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社客户端上海3月27日电(记者 龚雯)他有一颗仁者之心,给素未谋面的危急患者调剂床位,只为与病魔争分夺秒,抢在患者瘫痪前精准“拆弹”。
他有一身医者之术,勇闯脊柱肿瘤手术治疗“禁区”,连续12年举办全国唯一的脊柱肿瘤全切技术学习班,只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他有一支生花妙笔,一头做科研、一头话科普,从出诊到出书,用老百姓听得懂的方式传递前沿理念与技术,只为帮助更多人防患未然。
他就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主任、脊柱外科主任董健,也是复旦大学医学科普研究所所长,2022年因突出的临床工作获得上海市杰出专科医师奖。在3月30日国际医师节来临之际,记者走进中山医院,探访董健医生的故事。
“拆弹专家”:把患者从瘫痪边缘拽回来
53岁的于女士谈起董主任忍不住竖大拇指:多亏了董主任高超的医术和精准的研判,让她免于瘫痪之苦,如今想来真是十分庆幸。“5年前我的姐夫因为肾癌转移到脊柱,当时瘫痪了,就是董主任救治的,现在恢复得很好。家人想办法找到了董主任,他看了我的病历后预估可能几日内就有瘫痪的风险,劝我赶紧来上海做手术。我当时尽管两条腿走路没力,但觉得也不至于说瘫就瘫,将信将疑跟着家人前往上海,没想到进展很快,办理住院时就不能走路了。”于女士说。
据了解,于女士被查出晚期乳腺癌,脊柱和骨盆多发骨转移病灶,胸椎管狭窄,脊髓受压严重。
“对于这类还没有完全瘫痪的患者,董主任一直希望尽早抢回来一个是一个,对患者后续的放疗与神经功能恢复都会有很好的帮助。”中山医院骨科住院医师胡安南说,当时董主任把于女士的信息发到科室团队微信群,大家利用周末抓紧商讨和制定了手术预案,并提前联系了输血科、麻醉科,等到患者周一入院后完成相关检查和术前准备后,周二一早就开展了“脊柱转移性肿瘤分离手术”。
据悉,这种分离手术是近年来针对脊柱转移瘤治疗的一种新方法,由董健率先在国内推广,2019年获得中山医院临床新技术应用推广一等奖。中山医院骨科病房里需要做脊柱肿瘤手术的床位几乎没空过,有时候还得与其他治疗组协调借床,优先安排给像于女士这样需要抢救神经功能的患者。
中山医院骨科主任董健与术后第二天就能站立行走的患者何先生沟通病情,鼓励他好好恢复。(新华社记者 龚雯摄)
记者在骨科病房看到, 61岁的何先生在术后第二天便能佩戴腰托下地站立,在走廊里慢慢溜达。据悉,何先生2年前查出肺癌,在当地医院做了手术、化疗等,1个月前出现了左腿疼痛麻木和腰痛加重的情况,后来行走越发困难,经检查发现腰3和腰4椎体及附件骨质破坏,肺癌出现了转移。
“做这么大的手术前我也纠结过,因为好多人说碰哪都不能碰脊椎,弄不好后半生就废了。”何先生说,董主任很耐心地解释病情和手术方案,也没什么拗口的词,简简单单说清了分离手术的要害:主要是为了先把长在神经和硬膜周围的肿瘤分离掉,一来不会压迫神经导致瘫痪,二来后续再做放疗有空间,也不会伤害神经。遇到这么好的医生,彻底打消了我和家人的疑虑,决定搏一把,没想到术后效果这么好,过两天就能出院。
中山医院骨科主任董健(中间)为一位患者做脊柱转移性肿瘤分离手术。(新华社记者 龚雯摄)
除了对多处转移的患者开展“脊柱肿瘤分离手术”,对于一处转移的患者,董主任还在国内率先开展“全脊椎肿瘤整体切除手术”,这是骨科里难度最高的手术:前有胸主动脉大血管,一旦碰破,病人就会大出血而死;后有脊髓神经,碰伤一点,病人就会瘫痪;可如果将肿瘤切碎摘除或刮除,又容易引起转移复发。如此高难度的手术,董健一做就是16年。
董健表示,如今恶性肿瘤患者生存率总体稳步提升,如何提高生存质量越来越受关注。屋有梁,人有脊,脊柱素有“人体第二生命线”之称,拯救脊柱不仅是为了帮助患者“站起来”,更是为了支撑其“活下去”。
“星火燎原”:从一个人冲锋到一群人战斗
