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新年气氛的消退,新年的争夺战又将开始。回顾过去的一年,在电商的冲击和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下,商场从被迫改变经营思维,到积极应对瞬息万变的消费市场。那么,2015年商场的销售情况如何呢?
春节前,零售男装圈与伊瑞联合发布了2015年全国170多家商场的业绩。由于数据来自非官方渠道,有的包含优惠券,有的包含团购,有的对租金收入进行估算,但可信度较高。但由于统计口径不同,数据仅供业内人士参考。
在受访的170余家商场中,深圳万象城以62亿元的销售额位居全国商场销售额第三位,购物中心销售额排名第二位。此外,海岸城、金光华广场、益田假日广场、深圳福田COCO公园4家商场和华强北茂业百货1家百货商场上榜。
数据来源于:零售男人圈。部分商场因无法获取精准销量数据,未上榜。
上榜商场均位于深圳成熟商圈
不难发现,入选的商场及百货均位于深圳成熟的核心商圈,经过长期的培育和运营,同时这些商场也在积极调整,以更好地贴合商圈内的消费群体。
统计数据显示,深圳万象城销售额突破60亿,上榜的其他商场销售额均超过15亿。具体来看,深圳万象城总销售额62亿,与2014年持平;海岸城销售额27亿,同比增长12.5%;益田假日广场23亿,同比增长15%;金光华广场18.1亿,同比下降5%;深圳福田COCO PARK总销售额17亿,同比增长13.3%。入选商场中,仅金光华广场销售额略有下降。
销售排名前三的万象城,位于深圳罗湖金三角商圈之一的深南商务区,一期总建筑面积约18.8万平方米,购物中心是华润置地在华南地区运营最好的购物中心,引进了GUCCI亚太旗舰店、Prada、MiuMiu、BURBERRY、HUGO BOSS、Emporio Armani、Max Mara、ESCADA、Alfred Dunhill、Givenchy等众多国际一线品牌,其中MiuMiu为中国大陆首店,此外二期还引进了Louis Vuitton中国区最大旗舰店。
此外,一年多来,深圳万象城还积极调整餐饮品牌,引入时尚元素强、人气高的特色餐厅,缩减部分餐饮经营面积等。当然,作为深圳销售额最高的商场,万象城在营销上也下了很大功夫,比如春节期间斥巨资打造“功夫熊猫欢乐过大年”大型主题展,打造“功夫小镇”“功夫乐园”“功夫店”“功夫剧场”等十大主题场景。
深圳万象城过年——功夫熊猫展
当然,上榜的其他商场不仅依托各自成熟的商圈,也有各自独特的销售增长运营秘诀。比如海岸城和福田COCO PARK不仅选址在区域中心地带,还引入符合其定位的餐饮品牌,这也是两家商场成功运营的关键。据悉,不少餐饮品牌在海岸城爆红,而爆红的餐饮品牌入驻福田COCO PARK后更是“火上浇油”。
位于华侨城商圈的益田假日广场根据消费群体特征,降低零售业务中男士用品的比重,增加女性专业业态,其中早期近四成的零售业务中至少有一半是男装及男士用品。
华强北茂业去年销售额19亿
唯一上榜的百货商场华强北茂业销售额为19亿元,较2014年的20亿元同比下降5%。从报告中也不难发现,百货商场业绩普遍下滑,上榜的93家百货商场中,2015年实现正增长的仅有17家。
由于传统百货存在业态单一、体验感差等问题,百货商场购物中心化成为发展趋势,华强北的茂业也在去年转型升级为茂业天地。
更名为华强北茂业天地
据透露,华强北茂业总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升级后的茂业天地汇聚了国际品牌、国际美妆、快时尚、精品零售、美食、娱乐等多种业态,吸引了Coach、Michael Kors、Vivienne Westwood、Max&co.、PENNY BLACK、Agnes B、LOVE MOSCHINO等一众国际品牌,以及YSL、Kiehl’s等深圳首家国际化妆品店,还拥有星巴克、麦当劳、海底捞、九毛九、黄记皇、宽窄巷子、探鱼、乐凯撒披萨、鲜鱼鲜、85度C、航源、青椒红椒、文华冰屋等近40家中西式餐饮品牌。华强北茂业相关人士还透露,2016年餐饮占比还将继续增加。
品牌调整只是华强北茂业升级的一部分,茂业国际还斥巨资对华强茂业的外立面、外广场、室内吊顶、地板进行了全面的工程改造,给消费者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享受。在体验方面,博纳影城也进行了全面装修升级,开设了4Dx影院。
高端”这个词,就像“美女”一样,一开始是褒义的特称,让每个听者心生旖旎,但随着大众毫无区别地使用,它成了一个面目模糊的泛称,一切不甘于现状的品牌都以此自我标榜。
可美丑自有理,弄假不似真,当一个人呈现在你面前时,你一定能清晰地辨认出,她是否担得起“美”这个字——而对于品牌,我们也有同样的直观感受,但是深究高端感的来源,恐怕鲜有明指。
那么,究竟什么才算得上“高端品牌”?
