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月25日,以“新餐者降临”为主题的消费升级·生活美食高峰会在上海举办。论坛由开始吧主办,中国好餐厅、超越会、MIGHTY MEDIA、众美联、爆品战略研究中心、二更联合承办。
“很多人认为消费升级就是物质生活好了,人们花更多的钱购买物品,或者说用更高的价格享受更好的服务。但这都不是我们理解的消费升级。真正的消费升级是个性化需求得到满足,是对标准化需求的升级。”开始吧创始人、CEO徐建军为论坛做开篇演讲,他认为,时代的发展和需求的变化对新餐者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新的餐饮创业者应该创造内容,去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而不是成为单纯解决需求、解决时间的工具。
峰瑞资本创始合伙人李丰提出:“消费升级对于会做品牌的人而言,是一个无可比拟的好周期,中国一定会出现难以想象的世界级消费品牌。消费升级周期当中,注定有一些品类长得更快更大,尤其是当它带有精神属性的时候。”
消费升级解构了传统餐饮行业的既有框架,消费需求的迭代从经营方法、运营能力、品牌战略到供应链配置等多个维度,对餐饮行业提出了变革需求:跟上节奏,老树亦能长青;跟不上,入行即被淘汰。然而行业的迭代不能被浪漫化,它是许多餐饮人日以继夜的实践和积累,需要长久的关注和检验。爆品战略研究中心创始人金错刀在主题演讲中提到,消费者掌握着话语权,价格敏感型消费正在崩溃,新的消费核心是产品价值。
<>多数的商业活动(创业),都是一个输多赢少的活动,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并且持续胜出的,一定是掌握了其他人没有的商业逻辑,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商业模式。
一个听上去很美的商业模式,可以让年轻的创业者轻松拿到数百万的投资,拿到财富之门的钥匙。
在很多个成功案例的唆使下,人人都开始创业,形形色色的商业模式也随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然而,有多少能走到最后,甚至,撑过1年呢?
有多少人真正明白,什么样的商业模式,才是真正能够发现、实现、并且放大价值的? 更重要的是,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
这个简单、经典且国际通用的分析框架:九宫图,可以帮助你判断一个商业模式是否经得起推敲。
这一工具的基本思路是:利润取决于收入结构与成本结构。
?在收入结构中,细分市场的选择、通路的选择和发展客户关系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在成本结构上,有哪些关键的核心资源,基于核心资源衍生哪些核心业务,这些核心业务需要哪些核心伙伴是至关重要的。
?在成本结构与收入结构之上,企业有没有独特的价值主张是所有分析的出发点,如果没有独特的价值主张,则一切皆罔然。
基于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我们对九宫图稍作调整,将核心伙伴用资本替换,仍然保留成本结构和收入结构的基本分析框架。
如何设计和优化独特的价值主张,这是在设计一切商业模式框架之前,最核心的问题。
价值主张
设计独特的价值主张,目前比较可行的,就是从发达国家复制到中国,当然,不是盲目的复制,而是在长期的行业经验中,发现顾客的“不满意”,进而挖掘痛点。
抓住了痛点,就是初步发现价值,这时候就需要将新技术与本地的文化进行结合。像医疗技术、VR这样的领域,都存在着大量机会。
仅凭一个idea就成功创业、融资,似乎已经行不通了。建议大家去美国、德国和以色列看看目前最尖端的技术和商业模式,尤其是以色列。
资本策略
在中国,金融阶级非常的强势,所以企业的资产构成对最终盈利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企业设计和优化资本有一些基本的思路,比如可以将一些非核心功能外包,让资产尽量变轻,从而节省资本。
上市无疑也是企业筹集低成本资本的途径;同时,如能创造良好的正现金流并管理资本,企业就能实现长期的价值增长。
在资本策略这方面,要在不违背良心的前提下,适当提高自己讲故事的能力,也就是在必要时融资的能力。
最好的例子就是途家网,每年8个亿,6个亿的亏损,盈利遥遥无期,但由于创始人擅长讲故事,融资能力强,资金链未曾断裂过。而格力空调的董小姐,几乎一半的利润都是来自资本操作,足以见得资本策略对于企业发展的意义所在!
