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人民日报
7月初,一场夜雨过后,天微微亮,广西桂林市灌阳县新街镇永富村村民周景杰就起床了,他要去自家的红薯种植基地看看,“红薯苗刚种下去,这么大的雨,可别出什么岔子。”
站在地头,看着茁壮成长的红薯苗,周景杰眉飞色舞,“多亏苑书记,给我们找出了这条致富的好路子。”
周景杰所说的苑书记,是村里的党支部第一书记苑守瑞。苑守瑞是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学工组组长,2015年10月起担任新街镇扶贫工作队队长、永富村驻村第一书记。
先干了件“得罪人的事儿”
灌阳县位于广西东北部,属山地丘陵地区,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素有“八山一耕地,半水半村庄”之说,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县,也是广西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
永富村地理位置偏僻,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从桂林市区出发,要2个多小时的车程才能来到村里。第一次进村时,苑守瑞有点蒙:住的地方就是村委的一间小办公室,里面除了一张床、一张小桌,别无他物。吃也是大问题,按照要求,第一书记每月驻村时间不少于20天,但村委会没有食堂,苑守瑞便开始了长期吃方便面的生活。
生活还没理清,工作的重担就已经落到肩上:2015年,广西在全区范围内开展贫困户精准识别行动,苑守瑞正好赶上。
“这是个得罪人的事儿,精准识别有进有出,有的人不符合条件就得清理出去,取消贫困户待遇,就有人不愿意了。”苑守瑞说,那时自己刚来,村民跟自己不熟悉,他们既怕被取消待遇,也烦被问那么多问题。村支书王熙槐打趣说:“小苑书记当时在部分村民心里,可以算是最不受欢迎的人了!”
“有一段时间自己也挺迷茫,放下原本舒适的工作环境来到这里,想为大家提供一些帮助,谁知却成了‘不受欢迎的人’,有点难受,心里也打过退堂鼓。”苑守瑞坦言。
但是,想着自己作为第一书记的任务和使命,想着家人、学校领导对自己的期望和殷殷嘱托,苑守瑞咬咬牙坚持了下来,他坚持公平公正,挨家挨户走访核查。最终,按照上级的要求与部署,和工作队员成功完成了贫困户精准识别工作,对全村400余户、近1500人进行了逐一入户调查评估打分,完成了统分、核查、评议、公示、系统录入等工作。
一张响当当的致富新名片
苑守瑞刚担任第一书记时,永富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是黑李种植,村里每家每户基本都种黑李。“有的年头收入还可以,但也是‘靠天吃饭’,售价方面也存在‘大小年’,比如2017年,由于第一季度天气偏冷且降雨频繁,每户黑李的产量减产了90%左右。”王熙槐说。
既然种植养殖项目存在一定的风险,那么发展什么产业才能降低风险又能可持续地增加农民收入?边干边想,苑守瑞想到一条“以专业合作社为切入点,打造特色产业新名片”的路子。
在灌阳,村民一直有种红薯、加工红薯粉的传统,灌阳红薯粉也有一定名气,但是分散种植、家庭手工作坊式加工、零散销售的生产经营模式却没有给村民带来多少实质性的收益。
“我的想法就是让传统农产品焕发新生命,变成村民脱贫的致富产业。”苑守瑞说。2017年,在学校提供的12万元启动资金支持下,苑守瑞带领永富村村民成立了永盈红薯粉产销专业合作社,这样既可以将红薯粉生产产业化,也能为村民自己加工的红薯粉集中找销路。
想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刚开始很多村民都不看好合作社的前景,更别说拿出真金白银入股了,本来家里底子就薄,再亏本可怎么办?”苑守瑞说,为了发动村民,他和村里的干部开始一户户走访,讲解合作社的运营模式和规划前景,同时,对贫困户实行“入一分股,收两分红”的政策,只要入股就赠送一股红利钱。就这样,加入的人越来越多,全村近60%的贫困户入股合作社。
新建厂房,添置机器设备,完善管理制度,与桂林市知名餐饮企业签订销售合同……合作社在大家的期盼中一步步发展壮大。如今,永盈牌红薯粉已经成了永富村一张响当当的致富新名片。2017年,通过加入合作社发展红薯粉的相关产业,入股贫困户户均增收3000余元。“最开始加入还有点迟疑,但现在觉得当时的决定太正确了。”合作社成员周景杰说。正是靠着合作社,周景杰去年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销路有了,为了确保红薯粉加工厂能有优质的红薯供应,苑守瑞又提议在永富村建成近200亩的优质红薯种植基地,并争取到了后盾单位7万元扶贫资金支持,不少贫困户都种了红薯,周景杰就是其中之一。
“小苑书记是个能干事的人”
除了发展红薯粉产业,苑守瑞还帮助农户通过土地流转的形式聚集了1000亩土地,成立了家庭农场,实现了规模化机械化种植,让农户的土地最大化利用起来。同时,他与村两委共同争取资金500多万元,完善村基础设施建设。看着苑守瑞将这些事一点点地推动起来,村民们纷纷点赞,“小苑书记是个能干事的!”
