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里的餐饮大多以火锅、烤肉、西餐或者精品菜为主,这样的正餐品类无疑把价格提升到了一个高度,对于一些消费能力较弱的年轻人和大学生群体并不友好。
汆悦麻辣烫看到了这一市场空白,强势入驻各大商场,突破商场餐饮在价位和品类上的壁垒,打破“去商场吃饭就是要花很多钱”的怪圈,在为消费者提供质优价廉的美食的同时,也迎来了丰沛的客流,持续火爆!
商场为什么适合做麻辣烫?
? 客流量大
商场人流聚集,可以为餐饮店提供较为稳定的客流量
? 客群匹配
商场里面的餐饮店定位一般都是年轻人,与麻辣烫的顾客群十分匹配
? 体验感好
商场良好的环境可以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体验
汆悦麻辣烫商场店案例分享:
汆悦麻辣烫滨州万达店
面积:100㎡
人员:5人
投资预算:40万
回本周期:9个月
年收益:55W+左右
汆悦麻辣烫迁安天洋广场店
面积:120㎡
人员:5人
投资预算:30万
回本周期:7个月
年收益:45W+左右
汆悦麻辣烫济南乐活城店
面积:90㎡
人员:5人
投资预算:30万
回本周期:9个月
年收益:40W+左右
汆悦麻辣烫秦皇岛茂业天地店
面积:80㎡
人员:4人
投资预算:40万
回本周期:12个月
年收益:40W+左右
总部1V1帮扶
小白也能轻松开店
01 品牌支持
02 研发支持
03 选址支持
04 装修支持
05 培训支持
06 营销支持
07 运营支持
08 物流支持
一碗有温度的麻辣烫
一个炽热滚烫的开店梦想
百座城市 千家小店
期待有你一份
< class="pgc-img">>近这两年,预制菜像是被打到了18层地狱,哪家餐厅敢用预制菜,就会被网友喷到闭店。
一瞬间,预制菜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很多使用预制菜的餐厅会嘱咐员工尽可能地小心,不要让顾客看到了店里的预制菜。一旦被某个顾客拍了下来,并且发在了网上,这家店或者这个品牌可能就毁了。
可是在国内有这样一家餐厅,它并不避讳自己使用预制菜的问题,甚至还敢当着顾客的面整箱整箱地搬运预制菜。有网友发现餐厅使用的葱花都是预制菜,这就有点夸张了。这家餐厅就是目前国内很火的拌饭品牌米村拌饭。
说实话,我很早就听过这个品牌,也在商场见到过很多次,但是我个人对于泡菜之类的不太感兴趣,因此也就没有去体验过。
近日,我又经过大学门口一个商场的米村拌饭时,看到了比较令人震惊的画面,那就是门口坐了很多排队的人。
< class="pgc-img">>可能大家对于饭店门口排队早就习以为常了,我个人还是感觉这有点奇怪的。因为在这个位置,虽然大学生有很多,但是饭店也有很多。路口还有几十个摆地摊的,附近的餐厅很少有排队的现象,这也使得米村拌饭的排队有点“鹤立鸡群”。
换句话说,大学生们其实有很多种选择的,可是他们宁愿排队也要吃米村拌饭,这就有点厉害了,到底是什么神仙味道呢?
我也按捺不住自己的好奇心,排了一个小时的队,吃上了传说中的米村拌饭。说实话,味道比我想象的好吃,不过并不足以让我为此排队来吃。
言归正传,既然很多人知道米村拌饭是预制菜,而且味道因人而异,为啥会有那么多人去吃呢?不是说人们很反感预制菜吗?
人们反感预制菜是真的,但是人们对于某些预制菜并没有那么反感。这句话是不是有点绕?
预制菜的范围其实挺广的,早就做成的成品菜属于预制菜,那些半成品的菜也同样属于预制菜。大多数人真正反感的是提前一个月就做好的成品预制菜。为什么呢?因为这些菜为了不过期,往往会加入很多添加剂,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其实预制菜最容易出现在外卖领域,很多外卖商家只需要租一个小房子,不需要开火,就能卖饭。商家只需要准备一个微波炉就够了。
一包预制菜再加上一份米饭就是打工人丰盛的午餐。商家的成本可能只有5元,但是价格可以卖18元/份,除去平台的抽成,商家到手有10元左右,每卖出去一份可以赚5元。
实际上18元完全可以吃上一份现制的菜,但是商家为了节省成本却只用了成本很低的预制菜,完全没有口感。
从严格的意义上来看,100%的餐厅都存在预制菜的现象,只不过是多少的问题。对于那些注重品牌形象的,会选择半成品预制菜,还需要工作人员加工一下的。这样的产品做成之后有点像现制的。而有些商家自作聪明,以为消费者吃不出来,使用的是成品预制菜,最终你的顾客会越来越少。
< class="pgc-img">>米村拌饭实际上属于半成品的预制菜,它需要工作人员经过一定的程序加工,做出来的感觉跟现制的差不了太多。不过这可以大幅提高出餐的效率,对于餐厅而言是最好的选择。
据统计,目前米村拌饭的门店数已经超过了1100家,估值超过了百亿元,这是国内最近几年快速增长的餐饮品牌之一。
为啥它能发展这么快呢?
