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错刀频道
< class="pgc-img">>疫情影响下,谁是最赚钱的人?
是动千万粉丝的网红主播?不,是他们背后的MCN机构。
其实,MCN机构不仅存在于网红圈,在餐饮圈也存在。
很多你常见的网红餐厅,明星餐厅,背后其实都藏着共同的大佬。
< class="pgc-img">>前几天,贤合庄加盟商喊着“陈赫还我血汗钱”维权,却不知道在陈赫背后,还有一个重量级大佬。
< class="pgc-img">>根据天眼查显示,如今的贤合庄,陈赫只持股49%,而另外的51%属于四川至膳有限公司。
< class="pgc-img">>四川至膳不仅是贤合庄背后的boss,更是堪称小半个娱乐圈背后的大佬。
关晓彤的天然呆茶饮店、孙艺洲的灶门坎卤味烧烤、黄晓明的烧江南烤肉,都是至膳在背后操盘。
< class="pgc-img">>搞定众多一线明星,并横行餐饮界,四川至膳到底是何方神圣?
< class="pgc-img">>亏损5年后,贤合庄被大佬救活了
和很多人想象的不同,贤合庄并非一开业就爆火全网。
2015年,陈赫第一家贤和庄初出茅庐同样陷入困境,连续4年亏损。
但到了2020年,贤合庄一夜爆火,不仅扭亏为盈,还在全国开了500多家门店,引来半个娱乐圈撑腰。
< class="pgc-img">>连续1年,贤合庄都被当成网红打卡地,至今全网贤合庄的关键词和视频播放量,加在一起有23.5亿。
最辉煌时,贤合庄在全国拥有800家门店,要知道海底捞和呷哺呷哺门店破千,而前者用了26年,后者用了12年。
< class="pgc-img">>贤合庄得以摆脱亏损,并且飞速扩张,背后的“财富密码”是什么?
答案就是四川至膳。
四川至膳品牌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老板名叫周扬,虽然在江湖上不闻其名,但他还有个名号,就是“谭鸭血”的创始人。
< class="pgc-img">>无论是四川至膳还是谭鸭血,骨子里都带着明星基因。
2018年,谭鸭血老火锅面世,靠着鸭血火锅打出名号后,就开始和明星捆绑之路。
从邀请“巴蜀笑星”廖健加入,之后更是引来了“半个娱乐圈”都来打卡,有关谭鸭血的宣传稿中,总少不了“明星”这个关键词。
< class="pgc-img">>之后,谭鸭血老火锅还在热门综艺《天天向上》《峰味》中露脸,更是加深了明星火锅的印象。
2019年,周扬和陈赫一拍即合,陈赫持股贤合庄33.25%,而至膳持有并控股了贤合庄。
在这之后一年的时间里,贤合庄便迎来了大爆发。
在跑通了贤合庄的模式后,四川至膳便开始了复制粘贴模式。
关晓彤的天然呆在20年12月,在成都开了第一家茶饮店,同月就已迅速在全国布局5家店,彼时待营业的都还有7家。
< class="pgc-img">>黄晓明的烧江南烤肉,在20年11月在成都开的第一家店,到年底开业两家店。
< class="pgc-img">>孙艺洲的灶门坎于20年6月在成都开设第一家门店,到年底已有20多家店遍布全国。
< class="pgc-img">>这些品牌,都出自至膳之手,占了同年明星开店数量的一半。
< class="pgc-img">>火锅店、烤肉店、奶茶店,很多人都忍不住好奇,四川至膳到底是个什么公司呢?
