老长沙的文化。
图片来源:太兴官网
>当然,网红现象的背后,不仅仅是一次成功的口碑营销,还有强大的研发和供应链的支撑。以敏华冰厅为例,它所属的太兴集团为上市公司,旗下有太兴、茶木、靠得住、敏华冰厅等15个子品牌,强大的资金可以支撑产品研发和迭代,比如,太兴分别在2008年与2018年在香港火炭及东莞开设食品工厂,为旗下品牌餐厅提供原材料及半成品。
如果把港式茶餐厅这个品类比作一家企业,引用伊查克·爱迪思在《企业生命周期》的理论,那么它已经经历了孕育期、婴儿期、青春期、成熟期、贵族期,在进入官僚期之前,很幸运获得了二次创业期,或者说找到了第二发展曲线。
三、未来潜力市场空间待释放,有望成为中国麦当劳
回到当下的餐饮消费场景,我们发现,港式茶餐厅的市场潜力并未得到充分释放。虽然一代和二代茶餐厅品牌的成功,验证了港式茶餐厅的中高端路线和网红路线的可行性,但他们的“战场”始终在一二线城市的商业街,并未像茶餐厅在香港一样,走入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场景中,比如写字楼、社区等。
回顾港式茶餐厅的30年发展史,再结合目前的中国餐饮产业链发展现状,可以判断的是,港式茶餐厅在产品品类、供应链、消费群体、市场空间等多个维度有着天然优势,有望走入社区、写字楼、美食街等大众化饮食场景,做“常餐”,成为中国人的国民食堂。
从产品端来看,品类多、经营时段长、覆盖场景广是它的一个优势。在茶餐厅的菜单中,我们能看到40~50道菜品,从早餐的西式面点、粤式茶点,到中午的叉烧类、青菜、米饭套餐、炒粉,再到下午茶的茶点、茶饮,最后到晚餐的粉面、意面、牛排等,甚至到夜宵的馄饨、炒粉等应有尽有,一天二十四小时吃饭都可以不重样。同时,不论是工作餐、休闲还是社交,各种消费场景下,它较为优雅舒适的环境和多元品类,总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从消费群出发,面向的消费群体很广,包含儿童、年轻上班族、老人等。不像口味较重的火锅、烧烤、川湘菜等品类,它的菜品口味清淡,营养搭配丰富,几乎适用于所有年龄层人群。
从运营端出发,产品易标准化,可以通过中央厨房加速制作效率。长期以来,中餐快速发展的一个主要制约因素就是难以标准化。但介于中式粤菜与西餐之间的港式茶餐厅,有着极大的标准化潜力,像茶点、叉烧、茶饮这些品类,通过中央厨房制成半成品,再到后厨简易加工,可极大提升服务效率。
当然,标准化并不等于工业化。随着现代食品工业技术、冷链运输技术的发达,食物的味道和营养在加工过程中可以被最大化得到保留,实现效率与口味的平衡。
避风塘京东旗舰店
>从经营端出发,它不仅仅局限于餐饮门店,在零售方面也有开发空间。港式茶餐厅中的港式茶点和饮品可以被制作成半成品,进入到零售端进行售卖,最大化发挥品牌的价值。避风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在线下获得成功以后,推出的港式茶点半成品在电商平台也在火爆销售。而太兴集团也于2020年推出了6款全新罐装食品,包括梅菜扣肉、咖喱牛腩等,除了在餐厅分店销售,也在电商平台推出。
除了以上优势之外,港式茶餐厅背后的港式文化属性,兼具了西方的小资情调和粤式风情,能够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同时,粤菜本身的高溢价属性又能赋予餐厅创收能力。优质的赛道,从来就不缺玩家,这也就是为什么,第一代港式茶餐厅式微之际,后起之秀迅速崛起。我们将这类港式茶餐厅称为新式茶餐厅,一类就是像合兴发茶冰室、东发道茶冰厅这样的休闲正餐,一类就像是喜点王、港嘢茶档这样的快餐。
麦当劳为什么成功?是因为它在保证食品安全、品质与口味的前提下,在标准化方面都做到了极致,而标准化又反作用于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升。它不仅仅是一个餐饮店,更像是普通人的第三空间。即使你不去就餐,也愿意在里面呆坐会儿,或是与朋友聊聊天。每当你去到一个陌生的城市,进入麦当劳后,就有一种熟悉的、回到家的感觉。
港式茶餐厅,曾经像香港人的大食堂,未来也有可能成为中国人的麦当劳。
四、结语
长久的生意,靠的是快速的产品迭代、稳定的后端供应,还有优秀的产品品质,而不是一时的爆火。港式茶餐厅在内地的30年间,一路从融合创新到网络走红,创造了新老选手共繁荣的格局,但接下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那么未来的机会到底在哪儿?
