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下午茶喝什么?”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习惯了每周喝上一两次“下午茶”。当手指熟练地滑到外卖软件的某一页时,我忽然想起了与奶茶的初次相遇。
< class="pgc-img">>我长大的县城很晚才出现“奶茶”的踪迹。
那时我读初中,学校旁边悄然开了一家珍珠奶茶店。它只是个很小的门面,里头支着一个高耸的流水台,台子上放着一些我看不太懂的原料,在侧边的椅子上搁着一个硕大的铁桶。
那时候,奶茶店不像现在这样有着丰富的菜单,我们可选择的就只有一项——珍珠奶茶。
< class="pgc-img">>它的制作流程十分简单,甫一付好钱,店主就从台子上抽出一个透明的塑料杯,然后挖上一小勺不知是什么的“黑色物体”掸进杯底,再抡起铁桶里的大铁勺将米色的液体灌满杯子,最后放到封口机上,闸刀“咔嚓”一声——齐活儿了。
珍珠奶茶一杯并不大,但价格却比那时超市里的饮料贵上2、3块。而它的味道让我至今都无法忘却:直哄哄闯入味蕾的甜味儿、浓郁得令人垂涎的奶香味儿、还有凝胶质感的黑色珍珠。
虽然原料放到现在已不算讲究,但在那时,一杯的香甜就能让我回味好几天。
< class="pgc-img">>如今,奶茶早已不稀奇。甚至它被成为当代年轻人的“续命”神器,每天都要喝上一杯。
奶茶的种类也纷繁复杂,珍珠奶茶、港式奶茶、日式煎茶...我突然疑惑,它们何时而生,又从哪里起源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奶茶的前生今世。
公元前:茶与奶的诞生
奶茶最基础的原料,便是牛奶与茶。
中国作为茶叶的原产地,有着悠久的饮茶历史。虽开始时间尚不可考,但早在三国时期就曾有“密赐荼荈以代酒”的说法。这表示至少从那时,古人就将茶带入了日常生活中。
< class="pgc-img">>到了唐朝,南方的饮茶之风逐渐刮到了北方,并随着兴盛的海外贸易被带到了世界各地。
《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载:"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侠,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而奶与中原大地的相遇来得更早。
据历史考证,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开始引用畜乳。随着游牧民族的发展,乳品逐渐融入了草原地区百姓的日常生活。
当历史的指针逐渐波向西汉,丝绸之路将河西走廊打通,乳品也从此迈入中原。
< class="pgc-img">>13世纪:来自游牧民族的细腻——蒙古奶茶
古时,口味清淡的中原人虽嗜好“茶”,但被游牧民族视为珍品的“奶”却并未在汉人的饮食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是以要追溯“奶茶”在古中国的痕迹,还得看向蒙古。
< class="pgc-img">>13世纪20年代,由忽思慧撰 《饮膳正要》中记录过这样一种烹茶方法:
“玉磨茶。上等紫笋五十斤,筛简净;苏门炒米五十斤,筛简净,一同搅拌和匀,入玉磨内,磨之成茶。 ”
简单来说, 就是将一种叫“紫笋”的茶与稻米分别炒熟后进行搅拌,加入石磨中磨成“茶汤”。虽然这一过程中并无“奶”的踪迹,但已初具奶茶的雏形。
到了13世纪40年代,蒙古与吐蕃地区交流密集,也将藏族人民调和“酥油茶”的使用方法带回了蒙古。