“这些第一书记都是好样的!从2015年10月派出6位驻村第一书记到现在,桂林理工大学对口联系帮扶灌阳县6个贫困村已经两年有余。两年多来,这些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集体经济从无到有,特色产业发展壮大。”灌阳县县委书记陆桂弟说。
根据统计,两年多的时间里,桂林理工大学先后筹措600余万元资金用于灌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截至2017年底,包括永富村在内,桂林理工大学联系的6个贫困村中的5个村顺利实现整村脱贫,670余个家庭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家庭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2000余元增加到2017年的4200余元。
“在帮助贫困村脱贫的同时,我们还锻炼了自己的青年干部。”桂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李国忠说,现在学校里很多老师都是毕业就留校,一直在象牙塔中生活,到基层磨练一番,到复杂环境中锻炼一下,对于青年干部的成长非常有意义。
“我就是个很典型的例子,2010年从桂林理工大学毕业后就留校工作,去基层之前都是在学校里面生活,人生经历相对单薄。这两年多的基层工作经验让我收获很多,对我来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让我的人生更精彩。”苑守瑞说。
2018年4月,苑守瑞的第一书记任期结束,被授予全区“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扶贫)优秀个人,载誉而归。前来接替他的李少华也是桂林理工大学的老师,比他更年轻。“看着不断有新鲜血液补充,我不仅为村民们高兴,也为年轻干部能得到这样的锻炼机会高兴,一切都充满希望。”苑守瑞说。
年20岁的崔译文是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大一的学生,两个多月前的一个晚上,她为了保护同学,身中8刀。其中,肝被刀捅穿,胆囊被刺伤,胸腔、腰腹、手臂各有道深深的口子,胸口到腹部还有一排破碎的伤痕,其中3刀贯穿。因为这次见义勇为,这个原本“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女孩,成了同学眼中的“最牛女生”、“挡刀女孩”。
现在,崔译文已经回到学校。几天前,记者在学校见到了崔译文和她的妈妈,揭秘“挡刀”背后的故事。
如果我不帮她挡了几刀,她可能当场就死了
2019年3月10日,晚上九点,上完晚自习,崔译文和一名女同学一起,结伴回寝室。九点零五分左右,两人走到了学校的轻工楼附近。同学突然跟崔译文说后面有人,崔译文转过头去,看到了一个男子,离他们只有两三米远,拿着刀已经准备往上冲了。来不及反应,崔译文把同学推开,男子手里的刀捅在了崔译文的身上。仅仅几秒钟,崔译文已经身中两刀。
记者:“你当时本能的反应是什么?”
