葩事情年年有,今年好像特别多。
近日,有媒体报道,深圳一公司在对外发布的招聘启事中,提出了以下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要求:
“公司全员素食,保证都是气质命好的同行者。”
< class="pgc-img">>虽然说,这家公司别出心裁的招聘要求,好像很有趣,也可能是出自好心和善意。
但是对于该公司急需的市场开发、客户维护和项目对接等岗位,似乎有些不切实际和不合时宜。
毕竟,像这些经常需要和客户打交道,需要接人待物的员工,就算是你自己想吃素,也习惯了粗茶淡饭,但是作为业务人员,你总不能堂而皇之地要求客户全是素食主义者,并且全都不喝酒吧?
更令人啧啧称奇的是,除了“吃素食、没应酬和不喝酒”,该公司还要求应聘员工要有开创者精神和合作伙伴精神,不但需要适应公司全国业务调动的需要,还得经常身不由己地被领导安排出差。
而且,经常需要全国各地来回跑的这些“素食员工”,不能动不动就抱怨自己的工作、同事和领导,而是要一门心思地,主动积极地为了公司的盈利事业而奋斗。
不得不说,这个公司老板和HR的奇葩脑洞,就算是放在整个销售行业,也是相当炸裂的存在。
该公司甚至声称,以上这些经过深思熟虑而发布的招聘细则,是为了:
从源头保证团队每个人都很有福气。
< class="pgc-img">>显然,在这家深圳公司的招聘广告里,最让人难以理解的,就是关于“素食”的硬性要求,这让人不禁思考其中的深意。
从这个看起来很玄乎,实际上很苛刻的要求上,我们不难看出,或许这位老板想要纳入麾下的,不是专业技能过硬、销售业绩突出的员工,而是与他自己的生活习惯与思想行为高度一致的人。
当然作为所属行业中的成功人士,这样的老板大多“不差钱”,因而也就在接人待物和招聘面试的时候,更加随性和任性,希望自己身边的人,吃饭、说话和做事,都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习惯来进行。
事实上,在职场中这种强制性的无理要求,并不少见。
< class="pgc-img">>比如有些公司会要求员工,在工作时间内不能使用手机,不能随便聊天,必须经常加班,工作消息必须在1分钟内回复,群聊信息必须在半小时内回复,公司的集体活动必须参加等等。
像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奇葩规定,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暴露了公司领导和管理团队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
说到底就是,如果领导不喜欢,他们就会禁止,如果领导喜欢,他们就会要求。
所以每个公司、每个单位都会有各种奇葩规定,其实质都是源于领导的好恶,无一例外。
当然现在的人,平时饮食都不太健康,就算是每天在公司吃素,似乎也是对身体和减肥,挺有好处的事情。
但是这家公司声称,要求员工吃素,是为了“保证团队每个人都有福气”,这就让人有些不可思议了。
< class="pgc-img">>毕竟,就算是吃素很健康,对身体有好处,但是谁也无法保证,平时只吃素食的话,所有人都能接受。
因为每个人的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不同,喜欢吃的饭菜和口味不同,就算你是公司老板,也是没有权力强制要求下属员工“全员吃素”的。
当然这是招聘启事,这家公司完全可以提出自己的各种奇葩要求,只要年轻人觉得自己能接受,那也完全可以欣然前往,成为一个和老板有着相同饮食喜好的“素食主义者”。
但是我们也必须明白,真正优秀和成功的企业家,都不是靠苛刻管理和奇葩要求,来实现公司的盈利目标的。
< class="pgc-img">>实际上,企业管理的理想形态,是管理者要构造出一个切实可行和蒸蒸日上的愿景,俗称“画大饼”,然后获得团队成员的一致认同,然后率领大家,团结一致、心无旁骛地靠着自发驱动,去帮助老板实现这个美好愿景。
