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黄后杨梅紫,正是农家小满天。”当初夏的风熏黄了枇杷、染紫了杨梅,小满就如期而至了。公历每年5月21日前后,当太阳到达黄经60度时,即为小满。今年5月20日是小满节气,此时节,桑叶正肥,夏花含笑,小麦等夏熟作物的籽粒灌浆渐趋饱满但尚未成熟,天气逐渐由暖变热,热情洋溢的盛夏正向我们走来。
麦已小熟,天未大热。小满,一切刚刚好。
将满未满,勿躁心安
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四月中,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满”,在北方,指小麦的籽粒饱满欲熟,在南方,则指雨水之盈。小满时节,北方地区尚未进入雨季,而南方地区雷雨频繁,降水逐渐增多,江河湖塘的水渐渐涨起来,民间谚语说“小满小满,江满河满”。
在二十四节气中,小满是颇为特殊的一个——有小暑,有大暑,有小雪,也有大雪,有小寒,还有大寒,但唯独有小满,而无大满。正如清代李密庵的《半半歌》云:“酒饮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在中国人的心中,水满则溢,月盈则亏,因此凡事不可太满,“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这是古人的人生智慧,也是今人的宝贵财富。
小满有三候: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麦秋至。此时,苦菜茂盛生长;之后,喜阴且枝条细软的草类在强烈的阳光下开始枯萎;在小满的最后一个时段,麦子快要到收获的季节。对人们而言,小满是夏,对麦子而言,小满意味着成熟的秋,因此叫“麦秋”。初夏的风里,细细闻来,藏着收获的味道。
小满是收获的前奏,也拉开了炎热夏季的序幕。“中医认为,夏季属阳,五脏属心,按照‘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小满时节应以‘养护心阳’为主。”北京中医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赵鲁卿介绍,小满过后天气渐热,容易导致人体心火旺盛,出现心烦易怒、失眠多梦、头晕目眩、口腔溃疡、口干舌燥等症状。如果情绪剧烈波动,可能会诱发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此时要注意调节情志,保持恬淡宁静的心境,静养勿躁,以免暴怒、暴喜伤及心阳。
古人很早就发现情志过用对人体的损伤。中医认为,七情六欲是人体精神情志的常态,情绪过激,喜怒不节,欲望无制,就是情志过用。正所谓“百病生于气也”,《黄帝内经》提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对此西医研究也有相关证明。历代养生家将“怒”列为养生之首忌,认为其是情志致病的魁首,对人体健康危害最大。因此,调摄精神是养生防病之必需。
“小满时节,我们可以培养一些安静的爱好,例如绘画、书法、插花、养花等,在繁忙的工作中可以适当地静坐冥想、调节呼吸,都有助于保持平和心态,做到神清气爽、胸怀开阔,使机体气机宣畅、心神得养。”赵鲁卿提醒,老年人尤其是高血压、心脏病患者,此时更应注意调节情绪,加强对心脏的保养,保持神清气和、心情愉快的状态。
小满食苦,一夏不苦
“蚕事既登田事起,年年小满动三车”,这里的“三车”指油车、丝车、水车。旧时小满时节,人们忙着榨油、缫丝、灌溉,一派繁忙景象。除了“动三车”,一些地区还有祭车神的习俗,即祭祀掌管这三车的神灵,祈求风调雨顺,有个好收成。祭车神时,农家会将鱼肉、香烛等物品摆放在水车前面,进行祭拜。祭品中要有一杯清水,祭时将水泼入田中,有祝水源涌旺之意。
