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渐近,江城街头飘满了炸圆子的香气,不觉想起那旧时光里的童年滋味。
还记得与众孩童争抢谁第一个吃到热气腾腾的圆子?
还记得期待着爸爸妈妈的关切发话,“伢,尝尝咸淡咋样”,丢入你口中?
还记得年夜饭桌上,你最期待的是哪一道菜肴?
还记得半夜腾空的焰火与鞭炮,你的内心有多热烈?
还记得新年伊始身上的第一件新衣服,忍不住在穿衣镜前转一转,有人夸没?
一颗小小的圆子,引发的一场关于年味的洗礼。它是美味的食物,更是一种充满仪式感的情结。
一、一条鲜鱼“跃龙门”
宋玉《高唐赋·序》云,楚怀王游云梦泽之高唐,曾梦与巫山神女相遇,神女自称“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千年后,古云梦泽消失之后,荆楚大地依然湖泊如星罗棋布,江汉平原与比邻的洞庭湖平原并称“湖广熟,天下足”,更以“鱼米之乡”称号享誉海内。
楚菜大师卢永良在提及家乡天门时,就有一句俗语,“十年九不收,收了一年狗不吃糯米粥。”湖北水泽众多,洪涝灾害严重,但一旦保住了收成,吃食是很富裕的。
我们把目光从云梦泽聚焦到曾经的鄂州,现在的武汉三镇。将时针往回拨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武汉还存留着众多的湖泊,汉口的乌泥湖与后湖、汉阳的龙阳湖还盛产大量的青鱼,升官渡还没有盖起高楼,水乡人家的旧日影像在不少老一辈人家的梦中闪闪烁烁。
鱼,是滨水人家酒席上的第一元素,而谈到年夜饭,一般少不了藕汤、炸圆子(团团圆圆)、红烧鱼(年年有鱼)、腊鱼、腊肉、粉蒸肉等。要说当仁不让的主角,那肯定是起油锅炸圆子。
梁实秋先生写的古都北平的炸丸子,“肉剁得松松细细的,炸得外焦里嫩,入口即酥,不需大嚼,既不吐核,又不摘刺,蘸花椒盐吃,一口一个,实在是无上美味。”与北派焦酥的给馒头屑的小炸丸子相比,武汉的圆子别树一帜,有说法道,“武汉圆子哪家强?今年圆子看汉阳”,汉阳圆子最盛大非升官渡莫属。
< class="pgc-img">>升官渡,早年是汉阳的一个重要渡口,资料记载,“升官渡原名盛观渡。从前,古汉阳地势低洼,湖泊河网交叉众多,往来交通以水路为主,升官渡便是由南进入武汉的咽喉要道。”当地老人讲,旧时由此出发,可行船至奓山等远方。湖水在此回流,水草丰美,饵料丰富,盛产小鱼小虾,多藕荡子,野趣横生。在这个安静的小村落,有着“湘西边城”的影子,水边人家以打渔为生,市场上售完分拣好的渔获,还会留下不少产品。鱼多了,就要想办法将鱼消费掉,彼时还没有冰箱等冷藏技术,大家采用腌制、油炸等方式延长食物的储存时间。
在这里,猪肉比鲜鱼贵得多,人们做圆子时,干脆因地制宜,兑大量的鱼肉进去,与猪肉混合。鱼,选择鲜活的大草鱼,5斤以上的白鲢不错,如果有机会碰到十斤斤以上的鱤鱼,做圆子最为极品。白鲢、鱤鱼这两条肉肉质稀松,武汉人的土话是抛,做出来的圆子要好。
袁老师傅指出,“旧社会”五六十年代曾用大鲤鱼,但现在的鲤鱼发污发黄,做圆子选材已被淘汰。“鲤鱼最好要去黄河的上游,青藏高原一带,那里的鲤鱼没有受到任何污染,肉质鲜美,口感最佳……”中南设计院的唐先生告诉我。他生于广西南宁,有一张游走各地的嘴巴与挑剔的舌头,他是一个“厨房美食家”,喜欢在家中捣鼓烹饪各种食材,自号“匠人唐”。
进入现代社会,鱼肉多猪肉少的圆子,符合人们的健康理念,反而越发受到欢迎,。
< class="pgc-img">>华珍圆子,汉阳的一张美食名片,始于1995年,创始自袁德华老师傅,是升官渡一带最早做炸圆子的人家。早年的华珍酒楼,以三鲜火锅、财鱼焖藕与鸡子火锅“三大盆”著称,后主做圆子、酥鱼与卤菜,蜚声江城。