而如果单纯只是为了追求心理满足、情绪快感和情感认同,公司老板完全可以在茶余饭后,跑到奢华高档的娱乐场所去一掷千金,完全没有必要在白天的招聘管理和公司制度上做文章,在这些可怜巴巴,就盼着多拿些吃饭钱,在还完房贷车贷以后,还能剩点零花钱的打工仔身上,找感觉。
< class="pgc-img">>总之,像深圳这家奇葩公司,要求应聘者“吃素食、没应酬和不喝酒”的做法,明显是过分干涉员工个人自由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违反了员工权利。
毕竟,纯素食的饮食习惯,可能无法提供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素,很可能会影响员工的健康。
所以,希望每家公司,都能够更加注重员工的权益和福利,并为员工提供更多选择和支持。
而不要像这样,信口开河地过分要求,还神神叨叨的。
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如何育才、引才、留才、用才?面对这一关键问题,河北省正定县同步优化硬条件、软环境,积极探索尝试县域“人才突围”。
截至目前,正定全县已拥有国家级人才13人、省级人才77人、市级人才628人。正因人才在此“聚而合抱”,青春传承,正定的精神气质不仅镌刻在古城内、墙垣上,而成为鲜活的当下与未来。
强保障,古城念好“人才经”
晨光洒满古城,街道上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路上多的是年轻人,盼头大着嘞!”赶上早高峰,载记者前去采访的出租车司机却是“车堵心不堵”,反而摇下车窗,笑呵呵地往外张望。
“人多了,年轻人也多了”,是不少正定人谈起家乡变化的切身感受。政策环境、产业体系与人才制度,是“近者悦,远者来”的硬件基础。
“来的时候大包小裹的,以为安顿下来要费一番周折;没想到人才公寓拎包入住,安排得妥妥当当。”
“石家庄市、正定县相关部门为我们发放了‘人才绿卡’,出门乘车、参观游览都免费,闲暇时出去逛逛很方便。”……
近年来,正定搭建人才交流集聚平台,释放爱才、敬才、用才的强烈信号。“安心”“暖心”“省心”“放心”……“好口碑”,成了古城引才“新名片”。
——栽桐引凤,留住“主心骨”。有好产业、好项目、好平台,在生产力革新的浪潮中辟出“试验田”、亮出“项目书”,各地人才才能“应声揭榜”。坐落于正定、从校办工厂发展为上市公司的河北常山生化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当地引育人才的一个例证。
2017年,企业将目光转向研发肝素类高端产品,配备先进仪器的科研大楼拔地而起。同年,企业的药物研究院也正式揭牌,诚挚向海内外专家发出“英雄帖”。
常山生化的创新转型,引起一位海归博士的关注。
2013年,曾在药企巨头美国礼来公司工作多年的陈道宏回到中国,来到了素有“华北药都”之称的石家庄。常山生化药物研究院成立后,他寻到了与自己研究方向更加适配的平台,决心到古城施展才华。
从2018年起,作为企业药物研究院副院长的他负责临床试验和免疫原性研究等核心工作,见证了多种低分子量肝素类产品闯过一道道“生死关”,也因产品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而收获着成就感。
曾在正定中学读书、大学毕业后留在当地建设故乡的公司副总经理郄正刚,从北京大学毕业、曾在国企分管药品质量的副总经理安国红,钻研多肽药物多年、在北京与正定过着“双城生活”的药物研究院院长张新军……“干番事业”的共同目标,让业务专长、成长经历不同的高端人才在此相聚。
郄正刚说,近十年,常山生化的技术人员增加了100多人,研究院现有的130余名工作人员中,博士、硕士研究生占比超过50%。
“为什么选择这里?我也曾问过自己。”张新军说,虽说生物医药研发要坐得住“冷板凳”,但自己在这里“并不觉得冷”——“正定为人才提供了安静稳定的科研氛围与广阔的发展平台,让我们得以更好地守住自己的初心。”
——广开言路,延请“顾问团”。说起自己从在省外创业到将企业落户正定的经历,河北宜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聚冰记忆犹新。
