械化时代毫无疑问为我们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同时也引发了不少人的担忧,生怕发展成熟的机器人或是 AI 技术会取代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其实这个担心不无道理,除了制造业广泛引入自动化生产线和机器人,如今就连餐饮业也开始考虑使用机器人帮忙干活。
最近日本大型牛肉饭连锁店吉野家引入了一套自动化洗碗设备“CORO”,有意思的是CORO除了会清洗餐具之外,还可以把洗好的餐具摆放整齐,整个过程基本上无需人工操作,目前吉野家只是引进了少数几套试运行,一旦试运行成功,那么全国大部分的连锁店都会推广使用。
CORO 最引人注目的应该就是那个机械臂了,因此有些人会认为CORO就是一台机械臂。事实上CORO是一个集清洗、传送、整理于一体的餐具清洗设备。作业流程简单来说就是先让餐厅内的工作人员把餐具过水湿润,然后放上传送带进入洗碗机清洗,接着餐具会从洗碗机另一端出来,当到达机械臂跟前时,机械臂上搭载的图像识别系统会识别出每一个单独的餐具,包括形状和颜色,然后将其分门别类摆放好。
有意思的是为了保证安全,在有人经过机械臂的时候其感应系统会发出指令让机械臂暂停工作,避免发生意外。至于CORO的售价目前官方并未透露,毕竟要考虑到针对不同的环境适当做出规格修改。但是吉野家公关部负责人表示引入这套设备可以为企业节省人工成本,同时还可以减少洗碗人员的身体负担,比如油渍、洗洁精等对皮肤的伤害。吉野家希望把资金更多地投入到楼面服务上,让顾客获得看得见的优良服务。尽管吉野家没有明说,但可以肯定的是,一旦该设备广泛普及,那么意味着将会有大批的洗碗工需要另谋出路。
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日本盘子洗七遍是真的吗?日本饭店是用洗碗机而不是用手洗盘子
< class="pgc-img">>段子原文是:上课时教授讲“WTO条款”,大家昏昏欲睡。为了醒瞌睡,教授使出看家本领,讲了一个故事。
一个在日本打工的中国留学生,同其他留学生一样,在课余为日本餐馆洗盘子以赚取学费。日本的餐饮业有一个不成文的行规,即餐馆的盘子必须用水洗上七遍。由于洗盘子的工作是按件计酬的,这位留学生一天累下来,也得不了多少工钱。于是他计上心头,以后洗盘子时便少洗一两遍。果然,劳动效率便大大提高,他也因此受到老板的器重,工钱自然也迅速增加。一起洗盘子赚学费的日本学生便向他请教技巧。他毫不避讳,说:“你看,洗了七遍的盘子和洗了五遍的有什么区别吗?少洗两次嘛。”日本学生诺诺,却与他渐渐疏远了。
日本人看人,有两个预先推定:一个,你是无罪的;另一个,你是诚实的。所以,餐馆老板只是偶尔抽查一下盘子清洗的情况。一次抽查中,老板用专用的试纸测出盘子清洗程度不够并责问我们这位留学生时,他振振有词:“洗五遍和洗七遍不是一样保持了盘子的清洁吗?”老板只是淡淡地说:“你是一个不诚实的人,请你离开。”这位留学生走到大街上,愤愤不平,举起拳头对着日本餐馆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口号归口号。为了生计,他又到该社区的另一家餐馆应聘洗盘子。这位老板打量了他半天,才说:“你就是那位只洗五遍盘子的中国留学生吧。对不起,我们不需要!”第二家、第三家……他屡屡碰壁。不仅如此,他的房东不久也要求他退房,原因是他的“名声”对其他住户(多是留学生)的工作产生了不良影响。他就读的学校也专门找他谈话,希望他能转到其他学校去,因为他影响了学校的生源……万般无奈,他只好收拾行李搬到了另一座城市,一切重新开始。他痛心疾首地告诫准备到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在日本洗盘子,一定要洗七遍呀!”
