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是人民最重要的东西,民以食为天,无论何时餐饮业都可以说有需求,而且不会被电子商务打败,正是这样许多人喜欢从事餐饮业,只是做餐饮的人多了,需要更多的员工,现在招人可不容易了。
< class="pgc-img">>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不想在餐饮业工作呢?
如今许多年轻人不愿意从事餐饮业,他们更愿意在工厂工作,而不是在餐饮企业工作。也就是说,工资很低,没有加班费,有很多规定,几乎没有假期,有些人必须休假,有些人必须休假,新年不好,福利待遇不行。
1,低工资,
仍然是年轻人不愿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毕竟他们进入餐饮企业,基本上是从基层做起的,做一个普通的服务员,工资是两三千元。如果你想升任工头,只要三四千元的工资,可能要三五年。(所以大部分人都是迫不得已为了生活去做)
< class="pgc-img">>2,时间长,
餐饮业没有加班费这么一说,虽然有早班和晚班,基本上客人什么时候走你什么时候下班还要卫生收拾完这都是常态,如果你想升职,就要主动从早到晚地工作。如果你说这是愉快的,那就是一种考验。如果你说这不愉快,那就是剥削劳动力。
3,得不到尊重,
在国内这个环境下,众人的观念都是服务员低人一等,所以做服务员的时候不受人待见,客人根本不把服务员当回事,还有就是普遍酒店入门槛比较低,尤其是客房部餐饮部安保部,这几个部门是只要你能吃苦没学历都能进来,总而言之国内这环境下大家的观念都是做服务员没面子低人一等,比如说你做服务员想找个好点的对象都不容易,人家一听你是服务员立马就不想和你多说了,哪怕服务员和文员的工资一样或者文员的工资没服务员的工资高,别人心里第一反应和潜意识还是会觉得文员不错听上去不错,起码是坐办公室的,但是没人会觉得做服务员好的,不论你在哪个五星奢华酒店做服务员在旁人眼里都是上不了台面的工作
< class="pgc-img">>4,升职
许多人想升职,但他们经不起艰苦,最后他们只能一直做一个普通的服务员,这种薪水自然留不住人,他们更愿意去工厂,毕竟他们不需要为了两三千元加班费,如果他们加班,工资可以达到四五千元,这比做一个谦虚的服务员好多了,就算熬过几年你升职了也还是要做服务员的工作,工资也高不了哪里去,压力也会越来越大了,最后改行,钱也没有,职位也没有,尤其现在老板领导喜欢画饼,现在的年轻人不傻又非常的个性,
< class="pgc-img">>而且,餐饮业还是全日制的,尤其是春节期间。其他行业都在放假,但餐饮业还需要上班,这就意味着你做了这行之后,每年都想不起回去过年了。
这是一份薪水低、加班多的工作,过年不能回家团聚。谁愿意一直忍受?当然,没有年轻人愿意这样做,对未来餐饮业是一大考验。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第 3945 期
作者 | 餐饮老板内参 内参君
大厂人被优化后卖起包子
网友:这样做生意迟早要黄!
逃脱“班味”,许多大厂人仍前仆后继入局餐饮。
最近,《四个被优化的大厂人,卖起了包子》的报道在网络上引发热议。
在杭州,四名阿里P7级别员工在被优化之后,凑一起开了家包子铺。这从没做过餐饮的四个人原本在大厂的岗位是HR、交互设计师、产品经理、运营,带着“大厂赋能”的思维方式,试图将门店打造成一个跨界融合的综合体。
他们开的这个包子铺将近20平米,装修是黑红色系,除了包子,也卖鸡尾酒、烧鸟,甚至还有书籍。店长在接受采访时还表示,要将包子铺做出“家”的感觉。
除了“四不像”的定位以及繁杂的产品线,还有一个雷点是价格“刺客”,包子9.9元一个,一份肥肠饭售价40元,一份鲍鱼炒饭带两瓶饮料的价格则高达108元。
据报道,该店的自然流量一直不太理想,门店开业后的前两个月,每天靠自然流量,基本只能卖出几十个包子,每个月都会亏五万左右。
但目前几位经营者非常“松弛感”,还表示未来还可能卖更多无关的,有网友吐槽:像极了曾经到处拓展新业务的大厂们。
这种“玩咖”性质的餐饮创业我们看不懂,可能也没什么参考意义,但却反映着“大厂离职做餐饮创业”仍是一个热门选项。
去年轰轰烈烈的开店大军
现在还在坚持吗?
