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9-04-11 11:36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记者 董小易
舌尖上的美食是一种欲罢不能的享受,也是一种社交关系。那么,当美食“碰撞”艺术,将给味与形带来怎样的蝶变呢?昨天,杭州地标——杭州大剧院月亮之上·Guy Martin法国风味餐厅正式开业了。
面对大家越来越精细、越来越个性化的文化消费需求,杭州大剧院总经理洪见成一直在思考,如何多一些细节性的考虑、多一些人性化的服务,让剧院充满人情味,让观众产生归属感。在春风沉醉的四月,这个集美食、风景与艺术于一身的西式景观餐厅应运而生了。
雅士白的长桌、豆绿的欧式沙发,剔透而晶莹的吊顶灯悬在半空,悠扬而迷醉的爵士旋律缓缓升起,原汁原味的法式风情呼之欲出……漫步至餐厅外的观景露台,视野宽阔得让人吃惊,一个足足可容纳二百多人的1000平方米露天酒吧,是眺望钱塘江夜景的绝佳位置。当天色渐渐暗沉下来,灯光秀的流光伴着潮声,摩天楼群的灯火映向楼台,一切尽收眼底。
月亮之上·Guy Martin法国风味餐厅,是由杭州大剧院、浙江雄瓯集团联手法国名厨盖伊·马丁(Guy Martin)及他的团队一同倾力打造的西式景观餐厅。作为法国米其林三星传奇餐厅Grand Véfour(大维富)的掌舵人,这是盖伊·马丁及其团队在中国落地的第一家以Guy Martin命名的法式餐厅。
真正的法国大餐是什么样的?彼得·梅尔在《普罗旺斯的一年》中,这样描写他花了110法郎吃的一顿大餐。其中,开胃冷菜有十四种之多。月亮之上·Guy Martin餐厅同样制作精致考究的法国菜,从头盘冷菜到主菜,再到餐后甜点,没有丝毫马虎。
洪见成介绍,为了让客人们能够吃到口味不同的菜肴,每过一段时间,餐厅都会更换菜单。“而且,我们还会根据杭州大剧院当季的剧目,推出相应主题的套餐来契合气氛。”设想一下,“巴黎圣母院”套餐会有吉卜赛女巫汤吗?“天鹅湖”套餐会出现小天鹅造型的甜点吗?
盖伊·马丁说,因为杭州大剧院紧靠着钱塘江,所以在菜品中,他也会加入很多“蔬菜”的因素,用杭州本地的食材,做出正宗的法国风味。
虽然这家餐厅专注于纯正地道的法国菜,但是考虑到杭州大剧院各国艺术家们的口味,这里不但出品各式西餐,还包括一些中餐和东南亚菜。月亮之上·Guy Martin餐厅的二楼,就有6个不同主题的江景包房。吃什么菜,选什么包厢,用什么餐具,会随着宴请的不同而区别。自助的生日宴,红火的年夜饭,浪漫的鸡尾酒会……在这里,完全可以满足所有人的美食需求。
从今天开始,来不及用晚餐就赶来杭州大剧院的观众,下了班就可以直奔五楼西餐厅大快朵颐了。如果你还有“追星”情结,这里绝对是一个“藏龙卧虎”的好地方。提前透露一下,接下来的一个月,郎朗、濮存昕、王学兵、费城交响乐团等大咖们演出前后很有可能来这里用餐哦。
<>< class="pgc-img">>文原创作者「葫芦肥」,在独家首发。
< class="pgc-img">>
大家都知道,西方的四大诗人是:荷马、但丁、莎士比亚、歌德。
今天我们要讲的这部作品,它的作者非常特别。
上述的四大诗人中,有三位都是他的“小粉丝”。
这位牛人,名叫普布留斯.奥维德乌斯.纳索。
名字有点长,我们还是按习惯叫他:奥维德。
01 他的“粉丝团”全是文学巨匠
公元前20年,年轻的诗人奥维德抵达罗马。
他终于卸去公职,重新迎回了两年前鲜衣怒马的自由生活。
当他为美人献上第一首恋歌的时候,他一定不会想到,自己日后会被吟游诗人们奉为“情圣”。不过,他也许不会反感这个头衔,毕竟,自己确实生来就精于此技。
他的导师亚雷利乌思.傅思古思,以及包尔修.拉脱洛,都是当今最负盛名的学者。
而自己的才华天赋,也早就从美人笑意盈盈的嘴角中得到了证实——年少的情热,经他笔尖轻轻蕴化,不管是名门闺秀还是歌伎名伶都会为之倾倒。
很快,奥维德就在罗马闯出了名声。