春风吹,苦菜长,荒滩野地是粮仓。正所谓“小满之日苦菜秀”,苦菜是中国人最早食用的野菜之一,《诗经》有云“采苦采苦,首阳之下”。小满预示着小麦等农作物籽粒将熟未熟,但毕竟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而田间地头的野菜正蓬勃生长,旧时采食野菜度过饥荒,自然顺理成章。“苦苦菜,带苦尝,虽逆口,胜空肠。”当年红军长征途中,曾以苦菜充饥,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江西苏区有歌谣唱道:“苦苦菜,花儿黄,又当野菜又当粮,红军吃了上战场,英勇杀敌打胜仗。”因此,苦菜又被誉为“红军菜”“长征菜”。
以前,人们采食苦菜主要是用来充饥,如今,小满吃苦菜主要是尝个新鲜,为了身体健康。“中医将酸、苦、甘、辛、咸称作五味,其中,苦味‘能泄、能燥、能坚’,具有清泄火热、燥湿、泻火存阴等作用。”赵鲁卿介绍,苦菜味苦、性寒,营养丰富,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多种维生素、矿物质等,具有清热、凉血和解毒的功能。《本草纲目》记载:“(苦菜)久服,安心益气,轻身、耐老”。因此,小满吃苦菜非常符合中医养生之道,体现了古人的养生智慧。
“民间常说‘小满食苦,一夏不苦’。中医认为,夏季五行属火,五味对应为苦味,所以此时应该开始主动吃点‘苦’了。”赵鲁卿介绍,夏季吃“苦”,指的是广义的有苦味的食材,例如苦瓜、莴苣、鲜蒲公英、莲子心等,都是不错的选择。适当食用苦味食材可以降温解暑,清热解毒,提高人体的消化功能,有效预防中暑。
“小满后雨水较多,湿气重,湿邪最易伤脾胃,容易引起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泻等不适。”赵鲁卿介绍,中医认为,脾是后天之本,主运化水湿,只有脾功能好了,身体内的湿气才能代谢出去,此时可以多吃些健脾、祛湿的食物,如芡实、山药、薏米、赤小豆、冬瓜、扁豆等。同时,忌食肥甘厚腻、生湿助湿的食物,“肥”指脂肪含量多、看上去过于油腻的食物,如肥肉、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甘”指味甜的食物,如巧克力、点心、奶茶、各种超加工饮料,还有各式各样的甜羹、甜品等。
未病先防,切莫贪凉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小满时节,昼长夜短,万物繁茂,生长旺盛。人体的生理活动也处于旺盛时期,消耗增大。中医认为,五脏化五液,心在液为汗,汗出过多则耗伤心津,易导致心火旺盛,从而引发口舌生疮、小便短赤等症状。此时应选择多种方式补水,例如适度多吃黄瓜、樱桃等蔬菜水果,应季果蔬富含维生素和矿物元素,不仅能补充人体的水分,还可补充微量元素。
既然出汗过多对养心不利,小满时节是否不宜运动?
“当然不是,平日还是要适当参加运动。建议早起或太阳下山后运动,运动不宜过于剧烈。可以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方式,锻炼时间也不宜过长,每次30分钟为宜,以微微出汗为度。”赵鲁卿说,头为诸阳之会,运动后空调不要对着头部和背部直吹,以免导致头痛、肩颈不适等情况。运动过程中若出现胸闷、心慌、头晕等症状,应及时停止运动,防止发生低血糖或心脑血管意外。
