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报快讯(记者 夏丹 王子扬)小罐茶大师制茶近日受到质疑,网上称八位制茶大师手工制作,一个大师一年炒2.5亿元的茶,调侃“大师会不会累坏了?”1月17日,小罐茶在其官方微博上公开声明称,“大师作”指的是代表大师技艺的作品,并非大师手工去炒茶,“大师不是炒茶的手累,是解释得心累。”
网友质疑“大师很累”
1月15日,“华尔街见闻App”微博针对小罐茶“八位制茶大师手工制作”、“每一罐都是泰斗级大师手工制茶”、“小罐茶,2018年销售额突破20亿元”等提出质疑,并依此数据算了一笔账,指出“一个大师一年炒了2.5亿的茶”,“平均下来一个大师每天炒出220斤净茶”,“每位大师一天要炒1466斤鲜茶叶”,因此,“华尔街见闻App”询问“小罐茶大师会不会累坏了?”
此事在网上也引发了热议,被认为是“广告包装出来的”、“概念茶,营销造”,也有人质疑是否涉及“虚假宣传”,同时网友也调侃“大师不愧是大师”、“八位制茶大师可能是岗位名称”等等。
小罐茶称“并非大师手工去炒茶”
1月17日上午,小罐茶在其官方微博上公开发布《致所有关心小罐茶的朋友》声明说“大师应该很累,但不是炒茶的手累,是解释得心累。”
小罐茶称,稍具规模的茶企都已经在用现代设备替代手工制茶,这是行业转型升级的大趋势,但制茶大师的技艺传承依然具有价值,所以才有“小罐茶,大师作”。“大师作”指的是代表大师技艺的作品,并非大师手工去炒茶,制茶大师们作为“首席产品经理”,与小罐茶共同制定茶叶产品标准,把关原料采摘和生产过程,而更多的苦活、累活正在逐步交给现代化的制茶设备去解决。
新京报记者在小罐茶官网上看到有“联合六大茶类的八位泰斗级制茶大师,坚持原产地特级原料、坚持传统工艺、大师制作……”等相关介绍。1月17日,小罐茶方面回应新京报记者称,官方宣传里没有发布过大师手工制茶。
新京报记者 夏丹 王子扬 图片来源 官网微博截图 编辑 李严 校对 柳宝庆
经“累死大师”的小罐茶,新近又携手恭王府。
< class="pgc-img">>春节前后,小罐茶一则高大上的广告频频出现在各大卫视,广告内容以恭王府内康熙御笔的“福”字为由头,引出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然后小罐茶“天下第一福”新年茶隆重登场,广告自称该产品由小罐茶和恭王府联合敬献。
类似合作并非第一次被曝光,笔者认为,文物单位对外合作与授权,应该处于严格规范之下。毕竟老祖宗留下的遗产,承担着彰显国家历史与文化传承的重任,若合作商家频频曝出负面形象,当如何收场?
小罐茶携手恭王府
小罐茶与恭王府的本次合作源于2020年春节之前,《北京日报》报道称,2019年12月23日,小罐茶与恭王府联合举办了一场发布会,小罐茶在发布会上宣布与雍和宫合作推出“天下第一福”新年定制茶。
< class="pgc-img">>双方的合作还不仅如此,当天的发布会同时也是“0酒精过福年”时尚酒吧揭幕仪式,小罐茶并推出全球首款0酒精的大红袍·味士忌瓶装茶饮。随后,还有媒体以“小罐茶把‘酒吧’开进了恭王府”为题进行了宣传报道。
近年来,在猛烈营销攻势下,小罐茶可谓家喻户晓,短短数年其年营收已超过20亿。但由于过度依赖广告宣传,小罐茶也饱受质疑。
2019年初,有网友质疑小罐茶“大师作”宣传用语真实性。按照其年度销售额及平均单价等计算,“8位制茶大师手工制作,一个大师一年炒2.5亿的茶,平均下来一个大师每天炒出220斤净茶,每位大师一天要炒1466斤鲜茶叶”。因此有网友担心:“小罐茶大师会不会累坏了?”
小罐茶对此回应称,“大师作”并非大师亲手制作,而是说所有的小罐茶产品,都是经过制茶大师制定的工艺标准,由大师提供的制茶经验和指导生产出来的产品。
但舆论对此解释似乎并不买账,认为小罐茶的宣传用语“8位制茶大师手工制作”“小罐茶、大师作”等有虚假宣传之嫌。
本次与小罐茶合作的主角之一——恭王府,在国内甚至全世界可谓赫赫有名。
< class="pgc-img">>恭王府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最早系乾隆宠臣和珅的宅邸。嘉庆四年,和珅被赐死,这座宅院开始辗转于皇家,其第三代主人恭亲王奕訢,身兼议政王、军机领班大臣等要职,显赫一时,因此后世将此地称为恭王府。
建国后,恭王府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5A级旅游景区。此地历经了清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进程,承载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故有“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的说法。
关于本次合作,双方对外的解释更多是“作为中国文化符号的福文化和茶文化一次创新结合,体现了对中国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但合作依何种程序进行?有无商业交易?谁又对消费者和市场负责?
