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清真桃源村食品厂的创始人叫马少臣,字培芳(1885 年— 1978 年)。他常年奔波于京、沪、宁三地,凭借其以德经商、诚 信待人的经营之道,赢得了众多名士的敬重,人称“北京马大爷” 是民国时期回商中有名的实业家。
马少臣的祖辈在北京牛街经营了一家名号为“奶茶马”的清 真食铺,世代养牛,挤奶,制作奶酪、奶酪卷、奶酪干等宫廷名点, 风味独特,价格便宜。不光是牛街,整个老北京的民众都慕名而来,一品美食风味。
由于父辈体弱多病,家境没落,年少的马少臣就担负起养家 的重任。他十五岁到北洋二厂织布,后又赶大车给人家拖货,还 背着唱机走门串户放唱片挣钱,逐步积攒,终于有了自己的牛。 在北京广安门大街上,一个叫十间房的地方,重又开起了“奶茶马” 牛奶茶食铺,现挤现烧,生意非常好,梅兰芳、马连良、谭富英 等京剧名家都是常客。
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马少臣在上海创办了一家前店后场 的小型食品作坊,取名为桃源村。此名据说有两层含义:一是当 时上海有一个小桃源清真寺,这是他和众多回民经常去做礼拜的 地方;二是马少臣自幼酷爱读书,儿时读过的《桃花源记》给他 留下深刻的记忆,一生憧憬那“芳草鲜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鸡犬相闻,怡然自乐”的生活境界。
南京市老字号协会提供
>作坊创办初期,只有八九个人,主要经营北京特色茶点,由于马少臣诚实守信,吃苦耐劳,手艺精良,他的产品深受当地居 民青睐,尤其得到回民的喜爱,“桃源村”的声誉不胫而走,名 闻遐迩。
抗日战争胜利后,马少臣受到中央商场的邀请,带着“桃源 村”的字号来到南京发展事业。他在中央商场租了一档铺子,不 惜重金聘请了北京和在宁的糕点名师,精心经营苏式、京式名点, 全力打造南京“桃源村”品牌。
马少臣先生的二儿子马钺先生(别名马耀),出生于 1921年 8 月 13 日,1937 年 9 月中学毕业后赴天津,在明山房珠宝店 学徒。短短的七年时间,他对珍珠、翡翠等有较高的研究和鉴别 能力,在天津的珠宝圈中崭露头角。1944 年 12 月,奉父命来到 南京,主持位于中央商场的南京清真桃源村食品店的生产经营, 并毕生致力于“桃源村”的持续发展。
“桃源村”以中国糕饼生产的悠久文化为基础,传承古法, 创意出新,从造型、外皮、配料、内馅等予以创新、改良,研制 出琳琅满目、色香味俱全的各种糕饼,深受消费者的青睐。据老 一辈回忆,当时南京“桃源村”生产的“京八件”、“萨其马”、 “蝴蝶酥”等京式名点和“京果”、“蜜三刀”、“麻油椒盐月饼”、 “麻油绿豆糕”等苏式名店经常脱销。其中苏式麻油椒盐和麻油 五仁月饼、广式双黄莲蓉月饼、京式北京松子月饼自投放市场以 来颇受欢迎,在历届月饼评比中屡次获殊荣。清真系列麻油绿豆 糕在南京地区独领风骚,市场占有率高达百分之七十。
1950 年公私合营后,南京“桃源村”迁址白下路 264 号。不久, 成立了一个总厂、四个分厂(以南京食品厂为总厂,另设“桃源村”、“小苏州”、“冠生园”和“太平村”四个分厂)。1958 年,为 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桃源村”从总厂分离出来,成为独立 的清真食品企业,正式挂牌“南京清真桃源村食品厂”。
计划经济时代,“南京清真桃源村食品厂”在几十年的经营、 探索中,一方面持续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一方面不断对生产 工艺流程进行技术改造,形成了以饼干、糖果和快餐面生产流水 线为龙头的现代化生产格局,经营规模成倍扩大,销售收入翻了 数番,主要产品供不应求,经常出现排队抢购的局面。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传统食品受到现代食品的极大冲击, 国有食品行业处于低靡状态,企业效益大幅滑坡。新任厂长孙学 玉审时度势,大胆改革,一方面重建企业文化,提升员工素质, 加强团队建设;一方面对传统产品进行改良、创新,开发了一系 列具有清真特色和市场欢迎的中西式糕点,如手指饼、橄榄酥、 长生果、栖霞酥饼、滇式牛腿砣月饼和枣泥麻饼等,深受穆斯林 群众和广大消费者的好评。