从龙阳大道高架下来,进入华珍酒楼的年货场地,这里恍若一个“年味加工厂”,有腊货晾晒区,香肠腊肉腊鱼腊排骨腊豚腊鸡等等,武汉人家的腊味可在此全部找寻到;顾客购买区,络绎不绝的人流,从贪吃的小孩到打年货的老人,热热闹闹;后厨加工区,几口大油锅齐开,轰鸣作响……
< class="pgc-img">>鲜鱼加工区,是最冷清的,但这里藏着华珍厨房的秘密。那天我们刚好碰上一车鲜活的草鱼“下货”,每一条都是健硕的,如霸气的“游泳冠军”孙杨或迅捷的“浪里白条”张顺。
袁老师傅对鱼有着严格的把关。“鱼要去鱼行里寻找,鱼行里有上百家,需要货比三家。只有符合我要求的才行,两头尖、当中粗、青鳞的十斤左右的大草鱼,那叫一个嘎嘎。黄色的鱼,送给我都不要。黄膘肉做出来的圆子,不好吃。”
这儿常看见袁老师傅的身影,他叼着一根最喜欢的烟,吧嗒吧嗒抽着,如君王一般,虽然已经年迈,但目光矍铄,神采奕奕,严密监督着指点着工人们的操作,一点儿也马虎不得。这么多年来,华珍的师傅们一直坚持手工杀鱼、片鱼、剁肉,抓、搅、挤、炸、抄、起锅……工序固然繁琐,但不敢有丝毫偷懒。“鱼,手一握,我就知道新鲜不新鲜,是什么时候进来的,坚决不能掺假”袁老师傅说。
< class="pgc-img">>“水是华珍的命脉”,袁老师傅告诉我。我的理解,鱼就是华珍厨房的关键。鱼红与猪肉做肉圆子,鱼白做鱼圆子,鱼架子炸酥鱼,鱼头可炖汤,鱼杂也可炒青蒜……
可以说,一条活鱼全身都是宝,就看厨师如何将其发挥到极致,而华珍做到了这一点。
2、炸圆子怎么做好吃?
可是,别看炸圆子看起来简单,但如何炸好却是一门技术活,而且很少有餐厅主厨愿意向外全部透露的,毕竟涉及到自家秘方。
网友圆寂提供了一位80年代厨师的经验之谈:圆子要想做的好吃,一定肉是用刀剁出来的,要有小的颗粒感,比例是七瘦三肥(以前的标准是六瘦四肥),混入马蹄和鱼肉。马蹄的作用是口感脆生,并在变熟的过程中让圆子发抛。彼时,鱼肉的使用量较小,远不如现在之多,且鱼肉使用的部位是鱼脊背上的那一条,武汉人叫做“鱼红”。
< class="pgc-img">>搅拌之时,要顺时针用手大力搅拌,同时加葱姜水,但是不能过度搅动打发肉碎。然后,六成油温下锅,八成熟出锅,出锅时圆子是偏白色的。待到二次复炸才算圆子全套工序完成!而且,“圆子不能炸的太泡,而是要有韧劲口感!这是老手艺的标准!”
关于复炸的问题,“圆子第一次是断生,第二次为了激发肉香,并不是为了表壳起酥。圆子在老手艺里一般都不会直接炸着吃,而是蒸、烧和焖。所以现在我们总说吃不到原来的味道,其实原来的圆子吃的是肉香,在油里熟了肉香会打折扣,它复炸也只是到八到九成熟。”
随着人们生活渐渐好转,圆子的配方也在与时俱进地更迭,油锅肉眼可见地越来越大,圆子越做越大,口感越来越抛。
< class="pgc-img">>袁老师傅告诉我,四季节令、空气湿度也是配方微调的因素,炸圆子之时油温把控更是重中之重,“翻炸圆子要从锅边入手。圆子一翻抛,就要翻;如果炸狠了,就会发黑,必须是金黄色。”在炸圆子之前,圆子是先放在温油中放一下定型,浸好了之后,再倒入锅中,温油撞击热油,在升温的过程中,圆子有了重生的二次生命。炸圆子时,需用大笊篱及时翻动,让圆子受热均匀。这样炸出来的圆子,一级棒。
我想起中烹协国际美食委员会副主席江月明老师的总结,“外头酥松脆,兜里软润滑”,这是一个油炸美食该有的样子。
老家蔡甸的“小姚喝不醉”跟我说,在他眼里最棒的是蔡甸乡村酒席上的炸圆子,也是大量的鱼肉兑入其中,但猪肉的肥瘦比例是1:1,他超爱这一口。袁老师傅跟我说过,以前的升官渡炸圆子肥肉比例还要更高,达到了七分肥三分瘦,“一口一包油,味道那才叫‘嘎嘎’!”他曾有个推出复古圆子的做法,但担心现代人所谓的健康理念,还是不了了之。我个人倒是蛮期待能尝试一次这传说中的古早味呢!