“这就是WTO的规则!”教授厉声棒喝。我们不禁悚然动容,睡意全无。
这个段子就刊登在某省官媒上,并不是什么公共知识分子创造的谣言。
其实,稍微有脑子的人都不会相信,知道他是一个虚假的故事,一个励志故事而已。
网上还有德国版、美国版、英国版的洗七遍段子,内容完全一样。
就日本来说,饭店早就使用洗碗机,甚至松下电器在1960年研发出了第一台日本本土洗碗机。
到今天,洗碗机在日本普及率30%左右,在亚洲已经算很高的,尤其饭店普及率很高。
饭店中大量的碗碟,都是直接送到洗碗机清洗。饭店职员只需要清洗前后,对碗碟分类整理即可。
这些洗碗机清洗的很干净,而且对于饭店是一次性投资,其实很合算。
< class="pgc-img">>很多日本饭店不允许职员只用手清洗碗碟,原因有很多。
一是用手清洗,会存在洗不干净的情况。日本人就餐时很重视餐具的卫生,一旦发现肮脏的碗碟就会有很大反应,饭店等于砸了招牌;
二是洗碗机有杀菌能力,比单纯手洗要好得多;
三是洗碗机比手洗要省水三分之二,等等。
所以,用手洗碗碟是几十年前的事情。
这是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中的剧情,说的是美国80年代的事情。剧情距今已经快要50年,是老黄历了。
退一万步说,就算手洗也没有必要洗7遍。
普通饭店职员最多洗两遍,就可以将碗碟洗得很干净。
< class="pgc-img">>对于老板来说,他只需要抽查这些碗碟,感觉不干净的再返工一次即可,有什么必要一定洗7次?
洗7次唯一的结果是,浪费饭店职员大量时间!
在日本饭店,洗碗碟的职员基本都是临时工,按照小时或者天算钱。
对于洗碗工来说,洗7遍没什么了不起,反正翻来覆去都是洗而已,到点下班。
而老板会因此支付更多的薪水,这不是犯傻?
< class="pgc-img">>这个段子也是一种心灵鸡汤,主要说人的诚信问题。
对于诚信,日本人还是比较看重的,这同他们有诚信体系有关系。
萨沙看过一个案子,中国女留学生在日本福岛学习期间,恰好出现了核泄漏。
后来大学询问女留学生,是否因核泄漏损失了租房费用,日本政府会给予一定程度的补贴。
而女留学生恰好租房到期了,退租后住在一个闺蜜那里,并没有损失金钱。
她贪小便宜,还是上报大学说自己有损失,最终得到几千元人民币的补贴。
对于日本人,这点钱没什么了不起。
没想到,大学后来无意中发现真相,立即对女留学生进行处分。
< class="pgc-img">>如果发生在中国,这事怎么处理?