首先,它的选址比较讲究,经常开在商场的四楼,跟其他知名餐饮店排在一起。很多店的人均消费在60元以上,但是它只需要30元就能吃好,这种性价比绝了。关键是很多餐饮店至少要两个人一起去用餐才更有感觉,但是米村拌饭就算是一个人也可以吃得体面。
如果你连30元也不想消费,别担心,网友还研究出了3元穷鬼套餐和9元穷鬼套餐。因为米村拌饭的一碗米饭是3元,其他小菜是免费的,米饭不够吃还可以无限续。
< class="pgc-img">>如果你感觉这种太素了,还可以点9元穷鬼套餐,主食是儿童金枪鱼套餐,只需要9元,其他小菜以及拌饭酱都是免费的。
其次,它的出品更像是现做的。我们都知道米村拌饭是预制菜,但是它在端在你面前的时候,饭是滋滋啦啦的,那种感觉让你自己说服自己,这就是现做的。
最后,米村拌饭的商业模式非常符合人性。据了解,米村拌饭的加盟商加盟之后,跟公司的股份比例是85%和15%。公司会允许加盟店先收回成本,然后再按照15%的比例分红。更重要的是,公司并不要这15%,而是全部分给了公司的运营团队。这样也可以让运营团队更加负责,只有加盟店赚钱,运营团队才能赚更多的钱,所有人都会更用心。
米村拌饭的模式值得学习!
< class="pgc-img">>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用资本思维与新商业模式融合,全世界都是你的舞台!
在新商业的世界里,没有被淘汰的行业,只有被颠覆出局的企业,现在所有的商业竞争都会聚焦在“模式创新与资本运作”上。
一家公司或者一位老板,如果创新能力与资本思维短缺,注定会提前败下阵来。
请记住:没有创新力,哪有想象力;没有想象力,何来竞争力;要想破局突围,必须颠覆原有商业模式,重构新的商业模式!
标题:当咖啡烤肉火锅入驻菜场(主题)
网红效应吸引来了不少年轻人,双方彼此借力能否如愿(副题)
解放日报记者 巩持平
生意人郝子畅在常州的菜场里开了家烤肉店。店铺装修阶段,周围居民路过时议论纷纷,“怎么会有人把烤肉店开到菜场里面?”
菜场烤肉店整体装修风格为“怀旧风”。 采访对象供图
长三角各地,不少人变着法地想在菜场里玩出新花样。前几年,菜场“卷”设计,布局规整、摊位干净是基本要求,招牌、灯箱、摊头等各种细节都讲究设计感,菜场好看了,自然成为年轻人的打卡目的地。近些年,菜场又开始丰富业态,咖啡馆、烤肉店、火锅店等原本开在百货商场和路边门店的餐饮业态,纷纷尝试入驻菜场。
如此形式的全新结合,能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吗?
