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社北京8月30日电
新华社记者王攀 金正 赖雨晨
如果将中非关系比作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那数以万计活跃在中国土地上的非洲人和扎根在非洲广袤大地上的中国人发生的民间交流故事,就是这棵大树盛开的鲜花。
中非合作论坛2006年北京峰会和2015年约翰内斯堡峰会确定的顶层设计,为中非合作共赢搭建了坚实的平台。中国的优势同非洲的禀赋深入对接,怀抱梦想的中国人和非洲人迎来了广阔的发展天地。
仅有两三百米长的宝汉直街,是广州市越秀区仅存的城中村主街。每到夜幕降临,许多在外奔波了一天的非洲人就会回到宝汉直街,街上的非洲餐馆和酒吧弥散出特殊的饭菜香气。
“非洲人街”——人们这样形容宝汉直街。目前,宝汉直街所在登峰街道常住外籍人员超过1200人,其中非洲人超过800人。
已经在广州经商15年的刚果民主共和国商人菲列说,很多新来中国的非洲商人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宝汉直街街口拍照留念,发送给万里之外的亲人。
广州是非洲人聚集度最高的中国城市,也是非洲人进出中国最主要的口岸。2017年,有32万人次非洲人经广州口岸出入境。在宝汉直街周边,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非洲商人川流不息,天秀大厦、怡东大厦等标志性建筑里,每个摊位前都有中非商人在热烈洽谈生意。
经他们的穿针引线,“中国制造”的衣服、鞋帽、家用电器、手机、摩托车等以海运或者空运的方式抵达非洲;同时,鲜花、海鲜、咖啡、茶叶等非洲商品输送到中国市场。
“我赶上了中非贸易发展的最好时候。我也一直和朋友们说,无论生意拓展到哪里,我的基地都在中国。”菲列说。
“宝汉直街所在的小北商圈,充分体现了中非经贸合作的务实、共赢和普惠特征。很多非洲人将广州特别是小北,视为自己人生梦想的起点。”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非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刘继森说。
类似小北商圈的非洲人经商聚集地也在浙江义乌等中国其他地区形成。越来越成熟的“非洲商圈”在迎接新的未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商圈”也在非洲城市熠熠发光。
饿了在“老广记”吃一份肠粉,渴了在“C益欧”饮品店买一杯珍珠奶茶,累了就在“秦亚”小茶庄感受中国传统茶道的魅力,临走前再去“开心农场”菜店为周末采购伙食原料……
每周六上午在肯中超市商圈里“逛吃逛吃”,已经成为很多在肯尼亚经商务工中国人的“标配”。
肯中超市商圈位于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目前已经有20多家华人商户入驻,涵盖了餐饮、菜市、美发、五金、诊所和纪念品店等多个门类。
近年来,随着中肯贸易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在肯尼亚投资设厂。包括肯中超市商圈在内,内罗毕已至少有4个华人商圈逐渐成形。
十年前内罗毕的中国人还不多,“嗑颗中国瓜子都很奢侈,别提买到国产茶叶了”,肯尼亚秦亚茶叶发展公司创始人宋爱说。现在,宋爱在内罗毕开设了多个中国茶室。
“借着‘一带一路’的东风,越来越多像我这样在非洲打拼的中国人,开始书写自己故事!”她说。
非洲旷野上,夕阳西下,一座孤零零的岩石山旁,一只狮子突然窜出。狮子逆光的身影与旁边一棵金合欢树一起,构成一幅醉人的图画。
“在(肯尼亚)马赛马拉看到的这个场景让我终生难忘。”数年过去,中国志愿者星巴描述这幅场景时依然难掩激动。
星巴本名卓强,来自中国重庆,个头不高,结实干练。
他是第一个深入非洲全职做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中国人,也是第一个在非洲注册成立民间公益组织的中国人,被誉为“马拉之友”“野保英雄”。
近年来,他尝试通过与当地人共建野生动物主题生态旅游区,让当地马赛马拉人共享野生动物保护带来的利益。事实证明,这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双赢道路。
如今,星巴所在的奥肯耶保护区面积比5年前扩大了一倍,狮子数量从5年前的12只增长到30只,猎豹、斑鬣狗、斑马、角马、长颈鹿、羚羊的数量也都翻番。
