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年来,随着餐饮外卖行业的高速增长,一次性塑料餐具、餐袋等外卖垃圾急剧增加,成为新的“白色污染”,对城市垃圾处置和生态环境保护带来巨大压力。
对此,九三学社上海市委提出关于建立外卖餐饮废弃物有效治理体的相关提案,建议加强分类回收处理技术,对不同种类、材质和污染情况的餐饮一次性用品,采取不同方式的回收和处理措施,实现更为精细的外卖餐饮废弃物有效治理。
【问题】目前,外卖餐饮废弃物治理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
第一,缺乏强制性法规。
《循环经济促进法》规定,餐饮等企业应当减少使用或者不使用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产品。但由于没有配套的细化规定和强制法规,网络订餐平台和餐饮商户对于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环保餐盒、餐袋的积极性并不高。
第二,缺乏政策性导向。
在回收环节,《循环经济促进法》要求制定的强制性回收产品和包装物名录及管理办法目前尚未出台。在处理环节,《上海市餐厨垃圾处理管理办法》规定的餐厨垃圾仅包括食物残余和食品加工废料,不包括一次性餐盒、餐袋等外卖垃圾。
第三,缺乏突破性技术。目前虽然还有植物纤维、淀粉等材质制成的环保餐具,但成本更高。因此,急需加强全降解环保餐盒的技术攻关,研发既安全环保,又兼顾性能成本的适宜产品。
【建议】对于外卖餐饮废弃物治理,提出以下四方面建议。
第一,在相关法规中增加管理条款。研究出台强制性回收产品和包装物管理办法,并制定产品和包装物名录,将餐饮一次性用品纳入名录。
第二,利用经济杠杆出台支持政策。
一是政策导向方面。将餐饮外卖一次性用品纳入餐厨垃圾管理,按外卖量由订餐平台向商户代收外卖餐厨垃圾处理费,并即时转入指定的专门账户,通过经济杠杆使餐饮商户主动减少外卖包装。
二是政策扶持方面。综合分析环保餐具生产、回收、处理等方面的成本。
第三,加强适宜技术研发。
一是加强适宜产品研究。鼓励自主研发和引进国外最新技术相结合,加强全降解环保餐具的研发力度,推出更多种类适合本市餐饮行业使用的环保餐具产品。
二是加强分类回收处理技术研究。对不同种类、材质和污染情况的餐饮一次性用品,分别采取不同方式的回收和处理措施,实现更为精细的外卖餐饮废弃物有效治理。
第四,加强精准宣传力度。
将减少外卖餐饮废弃物纳入垃圾分类宣传,在网络订餐平台、餐饮商户和消费者中形成使用环保餐具、一次性用品减量的良好氛围。
(资料来源:上海市政协)
中国网记者 和海佳 实习记者 裴雨莉 编辑整理
源:【湖南日报】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张福芳
“长沙的湘菜产业近年来发展势头很好,大有可为。”长沙市政协委员,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崔德明在《关于推动湘菜产业发展化解人才培养若干问题的提案》中说道。
在崔德明看来,湘菜产业能大幅度拉动消费,促进长沙经济发展,具有市场大、增长快、影响广、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特点。2023年,世界中餐业联合会授予长沙“国际美食之都”称号,网红美食已成为长沙的“流量密码”。
据统计,目前湘菜在终端门店的市场占有位居全国八大菜系之首,2023年全国湘菜市场规模达到2264亿,同比增长33.6%,全国湘菜门店数量达到11.8万家。在长沙已搭建起平台,于2021-2023年连续举办三届“味道湖南”美食界活动。长沙市政协曾于2022年召开“湘菜产业发展座谈会”,确立做优“湖南饭”做香“长沙味”的构想。与此同时,湘菜产业对湘菜专业人才的需求愈发旺盛。但是,从当前长沙湘菜人才培养实际来看,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化解。
“比如,本科层次湘菜人才培养较少。从整体上看,湘菜产业从业人员素质偏低,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缺乏,高端研发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崔德明介绍,目前,湖南设有专科层次餐饮专业,主要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已有个别高职院校开始培养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总体本科层次餐饮类专业很少。
崔德明在提案中表示,湘菜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要雄厚的师资支撑,具有丰富实践经历的行业名师大师及企业领军人物更能契合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但该类人群一般在学历层次和知识结构方面与职业教育的师资要求不匹配。大量湘菜企业的大师有“大师证”没有“职称证”,从而导致职业院校引进困难。
“湘菜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如何进一步提升,需要以社会培训为切口,依托高校师资力量来提升学历、增强技能。但目前,长沙从事湘菜人才的公办职业院校,因无独立的财务账户,无法以独立的法人与经营主体之间开展技术服务、社会培训等合作。”崔德明说。
为此,崔德明提出具体对策:一是支持开展本科层次专业教育。建议支持市属高职院校举办湘菜产业有关的本科专业。可以“楚怡行动计划”为切入口,支持有条件和实力的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合作开办湘菜本科专业,给以与长沙大学同等的本科生均办学经费支持。
其二,支持引进湘菜行业大师进校。针对湘菜产业出台专项人才政策。试点出台湘菜企业高管和大师进入高职院校任教的专门政策,允许学校自主聘任兼职教师,试点自主按照大师对应专业技术职称等级聘用为专任教师。探索设立产业导师特聘岗,按规定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管理人员、能工巧匠等,采取兼职任教、合作研究、参与项目等方式到校工作。
其三,疏通社会培养工作的堵点。支持举办湘菜专业的高职院校或其二级学院先行先试,允许其拥有独立财务账户,支持以独立的法人与经营主体之间开展技术服务、社会培训等合作。
本文来自【湖南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最近,丰县“老太婆摊摊面”餐饮店老板费汉花算了一笔账:小店在完成瓶装液化气改管道天然气后,每月费用从以前的1万多元下降到6000多元,节省约1/3。“改造前,花费多不说,频繁换气也影响生意,液化气瓶让厨房更拥挤,还存在安全隐患。”费汉花说。
主城区餐饮场所瓶装液化气改管道天然气,是丰县住建局“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
据统计,丰县主城区使用瓶装液化气的餐饮商户目前共有718户,其中符合天然气改造安装条件的有537户。丰县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广泛宣传餐饮场所燃气“瓶改管”,由县住建局牵头,印发告知书和知识手册,登门进行宣传,使广大餐饮业主深入了解 “瓶改管”的重要意义和优惠政策,推动这项工作落地。
丰县邀请当地3家燃气公司,对安装天然气管道等配套费用进行成本核算。在保证安装质量和用气安全的前提下,依据餐饮业主用气规模不同,确定了5880元和8040元两种成本配套价格,比餐饮业主单独进行改造节省费用超过一半。
丰县还在餐饮商户中宣传推广安装燃气泄漏报警装置,全面提升“瓶改管”后燃气安全监管水平,实现餐饮行业安全智能化监管全覆盖。截至目前,该县已利用智能化监管平台监测预警功能排查处置安全隐患80余条,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自“瓶改管”项目施工以来,丰县住建局、商务局、应急管理局等相关单位抽出精干人员奋战一线,现场解决管道铺设施工过程中占道审批、开户使用等各类难点问题。目前已改造453家,预计12月底将按计划全部完成537户餐饮商户的管道天然气改造。
“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天然气使用普及率,全力防范和坚决遏制因瓶装液化气泄漏导致的爆燃事故发生,有效消除隐患,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丰县住建局局长卜令奎表示。
编辑: 陈彤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