“小满时节雨水充沛,闷热潮湿,湿邪与暑热结合,易诱发皮肤病、风湿病、关节炎等。”赵鲁卿提醒,此时要注意未病先防,从增强机体的正气和预防热邪、湿邪两方面入手,及时补充各种营养,同时尽量避免久处潮湿的环境,防止病邪侵害,使五脏六腑受损伤。
“小满时节气温显著升高,但早晚仍较凉,尤其是降雨后气温下降更明显,因此要注意及时增减衣服,以防着凉感冒。穿衣时可选择透气性好、浅色的衣服,这样既可防止吸热过多,又可以透气,避免湿气不散。”赵鲁卿介绍,由于气温升高,很多人早早地使用风扇、空调降温,这样可能导致室内外温差过大,容易损伤阳气。一般来说,室内温度不宜过低,夏季室内外温差不宜太大,一般不要超过5摄氏度。同时,不要对着电扇、空调直吹,以防凉气侵入人体,诱发疾病。室内应时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畅通。
小满,万物初盈,小得圆满。愿你我不负这初夏良辰,在人生的麦田收获幸福与美满。(记者 王美华)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 class="pgc-img">>天上班,晚上学艺。近段时间,上海年轻人“下完班、上夜校”的夜生活方式在社交媒体中“出圈”。区别于20世纪80年代的那波夜校潮,这届年轻人热衷的夜校课程更丰富多元,从非遗技艺到传统手艺,从运动健康到生活美学,有的课程甚至“60秒内全部抢光”。
看似“无用之用”的课程,为何如此受到身处职场的年轻人追捧?记者就此走进上海市民夜校,了解其火热背后的原因。
几十万人开抢,夜校“一课难求”
一盏台灯、一块陶片、一把刻刀,沿着纹样的走势徐徐下刀,吹开杂屑,一片叶子便呈现在陶片上了……
上海市长宁区天山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每周三晚上都有一群年轻人在这里学习篆刻陶刻。本定于晚上7点钟开始,但6点半不到,记者就看到陆续有不少年轻人提前到校练习了。他们调侃道:“读书时常常‘踩点’到教室,现在工作了上夜校恨不得多学一点是一点。”
“我的工作单位就在附近,下班、上学能实现无缝衔接。”28岁的白领程琪此前参加过市民夜校中的街舞课,“今年一看到新课程的报名信息,我也推荐给了身边的同事朋友。”
口口相传、社媒传播的助推下,上海市民艺术夜校吸引了几十万年轻人报名抢课,可谓“一课难求”。上海今年推出了春、秋两季市民艺术夜校的课程,当下正在进行中的秋季班以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为总校,联动设立25个分校和117个教学点,开设382门课程,共招收学员9117人。
29岁的篆刻陶刻学员杨旭,今年是第一次参与艺术夜校:“平时下班回家经常刷刷手机时间就溜走了,空虚和浮躁的情绪随之而来。但在夜校学篆刻的一个半小时,我能全身心专注在一件事情里,反而觉得充实又平静。”
< class="pgc-img">>上海市民艺术夜校篆刻陶刻课堂上吴宝平(左三)正在指导雕刻手法。新华社记者 王默玲 摄
这节篆刻陶刻课程的授课老师是上海市工艺美术大师吴宝平,为了降低学习传统技艺的门槛、提升学员们的兴趣,吴老师精心安排课程节奏、改进雕刻工具:“这些雕刻的纹样都是我找专业的画家朋友设计的,我特别希望传统文化能以一种轻巧、亲切的方式让年轻人得以亲近。”
据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介绍,上海市民艺术夜校创办于2016年,聚焦“社会大美育”目标,通过延时开放、公益性收费的方式,在晚间时段服务18岁至55岁人群,以努力满足各年龄层和不同社会群体的文化需求。