最开始的四川至膳是一家多元化餐饮集团,但随着明星代运营的甜头越来越大,这家公司也逐渐和初心相去甚远。
有报道显示,至膳在2016年,高薪聘请了一位在地产行业从业多年的营销专家,工资开到了2万6一个月,品牌部的工资成了最大的支出。
就连自己的员工都开始抱怨:老板走偏了,不是在做餐饮,是在开广告公司。
所以,与其说至膳是一家餐饮企业,不如说是一家网经纪公司。
< class="pgc-img">>复制明星店,他们成了加盟商收割机
靠着流水线上生产明星品牌店,四川至膳迅速实现了商业价值。
要想复制一家明星店,总共分三步:
第一步:捆绑明星,加速出圈
明星想开店,首先要选择一个品类,主要集中在三大类:火锅、烤肉和奶茶。
< class="pgc-img">>这几个品类,标准化程度、工业化水平高,并且不太依赖后厨,因此比较容易复制。
之后,利用明星这个天然的流量池,加速出圈。
开业前,某明星开店、并将亲临现场的消息,会被放在网上,并引发关注酝酿热度。
开业当天,明星们亲临现场,一众网红受邀齐聚,一夜之间就能诞生一个超级网红店。
< class="pgc-img">>像在抖音上,“赫你一起吃火锅”的话题下,上传了超过2万个视频,再有跑男兄弟团,时不时加码,想不火都难。
< class="pgc-img">>在至膳旗下的品牌,加上开店、打卡、宣传过的明星,绝对包揽娱乐圈的半壁江山。
第二步:吸引加盟,飞速扩张
开家明星店,如果你以为粉丝和顾客是韭菜,那就大错特错了。
他们的目标是加盟商。
明星店的加盟,比一般店的成本要高很多。
一般奶茶店,像蜜雪冰城,单店投资加盟费最低只需7000元,最高规格的省会城市也不过1.1万/年,但天然呆最低档也不会低于10万,相差10倍。
但因为明星的天然流量,明星店加盟会比一般品牌回本更快,想蹭明星流量的加盟商,省却了许多后顾之忧,于是前仆后继地掏钱加盟。
如果要加盟贤合庄,前3年内,需要交48万元的加盟费和5万元保证金,从第4年开始,如若续签,还要每年再交2万。
< class="pgc-img">>如果按800家门店计,仅仅加盟费一项,陈赫和至膳的收入就超过3.8亿元。
除此之外,加盟商还要上缴每个月2%的营业额,四川至膳再和明星按比例分红。
即便加盟费价格不菲,明星店的加盟依然供不应求,现在,贤合庄在广州深圳市场基本都很饱和了,深圳甚至停止了加盟。
第三步:收割韭菜,集体关门
贤合庄曾声称投资回报周期是9个月,也就意味着如果在北京开一家贤合庄,净利润要达到20%才能在1年内回本。
但在疫情前,海底捞2019年净利润23.46亿元,净利率只有8.8%,可见所谓的加盟即回本就是错觉。
品牌通过加盟一年扩张几百家门店,但后续基本就是放羊式管理。
这也是为什么,近两年各种明星店不断出现在各种黑榜上。
< class="pgc-img">>被明星忽悠来,最后很多加盟商却亏损百万,不得不关门。
对于品牌方而言,如果品牌做烂了,招商招不上来,大不了就换个品牌继续做。
明星店疯狂扩张的背后,是无数加盟商以百万亏损为代价。
< class="pgc-img">>光环褪去后,四川至膳也不是赢家
明星开餐厅并不少见,但在至膳运营下的“明星开餐厅潮”却和过去不同。
至膳通过明星IP+加盟的方式,再结合自身供应链优势,几十天就可以孵化出一家店出来,复制和繁殖能力相当强。
通过与明星自身资源的强势捆绑,极大提升了明星效应直接变现的能力,加速了品牌的出圈。
像贤合庄等品牌,可以说是出道即巅峰。
那在固定的模式下,品牌能逃脱明星开店死得快的魔咒吗?
显然不能。
截至2022年4月22日,贤合庄在全国各地已经关店超270家,关店比例超过三分之一。
孙艺洲的“灶门坎卤味烧烤”也开始关店,天然呆也和加盟商开始打官司。
在2020年,至膳旗下的品牌有:烧江南、天然呆、灶门坎、贤合庄、蛙三泡椒牛蛙、祥和轩以及灶二哥。
< class="pgc-img">>但现在,“旗下品牌”页面,如今只剩下谭鸭血老火锅了。
< class="pgc-img">>像贤合庄这种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品牌,拥有强大的粉丝基础,口碑也不错,但为什么还是关店不断?
因为他们忽视餐饮运营中最重要的一点:口碑效应。
明星店的最大招牌就是明星的IP,但很多店铺开张后,早已经本末倒置了。
贤合庄自从开业后,口碑一直在走下坡路,加盟店的卫生、安全、服务等问题层出不穷。
最终,全国开店800家,却很少有复购,大多是尝鲜而言。
< class="pgc-img">>有贤合庄的加盟商透露,如果想要陈赫到店宣传,店家要给一部分出场费用跟接待费用,如果单独宴请,费用得100万元。
凤凰网娱乐旗下新媒体“8号风暴”报道,天然呆加盟商想要关晓彤到店宣传,需满足三个条件:
< class="pgc-img">>在当地投放LED大屏或者公共交通广告;
投放量需达百万级;
承担关晓彤及其团队的食宿车旅费,约20-30万。
这样看下来,很多明星开店,就是赤裸裸打着明星的幌子,收割粉丝和加盟商的摇钱树。
结语:
2020年,谭鱼头在关闭其大本营的最后一家店时,创始人谭长安曾说:“短短几年间,谭鱼头轰然崩塌,业内人士很震惊,其实我自己也很震惊”。
辉煌时创造了百亿神话的谭鱼头,最后却因为资本下的盲目扩张而惜败。
< class="pgc-img">>和很多资本一样,因为钞能力,至膳总是能在最短时间的内让品牌出圈,其变现路径想得很清楚。
我们走到商场里,看到10家店,可能有5家背后都是一家公司,即使他们争得头破血流,但背后的公司也是赚钱的。
但能赚钱能出圈,和能活下去,向来无法划等号。
加盟商和粉丝都有记忆,再好的品牌IP没有好的运营和口碑,也难得长久。
复购和口碑,依旧是至膳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篇作者 | 云摇
天一早,有这么一个话题快速窜上热搜——知名餐饮品牌被曝只剩下两家店。?????