小事一件,将补贴追讨回来然后批评一通,就这么结束,夸张一点也不过是记过处分。
然而,女留学生因为诚信问题,直接被日本大学开除了。
更重要的是,她有了这个问题以后,其他日本知名大学都不会接收她,只能去上收费较高的私立大学。
在我们看来这是很小的事情,但在日本来说这是大事。
身为还没进入社会的学生,就如此不诚信的欺骗金钱,被大学开除是理所应当的。
道理也是一样,洗7遍碗只是一种诚信的表现。
< class="pgc-img">>你既然承诺了洗7次,就应该洗7次。
而将一个碗洗7次,全世界都不会有这种事,除非洗碗的人有强迫症。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月10日,首都文明办发布《公筷行动公约》,号召全体市民共同参与“公筷行动”。多个行业协会也联合餐饮商家发出了相关号召,以此防止食源性疾病传播。
一家连锁餐饮店为每道菜配了公筷或公勺。
公约就要满月,公筷公勺究竟有没有摆上饭店餐桌?食客们用得顺不顺手?连日来,记者探访朝阳、东城、西城等区的多个知名商圈,看看使用公筷公勺是否成了新“食尚”。
新风劲吹
一菜一公筷眼下正流行
在朝阳大悦城7楼的望湘园餐厅,服务员每上一道菜,都会特别放置一双公筷。
“春节之后,大悦城物业和望湘园总部都发了通知,要求门店必须主动提供公筷公勺。”店长魏先生告诉记者,这样的“公筷改革”已持续两个月,13名员工已习惯成自然。
眼下,朝阳大悦城的客流仍在缓慢恢复,近90家餐企开放堂食,占全部餐饮门店数量的97%。每家店铺的饭桌上都摆放着一个小小的标牌,上面写有“安心堂食”字样。
原来,为支持商业服务业复工复产,朝阳区商业联合会在上个月推出了“安心堂食”倡议。配备公筷公勺、结账区设一米线、隔桌就餐……14条细致的条款成了餐饮商家的实用“工具书”。如今,该计划已覆盖全区所有商圈的餐饮门店。
在东城特色餐饮街簋街,公筷公勺就更不是新鲜事儿了。早在2008年,簋街出台了全市首个餐饮服务质量标准,其中就有规定:中餐每桌都须配备公筷公勺。
但在疫情之下,这项制度有了更加严格的升级版。以花家怡园为例,从前一桌餐食只配一两双公筷。如今,酒店严格执行起了“一菜一公筷,一汤一公勺”的制度,服务员不但主动提醒顾客使用公筷,必要时还会提供分餐服务。
在王府中环的一家粤菜馆,餐厅还特别定制了黑色公筷,与此前的白色私筷区分开。一黑一白,两双筷子分别放在顾客左右两侧,显得非常别致。在不少火锅店,除了公筷之外,还特意准备了生食专用筷。
餐饮新风几乎吹遍了本市各大商圈。记者近日走访了西单、崇文门、蓝色港湾、簋街、青年路等地,在随机走访的10家餐饮门店中,8家都主动在上餐时摆放了公筷、公勺或取菜夹,另外两家餐厅也在记者的要求下提供了公筷。
越打星餐厅里,每位客人的餐具都用保鲜膜密封,其中就包括公筷
餐具清洗
两位洗碗工从早忙到晚
餐饮新风让很多人感到欣喜。然而鲜有人知的是,一双小小的公筷,对商家而言却意味着多了一份经营成本。
自正月十六起,越打星朝阳大悦城门店就一直坚持开门营业。昨天上午11时记者来到这里,发现桌上摆放的餐具极为讲究。黑色塑料私筷、褐色木质公筷以及两杯、一碟、一碗,都齐整码放在托盘里,并用食品保鲜膜包裹起来,使用时由顾客自己拆开。如此细致的餐具套装,也是疫情之后的新变化。
“每个工作日,我们大概要接待四五十位顾客。到了周末,这个数字要超过一百人。”门店主管侯国硕介绍说,尽管客流尚未恢复,但因为推广公筷公勺,餐具的清洗和消毒任务却不比从前轻松。
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从前筷子“公私不分”,假如有100位客人就餐,就只需清洗消毒100双筷子即可。但现在,私筷、公筷各有100双,有的汤菜还要专门配公勺。这样算下来,筷勺清洗消毒的工作量翻了一倍还多,再加上采购筷勺的物料成本,每月增加支出五六千元。眼下,餐厅的服务员只有一半返岗,清洗任务陡然增加。两位洗碗工原本的午间三小时休息也不得不压缩了,一直要忙到晚上10时30分才下班。