崔译文:“站在原地,捂了一下,后来头抬起来看了前面,看见那个男的疯狂地捅她。我们离四五米远,那个女生就一直尖叫,各种叫。后面的同学听到了就跑了,这时候我的反应就是得往上冲了。我把那个女生拉到我后面护着她,我去跟那个男的对峙。”
其实,崔译文被扎的第一刀是最重的,这一刀直接刺穿了她的肝脏,并伤到了胆囊。但即便这样,崔译文仍然冲了上去。凶手继续行刺的动作,在刺了崔译文八刀之后,凶手扔下刀具,向外逃去。
记者:“你觉得你自己冒失不冒失,如果从保护自己的这个角度来说?”
崔译文:“是冒失的,因为安全第一吧,每个小孩都是爸妈的心头肉,哪个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去这样挨刀子,谁都不希望。但是,时间太紧,我来不及叫周围的人或者报警。如果后面我不帮她扛了那几刀,她可能当场就死了。”
第一时间帮同学止血,到医院让医生先救同学
事后经医生检查,崔译文身中八刀,但内伤严重,尤其是肝部被刺穿;被崔译文保护的那位女同学身中16刀,一处动脉被刺破,肺部被刺伤。凶手逃走后,崔译文一边用手压着同学的动脉,帮她止血,一边给辅导员打电话报告情况。
记者:“你帮人止血的过程中,感觉到自己在流血吗?”
崔译文:感觉身上热热的,可能在流,因为她血流得比较多,动脉受伤血就可能流得比较快,像是喷出来,就会溅到衣服上。我那个裙子是羊绒的,它不吸水,那个血珠从上面滚下那种,我以为是她的血,就帮她。我的衣服又是黑的,一时间不知道是血。”
记者:“你慌张没有,当时?”
崔译文:“没有。”
记者:“你事后怎么看待自己的这种平静?”
崔译文:“就觉得自己特别特别厉害,自己都很佩服自己那种。”
两人被送往当地医院急救。在医院,崔译文告诉医生,她的那位女同学情况更紧急,请医生先救那位女同学。在医生给同学治疗的时候,崔译文又流了半个多小时的血。事后她才知道,自己的情况比同学还危险。
术后全身插着管子,怕母亲担心,反过来哄母亲
崔译文的父母远在浙江奉化,3月10日当晚,他们接到了学校的电话。第一反应,两个人以为是碰到了诈骗电话。经过确认后,第二天一早,夫妻二人迅速赶往桂林。
记者:“见到孩子什么样?”
妈妈:“一张白纸。人没有任何血色,就是雪白雪白的,身上插满了管子,没有任何生气,因为她皮肤白,嘴唇一直是红红的,那天在医院全身都是白的,没有一点血色。”
记者:“当妈的看见女儿是这样,本能的反应是什么?”
妈妈:“心疼,我的眼泪就下来。”
在医院的重症监护室,身上插满管子的崔译文与父母见了两次面。崔译文说,她不仅没有在父母面前哭,还哄着母亲。但她知道,背地里母亲肯定哭了很多次。从父母的角度出发,自己没有保护好自己,是对不住他们。
我笑点低,但一笑伤口就疼,哭过一次流了两三滴泪
据警方透露,凶手与那位女同学因存在情感纠纷,进而怀恨在心,当天晚上拿着刀候在女方回宿舍的路上,伺机报复,目前凶手已经被司法机关抓获归案。
经过抢救,崔译文和那位女同学都已经脱离生命危险;女同学的妈妈给崔译文写了一封感谢信,送了一面锦旗,说了无数感激的话,感谢崔译文在非常时刻保护了她的女儿。
崔译文:“从ICU出来麻药过了以后,稍微动一下就会疼。手术留下来的那个疤最疼,这个伤口有快二十厘米,因为要把我胸腔里的积液弄出来。那个时候就是轻轻地笑一下这边都会扯到,除非像木头人那样绷着,如果笑出声它就会疼。”
记者:“你都伤成这样了,还有让你笑出声的事?”
