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来茶饮发展如火如荼,尤在当下年轻时尚的消费群体中备受欢迎。茶饮产品也由传统的作坊式奶茶演变为各式各样的连锁品牌,比如喜茶、都市coco及新锐品牌素匠泰茶、鹿角巷等,行业竞争日趋激烈。随着消费的不断升级和国人健康意识的逐步增强,中国饮品市场近几年持续走俏,很多网红品牌一夜之间崛起。并逐步从最初的口味式奶茶转向健康的茶饮市场。"其中酸奶类产品每年市场份额爆发增长,已经远远超越传统奶茶市场,引领行业新机遇。
正邦苏咔10余载,全国300多加店面不断增加中
正邦苏咔百城千店计划正在起航中,目前正邦苏咔已有全国有300+店面,遍布全国22个省。在上海、北京、广州、西安、南京等地都有我们的合作伙伴期待与更多合伙人同行!加盟热线400-1660-552
数十年行业浸润,完美贴近消费需求
而正邦苏咔从2008年第一家奶茶店至今,正邦苏咔始终深耕茶饮行业,秉持对顾客完美负责、对饮品不懈追求的价值理念,专注于生产研发消费者喜爱的茶饮,从未停止对产品的创新升级和工艺提升。
相比较开始的价格优势,茶饮的消费群体现在更热衷于追求高品质、有特色、健康美味的产品。因此想要更好的适应市场环境、满足客户需求、谋求更大发展,就必须从自身的格调和品牌着手。作为中国奶茶的先行品牌,正邦苏咔凭借持续深入地消费者研究发现,健康、美味、特色的酸奶饮品已经成为现代都市人群的主要需求。于是正邦苏咔从消费者诉求出发,坚持对品质的优化,组建专业研发团队探索出种类丰富的酸奶系列,打造最健康、天然、品质的纯粹味觉体验。
< class="pgc-img">>不断全方位升级,引领全新概念酸奶连锁品牌
全方位创新升级,从口感到感观对顾客负责。正邦苏咔一直深谙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是产品,将传统奶茶的经典口味与营养酸奶的健康巧妙结合打造全新的饮品,在为顾客提供优质健康产品的道路上持续探索。
专注一杯好酸奶优选荷兰品系良种奶牛,引进进口菌种发酵技术,经过巴氏杀菌热处理,保留酸奶浓郁的口感和美味,实现品质的迭代升级。
与时俱进,引领酸奶饮品风向标
随着网上外卖越来越火,正邦苏咔联合多家外卖平台通过线上带货,与客户互动,主动积极的更注重产品以及品牌概念的传递。如vi的视觉美感、新颖时尚的包装、极致用心的服务等,无不体现出正邦苏咔的细节上的精益求精。引领酸奶饮品风向标!
< class="pgc-img">>一生不可错过的味道,这是一句口号也是一个目标
正邦苏咔创始人说过:"正邦苏咔不止是想成为消费者喜爱的酸奶,更希望通过饮品让更多人获得健康和享受。"它的出现带来的是全新的饮品概念,一种追求品质与特点的消费潮流。“对顾客的完美负责,对酸奶饮品的不懈追求”也是正邦苏咔的奋斗目标。
< class="pgc-img">>一直在路上,还将继续前行!
从正邦苏咔成立至今,不管是逆境、顺境不断带来力量的还是一群对于正邦苏咔产品认可,品牌认可的伙伴们。我们不负众望坚持初心对大家的负责,对产品的负责这些可能就是正邦苏咔可以年入百万的秘密吧。
>均消费24.26元的酸奶“贵族”翻车了。
5月27日,因被曝出“使用过期原料”“椰肉丁闻到馊味才废弃”等问题,现制酸奶品牌茉酸奶被推上风口浪尖。
当天下午,茉酸奶紧急发布《致歉声明》,称经公司内部核查,4家涉事门店严重违反公司提倡的“食品安全”理念,总部已安排即刻闭店,并将永久与其解除合约。
< class="pgc-img">>4家涉事门店均被安排闭店。图/苏影摄
此前,凭借“一杯奶昔等于一颗牛油果”等健康、营养、低卡概念,茉酸奶成功从一众现制酸奶中脱颖而出,成为年轻人手中新宠。2023年,茉酸奶饮品门店数量超过1600家,成为“现制酸奶一哥”。
但“一哥”的故事属实不好讲,此番陷入食品安全争议后,茉酸奶还能如何守护消费者“舌尖上的健康”?
