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之后,什么样的企业能在创业板上市,而什么样的企业又不能呢?《创业板企业发行上市申报及推荐暂行规定》为此设定了负面清单。
根据其第四条规定,属于中国证监会公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 年修订)》中下列行业的企业,原则上不支持其申报在创业板发行上市:
(一)农林牧渔业;(二)采矿业;(三)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四)纺织业;(五)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六)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七)建筑业;(八)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九)住宿和餐饮业;(十)金融业;(十一)房地产业;(十二)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不过,上述企业如果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自动化、 人工智能、 新能源等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深度融合,成为创新创业企业,是可以支持其申报在创业板发行上市的。
由此可见,创业板的定位非常明晰,结合以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为主的板块特征,主要服务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 并支持传统产业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深度融合,以此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国基金报记者 李智
作为“连锁火锅第一股”的呷哺呷哺小火锅不香了吗?据了解,由于部分门店存在严重的选址错误,呷哺呷哺将关闭200家亏损门店,断臂止血。
因存在严重选址错误
呷哺呷哺将关闭200家亏损门店
8月19日,“呷哺呷哺决定关闭200家门店”的话题冲上热搜。
呷哺呷哺行政总裁贺光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呷哺呷哺将关闭200家亏损门店,断臂止血。他指出,“经过两个多月的市场走访,我们发现部分门店出现了严重的选址错误,导致亏损。这也是公司精心盘点后做出的决定,为的是持久的经营。”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呷哺呷哺共经营1061家呷哺呷哺餐厅及140家凑凑餐厅。一口气关闭近五分之一的门店并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但贺光启认为,这是呷哺呷哺目前“断臂止血”的唯一选择,也是为了明年起重新拓展新店、刺激利润上涨的有效措施。
图片来源:呷哺呷哺2020年财报
同时,对于客单价不断走高的问题,贺光启表示,未来将重启呷哺呷哺大众消费的定位,向二三线下沉市场持续扩张,客单价保持在60元以内,新一代的门店也仍以“单锅”和“吧台”为主。
2016年,呷哺呷哺开创中高端聚会餐厅品牌——湊湊“火锅+茶憩”,火爆京城并拓展到上海、深圳等地,截止2021年7月,凑凑的门店数量已超过150家。贺光启指出,未来三年内,呷哺呷哺旗下高端品牌凑凑火锅将保持每年新开80至100家门店的速度,计划进入西南、香港及海外市场。
不过,2019年推出的“in xiabu xiabu”品牌店由于持续亏损,未来该品牌和门店将陆续全面退出市场。
呷哺呷哺上半年仍将面临亏损
