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16日,在山东烟台的一家自餐厅内发生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件。一名男子在餐厅内走了20瓶饮料,这一系列动作竟在餐厅内的监控摄像头下完成,且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这起事件不仅反映了个人行为的法律和道德问题,也引发了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与反思。
< class="pgc-img">>该男子在进入自助餐厅后,像其他顾客一样支付了费用并领取餐具,随后选择了一个靠窗的位置。然而,他并非如普通顾客般单纯享用美食,而是在寻找机会实施他的“进货”计划。男子通过巧妙地使用毛巾掩盖自己的行为,迅速将20多瓶饮料藏入包中,整个过程娴熟且自然,让周围的顾客和工作人员毫无察觉。
每当他从饮料区取饮料时,他都会假装试饮,然后迅速将饮料瓶藏在毛巾下再塞进包中。这种行为在短时间内反复进行,直到他的包已经装满了超过20瓶饮料。然而,即使在包已鼓胀的情况下,他仍继续如法炮制,直到被细心的店员发现并拦下。
店员在察觉到异常后,立即通知了餐厅经理并查看了监控录像。录像清晰记录了男子的整个偷窃过程,经理迅速采取行动,和店员一起拦住了男子。面对突如其来的拦截,男子试图用言语搪塞过去,但当店要求检查他的包时,他终于露出了紧张的神色。
在众目睽睽之下,男子不得不打开他的包,里面20多瓶饮料的真相被揭开。餐厅经理立即报警,警方很快赶到现场将男子带走。经过审问,男子承认自己多次在各大自助餐厅内用类似手法偷窃饮料,原因竟是生活拮据,企图以此“省钱”。
社会反响:对个人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双重思考
这起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讨论和关注。许多人对男子的行为感到愤怒和不解,同时也对餐厅的管理提出了质疑。一方面,有人认为餐厅应加强对顾客行为的监控,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另一方面,也有人呼吁提高社会福利,帮助那些生活困难的人,不让他们因一时贪念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餐厅经理在事后接受采访时表示,这起事件给他们敲响了警钟。作为一个提供自由选择和自主消费的场所,自助餐厅应加强内部管理和监控措施,保障餐厅财产和顾客的权益。餐厅计划增设更多的摄像头,并培训员工提高警惕性,以便及时发现和制止类似的偷窃行为。此外,餐厅也在考虑改进顾客的消费体验,提供更多的优惠和折扣,吸引顾客自愿消费,而不是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利益。
事件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人因生活困难而铤而走险,也看到了社会各界对这一问题的反思和探讨。许多人呼吁对犯罪行为的背后原因进行深入分析,给予犯罪者改过自新的机会。在男子被捕后,许多热心市民向警方和餐厅提出,希望能够对男子进行适当的帮助,避免他再次走上犯罪的道路。
山东烟台这家自助餐厅内发生的“进货”行动,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法治课和道德课。通过这一事件,我们不仅要反思个人的行为和道德观念,也需要思考社会的整体环境和支持体系。只有在法律和道德的双重约束下,才能建立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同时,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支持,也将帮助更多的人走出困境,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这起事件提醒我们,任何行为都应以法律和道德为准绳,任何不正当的手段都将受到应有的惩罚。希望通过这次事件,能够引起更多人的重视和思考,共同营造一个更加公正、和谐的社会环境。
着科技快速发展
支付方式越来越便捷
只需扫一扫二维码
便能轻松完成交易
大庆市一位店主近日发现
二维码好好地放在款台
顾客也络绎不绝
钱却不见进账
这是怎么回事?
据了解,孙女士经营了一家米线店,平时生意不错。像其他商铺一样,孙女士在收款台处放了一张收款二维码,便于客人在用餐后结账。
每收到一笔钱,孙女士的手机就会语音发出提醒,一直未出现过差错,前几天,孙女士出门时却发生了意外。
她告诉记者,虽然自己出了远门,但她可以通过手机随时看店内的监控,客人结账时,手机也会发出收款提醒。
4月10日那天,快到中午饭口时,孙女士查看手机监控,看到店里已经有几桌客人,大厅很快就坐满了,店员在有序配餐、上菜。
可随即孙女士感到一丝不对,为何客人这么多,手机却一直没有收款提醒呢?
