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不管你走多远,不管你走多久,母亲和故乡,永远是我们灵魂外面最温暖的两件外衣,永远是我们灵魂里面最亮的两盏灯。别忘了把衣穿好,别忘了把灯擦亮。
信阳新闻网12月16日讯(本报记者 向 炜)“真的非常感谢家乡的父母官做了那么多,这次回来看到还有一些父老乡亲吃穿不好的情景时,我不由得心头一热,作为先富裕起来的家乡人,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帮助父老乡亲们都过上幸福的好日子。”
这是在2016年春节期间我市举办的外出成功人士返乡座谈会上,一位商城籍的在外务工人士说的一段话,道出了百万外出务工人员真实的心声:在奔向小康的幸福大道上,800万老区人民绝不能迟到,更不可以缺席!
顺应这一呼声,市委、市政府多年来一以贯之,始终高度重视农民工问题,从早期的走前抓培训、走中抓服务、走后抓维权,到现在鼓励双向流动,返乡创业,健全的服务体系使得信阳劳务输出效益和引进效益都实现了倍增。
在今年8月30日召开的全省推进农民工返乡创业电视电话会上,市长尚朝阳向全省介绍了我市服务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省长陈润儿在讲话中对信阳的做法给予高度首肯:信阳市这些年在鼓励和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方面建立了一些有效的机制,形成了完整的服务体系,他们不仅使农民工回得来、留得住,同时着力于解决怎么干得好,值得各地认真借鉴学习。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发展思路,我市正着力推进返乡创业建设。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带着资金、技术和观念这致富“三宝” 返乡创业,圆梦家乡与家乡共同富裕的大文章在信阳同步推进,相得益彰。
大众创业显身手
承“东”接“西”、临“南”望“北”,自然条件优越,交通区位优势明显,信阳充满激情与活力,富有生机和魅力,早已成为创业和投资的沃土。
多年来,为了把在外务工成功人士的“金点子、钱袋子、好路子”等“民智财富”吸引回来,我市为返乡创业人员给予发展措施上的一揽子具体支持,实行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对有突出贡献的返乡创业者,让他们在发展上能作为、经济上得实惠、社会上有地位。重在让返乡创业者想回来,并留得住、干得好、回得值。
“一个人富了不难,只是富身。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才是富心。”说这话的是光山县合欢林茶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甘平安。当家乡需要他的时候,他毅然从务工地广州返乡,投资组建合作社,如今已将6500亩荒山林地种上了苗木花卉以及茶树,合作社资产达到8000万元;同在光山县的向满余返乡后,把创业的目光盯在了家乡羽绒制品上,他投资电商,带领团队把羽绒制品年销售额突破1000万元,进一步带动了家乡鸭养殖、鸭绒加工业的繁荣与发展。
家在新县的涂光勇辞去年薪20万元的工作返乡办厂,他创办的3个工厂的选址都紧邻小区和学校,以方便员工就近上班和接送孩子;同时,工厂附近还办有幼儿园,免费为职工照看孩子。此举不仅解决了300多名留守妇女的就业问题,还为家乡的留守妇女搭建“居家就业”平台,收获了各界的一片美誉。
浉河区吴家店镇的农民陈玲多年在外务工,收获却不大,回到家乡后通过小额贷款支持开办了奶茶店,店面虽小,生意却异常火爆,被人们称为“信阳奶茶妹”。在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她应邀做客中央电视台《聚焦三农》两会特别节目。全国人大代表、时任信阳市市长的乔新江与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还现场为她加油助力。
外出务工、当上老板、返乡创业, 信阳农民三级跳的致富模式,体现了改革创新。全民创业下的信阳经济,既要“参天大树”,也要“灌木丛林”;既要“虎踞龙盘”,也要“千军万马”;不仅有望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新引擎,也很可能成为下一轮全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极。
目前,信阳有近20万户小微企业,这些小微企业大部分是由返乡创业的进城农民工创办,他们的发展,是信阳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城市规模由小变大的重要力量,也是信阳从一般性城市向真正意义上现代化城市过渡的有力见证。
扶贫济困施援手
两百万外出务工大军,四万返乡创业精英,他们也是全市扶贫济困奉献者中的重要组成力量。