由此,鲜奶加茶汤的组合正式露面。而它的味道也不同于现在的“甜口”,那时的游牧民族,就连奶茶也得是“咸”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蒙古奶茶也有了一套烹饪流程:将原料备好后,得先煮茶,而后再添加炒米等咸口的辅料,复煮片刻后再加入牛奶,待煮沸后便可盛出食用了。
< class="pgc-img">>1680年-1840年:师从一派——荷兰奶茶、英式奶茶、香港奶茶
关于这一派的奶茶的来源主要有两种说法。
· 其一认为在荷兰入侵印度时,将印度拉茶带回了欧洲。但据考证,印度直到1780年才开始种植茶树,而英式奶茶在1680年就已名躁欧洲,故此说法笔者认为并不可信。
· 其二则认为,17世纪时广州官吏林智贤在香港石板街,首次将奶与茶调和用以招待荷兰使节。而这独特的饮品也被引入荷兰,故有了“荷兰奶茶”。
但无论荷兰奶茶来源于何处,英式奶茶却是实实在在从荷兰奶茶演变而来。
< class="pgc-img">>1680年,约克公爵夫人将荷兰奶茶进一步升级,在原本简单的奶与茶中又加入了砂糖,使奶茶的味道愈加醇厚香甜。而英式奶茶一经面世,便广受素来嗜茶的英国人民喜好,迅速地将其纳入每日的“下午茶”时间。
当港式奶茶再次出现在中国,时间已经到了1842年。那一年,香港成为英国的殖民地,作为英国文化的重要印记,英国人也将"下午茶"带到了这里。
< class="pgc-img">>而经过数年的本土化改造,鲜少再有人将英式奶茶与港式奶茶并提。而港式奶茶也重新打上了新的标签——丝袜奶茶。
这并非表示奶茶用丝袜制成,而是在颜色上相近,且口感丝滑不腻口。
但做好一杯“丝袜奶茶”绝非易事。在制茶时,厨师需要将锡兰红茶放入一个布袋中冲煮,而茶叶的用量和烹煮的时间都需反复实验,丝毫的差错都会影响最终的口感。
< class="pgc-img">>20世纪末——奶茶的华丽变身:台湾奶茶
随着全球经济热,英式奶茶被传到了台湾,但台湾人民显然不满足于此。
1987年,台湾“春水堂”对传统奶茶进行了再次改造——将用薯粉制城的地方小吃“粉圆”加入奶茶。这也是如今我们常见的“珍珠奶茶”。
< class="pgc-img">>珍珠奶茶一经推出,便受到当地人的追捧。仅过了半年,它就站在了台湾茶饮界的顶端。同时也引入了更为丰富的奶茶“配方”。
但除了逐渐壮大的“豪华辅料大军”,台湾奶茶也强调奶与茶在味道上的调和。
他们提出“手摇奶茶”的概念:奶茶不能提前做好,必须得现场手摇鲜奶与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奶茶的味道。
< class="pgc-img">>后记:当我们在喝奶茶时,我们在喝什么
我是个喜欢喝奶茶的人,但奶茶的现状使我感到困惑。
几年来,各路奶茶甚嚣尘上,它们将奶茶单价节节拉升,两三年间几乎翻了一倍。
而曾经只要稍许等上片刻的奶茶,现在却要付上长达1、2个小时的时间成本,更有甚者再花上几倍的价格用一些特殊手段尽快拿到“奶茶”。
< class="pgc-img">>当看到排出几十米长队的店面时,看到风靡社交网络的某种奶茶时,我不禁想问:我们喝奶茶只是为了一尝它的味道吗?
我想不是的。在大数据织成的密密麻麻的信息网上,奶茶似乎变成了一种另类的文化符号。
它套上了华丽的外壳,随时等待着在社交媒介下大展身手。当我们对这样一杯奶茶心怀期待时,与其说是我们获得了它,倒不如说是它获得了一批虔诚的信徒。
我突然有些想念几年前的奶茶了。它虽然粗糙,但至少它足够坦诚。
< class="pgc-img">>参考资料:
1.蔡志纯.漫谈蒙古族的饮茶文化[J].北方文物, 1994,(1).
2.陈高华.元代饮茶习俗 [J] . 历史研究, 1994,(1).
3.陈德胜.英国对印度茶文化的影响
无论城市浮躁与否,总有些不着急的人,他们用心对待每一道食物的工序,赋予它们色香与口腹滋味儿。我有幸与其相遇,也想它们与更多人相逢。
关注我@不着急食记,我们一起探索食物里的奥秘。
>?