修辞学在他手中幻化出无穷的魔力,将他炽烈的创作热情、华美的文学辞藻、精湛的修辞技巧,统统化作缱绻葳蕤的诗篇。
他在如春如夏的年纪,写下了大量热情洋溢、充满勃勃生机的美文:《恋歌》、《古代名媛》、《论容饰》、《爱的医疗》……
这一时期的奥维德意气风发,就像是凯歌频奏的罗马帝国一般洒满阳光。
< class="pgc-img">普布留斯.奥维德乌斯.纳索
>两千年后的今天,当我们翻开他的作品,仍然能触摸到诗行中恣意奔驰着的那股滚烫,仿佛正在剧烈鼓动的血脉。
只要阅读他的诗歌,我们就能理解——
为什么他的诗歌会被大量镌刻在庞贝古城的墙壁上;
为什么古典著作复兴的12世纪,会被称为“奥维德时代”;
为什么中世纪的教会将他不敬神的态度视为“异端”,而僧侣们却仍然爱读他的诗作,甚至在教会学校中用来作为课本……
歌德曾在《诗与真》中写道:“我用尽一切方法想要卫护我心爱的作家”,他所说的这位作家,指的就是奥维德。
但丁也向他致敬,将奥维德写入《神曲》成为“四大幽灵”之一。
奥维德充满想象力和文学魅力的神作《变形记》,使莎士比亚在枯燥的学习中找到了乐趣,他从《变形记》中汲取营养,创作出大量戏剧名作。
“创世主刚刚把这一切分开,各自有它的范围,接着长期被黑暗所排挤并遮蔽的星辰,就开始在天空发出光明。”——《变形记》节选
02 传唱了2000年的神作《变形记》
如果,现在我们要评选现存最完整的古希腊古罗马神话作品,奥维德的《变形记》排第二,没有人敢排第一。
两千年来,这部巨著就一直是最受欢迎的神话作品之一,也是最宝贵的艺术创作源泉之一。
< class="pgc-img">《变形记》版画:独眼巨人和众美女
>在《变形记》中,奥维德精心汇编、重述了250多个希腊与罗马神话故事,以编年体的形式,从创世之初,一直讲到屋大维继位,他足足用了7年时间、15卷的篇幅,才完成了这部拉丁文长诗。
《变形记》大致上可以划分为4个部分:
- 序诗讲述创世的故事,包括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
- 卷1至卷6讲述神的故事;
- 卷7至卷11讲述英雄的故事;
- 卷12至卷15讲述历史的故事。
奥维德煞费苦心之处在于:书中讲述的所有故事,都以变形或变身为结尾。故事中的主角要么变成了飞禽走兽,要么变成花草树木,甚至化作顽石。
比如:日神看上了美丽的达佛涅,可是达佛涅却不喜欢,她一边向父亲呼喊求救一边疯狂地奔逃,最后达佛涅许愿祈求神灵毁掉自己的美貌,于是变成了一株桂树。
“她的心愿还没说完,忽然她感觉两腿麻木而沉重,柔软的胸部箍上了一层薄薄的树皮。她的头发变成了树叶,两臂变成了枝干。”——《变形记》节选
而英俊迷人的小伙子纳西索斯,因为太过自恋,终日凝视着自己的水中倒影,最后化成了一丛水仙花。
奥维德在众所周知的神话中,融入戏剧想象力。
他尤其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从而营造出极强的画面艺术感与戏剧张力,他深厚的修辞学功底,创造出了全新的叙事风格,为神话故事注入了饱满的艺术价值与鲜活的生命力。
< class="pgc-img">《变形记》版画:阿波罗与波斯公主琉科托厄
>更令人赞叹的是,奥维德在故事的编排上倾注了极致的心力。
他在故事中嵌套故事、让故事中的人物讲故事、从器物纹绘中引申新的故事、或是讲完一个故事之后,再承接另一个性质与之相反的故事……
公元8年,《变形记》完成,它是如此的精妙,不但名噪一时,到了中世纪,更是大受作家和诗人们的喜爱,深刻影响了当时的文学作品甚至巴洛克时期的绘画艺术。
17世纪的戏剧、18世纪的交响乐、以及近现代的音乐、文艺等人文创作的许多作品,都从《变形记》中获取灵感。
< class="pgc-img">>然而,这部作为奥维德标志性作品的《变形记》,恰好,也是奥维德传奇人生的转折点。
03 从锦衣玉食、年少成名的奇才,到身陷囹圄、郁郁而终的囚徒