信阳西亚公司董事长苏曦曾远赴西藏创业,1989年回到家乡后创办信阳西亚商业有限公司,逐步发展成为信阳民营企业的一面旗帜。赚钱后的苏曦认识到: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不仅仅让自己挣到钱,还要承担社会责任。她首先从身边人帮起,把员工当成了自己的兄弟姐妹,把他们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在企业招聘中,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下岗职工,先后接纳国企下岗职工千余人再就业。近年来,公司坚持开展“暖冬计划”公益活动,关心关爱贫困群体,尤其是孤寡老人和遗孤儿童,累计为社会公益事业捐款捐物数千万元。
一大批勇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家队伍在信阳成长壮大,他们在慈善捐赠、捐资助学、修路架桥、扶贫济困等很多方面广施援手。
2007年9月9日,新县卡房籍外出创业成功人士张厚东慷赠20万元,在新县卡房乡设立了厚东奖学基金。2008年,张厚东专门成立“昌建·三方关爱基金”,在信阳市慈善总会的领导下,定向用于支持教育、慈善事业,全力助推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2014年、2015年共捐资200万元,支持平桥区残疾人危旧房改造活动和教育事业。
“是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让咱致富,看着身边乡亲们还在受穷,咱不能不管不问。”息县金磊实业公司董事长任重功返乡创业成功后,不仅出资改善所在乡村的道路,热心捐资助学,而且先后扶持同村同组的村民办起5家碎石厂,24部装载机,年产石子50万立方米,人均年产值2万元。现在,他所在的熊湾村村民先后走上了富裕道路。
“企业唯有益于社会,才有其存在价值。”潢川县的周兴伍把在外多年积攒的财富和技术带回到家乡,依托当地资源,创办黄国粮业公司,逐步做大做强后积极捐资,1999年开始,每年拿出几万元用于当地农户抗旱救灾、修路建校,两年里先后资助39名贫困学生,使他们重新走入校园。
类似这样的善举,每天在信阳各地都有发生。我们无法一一统计具体的数据,但有一点不容置辩,为家乡扶贫济困奉献最大最多的,正是我们外出务工及返乡创业的这一可爱可敬的群体!
共同致富竞风流
“信阳返乡创业人员活跃在全市各行各业,成为产业转移的承接者、现代农业的引领者、美丽乡村的建设者、商品流通的链接者,同时他们也是助力我市脱贫致富的帮扶者。”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李强告诉记者,他们为助推全市人民共同致富发挥的作用,功不可没!
信阳各地的集聚区呈现出特色鲜明的主体,比如信阳家居小镇、浉河区的电商物流、平桥区的服装加工、淮滨县的纺织加工、光山县的羽绒电商、息县的食品加工、新县的健康产业等,都是由几个或一群外出返乡的创业人士牵头发展起来,红红火火的信阳集聚区建设发展的背后,有着他们强有力的支撑。
统计数据显示,我市外出民工实现自我脱贫的同时,每年还带回了大量资金。“十二五”期间,我市外出务工农民工每年的劳务收入达到300亿元。
在他们带回的资金相助下,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全市城镇化发展,信阳市连续多年城镇新增就业位于全省首位。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万人,城镇化率由2010年的34.4%提高至2015年的42.8%,提高了8.4个百分点。
在他们带回的技术相助下,帮扶和带动农民就地就近就业54926人,居家灵活就业6451人。推进了脱贫攻坚工作的发展,让农民富起来,让农村发展起来,彻底打赢脱贫攻坚战,我们更有底气。
除了帮扶家乡人民物质方面逐步致富,大批返乡创业者的回归,带来的一种价值观念导向、生活方式和时代气息,在广大农村移风易俗、城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文明交通出行等很多方面,他们率先垂范,以身作则,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效应,带动更多的人们在精神层面也逐步实现富有。
当前,全市人民正朝着既定的战略目标阔步奋进,信阳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全国各地信阳人携起手来共同奋斗,需要进一步弘扬信阳人的创业精神,需要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共同发展信阳、富裕信阳。
对于全市今后这项工作的开展,市委书记乔新江态度明确:我们要总结经验,完善鼓励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措施,创新服务方式,努力把这个亮点擦得更亮。同时,他对信阳外出农民工及返乡创业者寄予厚望:当好信阳招商的“先行官”,当好信阳形象的“代言人”,当好信阳发展的“实干家”。
我们希望,也坚信,有两百万外出创业的劳务大军以及四万返乡创业者与我们心连心,与家乡共富共赢竞风流,信阳八百万儿女在实现共同富裕奔小康的道路上,必然一路顺畅、步履轻盈!
