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新京报》报道,近日,记者在北京卧底两家必胜客餐厅发现,其后厨存在多种食品安全问题:食材不按时废弃;将过期食材“化整为零”售卖;烹炸用油长期不更换,相关指标超标近一倍……目前,其母公司百胜中国控股有限公司发布声明称,已对涉事两家餐厅闭店调查。
知名餐饮企业本应带头遵守法律法规,为消费者提供安全的产品和服务,结果其后厨里竟然藏着这么多见不得光的事情。
过期食材不“过期”,并非个例。很多网友表示,餐饮店大多存在类似问题。比如,去年有媒体记者卧底大润发超市济南某分店,发现店员每天上班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处理隔夜肉,不新鲜的肉特价卖,产生酸臭黏液的肉冲洗后再卖,发臭变质的绞成肉馅儿或灌成香肠……
2015年开始实施的修订后的食品安全法被称为“史上最严”。之后,相关部门又积极推动食品造假行为入刑。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又提出,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
然而,高压态势下,涉及食品安全领域的案件仍不在少数,这暴露了当前食品安全保障制度的薄弱点:一是监管部门的查处效率有待提高;二是对查出问题的商家惩戒力度不足。有企业信息查询平台上的资料显示,上述新闻中涉及的一家餐厅今年3月便因操作间食品原料超过保质期,被有关部门没收违法所得337.01元,罚款5万元。可见,其并未认真整改,这与违法成本较低有很大关系。此外,出于追求利润和控制损耗成本,一些门店管理人员往往选择铤而走险。
节约成本无可厚非,问题是不能把过期食品的隐患和危害转嫁给消费者。守护“舌尖上的安全”,亟待法律发力。今年4月,成都高新法院公开审理一起火锅店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案,付某某因授意店内两名员工将顾客食用后的废油回收加工制成“老油”,再将“老油”添加到新锅底中对外销售,被当地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最终,付某某被判10倍罚款1376万元,并获刑10年。对该判例,网友们拍手称快,这对商家来说显然会起到极大的震慑作用。
打造一个品牌、赢得良好口碑,需要长时间的积淀和坚守,但毁掉一个品牌也许一次“危机”就够了。对此,涉事商家自然要彻底反思、整改,其他商家也要引以为戒。
合力守护餐桌安全、百姓舌尖上的安全,依然任重道远。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前,“315”晚会曝光汉堡王使用过期面包做汉堡,随意篡改鸡排鸡块等产品的保质期,食品安全这一话题再次发酵。
每年的3·15像一个定时响起的闹钟,不断提醒着餐饮人,在越发严格的食安环境下,餐饮企业更应时刻警惕食安问题。
< class="pgc-img">>7月16日,因为疫情推迟几个月的央视3·15晚会开播,快餐巨头汉堡王被点名。
根据“315”晚会报道,南昌汉堡王的数家门店员工在制作汉堡过程中,没有按照规定使用足量食材,番茄、芝士等食材缺斤短两;员工修改食材保质期标签,使用过期的面包等食材,而这些行动也都是经过门店老板授意的。
7月16日晚,汉堡王(中国)方面就“315”晚会点名做出回应称:“已立即成立工作组并对相关餐厅进行停业整顿调查,报道中提及的江西南昌餐厅,与“顾客为王”的企业宗旨严重背离,辜负了广大消费者对汉堡王的信任,对此汉堡王表示深深的歉意,将全力配合政府部门进行调查,并对该事件进行严肃处理并引以为戒。”
曝光汉堡王位于南昌市的红谷滩天虹店、南昌王府井店和铜锣湾店后,3家门店停止营业后,在大众点评的搜索页中也已经消失。