在《变形记》之前的奥维德,醉饮狂歌只谈风月,而《变形记》之后的奥维德,却身陷囹圄终日悲苦,最后郁郁而终。
当然,《变形记》不是导致他人生逆转的原因,相反,《变形记》很可能是奥维德尝试自救的一个重大赌注。
但是沉疴难起,即便是写出了《变形记》这样的神作,仍然不足以令奥维德逆天改命。
公元前27年,屋大维凭借极大胆的手腕夺取了罗马的绝对权力,元老院为他上尊号“奥古斯都”,屋大维开始了独裁统治。
但那个时候,屋大维还没有站稳脚跟,人民还追念着以前的国家形态,所以,屋大维在罗马大兴娱乐,以取悦罗马人。
要振兴娱乐,就要从文艺着手,因此,屋大维鼓励和保护文艺创作,他统治的时期,成了罗马文学的黄金时代。
而年少的奥维德之所以放弃公职、选择成为诗人,正是因为当时整个社会的文艺风气导向使然。
当时,随着帝国版图的不断扩张,罗马迅速强盛富裕起来,奴隶主阶级等上层社会的生活日渐变得奢侈、淫逸、腐化。
奥维德所有的早期作品,正是这一社会现状的真实写照,只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奥维德是以批判的角度去有意揭露。对于从小家境富裕,又年少成名、天性浪漫的奥维德来说,这种诗文换酒、时日飞度的愉悦生活,正是他乐在其中的。
屋大维此时无睱他顾,他的重心放在帝国事业上,只要先能稳住国内,对他来说就足够了。但该算的账,迟早要算。
< class="pgc-img">奥古斯都(屋大维)的雕像
>公元前9年,罗马军队挺进的脚步终于停下,开始了罗马长达百余年的和平时期。
这时,奥维德已经娶了第3任妻子,享受了十多年的太平日子,他的作品风行普罗旺斯的诗歌界,受到人们热捧。
然而,屋大维不能容忍国家再继续沉沦下去了,他决心进行“道德改革”。
不得不说,奥维德虽有天纵奇才,可是在政治嗅觉上还是太过迟钝。
公元1年,奥维德发表了《爱的艺术》。
这部浪漫华美的作品,把他在情爱题材方面的成就推到极致,可是,也成为他悲剧人生的开始。
《爱的艺术》触动了屋大维“道德改革”的政策,在屋大维看来,这部作品的成就有多大,对道德政策的破坏就有多大(很可能还因为奥维德泄露了一些皇族丑事,此处不提)。
可能是收到了一些风声,奥维德终于回过味来,立即着手创作一本与他之前所有作品风格截然不同的——《变形记》。
在《变形记》的创作期间,他还加码创作新的作品《罗马岁时记》。
也许是因为他早期的作品传播已经太过广泛,影响力太大,屋大维似乎不愿再给他机会了。
公元8年,屋大维绕过元老院直接下令,将奥维德流放到托弥。
51岁的奥维德,只身在黑海边上被囚困了9年,公元17年郁郁而终。
< class="pgc-img">奥维德的传奇一生
>04 《变形记》本质上是一本试图逆天改命的政治献礼
其实,《变形记》的本质,已经体现在3个重要特点之中:
- 它从创世神话一直写到屋大维继位;
- 它的所有故事均以“变形”为特点;
- 它揉和了鲁克莱提乌斯的唯物观,又融入了毕达哥拉斯的唯心说。
葫芦认为,有了这3个特点,基本可以确认《变形记》本质上是一部政治献礼的作品。
- 通过与神话源流集合在一起,《变形记》为罗马立国、屋大维继位找到了神性证明,是为“合法证明”。
- 通过精心串联这些“变形”的故事,《变形记》告诉人们罗马历史其实一直在变易的传承当中,是为“合情证明”。
- 通过整合唯心、唯物这两个几乎对立的学说,来为屋大维的罗马帝国站台,是为“合理证明”。
奥维德用尽心血打造的《变形记》,实质上就是为了证明屋大维的政权是合法、合情、合理的,这就是《变形记》最重要的创作动机,也是奥维德试图改变自己悲剧命运的努力。
可惜,为时已晚。
从屋大维的角度来看,一部惊为天人的《变形记》加上6卷厚重的《罗马岁时记》,完全可以成为文学殿堂上的永恒经典,但绝对不能成为罗马帝国发展的绊脚石。
奥维德的努力,终告失败。不过,人生虽然以悲剧收场,但他在《变形记》结尾所写的豪言却成真了,直至今天,他的作品仍然被人们诵读,金光闪闪!