崔译文:“可能我的笑点比较低吧,有一点点小事或者有时候说错话了说错字什么的,我也会笑。”
出院前一天,崔译文身上的纱布被一一拆下,崔译文打量着自己,流下了眼泪。这是整个事件中,她唯一哭过的一次。
崔译文:“比较吓人吧,可能颠覆了自己对自己的状态和看法吧。自己以为就是以前这个样子,等看到了以后发现不是这样子了,感觉身上爬了很多蜈蚣一样。”
记者:“用了多长时间,把心里这道关过了?”
崔译文:“眼泪不流了就没事了,流了两三滴,很快。”
母亲:不惊讶,但心疼,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英雄
崔译文家在浙江奉化,父亲崔宏伟是一名海军。崔译文救人的消息被披露后,人们很自然地关注起了这个家庭。崔译文的母亲说,丈夫的单位是英雄单位,女儿小的时候,丈夫就会给她讲一些单位同事不计个人得失的故事,所以这次女儿见义勇为,夫妻俩并不觉得惊讶,但是作为母亲,她很心疼。
妈妈:“我不希望我的孩子这样去做,这是我做妈妈的私心。我希望别人的孩子当英雄,不希望我的孩子受伤害。但是如果她不去救,就像我女儿说的一样,妈妈那太冷血了,眼睁睁看着她在我面前死掉,是不是很冷血?”
记者:“假如您的闺女救别人,自己出个三长两短,您怎么面对?”
妈妈:“这个是很难回答的一个问题。我可能跟她爸爸两个人都无法面对这个事情,但是你还得坚强去面对。我们从小就希望小孩有责任心,不要说谎,诚实做人,长大以后对家庭对社会有责任有担当,这是我跟她爸爸最大的希望。
出院后,崔译文第一时间返回校园,和母亲一起住进了学校安排的新宿舍。目前,她已经可以正常走路,还可以跟着班级同学一起上体育课,做一些不太剧烈的运动。
崔译文:“医生说我现在恢复得特别好,超乎了他们的想象。”
记者:“女孩子都爱美,不愿意在身上留疤,想没想过这些疤影响你的以后?”
崔译文:“没有想过这么多,后来想了一下,疤都在身上又不在腿上不在胳膊上。我以后还可以穿短袖短裤,而且穿着衣服谁会把你衣服撩起来看你的疤?这样一想其实还是蛮幸运的。”
△《面对面》视频:“挡刀女孩”崔译文
来源:央视新闻(ID:cctvnewscenter)、《面对面》
本期编辑:胡洪江、李娜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华社南宁3月17日电 题:信仰的丰碑——追寻湘江战役红军烈士穿越时空的理想信念
新华社记者王军伟、何伟、王悦阳
李法军(中)与团队成员在整理红军烈士遗骸(2017年9月22日摄)。新华社发
在广西灌阳县革命烈士陵园,灌阳县党史专家文东柏瞻仰无名烈士纪念碑(2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小朋友在广西兴安县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观看英烈名录(2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越城岭和都庞岭之间的峡谷中,湘江北去,波涛汹涌。
1934年底,为确保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渡江,粉碎敌人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数万名红军将士血染湘江两岸。
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长征以来最壮烈的一战,是红军将士用生命向初心和使命交出的一份答卷。
86年过去了,记者走访昔日的战场,仰望高耸的纪念碑,抚摸着英烈墙,追寻革命先辈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心潮澎湃。
他们的姓名无人知晓 他们的信仰穿越时空
这是2月2日拍摄的广西兴安县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这是2月2日拍摄的广西兴安县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酒海井、甑子岩、耳目洞、水流坪……
青山处处埋忠骨。一个个曾经不知名的地方,随着红军烈士遗骸被挖掘打捞,魂牵世人。
酒海井,因口小肚大形似当地盛酒的容器而得名,实则是一个地下暗河。
根据史料记载和当地群众口述,在一个寒冷的日子里,100多名红军重伤员因来不及转移,被敌人投入酒海井,全部壮烈牺牲。