大行下调目标价
7月29日,呷哺呷哺发布公告表示,受计提资产减值损失以及部分地区门店受疫情影响无法充分营业的影响,呷哺呷哺预计今年上半年仍将面临亏损。
预计今年上半年,呷哺呷哺收入同比增长约59%;其净亏损在4000万元~6000万元之间,相较于去年同期净亏损2.55亿元大幅收窄。
对于亏损的主要原因,其一,计提资产减值损失约人民币1.2亿元,公司预计全年关闭呷哺呷哺品牌的亏损门店约200家;其二,2021年上半年门店经营部分地区仍然受到疫情的影响,而无法充分营业。
近日,瑞银发布研究报告称,维持呷哺呷哺“买入”评级,下调目标价至9.91港元,预计投资者会因为公司收益不佳而做出负面反应,但由于商店关闭的拨备及复苏慢于预期,故下调未来3年的纯利预测15%-31%。
报告中称,由于商店关闭导致的拨备费用,预计上半年将出现净亏损,同时由于复苏趋势减弱,部分原因是疫情复苏导致损失2200万元以及更多商店将关闭。该行估计,上半年关店计入的1.2亿元拨备成本,占整体关闭200家门店的大部分,由于呷哺品牌华南地区门店盈利能力大幅下降,认为关闭商店是一个必要步骤。将关闭的商店主要位于中国南部,并拖累公司多年的盈利能力。
大和发布研报也表示,呷哺呷哺亏损主要来自于上半年公司有部分门店仍受到疫情影响,主要分布于华南、上海、湖北、湖南及华北地区,该等关闭门店占呷哺呷哺去年度营业额比例达19%,因此将今年每股盈利预测下调72%,2022至2023年预测下调15%,目标价降至9.7港元,重申“买入”评级。该股现报7.06港元,最新市值76亿港元。
呷哺呷哺执行董事被罢免
发个人声明“申诉”
据了解,呷哺呷哺是一家连锁餐饮,1998年创立,其特点是新颖的吧台式就餐形式和传统火锅的完美结合,开创了时尚吧台小火锅的新业态。不过,今年呷哺呷哺管理层出现多次调整变动,堪称“宫斗大戏”,市场对此提出诸多质疑声。
据悉,5月20日,呷哺呷哺宣布解除赵怡行政总裁职务,因该公司若干子品牌表现未达到董事会的预期。同时委任贺光启为行政总裁。
6月11日,呷哺呷哺再次宣布,董事会议决召开股东特别大会以罢免赵怡的执行董事职务。董事会认为,赵怡的管理方式及理念与董事会其他成员存在重大差异,若赵怡继续参与本公司的管理将不符合本公司及其股东的整体最佳利益。
6月17日,赵怡在朋友圈发布个人声明,其中介绍了赵怡在职期间的工作表现和业绩,对于业绩不达标的问题,她特别介绍了合生汇in xiabuxiabu一经推出,销量在3月份就跃居公司千家店前列,所谓发展不达预期的判断不知从何而来。她还提到任职于呷哺的9年基本“全年无休”,任职行政总裁期间,股价大幅上涨。同时也是成就呷哺控股成为证券市场火锅第一股的首要功臣之一。
由于7月28日,呷哺上市公司将召开特别股东大会审议罢免其执行董事议案一事。7月26日,赵怡发布致呷哺呷哺上市公司投资者公开信。并喊话称,由于呷哺上市公司在召开特别股东大会前两天仍未充分披露罢免实情,因此她有责任将相关情况和请求告知投资者,并请求推迟召开股东大会。
对此,呷哺公告回应称,解任赵怡行政总裁及执行董事职务的决议,都是经过董事会充分讨论并慎重考虑后作出的决定,全部流程符合公司章程及所有相关法律规定。
呷哺呷哺“宫斗大戏”刚刚落幕
随后,公司仍于7月28日准时召开了股东特别大会,以100%赞成票表决通过罢免前行政总裁、执董赵怡。
至此,呷哺的这场“宫斗”大戏,算是暂时落下了帷幕。呷哺呷哺创始人、董事长贺光启重新上任 CEO。
图片来源:呷哺呷哺2020年财报
针对呷哺呷哺高管的频繁变动,贺光启回应称,人才的适当流动也属于正常现象,补充不一样的血液,才会带来不一样的想法,才能给企业注入持续创新和发展的灵魂。
呷哺呷哺年内股价最高跌超77%
海底捞市值蒸发3200亿港元
受公司经营业绩亏损以及市场情绪等方面因素,呷哺呷哺自今年2月份便开始下跌之势。2月16日至今,该股已经累计跌超77%,市值也随之蒸发229亿港元。
无独有偶,作为港股餐饮业的龙头,海底捞2月16日以来也已经累计跌超67%,股价腰斩,股价走势与呷哺呷哺的类似。6个月,海底捞市值蒸发3200亿港元。截至发稿,该股报27.1港元,总市值为1479亿港元。