“夜校不只是年轻学员们单方面从公共文化服务中获益,其实这是一场‘活起来’的文化与年轻人精神需求的双向奔赴。”长宁文化艺术中心艺术培训部主任刘嘉说,“不少非遗技艺、传统文化长期以来都在相对小众的圈子里沉淀,部分公共文化场馆也缺乏年轻受众群体的靠近,而夜校无疑是盘活了这些资源,既让年轻人找到触及文化艺术的门路,也让传统手艺人的技艺有了更大的意义与价值。”
“夜校热”背后是对精神生活的更高追求
据了解,除了上海,目前广东、浙江等地也涌现出丰富多样的夜校课程,以及针对年轻群体的文化活动。“夜校热”背后的原因值得探究。
——渴望成为艺术审美与精神世界的“富有者”。“夜校”并非新鲜产物,20世纪80年代,不少年轻人通过夜校求知识、学本领,以弥补自身文化知识的短板。“如今艺术夜校的火爆回归,则是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升后,对于艺术审美和精神生活的更高追求。”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金忠明说,艺术的实质就是生命力量的展现,青年人生命力量如此旺盛,他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更胜往昔,这一需求正好和艺术夜校的内容价值相对接,“夜校热”是情之所趋、理所当然的。
——“一杯奶茶钱”让高质量美育资源触手可及。记者在上海市民艺术夜校的报名界面看到,课程几乎都是500元12节课,每节课90分钟。“平均下来一小时课也就是一杯奶茶钱,但授课的老师有非遗传承人、工艺大师、艺术院团专业教师等,极具性价比。”程琪说,此前年轻人即使对文化艺术和传统技艺感兴趣,要么找不到门路学只能“远观”,要么就几百上千一节课实在“肉疼”,“但政府主导释放的美育资源就在‘楼门口’‘家门口’,触手可及又质好价优,很难不火”。
——焦虑与压力需要一个“治愈时刻”。“说实在的现在大家的工作压力都不小,难免会产生焦虑,很需要一些能让心灵沉淀下来的事情,在夜校学艺或许就是一个有效方式。”杨旭说。
刘嘉认为,当代的年轻人其实更遵循内心的需求,他们也真的很懂得学会欣赏艺术之美。“在社会竞争之下,与紧绷的职场环境相比,艺术夜校更能营造出一种轻松、和谐、美好的氛围,很多年轻人走进夜校相比学艺,更多的是为了舒展心灵、释放情感。”
“夜校热”或将成为一种常态
“希望课程的供给未来能够更加丰富”“不仅是春、秋两季,我希望夜校能四季常开”“还想学习更多的本地传统技艺”……记者在采访中也听到了学员们的很多期待,“夜校热”未来也许会成为一种常态,这也将考验公共文化服务提供者的能力与水平。
< class="pgc-img">>上海市民艺术夜校里的茶艺课。(受访者供图)
“市民艺术夜校的火爆和供不应求,其实是对政府如何提供更充沛、更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金忠明说,“可以预测到的是,今后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大。政府部门要搭建更好的平台,让各类主体都能成为艺术课程多样化的供应商和服务商,使丰富的都市资源能转化为可为市民群众所用的美育资源。”
刘嘉认为,资源的扩大与放开不能“一哄而上”,而是要在充分结合本地的艺术特色、整合好各类资源、管理好场地人员安全的基础上,保证现有课程水准与质量的同时,不断注入新的资源供给,“越是高质量且充分地满足市民群众的艺术需求,对提升整个社会的文化自信、文明水平、艺术修养,越大有裨益”。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方世忠表示,未来将聚焦“社会大美育”目标,大力推动全城美育、全民美育、全过程美育、全年龄段美育,坚持人民城市建设理念,创新文化民心工程,深化实施“社会大美育计划”,充分发挥丰富的专业场馆机构优势,将更多专业艺术资源转化为社会美育资源,为市民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公共艺术教育。
