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敬 葛爱峰 深圳报道
据天眼查App,近日,味千拉面饮食服务(深圳)有限公司新增一则欠税公告,欠税金额约28.44万人民币,欠税税种为房产税,处理税务机关为国家税务总局梅州市梅江区税务局。记者注意到,这笔欠税从2019年拖欠至今已有两年的时间。
一度风光无限、并于2007年成功登陆港交所的“拉面第一股”味千(中国)如今市值已不足14亿港元,与2011年巅峰时期的超170亿港元相去甚远,市值蒸发超150亿,股价已崩跌超92%。
截至2月25日收盘,味千(中国)报1.25港元/股,收涨1.63%,总市值约13.64亿港元。
作为餐饮业巨头的味千拉面,究竟为何拖欠税款而又市值大跌的呢?2月25日,就该笔欠税的具体情况及公司所存在的其他问题,《华夏时报》记者致函味千(中国)方面,公司联系电话均处于忙线状态。随后记者又拨通了公司前台电话,有关人员向本报记者表示:“目前公司老总都在国外,暂时不接受媒体对于公司情况的采访。”
味千拉面的多事之秋
味千拉面最初由日本人重光孝治在日本创办,味千(中国)控股有限公司创始人则为潘慰在1995年取得日本“味千拉面”中国总代理权后,创办了味千(中国)控股有限公司。味千首家中国门店于1996年在香港开业,次年进军中国内地市场,开启了国内日式风味拉面的先河。
据公开信息显示,截至2018年,味千全球门店达到了800多家,同时在上海、天津、东莞、成都设有四家生产基地。2007年3月,味千(中国)成功登陆港交所上市,成为“拉面第一股”。同时,伴随味千拉面业绩的持续增长,潘慰荣登中国餐饮女首富,身家超60亿港元。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餐饮市场竞争加剧和新冠疫情的爆发,味千拉面的经营遭受严重冲击。
味千拉面财报显示,2020年味千拉面亏损9920万元,同比跌超224%。尽管在2021年上半年,味千拉面扭亏为盈,上年年实现营收10.41亿元,实现净利润4966万元,但很快业绩再次下滑,在去年下半年门店经营再次陷入低谷,2021年第三季度,销售增长率同比下降9.3%,第四季度更是下降率14.7%。同时其线下店铺也从2019年的799家降至2020年的720家。
屋漏偏逢连夜雨,味千拉面深陷亏损泥潭的同时,其产品的安全问题也不断。
记者在黑猫投诉平台搜索发现,不少消费者反应味千拉面存在食品安全、用餐服务态度等问题,且大多数消费者投诉无果。
早在2011年,味千被媒体曝光骨汤造假事件,表示味千拉面实际汤底是用汤粉、汤料调制而成,并非宣传所说“大骨熬汤”,每碗成本只需要几毛钱。该消息被证实后,味千拉面品牌形象严重受损,一时间声誉骤降,股价也开始走下坡路。
在“骨汤门”爆发当天,味千股价小幅下挫0.9%;消息被证实后,味千中国股价一路狂泻,短短数日市值缩水42亿港元。迄今,味千中国股价整体仍呈下滑态势。截至2月25日收盘,味千(中国)报1.25港元/股,总市值约13.64亿港元,较高峰期缩水超九成。
对于味千拉面未来的发展情况,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朱丹蓬向《华夏时报》记者分析指出,味千拉面整体还处于1.0时代,但现在中国整体的面食细分已经接近进入3.0时代了。味千拉面跟不上整个消费升级的节奏,也不能够匹配新生代对于面食的核心诉求。在品牌、供应链、消费场景、产品以及运营能力方面,都存在老化的趋势,在创新升级以及迭代方面则已经完全落后于一些新兴品牌。
资本热衷“吃面”背后