< class="pgc-img">>“我的作品完成了……我的声名也将永不磨灭。罗马的势力征服到哪里,那里我的作品就会被人们诵读。如果诗人的预言不爽,我的声名必将千载流传。”——《变形记》终章
感谢您的耐心阅读,敬请您关注我的头条号,谢谢!
><>然十字军攻占了圣城,选出了耶路撒冷拉丁宗主教,布永的戈弗雷也顺利成为了事实上的耶路撒冷王国首任君主,但他们还远远谈不上高枕无忧。8月初,有消息传来称埃及大维齐(相当于首相)阿夫达尔亲自率领了一支总数约2万的北非军队在巴勒斯坦南部港口亚实基伦(Ascalon)登陆,他们想必是为夺回耶路撒冷而来。大维齐的部队距离耶路撒冷只有几天路程。接连经历了安条克与耶路撒冷两场血战,拉丁十字军人数锐减,疲惫不堪,雪上加霜的是,在建立耶路撒冷王国后,原本还算团结的法兰克人陷入了派系斗争,对戈弗雷登上王座心怀不满的贵族大有人在。一种十分现实的危险摆在他们眼前——全军覆没,前功尽弃,沦为历史的罪人。
< class="pgc-img">中世纪西欧骑士铜像
>戈弗雷决定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冒险对法蒂玛王朝先发制人,主动出击。8月9日,他从圣城出发,其部队以基督的忏悔者的身份赤足行军,宗主教阿努尔夫与真十字架伴随他们左右。在之后的几天里,虽然图卢兹的雷蒙德从中作梗(大敌当前,他对未能当上国王依旧耿耿于怀),戈弗雷还是勉强拼凑出拉丁人誓死一搏的联军。曾经庞大但龙蛇混杂的法兰克军队如今已锤炼为一支由十字军幸存者组成的坚毅而精锐的劲旅,大约共计1200名骑士和9000步兵。8月11日,部队南下向亚实基伦开拔。幸运的是,黄昏时分,他们捕获了一群埃及间谍,后者供认了阿夫达尔的作战计划及其兵力规模和部署。戈弗雷这才明白对方居然有两万之众,本方在兵力上处于1:2的劣势。经过商议,十字军诸将选择放手一搏,出奇制胜。第二天拂晓,他们对驻扎于亚实基伦城外睡梦中的法蒂玛军队发动了突袭。阿夫达尔过于托大,一位十字军必然不敢主动进攻,因此并未安排足够的瞭望哨,令法兰克人在穆斯林军营中如入无人之境。拉丁重装骑士长驱直入,所向披靡,甚至虏获了阿夫达尔本人的旗帜及大部分私财,战斗很快演变为一场屠杀:
“在巨大的惊骇中,法蒂玛军爬上树木躲藏起来,在我军的箭射枪刺之下如鸟儿一般从枝头坠下。稍后基督徒徒劳无益地用剑砍下了他们的首级。另一些异教徒则出于恐惧匍匐在基督徒脚下。当时我军就像屠夫宰牛一般将他们千刀万剐了。”
六神无主之下,阿夫达尔逃往亚实基伦并立即乘船返回了埃及,任由十字军粉碎一切残存的抵抗,获取了大量战利品,其中包括阿夫达尔本人的宝剑。埃及军队阵亡人数超过了1.2万人,元气大伤。通过1099年的亚实基伦战役,第一次十字军才算通过了最终考验,耶路撒冷王国算是真正确立下来了。但其领导层之间意气用事的内斗也令它付出了沉重代价。遭到抛弃、惴惴不安的亚实基伦守军在那个八月原本准备投降,但他们决定与图卢兹的雷蒙德谈判,因为后者在耶路撒冷的浩劫中信守了诺言。由于担心这位普罗旺斯伯爵借此建立他的独立海滨领地,导致出现国中之国的情况,戈弗雷干预了谈判使之付诸东流。与大好机会错失交臂后,亚实基伦便留在了回教徒手中,成为打入耶路撒冷王国内的一枚铁钉,如鲠在喉。未来的数十年里,恢复元气的法蒂玛王朝海军证明自己能够保卫这一巴勒斯坦据点,令羽翼未丰的耶路撒冷王国面对埃及的进犯而门户大开。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亚实基伦战役