记者:王默玲、孙丽萍、程思琪
编辑:郝静、李明辉
圆时节的一桌好菜,饱含对亲人的关怀、对新年的期待、对生活的热爱。岁稔年丰、物阜民熙,走进菜市场,有琳琅满目的时令货物,更有人来人往的生活味道。
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优化消费环境”。时下,不少菜市场顺应多元需求,尝试创新运营,既保持生活供给便利性,也增强消费体验舒适度,既留住回头客,也赢得新客群。本版近日与人民日报视频客户端“视界”联合开展“来逛菜市场”融媒活动,线上征集网友故事,线下探访菜市场,看家门口消费环境有哪些新场景、新变化。
——编 者
哈尔滨道里菜市场迎来新客群
“在年轻消费者带动下,1月客流量增长1.5倍、消费额增长1倍,分别接近100万人次、2000万元”
岁末年初,哈尔滨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对于外地游客,“镶嵌”在街头巷尾的菜市场,是体验城市味道最直接的地方。
“红肠往家带几斤,才算来过哈尔滨”“脑袋大的列巴,您就吃吧”……哈尔滨道里菜市场,特色叫卖的声音混入煎炸烹炒、锅碗瓢盆的乐章,汇成一条声音的河流。来自重庆的刘紫微啃着“两块钱一个、五块钱仨”的煮苞米,自如地穿梭其间。
24岁的刘紫微是重庆师范大学研究生,趁寒假和同学来哈尔滨旅游,体验了冰雪大世界的游乐项目,领略过兆麟公园的冰灯艺术,接着“逛吃道里菜市场”:“我们早就关注到这家百年老市场,是专程来‘打卡’体验东北‘老铁’美食的。”
甜滋滋的蜂蜜小面包、糯叽叽的黏豆包、香喷喷的烤冷面、脆生生的炸里脊……道里菜市场近1.4万平方米的街市里排布了200多家铺子,尽可能满足着天南海北来客的味蕾。
浓浓人情味、生活味,提供着“沉浸式体验”。刘紫微买得有趣、吃得舒心:“卖红肠的大姐一张嘴,‘今天来点啥’,我就把自己当成老主顾了,边挑边聊,靠嘴甜还能让大姐抹个零。”
“老店迎来新客群,有了新活力。在年轻消费者带动下,1月客流量增长1.5倍、消费额增长1倍,分别接近100万人次、2000万元。”在道里菜市场经理马荣峰的印象里,包括游客、市民,近些年逛菜市场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甚至占了大头。
年轻人为啥爱逛菜市场了?
在刘紫微看来,菜市场的“颜值”,促成这场“双向奔赴”:“我们奔着特色小吃来,但肯定也会关注卫生条件。这里商户虽多,但摊位整齐、环境整洁,让人舒心、放心。”
在马荣峰眼中,“迎合”年轻人,还要有“独家秘方”:“年轻人都喜欢玩社交媒体,讲究‘让朋友圈先吃’。所以我们鼓励摊主积极展示自我,对着顾客的镜头多讲两句,同时为市场覆盖无线网络,方便商户直播、顾客分享。”
【记者感言】道里菜市场,水蒸气、油烟气,腾腾热气、满满人气……生活气息在此交融,凝结成舌尖上的百般滋味,让人切实感受到日常生活的美好,这大概就是许多年轻人爱上逛菜市场的原因。
成都中道街菜市场拥抱新业态
“菜市场租金更低,省下来的费用可用于材料、店面的品质升级,更好满足顾客需求”
在成都锦江区书院街街道,沿着中道街菜市场漫步,眼前是新鲜蔬果和肉禽海鲜的琳琅满目,耳畔是吆喝叫卖与询物问价的此起彼伏。
街边,一间红砖木门的小屋闪入眼帘,让人颇感意外——这是一家咖啡店。“原址是一间鸡棚,改造成咖啡店,没想到成了‘网红’。”店铺负责人常泗泓,2018年上大学时就开过校园咖啡屋。毕业后,他系统性学习了饮品调制、店铺管理,回到成都二次创业。
为啥把咖啡店开进菜市场?