有趣的是,肉圆子未炸之时,叫肉滑、鱼滑,也就是肉茸。然后通过汆的方式,即通过高温烫熟荤素食材,这就是另外一道湖北美食——汆汤。同时,用鱼白做的鱼圆子,也叫作“鱼汆”。
肉团于水中沉浮,从而熟透,这就是一个很形象的“汆”字。肉团于油中沉浮,在烈火生铁锅的作用下,达到外焦里嫩的口感,就是另一个象形字“炸”。就饮食造字来讲,中国的象形文字的确有精妙之处,源自生活,但又高于生活。
3、华珍圆子的传承
升官渡炸圆子的变迁,就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作为升官渡一带最早做圆子的华珍酒楼,袁德华老师傅告诉我,大概在上个世纪50年代,升官渡流行的是四喜圆子,硕大无朋,四个圆子重达一斤,常出现在乡村酒席上,别号“狮子头”。酒席完毕,圆子用干荷叶一包,带回家,全家人分享此珍馐美味。
后来,袁老师傅按照其祖传配方开起了华珍酒楼,他承继了宗族中一位远房亲戚的配方,并在后续的岁月中融入了自己的理念,对炸圆子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 class="pgc-img">>袁老师傅女儿玉米回忆,袁老师傅不仅是一个厨房好手,也是一个捕鱼高手,他熟稔水中的一切,知晓什么样的鱼适合做什么食物。开餐厅不比家中做菜,她父亲突发奇想,将油锅扩大一倍,用大生铁锅炸圆子,直径一米,搭配的大漏勺,亮晶晶的闪着银光,又长又大,像古代士兵冲锋陷阵的长枪。每锅可炸五六十斤,圆子个大如乒乓球,弹性十足,一斤有16-18个,口感外焦里嫩,葱香味足,深受顾客的欢迎。
华珍的肉圆品质上乘,源自对食材的苛刻要求。肉是中粮新鲜肉,甚至是刚割下“热”的,鱼是八斤以上的鲜活大草鱼,原料配比经过两代人的传承,与时俱进。
袁老师傅年事已高,但始终闲不住,时常游走在厨房、鲜鱼加工区,并喜欢侍弄家中的小块菜地。他在给我们介绍自家产品时候,从来是中气十足、掷地有声。“我今年72岁,从14岁学徒弟开始,到今日已经五十多年了,是土生土长的升官渡人,一辈子跟圆子打交道,一生就做这一件事。要我跟别个比,我不敢,我保证华珍产品的原汁原味,是土生土长的味道。”
每每将近年关,华珍厨房会迎来忙碌的高峰,从早上七点会炸到第二天凌晨两点,袁老师傅就负责工人们的后勤,指导弄好大家的伙食。“整个流程必须严格把关,我儿子还要更认真一些,配方也在与时俱进,他这一代啊,我是一百个放心。”
每每来到厨房,空气中飘荡着油炸物的曼妙气息,我总是迫不及待想品尝这油炸美味,肉香鱼香,姜葱味厚,肉眼可见有一圈圈的“花花”,吃到口里“肉坨”。那一刻,我恍惚回到了小时候守着锅边吃妈妈做炸物的时光,这就是湖北人的年味。
< class="pgc-img">>今年,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专为华珍圆子做了一期拍摄,主角是袁老师傅在厨房中忙碌的情景,圆子、酥鱼、鱼圆,以及晒场的腊味,他穿上“普鲁士蓝”的厨衣,下摆长长,一一为大家介绍华珍家的产品,如数家珍,“这样的年味,才足!”他在片尾说。(作者:舒怀)
#精品长文创作季#
<>语里的那些火锅配料
正值冬季,吃什么最好?
当然是去吃一顿滚烫烫的火锅暖暖身子最好啦!
粤语把“吃火锅”叫做“打边炉”。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香港人的火锅里,
究竟有哪些好吃的!
?
猪红 / 猪脷
zyu1 hung4 / zyu1 lei6
即“猪血”/“猪舌”
TIPS
使用粤方言的朋友一般都很“讲意头”(即彩头),说话的时候会避开那些听起来不怎么吉利的字词。
为什么叫“猪红”?
血有不太好的征兆,“猪红”比说“猪血”更加好听(毕竟听到“血”都觉得比较吓人),所以便取其色,说成“猪红”。“红”代表红红火火,有旺盛的意思。
为什么叫“猪脷”?
