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酷热的夏天久久不愿离去,近一个月,饮品店纷纷掀起了“冰淇淋狂潮”——
在自己的产品线中,变着花样加入这一抹儿时就有记忆的甜蜜。
也激起了我的好奇,如今国内冰淇淋市场究竟怎么样?
< class="pgc-img">>当28元的冰淇淋成为日常
2009年上学时,DQ冰雪皇后在我心中还是“Queen”一般的存在,一杯倒杯不洒的"暴风雪"印象中要二十多元。
“妈呀,怎么那么贵?!妈呀,也是真的很好吃!”
< class="pgc-img">为什么这么多年除了DQ,没有涌现新的软冰品牌
>近十年过去,市场上“亲民”的冰淇淋品牌依旧是DQ,DQ依旧卖二十几块。但当我已经能够坦然接受这个价格时,又出现一款“新贵”。
一个自称“来自沈阳的70年品牌”中街1946,头顶“1946”的浮雕字样,方方正正,被托盘和牛皮纸包装得相当体面。
当然了,价格也足够“体面”,9种口味的产品售价在5-28元不等,组合装动辄价格上百。
< class="pgc-img">28一支的冰淇淋,可以想象吗?
>一点不用担心没人买,2017年中街1946销售额超1亿元,在天猫618期间,创下4分钟卖出10万支的记录。
要说贵,当然还有尽管如今被认为光环不再,却始终在我心中只有符合“爱情和金钱”齐备的标准,才能去吃的哈根达斯。
这个市场有多“疯狂”,GlobatData数据显示,2016年国内冰淇凌销售总额达到639亿元,预计未来5年保持7.9%的增速。
但相比起来,依旧没有优势,预计到2021年,中国人均冰淇淋消费量将达到2.9kg,而全球的平均水平为4.5kg。存在很大的增量空间,也让人对这一市场前景充满想象。
< class="pgc-img">>冰淇淋早已不是5块钱以下的样子了
有一天我突然在想,像DQ那样从一个机器里打出来的,哈根达斯那样从一个桶里挖出来的,小卖部冰柜里带包装纸拿出来的,到底是不是一种东西?
研究了一番才知道,原来真有分类,概括来说,冰淇淋存在两种质地:
一种是软质冰淇淋,专业术语叫“由软质冰淇淋机生产出来的半流固态型冷冻甜品”,我们常在肯德基、麦当劳,以及DQ吃到的甜筒都属此类。
< class="pgc-img">软冰冰淇淋
>另一种是硬质冰淇淋,就是“将混合好的冰淇淋浆料凝固后经低温急速冷冻形成”,像哈根达斯的冰淇淋球、中街1946等,在冷柜里售卖的都属于这类。
通常来讲,软冰的口感会更加细腻香醇;而硬冰更便于包装运输、场景适应能力更强。
< class="pgc-img">硬冰冰淇淋
>这样看来,冰淇淋可以说是一个“影子杀手”,以其强大的可塑性,悄无声息地融进各个零售场景中,变着花样模糊着饮品与甜品的边界——
它可以像传统奶茶店,开一个小窗口推一个小冰柜,单一品牌几种口味,就能卖出一片天;
可以像新式茶饮店,DQ、哈根达斯、酷圣石……都是带空间讲体验的老玩家了;
可以像瓶装饮料一样,超市小卖部便利店必备,品牌多样品类齐全任君选择;
还有前面两位难以做到的,随着冷链运输水平的进步,线上零售渠道作为补充,网购成为一种新晋流行方式;
更可怕的是,如同今年夏天这一波冰淇淋风潮,它已经开始悄悄在“入侵”到以其它品类为主的门店形态中。
从一两元的“苦咖啡”、“小雪生”,到如今商超里几乎没有8元以下的价格。这个细分领域的进化超出了我的想象:
< class="pgc-img">>产品更加细分,讲究低脂健康
冰淇淋主要以牛奶、奶油、糖为主原料,但近两年,侧重健康概念的脱脂冰淇淋、酸奶冰淇淋品牌层出不穷;意式手工冰淇淋 gelato 概念进入大众视野,更加注重对品质感的追求。