在一众品牌中,宝洁旗下护肤品牌「玉兰油」的高端化转型便是佳例。
1989年,玉兰油刚刚进入中国市场时,面对美加净等基础国产品牌,其针对不同功效诉求的特点使品牌立即脱颖而出。到2004年,玉兰油甚至打败了大宝,以12.38%的市场份额雄居第一。
但在中国庞大消费市场的吸引力下,越来越多欧美日韩品牌纷至沓来,据欧睿国际数据,玉兰油2018年的市场份额下降到4.1%,排名第五,风光不再。“决定向高端化转型”,玉兰油显然是看到了消费升级大势下,年轻消费者日益强盛的购买力和新需求。
自2016年以更改商标(从“玉兰油”改为“Olay”)为标志的转型活动以来,玉兰油的业绩成效十分显著。在宝洁2019财年第二季度的财报中,美妆部门销售额同比增长8%,个护品类实现两位数增长,背后的功臣就是SKII和Olay两个品牌的定价上涨和旺盛销售。
01
价格
付出的是价格,买到的是价值
高端品牌最直观的表征就是“价格高于同品类商品”,细化来说,一是单品价格高,二是高价商品在整体商品中占比高。
玉兰油在低潮期时,产品频繁打折,最低时甚至降到标准零售价的五、六折,使其很快沦落为代表“平价大碗”的“妈妈品牌”。在转型之后,Olay的产品价格明显提高,之前的玉兰油修护霜价格在60元左右,而Olay天猫旗舰店的单品价格在99元(卸妆巾)到499元(菁醇面霜)之间。
虽然大部分时候,大家都在说“贵有贵的道理”,但实际上被普遍接受的共识是“贵本身就是道理”(至于道理在哪儿,那是和周易一样难解的问题)。
从消费者的角度而言,“付出的是价格,买到的是价值”:对于高净值人群,所使用的消费品的价格其实是对其收入/财富水平的一种变相佐证,必要时候可以是高效的身份证明;对于一般人群,高价蕴含的是对过去努力的认可和未达梦想的憧憬,好比加班的时候想想百达翡丽的表,是不是动力都要更强一些?