涉事门店停业整顿
茉酸奶的翻车火苗引燃在5月27日午间。
据新京报报道,茉酸奶北京市内4家线下门店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食品安全隐患,包括使用过期40余天的原料;更换或不使用效期标签,不按时报废原料;部分水果变色变质仍在继续使用;员工无健康证上岗等。
5月27日下午,中国新闻周刊跟随北京朝阳区、海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分别前往其中2家涉事门店进行调查。
在茉酸奶朝阳区伊藤洋华堂店,中国新闻周刊发现该店的水果储存容器并未张贴食材效期标签。“没有标签如何确定食材不会过期?”面对这样的询问,该店店长并未正面回应,而是强调该店容器内的水果4小时内都能卖完。但当记者进一步追问每天的销量有多少时,店长便不再回答。
< class="pgc-img">>水果小料台上看不到效期标签。图/苏影摄
至于新京报报道中提到该店曾使用过期青稞原料一事,在执法人员现场问询过程中,该店工作人员表示并不存在,而且原料的保质期为8个月,并非报道中的4个月。
不过,根据茉酸奶稍晚发布的致歉声明,从内部专项稽查小组的核查结果来看,该店被证实存在不符合运营操作和培训标准的行为。
茉酸奶海淀区华熙LIVE·五棵松店是风波中的另一家涉事门店。中国新闻周刊注意到,该店是一家约15平方米的线下门店。执法人员赶到现场时,该店已经闭门停业整顿。
据该店唯一在场的店员表示,停业是总部要求的,至于停业多久、什么时间能恢复营业还不清楚。
检查过程中,执法人员对该店食品加工各环节进行调查取证,发现该店酸奶、山楂碎食品原料储存容器存在未洗净的情况,并要求其进行整改。此外,执法人员也提醒该店店员要及时将健康证卡片更新为有医院公章的纸质证明。
在茉酸奶海淀区华宇店,执法人员现场抽查“速冻椰肉丁”“特醇厚乳(含乳饮料)”及“蒸煮燕麦(速冻调制食品)”等原材料均在保质期内,员工持有效健康证明,但发现,食品待加工区存在氧化变色的牛油果,现场抽査5月26日及5月27日购进的牛油果进货查验情况,发现该门店未履行进货查验记录制度。
对于此次执法检查,朝阳区市场监管局强调,执法人员已对当事人北京熠昕餐饮服务有限公司(茉酸奶伊藤洋华堂店)涉嫌存在的相关违法行为立案调查,该门店已停业整顿。与此同时,朝阳区市场监管局对辖区其余20家茉酸奶门店开展全覆盖执法检查工作。
海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表示,将对辖区茉酸奶门店进行全面排查,并对发现的食品安全违法问题进行立案调查。
茉酸奶在致歉声明中表示,总部将对全国所有门店的“食材存储、食品效期、水果保存”等问题再度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实现线上周报和月报核查,并对所有员工定期进行培训和考核。
一年开出上千门店
公开资料显示,茉酸奶于2014年在上海成立,创始人为赵伯华。
早期的茉酸奶,与传统奶茶店的菜单模式类似,用“水果+酸奶”的原料,排列组合成不同系列产品,包括酸奶奶昔、酸奶冰激凌、缤纷酸奶、水果酸奶等品类,尚未明晰大单品的概念。2017年菜单显示,彼时牛油果酸奶奶昔的价格为20元/杯,是8种酸奶奶昔中的一员,为全场单价最高产品。
但价格并未影响到消费者的热情,牛油果酸奶奶昔反倒成为茉酸奶销量最高的产品。
时间来到2018年,新茶饮取得了傲人成绩,线下门店总数突破45万家,销售额超过400亿元,占据整体茶饮市场销售额的80%以上。喝多了奶茶的消费者,对于现制饮品的需求更加多元化。乘着这股市场的东风,2019年起,茉酸奶开始和其它茶饮类品牌一样走出去,并进驻其它一线城市。
事实上,在赵伯华的掌舵下,茉酸奶前期的扩张还是以稳定、保守路线为主。窄门餐眼数据显示,2020年和2021年,茉酸奶全年开店数分别为30家和45家,与同行“一只酸奶牛”的317家、261家的扩张速度相比有着一定差距。
转折发生在2021年,现董事长顾豪以CEO的身份入职茉酸奶,二人分工明确,赵伯华专注产品,顾豪负责供应链及内部组织架构建立和品牌运营等,茉酸奶的加盟商模式也在同年应势而生。