去年,腾讯、阿里云、B站、爱奇艺等互联网大厂先后传出裁员信息。例如据腾讯2023年一季度财报,裁员比例接近了10%。餐饮业这样一个看似低门槛的行业,突然变成了“温暖的避风港”,许多大厂人拿着赔偿金入局开店。
他们中有的是自己开店,有的是加盟连锁店,有的是合伙人,有的是主理人。有的是做快餐,有的是做火锅,有的是做烧烤,有的是做咖啡。有的是在一线城市,有的是在二三线城市,有的是在乡镇,有的是在旅游景点。
但去年的餐饮倒闭情况大家也有体会。在价格战、内卷、消费理性的多重高压下,这一年中,有接近136万的注销餐饮企业,隔壁的奶茶店还没认清店名,转天就变成了其他烘焙店……
而今年上半年的倒闭情况只会更惨烈。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30日,国内餐饮相关企业注销、吊销量也达到惊人的105.6万家,“逼近”去年一整年了。其中,仅仅第二季度,倒下的餐饮居然有60万家左右。
最近,还有自媒体报道了几位被互联网大厂抛弃的人,从高级时尚的写字楼扎入到餐饮行业中,但这条赛道远没有他们想的那么简单。
其中一位“受害者”加盟的拌面档口短短一个月,就眼看着八万多元补偿金,就像打水漂一样消失,亏损近十万,这是跳入了快招公司的陷阱。还有一位“受害者”试营业了麻辣烫和黄焖鸡都赔钱之后,终于下定决心卖渔粉,中间倒是拿到投资顺利开了8家门店,但坚持经营到今年4月份,只有第一家渔粉店在盈利,整体亏掉了自己的六十万和投资人的两百多万。
企查查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新增餐饮企业达到318万家,其中,上半年全国新开了168.9万家餐饮店。而刚过去的2024年上半年,这个数据是131万家,增幅明显收窄,回归到平稳的状态。
但基数仍在那里,而相比去年,内参君还观察到,餐饮创业惨淡的局面已经开始转移到了三四线等或者县城市场。
年轻人返乡做餐饮
成为创业重灾区
“今年的情况是,上半年收进的设备多了三四倍,而且出手周期变长了很多,现在餐饮创业者都谨慎了许多,另外,相比北上广这些一线城市,近年来三四线或者小县城开店的意愿更强。”专业餐饮二手设备回收商狗哥这样跟内参君说。
他表示,现在年轻人离职做餐饮太普遍了,还有直接做餐饮回收的,“我有两个徒弟也是大厂人,一个曾在饿了么,一个曾在小米”。
或主动或被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返乡创业。有开民宿的,有做电商的,但很大一部分是做餐饮店。这最直接的原因是,餐饮业的创业门槛相对较低,且现金流快,减少资金压力和不确定性。
此外,受到头部餐饮下沉的影响,下沉市场被认为市场广阔。去年被称为餐饮行业的“下沉元年”,头部餐饮品牌在一线城市竞争异常激烈。为了寻找新的增长点,许多头部餐饮企业开始集体下沉,进军二三线城市及小县城市场。这一现象让在被众多餐饮创业者效仿。
内参君总结,年轻人回乡创业的品类和特征主要集中在以下两点:
1、咖啡和奶茶是最主要的两个赛道。奶茶和咖啡已经有了大量成功的品牌和连锁模式,创业者可以选择加盟,或自助创业。这两类都容易成为社交场所和打卡地点,符合当下年轻消费者的消费习惯。GeoQ Data品牌数据显示,咖啡品牌在县域市场咖啡门店总计约5454家。其中,有3700家诞生于2023年一年之中。可见,咖啡正成为县域经济新业态中的明星品类。
2、其他网红属性强的餐饮项目。这些餐饮项目通常具备视觉冲击力和社交媒体传播力,如独特的装修风格、创意的菜品或消费体验,能吸引大量用户打卡、分享。对于创业者来说,这种快速获得曝光和流量的能力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因为它能够在短时间内帮助店铺积累人气,迅速扩大知名度。