02
价值
功能更精准,情感更多元
如果愤世嫉俗一点,也许会有人把“高端”批判为,对消费主义的迎合。
作为一种现代宗教,“消费主义”的影响力丝毫不逊于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其教众,即消费者们,追求华而不实的体面消费,享受无节制的物质消遣,用尽一切办法在满足基本功能需求之外,寻求更高级别的需求满足。
玉兰油一开始能在中国站稳脚跟,靠的就是对护肤需求做出了更加细化的界定,当美加净等国产品牌还在用“擦香香”这样质朴的词汇时,玉兰油用保湿和去皱击中了爱美女性的心。
再到后来,让它再次起风的Prox小白瓶和光感小绿瓶,则是在美白需求下又拆分出“淡斑提亮”和“减淡黄气”两种需求,在配方上强调明星成分烟酰胺;同时加入泛醇等配方,从稳定性、肤感等多方面做出改善,大大提升了产品的实效,一改玉兰油往日的“基础入门”属性。
可以说,高端品牌对产品功能的进一步细分,是直击用户更深层的基本需求痛点,挖掘或是升级产品的功能价值点,从而使其更加高效地进行产品研发和孵化,利用高科技、亚文化等元素,营造出精益求精和对症下药的印象,最终提升消费者的情感附加值。
这种精品化、差异化的价值创新供给,正是高端品牌的过人之处。
03
外观
要独特,但也有规可循
现在打开Olay的天猫旗舰店,或是购买任何一款其产品,你再也看不到“玉兰油”这三个字,产品包装大部分也由原来轻便的塑料材质换成了更沉的玻璃瓶或瓷瓶,并统一采用英文标签(从美国直接进口),有的年轻人甚至不会知道它的前身是“玉兰油”。
此外,在个别旗舰产品的包装上,Olay更是匠心独运。例如熬夜霜,很多人在对这款产品的各种测评里,除了对功效的认可,一定还会提到对包装的不习惯。不同于一般面霜开盖即用,熬夜霜为了避免主要成分黄金酵母失活,将整个瓶子做成了一个真空安瓶,采用层层叠叠的10X4包装设计,使用时需按压真空塞,面霜才会从旁边渗出少量。
采用与众不同的包装,一开始可能会对用户的使用习惯形成挑战,但也能够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和好奇心,甚至增加仪式感。但这并不意味着品牌要刻意标新立异,用繁复花哨的东西去增加使用难度。高端品牌真正的高明之处在于,一切外观设计都能以功效为先,其次兼顾审美。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品牌出身不同,外观设计风格的高端元素自然也不同。对于国产品牌而言,中式、港风、古风都是良好的灵感来源;而对于欧洲品牌而言,也许拜占庭或巴洛克风格才是上策。但大原则总是清晰的:不要多余的东西,把必要的东西做好即可。
04
渠道
单一渠道不是特权的保证,控制才是
奢侈品达人葛巾在知乎中提过“第一批使用者”的思路:一个品牌之所以能成为高端,是因为前50个使用者是高端人群。高端品牌的营销,遵从的是“首因效应”,高端品牌与高净值人群从来都是互相成就。而决定一开始触达何种人群的,正是经销渠道。
一个品牌来到新市场,常常面临着渠道选择的难题:单一的甚至隐秘的渠道,能够打造出“特权感”,吸引追求“above all”的高端人群,因为他们能付出更高的价钱,也更具品牌忠诚度;而广泛、多维的分销渠道,则能够最快打开市场,建立知名度,提高业绩,但品牌形象容易受损,也很难恢复。
但这其实并不是一非黑即白的。当初许多奢侈品牌在天猫开设旗舰店,被市场评论为“妥协”、“让步”,但令人惊喜的是,新渠道的开设不仅没有折损品牌调性,反而激发了更多的营销创意,比如跨界营销。就连双十一时配合的打折活动,也被视为是对中国消费市场的尊重。
由此可见,渠道选择的重点不在多和少、广和窄,而是在于品牌自身对不同渠道的控制力。
05
趋势
像追女孩一样,体验大过产品
如今的“新时代女性”强调独立,男孩们买高价的礼品却被对方拒收,出力又不讨好。因此,他们更聪明的方式是把钱花在体验上,电影、音乐会、放烟花……把亲密时刻定格成记忆,简直是长尾效应。
对消费者亦是同理。BCG在2017年的调查显示,“体验”正在取代“产品”成为人们关切的重要因素,而高端体验式消费的市场规模将在2016年到2023年间,实现5%到6%的复合增长率。
第一波消费升级时,有钱人恨不得把钞票贴在身上,于是金光闪闪的劳力士手表、巨大LOGO的LV手袋成为“炫富“标配。当财富被传承给下一代,被用新的方式创造,高净值人群才开始思考如何用更高级的方式进行自我表达——在社交媒体的助力下,体验经济开始成为高端品牌新的增长点。
许多传统意义上的品牌,比如豪车,在提供产品的同时,通过举办活动、在门店设置休闲区等方式,加强与消费者的互动;而一些新品牌,在品类创新之初就大码押注在体验上,比如花点时间请明星高圆圆设计花束,推出每周一束花送上门和个性生日插花等,将鲜花这种产品塑造成“平凡生活中的小确幸、小期待、小美好”。
总结而言,品牌的魅力,刚开始可能来自高品质的产品,现在则更多地转向了体验的舒适性、独特性和愉悦性。
小结
虽然“高端定位”看上去更光鲜,说起来更有面子,但企业还应明白,高端品牌能贡献利润率,但市场占有率还是主要依靠大众品牌。
一言以蔽之,品牌定位最终还是要服从于战略,毕竟对于企业而言,生存才是头等大事。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第 3795 期
作者 | 餐饮老板内参 内参君
酸辣粉走出成都
“苍蝇馆子”日销超300碗!