核心资源
什么叫资源?资源就是一个企业区别于其他企业的内在要素,它必须是稀缺、不可复制和不可模仿的。
有形的也好,无形的也罢,若核心竞争力能与企业文化融合在一起,那它就是独一无二,任何别的企业难以模仿和超越的优势。关于资源,有2个典型案例:
小南国,著名餐饮连锁。利用它成熟的供应链管理优势,将所有原材料供应商搬上了互联网,诞生了“众美联”--餐饮酒店B2B国际采购平台。该企业已经在美股上市。
绿城房地产,用相似的模式,将房地产行业的供应商搬上网,让各大房地产开发商能够以和绿城一样的价格,买到各种产品和服务。
而同样的模式,绿城电商更难以复制,主要是因为行业的特殊性,房地产行业相对于餐饮行业,各种资源的获取成本和难度都较高。
资源越独特和稀缺,越难以被淘汰和取代,比如说现在很多实体经济都想转金融,但如果拿不到金融牌照,盲目进入P2P大军,结局多数是死。
核心业务
核心业务是一个企业与竞争对手形成差异化的核心载体,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商业模式的能级。考察核心业务的基本出发点有3个:
业务的可扩展空间
业务所在领域的竞争格局
业务在生命周期线中的位置
在正式决定在某个业务中投入资金和心血时,我们最好弄清楚,该业务处于整个产业的哪个位置,同时在一个产业中,更为年轻的产业是首选。
如何建立和优化我们的核心业务呢?
第一个选择是在新兴产业建立核心业务;
第二是在垄断转向竞争的领域建立核心业务;
第三则是具备优势后,在核心业务领域实施收购兼并。
比如著名的苏宁集团,与韩国最有名的整形医院合作,开美容整形连锁。这就是在具备了市场和资金优势后,在新兴产业(医美)实施收购兼并。具体成效如何,相信我们很快就会看到。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很多人认为在传统行业里已经没有机会,到处是红海,其实不然。余教授认为传统行业里,有2个领域仍然值得关注:教育和医疗。这两个领域由于其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强大的可扩展性,从红海中独辟蹊径也不是不可能。
细分市场
细分市场,决定了一个商业模式能否锁定客户。成功的细分市场策略,能够将资源集中于最有价值的市场。什么叫有价值的市场?就是具备较强消费能力、在财富分配中占据较强势地位、且获得成本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小米的例子告诉我们,曾经的屌丝经济已经渐渐露出了它的弊端。余教授的观点是:如果你的产品和别人质量差不多,绝对不要卖得比别人便宜。只有目标市场具有较强的消费能力和意愿,品牌才有溢价的空间,企业才能获得长远的发展。
要优化市场细分的策略,就必须要考虑B-C, B-B, B-G(Government)之间的迁移,政府重点投资的领域,如环保、医疗等,都非常值得去深挖。
同时,在市场拓展时运用多品牌的战略,并且开拓国外市场,都有助于我们在某一细分市场中快速占据优势地位。
客户关系
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愈加深入和彼此依赖,则商业活动的持续性愈强,盈利空间愈大。
现在所谓的客户关系,已经不再是单纯地我卖你一个产品,然后提供一些售后服务。越来越多的企业倾向于向客户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在品牌价值建设方面也从功能导向转向了情感导向,并且对关键客户进行重点的聚焦。
吸引客户的也许是产品的功能、性价比,但让客户留下的,往往是情感。
渠道
渠道,是最终实现价值的决定性环节,所谓“渠道为王”绝不是一句口号。
一个好的渠道,其成本、战斗力(狼性)、以及它在社会渠道结构中的变化趋势,都需要我们重点考量。
而想要优化企业的渠道,主要可以采取三种方法:销售外包、电商、以及开发特定的寡占型渠道。比如说对于矿泉水来说,动车就属于寡占型渠道。