2017年8月,广西桂林市灌阳县启动酒海井红军烈士遗骸打捞工作,邀请当时为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教授的李法军负责遗骸鉴定研究。
井下地质复杂,布满淤泥和石块,工作人员经过抽水、阻水、分流、清淤等一系列努力,陆续发现20余具遗骸。
李法军用颤抖的手在电脑键盘上敲出了酒海井红军烈士遗骸鉴定报告:
——颅骨上有明显的外力创伤痕迹,是致命伤;
——年龄15岁至25岁,身高1.37米至1.63米,体重53公斤至55公斤;
——股骨整体发育较弱,长度短小,这些烈士生前身体并不强壮……
长征途中,许多红军士兵年龄不到20岁,指挥员的平均年龄也只有25岁左右。是什么样的信念,让他们面对严酷的斗争形势,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做了近20年遗骸研究的李法军和他带领的团队被深深震撼。
“他们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奉献了生命,值得我们永远铭记!”李法军说。
甑子岩,灌阳县的深山溶洞,洞口直径约5米,深不见底。
2018年底,重庆洞穴探险队现场打捞红军烈士遗骸。虽然已经过去2年多时间,回忆起当时的情况,打捞队员肖洪内心仍久久难以平静。用铲子一点点刨开黑黝黝的泥土,一块块骸骨露出来,肖洪感慨万千:“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信念让他们不惧生死?”
此后,2300多块骸骨被陆续打捞出来。
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红军遗骸收殓保护,但因年代久远,还有不少红军烈士散葬在湘江两岸的群山之中。
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近年来,广西对湘江战役纪念设施、遗址遗存进行抢救性保护,对发掘收殓的82具相对完整的遗骸、7465块零散骸骨进行集中安放,以此告慰先烈。
灌阳县烈士陵园里有一块没有名字的墓碑。立碑者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第34师第100团团长韩伟的儿子韩京京。他遵照父亲的遗愿,为红34师牺牲的将士立了这块碑。
松柏挺拔,石碑静静矗立。韩京京在墓碑的基座上刻下一句话:“你们的姓名无人知晓,你们的功勋永世长存。”
他们告别亲人踏上征程 他们的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这是2月2日拍摄的广西兴安县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纪念馆(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这是2月2日拍摄的广西灌阳县湘江战役新圩阻击战酒海井红军纪念园(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在兴安县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万余个英烈的名字镌刻在一块块黑色花岗岩石碑上。
驻足、抚摸……《映山红》的旋律在馆长尹汤怀的脑海中久久回荡,他听过福建长汀籍红军后人任汉斌在石碑前唱这支歌。“没有人能唱得比红军后人更动听,他们是用心、用情在唱,歌词里的每个字都是对亲人的思念。”尹汤怀说。
“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
“奶奶第一次听我唱这首歌的时候,一直在流泪。”在任汉斌的歌声中,奶奶“老黄头”想起了她的“红军阿哥”任文明。
1934年,28岁的任文明参加红军。“老黄头”拉扯着2个孩子相依为命,等她的“红军阿哥”回家。等啊等啊,等到新中国成立,等到双鬓斑白,等来了一纸革命烈士证明书。
“老黄头”老了,一曲《映山红》成为她生命中的慰藉。
任汉斌告诉记者,奶奶经常梦到朝思暮想的任文明。“奶奶梦见他从村里的小路上回来,穿着红军的衣服;等醒来的时候,奶奶的枕巾早已被泪水浸湿。”任汉斌说。
1983年,83岁的“老黄头”离世。2019年,任汉斌在兴安县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的石碑上找到了爷爷的名字。“任文明”这3个烫金的字,是奶奶念叨了一生的牵挂。