星巴说,他的人生梦想,是到非洲的其他国家把肯尼亚的野保模式建立起来。同时,他还想把非洲野保的成功经验移植回中国。
近年来,已有数百名中国青年志愿者先后前往埃塞俄比亚、利比里亚、津巴布韦、塞舌尔、加纳、多哥、贝宁、肯尼亚等非洲国家,从事教育、医疗卫生、农业技术等志愿服务,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受到各界广泛好评。
“越来越多高学历的年轻人去非洲,使中非民间交往变得更深入,更有质量。”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助理霍江涛说。
在万里之外,也有越来越多的非洲志愿者,活跃在中国的城市生活之中。
20岁的米歇尔来自刚果民主共和国,目前在广州越秀区登峰街道居住。除了帮助父亲打理生意之外,边学中文边做义工是他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得到了社区的帮助,也想回馈社区。”他说。
在有较多非洲人居住的登峰街道,近3年来,已有30多名外籍人士成为登记在册的志愿者。
“在服务外籍居民的时候,外籍义工是很重要的桥梁。在社区里面,他们是非常重要的公益力量。”登峰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外国人服务专项负责人王海戈说。
据广州市出入境管理部门介绍,如今,在常住广州的1.5万名非洲籍人士中,留学生占近一半,他们中的不少人都成为志愿者。
如今,坐着和中国老人一起拉家常的非洲小伙,已经成为登峰街的一道特殊风景。
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召开前夕,在广州开设公司多年的塞内加尔商人穆罕默杜·穆斯塔法·迪恩有了一个新的梦想:回国投资设立包装工厂。
穆斯塔法在广州和佛山都拥有大型仓库。随着“中国制造”的升级、全球贸易环境的变化和人员往来的日益频密,他和其他不少在穗非洲商人一样,开始寻求新一轮的转型。
在穆斯塔法的构想中,他的塞内加尔工厂可以和中国企业一样,积极开展加工贸易。此外,他还希望将塞内加尔的海鲜和农产品加工后出口到中国市场。
同样期盼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还有非洲广东总商会创会会长朱拉伊。
眼下,他正在积极推进位于西非的尼日利亚广东经济贸易合作区和位于东非的肯尼亚珠江经济特区两大建设项目,同时还在非洲积极推广中医药文化。在非洲广东总商会的推动下,一所旨在为中非经贸培养中非青年人才的非洲商学院已经成型。
不论是在非洲的中国人还是在中国的非洲人,他们都期待着即将召开的峰会带来中非合作下一个“黄金时代”。
“中国和非洲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未来的中非合作,将更多的让普通人参与进去并从中受益,中国梦和非洲梦将更深程度地融合在一起。”刘继森说。
中非的民间交流故事会继续书写下去。
“让孩子来中国留学,已经成为我们家庭的下一个重要规划”,穆斯塔法说,“我期待自己的下一代也成为中非友谊的民间大使。”
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市民在展会现场品尝美食。
市民在展会现场挑选食品。 本报记者 陈 然摄
参展商邀请小朋友展示月饼产品。 中新社记者 陈永诺摄
顶级的澳大利亚和牛在铁板上微煎数秒,均匀地撒上黑胡椒盐与烟熏蒜片,每一口都是浓郁的汁水和肉香;在预热的玻璃杯中放入上乘的福州茉莉花茶,以精准控温的热水冲泡,霎时间茶香满溢、清新扑鼻……
近日,由香港贸易发展局主办的第33届香港美食博览及同期活动在湾仔会议展览中心举行,一连5天揽客数十万人次,客流畅旺、气氛热烈。会场外,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食海报琳琅满目;会场内,各式食材经烹制后香味荟萃,交织出一场舌尖上的盛宴。
品尝世界美食
“逾2万平方米展厅、千余家展商,全球几大洲的特色佳肴和餐饮产品应有尽有,相信可以满足市民及游客‘逛吃不停’的愿望。”在美食博览的入口处,香港贸发局副总裁张淑芬笑着向记者介绍。
作为疫情后首次复办的大型美食博览,本次展会恢复了现场“试食试饮”,整体氛围更显热闹。
在一家专售意大利食品的展位前,新颖的“黑松露意式雪糕”收获了不少年轻人的青睐,与女友一道前来的香港市民颜先生试吃后立刻买下4盒,并连连赞叹,“这又咸又甜的口感实在是‘食过返寻味’(意为回味无穷)!”