在西单君太百货商场的一家餐厅里,经理饶先生最近为急剧下降的客流发愁。餐厅里36张大桌,工作日每天却只迎客十来桌。即便经营状况如此艰难,餐厅里还是执行了“一菜一公筷”的制度。
“配公筷虽然没有强制性要求,但这是疫情防控的必然,成本再高也得做。”饶先生说,眼下,公司账面吃紧,并没有再采买特制公筷。但随着经营状况的日渐好转,餐厅正计划采购加长版或颜色鲜艳的筷子做公筷,用鲜明的视觉冲击提升公筷使用率。
公筷推广
餐饮习惯得慢慢培养
“十多年前,花家怡园就已经配公筷了。但不论是顾客还是服务员,那时候使用公筷的意识还不太强。”簋街商会秘书长、花家怡园市场营销总监周梅华说,有些客人嫌麻烦,会主动要求服务员撤掉公筷。我国传统的餐饮习惯就是热热闹闹的合餐,大家共饮一碗汤,共吃一碗饭,方显感情深厚。近些年来,传统餐饮观念渐渐有所改变。尤其是疫情发生以来,使用公筷作为餐桌文明的一种,被更多市民接受并付诸实践了。
“用公筷的人肉眼可见的多了。”市民小叶的父亲是一名医生,所以她从小就知道细菌病毒常在饮食时传播,因此也一直是公筷的坚定支持者。从前,餐厅往往不主动提供公筷,她和朋友聚餐时也不好意思专门索要公筷,“显得很生分似的。可现在,用不着我主动要求,餐厅就把公筷摆上桌了。”
望湘园的店长也有同样的感受。“尤其是商务宴请时,顾客布菜、夹菜几乎百分百用公筷了。”不过,一家人吃团圆饭,常常还是吃着吃着就“公私不分”了,“这也属于正常,餐饮习惯的改变不在一朝一夕,得慢慢培养。”
很多市民都赞成用公筷,但一吃嗨,就不知不觉把私筷插进菜里了。其实,要把一双小小的公筷嵌进人们的生活,功夫更在餐桌之外。“最大的难题在于改变大家的观念和意识,应该做好公筷公勺的使用宣传,让大家明白不是筷子伸进一个盘子里才叫亲密。”周梅华说。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公筷虽然在各大商圈的餐厅成了“标配”,但宣传海报、标语却鲜少出现。记者仅在西单大悦城6楼的一家餐厅门口,发现了一张A4纸打印的提示单,上面写有“本店倡导使用公筷”的字样。
“现在是推行公筷公勺的好时机。我也相信借这次机会,餐饮文明会得到极大的推广。”周梅华说。
对话簋街商会秘书长周梅华
问:什么情况下应使用公筷公勺?
答:两人以上合餐,都应使用公筷公勺。
问:使用时有什么注意事项?
答:公筷公勺是公用的,不能直接拿来入口,夹完菜后应放回原位。用公筷取餐时注意适量,吃不了的也不能再放回盘子里。
问:吃火锅时有必要使用公筷吗?
答:食材要煮沸持续一段时间才能起到消毒作用。所以也应该使用公筷。
问:使用公筷公勺和分餐制是一回事吗?
答:不是一回事。分餐制指的是上菜之前,在尽量保持食物形状的前提下,由服务员按顾客数量分装菜品。
问:与分餐制相比,公筷公勺的优势在哪儿?
答:中国人讲究热热闹闹的“团圆”,整鱼整虾的菜品也不适合分餐。而且对餐厅来说,如果全面实行分餐制的话,分餐和清洗的工作量会大幅增加。所以,它不如公筷公勺具有可行性。公筷公勺本质上还是其乐融融的合餐。
宋代就有公筷公勺了
宋代以前,上层社会吃饭时都是“一人一案”,由专人使用公筷公勺为食客夹菜。
《西湖志余》记载,宋高宗每顿饭都要摆上两双筷子和两只勺子,其中就包括公筷和公勺。凡是他认为自己爱吃而且吃得完的饭菜,都先用公筷和公勺分到一个大盘里去,剩下的饭菜则分赏给宫女。皇后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朕不想让别人吃剩饭嘛!”
宋代以后,商业繁荣,食材丰富,烹饪方式多样,寻常百姓也走出家门享受美食。饮食成为社交手段,象征着分享、热情的合餐制,逐渐变成社会主流饮食习惯。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朱松梅
流程编辑:tf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