与此同时,九毛九当前股价相较于2月16日的高点而言,也累计跌近36%。截至目前,该股报23.9港元,总市值347.36亿元。
回顾2021H1消费行业表现,国信证券指出,港股餐饮服务板块股价普跌,股价下跌部分消化了估值压力,依旧看好餐饮龙头海底捞的复苏前景。2021年下半年看好餐饮服务业复苏,行业龙头值得关注。
国信证券分析认为,国内疫情控制良好,各餐饮品牌复苏步伐不一。2020年受疫情影响,餐饮行业上市公司业绩普跌,但股价表现突出;2021年业绩展望复苏确定性高,但股价普跌。总结原因有二,一是估值过高而复苏情况不及预期;二是2021年印度变种病毒在海外肆虐,国内局部地区出现疫情小规模反弹,令消费者对聚集活动仍偏谨慎。但股价下跌部分消化了高估值,加之国内疫情目前控制良好,对餐饮业复苏持乐观态度。
此外,富途证券认为,港股餐饮板块陆续回暖,未来聚焦可交出稳定数据及能够稳健长期增长的企业。分析称,港股三家中式餐饮龙头的关注点各不相同:1)海底捞由于管理层对疫情结束时间判断有些失误,去年扩张速度过快导致业绩受到一定负面影响,但海底捞有着行业最强大的供应链、领先的服务水平及品牌效应,也在不断探索新的增长曲线,若业绩能保持稳定增长,未来依旧具备强大竞争力;2)九毛九经营战略清晰,主力品牌太二酸菜鱼依旧保持强劲增长势头,但高估值下依旧需要第二增长曲线作为支撑,可以持续关注新品牌怂火锅的表现;3)呷哺呷哺第二增长曲线凑凑火锅已经成型,但管理层及企业管理出现一些问题,需要持续其关注新模型改善进程,及利益机制能否理顺。
栏目主编:顾万全 文字编辑:卢晓川 题图来源:IC photo 图片编辑:邵竞
来源:作者:中国基金报李智
经记者:陈晴 可杨 每经编辑:杨夏
餐饮行业正在经历新一轮变革。
绿茶、七欣天、杨国福麻辣烫……随着多家餐饮企业开启上市之旅,2022年初,餐饮企业上市潮成为资本市场的新热门话题。
《2021年中国连锁餐饮行业报告》显示,未来5年,可能会有一批净利润达数千万甚至上亿元的餐饮行业公司完成上市,餐饮行业有可能引领一波消费行业的IPO潮流。
资本市场上红红火火之时,消费市场上的餐饮行业却正在经历“倒春寒”。随着近期全国疫情多点散发,缓慢回血中的餐饮行业再遭重挫。
疫情阴影之下,新一波餐饮企业上市潮将给行业带来哪些变化?《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疫情倒逼了餐饮行业的资本化进程;加上新的消费需求推动,从以往的拼产品、拼味道、拼价格,到如今的拼资本,万亿餐饮行业正在加速进阶。
资本热情高涨,餐饮行业再迎上市潮
如果没有意外,绿茶集团预计3月末或4月初将在港交所挂牌上市。这一诞生于2008年的初代网红连锁餐厅品牌,可能成为这一波餐饮企业上市潮中的先行者。
绿茶餐厅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有人先行,有人跟进。
“麻辣烫双雄”之一的杨国福麻辣烫、“一锅两吃”的七欣天,以及退出美股二度冲刺上市的乡村基等,近期也不约而同地选择冲刺港股上市;此外,中式快餐企业老娘舅、老乡鸡则把目标瞄准了A股。
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分析,相比A股,港股对餐饮类公司的财务合规性审核方面简单一些,其更注重于中介机构核查,并要求中介机构承担责任。不过,企业港股上市之后,市场投资者对于公司看好与否更重要,这直接决定了公司发行成功与否及估值水平。
去年北交所的启动运行,也给餐饮企业再开了一扇窗。华鼎团膳于2015年12月挂牌新三板,主营业务是团体供餐、食材销售。公司董事长李清华告诉记者,公司有向北交所转板的计划。从和中介机构沟通了解的情况来看,从新三板转板到北交所,程序相对比较简单、成本也不算太高。
王骥跃表示,A股方面,只要审核通过,企业后续发行一般问题不大;而北交所对于企业在规模上的要求相对低一点,更加适合中小型企业。
2022年初的这一波餐饮企业上市潮,并非历史首次。记者注意到,此前也曾有过两波餐饮企业上市高峰。第一次高峰是在2008年左右,全聚德、味千(中国)等企业上市;第二次高峰是在2015-2018年前后,呷哺呷哺和海底捞等企业实现港股上市。