说“猪脷”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因为粤语口语本身就习惯把“舌头”说成“脷”;第二个原因是“脷”与“利”同音,给人的感觉是“顺顺利利”。而粤语的“舌”与“蚀”(“蚀本”)同音sit,说成“猪舌”的话,就明显就没有“猪脷”好听了。
?
枝竹
zi1 zuk1
即“腐竹”
TIPS
“枝竹”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腐竹”。腐竹是干的黄豆制品,呈长条空心状,因其形似竹枝状而得名,故也可称“枝竹”。粤语“枝竹”与“知足”同音,所以比起说“腐竹”更别有一番意思。
?
豆卜
dau6 pok1
即“油豆腐”
TIPS
“豆卜”除了打边炉会吃之外,在街边的“牛杂档”也经常会见到。“油豆腐”在北方某些地区也称“豆腐泡”,跟粤语有相似的地方。
?
鸭肾
ngaap3 san5
即“鸭胗”
TIPS
类似的还有“鸡肾”,粤语也不说“鸡胗(子)”。
?
鸡子
gai1 zi2
即“?”(你估吓)
TIPS
在香港,“鸡子”是火锅配料之一。“鸡子”也可浸泡成“鸡子酒”。要注意这里说的“鸡子”不是指鸡蛋的别称,而是公鸡腹部的内脏,说白了其实就是公鸡的睾丸。除了广东地区,其他地方很少有吃用“鸡子”的习惯,所以这个词没有约定俗成的普通话对照。
▼▲▼▲▼
什么?
还想学更多?
在香港如何点“嗱喳面”?
里面还有类似火锅配料的词汇哦!
所以,上述的食品不单出现在吃火锅的时候哦,
同时也是吃“车仔面”时常加的配料哦!
你对粤语“打边炉”词语还有什么疑问?
快给我们留言吧!
图:源自网络
文:MJ.Ng
编:Yve
相关文章回顾
粤语 | 老师讲课你到底有没有在听啊?2017粤语记事簿~
粤语 | 2017年度香港十大“潮语”
>小时候,人们习惯把过冬叫做“熬冻”,一个“熬”字,显示出了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和不屈。确实,在老家农村里度过的数十个寒冬,成为了我内心里久久挥之不去的珍贵记忆。
冬天来临的时候,老年人一般都会一天到晚将身体蜷缩在被窝里,深怕一个小小的喷嚏就要了命;孩子们则裹着一层又一层的棉衣,活像一个个圆滚滚的球,行动起来也不甚方便,跑起来更像一只小企鹅一样煞是可爱;而成年人,除了要照顾老人小孩外,还要为一家的温饱问题不停地奔忙。
而在我印象中最深的便是,冬日里的晚上,一家人围坐在桌子边,吃着有着特殊风味的铜炉火锅。
最喜爱的便是农家的鸡子火锅,一大早,家里大人就杀了鸡子,拿到村口的小溪里清洗干净,挂起来在户外的阵阵冷风中沥干水分。每当看到这一幕,我们这些小孩子就知道晚上家里又要吃鸡子火锅了,连玩耍的时候跳得也比平常分外高一些了。
到了晚上,我们几个小孩子远远地闻着鸡子的香味,比平时早半个小时就结束了玩耍回到家里,等待那让人垂涎欲滴的美味。鸡子火锅在制作前,妈妈先把它在锅里焯完水,然后加油和各种调料爆炒至半熟状态,之后便会将它盛到已经烧的火热的铜炉火锅中继续熬制。这时候香味扑鼻而来,让人欲罢不能,仿佛这是世间最好的美味。
一个小时后,鸡子火锅就煮熟了,我们几个小孩便迫不及待地开始夹起鸡肉吃起来,完全不管那滚烫的汁水还在火锅里沸腾着,一边吸溜着一边享受着这人间的美味。火锅是铜炉火锅,里面燃烧的是火红的木炭,吃的过程中,随着木炭的燃烧,汤汁也可以一直不停的处于加热的状态,在冬日里是各家各户挚爱的珍宝。
吃完肉,接着便涮入我们农家自产的大白菜、菠菜、香菜、红薯粉条等。刚刚大快朵颐之后,再吃上这甜丝丝的大白菜,让人更是欲罢不能。
美美的一顿火锅吃完后,在躺进被窝里的时候,浑身也是暖暖的,一晚上更是会美美的做上一个好梦。
儿时火锅的记忆,每每想起还是会勾起无尽的食欲和满满的回忆。好想回到儿时的那些个冬日的夜晚,全家人一起围坐在铜炉火锅旁,吃着鸡子火锅,涮着嫩嫩的大白菜,一家人其乐融融,笑声不断,想着想着便潸然泪下。
< class="pgc-img">>作者:人间清醒
关注我,带你走进不一样的人生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