根据Mintel 2017中国冰淇淋报告,在国内,主打“健康”的冰淇淋已占据总销量的8%以上,为那些谈热量“色变“的女性提供了更多选择。
< class="pgc-img">>品牌玩法升级,老面孔纷纷“焕新”
冰淇淋已经由传统意义上的售卖产品,衍生出以营销为主要助推力的新玩法。
比如有餐饮巨头发力,2017 年肯德基推出 25 元/支的“北海道之神”冰淇淋,而在 2018年还未开春,比利时巧克力冰淇淋不约而同地成为麦肯的甜品站主力。
< class="pgc-img">麦肯系冰淇淋大升级
>再比如老字号换新颜,马迭尔等老字号开进商场,用更时尚的视觉识别和充满回忆的口味收割一波情怀;而和路雪用一只“可爱多”横扫95后,以讲故事的方式引起年轻人追捧,赋予了冰淇淋更多的性格,传递品牌形象。
< class="pgc-img">“老字号”的升级
>< class="pgc-img">>外来新势力涌入,是冰淇淋更是“玩具”
有跨界品牌过来分羹,以其巧克力品质背书,歌帝梵冰淇淋系列一推出就颇受欢迎;而看上去八竿子打不着的宜家家居,收银台对面常年 1 元/支的冰淇淋,不讲道理的性价比,也成为很多消费者的心头好。
< class="pgc-img">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涉足冰淇淋
>国外创新玩法也在涌入,韩国Rumicone的乌云冰淇淋、仙气缭绕的液氮冰淇淋,在国内引起风靡,也让这一产品形态不断进化、创意迸发。
< class="pgc-img">爆红的乌云冰淇淋
>< class="pgc-img">>门店变脸,更像咖啡馆的冰淇淋店
如果你光顾过中街1946的门店,就会发现,不管是地铁站两三平米的格子铺,还是阵势更大的生活方式体验店,全都精心布置过,各种高颜值设计,让人买完还会忍不住拍照分享到社交平台。
< class="pgc-img">太“变态”了,连冰淇淋店都在追求“千店千面”
>据其负责人介绍,线下千店千面的体验店,更多承担的是展示、推广、传播、体验和互动的功能。通过不同的消费场景特定设计,给顾客消费体验上的新鲜感。
继茶饮店之后,冰淇淋店也成为一个和咖啡店看不出区别的存在。跳脱出单纯贩卖产品的思维,成为一个满足消费者精神和社交需求的场景。
消费者需求之下,丰富的创意早将这只可塑性极强的冰淇淋单品,变成了我们不认识、也快“买不起”的样子。
< class="pgc-img">>甜蜜的事业需要等待
成长的道路总会有坎坷。
几天前,当下很火的两款网红冰淇淋被食药监局点名了。
一款是加了金箔的经典款抹茶冰淇淋,因金箔尚未被列为食品添加剂范畴,引起重视。
另一款是风靡网络的椰子灰冰淇淋,吃了以后让嘴唇、牙齿变色的灰色,据宣传照片中写的是:“椰壳活性炭经过提炼加工而成……”,引起一场关于食品安全的查处风波。
< class="pgc-img">众多创意之下,问题也开始显现
>事件一出,给这个创意迸发的市场敲响了警钟。
在国内,冰淇淋市场依旧停留在“起一阵风火一把”的状态,尚未形成成熟的体系。
另外,受冷链运输、存储等物流成本的影响,产品利润被压缩。加之市场品牌、供应链公司鱼龙混杂,原物料价格不透明、品质良莠不齐等等,冰淇淋市场还存在诸如需要解决的问题。
这个甜蜜的产业,仅靠花样翻新的创意,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冰淇淋市场需要更多的时间进行上层进化,毕竟,好的东西总是需要等待的。
关于冰淇淋行业,你有什么观察,留言区探讨!