>在亚实基伦的胜利之后,大部分十字军自忖已经完成了使命。他们出人意料地从前往圣地的朝圣之旅中幸存,奇迹般地收复了耶路撒冷并击败了强大的埃及法蒂玛王朝。几年前领取十字的数万大军中生还的仅是少数,如今他们大多归心似箭。至夏末,他们加入了诺曼底的罗贝尔与佛兰德的罗贝尔,从叙利亚登船返航,留给戈弗雷保卫巴勒斯坦的只有300骑士和大约2000步兵。坦克雷德是其他十字军主要贵族中唯一留下的,因为他期待着在东方建立自己的独立统治,最终也的确如愿以偿。
< class="pgc-img">布永的戈弗雷
>只有极少数十字军腰缠万贯地回到了欧洲。对大部分归乡的普通十字军而言,在耶路撒冷与亚实基伦获得的战利品很快作为路费就被消耗殆尽了,因此很多老兵回家时几乎一贫如洗,并且疲惫不堪,备受病痛的折磨。但许多人随身携带着各式宗教“财富”——圣人圣物、圣矛和真十字架的残片,抑或仅仅是一片来自耶路撒冷的棕榈叶(这是他们完成朝圣的标志)。例如,隐士彼得将施洗者约翰与圣墓的圣物带回了法国,并在列日(Liège)以圣墓的名义正式建立了一座奥古斯丁会修道院。几乎所有人因其冒险而赢得了一定声望,十字军们被普遍冠以“耶路撒冷旅行者”(Hierosolymitani)的荣誉称号。从物质层面,第一次十字军的战士大多称得上“输家”,但以那个年代的标准衡量,其精神上的收获却是难以量化的。
当然,有上百计(甚至上千计)的法兰克人并没有享受“荣归故里”的待遇;他们(例如布卢瓦的艾蒂安)在远征完成前开了小差,因此未能实现朝圣的誓言。这些“逃兵”招来了一片嘘声。艾蒂安遭到了妻子阿德拉(Adela)的公开惩治(此人原本以为十字军在安条克城下必败无疑,便当了逃兵,不了回家后竟从东方传来了十字军夺取耶路撒冷的消息,颇为讽刺)。他和许多人一样,试图通过参加新的冒险(1101年的十字军)来一雪前耻。从1096年起,教皇乌尔班二世就在鼓动拉丁人驰援黎凡特。在攻占耶路撒冷的消息传至罗马前,1099年夏天,乌尔班便溘然长往了,但他的继承者帕斯夏二世(Paschal II)很快接过其衣钵,发起了一场对初生的法兰克东方殖民地的大规模军事支援。受第一次十字军胜利传说的鼓舞,战役的招募工作异常顺利,接纳了大批逃兵和数千新的狂热分子。与1096-1097年兵力不相上下的军队开往君士坦丁堡,图卢兹的雷蒙德最近恰好抵达拜占庭试图恢复与阿莱克修斯皇帝的盟约,在那里他与新到的第二批十字军合兵一处,希望能建立自己的功业。
尽管表面上兵强马壮,1101年的十字军还是沦为了一场可怕的惨败。远征军置艾蒂安与雷蒙德的忠告于不顾,忽视了联合行动的必要性。相反,不少于三支的军队各自穿越小亚细亚进军,每一支都被当地塞尔柱突厥统治者们联合剿灭,后者因对十字军入侵的共同担忧而团结了起来。由于过分低估敌人的抵抗力度,1101年的十字军在一系列军事打击下走向了崩溃。幸存的人寥寥无几(其中包括艾蒂安和雷蒙德),他们踉跄地来到了叙利亚和巴勒斯坦,但已经没有足够兵力去实现其伟大抱负或一雪前耻了。
< class="pgc-img">耶路撒冷王国国旗
>或许出人意料的是,上述逆转几乎对拉丁欧洲的“十字军”观念毫发未损。实际上,很多同代人将1101年十字军的失败归于其罪孽深重的傲慢,认为这反而更彰显出第一次十字军成就的传奇色彩。不过,这场失败却令欧洲的骑士贵族冷静下来,教皇依旧鼓动大家驰援东方新生的十字军国家,然而应者寥寥。事实上,西方出现能与1095、1101年相提并论的大规避东征要在数十年后。这意味着征服耶路撒冷后留在黎凡特的拉丁人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面对强敌环饲,他们只能靠自己了。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