报讯(记者 刘宏冰 通讯员 陈笑闻)5月12日上午,信阳市浉河区十三里桥乡寺河村的茶山上,热闹异常。10多名村民手持电动采茶机,穿梭在生态茶园内的茶垄间,不一会儿就采满一篮篮鲜叶。
从茶山上下来,这些鲜叶很快被送到离此不远的信阳市福隆茶叶有限公司的现代化生产车间内,经过机器筛选,用来加工生产新式茶饮、茶点的基茶原料。
茶农张华兴奋地说:“政府组织茶企大量收购夏秋茶茶青,往年没人要的夏秋茶,今年成了香饽饽。”
传统的信阳毛尖生产,主要集中在春季。谷雨过后,大量夏秋茶鲜叶资源被弃之不顾。虽说前些年在政府引导下,茶农和茶企开始利用夏秋茶生产“信阳红”等新茶类,但因采摘成本居高不下,市场反应一直不温不火。如何有效提高鲜叶利用效率,持续增加茶农、茶企收入,是近年来信阳茶叶生产始终在谋求破局的难题。
4月26日,河南省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科技支撑行动计划优质茶叶专项暨2024年浉河区大宗茶生产启动仪式在浉河区十三里桥乡寺河村举行,省、市、区联手发展大宗茶,延伸产业链,推动夏秋茶生产破局,帮助茶农、茶企增收。
信阳市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李杰表示,推广茶叶机械化采摘与大宗茶加工技术,推动夏秋茶资源综合利用,提高了茶园利用率,提升了茶叶加工技术水平,增加了茶企茶农收入,有效破解了信阳市茶产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
“通过对市场的深入考察,我们发现当下奶茶、水果茶、冷泡茶等新式茶饮市场需求巨大,而制作这些新式茶饮所需的基茶原料,以夏秋茶鲜叶为主。”信阳市福隆茶叶有限公司生产负责人刘辉表示,信阳拥有260余万亩的茶园,仅浉河区就有63.5万亩,为发展大宗茶提供了海量的鲜叶资源。
“抢采明前茶,快采谷雨茶,推广大宗茶,实现了‘片片叶子都利用,枝枝芽芽都变金’,大幅提升了茶园的单位产量和经济价值,探索出了信阳茶叶生产的新路径,擘画出茶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画卷。”浉河区区长邵永峰说。
为了大力发展大宗茶,浉河区一方面推动机制创新,推广茶园集中托管,加强茶园管护,提高茶青产量;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市场开发,加大经营主体培育,拓宽大宗茶市场销路,努力开创茶农、茶企、政府多赢局面。
“托管后的茶园,机械采摘省时省力,每亩可产2000斤以上鲜叶,至少增收1000元。”张华乐呵呵地说。
刘辉表示,他们刚刚接到福建某茶企3000吨大宗茶的订单,正在加紧组织生产,“今年订单能消化1万多亩茶园的鲜叶,而且市场会越来越好。”
家信阳,要是提起信阳值得骄傲的特产,那么第一个肯定就是信阳毛尖,其次有固始鹅块、罗山大肠汤、信阳板栗以及商城烧饼等,都是地地道道的味道。而信阳毛尖在这些特产中独树一帜,它的地位非常高,是信阳人民的骄傲,作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它还有“绿茶之王”的称号。
< class="pgc-img">>了解信阳,走近信阳毛尖
信阳作为十佳宜居城市之一,山清水秀,气候适宜,这也为毛尖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关于信阳,还有一个争议,它明明离湖北比较近,却把它划分给河南,这个问题争议颇多,各有各的看法。信阳正好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上,所以它既有黄河流域的豪迈,又蕴含着江南风情的婉约秀丽,矛盾却又适宜,正是这独特的风情产生了信阳毛尖这样的好茶。