>年夏天,不再只是茶饮市场的天下。原属小众品类的冰激凌企业集体爆发出强烈求生欲,爆款冰激凌频出,争抢年轻人的注意力。
从去年“性冷淡”风的椰子灰,到今年火遍全网的双蛋黄,冰激凌企业显然深谙年轻人爱尝鲜、追求个性等消费习惯,继续推出芝麻酱、女神红、珍珠奶茶等新奇口味,加上突出的颜值,“种草”大批年轻人。这其中,有从区域走向全国的东北系雪糕,如中街1946、奥雪、马迭尔等靠自带流量的单品突围;也有借助李佳琦带货的钟薛高这种新玩家,还引来了真格基金、峰瑞投资等新一轮融资。
根据2018年欧睿国际发布的《中国冰激凌市场调研报告》显示,此前持续下滑的冰激凌市场,自2017年开始回升,整体产品单价提升4%。冰激凌为何于近两年开启逆袭之路?近日,南都联合京东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2019冰激凌消费趋势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或可一窥消费升级背后的趋势及原因。
南都记者留意到,冰激凌的定价较以往有了较大提升。与人们记忆中1-2元买一支冰棍的时代不同,冰激凌的单品增长了30倍左右。京东7FRESH肉禽冷冻采销部负责人王志强称,经过多年发展,冰激凌早已从降温解暑进入到甜品的阶段,人们对高端冰激凌接受度越来高。
《报告》显示, 2019年最受欢迎的冰激凌价格区间在20-40元之间的组合装,在京东整个平台的消费占比33.22%。其次是0-20元之间,消费占比33.18%。令人吃惊的是,100元以上的冰激凌组合装竟然也受到青睐格,占比接近11%,明显高于60-80元和80-100元价格段的组合装雪糕产品。
京东7FRESH肉禽冷冻采销部负责人王志强分析认为,冰激凌虽然进入门槛较低,但做好品质的门槛极高。过去几年,市场上出现了不少品牌,但在用料和安全方面容易出问题。为适应消费升级的趋势,京东平台选择的品类以国内外大品牌为主,主打中高端产品。另一方面,随着冷链技术的发展,冰激凌逐渐打破地域和季节的限制,家庭、年轻人成为消费主力,消费不断升级的背景下,他们普遍较为看中品质、口感和健康。“对于食品快消行业来说,最重要的是品质和安全,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品牌,才能持续获得消费者。”
不同年龄群所喜爱的冰激凌的口味也不相同。根据《报告》数据显示,95后偏爱混合口味,美国价格亲民的大牌“冰雪皇后”DQ尤其受欢迎,该品牌京东平台的销量增幅达145%;26-35岁的人群喜欢绿茶口味,而36岁以上的中老年则喜欢巧克力、香草和水果口味。
不过,就整个消费人群来看,买买买最多的是26岁-35岁的人群,消费占比高达47%。此外,南都记者对比发现,不同人群偏爱的价格段与其年龄成正比。46岁-55岁以及56岁以上的人群购买能力最强,喜欢40-60元价格段的产品,偏爱国货马迭尔和澳洲金诺斯家庭童装冰激凌。
但有意思的是,宁夏、内蒙的“吃货”们更喜欢购买高端冰激凌。《报告》显示,上述六大价格区间中,除了“大吃省”广东在20-40元的冰激凌市场消费力排在第一,其余各价位区间购买力位列第一的城市,均未出现沿海省份的身影。
最让人吃惊的是,在全国所有城市中,宁夏人最“壕”,夺得100元以上价格段组合装消费第一名,而紧随其后的是贵州、吉林、河南等省。与宁夏相邻的内蒙古,消费实力也相当不俗,横跨60-100元价格段的两个价格段第一名。40-60元之间的价格段,安徽甚至超越北京在消费力榜单上排名第一。由此不难看出,40元以上的冰激凌组合装消费中,内陆省份才是主力。
王志强表示,除了高端化、高颜值等趋势外,冰激凌今后的一大趋势是更加注重健康、低脂等。据悉,京东此前就通过大数据分析,为和路雪提供生产建议,推出了主打低脂的高端产品。
上世纪90年代初,八喜、和路雪进入中国,打开了中国冰激凌市场后,本土品牌蒙牛、伊利等也开始加入战局。据龙品锡中国冰激凌市场研究中心统计,经过20多年的发展,2018年中国冰激凌市场的规模达到1240亿元,产量高达506万吨,包括冰激凌在内的全国冷冻冷藏食品行业的市场总规模,则超过8000亿元。
目前,从市场份额来看,雀巢、伊利、蒙牛、八喜、和路雪五大传统品牌早已成为全国性品牌。但是,除了外资和国内乳企,区域性老冰激凌品牌也是不容忽视的力量。特别是随着消费升级,儿童不再是第一购买动力,冰激凌行业也因此更加细分,区域品牌纷纷寻求转型。