先天不足
上海乌中市集二楼有一家做云南菜的餐厅柴米多,“社交平台上顾客60%的差评与就餐环境有关。”主理人徐光志说。
2020年10月,乌中市集翻新改造完成,柴米多入驻,主要销售云南当地的有机食材和文创产品。“很多顾客买完农产品,提出需求,想在摊位上完成初步加工。”徐光志回忆,他们提供的服务逐渐由零售拓展到煮米线、煎石屏豆腐、泡玫瑰花茶等。
今年2月,柴米多重新开业,干脆开了家云南菜餐厅。菜场设计之初并未考虑餐厅入驻的需求,餐厅运营一段时间后,徐光志发现一些“先天不足”——二楼四个档口都是卖生肉的,到了夏天肉铺腥味很重,砧板上剁肉的声音也有些吵;餐厅经营时间一般到晚上10点,其他摊主7点便收摊关门,顾客就餐少了点氛围;餐厅在菜场二楼,位置不好找,很多顾客走到一楼,还要再打电话确认;遇上周末或节假日,来就餐的顾客多,周边全是别人家的档口,没有等候区域,很多人因此便离开了……
咖啡师钟旭明是听障人士,在当地街道帮助下,宁波东柳坊菜场外的闲置岗亭改造成咖啡亭,交给她打理。在她的店里,咖啡的消费群体主要是在周边写字楼上班的年轻白领,而到菜场逛街买菜的是更追求性价比的大爷大妈,据钟旭明观察,“两边客群几乎不重合。”
郝子畅的烤肉店今年6月开业。夏天气温高,菜场卫生条件有限,蚊虫数量比较多;到了冬天,客流量明显变少,菜场属于人流密集区,封闭性相对差一些,供暖效果没那么好。“无论是产品设计还是整体运营环境,菜场建设时没考虑餐饮业态入驻。”
明年,柴米多品牌还会有几家新店落户上海,“应该不会再考虑菜场了。”徐光志说。
融入和融合
相比人们看惯了的百货商场和街边小店,把餐饮店开在菜场里,也有独特优势。既然开在菜场里,就要融入菜场,这是经营者们的共同想法。
郝子畅的烤肉店在菜场里是第一家能坐下来吃饭的地方,目前也是唯一一家。“菜场是流动客群,黏性不强,想通过创新招商业态,发展定点客群。”经由朋友介绍,郝子畅的烤肉店入驻菜场。店面超过680平方米,放下28张桌子,租金只有商场的一半。
在郝子畅的店里,不仅卖烤肉,还卖生南瓜。“我们因为要制作南瓜粥,每次批发南瓜都是一两千斤,用不完的就放在店里整个卖。”其他蔬菜也是如此,采购价加上人工成本,蔬菜售价比菜场里的菜价稍微低一些,销路很好,“曾经有桌客人,一下子买了10个南瓜。”
钟旭明自己研发了一些特调咖啡品种,生煎阿芙佳朵、油条阿芙佳朵、菜场泡泡等都与菜场有关。杭州红石板农贸市场内也有一家菜场咖啡,4年前开业,现在已积累下不少稳定熟客。镇店咖啡当数“菜场美式”,切上两三片菜场现买的黄瓜,浸入冰水中,再倒入咖啡,有种特别的蔬菜清香。
杭州政苑农贸市场的入口位置开了一家火锅店,店里只提供牛肉,买不到任何蔬菜,顾客要到菜市场自行选菜,食材再交给厨房清洗和加工。鼓励自带蔬菜到火锅店消费,顾客很有菜场采购的参与感,也降低了人均消费门槛。
不想当网红
“去年不错,毕竟是网红。”钟旭明说,去年菜场刚开业时,每天能卖出几十杯咖啡,“时间长了,大家不再那么有热情了。”打卡的风头很快过去了,真正的顾客还是周边邻里街坊,现在她的咖啡店每天卖出的咖啡不到20杯。
几个店主入驻的菜场无一例外都是近些年改造过的网红菜场。上海乌中市集在其中名气最响——2021年,乌中市集和国际奢侈品牌普拉达做了场联名快闪活动,菜场内购物满一定金额后限量赠送品牌手袋,使得乌中市集名噪一时。其他几家菜场也都经过了不同程度的翻修。
一方面,从整体风格来看,在改造后的菜场里,新业态的存在不会显得格格不入。另一方面,两方都希望实现网红效应的彼此借力。
“来菜场吃烤肉的顾客更注重心理需求满足。”郝子畅判断,所以他通过店铺风格设计和装修把这种猎奇心理尽可能地放大。烤肉店将“80后”“90后”童年记忆进行场景还原,游戏机、黑白电视机、窗口小卖部、走街串巷卖雪糕的自行车等,在店里都能找到,“体验是附加服务”。
目前,开在菜场的店铺“额外”吸引了不少年轻人。郝子畅所在的菜场,以往门口停车场空空荡荡,烤肉店在社交平台上逐渐有了声势,2公里外的客群也愿意来尝试。上乌中市集二楼的顾客中,一大半都是奔着餐厅去的,吃完再留下来逛逛,可能会顺手再从其他摊位带份小菜回家。
网红效应不会长久,这是大家的共识。“有人会因为菜场环境和餐厅业态的反差,来一探究竟,但因为好奇找来的客人一般不会再来第二次。”徐光志说。郝子畅也认为,“网红店可复制性强,过时很快。”食材、口味积累起来的口碑是第一位的,菜场元素自带的网红气质只是一个噱头,很快会被新的噱头取代。
“总体趋势是消费场景的多元化。”郝子畅在餐饮行业创业多年,“只有持续‘创新’,才不会掉队。”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