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企业的客流比之前少。 记者李海曦摄
一杯奶茶30元、火锅里一份土豆24元、一份米饭7元……全面恢复堂食之后,餐饮业悄然掀起第一拨涨价潮。近日,海底捞、西贝、奈雪的茶、喜茶涨价相继登上热搜,引发热议。4月10日,海底捞火锅官方微博公开致歉,并表示定价恢复至停业前的标准。随后,西贝也致歉,恢复原价。然而关于涨价的热议,却没有停止,不少网友说:“报复性消费还没来,报复性涨价就先到了。”
昆明的餐饮业是否也是“涨声”一片呢?记者走访了多家餐饮企业和小吃店,发现涨价的不少,但很多本土餐饮企业都选择了维持原价。昆明市餐饮与美食协会相关负责人认为,涨价背后,折射出的是餐饮业因疫情造成巨大损失而急切经营的心理。然而,涨价并不是唯一的“自救”之道,餐饮业还得从服务和品质上下功夫。
涨价引抱怨 不能转嫁消费者
在西山区秀苑路附近的一条小吃街上,记者来到一家陕西小吃店内,看到原先卖7块钱的肉夹馍涨价到了8块钱,油泼面、凉皮等的价格也比之前上调了1到2块钱。
旁边的一家麻辣烫的店外招牌上,原有的价格上也重新贴了新的价格。正在吃饭的食客说,原来的一碗麻辣烫是9元,现在变成了10元,而且里面的分量比之前少了很多。
相比小吃店的小涨价,还有一些饭店的涨价更明显。市民孙女士说,有天在回家路上的一家饭店,打包了一份酸菜炒肉,买单时竟付了48元。“这个菜以前打包也就20多元,现在不仅价格涨了,而且里面的肉还变少了。”孙女士说。
不涨价但量少了,是很多市民最近都遇到的情况。一位市民反映,复工以来,他点了多次外卖,有炒饭、螺蛳粉等各种类型,价格没有上涨,但整体分量都比之前减少。“特别是肉减少了,拿了很多蔬菜充量。”这名市民认为,这也是变相的涨价,疫情期间大家的工资都降了,餐饮企业不能粗暴地把自己的损失,通过涨价让消费者埋单。
不敢涨 客流量少经营压力很大
涨价潮并非“席卷”整个餐饮业。记者走访了春阳茶事、鲜疯、coco都可茶饮等多家奶茶店,店内工作人员都表示没有涨价,包括新出的饮品都保持在30元以下的价格。之前引起争议的喜茶价格,其工作人员表示,此次涨价涉及五款产品,因原料成本上升才调整的价格,和疫情没有必然关系。
“人都没有多少,现在哪还敢涨价啊?”在人民西路的一家米线店,店主跟记者说,目前房租、用工、原料等成本压力很大,客流量比之前少了很多,在这种情况下涨价,顾客更加不会来,只能让经营更加困难。
4月15日中午12点,已经到了饭点,眠山车场附近的一家饺子店内,老板刘先生正在和妻子包着饺子,但店内没有客人。“恢复营业以来,每天光房租就是一两百元,营业额也就几十块钱。”刘先生说,停业了两个多月,房租没少交,菜价、肉价又比之前贵了,压力可想而知。尽管如此,但刘先生的店内还是没有涨价,一份白菜猪肉馅的饺子还是维持在之前的9块钱。刘先生说:“去年猪肉大幅涨价的时候,我们店内饺子的价格都上涨了一块钱,之后就再没涨过了。”
涨价是双刃剑 提高品质是关键
不少网友认为,涨价是一柄双刃剑,操作不当就会起到反效果。一方面,涨价能消化成本,迅速补血,渡过难关,恢复正常经营秩序;另一方面,受疫情的影响,市民消费实力下降,此时涨价,市民会更加捂紧钱袋,导致“淡季更淡”的情况。从长远角度来看,消费者对品牌的用户忠诚度也将受到影响,造成忠实客户群体资源的流失,陷入恶性循环。