只是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楼塌了。
“一些去年火了的网红品类,今年疯狂倒闭,比如安徽板面、冒烤鸭、烤鱼等,另外,在下沉市场有个特点是新进餐饮人机会少,市场被一些本地餐饮(当地特色)老店强势占据着,难存活”,这是狗哥观察到的情况。
餐饮小白
死于“理想化”
餐饮行业并非乌托邦,而是一个需要真刀真枪拼杀的战场。据各方面反应,今年餐饮小白入局已经少了很多,更多的还是一些餐饮老炮在反复尝试与挣扎。分析失败原因往往是以下几种:
1. 理想化思维,过于一厢情愿
或许是出于对“自主掌控命运”的向往,或是希望回归简单的生活,年轻人带着美好的理想和激情辞职返乡创业,但当理想与现实相碰撞,他们可能都低估了餐饮业的艰辛与挑战。
他们对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的理解可能并不深入,往往凭借个人喜好或在大城市的经验,认为可以将这些模式直接复制到家乡。或者希望开设一家与众不同、符合自己理想的餐饮店。然而,忽视本地市场的消费习惯、饮食文化和竞争环境,会导致创业初期就走入误区。
2. 缺乏0到1的经验,以及精细化运营能力
许多年轻人返乡创业后,发现实际运营与他们想象的轻松和自由截然不同。“虽然当老板,但却比员工干的多,变成了一个人全能,人力、品控、运营、采购、财务、商务、销售、理货、打包、服务员、保洁等等通通都得干”,一位餐饮创业者在社交媒体上分享。此外,下沉市场的消费者总体收入水平较低,餐饮经营者需要更加注重成本控制,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并且提供具有高性价比的产品。
“有钱去前辈合伙,没钱去餐馆打工。总之先搞清楚这一套流程,再来干餐饮吧。”狗哥提醒餐饮小白们,不要盲目入行,在进入行业之前,起码要对整个餐饮链条有一个感知。
3. 过度依赖新媒体,忽视实际经营
年轻人自以为天生有着“流量”思维,对短视频、直播等营销很熟悉,但这类手段并非万能。许多年轻创业者自认为大厂人掌握了社交媒体运营手段,以为一开直播、发几个短视频就能吸引大量顾客,轻松引流。然而,他们往往忽视了餐饮业的本质:产品质量和服务体验。如果餐饮产品本身不过硬,店内服务不到位,再多的营销投入也难以弥补。
4. 没有长期战略规划
年轻创业者往往过于关注眼前的成功,忽视了长期发展战略。“一些年轻人餐饮创业有个特征是短视,他们赚到的钱会都放进自己口袋,没有胆量也没有战略思维说把一部分拿出来,去更多的项目开发或提升”狗哥这样评价。在缺乏长期规划的情况下,一旦市场热度减退,店铺很可能陷入经营困难。
小结
餐饮老板内参、CEO秦朝,曾在《餐饮朝前看》上这样说道:“正面的繁花入眼,也往往会给置身其中的行业人制造假象,尤其是大量不惜拿着全部积蓄盲目进军餐饮的小白。”
尽管餐饮业看似门槛较低,但它同样需要专业技能和市场洞察力。大厂员工转型进入餐饮业,需要放下过往的光环,从零开始学习餐饮行业的运营知识。同时也需要深入了解本地市场,尊重并融入当地的饮食文化,而不是简单地将大厂的思维方式和商业模式直接套用。
餐饮业是一个充满机遇但也充满竞争、快速迭代更新的行业。对它的法则有所敬畏,有所付出,才有机会存活,才有可能发展。
严重缺人!新店马上要开业了,店长还没招到,大家有推荐的人吗?”老何在上海餐饮群里,发布了这么一条招人信息。
在这个群里,各个餐饮老板们发得最多的消息就是招聘信息。如今餐饮业又一岗位急缺人,平均月薪过万,却面临招人难,这是为何?