文物遗产不应为三斗米折腰
尽管并未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但作为清代规模最大的王府,恭王府无论是历史底蕴还是文化内涵,均称得上佼佼者。而小罐茶毫无疑问是商业机构,依靠广告宣传打天下,以牟取商业利润为第一要务。二者的结合,难免令外界生疑。
笔者认为,恭王府此类文物单位作为民族瑰宝,对全社会都至关重要,也代表了传承数千年的文化形象,不应为某个企业或品牌背书。
首先,文物归属全体人民,国家有关部门依法进行管理。与故宫类似,恭王府整体也是一座恭王府博物馆,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那么,其对外商业合作以及商标使用的授权,应该具有严格的审批流程并对外公示。
其次,文化传承与逐利哪个更重要?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文物单位承担文物保护、文化传承、国际交流、宣传教育等多重职能,逐利从来不是根本。
第三,若合作的商家出现信誉危机,甚至严重的产品质量问题,会不会累及文物单位?为其背书的文物单位要不要承担相应责任?也存在一定法律风险。
诚然,若是单纯为保护和推广遗产和文化而与商家合作,文物单位分文未取,商家亦不因此牟利,倒也无可厚非。但小罐茶的广告堂而皇之出现于各大卫视,很难让人相信此次合作没有商业成分。
< class="pgc-img">>即便真的没有商业成分,遗产保护与推广方式很多,为何一定与选择企业合作?况且小罐茶所谓的制茶工艺等文化遗产因素更多是为营收服务,其出发点本身就有商业目的,合作之后还大范围进行广告宣传,无非是为了促进销售。
按照惯例,文化事业单位往往采取“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模式。门票等收入直接上缴财政,日常运营成本则由财政审批下拨。对外商业合作的部分,应该建立切实的监管机制,对所获取的商业收益和支出定期进行审计,对于给文物单位形象带来严重负面影响的行为严格追责。
应规范文物单位对外商业合作
一直以来,许多文物景点内外遍布熙熙攘攘的旅游纪念品商店和食品店,一些内部场地被出租给私人或企业举办各式各类的收费展览,商业之风已然侵蚀到文物场所的一方净土。此前,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均曾举办过国际奢侈品品牌如卡地亚、LV等相关展览。免费提供场地自然是绝无可能,又与弘扬中华文化并无半点干系。
< class="pgc-img">>传承数千年的文化遗产,庄严而神圣,在对外合作尤其是商业合作上,本应严谨,而不断曝出的遗产单位为商家背书的事件,凸显我们在文物单位管理方面,还需要做很多功课。
较早之前,故宫曾曝出建福宫“会所事件”,引发轩然大波。星巴克也因开在故宫引发质疑,最终关门撤店。
笔者认为,文物单位的对外商业合作,包括但不限于场地出租、门票广告、联合展览、文创产品等,并非不可行,但应有严格标准,也需要对经营的目的和使命有严格界定和监管。“非盈利”是文化事业单位一直标榜的形象,但如何监督其完善执行,能否保证经营收入完全用于非盈利目的和文物保护、文化传承使命,也是个问题。
老祖宗的遗产属于全人类,狭隘点说至少也属于全国人民,那么,文物单位应该有什么样的商业合作权限?商标权如何支配?商业合作有何审批流程?收费标准如何?支出有无严格监督?目前,仍有太多问题需要厘清。
更多法律案例,还请关注我们的订阅号“律政壹号”
京报讯(记者 赵毅波 朱玥怡)一向不乏争议的小罐茶,再次走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1月15日,有媒体对小罐茶“八位制茶大师手工制作”等提出质疑,戏称“小罐茶大师会不会累坏了?”其后,关于小罐茶及其创始人、营销专家杜国楹是否虚假宣传再次引发关注。1月17日,小罐茶发布官方回应称,“大师作”指的是代表大师技艺的作品,并非大师手工去炒茶,制茶大师们为“首席产品经理”。
虽然频发舆论争议,但新京报记者注意到,小罐茶已取得了资本的认可,在资本市场中赫赫有名的紫光系已潜伏在小罐茶背后的股东行列,而小罐茶创始人杜国楹,亦曾在一场与同方股份的重组中跃居上市公司二股东。
在这些运作当中,营销专家杜国楹与并购狂人赵伟国两度交集。
1、结缘赵伟国
杜国楹与紫光系的交集发生在2013年。
2013年1月9日,同方股份发布重组方案,宣布以现金加股权的方式收购平板电脑公司壹人壹本100%股份。