伴随着第三波餐饮企业上市高峰,行业投融资也出现了明显的增长。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与华兴资本联合发布的《2021年中国连锁餐饮行业报告》,从融资金额看,2018年以前餐饮行业的投融资呈现了整体增长的趋势,自2018年开始投融资热度逐渐下降,但是在经历2020年疫情后,资本热情再度高涨。截至2021年8月,中国餐饮行业投融资金额439.1亿元,已经达到2020年的2倍。
借助资本的力量,一些餐饮行业新秀快速成长。过去两年,周师兄、巴奴、珮姐等网红火锅品牌,均赢得资本青睐,接连拿下亿元级大额融资。其中,“周师兄”火锅还计划未来5年内冲刺IPO。
疫情冲击,倒逼企业谋求上市融资
即使曾经历两次上市潮,餐饮行业的上市公司并不多。
根据截至3月24日Wind统计显示,目前A股+港股共有50家餐饮上市公司。其中,A股4000多家上市公司中,仅有3家餐饮上市公司。最近一家是于2020年7月A股上市的同庆楼,距离全聚德2007年登陆A股已经相隔了13年。
为何近期餐饮企业加快了上市步伐?“每家企业的内部运营情况和外部环境都有所不同,是否选择上市肯定是各企业经过深思熟虑做出的决定。”近日,海底捞相关负责人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行业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餐饮收入较2020年正增长18.6%,但尚未恢复至疫情之前的2019年水平,而近期国内多个城市不同程度地受到疫情影响,同时全球经济环境也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消费市场似乎正在经历一场“倒春寒”。
疫情以来我国餐饮业收入波动变大 图片来源:Wind,记者制图
对于餐饮行业来说,疫情的冲击是难以回避的话题,但这也恰恰倒逼更多企业加速资本化进程。
“没有疫情的话,我们觉得自己是现金流行业,但疫情对我有很大的触动。”曾经坚持不上市的西贝餐饮创始人、董事长贾国龙也对外表示,公司确定要融资,要进入资本市场,要把资本的能量用起来。他表示,其实自身的力量有限,(企业)想有大的发展,还是要用资本的力量。
事实上,头部企业争相上市还可能会形成连锁反应,更多企业为了保持竞争优势,会相继加入上市大军。
另一方面,技术的发展也助推了近期的餐饮企业上市潮。“餐饮行业是一个传统行业,大量餐饮企业是夫妻店形式,并且以现金交易形式为主,很难核查收入和成本数据的真实性,这让餐饮企业很难资本化走向上市。”“周师兄”火锅创始人、董事长周永林(也名周到)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王骥跃也认为,因为财务规范性问题,餐饮企业上市一直相对比较困难。但近期电子支付普及之后,企业采购和销售可核查性大幅提高,这推动了一些规模化的连锁餐饮企业申请上市。
周永林还表示,近几年,伴随消费升级,冷链物流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各行业推进数字化管理,不少餐饮品牌坚持开设直营门店、注重食品安全认证、注重品牌力、注重前期的顾客满意度等,不断获得资本垂青,无疑餐饮行业迎来了时代发展的新机遇。
上市热背后:连锁化是大趋势
资本化进程加速之下,大多数餐饮企业热衷于扩店。
例如乡村基,公司称募集资金净额将主要用于扩展餐厅网络、深化市场渗透并按需要翻新现有餐厅;加强供应链能力以支持公司的扩张;加强技术能力,以进一步提升运营效率等。
餐饮企业热衷扩张的背后,是连锁化大趋势的到来。《2021年中国连锁餐饮行业报告》中援引美团披露的数据显示,2018-2020年国内餐饮连锁化率分别为12.8%、13.3%和15.0%,行业连锁化率在逐年提升。目前美国和日本的餐饮连锁化率分别达54%和49%,而中国餐饮连锁化率不到20%,较美日仍有提升空间。