为此,我们采访了一位知名的餐饮投资人。他认为,与所有其他的餐饮品类一样,港式茶餐厅的机会在数字化。大型连锁品牌通过构建数字化的中台,能够实现消费者大数据洞察、产品快速迭代、经营数据分析、供应链系统管理等全流程信息化管控。目前,大部分的连锁港式茶餐厅品牌都初步使用了智能支付、ERP管理等系统,也打造了自己的网络营销团队,但很少有企业能够实现营销、供应链、经营、财务的数字化全覆盖,并打造数据的闭环,也就是说利用数据分析来反哺客户服务和产品研发。
港式茶餐厅的另外一个机会,在高度的供应链化。如同我们在前文提到的,已经上市的港式茶餐厅品牌,能够快速转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强大的供应链支撑。在人力成本、房租、食材成本普遍上涨的现状下,对于连锁化经营的港式茶餐厅来说,打造自己的供应链,提升产品的预制程度,长远来看有益于食品安全和成本的控制。
有了数字化和供应链的支撑,不论是做像太兴餐厅一样的正餐,还是像东发道一样的网红餐厅,或是大众化的常餐,都能如鱼得水。港式茶餐厅的赛道,才会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作者:钱皓
编辑:安吉拉
茶加盟费用根据不同的加盟类型和地理位置而有所差异。大致的加盟费用如下:
喜茶加盟方式:13611023154同微 备注(喜茶)优先通过
加盟喜茶这个项目的话,加盟费用在10-20万元左右。加盟费用的高低取决于店面的大小,如果在一线城市的话需要的加盟费是3万元,一线城市需要的加盟费是5万元,在三线城市的费用则是2万元。这几年奶茶行业的发展趋势很好,加盟商在加盟之后可以很快获得丰厚财富。加盟商加盟之后不用担心奶茶品牌的加盟费。
< class="pgc-img">>喜茶加盟扶持
1、开业指导:
喜茶开业时,公司会安排专业的老师协助开店,让您的店铺具有超凡的影响力,为您后续的稳步经营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整店输出:
喜茶拥有一支强大的运营团队,从店面选址、装修、开业策划、技术培训、运营指导、后续服务等全方面给予投资商扶持,帮助投资商在当地一炮打响。
3、物流配送:
对于物料供货商有一套严谨的守则,将与喜茶投资商分享完善的物流配套,达到较高的成本效益。
4、区域保护:
让合作店在所在区域内,只有自己一家店面,不会出现同品牌恶性竞争。
< class="pgc-img">>5、市场运营:
多方位的运营管理模式,将合作商中后期经营中的诸多难题都化作无形中。
6、培训支持:
为经营者提供一系列培训服务,培训方式包括直营店培训和上门驻店培训。理论联系实践,跟班实操,随到随学,学会为止。
7、选址装修:
协助投资商有序施工及控制装修成本,特殊装修部分的监控支持。
< class="pgc-img">>开设在全国各地的店铺为喜茶奶茶带来了无形的品牌和顾客口碑;为品牌的持续发展带来无限动力。 口碑赢得市场,实战经验形成系统喜茶奶茶如许多港式、台式奶茶大牌一样,都由一家小店开始经营,通过店铺良好的业绩表现及老顾客的口碑而不断的发展。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食谷仓的上海首店,仅用了一周就登上了大众点评东南亚菜榜首,打破榜单的多年沉寂,持续霸榜中。
也因排队过多,傍晚的营业时段不得不提前至4点半。深圳首店更是自开业以来连续霸榜深圳东南亚品类榜首长达9个月。
“可怕的高坪效”、“潮”、“太辣了”、“至少要排两小时”、“好吃又好玩”、“音乐超棒”,这家神奇的泰餐厅标签众多。
内参君采访了泰食谷仓POKIPOKI的创始人贝贝和K,解读泰餐如何与茶餐厅碰撞出泰式茶餐厅这个新物种?如何在“变态”餐饮时代,用丰富且独特的泰餐诠释年轻人喜欢的南洋风味?