1983年,以全校第二名的成绩考入上海医科大学,即现在的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在新生迎新晚会,国际断肢再植之父、中科院院士陈中伟做了精彩的演讲。听着陈中伟院士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年轻的董健热血沸腾,他觉得只要够努力,中国人不比外国人差。1989年大学毕业后,董健留在中山医院骨科工作,后来如愿师从陈中伟院士攻读了博士学位。
从医30多年,为了解除病人痛苦,董健带领团队不断突破脊柱肿瘤手术治疗的禁区,在国际上发表3个以上椎节复发性脊柱肿瘤的整块切除手术论文,最艰难的一次手术历经17小时,为一位四椎节多次复发的脊柱巨细胞瘤患者完整将肿瘤整块切除,该患者10余年肿瘤未复发。
由中山医院骨科主任董健和团队自主研发的多款医疗手术器械。(新华社记者 龚雯摄)
为了降低病人的手术风险和费用,董健和团队们研发改良医疗器械,并推进国产化生产。如今,单节段肿瘤整块切除只需4个小时,甚至不输血,大大降低手术难度系数。胡安南指着一个S型不锈钢片和一把刀刃较长且弯折的手术刀介绍道:这个钢片有两头,一头握在医生手里,另一头在术中可以抵住前方粗大的主动脉、上下腔静脉,当医生在剥离肿瘤时,这把手术刀可以切比较远的地方,而且割痕只会留在钢片上,不会碰到血管,大大提升了手术安全性。
中山医院骨科住院医师胡安南展示一款由董健主任牵头研发的医疗手术器械,上面刻有董健的名字。(新华社记者 龚雯摄)
“这把S型片上刻有董老师的名字,每当我们握在手里时,自豪之余也会提醒自己,要时刻把病人安危放在首位。”胡安南说,他第一次见到董老师时还在读研,时逢董老师在另一家医院授课,董老师演示的“全脊椎肿瘤整体切除手术”使其大受震撼,立志报考董老师的博士生。如今,他近距离跟随董老师工作,老师对疾病一丝不苟、对病人细致入微的医术和医德,已成为他医生路上的“灯塔”。
截至目前,董健已培养博士等研究生68人,多位研究生在毕业时获得上海市优秀毕业生,部分优秀毕业研究生已担任二、三级医院骨科主任。有一年招生季,董健为了精心准备讲演,推掉了很多重要的活动安排,在他看来:“这远远比不上为医学院招揽优秀生源重要,因为那关系到医学发展的未来。”
在董健牵头下,中山医院连续12年举办国内唯一的脊柱肿瘤全切技术国家级学习班,对该技术在中国的普及起了关键作用。如今,大多数中国开展这项手术的医生,都来中山医院接受过培训。为了进一步解决“卡脖子”和“临门一脚”的问题,董健还与复旦大学及各附属兄弟单位多领域、多学科力量一同积极筹建复旦大学脊柱肿瘤研究所,推动脊柱肿瘤综合诊疗水平迈向新高度。
“初心不变”:从科研到科普希望病人越来越少
“其实,不光是老百姓,一些其他科室的医生可能都不知道为什么肿瘤转移会影响到脊柱进而导致病人瘫痪,更不知道其实早期转移了还有救治的窗口期。”董健说,但凡多一份意识,早一点行动,就能避免患者遭受更多病痛。有些患者找到他的时候已经瘫痪了半年多,让人十分惋惜,这时再做手术的意义和效果就大打折扣。
中山医院骨科主任董健在病房走廊里与团队医生查看讨论患者病情。(新华社记者 龚雯摄)
对于董健而言,他是医生,不是开刀匠,找他开刀的病人越来越少才是对他的最佳赞誉。如何抵达这个终极目标?董健一边做科研一边做科普。迄今,董健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226篇,带领团队近几年发表影响因子大于10分的文章22篇。
比如,董健在临床工作中发现,肺癌、乳腺癌、肝癌等诸多肿瘤常发生骨转移,而其中绝大部分是脊柱转移,这提示脊柱转移可能存在有别于其他转移的特殊机制。为了从源头上减少脊柱转移的发生率,他和团队从基础研究做起,发现脊柱的椎体红骨髓分泌的CX3CL1容易吸引多种来源的肿瘤通过血液循环到达椎体的血管。微血管中的肿瘤,在粘附因子的辅助下可以跨过内皮细胞,在椎体中定植下来,从而形成脊柱转移。“在动物实验中,我们通过抑制CX3CL1的表达,成功地降低了脊柱的转移,期望将来可以更多地应用于临床。”董健说。
为了让肿瘤转移到脊柱的患者不丧失继续生活和治疗的信心,了解最前沿的脊柱外科手术技术和理念给疾病带来的希望,他挤出时间做科普、写文章、拍微电影,让大众了解医生如何抽丝剥茧为患者制定医疗方案。