现在清明前后,正是采茶的好时节,明前茶一般很受人们欢迎。信阳靠着大别山,又有淮河水穿流而过,所以滋养的毛尖,区别于其他地区的绿茶,它更加的古朴,如同信阳地区的人民一样,别有一番风味。有的朋友说,用南湾湖自来水泡信阳毛尖,那感觉不是一般惬意。其实,不用南湖水泡的毛尖也很受欢迎,毕竟其他的水也很适用,它就像信阳人民一样,包容又别有韵味。
< class="pgc-img">>从信阳毛尖,寻中国茶文化
提起信阳毛尖,就不得不说说我们国家的茶文化,起源较早,却传承至今,可见它有其精髓所在。茶最早不叫这个名字,叫做“荼”,据说是神农尝百草所得,起源较早,最初是当做药材食用。中国作为茶叶的故乡,也是茶树的原产地,由茶而衍生出许多与茶有关的东西,像茶艺、茶具、茶与诗词等,全部都是茶文化的一部分。
< class="pgc-img">>像我们知道的茶叶有红茶、绿茶、黄茶及白茶等,品种齐全。之前我们听说茶叶比较少,从“一带一路”后,茶叶有了新的生机,和各国都建立了合作,让它走进了很多人的视野。茶叶的诞生比较早,古代的文人墨客也喜欢喝茶,品茶赏诗别有味道。老舍是茶痴,后来由于茶叶涨价,还被迫戒茶;连我们的吃货汪曾祺先生也不会放过茶叶,他说“不好的茶叶只配煮茶叶蛋”,回想起茶叶蛋里含有的茶香味,让人留恋。
茶文化形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明清时期不断发展。身为国人,不要忘记古代值得骄傲的三样东西,茶叶、丝绸、瓷器,这三样远渡重洋,受到了各个国家人民的喜爱。今天日本的茶道比较繁荣,可是也只是当年我国远渡的产物。但是在竞争产品日益增多的今天,茶叶及茶文化的发展必须要寻找新的出路。
< class="pgc-img">>不断创新,打造独特品牌
很多朋友都有这种想法,信阳毛尖虽然有其特色,但是在众多茶叶中不算出名,提起绿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龙井、碧螺春之类的,毛尖排在了后面。其实,从大的范围来讲,不止信阳毛尖,茶叶在如今都渐渐落伍,年轻人更喜欢奶茶、可乐之类的饮料。那么,茶叶的出路在哪里?
我们国家作为茶叶发展的根源地,还没有日本的茶道出名,茶叶的发展应该积极的寻找出路,而茶文化也应该努力传承。像关于茶叶的文化周刊特别稀少,关于茶艺的学习也比较少,这些都应该被改变。不要觉得奶茶挂上茶,就有其韵味,其实它俩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可是年轻人却热衷奶茶,而将茶叶弃之。
< class="pgc-img">>不过也有朋友喜欢茶叶,保温杯里泡着绿茶,那清香的味道,让人沉迷。不过要说茶叶,还是中老年人更懂,他们喜欢收藏好茶,下雨天约好友品茶,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我家里常年都备着茶叶,用来待客,光喝白开水总觉得不太好,寡淡无味。
如今关于茶文化,要做的就是让年轻人喜爱,毕竟青年人才是发展的主流。只有喜欢它才愿意去继承它,去发展它。而茶文化亦是如此,把它当做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它推广到更高的维度,让全世界所有人能看到它。
< class="pgc-img">>结语
其实,写本文不止是想让大家了解信阳毛尖,更想让大家看到我国茶文化今天发展的概况,和面临的困境。再多的文字也描写不出茶叶真正的味道,须得尝过才知道。就像信阳毛尖一样,它的茶香、茶味以及所含茶农的心血。
我是木木,本文为原创文章,来之不易,希望大家能多多支持。所写皆为真情实感,见解不对的地方欢迎各位朋友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