“新的消费需求正在推动餐饮行业变革,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新餐饮将朝着审美、品牌、消费体验、产品等全面升级的方向发展,基于人们对健康及品质的追求和企业更加重视抗风险能力,中国餐饮连锁化是未来趋势。”海底捞相关负责人也表示。
“其实餐饮类公司中,也是连锁化、标准化的公司才更有可能去上市。”王骥跃分析,没有中央食堂提供标准化配置之下,传统餐饮企业品控往往更加难以保障,一旦一个门店出现问题就可能累及整个公司。相比之下,连锁化、标准化经营的餐饮公司可复制性强、扩张能力强,以及规范性强也更容易核查。“标准化的餐饮企业,其实本质上是食品加工企业,只是以门店零售的形式体现而已。”
上市和扩张就意味着高枕无忧吗?事实并不尽然。
A股3家餐饮上市公司中,有两家公司2021年预亏,即西安饮食(000721.SZ)和全聚德(002186.SZ)分别预亏1.5亿元-1.9亿元和1.55亿元-1.68亿元。此外,47家港股餐饮上市公司中,“火锅一哥”海底捞(6862.HK)2021年亏损41.6亿元,这也是海底捞自2018年上市以来首次年报亏损。
亏损背后是大规模的关店。截至2021年末,海底捞在全球共有门店1443家,已有260家餐厅永久关闭,32家餐厅暂时停业休整。
海底捞近一年股价走势 图片来源:Wind截图
武汉餐饮业协会会长刘国梁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近些年,餐饮行业遇到疫情的挑战,但是资本依然看好“高刚海”的行业。高频、刚需、海量特点,是餐饮行业受到资本追捧的关键。但是,餐饮行业与资本打交道首先要提升自己的资本能力,才能有共同语言,实现双赢多赢。反之,就会是“同床异梦”,导致餐饮和资本都“苦不堪言”。
上市是企业发展加油站,也是“双刃剑”
根据《2021年中国连锁餐饮行业报告》显示,疫情影响下2020年收入下滑之后,预计2021年中国餐饮市场规模将恢复至4.7万亿,2024年市场规模可达到6.6万亿。
万亿餐饮市场的竞争也更加激烈。从餐馆进阶为公司甚至获得投资和上市,除了产品竞争、门店竞争、品牌竞争、组织力竞争,他们还将面临资本层面的竞争。餐饮企业如何才能更好地拥抱资本?
“周师兄”火锅诞生于火锅之都重庆,资本助力之下,公司计划实现全国布局,并于去年进军上海和深圳。
对于公司这一布局,周永林介绍,全国化扩张战略的前提仍然是“稳健”。“未来‘周师兄’的战略是在覆盖部分一线城市基础上,稳扎稳打向准一线城市拓展。”
目前的周师兄火锅在全国共有20余家门店,全部采用直营模式。在餐饮行业,这一门店规模并不算多。
周永林表示,如果太过于注重规模,依赖加盟来实现快速扩张,企业管理可能难以跟上,食品安全也难以保障。另外,疫情并未结束情况下,公司希望稳扎稳打,确保每一个门店的人气和合理利润。
周师兄门店 图片来源:公司供图
疫情反复,也促使餐饮企业创新运营模式。近期的周师兄火锅推出了火锅生包外卖和火锅私宴定制化服务等,试图挖掘顾客的个性化需求。
《2021年中国连锁餐饮行业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外卖餐饮市场规模达到6646亿元,同比增长15.0%。预计在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环境下,外卖行业可能仍将持续强劲发展。
“对资本,周师兄抱有欢迎态度。”周永林说,社会越发达,分工越细,但关键是把资本看作什么?资本是企业发展的加油站,不能把资本当终点站,更不能把上市也当终点站,上市同样也是企业发展的加油站。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上市对于餐饮企业而言是一把双刃剑。上市之后,公司的受关注程度将大大提高,公司更需保持核心竞争能力以及整体的战略布局思维。“企业上市之后,仍将面临门店运营能力、管理人员储备、供应链完善等多方面的挑战。”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