总第 2640 期
餐饮老板内参 蔡大柒 | 文
泰餐“沉默”,创立泰式茶餐厅新品类
“这几年泰餐挺沉默,菜品也是老几样,咖喱、猪颈肉、糯米饭,装修多走泰国风情,要么是大象,要么佛像,挺千篇一律。”
餐饮人评价泰餐品类,大多如此,打破或升级,呈现与年轻消费者契合的餐饮形态,是品类焕新的唯一法则。
5年前,餐饮人贝贝和K创立新的泰餐品牌时,也有同样的困境,“千篇一律,没什么惊喜感。可能大家意识里去吃泰国菜,就是吃那些东西吧。”
泰式茶餐厅,应运而生,这是一种餐饮模式的“菜系大迁徙”,以港式茶餐厅为基础,菜品替换为更具泰式、乃至整个南洋风味的菜品。
这种新模式的出现,一方面源自模式首创者贝贝的生活经历。
他生在西安,长在新加坡。
“在新加坡,我们每一天可能都会去咖啡店。新加坡的咖啡店其实就是一个个小档口,不仅有咖啡,还卖单品,像海南鸡饭、虾面之类的,是一个小吃中心,把所有这些东西都集合在一起。”
贝贝想在此基础上做个升级,打造一个更轻松的用餐环境。
这个模式的另一个基因则来自港式茶餐厅,另一位创始人K曾参与茶餐厅品牌查厘士的创办,有着多年港式茶餐厅的运营经验,“茶餐厅一定是那种欢快,不给人压力的用餐场所”。
贝贝再次从零开始,构思品牌名、文化和故事,也带领团队成员去往泰国,穿街小巷,寻找之前探访过的美食,把家常的味道集合在一起,还原菜系丰富的味蕾体验。
他曾参创立过太食兽泰式茶餐厅这个品牌。这个新品类的创造,也意味着泰式茶餐厅模正式落地。这个餐饮品牌仍饱有活力,也印证着这个创新模式的可行性。
赌对了!疫情中艰难“诞生”的新品牌,一炮而红!
因一些变故,贝贝决定重新开始,年轻的深圳是他新落脚点。
他想继续深化泰式茶餐厅这个理念,将之前创造的模式移植到深圳。
新的品牌名称为泰食谷仓POKIPOKI,文化落脚在“南洋传统中国根”,以南洋一词起笔,带过国人漂洋过海讨生活的悠远往事,又意指餐厅的纽带属性,将南洋风味融合、呈现。
也因这品牌理念,每家新店开业都保留了舞狮环节,传承华人的文化传统。
再一次创业,资金有限,新店开在了福田中心区香蜜湖的一个社区中心,周边都是教育机构和小餐饮店,没有零售店。
选址非常偏,是那种你不住附近,根本找不到的地儿。开业后有客人发了一条爆红的抖音,短视频下定位的地址被点击了70万次,也能佐证了这一点。
但好在店在一楼,还临街,能被人看见的几率大大增加。
2019年,12月底,店装修得差不多了,只剩收尾的工作。临近春节,团队四散回了老家,待节后开业。但一场突然起来的新冠疫情,打破了计划的开店节奏,开业被一拖再拖。
从国外赶回深圳的贝贝,被隔离了22天,通过远程视频,完成了这家店的装修收尾工作。
资金有限的再创业,再等下去就只能“出身未捷身先死”,只有做到36万元的月营业额,才能保本运营。
4月初,只有9个员工的泰式谷仓开始试营业。第一天的营业额只有2000块,对180平的大店面来说,略显惨淡。
但原创菜品的差异化体验,用心的互动与服务,本就有极强的生命力。
大量有创意的原创菜品,用心还原着地道风味,再出发的小团队,带给深圳食客东南亚餐全新的体验。
来自泰国妈妈、路边摊老板、皇室御厨的菜品,丰富,地道,且有差异性,是餐厅口碑裂变稳固的基础。
招牌点亮后,带来的都是自然流量,客人虽不多,却能实现1对1的分享,让客人更了解菜品和理念。
营业额从第一天的2000块,极速爬升,爆发式增长。团队成员只能从全国召回曾经共事和极力支持的伙伴们,支援天天爆满、大排长队的新店,最终4月份营业额超额完成,五月份更是翻了两倍以上。
松了一口气的贝贝,用背包客&马拉松竞跑者的身份解读这段经历,“就像背包一定要走到最后一刻,去那些没有人去的危险地方,像跑马拉松一定要跑进4小时内,坚持是唯一的理由。”
靠一份坚持和全力以赴的热爱,他正不断深化了泰式茶餐厅这个模式,不断推动这个品牌不断完善、升级。