< class="pgc-img">>如果要评选这个时代最受欢迎的饮料,奶茶一定能排TOP3。对于“奶茶狂魔”们来说,即使要排几小时队,身体日渐发胖,一杯30多块的高价,依然阻挡不了他们对奶茶的爱。
实际上,奶茶并不只是征服了现在的中国,古代人对奶茶的痴迷程度,绝不亚于当下的年轻人。
“30块就嫌贵?那你是没喝过朕的皇家奶茶。”——乾隆如是说。
乾隆,可是个十足的“奶茶控”,热播剧《如懿传》中就有一段乾隆饮用牛乳茶的场景:
为了把奶茶喝得更有仪式感,他特地请人用新疆和阗玉打造了一个专属奶茶碗,饰以错金片的枝叶,108颗精琢的红宝石镶嵌成朵朵花瓣,玉碗内底刻“乾隆御用”四个大字,十分符合乾隆花里胡哨的品味。
乾隆还曾为奶茶写诗:“酪浆煮牛乳,玉碗拟羊脂。御殿威仪赞,赐茶恩惠施。”这几句话也被刻在了他的专属奶茶碗上,藏在现在的北京故宫博物院里。
清乾隆·白玉嵌宝石奶茶碗,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乾隆皇帝围猎聚餐图》局部图中,乾隆的侍从用多穆壶喝奶茶
《奶茶的诞生》,追溯起来倒是耐人寻味。有一种夸张的说法是,奶茶的饮用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史。
茶,作为饮品,传说由生活在中原地区的神农氏发明,随着中原王朝的扩张向北迅速传播。三国时期《广雅》中第一次出现了茶叶的吃法:先炙烤饼茶,捣碾成末,放入碗中以沸汤冲泡,然后加佐料(盐、花椒、姜、葱和陈皮)混煮羹饮。
用茶叶煮一锅咸汤,听起来真真是一道“黑暗料理”,却为之后奶茶的出现做好了铺垫。
< class="pgc-img">>奶,与茶的传播方向相反,由北方游牧民族扩张而南下,冲击着中原的饮食文化。有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魏孝文帝更姓易服的表率,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在交流过程中充分学习对方的生活方式,其中重要一项就是饮用奶和茶。
南北朝中叶,《齐民要术》已经记载了很多好喝的奶制品,比如“煎炼乳”(浓缩奶)、“除去上浮物奶”(脱脂奶)、“醍醐”(精炼奶,类似酥油 )等,看来那时,中原地区的人们已经有喝各种奶的习惯了。
< class="pgc-img">>▼
没有一点点防备,奶与茶就这样相遇了。而奶与茶的融合,也是文化融合的体现。
到了唐朝,李唐皇室开拓了宽广的疆域,奶茶也有了新的成长空间。奶,经由西域胡人、北方牧民,带进“国际大都市”长安,从此开始了与茶的深深“羁绊”。
< class="pgc-img">>相传,唐德宗是第一个在煮好的茶中加入酥的人,“酥”即经过加工发酵后的奶。
唐代的李泌,也就是《长安十二时辰》中的主人公,也是位爱奶茶之人,和乾隆帝一样,他也为奶茶写了首诗:“旋沫翻成碧玉池,添酥散作琉璃眼”,奶茶混合搅拌后出现的奶泡,被他比喻为“琉璃眼”,画面竟有些唯美。这种简易的初代奶茶,在当时的唐都长安形成一股潮流风尚。
< class="pgc-img">>而在唐太宗执政时期,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给边疆民族带去了中原的茶叶和煮茶技术,当地人民用牛奶、羊奶加上茶叶,熬煮成奶茶,惊喜地发现这种新型饮料还挺好喝的,之后便也有了“奶茶瘾”。
时至今日,西藏、蒙古、新疆这些原本不产茶的地方,还保留着饮用酥油茶、咸奶茶的习惯,这其中也有大唐盛世的一份功劳。
文成公主进藏
▼
《延禧攻略》中为富察皇后准备奶茶
奶茶历经了几个朝代的发展,到了清朝,皇室掀起了持久的奶茶热,程度绝不亚于现在。
背景基于清乾隆时期的大热剧《延禧攻略》就曾提及奶茶,作为观察力max的女主角魏璎珞,提及后宫各位主子的饮茶喜好时,有这样一段谈话:
讨厌喝奶茶的纯妃只是一个个例,实际上在清朝宫廷中,奶茶是大受欢迎的。清廷贵族本来就以北方的满蒙人居多,血统中自带“奶茶细胞”,几天不喝,就像少了点什么。