昆明市餐饮与美食协会秘书长周复始认为,随着企业复工复产,市场消费会产生反弹,这正是企业提高品牌知名度和顾客忠诚度的好时机,涨价明显会损害消费者的消费热情和品牌认同度。
其实,昆明很多本土餐饮企业不仅没有涨价,还推出了很多优惠活动来吸引客流量。“我们的企业文化就是做老百姓的厨房,所以不会在这个时候涨价来影响我们的品牌。”外婆味道运营总监夏文鑫介绍,通过集中采购和内部管控的方式结合,使得原材料成本得到控制,所有门店价格也都维持原价,而且外婆味道还推出了“储值298元,得334元”“生日送酒水”等优惠套餐。
除了外婆味道外,椰凰纯鲜椰子鸡、潮汕牛肉火锅、喜上香港餐厅、昆明伊天园饮食服务有限公司、云南樟留焕餐饮等餐饮企业都纷纷开展回馈市民优惠活动,有单次消费满30元立减5元、所有菜品一律打8折还赠送一道菜品、饮品买一赠一等各项活动,进一步激发大众消费热情,鼓励市民扩大餐饮消费,加速恢复市场繁荣。
业内专家分析表示,一些餐饮企业与其在涨价上动脑筋,不如在创新产品和经营方式以及持续优化服务上多下功夫。昆明热火朝天餐饮文化有限公司旗下餐饮店主要做牛肉火锅,牛肉都是从澳洲进口的,肉价上涨了30%,物流费上涨了10%。尽管如此,他们依旧没有选择涨价。该公司董事长何俊南认为,现阶段竞争依旧激烈,涨价当然可能缓解一部分成本压力,但也会导致客源流失和不好的社会影响。他们将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增强危机防控和食品安全意识,通过发展无接触服务、推进餐饮标准化等多种方式,不断扩大品牌影响力,用品质吸引更多消费者。记者陈雯报道
为全国知名的“网红奶茶”,茶颜悦色每次在长沙之外的地方开店,就会引起轰动。
8月18日上午,茶颜悦色在南京正式开业,相关话题冲上热搜榜。
据荔枝新闻报道称,一大早店还没开门,人们已在门口排起长队,更是有人4点半就开始排队。有网友称,店里现在限量一人只能点两杯,有黄牛开出代排队买奶茶的价格:200元1杯。
对此,有网友称,早晨4点多为了一杯奶茶排队,是疯了吗?
有网友称,看着好累,为了一杯奶茶值得吗。“其实去店里买也就二十来块钱,不如等着热乎劲过了再去喝”“又不是就开一天,过段时间去喝不好吗?非要排队遭这个罪”有网友直言,感觉都是黄牛在排队吧。
正式开店前就售罄
黄牛开价200元一杯
据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在现场看到,当天上午8点30分左右,南京茶颜悦色新街口IFCX负一楼店已将几个入口关闭,门口有安保人员把守。离茶颜悦色9点正式开店前5分钟,各入口处开始张贴售罄通知,此后现场开始有黄牛售卖奶茶。
因未开店就售罄,大量现场未能排上队的顾客出现不满情绪。“一开始关上门时,有人还现场因发生口角大打出手,基本上都是7点多来的才能进去排队。”一名黄牛现场告诉记者,贴出售罄后没排上队的就买不到了,他这里200元一杯可以即拿即走。
记者注意到,短短半个小时时间,现场多名黄牛就卖出了不下10杯茶颜悦色奶茶。记者辗转来到茶颜悦色店门口,发现现场仍有较长队伍在排,队伍中充斥着不少老年人。
一名等在队伍旁边的老太太守着12杯奶茶告诉记者,她是叫上了亲戚来给小孩买的。但在记者守了10余分钟后,又一名老太太前来带走了这些奶茶,并在之后将所有奶茶和小票都给了一名青年。
“我们早上4点就来了,你们怎么可能排得过,现在不买一会可能就要300元一杯了。”一名现场黄牛表示,他们雇人排队也需要成本,最低也要150一杯。