此后,茉酸奶开始大踏步扩张时代,将酸奶搬进李佳琦直播间做推广,携手健身博主、探店博主造势引爆社群,叠加最近两年国内牛油果健康、减脂概念的爆火,茉酸奶的加盟故事讲得更为生动。
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19年-2023年,中国牛油果进口量呈波动增长趋势,2023年进口量为6.56万吨,较2019年3.26万吨增长101.14%,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9.09%。
牛油果成为市场新宠,这种热度也成功转化到茉酸奶的销量上。小程序显示,当前茉酸奶爆款大单品牛油果系列年销量为2100万杯,以平均单价26.7元/杯粗略计算,仅这一类大单品就为茉酸奶贡献了5.61亿元的年销售额。
< class="pgc-img">>图/茉酸奶小程序
在此背景下,茉酸奶的加盟商数量也水涨船高。2022年、2023年,茉酸奶分别新增门店280家、1309家。截至2024年5月28日,茉酸奶共有门店总数为1546家。同期,其竞品一只酸奶牛、满米酸奶、正邦苏咔酸奶、blueglass的门店数量则分别为900家、408家、288家和175家,茉酸奶线下门店数量已经领先。
中国特许经营与连锁经营领域的专家李维华对中国新闻周刊分析,茉酸奶门店扩张速度突然加快可能与三方面有关:一是资本注入后的战略驱动;二是规模扩张带来的供应链优势;三是融资与上市准备。
鉴于茉酸奶在2023年11月之前没有公开融资记录,因此加快扩张更多指向后两个原因。
“一方面,通过大力扩张加盟店规模,企业在供应链上获得更强的话语权,有助于降低店面成本;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利用规模扩张带来的销售增长、利润提升和品牌影响力,为后续的融资或IPO等资本运作做好准备。”李维华表示。
门店管控或存在漏洞
今年5月14日,国际咨询机构弗若斯特沙利文向茉酸奶颁发“中国牛油果酸奶奶昔首创者”及“2023年全国现制酸奶饮品门店数量第一市场地位”确认证书,创立第10年,茉酸奶成了“现制酸奶一哥”。
然而,对于加盟商而言,成功开业仅仅是迈出的第一步,更为关键的是后续如何确保经营的正收益,这是门店持续盈利的关键所在。
中国新闻周刊以加盟商身份咨询茉酸奶招商部,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加盟茉酸奶的预计成本为40万元起,包括品牌使用费、设备费、人员培训费等在内约24.48万元的前期预算,再加上约10万元的门店统一装修费用以及房屋租金等,保守支出在40万元-50万元之间。
< class="pgc-img">>图/茉酸奶加盟手册
连锁产业专家、和弘咨询总经理文志宏对中国新闻周刊指出,就单店的投资成本而言,茉酸奶在茶饮行业中处于中等左右的水平,预计和即将降价的奈雪的茶、喜茶等新茶饮门店投资额相近。因此,能否盈利的核心在于门店收入情况。
以此次事件中的茉酸奶华熙LIVE·五棵松店为例,据店员介绍,该门店有两名员工,现在不做外卖,只做堂食。此前有外卖时一天大约能卖出220杯产品,目前仅堂食一天可售100杯左右,夏天山楂、黑加仑产品销量较好,门店日销售额为4000元-5000元。
在李维华看来,对于一家15平米的店面,由两人经营,基于北京当前的市场状况,该店面能够覆盖运营成本,预计不会亏损。然而,从销售数据上看,无论是堂食单量还是外卖单量,在现制饮品行业中均处于偏低水平。
中国新闻周刊在某外卖平台上看到,与上述茉酸奶门店位于同一商圈的霸王茶姬和喜茶,月售外卖单量分别是8000+和7000+,远高于茉酸奶。
而销售额的局限,可能会导致在加盟店铤而走险,从而增加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
文志宏指出,茉酸奶品牌一年间迅速扩张至1300多家加盟店,如此快速的规模化发展可能引发食品安全风险管控问题,风险点主要在于前端操作与储存环节,这些环节若未能严格遵守食品安全规范,极易引发问题或事件。