中山医院骨科主任董健编写的部分科普书。(新华社记者 龚雯摄)
与此同时,董健率领团队在诊治了数万例腰椎疾病患者基础上,编写了腰突症的系列科普书,三本书累计印刷18次,发行10万余册。以系列书为基础,结合社区普及、基层医院示范、媒体宣教和临床科研,形成一个综合性大型科普项目,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曾经有人问过我,拿刀的科主任为什么拿笔,言下之意是劝他把有限的精力留着攻克疑难杂症。”董健说,其实科普也是“治病救人”,而且成本最小,因为门诊没有充裕的时间为每位患者解释,一个小册子、一个小视频可以更高效地答疑解惑。为了进一步促进科普创作和传播研究,他在中山医院院长樊嘉的倡导和支持下,领衔成立了国内首个医学科普研究所——复旦大学医学科普研究所,改变网络科普良莠不齐、百姓无所适从的状况。
2016年荣获“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2018年作为唯一获奖人获得第十二届上海市大众科学奖,2019年获上海市科普教育创新奖科普贡献一等奖、2022年获得爱国卫生运动开展70周年纪念证书……董健在科普路上笔耕不辍的动力来自中山医院的氛围和传承,无论是现任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樊嘉,还是以前的老院长杨秉辉,他们在百忙之中都热衷于健康教育,编写的绘本、回答的问题都十分接地气,深受百姓喜爱。
董健说,“以病人为中心”不是一句空喊的口号,他和团队将秉承这种精神,救治更多人、帮助更多人。
来源: 新华社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新华社北京10月14日电 题:一支笔书写的“中国制造”大文章——小故事里的大情怀之一
新华社记者赵东辉、魏飚
小小一支笔,内藏大乾坤。从笔尖用钢的攻坚研发、制笔企业的迭代,到修笔师淡出历史舞台、私人订制笔方兴未艾,这恰是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注脚。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制造业的重要作用、重要地位,明确指出发展实体经济,就一定要把制造业搞好。
新华社记者近日在山西、上海、甘肃等地围绕“一支笔”采访发现,小小一支笔的发展沿革书写着中国制造的“大文章”。
小小笔尖之问
如何生产出一只小小笔尖?有人会对这个问题不以为然,而从事了30年研发工作的太钢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王辉绵却曾经日夜难眠。小小笔尖“攻坚”太难。
使用圆珠笔的时候,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笔尖球珠脱落、漏墨;书写字迹断断续续……这些状况与笔尖上卡住球珠的球座体有很大的关系。因为,球珠座的开口厚度不到0.1毫米,既要和球珠恰到好处地贴合,又要保证书写流畅,还不能漏墨。笔尖内部就更复杂了,里面还有五条引导墨水的沟槽,加工精度都要达到千分之一毫米的数量级,比一根头发丝还要细。
犯难的不仅仅是王辉绵,在2016年以前,中国有约3000家制笔企业、20多万从业人员,生产的三四百亿支圆珠笔笔尖上的球座体却全部依赖进口。“制笔大国为什么产不出属于自己的小小笔尖?”——“笔尖之问”曾一度拷问着中国制造的水平。
为了给圆珠笔安上“中国笔尖”,我国在2011年开启了重点技术攻关。王辉绵所在的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与国内相关科研院所和制笔企业一起承担了国家级科研项目——“制笔行业关键材料及制备技术研发与产业化”。
对研发人员来说,找到特殊微量元素的最佳配比和精准添加是打开笔尖钢研发成功之门的“钥匙”。在没有任何可借鉴资料的条件下,找到最完美的配方堪比“大海捞针”。