孙女士以为是手机出了问题,到软件后台进行了一番查看、设置,依然找不到任何收款记录。
察觉出了问题,孙女士给店里打去电话,嘱咐员工关停店面线下交易,只保留外卖。
直到当天晚上,孙女士才接到妹妹的电话,被告知是店内的收款码让人给换了。
商家二维码被偷梁换柱
听到这个消息,孙女士也觉得有些难以置信,收款码竟然会被人“偷梁换柱”,一中午少说也得损失几百元。
孙女士告诉记者,发现这个情况后,她立即让店员换了新的收款码,并表示等她回去后,再进一步处理。
就在记者采访结束后,此事又出现了反转。4月11日晚,孙女士再次联系记者表示,当她告诉家人已经找了媒体反映此事后,她的妹妹立即承认了错误。原来,收款码被“偷梁换柱”,竟是孙女士家人搞的恶作剧。
虽是虚惊一场,但此事提醒人们,做生意时要警惕收款码被偷换。
提醒广大商户,收款码要放在监控范围内,在收款软件设置中打开语音提醒功能,要将声音调大。商家还要养成经常检查收款记录的习惯,及时发现问题。
转自:大庆晚报
来源: 新闻夜航
都武侯区金花社区有一家“无声餐厅”,餐厅内的服务人员大多都是聋哑人,摘菜、洗菜、送餐等一系列制餐流程,总在无声中进行。他们大多来自四川各地,也有少部分来自省外。听不见、不能说话,给他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但在“无声餐厅”里,他们似乎完全不用担心自己聋哑人的身份,甚至能够在这里找到自己的“另一半”。
现任餐厅主管张桐瑞从甘肃兰州而来,虽然听不见声音,但因能够进行简单的表达,没多久就被餐厅老板提拔成了餐厅主管,成为了老板和众多聋哑员工之间沟通的“纽带”。工作之余,张桐瑞还喜欢机车,还曾骑车带妻子旅行,最终决定留在成都工作,用他的话说,“成都就像是我的第二家乡。”
“无声餐厅”张贴在门口的当日菜单
餐厅员工:曾骑车带妻子旅行
感觉成都像第二家乡
3个月前,张桐瑞和妻子王慧滢一起来到位于成都武侯区金华社区的“馋爱善食无声餐厅”。在此之前,他在火锅店工作过、进过机车厂、送过外卖,但由于听不见说不好,每一份工作都不尽如人意。当他来到这家“无声餐厅”之后,逐渐喜欢上了成都这座城市。
与店内其他聋哑人不同的是,张桐瑞并非完全不能说话,他能够表达一些简单的语句,并且能够通过别人的嘴型大致猜出别人在说什么,外加其做事细致,到店里没多久,就成为餐厅主管。
采访期间,除了少数简单的语句,张桐瑞大多数还得依靠手机打字。“我目前的工作内容主要就是送餐骑手安全培训管理,然后督促店内员工按时完成工作任务。”张桐瑞告诉记者。
张桐瑞夫妇
无法听见、不能言语对张桐瑞他们来说,是一种遗憾。但他们依旧可以去“遇见”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工作之余,张桐瑞最大的爱好就是骑行,他告诉记者,他曾骑着摩托车带着妻子走过了许多地方。“当时是2015年,我骑车带着我的妻子王慧滢,用了两年的时间旅行,至今都在感慨‘原来祖国这么大’,还有很多我没看过的风景,我现在只想努力奋斗,以后带着家人去看看更大的世界。”
而他之所以选择到成都来上班,是因为他发现成都对聋哑人有着一种顺其自然的包容。“成都就像我的第二家乡,来到这里我觉得活得很舒适。”
“无声餐厅”的聋哑员工正在备菜
“无声餐厅”的聋哑员工在做清洁
包吃包住
还有聋哑人经过培训到其他单位上班
中午12点,正值饭点,记者观察到,在餐厅内就餐的客人仅有10余人,为这些客人服务的员工也就两三个。据餐厅老板邓如斌介绍,堂食只是餐厅经营业务的一小部分,“我们主要提供团体外卖服务,所以一到饭点,员工就各自拉着餐食到订餐单位去了,要等到对方吃完之后才回来。”
说起餐厅的名字,之所以叫“馋爱善食无声餐厅”,是因为在这里工作的人基本都和张桐瑞一样,有着听力语言障碍。邓如斌告诉记者,餐厅内目前有十一二名聋哑人,主要为成都的一些单位、公司提供团膳外卖,同时由于其社区食堂的性质,也会为一些周边的居民提供堂食服务。
邓如斌与餐厅员工核对午餐的经营情况
蒋大娘是这家餐厅的常客,“我和我老伴儿很多时候中午懒得做饭,就会直接到这个餐厅吃饭,十几块钱一个人,十几个菜任选,味道也还可以,平均下来可能一周我们就要来三四次。”谈及这里的服务人员都是聋哑人,蒋大娘表示,“他们虽然听不见、说不出,但是他们都很热情,每次看到他们都是笑嘻嘻的,这让我们吃饭也很开心。”
正在餐厅内就餐的何先生也告诉记者,他在附近上班,偶尔会来吃一次,“这里的卫生看上去就很干净,有时候单位食堂吃够了,就想来这里换换口味,同时也算是支持他们聋哑人的工作吧。”
“无声餐厅”的聋哑员工向顾客介绍价格
据邓如斌所述,公司不仅为这些听力语言障碍人士提供了就业机会,还为他们创造了相识相知的机会,“目前我们公司有7对聋哑人夫妻,大多都是在我们公司上班之后认识并结婚的。”
邓如斌表示,“馋爱善食无声餐厅”只是其公司经营业务的其中一项,公司自2018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解决聋哑人就业这个问题,“我们公司目前有32名聋哑人就职,基本都是二三十岁,包吃包住,此外还有28名聋哑人经过我们公司的培训之后,到了其他单位上班。”
红星新闻记者 叶燕 闫晓峰 摄影记者 王效
编辑 李钰仪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