首次和县里领导会面时,王聚冰毫不客气地摆出了项目落地过程中的问题,脸色也不大好看。然而,第二天两位县领导冒雨登门,为他送来正定县“特约顾问”的聘书。
发了顿脾气,怎么反被聘成顾问?最初他只觉得出乎意料。
“我们早就了解你是搞产业的好手,无论如何也要把你请到。”县领导推心置腹的交流,让他越想越为正定包容的气量与服务产业人才的精神所打动。
成为顾问后,王聚冰多次主动为县里招商引资出谋划策、牵线搭桥。2022年底,在随同县领导到安徽、上海等地招商时,王聚冰提出一个新想法——“行商”固然重要,“主场招商”也很关键。“正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么深厚,咱们得把大家请到家里看一看。”
“这个主意好!”县里立即拍板,紧锣密鼓地筹备起“2023正定招商大会”。
刚过春节,近500位政企人士、专家学者共聚正定,报名参会企业328家;23个项目集中签约,投资额163.87亿元……2023年初召开的这场大会成果满满。今年,“2024正定县优化营商环境暨招商大会”仍在持续举办。
截至目前,已有14位经济发展、乡村振兴等领域的人才成为正定的“特约顾问”。
“发挥企业家、专家在各自领域客户信息、人脉资源以及专业知识上的独特优势,在人才与政府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更好地实现‘以商招商’‘以才引才’。”正定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敬说。
动真情,“玉在山而草木润”
“早晨6点看到招聘通知投了简历,7点半校领导就打来电话,约我方便的时候当面聊聊。”12年前应聘正定中学的经历,让王玮始终难忘。学校对待人才的重视与真诚让他下定决心前来任教,成了正定第一位拥有博士学历的中学化学教师。
尊重的态度、暖心的关怀、成长的阔野、璀璨的文化,是让不少人才爱上正定的深层原因。
——从“外援团”到“一家人”。在正定县铁西片区,街头巷尾常常谈论起正在建设、融合物流与商业两大业态的深国际·正定智慧港项目。在这片曾因铁路阻隔而发展迟缓的地带,一座繁忙而有序的医药食品冷链物流产业园区已然建起,园区外围室内滑雪场、国际酒店、商业综合体、创新创业中心的“钢筋铁骨”也初具雏形。
“我几乎每天都要往现场跑,盼着项目按时完工投入运营。”河北深国际真悦天地置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皮建存说。
街上添了什么新店、路上外省的车辆来自哪里……从新项目说开去,皮建存对“古城新事”如数家珍。虽然此前长居深圳,但来到正定4年半的她,俨然成了“正定通”。
“没把自己当‘外人’,一直带劲地在这里工作。”皮建存打趣道,现在自己每年有一半多时间扎根在正定,回深圳反而像“出差”。
智慧港规划建设后,被列为省市的重点项目,县领导“包联”,相关部门随时跟进进度、现场解决“疑难杂症”。更令皮建存感动的是,重点项目并不只是简单的“头衔”——改造提升铁西片区时,当地通过深国际·正定智慧港项目“以点带面”,在区域规划、周边建设上考虑业态互补、综合配套。
目前,该项目建成的8座高质量物流仓库已投入运营,每年收入超过2000万元;明年室内滑雪场、酒店及商业综合体也将投入运营。“参与越深、付出越多,越感到与这座古城心跳相合、血脉相融。”她说。
——从“门外汉”到“主心骨”。招商引资、福利发放、接待访客……一上午,塔元庄村的“90后”村干部朱蕊一刻也闲不下来。
今年是朱蕊来到塔元庄村的第10个年头。从河北大学毕业后,她选择回到家乡正定做一名大学生村官,自此便扎根在了塔元庄村。
初来村里时,繁杂琐碎的基层工作,一度让刚刚走出校门的她应接不暇。为了尽快挑起担子,她一边翻阅村庄历史、向前辈们学习经验,一边走街串户、为村民办事解难,在一线练就了一身“硬功夫”。