进入新世纪后,市场竞争更为激烈。为了使企业得以持续发 展,桃源村人一方面根据市场需求再次扩大生产规模,兼并了江 宁区秣陵镇的一家饮料厂,作为食品生产基地,并主动开拓市场, 不断拓展经营网点,使该厂产品占据南京市场的份额持续扩大, 并辐射华东、华中地区;另一方面,打开思路,招商引资,积极 进行资本运作,开展综合经营。现已形成以清真食品生产为主, 兼营休闲中心、宾馆酒店、娱乐总汇、物业管理的多元化经营格局。
2003 年,企业响应南京市委、市政府的号召,在市商贸局和相关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实行了“三联动”改制,成为股份制的民营企业。当年底,正式挂牌为“南京清真桃源村食品厂有限 公司”。
清真桃源村, 从 几 万元 的 食品 小 作坊 迅 速发 展 成为 拥 有 6000 万资产,集清真食品加工、餐饮、娱乐、商务办公于一体的 综合性企业,被南京市宗教局、商贸局授予”南京清真食品生产 供应先进单位”称号,被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模 范集体”称号,被国家民委、中国人民银行、国家财政部列为“全 国少数民族特需用品定点生产企业”。
世纪六十年代初,经 1956 年公私合营社会主义改造后, 夫子庙地区的餐饮业已是初具规模,各类酒店饭铺、小吃糕团、 早餐店鳞次栉比,商铺林立,形成了十分繁华的饮食商业群。莲 湖糕团店(原称莲湖甜品店)应运而生。
莲湖糕团店始建于一九六一年,由原夫子庙游乐场的尊经阁 小吃部迁至贡院西街而更名,为清真饮食店。“莲湖”的招牌是 由当时秦淮区商业分局干事范明拟取,取意莲子清香甘甜、湖水清澈幽静,非常适用于甜 品糕团店招之用,与坐落 秦淮河畔十分贴切。
莲湖甜品店第一任主 任是范斌,当时为组建该 店曾调动了秦淮区其他店的糕团、糯米食品的骨干师傅云集莲湖,力争打造夫子庙地区最 好的糕团甜食店。当时,调至莲湖的师傅有周亦福、耿德福、刘 沛昌等,他们都是制作糕团、茶糕、黄松糕、小元宵的高手,为 莲湖的继续发展奠定了基础。莲湖当初供应的品种有凉团、马蹄 糕、茶糕、酒酿饼、赤豆元宵、酒酿元宵等。
当时,莲湖在贡院西街纬巷口建店时,面积并不大,是一长 条型店堂,迎街只有两号门面,堂口靠两边摆放六张方形餐桌,但生意十分红火,每天顾客熙熙攘攘,川流不息。店员分两班制, 每天凌晨三四点就上班,供应早市,晚上一般九点打烊。
七十年代初,莲湖甜品店由孙建纲任该店主任,孙建纲为江 苏扬州人,此人对糯米食品的制作也比较精通。孙建纲到店后, 调整了经营品种,增加了油货类甜品,如麻团、糖果子、油堆、 油饺、糍粑等,又推出了酒酿冲蛋、豆沙方糕等品种。但此时, 正值文革期间,夫子庙的餐饮业也收到了冲击,各家餐饮店也是 用政治压倒经营,供应品种日渐萎缩,一段时间内只供应一些大 路货品种,经营特色并不明显。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解放思想,搞活经 济的重大决策已在吹拂祖国大地,秦淮区人民政府开始对夫子庙 进行重新改造,恢复明清建筑,青砖小瓦马头墙又重新出现在秦 淮河畔。南京市广大市民热切期盼传统的秦淮小吃,糕团等品种 再现夫子庙,使夫子庙古老历史更加名符其实。
< class="pgc-img">>由于莲湖规模不断发展,原址已不再满足其经营需要,八十 年代初,夫子庙地区商业网点调整,改造拆迁,莲湖糕团店迁至 贡院西街 24 号新址,新营业面积近 300 平方米,迎街四号门面, 明清风格建筑,古色古香,被正式更名为“莲湖糕团店”。
1986 年,秦淮区成立“秦淮风味小吃研究会”,将夫子庙老 字号餐饮店的名点小吃整理为“秦淮八绝”,莲湖糕团店的赤豆 夹心小元宵、五色小糕榜上有名,被评定为“秦淮八绝”之一。
2000 年 9 月,莲湖糕团店的如意糕、佛手糕、赤豆元宵等被 中国烹饪协会评为“中华名小吃”。
2002 年,莲湖糕团店改制为南京莲湖糕团有限公 司。后2006 年南京夫子庙有限公司收回莲湖糕团有限公司,仍隶属于夫 子庙饮食有限公司。
2011 年,莲湖糕团店分别被中国烹饪协会评定为“中华餐饮 名店”和被中国饭店协会评定为“中国小吃名店”。
每到清明、重阳、正月十五元宵节等传统节日,莲湖糕团店 推出的青团、重阳糕、四色汤团、八宝饭等传统品种供不应求。 每逢节日,市民便早早来到店门口排队购买,情景十分壮观,在 南京市民中形成良好的口碑。
南京人的观念里,面条既是简朴的果腹之物,也可以衬托任何食材,容纳万千滋味。
皮肚面、老卤面、干挑面、燃面、长鱼面......每个南京人都能说出一些好吃的门道和响当当的招牌。
无论是怎样的时间节点,南京人都能捧起一碗面大huai特huai,滋溜滋溜地比吃拉面还带感。
说面条是南京人的真爱,那可真是毫不夸张。
话不多说,即刻huai面!