在爷爷的名字前,任汉斌唱起了《映山红》,刚唱几句就失声痛哭。
江西于都是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红军后人钟建平、余玉兰夫妇遍寻多年,仍未找到亲人的牺牲地。他们来到兴安县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面对花岗岩石碑上仅有的十几个钟姓烈士名字,用手指摩挲着看了一遍又一遍,没有找到亲人的名字。“找了这么多年,我们只想知道他牺牲在哪里了。”余玉兰有些哽咽。
在灌阳县湘江战役新圩阻击战酒海井红军纪念园,红军烈士墓冢形如一顶绣着五角星的军帽,英名墙上刻有3000多位烈士的名字。
曾任灌阳县民政局局长的俸顺喜是红军后代,父亲在湘江战役中负伤,被群众收留而幸存,和父亲一起参加长征的20多位同乡却永远失去了音讯。
“这些烈士都是我的伯伯叔叔啊。”俸顺喜说,多年来,他接待了一批又一批的红军后人。
兴安县界首渡口是当年红军强渡湘江的重要渡口,中央纵队从这里渡江进入老山界。每年清明前后,不少红军后人来到这里,面向湘江撒花祭酒,然后捧一抔红土,掬一瓶江水,作为永远的怀念。
一位红军后人感慨:“大江北去,硝烟散尽,我只有面对湘江叩首。”
他们的初心写在大地上 他们在人民心中永生
这是2月2日拍摄的广西灌阳县湘江战役新圩阻击战酒海井红军纪念园。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这是位于广西兴安县界首渡口附近的“三官堂”和湘江河段(2019年6月2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湘江战役中,红34师“李连长”在新圩一带身负重伤,被敌人吊在油桐树上活活烧死。村民们偷偷收殓了他的遗骸,藏在石缝间。
20世纪70年代,村民们组织迁葬仪式,将“李连长”安葬在解放小学对面的山岗上。“那一天,村民们在墓碑前摆满了酒和水果,祭奠英烈。”灌阳县新圩镇解放村村民陆先友说,以后每年的清明节,解放小学师生都会到“李连长”墓前祭扫。
2019年,“李连长”墓迁移重修。当地“八山一水一分田”,尽管土地珍贵,但不少村民主动提出将烈士墓建在自家地里。
在兴安县华江瑶族乡水埠村一片翠绿的竹林旁,有一个埋葬着12位红军烈士的墓冢,98岁的村民赵良英一家几代人数十年守护烈士英灵。赵良英的父亲赵金床曾给红军当过向导,红军坚定的理想信念、严明的军纪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当年,赵金床等瑶族群众趁着夜色将红军烈士的遗体就地安葬,并在坟前立石标记。他经常告诉子孙:“红军是好人,要给红军守好墓。”这一守就是5代人。
赵良英的女儿李贵连说:“我们会一代代守下去。”
老山界主峰猫儿山山脚下有一座小红军墓,墓中是一位牺牲时还保持着站姿的红军烈士。华江乡同仁村村民李大平的父亲李明昇等群众冒着危险掩埋了小红军的遗体,后来又将墓迁到村中央地带。几十年来,村民们坚持修缮、祭扫,李明昇告诉后代:“要把红军墓当亲人的墓。”
今天,红军先辈们的梦想,正一步步变成现实。先烈热血浸染的桂北山区如今已摆脱贫困,群众迎来了崭新的生活。
——解放村大力发展杉木种植、肉牛养殖和红色旅游,全村62户贫困户全部脱贫;
——水埠村瑶族群众发展猕猴桃、冷水鱼等特色产业,摆脱了世代贫困,日子越来越红火;
——同仁村毛竹深加工和民宿等产业日益兴旺,2020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
苍山如海,江河奔腾。在当年红军浴血奋战的湘江两岸,相对于有形的墓碑,群众心中还有一座无形的丰碑,更加高大,更加巍峨。
在广西兴安县华江瑶族乡水埠村,赵良英的儿子李贵达(中)、孙子李毅和曾孙李铭哲(左)在祭扫红军烈士墓(2020年12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游人在广西兴安县境内的老山界参观(2019年6月3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这是广西兴安县华江瑶族乡水埠村(2020年12月3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雷嘉兴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