如今,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昔日“人均三分地”“难得吃细粮”的塔元庄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到32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增加到3.5万元。看到通过自己的努力,村庄发展越来越快,村民住进新房、安居乐业,朱蕊的心中充满自豪。
每次提到村子,朱蕊都要说“我们塔元庄”。“结婚生子、买房安家都在这儿,感觉自己已经成了塔元庄的‘荣誉村民’。”
10年前,朱蕊是村“两委”班子里唯一的年轻人;而现在,塔元庄村“两委”有了3位“85后”与1位“90后”干部,涵盖老中青三代,年龄结构更加合理。
王敬介绍,正定县把优秀大学毕业生选调、公务员考录作为提升干部素质、优化干部队伍结构的源头工程,2023年招录选调生、公务员80人,其中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现代商贸物流等县域发展所需的紧缺性、专业性人才20余人。
“在‘老班底’基础上,基层队伍中注入的‘新鲜血液’,为正定县数字经济、电子信息等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支撑。”王敬说。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我们正定博物馆,有了从国家博物馆返乡的人才。”循着县里同志的“指路”,记者见到了曾在“国博修文物”的正定青年刘瀛涵。
为研究中国早期育蚕业提供了新资料的陶蚕蛹,镌有“安乐垒”记载的五代残碑……聊起个人经历颇为内向的他,说起正定博物馆内的文物却滔滔不绝。
刘瀛涵自小住在正定古城内,周边就是“九楼四塔”,历史文物触手可及。填报大学志愿时,他坚定地选择了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自此与文物结下更深的缘分。
2019年,还在北京工作的他了解到正定准备建设博物馆的消息后,下定决心回到家乡。在中小博物馆工作,需要修复的文物少了,但让正定文化“走出去”,成了刘瀛涵心中的头等大事。
“基于文物修复的技术与经验,现在我主要负责特色研学课程的设计和授课工作。”刘瀛涵说,立足当地文化,正定博物馆与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机构共同设计开展了考古体验、壁画修复等课程,吸引了不少学生与游客。
“第一次来这里旅游就爱上了这座古城,深入了解历史文化后更深深被正定吸引。”在山西晋中平遥古城边长大的“00后”桑祺玥,大学毕业后坚定地来到了令她一见如故的地方工作生活。
悠久的历史文脉和独特的人文氛围,正吸引着更多人才云集此间。
延根脉,百年之计尤树人
“文星煌煌照燕南,青青子衿满恒阳”,而今漫步古城,仍能感到元好问对正定的盛赞不虚。
百年前,正定既有府学,又有县学,书院、义学、私塾遍布乡里,所辖州县优秀学子皆汇于此,文风昌盛;如今,透过城内一座座精心规划、整洁大气的校舍,也能看出正定对人才培育的重视。
——以人为本育英才。正值暑期,河北正定中学校园静谧,微风里夹杂着阵阵蝉鸣。走过宽敞的操场,“香桐楼”“基沣楼”“松如楼”等以校友之名命名的教学楼以及展陈着100余位历史名人、院士学者事迹的“校友廊”随即映入眼帘。
“每栋楼都蕴含着厚重历史,每个角落都体现着多元文化。自1902年建校以来,河北正定中学始终是革命的摇篮、精神的殿堂、红色的热土。”在校工作了30多年的副校长孙浩文走走停停,介绍校史时饱含深情。
从这里走出的学生奔赴五湖四海,将正定古城、正定中学的文化气质带到各地;大学毕业后,又有不少学生回到家乡、建设正定,单在母校任教的就有50多人。学校东校区宣传处主任王亚南,就是其中的一位。
10年前,王亚南以教师身份重新走进了熟悉的校园。“上高中时,我们的历史老师视野开阔、课堂生动有趣,帮我们树立了贯通时空的历史观。”他说,受历史老师的影响,自己考到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毕业后决定把自己对历史、对正定的热爱传递给学生。