PART 1
开天辟地 · 小煮派
在南京小煮面的版图中,最为出色的就是以皮肚做浇头的大碗面,早年行走江湖靠的是“量大实惠”,后来吃的人多了,便成了如今的大碗皮肚面。
皮肚面好不好吃是有标准的,皮肚是肉身,辣油便是灵魂。简单粗暴,却给人舒爽实在的感觉。
像是南湖的戴君华面馆,前身是名气很大的南湖中华面馆,现藏在莫愁新村深处,又偏又难找,但就是好吃到让老饕前仆后继地为之倾倒。
他家的三鲜皮肚面,绝的一比。
浸足了汤汁的皮肚,尚保留着一丝脆韧,嚼进嘴里咯吱作响。搭配分量颇丰的香肠,咸甜交织,再huai上一大口面条,真叫人欲罢不能!
南京皮肚面圈内,不管是从资历来讲还是从知名度来说,祁家面馆都是数一数二的。
在小吃和美食云集的明瓦廊里深耕多年,但论资历,懂得都懂,毕竟南京城第一家皮肚面就是从这里诞生的。
它不仅是周边居民的家常食堂,更有老饕专程寻味而来只为一碗皮肚面。
祁家面馆的皮肚,很难去形容和其他面馆的区别,最大的口感区别就是更酥香绵密不腻人,更硬正,色泽更加通透。
在明瓦廊能跟祁家一决高下的皮肚面馆子,大概只有十米开外的易记面馆了吧,同样老资历,一样够呛!
干净蓬松的皮肚,甜咸的汤汁分量十足。刚出锅的皮肚吸足了汤汁的味道,却没有软塌,依旧保持着脆韧,淋上一勺辣油,这碗皮肚面的灵魂便有了~
有追求的老饕,不仅要在皮肚面中加溏心蛋、油渣,或是到隔壁鸭子店,斩上半只鸭子,搭配着吃。
管记皮肚面在秦虹小区铁道花坛旁边,靠近43路底站,门面破旧不起眼。第一次来要是没有熟人引路,估计很难找到。
几张简单的折叠桌椅往外一摆,环境么得什么可言,但只要面香味飘起来,形形色色的食客便会自动往这聚。
一碗招牌大三鲜上桌,感受辣汤和油脂在味蕾爆发,被辣到鼻涕横流舌头麻痹,浑身冒汗也依然觉着的:过瘾。
碗大,料多,热辣,呛口,理所当然的占据着南京人的一日三餐。
PART 2
光华内敛 · 老卤派
南京人对老卤面倒是有一种独特的情怀,毫不夸张地说,一碗老卤面里更是融入了南京人对美食与生活的专注。
看上去狂野粗糙,实则精细得很,老卤、浇头、面三大奥义缺一不可。
赤色深深的汤底,香浓味稠,清爽劲道的面条,还有那吸饱汤汁的大肉,脂香四溢,鲜甜与咸香交融的口味,huai起来贼带劲!