根据餐饮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预测到2022年,餐饮业门店将达到2000万家,其中店长人员的缺口将达到1000万人,店长这个餐饮岗位面临着大量缺人的现实情况。
< class="pgc-img">>在北上广深等一二线城市,餐饮店长月薪过万已经是平均水平了,在三四线城市,店长的薪资待遇最低也可达到6000元。
再加上餐饮业包吃包住的情况,跟那些在写字楼上班不包吃包住的白领相比,餐饮业店长的薪资比这些人至少高了近2500元。
举个例子,在上海在写字楼一个白领月入过万,不包吃住,除去吃喝住房,实际到手只剩7000元左右,而一个餐饮店长,到手的工资却是实打实的10000元。
< class="pgc-img">>这么高的薪资,待遇也挺不错的,那为何00后不愿意干呢?为何还面临招人难的困境呢?
第一、工作劳累
餐饮行业可以说是最累的工作之一,作为一家餐饮店的店长,西北莜面村创始人贾国龙曾经表示,“996算啥?我们西贝都是715,白加黑,夜总会”,翻译过来就是,每周工作7天,一天工作15个小时,从白天干到晚上,夜里还总开会!
店长确实就是这么辛苦,餐饮服务员普遍每天工作时间都超过10个小时以上,那么对于一家店的店长而言,一天的工作时间超过12个小时以上,而且都是站着上班,没有地方给你坐。
工作时间长,让很多00后和90后的年轻人直呼接受不了,由于餐饮业的特殊性,需要全天候的营业,无法做到每天工作8小时。
如果是烧烤门店,店里有做夜宵的,一般还需要两班倒,晚上没有凌晨两三点根本就下不了班,如果是在夏天,天气炎热的时候,夜班需要从晚上9点一直上到第二天早上六七点,晚上这么长的营业时间,让很多年轻人看到都怕。
< class="pgc-img">>吃青春饭
餐饮店长这个岗位,其实也是吃青春饭的岗位,基本上连锁餐饮店长都需要35岁以下的年轻人,超过40岁的店长屈指可数。
为了让门店更能够吸引年轻人就餐,餐饮店的服务员,店长等各个前厅的岗位人员基本上都是年纪在30岁以下,超过30岁的服务员很少见。
< class="pgc-img">>这就导致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诞生,店长这个岗位很缺人,但是每家餐馆老板只想找35岁以下的年轻店长,不愿意找40岁以上的,这也是餐饮业的一个通识,大家都是这样做的。
而年轻人看到这么辛苦的工作,又不愿意去干,毕竟全年无休,一天需要干15个小时,还需要面对提升门店业绩的压力,这让很多年轻人直接选择了抛弃。
< class="pgc-img">>社会地位不高
所有的服务行业都是如此,社会对其认同感很低,对从业者缺乏应有的尊重,经常看到顾客骂服务员和店长的情形。
而在欧美国家,服务员,店长这个岗位反而是很让人尊重的一个职位,顾客还需要给服务员小费,不给小费被认为是抠门没礼貌的人。
文化差异不一样,导致餐饮业的整个社会地位并不高,没有哪个家长希望自己的子女在餐饮店做个服务员或者是店长,宁愿他去写字楼拿3000块钱的工资,也不愿意让他去做服侍人的工作。
对此,店长这个岗位,社会印象不好,很多00后家境优渥,不愁吃穿,都是父母眼中的宝贝,自然不愿意去干餐饮了。
以上3个原因导致,在餐饮行业里,店长岗位大量缺人,虽然月薪过万,但是求职者却寥寥无几,90后看不上,00后不愿干!
对此,你是怎么看待的呢?
本文由餐饮新纪元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欢迎留言评论,收藏与转发,你的每一条点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餐饮新纪元全网文章阅读量突破5亿,如果你对餐饮业感兴趣,热爱美食,喜欢创业,有想法有梦想,那不妨关注我们,每天带给你不一样的视角解读餐饮创业、分享美食。
图片来源于网络配图,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