利用丰富的校友资源,开展专业讲座、职业规划访谈等活动;与海外50余所学校建立友好关系,开展师生互访交流、专题教师培训……“聚天下英才、桃李而用”的教学方式,让这里走出的人才眼界更加宽广。
“我们从文化底色、家国情怀、现代意识、国际视野四个维度培养学生,希望孩子们在校内就能做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河北正定中学党委书记周庆说。
年轻的英才犹如一颗颗火种,在正定各处燃起希望之光。
——产教融合“一盘棋”。恰逢建校百年,河北正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出版的特刊——《畅道正定》,唤起了不少老校友的青春回忆。百年间,这所院校为当地培养了大批文化教育领域的人才,当下也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上与时俱进。
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网络营销与直播电商……不少专业既与正定县的发展方向相契,也为石家庄五大主导产业输送人才。
“除了学校的传统强项师范专业以外,我们尤其注重围绕电子信息、商业物流两大方向开办专业,为目前区域急需的人才提供基础支撑。”学校教务处处长张素明说。
为加快构建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近几年,该校将不少课堂“搬进”工厂、现场。学校教师教育学院院长任丽娟说,酒店管理专业采用的就是“双导师”“五阶递进式”课岗交互培养模式。
“我们与河北旅投国际酒店管理集团合作,围绕酒店前台接待、客房服务、餐饮管理等环节,组织学生每学期在校内学习两个月、到企业实践两个月,做到交替培养、工学结合。”任丽娟说,学校还“送教入企”,为企业员工提供业务理论培训、颁发毕业证书,形成了更加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
响应当地文旅需求,优秀教师组队参赛、针对正定荣国府的标志展开设计;建成“网络营销与直播电商冷泉村助农实训基地”,通过直播带货帮当地村民打开销路、增收致富……
“服务产业革新、乡村振兴、文旅融合,为地方发展培育高质量人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学校宣传统战部部长魏兰庆说。
正定,是适合回望历史的地方——这里被称为“古建艺术宝库”,让多次到访的梁思成欣然写下“虽在兵荒马乱之中,时间匆匆,但收获却意外的圆满”;这里拥有1600多年的文化积淀,一眼即可望到上启先秦、下至当今的宏伟长卷。
正定,更是能够远眺未来的地方——这里有矢志不渝的基层干部,有目光敏锐的产业精英,有潜心钻研的技术骨干,有生机勃发的莘莘学子;站在历史的肩膀上,新时代人才正拂去岁月的黄沙,保存着、丰厚着、延展着生长于斯的精神文化,让古城仍旧熠熠生辉。(记者 刘惟真 孙清清 邹尚伯)
来源:经济参考报
面新闻记者 | 吴容
界面新闻编辑 | 许悦
去年9月,深圳文和友宣布暂停对外营业,官方称是为了“抢救因洪涝灾害造成的配电等基础设施的损害”。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它一度被传倒闭。
最近它终于再开张了。
经过数月的改造,深圳文和友的餐饮主题已经大变,从原来主打生蚝等海鲜,更换成了烧烤及湘菜。比如,一楼聚集了不少包括湖南、重庆、新疆等口味的烧烤小店,而此前是复刻90年代东门菜市场的老街蚝市场;二楼、三楼原本是阿八蚝仔烙、润园四季等广东品牌,但现在被笨罗卜浏阳菜馆、张氏父子煤炉子钵钵菜、杨裕兴粉面馆等湖南热门品牌取代。
自走出长沙来到广州、深圳开店之后,文和友曾引发过排队热潮,但很快遭遇了水土不服,客流量下滑而且不时有商户退出。
深圳文和友在此次改造之前就已频繁调整。2021年4月深圳文和友开业,当时它将“深笙蚝”作为主打,摈弃了小龙虾这一原有的主推产品;来到2021年9月,深圳文和友直接改名为“老街蚝市场”,并大费周章进行改造。