老成都人的快乐,大抵就是清早嗦碗粉。
在成都这样遍地酸辣粉的城市中,一家位列小吃快餐热门榜第一的“苍蝇小馆”,出圈了。不仅成了年轻人的嗦粉新天堂,更是成为了同商场中,其他餐饮品牌打工人的快乐食堂。
“成都巨好嗦的酸辣粉!老板手工做粉20多年了,我们都是常客,每次只要对个眼神,老板就知道我们的喜好,根本不用多说。”
这位“常客”顺便告诉了内参他的“嗦粉秘籍”。进店后,先吆喝一声“老规矩”,这通常代表着?两杂酱酸辣粉、红汤加个节?。20年传承的手工打粉技艺,粉捞出时晶莹剔透,哗啦?下倒进装了老店秘制红油、酥??的碗底,满上?勺雾?氤氲的猪?汤底,再舀上?勺凌晨4点就开始炒制制作的浇头,配上葱花、香菜、酥豌豆等,?活上桌。
就是这样一家“苍蝇小馆”,20年来的勤勤恳恳,成为了老资格成都人的“心头好”,也成了年轻人喜欢的“满分酸辣粉”。
对于如今的爆火与出圈,这家由墨比优创推出的酸辣粉品牌薯会酸辣粉,其成都一门店店长也告诉内参,“每天库库往锅里下粉,没停过,一分钟捞粉上桌、分分钟翻台下一桌。饶是这样,打粉的速度也赶不上顾客嗦粉的速度。”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在成都范围内,薯会酸辣粉门店数量已经达到12家,大部分门店都出现了“爆单”、“大排长队”的景象,更有门店单日卖出300碗酸辣粉,日翻台4-6次,复购率达到80%。
同时,内参还观察到,薯会酸辣粉也正在快速登陆异地,川渝之外,在深圳、河北等地均可见其身影。
20年传承技艺,靠一家“苍蝇小馆”火成“品类黑马”,薯会酸辣粉成功背后到底有什么秘诀?