无独有偶,打响新面食赛道IPO的第一枪的和府捞面也曾因食品安全问题而引起业界关注。2021年7月,有顾客在和府捞面上海一门店就餐时,发现座位底下有一只死老鼠。7月10日,和府捞面通过官方微博对门店发现死老鼠一事发表致歉信,称将针对此次事件深刻反思。而此前的公开资料显示,和府捞面上海公司从2014年至2020年多次因为虚假宣传、食品案件等被罚。
近年来,多个知名连锁餐饮品牌因食品安全、店面卫生而“爆雷”。对于连锁餐饮品牌的食品卫生问题,朱丹蓬向本报记者表示,品牌一方面会因资本的介入而高速发展并高速打造品牌效应和规模效应,但是另一方面其又会因被资本绑架而在精细化管理、质量内控体系、员工的培训以及在整个食品安全方面存在很大的漏洞。
与味千拉面的经营艰难不同,近几年中国餐饮市场中的新面食赛道发展得热火朝天,市场上崛起了和府捞面、遇见小面、五爷拌面及陈香贵等新兴面条品牌,也引起高瓴、碧桂园创投、绝味等社会资本纷纷入局,面条赛道持续火热,投融资速度明显加快。持续火热背后,差异化发展和下沉抢占市场以建立自身的护城河就变得尤为重要。
根据企查查数据,2014年至今,速食面、实体面馆等面类品牌一共发生42起融资事件。其中,前三年每年仅发生1起-2起融资事件;2018年开始急速增长至6起,2021年,融资事件已经发生了18起,同比增长125%。
为何面食品牌近年来会受到如此众多的资本青睐?朱丹蓬向《华夏时报》记者分析表示,面食是一个中国传统品类,其受众基数比较大,整体市场容量也非常可观,而面食品牌会受到如此众多资本青睐则主要是因为目前来说整个中国的面食还没有出现一家极具品牌连锁性的巨头。未来,随着面食消费频次的加速,整个面食赛道的整体容量、利润等各方面还有一个全新的发展前提。
如今,味千拉面似乎与备受资本青睐的新式拉面越走越远了。记者在2月26日晚七点左右到深圳龙华区星河cococity的味千拉面用餐,尽管已经是晚高峰时段,但上座率不高,来用餐的消费者多为青年女性或情侣。记者浏览菜单发现,拉面的平均价格约为39元/碗,其他小食的价格也不算便宜。味千拉面服务员告诉本报记者,近来生意一直不算好,上座率基本和当日差不多。
欧洲时报11月16日贾言编译】在许多存在工资上涨压力的行业中,相关谈判仍在继续,预计企业在2022年将平均上调工资2.4%。个人加薪将优先于集体加薪。不过,相对通胀来说,加薪幅度实在有限,法国人的购买力最终也不会有明显的增加。
人手不足时,就必须要提高工资
法国BFMTV电视台报道,几个月来,,法国雇主协会(Medef)主席胡德贝祖(Geoffroy Roux de Bézieux)一直反复强调,提高薪水不是由国家来决定的。然而,日前在接受RTL电台采访时,胡德贝祖在这一问题上改变了语气。根据他的说法,显然,不是由政府来替代企业做决定,不过,他现在开始缓口,企业仍然会调高工资。
胡德贝祖认为,有很多企业将会提高工资,因为首先,2020年和2021年,工资增长有限;而如今,存在通货膨胀,而且也有招聘困难。总之,就是回归供续原则。当人手不足时,就必须要提高工资。因此,继前两年工资相对增长还不到2%后,在2022年,工资增长幅度应该会更大、人数更多。根据咨询公司People base CBM针对代表法国经济结构的569家公司所做的调查,工资平均增长应达到2.4%。根据People base的同一项研究,这一增长幅度远高于前两年的上涨水平:2021年为1.3%,2020年则为1.8%。
冻结工资上调结束
另一个代表这种重拾乐观的好消息:很少有公司考虑明年冻结工资上涨。在People base调查的企业中,只有0.35%的企业不打算提高工资,而在2021年这一比例则高达19%。差距相当之大。此外,计划加薪的企业占比远高于危机前水平。逾42%的受访企业考虑普遍加薪,这一比例在2019年和2018年分别为31%和33%。