清朝宫廷筵席中,赐奶茶是一项隆重的礼仪制度,清乾隆帝曾在诗注中称:“国家典礼,御殿则赐茶。乳作汁,所以使人肥泽也。”据史料记载,最爱喝奶茶的乾隆帝曾多次在重要筵席中喝奶茶、赐奶茶,意在体现清王朝对少数民族的优待和礼遇。
< class="pgc-img">>清银龙柄奶茶壶,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这宫廷筵赐的皇家奶茶,一般人可喝不起。用的是庆丰司的牛奶,熬制由光禄寺承办,由蒙古煮茶高手烹制,筵席时分装在银质龙首奶壶中待用。熬煮过程的精细程度,配料的丰富程度,可以说绝不输于今日的各路网红奶茶,也难怪乾隆帝晚年“尤嗜奶茶”了。
从唐朝写到清朝,一部《奶茶的诞生》终于完成。其实,写了这么多,只是想证明一件事:
中国人对奶茶的喜爱
是“祖传”的
奶茶,这一融合了茶与奶的饮品,如今已成为世界各地许多人喜爱的选择。其起源和发展历程融合了多元文化,跨越了时间和地域的界限。下面,我们将深入探索奶茶的来源及其演变过程。
奶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多个文化和历史时期。一种观点认为,奶茶起源于我国西藏地区。在那里,人们有将奶放入茶中煮饮的习惯,这种饮茶方式后来被传入印度。当英国人在印度学到这种品饮方式后,他们将其带回了英国,并逐渐流传开来。另一种说法是,17世纪初荷兰使节造访中国广州时,曾被用加了奶的红茶招待,这种新颖的饮品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荷兰使节回到荷兰后,继续使用这种方法饮茶,随后又将其传到了英国,从而在英国形成了一种新的饮茶潮流。
< class="pgc-img">>随着荷兰殖民统治台湾,奶茶被带到了这片土地上。荷兰乳畜业较为发达,因此荷兰奶茶中奶的比例相对较高,使得奶茶更加香浓醇厚。这种风格也被台式奶茶所保留。后来,台湾人在奶茶中加入了“珍珠”——一种由地瓜粉、木薯粉等原料制成的粉团,这就是现在广为人知的珍珠奶茶的雏形。
< class="pgc-img">>在英国占领香港期间,奶茶和下午茶文化一起被带到了香港。港式奶茶逐渐演变出其独特的风格,茶味浓郁,奶味也浓郁,且口感幼滑如丝。为了满足香港人对茶味的要求,港式奶茶多选择茶味浓郁的锡兰红茶或阿萨姆红茶作为基底茶。
随着奶茶的流传和发展,不同地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奶茶文化。台式奶茶倾向于选择茶味较淡但香气显著的红茶作为基底茶,如台湾的红玉红茶或一些蜜香型的滇红茶。这样制作出来的奶茶整体风格苦涩味较淡,香气更加浓郁。
< class="pgc-img">>奶茶行业的发展也经历了多个阶段,从初步发展阶段的品牌扩张,到快速发展阶段的产品种类丰富和品牌创新,再到竞争激烈阶段的价格战和广告战,以及目前的转型升级阶段。在这个阶段,奶茶品牌开始注重品质和服务体验,加强了对产品研发和供应链管理的投入,同时注重创新和差异化发展。
如今,奶茶已经成为全球性的产业,不仅在东亚、东南亚等地区流行,还逐渐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奶茶的口味和风格也越来越多样化,有冰奶茶、热奶茶、甜奶茶、咸奶茶等各种选择。
< class="pgc-img">>总的来说,奶茶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融合了多元文化和历史的过程。从西藏的高原到印度的平原,再到英国的下午茶文化,最后传播到世界各地,奶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交流和传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奶茶行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趋势,为我们带来更多的美味和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