为吸引更多顾客及业界代表,一众商家在展位布置上花费心思,有些在招牌上挂起巨型海产装饰,有些将陈列架设计为购物车的样式,还有些请来名厨师傅烹饪示范,以提振生意。
韩国蜂巢排骨、冰岛乳酪、香港首创手冲松露奶茶……大受欢迎的“尊贵美食区”汇聚近100间展商,重点介绍来自亚洲及欧美等地的精品佳肴,例如西式甜点、有机食品、精选咖啡等。本届展览新设的“醇酒·醉人”主题区则引进各地的醇酒佳酿,其中大部分品牌商户为首次参展,包括来自意大利北部、坚持“一棵葡萄树一支酒”的贝宁酒庄。
“身在香港就能品尝世界美食,用味蕾感受不同文化和风情,这里确实是‘味’力之都!”来自内地的青年游客李小姐在社交平台如此写到,配图则是自己斩获的大包小包“战利品”。
促进商贸合作
香港不仅汇集了多元文化和饮食习惯,更是首屈一指的商贸枢纽。为更好促进展商与业界洽谈合作,香港贸发局特别于同场设立“美食商贸博览”,便利商贸人士推广各地最新食品、服务及科技。
“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云南发展绿色农业的潜力巨大,茶叶、蔬果、咖啡、菌菇等农产品具有很高的市场价值。”商贸博览现场,云南省商务厅代表孙英正忙不迭地向客商代表介绍云南美食的制作工艺和历史文化,直言希望与香港业界建立长期稳定的农产品供销关系,实现互利共赢。
“请来品尝看看,在家也能享受到正宗美味的‘海底捞’喔!”“这款辣酱成分天然,味道浓厚,给您试试。”在川派餐饮的推介会上,各大参展企业纷纷亮出“热辣辣”的四川特色美食,引得不少香港商贸代表争相问询。
另一边厢,文昌鸡、石斑鱼、椰子糖、热带水果等丰富多彩的海南农产品也亮相展会。海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马育红对记者表示,香港是海南农产品的重要消费市场,2022年海南对港农产品出口额约1.8亿元人民币,且增长势头迅猛,“期待未来有越来越多的海南绿色优质农产品走上香港市民的餐桌,助力打造健康生活。”
除来自内地的多个展团外,美食商贸博览还设有十余个海外地区展馆,包括美国、墨西哥、波兰、印度尼西亚及泰国等,推广美食、饮料及保健产品。
推广饮食文化
“虽然大家说不同的语言,住在不同的国家,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但我们都爱喝茶。很高兴在这里认识许多新朋友、好朋友。”在美食博览同场举行的香港国际茶展上,首次参展的肯尼亚那拉茶企业代表舒蓓·穆灵吉笑意盈盈地告诉记者,公司已成功与中国内地、埃及及新加坡的买家建立联系和配对洽商,预计会接到总额约40万美元的新订单。
红茶、绿茶、乌龙茶、白茶、花茶……茶香馥郁,联通世界。在茶产品之外,一众展商还带来精巧的茶具及茶艺展示,市民及业界代表可通过沉浸式体验,近距离感受茶叶之香、茶具之精、茶境之美。
“福建茶源于汉、兴于唐、盛于宋,自古就有‘闽中茶品天下高’的美誉。”福建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梁全顺对记者表示,期望借助香港国际金融、贸易及航运中心的重要地位,深化福建茶企与国际采购商的经贸合作,推动闽茶文化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据香港贸发局统计,本届香港美食博览及同期活动共吸引参观者近48万人次,逾2万名来自69个国家及地区的买家参与其中。在多姿多彩的世界饮食文化中,大家寻找共同话题,买得开心、聊得尽兴,感受多元美食的魅力。
(本报香港8月25日电 记者 陈 然)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3年08月26日 第 04 版)
源:【昆明日报-掌上春城】
掌上春城讯6月20日至21日,参加侨连五洲·七彩云南——第20届东盟华商会的部分与会嘉宾来到昆明、磨憨—磨丁合作区进行商务考察,深入了解昆明人文历史、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投资环境等情况,进一步拓展合作空间,促进互利共赢。
发挥独特优势 携手开拓市场
历经20年的发展与沉淀,东盟华商会已成为国际化的华侨华人交流投资和联络联谊平台。6月19日,侨连五洲·七彩云南——第20届东盟华商会在昆明启幕,本届东盟华商会由中国侨联和云南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吸引来自50个国家和地区的270余名侨领侨商参会。会议期间,举办了招商引资、投资考察、青年交流等系列活动。
昆明是什么,昆明有什么,昆明可以为侨商做什么?6月20日至21日,借助侨商会在昆举办契机,昆明市政府举行了昆明招商引资推介会。同时,还组织与会嘉宾先后到昆明规划馆、安宁产业园区、云南杉杉新材料有限公司、云南省博物馆、中铁联集昆明中心站、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昆明潘祥记工贸有限公司、云南锡业新材料有限公司、云南口力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五华区人民医院(新院区)、呈贡区斗南花花世界等,深入了解昆明在区位、市场、资源、平台、政策方面优势,以及产业发展、项目建设、营商环境等情况,探索合作项目,实现共赢发展。
作为云南的省会和全国21个超大特大城市之一,昆明2023年经济总量在全国27个省会城市中排名第13位。近年来,昆明坚持大抓产业、主攻工业,统筹推进工业强市、贸易富市、旅游兴市、金融活市,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新能源电池、石油化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等千亿级产业集群正在加速形成。参观过程中,考察团对昆明企业家的创造力、政府的服务力和产业的发展力印象深刻。