近日,又有消费者曝出在济南海底捞连城广场店就餐时,在乌鸡卷中吃出硬质塑料片。海底捞工作人员随后将剩余乌鸡卷撤走回收,并提出本单免单并赔偿500元火锅券的处理方案,但消费者拒绝该方案。
7月20日,据多家媒体报道,海底捞方面表示,已于第一时间向顾客道歉并陪同顾客检查。经排查,此事为供应商工厂灌装环节员工操作不规范,导致产品标签掉落到产品中,公司将对供应商按管理制度处理,并要求供应商及门店加强规范。
疫情过后,餐饮企业对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都应当有更严格的标准、更细心的维护,更要有常态化的机制可以依仗。食品安全的质量把关,功夫应在平时。
无独有偶,近日知名火锅品牌小龙坎爆出了2020年以来,最严重的食品安全事故,登顶微博热搜榜首——
日前,中国裁判文书网发布一则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人民法院的刑事判决书,披露了知名火锅品牌小龙坎在榆林的一家加盟门店两年间用地沟油制成火锅锅底,销售给顾客食用,涉案2吨多。
随后,小龙坎发布道歉声明,称已在2019年配合事发当地部门处理了此类事件,并且终止与这家店的合作。
而这已不是小龙坎第一次爆出食品安全问题。
2018年,网络曝光了小龙坎在吉林、哈尔滨、江西的3家店把残羹剩饭带到后厨、利用大桶进行底油收集以及存在肉类即将过期、餐具不消毒等问题。
今年6月,四川省市场监管部门披露了泸县云锦镇渝味小火锅回收油案件,涉及到了小龙坎、蜀大侠等知名餐饮品牌。
这般频频“踩雷”,与小龙坎不断降低加盟门槛,且疏于对加盟商的管控有着莫大的关系。可以说,加盟商管控已成为餐企运营的一大痛点。
在餐饮市场普遍品牌化、连锁化、规模化的当下,餐饮人要意识到,在这片红海中要想真正实现长足的良性发展,一定要长期维护品牌声誉和品牌价值,将食品安全付诸于行动。
任何一家餐厅,任何一个餐饮品牌,都需要通过每一餐、每道菜,与消费者逐步建立联系,这是一个在消费者心中建立信任账户的过程。
小龙坎要想挽回形象,还要从内部正本清源。注重门店监督,督导定期巡查帮助门店及时发现并整改问题,避免因个别门店的食安问题而影响整个品牌。
夏天是食安问题集中爆发的时段。上个月,“夏日冷饮”专项检测启动。南京市玄武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对“夏日冷饮”进行了专项抽检。结果显示,在此次抽检的16批次果茶、6批次食用冰中,喜茶旗下有5批次产品被检出问题。
回顾近几年出现食安问题的餐厅,不难发现其症结往往都相似:员工操作不规范,食材管理不规范,后厨环境脏乱差……而最可怕的是,餐饮经营者没有食安意识,管理中没有相应的操作标准、规范。
餐饮企业不能想着只靠“人治”来管理,一定要靠制度。要将食品规范操作纳入评分体系,关联到员工的收入、晋升等。只有用制度画出条条框框,将奖惩措施落实到个人,才能更好地规避违规操作这一现象。
曾荣获米其林星级餐厅荣誉的鼎泰丰对于餐厅员工有两项特别的规定:其一,只要员工穿着餐厅制服,无论在哪里都必须向军队行军一样两两并行,而且不能嬉笑打骂,因为员工的所有行为都会影响食客心目中的餐厅形象。其二,餐厅服务人员每隔两个小时都要回到休息室,从左肩到右肩,从前胸到后背,进行身上毛屑的清理。此外还需要互相反复再检查一遍,以保证客人的餐点中不会出现毛发。
这样,在日常抽查和反复核验中,员工们便会习惯成自然地在这一过程中将食安细节逐渐执行到位,让白纸黑字的规章制度真正落到实地。
食安面前无小事,这其中既少不了管理者的担当和责任,也少不了餐厅工作人员的重视与协作,唯有大家都守住底线,餐饮安全才有未来可言。(本文转载自杨铁锋)
饮界近期频繁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正让消费者忧心不已。
9月8日,有网友在微博发文称,自己的外卖吃到一半时突然发现里面竟然有一只黑色的不明生物,疑是蟾蜍,后经微博自然人文科普大V@博物杂志确认,该黑色不明物体的确是蟾蜍。如此耸人听闻的事,很快便在社交网络上引发热议。
