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网北京8月15日电 (记者尹星云)8月15日,北京市延庆区千家店镇河南村热闹非凡,2024年百里山水画廊铁锅鱼技能大赛在此拉开帷幕。一场集文化与厨艺、味觉与视觉于一体的盛宴,为游客们带来了别样的体验。
比赛现场,名厨汇聚,食客云集。经过前期初选,来自多个农家餐厅的15位大厨同台竞技。腌、蘸、焖、炖、煮,精湛的烹饪技艺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赛场外,“一镇一桌菜”特色美食展示区同样引人关注。枫霖坞的“小猪盖被”花馍、五毒饼,喜鱼餐厅的特色铁锅配上秘制辣酱,千百陌的砂锅宴等美味菜肴等一道接一道呈现在大家眼前。与此同时,在文创展示区里,“百里山水画廊”特色文创产品集中亮相,美味的画廊雪糕、萌萌的恐龙玩偶、精美的画廊冰箱贴……这些带有“百里山水画廊”元素的文创产品,不仅为文创市场拓展了新空间,也让广大游客爱不释手。
近年来,千家店镇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大力实施“生态立镇、文化兴镇、旅游强镇”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化、全镇景区化步伐,全力打造“镇景合一”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而铁锅鱼技能大赛,正是千家店镇特色系列活动的重头戏之一。为积极应对文旅发展新趋势,千家店镇自今年开始着力打造“画廊讲解员”“画廊管家”“画廊厨师”三支旅游专业人才队伍。通过集体培训、到村培训、入户培训等方式,持续推进“一镇一桌菜”,深入挖掘“铁锅鱼”特色美食文化。如今,铁锅鱼特色餐饮经营户已增加至35户。
值得一提的是,大赛举办地河南村的花海正值盛花期,花海山谷旅游季将持续至10月。游客们可以在这里尽情欣赏色彩斑斓的花海景观,品尝特色美食,远离城市喧嚣,自由地呼吸清新的空气,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和谐。同时,硅化木、朝阳寺、滴水壶、乌龙峡谷等景点也是不容错过的打卡地。
“铁锅鱼技能大赛的核心在于挖掘、传承与弘扬本地独特的饮食文化。通过铁锅鱼宴和‘一镇一桌菜’的展示交流,我们希望向外界展现一个独具魅力、风景如画的百里山水画廊。”延庆区千家店镇副镇长晏会英表示,“去年,我们以美食大赛和技能培训为抓手,开创了特色餐饮体系的新局面。今年,我们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动特色美食品质的提升。同时,我们还将深入挖掘当地的人文内涵,推广山水画廊的特色‘美食故事’,将美食打造成为引领文旅消费的新动力,树立‘游延庆’文旅新地标,为乡村旅游的提质增效注入新的活力。”
近平总书记指出:党中央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始终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要引导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正确理解党中央方针政策,增强信心、轻装上阵、大胆发展,实现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
改革开放之后,国内掀起了市场经济的热潮,个体经济和私营企业也开始逐渐回春,这一股春风同样也吹到了饮食行业,私人个体餐馆开始出现……
小小酒家创始人为本期报道的寄语
小小酒家,作为朝阳个体餐馆第一家,是朝阳区餐饮市场兴起的“标志”,是朝阳区经济发展的“信号”,也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重要见证……
创始于改革开放初期的小小酒家,超200万客人进店品尝,它承载着许多朝阳人的记忆,见证了中国大时代的发展,在改革开放史上留下了精彩的一笔,“朝阳个体餐馆第一家”的开业,对餐饮产业的发展具有着深远意义。
建外街道继续推出《春天的故事在建外》系列报道,最新一期,我们邀请到了小小酒家经营者韩雪讲述近年来餐馆的发展创新变化及坚守初心的点滴故事。
薪火相传的老味道
小小酒家国贸店位于建外郎家园10号,可谓是占尽“地利”——餐馆背靠东郎电影创意产业园,紧邻北京电视台,与万达商城一路之隔,又是建外街道的中心地带,这是一处独特且生机勃勃的地方。
这家餐馆看起来普通,生意却很红火,店内人来人往,店长忙碌着接待食客。大厅内横着一块意义匪浅的招牌——朝阳区“个体餐馆第一家”。这块招牌,与相距百米之外的国贸商圈现代餐饮的招牌交相辉映,共同见证着建外商业的繁华与荣光。
开业至今,小小酒家顾客盈门是常态,据老板粗略统计,有200多万客人进店用餐。“我们的菜,每一道都是大厨抡着铁锅炒出来的,菜品一直坚持用新鲜食材制作,就是这份坚持,才造就了几十年不变的味道。”韩雪说。她表示,小小酒家一直没有过多的宣传,靠的就是始终如一的口感,给客人提供“家”的味道,这是餐馆生意好的关键。直到如今,还有40年前的老顾客从北京各个地方专程前来品尝昔日那份熟悉的味道。
坚守初心的匠人精神
据介绍,小小酒家的创办时机恰逢国家改革开放政策刚刚起步,这让当时有一身好厨艺的老板萌生出了开一家个体餐馆的想法,秉承着敢想敢干的宗旨,他随即找到当时的工商部门进行登记。就这样,时代的车轮与小小酒家的命运紧紧相连,小小酒家也成为了改革开放后朝阳区第一家个体餐馆。“感谢国家的政策,让我们有了创业发展的机会,也让小小酒家的味道能分享给更多顾客品尝。”韩雪说道。