“近年来,昆明发展速度很快,辐射效应逐渐显现。我以前也接触过不少工业园区,参观了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之后,觉得昆明的开发区建设太超前了,发展前景无限。”泰中侨商联合会主席邝锦荣说,“我们商会里各种行业的企业都有,参观了园区后,已有部分企业表示想落地昆明。”
澳门明泰国际旅游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长黄景晖说:“我10年前来过昆明,与10年前相比,昆明的经济发展变化太大了!刚才在中铁联集昆明中心站,我了解到中老铁路开通后,给昆明带来的巨大变化,加上昆明在人才引进、税收优惠等方面的政策,作为境外企业代表我觉得昆明发展潜力巨大。”
泰中侨商联合会副主席、泰中塑料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罗勇第一次来云南,他们公司提供的PP、PS等热成型产品涵盖了从咖啡杯、奶茶杯/盖、食品包装盒到蛋糕盒等多种品类。他说,几天的考察,自己对昆明有了一个全新印象,不仅有舒适的气候,也有一批新兴企业发展,“此次考察后,我想尝试把一些新鲜的餐饮理念带到泰国落地发展。”
泰中侨商联合会副主席、泰国全球创新中心咨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张力表示,考察中,四叶咖、中铁联集昆明分公司给自己留下了深刻印象,此外,昆明许多企业都有自己的亮点,凭借这些特色可以进行海外孵化落地。经过座谈了解,相信未来云南尤其昆明在高精专人才引进和合作上有巨大潜力。
考察期间,考察团还前往磨憨—磨丁合作区,先后到围网区一线国门、边民互市场、南坡国际产能合作区、海关指定监管场所等考察。目前,昆明正加快规划建设磨憨国际口岸城市,为承接产业转移项目提供良好平台,特别是在磨憨—磨丁合作区,投资方能享受到国家支持沿边产业发展政策、关税减免等。考察组表示,政策叠加、潜力无限、大有可为。老挝中华总商会常务副会长陈作明说,“中老铁路开通之后,从泰国过境的商品经中老铁路运输,时间从原来的20多天缩短到现在不到一个星期,让老挝企业家感受到商机越来越大。之后,我们将组织更多老挝侨商到磨憨考察,挖掘更多发展机遇。”
深化为侨服务 推进互利合作
云南是我国第五大侨乡省,海外侨胞250多万,分布在70多个国家和地区,至今已有1230多家侨资企业在滇落户发展,贡献了超过七成的外资,在高原特色农业、生物医药、文化旅游、新能源等领域,创建了一大批有影响力的企业和品牌。
作为云南省的省会,昆明与海内外侨商侨企有着长期的经贸往来和深厚的合作基础,随着昆明的区位优势、政策优势进一步凸显,双方的合作更加空间广阔。“这是我第一次来到昆明,更加深入了解到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寻找合作机会,为未来的业务拓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云南省侨联第十一届委员会海外顾问、贝宁华侨华人会永久名誉会长史亚娟表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昆明在国际贸易和区域合作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发展前景广阔,将带来更多国际合作机会,实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我们这次组织了印尼的8位企业家来昆参会,通过考察感觉到昆明对招商引资工作的力度很大,让昆明成为一个投资热土,我们双方有很大的合作空间。”印尼中华总商会副总主席陈新说。
泰国格乐大学副校长、太中侨商联合会副主席齐斌表示,此次考察最大的感受就是云南营商环境很好,“此次我们带着泰国的侨界青年来发现云南、了解云南,接下来,我们也计划在曼谷举行面向侨界的推介云南相关活动,邀请云南企业家来到泰国,寻求更多合作机会。”齐斌说。
“我们在矿产、咖啡、茶叶等产业都与云南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客座教授、阿中文体商贸俱乐部中方主席刘茜表示,下一步将组织更多阿根廷企业家来昆考察,争取更多项目落地昆明,实现双方共同发展。
近年来,昆明市侨联发挥优势,精心谋划助力招商引资,加强与商务、投促等部门联动交流,依托昆明侨商会、昆明市侨联青年委员会,运用信息化手段涵养一批新侨人才和侨资企业资源,建立“侨资企业数据库”,建立“线上+线下”招商活动参与机制,通过实地考察、“云推介”等形式,打好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组合拳。昆明市侨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此次侨商会考察昆明为契机,积极收集在谈侨商、拟招引项目、在昆侨资企业等主要目标信息,在为侨商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的同时,促进昆明本地各类资源与侨商投资项目快速对接,推动昆明与侨商侨企携手共同发展。
昆明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姗 王绍芬 张怡
责编:张曦
编审:周晓雪
终审:周健军
本文来自【昆明日报-掌上春城】,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