< class="pgc-img">>9月2日,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2020年第33期省级食品安全抽检信息显示,知名艺人薛之谦参与投资的上上谦火锅长宁店内的热水杯-朴素黑色杯和调料碗均被检出大肠菌群。
食安问题为什么那么难解决?到底有没有办法避免呢?转门面网小编认为,大部分食安问题都和门店的食材采购管理以及内部操作流程有关。要想避免出现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严格执行原料采购“索证”制度,严把进货关
食材的质量和餐厅的“命运”紧密相关,不合格的食材轻则导致出品口感不佳,直接影响顾客对餐厅的满意度;重则引发食安问题,面临法律的惩罚。
原料采购作为把控食品安全问题的源头之一,理应是餐企监管的重中之重。餐企只有严格执行原料采购“索证”制度,严把进货关,强化食品安全溯源管理,才能让消费者吃得放心吃得安心!
大型餐企外采食材时往往会选择和集中供货的供应商长期合作,因此,选择正规的供应商十分重要。在挑选供应商时,一定要注重查看其相关食材的食品安全资质以及操作流程等。
小餐馆来则往往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进行食材采购。比如分散采购,不同的原材料由不同的供应商提供,或是直接去就近的菜市场购买。不管是哪一种方式,都要确保食材健康、安全,不能为贪小便宜采购不合格的食材原料。
在此,转门面网小编要特别提醒各位餐饮老板,现如今,舆论的力量非常大,如果采购把关不严、对原料采购索证制度执行松懈,一旦被曝出食安问题,餐厅将面临难以挽回的损失。
< class="pgc-img">>注:2018年北京一学院餐厅因采用不合格食材且未遵守原料采购索证制度被依法查处
加强食品原料的验收与管理,严禁不合格产品出入库
< class="pgc-img">>早在2018年时,便有餐饮企业因未按规定建立并遵守进货查验制度采购了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材而被食药监局依法查处。
要避免食安问题,餐企还要加强食品原料的验收与管理,严禁不合格产品出入库。
在食品入库前,应对食品进行逐项检查,核对无误后方可入库;在食品入库后,要注意避免存放时间过长,降低了产品质量。同时亦应经常倒仓检查,禁止不合格食品出库。
加强食安自查,严格执行食品卫生安全操作流程
开展食品安全自查,对于餐饮品牌而言,除了能很大程度地避免食安问题外,还能潜移默化地提升自身产品质量和服务。比起总在食安问题发生后“公关”,主动检查并同步消费者相关信息,也更能提升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和安全感。
自2019年开始,海底捞、喜茶、茶颜悦色等餐企开始在网上公布自己的食品安全自查结果。茶颜悦色每个月都会在其公众号发布一次食品安全自查报告,公布门店的食品安全隐患以及整改要求,并通报批评表现不好的门店。其创始人吕良就直言,这种“自曝家丑”的方式,也是一种倒逼,把自己放在顾客的角度,去看待卫生问题,与其等着别人捅,不如自己捅。
< class="pgc-img">>注:图为茶颜悦色2020年5月食安自查报告节选
总结
在海底捞的官网上,醒目地挂着两句话:“海底捞可能有两种死法:一种是管理出问题,死亡过程可能持续数月甚至上年;第二种是食品安全出问题,一旦发生,海底捞可能明天就会关门,生死攸关。”
食品安全是一道高压线,是不容许任何人踩踏的,大到海底捞,小到档口店,都要时刻谨记这点。制定完整的食品卫生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营造卫生健康的就餐环境,餐企才不会因食安问题而突然“翻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