根据网友8月18日发布的信息显示,茶颜悦色南京首店现场也有提示称,拒绝购买倒卖奶茶,“倒卖奶茶有风险,不要去花冤枉钱,错峰过来买奶茶,现喝安全又划算”。
据媒体报道,还在正常营业的江宁景枫店门前,中午时分仍有大量市民顶着酷暑排队购买,据店方估计,目前平均排队时长约需5小时。@江宁公安在线午间已抽调警力协助商场维护秩序,并在微博发布提醒,建议市民今日不要再来排队,“排队喝的水可以买很多杯饮品了”。
启信宝显示,近日,南京茶悦你我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孙翠英,注册资本500万人民币,经营范围含餐饮管理;餐饮服务;食品互联网销售;食品销售等,由湖南茶悦文化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全资持股。此前,茶颜悦色已在南京先后成立南京市卷耳饮品有限公司、南京市松落饮品有限公司、南京市禾雀饮品有限公司3家饮品公司。
人民网评:
奶茶只是一种饮品
不要过度“神化”
8月18日,人民网评发表评论称:
奶茶只是一种饮品,不要过度“神化”。品牌的推广铺天盖地、社交媒体的诱导无孔不入,消费者想不掏钱确实很难。只是一杯奶茶代购费200元,还有黄牛代买,怎么看都有些过了。近年来,我们已见过太多在网红品牌面前大排长队的场面,也有过很多次“不过如此”的感慨。面对网红品牌,消费者要保持理性,也需“量力而行”,才不会让商家跟黄牛牵着鼻子走。
据北京商报,这已经不是茶颜悦色第一次因为黄牛代购行为引发关注。据了解,有报道称,2020年12月茶颜悦色武汉首店正式开业,由于每人限购4杯,现场有黄牛转卖奶茶,一杯原价格约在10元-25元不等的价格高至150元-300元一杯。今年6月1日,茶颜悦色正式入驻重庆,十余元的奶茶被卖到150元一杯。
据悉,茶颜悦色是一家来自湖南长沙的本土奶茶品牌,该品牌成立于2015年3月,以茶饮和甜品为主打,号称是国内鲜茶饮品制作的先行者。据公开消息,2018年1月,茶颜悦色获得数百万元天使轮投资。这一年,茶颜悦色长沙门店从40余家迅速扩张至上百家。后来,由于茶颜悦色在长沙的开店密度太高,还有了“十步一茶颜”的说法。
茶颜悦色在2021年先后经历了3次集中闭店。对此,有投资人担忧茶颜悦色门店过度集中在长沙,走不出去,难以扩张。
2020年12月1日,湖南省外第一家茶颜悦色在武汉首开。2021年4月,茶颜悦色快闪店入驻深圳文和友。2021年12月,茶颜悦色创始人吕良表示,公司临时决定去株洲等城市开新店,长沙门店也在努力复开。12月23日,茶颜悦色湖南株洲首店在万达广场开业。茶颜悦色也对外介绍,计划于2022年进军湖南各市州,打造“湖南品牌”。2022年6月1日,茶颜悦色正式入驻重庆,且重庆四家门店同时开业。
综合 |每日经济新闻、荔枝新闻、扬子晚报、中国经济周刊、北京商报等
来源: 温州商报
炒鞋太离谱,一双转眼就涨了三千多。”
“给男朋友买的鞋,半个月就涨了近一半,或许我该去炒鞋。”
“生怕再涨价,赶紧给下单了。”
截图自微博
这阵子,随便刷刷微博和朋友圈,就能看到国产球鞋涨价、缺货的消息。不少“球鞋粉”表示,为了以身作则支持国货,纷纷去下单李宁、安踏等知名国产,却发现很多爆款不是断货就是涨价,“再涨连国产都买不起了,救救打工人吧!”
而周末的李宁线下店,真的是人山人海。新疆棉事件后,“炒鞋”风已蔓延至国货?