在企业面临商业模式突破的过程中,通过分析如上的九个模块,并对每一个模块的可优化空间进行思考,之后在组合的基础上设计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策略,但是,新的商业模式设计仍然是一个既包括科学也包含艺术的过程。
>互联网等多重原因的冲击下,传统的餐饮行业面临极大的转型压力。迎合年轻人市场,重新调整品牌战略,并想尽一切办法提高运营效率,是餐饮企业试图跳出传统思路的出口。在运营效率上,部分企业开始看到了供应链标准化带来的机遇。
12月13日,中国饭店协会、国际天食集团有限公司(原小南国餐饮控股有限公司,下称“国际天食”)和众美联集团(下称“众美联”)共同发布了标准餐饮供应链,推出中餐、面点、日料、甜品、咖啡西点五大系列标准餐饮供应链的行业解决方案。餐饮行业的供应链标准化,包括食材研发标准化,寻找源头供应商和食品工厂代加工(OEM)以及冷链物流等供应链服务的标准化。
众美联集团董事长朱晓霞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供应链标准化可以让餐饮企业在平均净利润率上增加5个百分点。全国前100名的餐饮集团平均净利润率也不过5%。
中国餐饮标准化程度不到30%
从整体数据来看,经历了寒冬的餐饮业正在逐渐复苏。
中国烹饪协会发布的《2016年餐饮市场分析及2017年市场前景预测》显示,2016年,全国餐饮收入35799亿元,同比增长10.8%,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9213亿元,同比增长6%,两者增速分别较上年同期降低0.9个、1.0个百分点,预计2017年餐饮市场总体规模将突破4万亿元。
然而,如此大规模的产业却面临极度分散的难题。朱晓霞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究其根源是产业标准化的缺失以及供应链的落后,经营效率低下。和美国以及日本这些餐饮标准化程度高于70%的国家相比,中国目前的标准化程度不到30%。
“现在谈中国的标准化还是伪命题,食材、加工、料理每个环节都有非标准的因素。”朱晓霞说,中餐标准化难度也特别高,这是制约中国餐饮业标准化、连锁化、产业化的最大瓶颈。
朱晓霞说,餐饮供应链的标准化是很多业内人觉得不可能的事。但因为标准化受益的除了因效率而净利润提升5个百分点的餐饮企业,还有大量做OEM(代工)的食品工厂。
以国际天食为例,朱晓霞表示,为该公司提供代加工服务的工厂有90多家,会根据该企业的研发配方生产半成品或7~8成成品。其中一家为其代工生产红烧肉半成品的工厂,之前的订单规模不到1亿元,现在的规模达到了6亿~7亿元。
从亏损到盈利的经验
国际天食创始人王慧敏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提高供应链的标准化程度可以简化供应链层级,有效提高整体的运营效率。“比如厨房面积减小了,人工精简了,运输成本也下降了,最重要的还有食品可更好追溯,安全也可以更好保障。”
王慧敏的另一个头衔是上海市餐饮烹饪行业协会会长。2015年的巨额亏损给了从业30年的她当头一棒。根据国际天食的财务数据,2015年末,公司的净利润为-9841.7万元,主营利润率为-4.62%。
除了参与供应链的标准化,在企业运营效率上下功夫,还必须根据市场的需求不断改变。“年轻人想要的,就是方向”。2016年末和2017年中,国际天食的净利润逐渐回归了正值,分别为3424.6万元和3068.7万元。
在王慧敏看来,现代餐饮市场已经和零售打通了,餐饮和便利店、超市的边界快速模糊。为了满足年轻人的用餐需求,企业也在引进日本的休闲餐饮品牌,试图与市场和国际更好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