餐饮“变态”时代:
菜品有记忆点,场景有新鲜感
“中国餐饮现在是一个变态时代,国内年轻消费者,需要的不仅仅是一道菜品,是更轻松、新鲜的用餐体验。”
贝贝口中的“变态”,包含着极致、一反常态、创新等较复杂的含义。
菜品“变态”:坚持辣风味,呈现更有趣
作为背包客,泰国是贝贝常探访的地方,去了不下100次。贯穿背包客的探索精神,他习惯于用小价钱,探索大价值的东西,去大街小巷寻找特别在地的美食。
“很多菜到了国内都会进行改良,迎合市场做改良,但我们不会,我们就一直很坚持。”
像拿下单品排行榜第一的树上芒果糯米饭 ,餐厅一直坚持热度和咸风味,地道呈现。
“我一直坚持一个东西,辣,泰国菜不辣还不如去吃云南菜。”
常有客人评价泰食谷仓的菜很辣,很变态,但贝贝依旧坚持。这是一种差异性的体现,也因为极端的口味,更具记忆点和传播力。
泰食谷仓POKIPOKI的菜品,不仅融合了南洋区域的菜系风味特点,还在呈现方式上做了大胆的创新。
如颇受欢迎的核心产品炸虾饼,做成甜甜圈的形状,承放在秤中,用秤呈现,表现实实在在的分量,拿走一颗,就能看出虾饼有多重。也有客人反映,分量太足了,一颗就能吃饱,但泰食谷仓POKIPOKI依旧坚持这种“变态”,或许可以理解为一种极致。
体验“变态”:娱乐属性的正餐,适合全天候全时段
同市面上泰餐走正餐路数不同,泰食谷仓POKIPOKI所代表的泰式茶餐厅, 介于正餐和快餐间,又大于快餐,是带有一点点娱乐属性的正餐,氛围轻松,又不那么正式。
同时菜品同港式茶餐厅一样,带有融合属性,不受限制。如港式云吞,可替换为冬阴功云吞,咖喱鱼蛋升级为黄咖喱鱼蛋,太多的泰餐元素融合到茶餐厅模式中。
此外,茶餐厅还有营运时段上的优势,全天候,全时段,受众群还极广。很多正餐厅不太适合一个人去吃,要么太正式,要么人均太高,来泰食谷仓POKIPOKI就没有这种担忧。一个人可以完全来点个船面,加个菜和饮品,轻松无负担,也可以两三好友聚餐,更能用于团队聚餐,灵活性非常强。
为了营造更轻松的用餐氛围,在服务方式,餐厅也更像对待家人朋友一样。
当你走进店里,没有欢迎光临这种老套的问候,只有像老朋友一样轻松的问候。点菜时,服务员也会蹲在客人身边,视线不高于客人,没有压迫感。
名扬上海,占据品牌高点,吃透这个标杆城市
经历了深圳、武汉和海口的三地打磨后,今年2月5日,泰食谷仓正式进入上海,开在打浦桥日月光,是餐饮品牌最活跃的地方,目的则是占据品牌高点,将这个餐饮标杆城市吃透。
新店的主题为“鸣洋肆海”,如船未靠岸,声名远播,又有新章开启,肆意闯荡之意。
金属质感的门头只留了“POKIPOKI”8个英文,腔调十足,名字取自泰餐常用的研钵发出的声音,上下合围,代表着国人常说的圆满。
进门后是轻松的复古美式风格,装饰着创始团队四处淘来的小古董、小摆件。
“店铺门口常被人吐槽,都不知道你们是干什么的。也常有客人进店后,一脸质疑,你们的环境怎么一点都不泰国。”
一店一风格的设定也是他应对“变态”餐饮时代的策略,视觉、空间设计也要独立完成。
“我想每一次都能带给客人新的体验,把每一个时期,大家喜欢的东西,流行的东西,有审美认同感的东西,集合在一个空间里,抓住年轻人喜欢潮的心理。”
“我不希望开的店千篇一律,更希望能和消费者走在一起。”
用了一周时间,冲到大众点评东南亚菜系榜首的泰食谷仓,已进化到2.0版本,加入了独立运营的小酒吧。
圈内人曾评价这品牌,“乱拳打死老师傅”,但成功背后或许只有四个字,感同身受。
采访最后贝贝聊到,“一生中能创造几个品牌,是很幸运的事情,就像孩子一样,我会用热情和爱,去陪伴他的成长,一起经历每个阶段经历的故事,从落地深根,漂洋过海,猛龙过江,摩登主场,鸣洋肆海,壹方远洋…………蔚然成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