收购方案显示,最终的并购交易价格系在用收益法评估报告的交易标的评估值 13.68 亿元基础上溢价 5.99%,确定为 14.5 亿元。
彼时,杜国楹正是壹人壹本的老板。
同方股份称,标的资产是一家典型的通过创业团队引入风险投资发展起来的新兴企业,并购后公司提供各种资源鼓励壹人壹本团 队创新发展,并在平板电脑市场中参与与国际品牌的市场竞争。
根据2013年7月重组方案,上市公司向杜国楹等资产出售方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按照 6.92 元/股发行价格,向杜国楹的发行数量为9684.9439股。
这意味着,通过此次重组,杜国楹成了同方股份的股东。
同方股份2014年年报显示,杜国楹持有9684.9439股,持股比例4.41%,名列第二大股东,也是最大的个人股东,仅次于清华控股。
杜国楹并非此次同方股份溢价收购的卖方。
在此次收购宣布不久之前,2012年12月17日,君联睿智与健坤投资签订股权转让协议约定,君联睿智创投将全部出资105.18万元、占壹人壹本注册资本22%的股权转让给健坤投资。
健坤投资背后的实控人,即为赵伟国。
这位硕士毕业后加入紫光的传奇人物,到2004年又创办了私人企业健坤投资。2009年,赵伟国的健坤投资入股紫光集团49%股权,并先后出任总裁、董事长。以此为基础,赵伟国展开数百亿美元的对外扩张,号称“并购狂人”。
重组方案显示,本次交易前引入过桥资本方健坤投资对本次交易进行夹层融资,由健坤投资受让君联睿智所持有的壹人壹本股权,并在本次交易完成后由公司收购健坤投资持有的壹人壹本股权。
重组方案称,健坤投资通过夹层融资获得融资收益,而公司则降低了并购风险, 实现预期目标。
健坤投资的收益有多少?
重组方案披露,2012 年 12 月 17 日,君联睿智与健坤投资签订的股权转让协议约定,君联睿智 22.33814%的股权转让予健坤投资,价格为 18000 万元。在此之前,健坤投资先后三次对壹人壹本增资,总的资金投入为 9500 万元。
根据同方股份与健坤投资签署的协议,健坤投资持有的壹人壹本 22.33814%股权评估值为 30558.58 万元,交易价格为 32390.30 万元。
2、再度交集
入股同方股份之后,杜国楹并没有一直待下去。
新京报记者查阅同方股份2015年年报看到,杜国楹尚在公司十大股东之内。但到了2016年年报时,十大股东名单内杜国楹的名字已经消失。
然而,杜国楹与赵伟国的缘分并没有就此终结。
2016年12月16日,一家名为北京小罐茶业有限公司发生股权变动。企查查收录的工商变动记录中,杜国楹和赵伟国同时出现在公司主要人员名单内,杜国楹还成了法定代表人。
在此之前,小罐茶公司的股东是郭荔和杜耀辉这两位自然人股东。但在之后,杜国楹和北京健坤投资集团实施入股。由此,杜国楹和紫光系掌门人赵伟国再次走到了一起。
引入赵伟国入股之后,小罐茶公司的注册资本也从5000万猛增至3亿元。此后几年间,小罐茶成为一向保守的中国茶叶领域的搅局者。
6个月后,杜国楹执掌的小罐茶公司再次变动股权,上海英孵资产管理中心入股了。
有资料介绍,英孵资产管理中心是《英才》旗下的资产管理公司,《英才》致力于建造主流财经影响力。21年来《英才》一直致力于关注公司领袖和领袖公司传播平台、商业领袖高端人脉平台、优质资本平台,并且整合了品牌传播服务、人脉服务和资本服务三大业务板块。
股权结构显示,英孵资产管理中心背后股东之一为宋立新。而《英才》杂志社社长即是宋立新。
上述两轮资本入股之后,2018年3月,小罐茶公司再次有了新股东。企查查收录的工商变动记录中,共青城坤茗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简称坤茗投资)在此时入股。
穿透股权后可知,坤茗投资的执行事务合伙人是西藏健坤载物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后者正属于赵伟国的健坤投资旗下。
坤茗投资的股东之一为龙涛。公开报道中,紫光集团有一位联席董事长名叫龙涛。
2018年3月入股小罐茶公司的并非坤茗投资一家,霍尔果斯紫华汇金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简称紫华汇金)也进入了。
股权结构显示,紫华汇金股东之一为李禄媛。和龙涛一样,公开报道中,紫光集团亦有一位高管名叫李禄媛。
记者联系方式:zhaoyibo@xjbnews.com
zhuyueyi@xjbnews.com
新京报记者 赵毅波 朱玥怡 编辑 程波 校对 李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