近年开始走红全国的东北系雪糕,推出了不少爆款冰激凌,比如2015年出现的中街1946,是东北老冰企中街冰点城旗下的品牌之一。“前期的数据调研显示,年轻人对中高端产品的接受度比较高”,中街1946负责人告诉南都记者。不仅如此,他们还推出了区别于传统冰激凌口味,如野樱桃、玫瑰、芝麻酱等,“打破了人们对雪糕的口味认知。”据悉,该公司在2019年618期间售出的雪糕超过250万支。
此外,京东商城最受欢迎的十大单品中,除蒙牛、八喜、和路雪的经典款外,还有马迭尔冰棍、梦龙双层流心酱红覆盆子口味两款网红冰激凌。据了解,数据显示,京东平台上销量第一的是联合利华旗下四大冰激淋品牌,今年复购率最高的为八喜、和路雪、明治等。对此,京东负责人表示,各大品牌为获取年轻客户,研发新口味,冰激凌市场中的爆款将会越来越多。
出品:南都大数据研究院零售实验室课题组
统筹:甄芹 田爱丽
采写:南都记者 黄培
者 | 卢奕贝
编辑 | 牙韩翔
近日,冰淇淋连锁品牌Dairy Queen(冰雪皇后,下称“DQ”)母公司International Dairy Queen Corporation (IDQ)宣布,计划到2030年要在中国开设600家DQ门店。
1940年创始于美国的DQ早在1992年通过特许经营的方式进入了中国市场。眼下,其在中国内地的经营权以南北划分,分别掌握在CFB集团以及合兴集团手上。其中,成立于2003年的CFB集团经营棒约翰(Papa John's)、DQ两个品牌在中国黄河以南的运作,悦璞食堂、遇见小面等也是其旗下品牌。而此次IDQ宣布即将加速扩张的便是CFB集团旗下的DQ门店。
DQ的此次扩张计划与CFB集团背后的资本变动有关。
2013年,瑞典私募机构殷拓集团与其他投资机构联合收购了CFB集团57%的股份;而在2021年底,独立私募股权公司方源资本(Fountain Vest)通过间接收购获得了CFB集团的单独控制权。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曾在《新京报》的采访中表示,私募收购实体企业在改善经营绩效后,很有可能以更高的估值出售或上市。
眼下,CFB集团在中国大陆经营超900家DQ门店。IDG公告显示,方源资本今年将在中国开设100家DQ门店,并在2030年之前开设600家新DQ门店。
“中国冷冻食品市场正在蓬勃发展,我们预计该行业将在未来十年继续快速增长,”方源资本董事总经理 Andrew Huang表示。IDG公告显示,中国是DQ品牌增长最快的市场,在规模上与美国和加拿大并列前三。目前在中国有1100多家DQ餐厅。
虽然DQ凭借“倒杯不洒”的独特冰淇淋售卖方式,在早期迅速成为中国市场上可以与哈根达斯媲美的中高端冰淇淋品牌,但在2014年-2016年间它一度沉寂。
CFB集团2014年-2016年连续3年单店同比双位数下滑,主要原因在于过去产品线太过局限,又遭遇诸多茶饮及连锁快餐品牌低价冰淇淋的双面夹击,加上门店设计没有汰旧换新,未能把握住中国年轻一代消费者对餐饮消费的升级。
DQ也意识到在中国市场不创新便会面临淘汰。
自2017年起,CFB集团与IDQ一起开始了本土化尝试。比如2017年DQ推出了轻食产品、2018年上市了茶饮、2019年推出了奶茶与桶装冰淇淋等硬冰零售品,至此DQ形成了以软冰为主,轻食、茶饮、硬冰、鸡翅、薯格、蛋糕为辅的多品类经营。
在产品创新上,DQ陆续推出了如日式九州柚子、椰椰芒芒暴风雪等类似茶饮的流行口味,可以选择少甜的售卖方式以及小尺寸蛋糕等更符合年轻人需求的产品;在营销方面,也开始与盲盒形态IP合作,并推出“隐藏菜单”以吸引消费者;在门店设计上,也与茶饮品牌一样,开设在设计中融入在地化元素,对视觉形象进行升级改造。
这些举措或许是有成效的。经历疫情冲击后,CFB集团旗下所有品牌都做到了业绩在2020年下半年同比恢复,DQ 2021年第一季度单店营收较2019年同期上升近20%。
不过DQ也将面临一个竞争愈发激烈的冰淇淋市场。
在中高端价位冰淇淋中,哈根达斯虽声量不如从前,但仍然屹立在各大商圈,根据宅门餐眼数据2021年哈根达斯在中国仍有近500家门店,并且其对零售商超的多年布局也是一大依仗,此外,外资品牌如GODIVA、VENCHI等也陆续进入中国市场或不断拓店。如果比较创新,如喜茶等茶饮品牌在上新频率、联名营销等方面仍是眼下最会玩的一方,钟薛高等新锐国产冰淇淋品牌也在不断围追堵截。
立木信息咨询发布的《中国冰淇淋市场深度评估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22版)》显示,中国是全球冰淇淋行业发展最具潜力的国家之一,2016年至2020年,中国冰淇淋零售市场规模从645亿元扩大至724亿元。可以预计,未来这一规模还将不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