还有从饮马巷搬到中华路的无名老卤面,多了干净少了硬核,招牌大肉老卤面依旧能打。
他家的大肉,瘦肉占比较多。在老卤中修炼多时,连皮肉都已泛起褶皱,而汤汁的气韵早已渗入其中。
拣肥瘦相间的地方下口,脂肪的香气和老卤的五香味儿于是浸满整个口腔。配合着酱香浓郁软硬适中的面条一起吃,非常有满足感。
地雷面馆,别看名字玄乎,其实也就是老板的名号罢了。面横铺于碗上,浇头藏于碗底,是地雷家一贯的特色,却也让不少人误会是其名字的由来。
小店由老板夫妻二人共同打理,分工明确。老板“地雷”负责加浇头,妻子则负责加卤子和高汤。
老卤是整碗面的灵魂所在,只需小小一勺便足以够味。
还是之前的味道,大肉加鳝鱼,雪菜加素鸡,汤底鲜美,浇头入味。
不过这里只做早午市,下午两点就关门了,早上遛弯来huai一碗小排面,美滴狠!
洋珠巷老字号四鹤春面馆人气也一直很旺,都靠着它家的浇头~分量满满的小排酥烂软糯,又有嚼劲,一口下去卤汁飞溅,味道先甜后咸,层层递进。
面条又是在南京少见的软面,极易吸满汤汁,入口弹滑。还有小笼汤包也是四鹤春必点的小吃,早晨来一碗老卤面配一笼汤包,从头到脚都舒坦了!
还有这家在延龄巷开了三十几年的君友老卤面馆也让人记忆深刻,尤其是它家的熏鱼老卤面,尝过一次便能记得好久。
一整块熏鱼扎扎实实,肉质丝毫不松散,外皮甚至还有一些脆度,咬上一口,汁水四溢,另外混合着肉汁慢熬的老卤汤底,十分够味~
PART 3
洒脱随意·干挑派
比起小煮派的暴烈与温柔、老卤派的内敛与守旧,干挑派的路子可就随意多了啊。图的是一个简单爽利,吃的是一个韧性有味。
热气蒸腾、老卤鲜甜、入口油润的一碗干挑,是日常,是热爱,是如影随形,是深入骨髓。
爱它的人总会找到根据地,每一次遇见,都是惊喜。
一味老卤面馆以干挑面见长,大肉干挑面尤其值得一试。肥瘦各半,炖得巨为酥烂,用筷子轻轻一拨,饱满的大肉就轻易分开。
拣着肥瘦相间的部分咬上一口,紧实柔嫩的瘦肉,混着入口即化的肥脂油香,在唇齿间乍现、缠绵、融化,下咽依旧回味,实乃肉食爱好者的福音。
去吃的话,千万别错过他家的头牌浇头狮子头,整体肉质绵软松落稍稍偏肥,肉香十足,一口下去滋滋“爆油”。
咬开之后,便能发现藏在里面的咸蛋黄,与肉汁的香气混合,口感和味道兼具,着实让人惊喜。
< class="pgc-img">>开业不到六年的婆媳面馆,却已是上过央视的名店。更是凭借一碗肥肠干挑撑起店里的半边天,成功在南京老卤江湖扎稳了脚步。
要说阿婆的拿手绝活必属那老卤熬制的浇头,她做的肥肠面更是独树一帜!
每根肥肠处理的都很好,剔除了油圈,干净爽利。卤制过的肥肠,泛着诱人的油光还没有一丝的腥味。
趁着热气拌均匀,爽利的手擀面被咸香老卤浸透,与肥肠溢出的那一抹脂香糅杂一起食之满口生香着实令人上头。
和和门外队伍一样让人眼花缭乱的,是小时的浇头。
敦实的大肉、入味的熏鱼、水灵的芹菜、酸爽的雪菜......荤素均衡,样样精彩。
肥三层瘦两块,标准厚五花相当完美。肥肉爆汁,瘦肉有嚼头,丰腴的油脂在舌尖化开,热量爆炸之时只想喟叹一句宇宙大和谐。
甩点辣油,搅和均匀,你很快就要享受到唇齿间的无与伦比。
还有那韧而不烂,软而耐嚼的大肠,醇香丰润,叫我现在想起还砸吧着嘴巴,回忆那美妙的咸鲜微甜。
香干、雪菜、皮肚、煎蛋……明明都是普通的食物,历烈火猛油淬炼,却能叫人停不下来大口拒绝,送味蕾上青云。
小时候喜欢用筷子卷着吃面的孩子长大了,从天南海北回来吃上一口,仍然是记忆中的味道,便觉得从前的日子都回来了。
大道至简啊,却足够治愈晨起的胃。
而对硬核且不善表达的南京人来说,邀你huai一碗面,大概就是秋冬里最温暖的关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