“以此次被曝出的茉酸奶事件为例,其问题并非源于供应链端,而是由于加盟店在前端操作环节未能达到规范性要求所致。这一事件凸显了门店管理存在的疏漏,更深层次地反映了品牌总部在加盟店管控策略上的挑战与不足。”文志宏补充道。
经过此次过期原料事件,香颂资本董事沈萌认为,食品口味和安全的问题,容易形成负面的口碑传播,对于一款非刚需的消费产品,茉酸奶其它门店的后续销量可能会随着传播的程度受到影响。
参考资料
卧底茉酸奶:原料过保质期40余天仍使用,店员称“顶多拉肚子”,新京报,2024-05-27
专访茉酸奶:单杯卖到30+,首个千店现制酸奶品牌为什么是它?,刀法研究所,2023-07-13
网红茉酸奶,每天新开4家店,21世纪商业评论,2023-08-08
作者:苏影
< class="pgc-img">>少的自营店,大量的加盟商,从新茶饮到咖啡、连锁餐饮,大规模加盟成为很多品牌商最轻松最快捷的赚钱方式。但随之而来的是,随着规模扩大,加盟商与品牌商的利益追求点并不一致——品牌商希望品牌价值最大化,长期稳定经营。但加盟商更注重短期利益,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收回投资成本。品牌商对加盟门店的管理日益捉襟见肘,各种经营风险和安全隐患便如影随形。
01
茉酸奶“翻车”了
去年7月份,茉酸奶上线了一份问卷调查,征集消费者对即将上新的猫山王榴莲奶昔的心理价位,三个价格选项分别为68元、88元、108元。而茉酸奶官方则认为,这样的定价“并不贵”,茉酸奶正常产品价格在20元到40元区间,非常宽泛,能够适用于更多消费者选择。
也就是说,茉酸奶单杯平均价格都在30元,被不少网友称为“酸奶刺客”。而如此价格之高的“酸奶贵族”居然出现了严重的质量问题。
5月27日,新京报报道,记者从今年2月份到5月份随即卧底北京四家茉酸奶门店,发现诸多问题:使用过期40余天的原料;更换效期标签,不按时报废原料,或根本不使用效期标签;常温存放应冷藏的水果,水果变色、出水后,仍接着使用;偷工减料,不严格按照配料表足量放料;用工不需要工作人员提供国家强制要求的餐饮人员健康证明等。
“店长说没事就没事,她早上来的时候闻过。”位于海淀区华宇时尚购物中心三层的茉酸奶门店,原料废弃的标准不是规定的效期,而是店长的嗅觉。那天,这家店卖出了用过期近3天的榴莲果泥制作的奶昔。
北京市朝阳区市场监管局消息称,对涉事门店开展立案调查。
而茉酸奶的致歉声明则把“锅”甩给了加盟商:所涉及的4家门店严重违背了茉酸奶所提倡的“食品安全”理念,在日常运营中均未严格执行茉酸奶总部的运营操作和培训标准。针对涉事加盟门店已经安排即刻闭店,并将永久解除合约。此外,将对全国所有门店的“食材存储、食品效期、水果保存”等问题再度进行全面细致检查,并对所有员工定期进行培训和考核等。
如果这次是北京的四家加盟店被爆了光,那其他加盟店就是安全的吗?据报道,截至2024年5月28日,茉酸奶共有门店总数为1546家。茉酸奶联合创始人兼CEO顾豪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茉酸奶全国范围内的直营门店数量仅剩下两家,加盟才是未来。
只有两家直营店,剩下的大量加盟店就都是安全的吗?
食品安全是消费者最为关注的基本底线,任何触碰这一红线的行为都会迅速引起公众的强烈反应和社会的广泛关注。茉酸奶被曝光的使用过期原料和篡改效期标签等内容,均严重违反了食品安全法规和行业的基本操作规范,不仅损害了消费者健康,也极大破坏了茉酸奶之前树立的“高端健康”品牌形象,直接关乎到品牌的信誉度和生存发展。
02
“酸奶刺客”为什么问题频出?
5月31日,新华社发文《“茉酸奶”翻车,需要怎么反思?》,指出其三宗罪:一是经营心存侥幸,疏于安全管理,对食品安全失去敬畏之心;二是片面追求利润,忽视安全风险。涉事门店店长收入与门店营业额挂钩,门店之间互相攀比;三是无视管理制度,规定形同虚设。从店长到店员,食品安全意识普遍淡漠,错误做法上行下效,原料废弃标准不按规章制度,而是凭店长的嗅觉。
而网友对于茉酸奶的致歉声明表示“无感”,认为该声明毫无诚意,是“马后炮”,也没有触及企业管理的根本问题。
作为均价30元一杯的“高端酸奶”,茉酸奶如此品质低下,着实让那些消费者大失所望。网友的第一反应是,“已经很贵了,还偷工减料,滥用材料,可恨可恨”!