黑马出圈背后:
薯会酸辣粉的“三板斧”
第一板斧,品质当道。
务实理性消费的主旋律下,消费者不仅追求极致性价比,更要在“低价”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品质。在剖析薯会酸辣粉的品牌特性时,其实不难看到其对于传承与老味道的坚持,这种坚持一为价格,二为品质。
根据大众点评数据显示,薯会酸辣粉的人均客单价约为15元左右,一碗素酸辣粉单品在优惠叠加下,最低只要5块钱,招牌产品肥肠粉、鸡杂粉等也均为10元左右。在快节奏、高物欲的当下环境中,先一步让价格回到了记忆中的样子。
而在品质上,薯会酸辣粉更是坚持记忆中的老味道,其相关人士对内参表示,新鲜、健康是薯会酸辣粉的原则。每一碗粉都最大程度还原正宗成都酸辣粉的风味,这包括:拒绝机制粉条,采用纯手工红薯粉;拒绝冲泡汤底,每一碗汤都是选用大骨小火慢熬成的高汤……
第二板斧,产品多元。
在大部分老式酸辣粉店中,消费者进店往往只是为了一碗酸辣粉,即吃即走,虽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翻台率,但过于单一的产品结构,也会导致门店出现难以提高客单,难以吸引更广、更全的消费群体等问题。
与一些“老成都人”对薯会酸辣粉老味道的感受不同,不少年轻消费者对薯会酸辣粉的印象,则是好吃、好玩、好拍,更加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
从菜单中可见,薯会酸辣粉的产品结构以酸辣粉+粉面等主食类搭配特色小吃、饮品等产品,超过30多款SKU,整体组合更加丰富多样;从门店环境中来看,薯会酸辣粉店面的整体场景感也更加明显,IP感很强,很契合年轻人的口味。
第三板斧,后端强大。
任一成功的餐饮品牌背后,都离不开强大的后端支持。而薯会酸辣粉之所以能够从成都这样的酸辣粉天堂爆火并走出去,更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接近薯会酸辣粉的相关人士告诉内参,其背后的实力供应链企业是调味品行业翘楚——知名上市企业天味食品有限公司。天味食品拥有17年的调味品生产和研发历史,旗下包括“大红袍”“好人家”“羊羊羊”等多个知名品牌。根据最新发布的财报业绩显示,天味食品2023年实现营收31.49亿元。
薯会酸辣粉20年的技艺传承,在天味的赋能下,产品安全性及口味稳定性更加有保障,进一步提升了出品品质标准。而强大的后端保驾护航,也让薯会酸辣粉的全国化征途中“如虎添翼”。
“酸辣粉生意”正在走向全国
从一碗街边叫卖的“地方小吃”,到跨地域全国连锁,薯会酸辣粉的出圈背后,其实也藏着餐饮品类的发展趋势——传统小吃们正在走向品牌化、全国化。
无论是兰州拉面、广西螺蛳粉,还是如今的冒烤鸭、酸辣粉,近两年能够明显看到的是,这些地方特有小吃开始拥有了更加饱含品牌感的门店,同时加注“小餐饮”的餐饮创业者,也越来越多。
以“速食”打入人心的酸辣粉赛道中,开始出现了“线上线下结合”的趋势。一批餐饮企业入局,如海底捞、小龙坎等,将其作为零售产品线的补充;另一批食品企业如麻六记等,也从线上速食零售逐步开始了品牌实体门店。
凭借更有优势的供应链成熟度,以及投资更低、利润更高、操作更灵活等特性,酸辣粉以一举成为了“小餐饮创业”的选择之一。
外部环境中,“酸辣粉”的前景也明显可见。据共研网发布的《2023-2029年中国酸辣粉行业深度调查与投资前景评估报告》显示,2016-2021年,全球酸辣粉市场规模从4.2亿元增长至15.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14%,与国际市场整体增速基本一致,在消费升级下,预计2026年,国内酸辣粉市场规模将增长至28.6亿元。
在社交平台上,消费者关于“酸辣粉”的讨论度和种草度,也在持续高涨。以小红书此前发布的《2023年2月食品饮料行业月报》来看,酸辣粉在正餐速食TOP热词中排名第2。
内部火热、外部利好,酸辣粉的全国化、品牌化征途正在大踏步。
在这样的背景下,由墨比优创推出的新品牌薯会酸辣粉,也将会建立更加成熟的加盟机制。
墨比优创成立的客户成功团队全方位帮助加盟商提高创业成功率,团队拥有高效的架构组成及丰富的餐饮经验;数据支撑部门调研市场数据,客户经理部门进行定量定性分析、评估可行性;同时,通过持续跟踪数据、不断优化策略,提升门店经营数据;创新的营销思路为门店的宣传赋能。
如今,薯会酸辣粉已经实现了从零到一,从一到十扩张。下一步,扎根川渝、走向全国的号角,已经吹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