“有反差感、趣味性。”常泗泓坦言,“更重要的是,菜市场租金更低,省下来的费用可用于材料、店面的品质升级,更好满足顾客需求。”
咖啡店吸引了家住附近的朱虹:“价格实惠、味道醇正,下班后顺道就买一杯。想歇歇脚,就坐在店里,看窗外熙熙攘攘的人群,很生活。”有些买菜的中老年人也会过来尝鲜,有些慕名而来的市民甚至成为常客。
“客流量越来越大,每天能卖上百杯。”常泗泓说,在菜市场里有这个销量,说明群众消费需求有了更多层次。他规划了户外空间,天气好时常常满座,“成都本就有‘茶馆文化’,露天喝杯咖啡,也是‘零距离感’社交需求的表达。”
记者深入菜市场内部,来到一家美术馆民宿。
民宿由一栋老茶楼改造而成,一层用作展览区,其他3层都是客房。“保留旧时味道,也构建新型公共空间。”负责人吴子千说,“除了常规展览,2023年民宿举办3场美术特展,吸引1.2万人次观展,带动营业额增长近两成。”
“菜市场里不仅有‘柴米油盐’,也多了‘诗和远方’。”中道街菜市场商户彭世群说,以前逛菜市场的多是周边社区的老熟人,自从有了文艺范、艺术化元素,食客、游客慕名而来,生意越做越好,去年收入比往年增加约10%。
【记者感言】从便民、利民,到丰富消费场景,再到营造调节生活、释放情绪的社交空间,像中道街菜市场这样的地方,融老城区历史文化于街头巷尾,聚新业态新场景于市井百态,正越来越多、越来越好地满足着市民游客日益多元的消费需求。
昆明大观篆新市场满足新需求
“让打卡游客变多不等于让买菜顾客变少,在年轻人群‘出圈’不可以让其他群体‘蒙圈’”
菜市场是如何成为“网红”的,又该怎样“长红”?在昆明大观篆新农贸市场,记者求解这个问题。
“首先是环境要好。”在接手管理市场前,吴现吉是云南建投第三建设有限公司的项目安全员、监理,“做工程的,最擅长为建筑外观‘改头换面’。公司投入了3000万元,改造给排水、消防、供电系统及脏乱差区域,硬化路面、更换屋顶、翻新外墙、改造卫生间……”
“店里的客人变多了。”王氏滇味粉蒸肉老板王艳在此经营20多年,纯手工、用料足,是市场里的招牌店面,“以前店子开在二号大棚,狭窄拥挤,顾客排队相互影响。改造期间,项目团队为上楼的店铺量身定制设计方案,加装电梯、拓宽空间,租金却没上涨!”
“这里在社交媒体上很有名。”湖北武汉女孩夏源到昆明的第一站,就是大观篆新农贸市场。传统的蔬菜、水果、海鲜摊位,特色的咖啡、奶茶、文创店铺,错落有致、品类丰富,对她很有吸引力,“甜白酒喝了、粉蒸肉尝了,现在去‘打卡’豆花米线。”
大观篆新农贸市场有摊位600多个,每天营业20小时以上。这么大的市场怎样经营好?吴现吉有自己的思考:“让打卡游客变多不等于让买菜顾客变少,在年轻人群‘出圈’不可以让其他群体‘蒙圈’。”
对于游客,菜市场是“菜园子”,既能看到齐聚的丰富食材,又保留着质朴的市井气息,“好看、好吃又好玩”。对于周边居民,菜市场是“菜篮子”,春吃花、夏吃叶、秋吃果、冬吃根,主要的消费者还是本地居民,要主打一个“实惠、方便又充裕”。
正月里,市民采买、游客云集,正是农贸市场的客流高峰期。吴现吉和管理团队忙碌起来:了解商户进货情况,推出“临时租赁”满足仓储需求;研究网友评论,对市场进行微改造;组织全面扫除、完善疏导机制,保证市场面貌整洁、通道畅通;根据市民消费需求,引进平价蔬菜店,确保价格平稳……
“我们还引入‘网红质检’,提升‘网络美誉’。”吴现吉说,“同时,也要严禁缺斤短两、以次充好,做好老店铺,方便老主顾。”
【记者感言】步履闲适的顾客、卖力吆喝的商家,让人回味的美食、自在怡人的环境,菜市场的挨挨挤挤、挑挑选选里,有着实实在在的幸福感。新春新市新客流,带来新的消费需求,传统菜市场通过微更新、满足新消费需求,实际上也是供给端的提档升级、匹配群众美好生活需求的必然结果。(记者 郭晓龙 宋豪新 杨文明)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