< class="pgc-img">>实际上,茉酸奶的质量问题,这不是第一次。
今年3月,上海市消保委就点名茉酸奶,质疑其芒果酸奶奶昔的配料成分。上海消保委对照检测数据中蛋白质和乳糖含量发现,茉酸奶的芒果酸奶奶昔用的酸奶量并不多,但脂肪含量却高得很奇怪,是蛋白质含量的3.25倍,是乳糖含量的2.77倍。
营养专家表示,这些多出来的脂肪一定不是酸奶里的,也不会是芒果里的。那么,值得存疑的是茉酸奶在芒果酸奶奶昔加了什么?上海市消保委认为,现场制售的食品由于没有明示的产品配料表,消费者只能通过品牌方的宣传来了解和选择产品。因此,品牌方有责任提供真实、准确的产品信息。
据上海消保委5月9日消息,日前,茉酸奶主动对外公开了其“明星产品”原创牛油果酸奶奶昔的配方原料信息。值得注意的是,这也是国内现制酸奶领域首家公开配方的企业。
去年7月份,茉酸奶还陷入了“植脂末风波”。有消费者指出,其产品还使用了名为“上野曼道牌雪糕”的原料。上述雪糕配料中的“精炼植物油、葡萄糖浆和乳化剂”等成分很有可能是将植脂末的部分成分拆解标注。而上野曼道原料为茉酸奶公司自有产品。
事后,茉酸奶总部负责人也承认消费者质疑的奶浆原材料(即“上野曼道牌雪糕”)为其供应商提供的雪糕(即奶基底)。业内人士表示,“上野曼道牌雪糕”配料中的精炼植物油就是氢化植物油,也即植脂末。
一个月之后,茉酸奶宣布,全国门店的所有酸奶奶昔产品将升级使用全新版本,对于旧原料,茉酸奶也在评论区表示总部已于7月31日全部召回。
03
管不了的加盟商?
这次茉酸奶的致歉声明把锅甩给加盟商,多位网友发言表示,“一家被查谁知道其他家是不是也这样”、“每次都是加盟店背锅”!
天眼查显示,茉酸奶所属公司为上海伯邑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该公司成立于2014年,注册资本50万元。目前,上海伯邑共有三名股东,分别为董事长顾豪、总经理赵伯华以及君乐宝,其中君乐宝持股30%,顾豪、赵伯华分别持股40%、30%。
茉酸奶的创始人为赵伯华。一开始,在赵伯华的掌舵下,茉酸奶前期的扩张还是以稳定、保守路线为主。窄门餐眼数据显示,2020年和2021年,茉酸奶全年开店数分别为30家和45家。
2021年,现董事长顾豪以CEO的身份入职茉酸奶,二人分工明确,赵伯华专注产品,顾豪负责供应链及内部组织架构建立和品牌运营等,茉酸奶的加盟商模式也在同年应势而生。
此后,茉酸奶开始大踏步扩张时代,将酸奶搬进李佳琦直播间做推广,携手健身博主、探店博主造势引爆社群,叠加最近两年国内牛油果健康、减脂概念的爆火,茉酸奶的加盟故事讲得更为生动。
< class="pgc-img">>2022年、2023年,茉酸奶分别新增门店280家、1309家。同期,其竞品一只酸奶牛、满米酸奶、正邦苏咔酸奶、blueglass的门店数量则分别为900家、408家、288家和175家,茉酸奶线下门店数量已经领先。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加盟茉酸奶的预计成本为40万元起,包括品牌使用费、设备费、人员培训费等在内约24.48万元的前期预算,再加上约10万元的门店统一装修费用以及房屋租金等,保守支出在40万元~50万元之间。
而目前北京涉事的这几家茉酸奶门店,预估每日营业额在4000~5000元左右,全部收回投资成本大概需要两到三年时间。对于加盟商而言,与茉酸奶只是在有限时间内的合作,快速挣钱回本才是首选,至于品牌是否受损,加盟商可能并不太在乎。
加盟的本质其实是一种“风险转嫁”,当产品品质稳定,且具有足够的价格优势,在产品创新,品牌营销传播方面品牌商的能力都能做得很好,对终端的控制力足以实现高度统一的标准化,加盟商有足够的利润回报,品牌商与加盟商才可以更为长久地共同成长。
但是,从新茶饮品牌开始,急功近利的不仅仅是加盟商,品牌商也是“蒙眼狂奔”,只要有钱就都能加盟,大家共同“收割市场”,底层逻辑是一套“快速撇脂”的透支式打法。加之品牌商对加盟模式的经营管理能力远远未达到高度的标准化和严格可控。
而极少数的自营店又导致品牌商对市场的经营“失灵”,运营管理能力的沉淀积累几乎为零。在这样“只会卖原材料而不会经营”的状态之下,一旦出现巨大的市场风波,加盟商与品牌商就会瞬间势同水火,受损的将会是从投资人到品牌商到其他加盟商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