同样的摇摆也体现在广州文和友身上。2020年刚进入广州开店时,文和友主打小龙虾以及部分本地小吃,但2022年起,场内餐饮主题改为了海鲜主题,以试图融入本地市场。只是这些调整并未奏效,广州文和友大多数时间无需排队,甚至门口用于播报排队进程的电视机也已拆除。
文和友CEO冯彬接受界面新闻专访时承认,“如何在既有成功的元素和本地文化中间做平衡,(文和友)做的不够好的。尤其在广州,我们吃的最大的亏,在于想做当地文化的同时,又舍不得把湘菜丢掉,这是我们最大的反思和最大的挑战。”
文和友创始人文宾2023年年初接受《激流时代》节目采访时也表示,“长沙的消费文化仍然是很好的,但开到外地时,文和友选择入乡随俗,文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反而让许多奔着长沙文化而来的消费者铩羽而归。”他表示,在以后的发展中,他们将更自信地表达长沙文化。
这大概是深圳文和友切换成其熟悉的湘菜模式的重要原因。
不仅如此,随着人口的迁徙,深圳目前已经变成湖南以外的“湘菜重镇”,截至2022年,在大众点评上深圳已经有湘菜馆7827家,超过川菜馆、粤菜馆、潮汕菜馆、客家菜馆等菜系门店的数量。深圳消费者对于湘菜的热爱,或许能够帮助深圳文和友收获一定正向反馈。
只不过来回折腾之后,消费者对于深圳文和友的品牌认知或观感或许已经模糊。再加上数月的改造,也让它在一定程度上错过了香港消费者北上深圳就餐、消费的红利。
更为关键的是,无论主题如何切换,文和友主打的大店模式在当下已显得过于笨重。
文宾曾说,文和友的选址与爱马仕毗邻、和世界一流品牌比肩而立是文和友选址的重要参照,门店还必须占据商场一楼的铺位。同时,为了立志成为餐饮界的迪士尼,文和友拥有庞大的体量。这不仅导致选址难,也意味着需要租金花费高企。
从面积来看,深圳文和友达到2万平米。虽然它没有公布过租金情况,但以长沙海信广场的文和友为例,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的门店年租金是300万元,可以推算,深圳文和友的租金不菲。此外,为了达到怀旧场景效果,文和友也花费了不少装修成本,这也使得投资回报周期拉长。
从商业模式本质而言,文和友和美食广场没有太多差别。它的变现手段包括两种,一种是不收租金、物业费等,通过店铺收益分成,另一种则是收取一定的租金和物业费。目前,虽然笨罗卜等热门品牌的进驻让深圳文和友人气有所回升,但是并未完全“带旺”其他店铺,同时内部仍有店铺空置,这都直接影响文和友的收益。
如此重资产的大店模式,在消费弱复苏的大环境中已经变得不合时宜,而无论深圳文和友如何转型似乎都显得尴尬。
在东莞从事火锅行业的陈宏建对界面新闻分析称,整体消费餐市场有待进一步积聚信心,经济形势以及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程度,会让他们在选择就餐的时候更谨慎和追求性价比和体验。
“目前的餐饮趋势是‘消费细化’和‘小店专精’,如果不是热衷于加盟和规模运营,大店(尤其在商场)不会是现在餐饮创业者的首选。”陈宏建对界面新闻说,过往烧钱来跑马圈地、猛开大店的投资逻辑被重新审视。
过去一年来,部分采用大店模式的品牌遭遇了关店。比如,烧烤、火锅都做的谢谢锅在2023年11月全面关停,追求多元化业态且强调社交属性的它,大多数门店面积为200-300平方米。
喜茶曾喜欢在各大一、二线城市的核心商圈开设花样百出的主题门店,但至少在2022年以前,喜茶就在默默收缩这类“花里胡哨”的门店。眼下,全国还设有大店模式Lab店型的城市仅剩下广州和深圳。
受困于大店模式的同时,文和友的扩张步伐也沉重。南京文和友2021年曾发布过人员招聘广告。但截至目前,这一项目仍未见落地。过去一年来,其微信公众号也并未发布过任何关于它的信息。
自2021年8月获得B轮融资之后,文和友接近3年没有再拿到过外部投资。在没有融资,且没有加盟或合作商分担资金、运营风险,文和友后续经营及拓展难度或许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