因此,这对于关注自身购买力的员工来说是一个好消息,不过,也许应该相对地看待加薪。首先,加薪比例仅为2.4%,幅度有限,而且,它最终几乎不会高于通胀的预期水平。工资上涨2.4%虽好,但是,最终仅比布鲁塞尔预期的2022年法国通胀率2.2%高出0.2个百分点。法国人的购买力不会有明显的增加。尤其是因为并非所有人都将会从加薪2.4%中受益。这个平均值实际上包括所有员工的总体加薪和个人加薪。根据People base的数据,总体加薪增幅平均为1.2%。
57个行业正在进行加薪谈判
企业更倾向于对个人加薪:调高幅度平均为2.3%(2021年为1.77%,2019年和2020年则为2.1%)。99.8%的企业承诺将会对员工单独加薪,而42%的企业表示会普遍加薪。
根据People base的分析,与危机前几年相比,今年总体加薪的比例仍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然而,该比例与过去十年观察到的总体情况一致。People base表示,“自2008年以来,我们在调查中观察到,薪酬实践个性化和工资每年上调的趋势非常明显。事实上,企业正在寻求对大众薪酬的灵活性和控制,并希望避免出现任何“非生产性的‘偏差’。”
一些行业的薪酬状况总体上应该会有所改善,尤其是那些受到招工难困扰的行业,例如酒店和餐饮、交通运输、保洁......“目前有57个行业正在进行谈判,明年年初将展开更多类似谈判。”胡德贝祖指出。
例如,在酒店和餐饮业,酒店业联合会(Union des métiers des industries de l'h?tellerie)向该行业的工会代表建议加薪约6%至9%,并且可能再加上第13个月工资。不过,在交通运输行业的谈判气氛有些紧张,两大工会(CFTC和CFDT)要求加薪10%,而雇主组织提议只加薪3.5%至4.5%。
无论如何,在2022年,诸多行业的薪酬状况都应该会得到改善。由于担心工资上涨会加剧通胀恶性循环,在餐行业,行业组织已经提前警告说,2022年的成本增加会更大。
(编辑:刘涛)
南市商务局13日发布一则辟谣“声明”:目前,济南市委市政府正在全力控制疫情,争取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经营秩序,市商务局尚未发布恢复堂食相关信息。
眼下,济南按下暂停键的餐馆、饭店情况如何?
餐饮业主动“自救”
在济南芙蓉街,已经不见往日人山人海的画面,整条街一眼望去,大部分门店选择了闭店,只有少数门店维持营业,不过也都取消了堂食。
< class="pgc-img">资料图:3月底,空无一人的济南芙蓉街。图片来源:齐鲁壹点
>自济南暂停堂食以来,不少餐饮店通过加码外卖业务、发力预制菜等形式主动“自救”。连平日几乎不做外卖服务的火锅、烧烤店也纷纷上线外卖。
“堂食暂停后,我们就开了外卖业务。”彦盛彦·烂豆花火锅创始人董彦丽介绍,现在每个店会留守几名员工,除日常的消杀外,就是负责外卖。
为保障食品安全,火锅店管理依旧严格,到岗员工必须佩戴口罩,一天两次测量体温。“我们制作了安心外卖卡,卡片上厨师、打包员、骑手的个人健康信息一应俱全,为让消费者吃得放心。”董彦丽说。
< class="pgc-img">火锅店上线外卖业务。图片来源:齐鲁壹点
>老金烧烤相关负责人李智星介绍,堂食暂停后,老金推出“生鲜串品”线上套餐。“目前来看,效果不错,首批上了1000份,已经销售完毕。”
业内人士认为,烧烤、火锅本身消费场景就适合堂食,大家坐在一起欢聚,如果点外卖,很多人不会选择这两项,外卖的销售效果肯定不如堂食。希望疫情早日结束,门店能恢复正常营业。
(山东头条综合齐鲁晚报等)
编辑:赵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