为了找到国外守口如瓶的保密配方,王辉绵和他的同事们做了上百次实验,不断积累数据,调整参数和设计工艺。为了小小笔尖能写上“中国制造”,研发人员在一轮又一轮的攻坚中啃下一个又一个“硬骨头”:笔尖用不锈钢材料的易切削性、耐锈蚀性、性能稳定性等工艺难题被一一破解。
历经五年的实验和积累,2016年9月,太钢宣布成功研发出可供市场的笔尖钢材料。太钢的笔尖钢投入市场后,国外笔尖钢价格应声下降了近三分之一。太钢生产的笔尖钢市场需求和市场占有率均直线上升。
创新还未结束。眼下,太钢研发的新一代环保型笔尖用不锈钢已经批量生产。王辉绵说:“这次我们与国外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了。”
勾勒出崭新市场
要靠“专精尖”打开天地,更要灵活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电子化已成为办公生活常态,传统文具正在远去。但上海晨光文具股份有限公司靠着一支笔却做成了80多亿元的大生意。
太原市晋源区吴家堡小区附近的一所小学,每天上学前、放学后,学校门口的晨光文具专卖店是最热闹的地方之一。一间10平方米的小屋内,挤满了选购文具的家长和学生。像这样的晨光文具专卖店遍布全国,有7万多家,几乎每个学校周边都能看到它的身影。10多年来,晨光文具营收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速,2018年总营收更是超过85亿元,同比增长34%。
“文具行业未来的增长更多源于产品和消费升级,未来仍然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可以挖掘。”晨光文具总裁陈湖雄说。
今年夏天,晨光推出一款防手部疲劳、中指磨茧、手心出汗的“小毛刷”中性笔。上线6周,电商销售量就超过100万支,成了一款“网红”产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破除无效供给,培育创新动能,降低运营成本,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
小小一支笔,创意万万千。“悦写缓冲”中性笔,在笔中加入前置缓冲弹簧结构,有效减轻书写疲劳;“速干”系列笔,让学生做作业时告别“小黑手”、纸面更干净;针对年轻人喜爱的动漫潮流元素,让文具集文化、趣味、实用于一身……笔已不再是一件冷冰冰的产品。
如今,晨光文具的产品覆盖50多个国家和地区,营销团队和合作伙伴遍布全球。陈湖雄说,未来五年的发展战略中,晨光文具正在考虑加速国际化布局。
春江水暖鸭先知。新生代的设计员们已经有了共识:新的消费场景不断涌现,传统文具企业必须开动脑筋,积极挖掘新的消费需求,才能适应消费升级的趋势。
“一支笔”能写下的故事将更加精彩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不变的是蒸蒸日上的创新气质。
旧的退场,新的登台,小小一支笔也能上演更迭大戏。谈到钢笔修理师,或许一些人都不知道这个行当。
过去,在甘肃省兰州市街头,不费周折就能找到一位修笔师。如今,找一位能修理钢笔的师傅,堪比“大海捞针”。连日来,记者走遍了兰州市学校周边、文具商店,只找到了一位改行的修笔匠人。
50岁的蒋三在兰州市永昌路夜市有个摊位。三十年前,他曾与远房舅舅、钢笔修理师王有福一起修钢笔。如今,他改行做配钥匙营生。
2000年以后,修笔匠行业曾门庭若市的盛况不复存在。圆珠笔、中性笔等书写工具越来越方便,计算机办公、网络聊天软件逐步普及,钢笔写字从一种“刚需”变成一种兴趣爱好。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现在,我国经济结构出现重大变化,居民消费加快升级,创新进入活跃期,如果思维方式还停留在过去的老套路上,不仅难有出路,还会坐失良机。
修笔师淡出的同时,私人订制、个性化笔产品却正在兴起。
现在,网购平台有很多私人订制笔产品,商家可以根据购买者需求,在笔上刻上成语、姓名。一位专营订制笔的淘宝卖家,一个月的销量就有1480单。仅一款售价198元的订制钢笔月销售量就过百份。每到毕业季,一些大学毕业生收到的颇有情怀的毕业礼就是一支印有学号的订制钢笔。