国产鞋“身价”暴涨
在得物APP上搜索发现,以李宁韦德之道4全明星银白款为例,页面显示仅有42码,付款后7天内到货,售价竟高达48889元。而该鞋参考发售价仅1499元,涨幅达31倍!但页面上却并无最近购买记录,似乎是“有价无市”。
截图自得物APP
又如李宁韦德之道7 wow7 The Moment超越限量款,41.5码最高售价为29999元,相比发售价1699元涨了近17倍。同时,最近购买数据达270条,12小时前刚成交一笔。
截图自得物APP
一路刷下来发现,动辄好几千元的鞋,也仍有大量付款记录。
在安踏品牌中,以哆啦A梦联名休闲板鞋白黑款为例,42.5码售价为4599元,发售参考价仅为499元,涨了8倍多,最近购买记录有近9000条。
截图自得物APP
有网友表示,炒鞋的就连拖鞋都不放过。
截图自微博
以李宁韦德之道魔术贴拖鞋镭射款为例,最高售价为899元,相比发售价299元涨了2倍,但以最近购买记录来看,却是鲜有人问津。
在得物APP上,目前只显示售价,商品涨跌幅功能消失。
二级市场上,李宁和安踏体育近期股价一路向上。截至4月1日收盘,李宁报每股51.65港元,总市值达1286亿港元;安踏体育港股每股报130.6港元,总市值达3531亿港元。
截图自东方财富
有人一波亏几百万
一位球鞋行业多年从业人员李超(化名)说,这段时间的行情非常“神奇”。在他的朋友圈里,做国货的同行不断刷屏“求货源,加价拿”。有同行一口气扫了10多万元的货,赚回了一辆车钱。
但有人欢喜有人忧。
一位多年做球鞋二级市场倒卖、规模已达全国前十的商家老万认为,这几天就一个字:难!“吃不下也睡不着,看着满仓的库存欲哭无泪,准备锁门一阵子去度假散散心了。”
从电商平台转型到得物APP上做球鞋生意的老万,经营多年的供应链一夜停滞。
之前,老万的店铺基本以耐克、阿迪等品牌球鞋为主,生意最好时,年销售额能过亿元。突如其来的消息,让店铺访问量和销量断崖式下滑,几千万元的库存堆在了仓库里。老万说,商品在不断降价,保守预计这波至少得亏好几百万。
从前几日开始,总是刷屏的老万陆续删掉了以前发布的带货朋友圈,设置成了三天可见,朋友圈的内容也成了朋友聚餐、鸡汤文案,并夹杂着几条之前很火的“积木熊”的售卖信息。看得出,老万也在努力找后路。
截图自老万微信朋友圈
“也不是没想过转型做国货,但之前没做突然开始做,也得找渠道啊,跟一些经营多年国货的商家比,短期内我们的劣势还是很明显的,一方面不一定能拿到高性价比的货。另一方面,万一这波恐慌性抛售和热血囤货潮过去,市场恢复理性,我们高价进的货又砸手里咋办。”
老万说,这一波很多中小商家亏得很惨,之后一方面要看耐克、阿迪方面的态度,然后就是要等这个市场恢复理性,“估计至少得两三个月。”
准备收拾行李去度假的老万,希望广大消费者对于市场能够理性看待,也希望这波国货潮能做大做强,在国际市场上打响自己的品牌。
业内人士:鞋贩子是恶性竞争之源
另一位在球鞋行业从业多年的玩家强仔表示,运动品牌一般都是期货制订货方式,就是现在卖的一般大半年前就定好了,货量都是固定的,卖完了就没了,剩下的库存被黄牛(主要是鞋贩子)囤积在手,价格就他们说了算了。
很多人说补货,理论上一般都有加单,但是加单都是在现货开卖之后,市场反响好的款才加,然后提交订单再生产,几个月后到货,这个时候新款都上市了,这不导致自己挤兑自己吗?新款老款都在卖,会导致其中一部分滞销,很多款加单了也是亏钱的,愿意卖的人不多。
现在鞋贩子奔向国产品牌,买断尺码、配色,市场价慢慢就是他们说了算了,和经销商没关系,和品牌商更没关系。而且经销商、品牌商估计都不敢现在加单,万一耐克道歉,市场热度下来,赔的还是自己。
“恶性竞争源头就是鞋贩子。这几天大量全网扫货国产热门款,然后卖不掉再退,货款都是花呗、信用卡、白条等支付,卖掉了空手套白狼,卖不掉也不亏,遇到卖家库存发生挤对发不出,再去举报卖家罚款。”强仔表示,这种稳赚不赔模式,自己都忍不住想进场了,苦的就是中小商家。
此前,“得物崩了”还冲上微博热搜。
截图自微博
有业内人士指出:“得物上耐克销量不降反增到底给谁看的,大家心里要明白。发生黑天鹅事件后,部分大佬不得自救一下。当然就算不炒鞋,也会有其他替代品,万物皆可炒,都是资本的工具。同时也想告诉大家,薅羊毛也是投资,但看似再稳的羊毛,也存在风险。”
来源:中国证券报
来源: 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