在市场起伏的浪潮中,小小酒家一直按照自己的步调成长,对菜品质量不断“精耕细作”。或许“店少、做好吃、活得长”,正是小小酒家“穿越周期”的生存之道。
“一晃四十多年过去,小小酒家始终没有忘记初心:坚持最朴实的家常特色,只为让顾客记起‘妈妈的味道’。未来,小小酒家想朝百年老店的方向发展。”韩雪表示,小小酒家并不急于扩张,优质家常菜的特点是现制,如果味道和服务没有达到预期,盲目扩张对品牌反而是一种伤害。在她的内心,把朝阳“个体餐馆第一家”独特的印记一直传承下去,就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烟火气与国际范并存的美食建外
《风味人间》中说:“美食是相逢最美好的理由,味道里都是满足,酒里有故事,故事里有你我。”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建外从原来的工厂聚集地成长为楼宇聚集区,这里经济飞速发展,各式各样的餐饮企业也在建外逐渐聚集起来。
建外地区老餐馆图片
建外第一使馆区有37家涉外使馆,国际精英、总部聚集,如今的建外成为多元文化的聚集地,美食文化也变得更加开放与充满活力,逐渐形成了高端化、国际化的餐饮体系,多样而地道是建外美食的特色。
在建外,每一步都能看到不同口味的精品美食好店,治愈你的味蕾。据统计,截至目前,在这块4.4平方公里大小的土地上,集聚了1236户餐饮店铺,其中包含2家黑珍珠餐厅,11家米其林餐厅。未来,“景祥街128号”还将打造米其林黑珍珠一条街,继续扩大建外的美食版图。
位于正大中心的“潮上潮”——全球唯一米其林三星潮州餐厅
连续六年入选黑珍珠榜单的官也街澳门火锅
被网友冠以“中餐天花板”之称的新荣记
能纵览长安街夜景、被称为“求婚成功率至高法餐厅”的The View 3912
在建外漫步就会发现,你很容易就能在一幢幢商务楼宇中闻到弥漫的咖啡香气。工作生活在这里的白领们早已习惯晨起一杯咖啡,充电续航,帮助自己更好地投入繁忙的工作,各具特色的咖啡厅也如繁星般散落在楼宇中、企业旁,成为建外餐饮文化的一张“金名片”。
naive理想国,用咖啡与书籍呵护CBD白领的精神世界
在Oli’s garden奥莉西厨(赛特+)店品尝欧式咖啡与美食,慢享都市生活。
从高端精致的商务餐饮到接地气的路边小馆,大大小小的美食店铺散落在建外,成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注脚。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美食是一种文化印象,也包含着一座城市的底色。
祝愿每个生活工作在建外的追梦者,与海内外千百种美食相遇,也与更好的自己相遇。
贡融媒记者 池莉
自贡以“盐帮菜”闻名,素有“食在四川、味在自贡”的美誉。近年来,自流井区凭借其独特的盐帮美食文化和积极的创新发展策略,成功获批为全省川派餐饮创新发展先行区。这一荣誉不仅是对自流井区在川派餐饮领域所取得成就的认可,更是对其未来推动川派餐饮高质量发展的期待。自获批以来,自流井区在多个方面为川派餐饮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记者从市市场监管局了解到,近年来,在推动川派餐饮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自流井区注重加强优化营商环境,完善美食街区基础设施,优化消费场景布置,支持“梵华1939”综合商圈、东方广场、同兴路依托美食特色发展夜市经济,打造自贡市特色美食示范街区,制作发布《自流井美食地图》,收录餐饮名店61户。打造体验式餐饮消费模式,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老街集市、梵华夜市、文创公园后备厢集市持续开街,吸纳商户150多户,引进、培育线上餐饮单位达76家。积极优化营商环境,不同于以往“以罚代管”的监管模式,着力于“主动式”“靠前式”服务,大力构建“一站式”监管体系,做到“一次进门、全面体检”,减少对商户的打扰。
此外,该区注重培育特色餐饮,助推品牌建设。自流井区依托自贡市美食餐饮协会,加强构建川派餐饮先行区的“名师、名店、名菜”体系建设,推出“三名”评选标准。以优质企业为龙头,带动本土商户打造“自贡市盐帮餐饮老字号”品牌,构建特色餐饮品牌体系。培育推选出盐帮菜名店3户、名厨6名,名菜10个、“盐帮菜风味名店”10户。
记者还了解到,该区注重品牌建设,全力助推冷吃兔品牌创建与发展,加强地理标志保护运用制度保障建设,建立重点企业联系制度,指定专人“一对一”对接申报用标申请工作,为企业解答地理标志使用申请中有关主体资格条件、资料填报、检测报告等问题。目前,3家企业已对标调试生产,产品蛋白质含量达到30%标准,正在进行自贡冷吃兔地理标志产品用标申请。
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川派餐饮的竞争力,该区完善产业体系,强化食安监管。依托川南国际陆港,建立川派餐饮先行区的预制菜和集采配送体系。打造川派餐饮预制菜集采配送平台,创新升级农产品供应链,建立完善区域性食材大宗交易一站式服务平台,提供更便捷高效的“线上批量下单+线下集中服务”,实现集采配送平台全品类行业原料成本降低5%,供应链平台集合优势产品80余个,一季度实现营收约500万元。积极联合多部门对食品种养殖、采购、生产、运输、销售等进行全覆盖、全方位、全链条监管。今年以来,检查食品生产经营单位800余家次,加强行刑衔接,查处食品安全违法案件54件,公安部门立案侦查食品相关案件4起。
编辑:郑皓匀
编审:吴山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