这些订制品的背后,是一条条由电脑精准控制,能满足个性化生产需求的智能的生产线。而随着技术融合不断发展,感温、识字、拍照等越来越多的新功能也开始向小小一支笔上聚集。
业内普遍认为,随着技术进步和消费者要求或品味的不断提高,一个能满足大规模个性化订制需求的时代并不遥远。
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一支笔”能写下的故事将更加精彩。(参与记者:何欣荣、王朋、龚雯、王君璐)
中考失利,四处打工
到打败欧日韩强劲选手
实现中国在世界技能大赛
电子技术项目上奖牌零的突破和成绩的三级跳
25岁的梁攀用了6年时间
cript src="https://lf3-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cript>
世界技能大赛电子技术项目中国首次摘金
世界技能大赛每两年举办一届,是当今世界地位最高、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大的职业技能赛事,被誉为“世界技能奥林匹克”。世界技能大赛中的电子技术项目,是欧日韩的传统优势项目,三星电子、丰田汽车等企业中的佼佼者都是参赛的强劲选手。在以往世赛的电子技术项目中,中国队最好的成绩是第10名,而在2019年举行的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中,梁攀为中国首次夺得了这个项目的金牌。
< class="pgc-img">>电子技术项目复杂“难啃” 选择是因为热爱
梁攀介绍,电子技术项目主要是按照目标任务,将电子元器件按一定方式连接起来,制作成一块具备要求功能的电路板。大家常用的智能手表、电视、洗衣机、冰箱这些设备里面都会用到电路板。
电路设计专业需要学习非常多的数学、物理、逻辑、焊接等相关知识。另外,在进行电路板焊接的时候,最小的元件只有0.5毫米左右,还需要专业人员有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之所以选择这个项目,梁攀说是因为热爱,他表示自己从小就喜欢动手制作并着迷于各种各样的电子产品。
< class="pgc-img">>从中考失利到成立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十年前,梁攀中考失利,在跟着亲戚四处打工后,他深刻领悟到技能的重要性,选择重回学校“充电”。6年时间,他从电子技术门外汉,到全国选拔赛、国家集训第一名,并最终成为国家队正式选手,在这期间,他没有休息日,几乎每天都是寝室、基地、食堂三点一线地进行着大量高难度训练,但梁攀都坚持了下来,当他身披五星红旗站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冠军领奖台上时,他知道自己没有辜负众望,终于为国争光。
夺冠后,梁攀获得了“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的荣誉,成为了重庆市沙坪坝区人大代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同时担任重庆铁路运输技师学院的老师。2020年,为了培养更多的优秀技能人才,梁攀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梁攀说,他要珍惜荣誉,努力奋进,培养更多的技术技能人才,青年人就是要努力绽放人生的绚丽光彩。
监制丨李大勇 闫博
制片人丨王宇 申珅
主编丨李雯婷
记者丨梁佳惠
剪辑丨刘娇娇
视觉丨汪泽源
合作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宣传中心
扫描下图二维码下载央视新闻客户端看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