< class="pgc-img">>话题信息显示,趁烧欢乐烧肉这一品牌推出未满两年,却已经开启了业务收缩。
据媒体报道,今年春节前,「趁烧」在广州、深圳各关掉了一家门店,而如今「趁烧」全国仅存上海两家和广州一家门店,而位于广州的最后一家也即将停业。
< class="pgc-img">>那么,「趁烧」是谁?热搜里,为何称其为知名餐饮品牌?事实上,趁烧是火锅第一股呷哺呷哺品牌旗下的烤肉品牌。
说起呷哺呷哺,大家耳熟能详,在海底捞还没那么火的时候,其吧台式火锅更是火遍全国,独特的就餐方式,也给呷哺呷哺创造了持续亮眼的成绩。
比如在2015年,呷哺呷哺凭借着24.25亿元的营收,获得了2.63亿元的归母净利润,相比同年的海底捞,营收为57.57亿元,但归母净利润仅为2.73亿元。
< class="pgc-img">>然而花无百日红,在消费升级及火锅行业多元开花的背景下,呷哺呷哺可以说在火锅界接连败退,逐渐淡出主流视野。呷哺呷哺随后祭出了主打火锅和茶憩的中高端火锅「湊湊」这一全新的品牌。
与此同时,在2022年,又推出了品牌「趁烧」,打着首创「烧肉+酒茶+欢乐」多元化全新「餐饮+」模型切入烤肉赛道。
显然,在火锅市场失意的呷哺呷哺过去几年,一直试图通过新的品牌实现逆风翻盘,比如趁烧这个品牌,呷哺呷哺就给其寄予了厚望。
< class="pgc-img">>其由呷哺呷哺创始人贺光启亲自掌舵带队,号称潜心打磨了8年,并在新品牌刚推出的时候宣称首批20余家门店将落户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未来3年门店数将突破百家。
当时,贺光启信心满满,认为我国一线和新一线城市已经向国际化消费城市转型,呈现出高端和多元化的消费趋势。且同时,200元至300元的高端烧肉赛道,是一片蓝海,而趁烧瞄准的就是这一市场。
客单价更是瞄准到了250元,成为呷哺呷哺客单价最高的品牌。
一开始,趁烧的标杆店确实表现不俗,单店一度创下了年3000万营业额的成绩,然而大环境的变化和贺光启开了个玩笑。
< class="pgc-img">>不足两年,趁烧显然让贺光启失望了,所谓首批20家店,事实上,只开出了8家,而如今只剩下两家半,而三年100家,似乎成了遥不可及的梦。
那么作为呷哺呷哺想要逆风翻盘的重要筹码,为什么要收缩呢?归根结底,不只是趁烧亏不动了,而是整个呷哺呷哺亏不动了。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目前广州仅存的一家趁烧门店,平常四分之三的餐桌都是空着的,每个月的营业额只有30多万元,但租金就达到20万元,当然,算上水电、人工、食材等成本,基本上是亏本经营。
< class="pgc-img">>再来看呷埔呷埔集团的财务表现,那真叫一个连年亏损。上周,呷哺呷哺发布最新财报数据显示,2023年,呷哺呷哺预计亏损1.8亿元-2亿元。
而在2021年-2022年,公司净利润分别为亏损2.93亿元和3.53亿元,这也意味着,呷哺呷哺已经连亏三年了,累计亏损超8亿元。
而去年的餐饮市场是什么情况呢?大多数的餐饮品牌迎来报复性回暖,纷纷取得了惊人的成绩,个个都是营收利润双增。
比如海底捞,营收提升超33.3%;净利润更是不低于44亿,同比2022年,净利润更是增加了近30个小目标,增至不低于44亿;另外九毛九营收同比增长49.4%,净利润更是相比2022年增长8倍,超过4.5亿元……
< class="pgc-img">>至于亏损的原因,呷哺呷哺总结了几个方面,一是慎复盘预计关闭及持续亏损餐厅,于2023年计提相关资产减值损失不高于人民币1.60亿元;二是截至2023年12月31日,部分附属公司递延税项资产较2022年同期减少约0.60亿元;三是中高端品牌定位的湊湊业务尚处亏损。
也就是说,除了仅剩两家半的「趁烧」,呷哺呷哺另一个中高端品牌湊湊这一筹码如今也依然在亏损当中。
事实上,凑凑火锅品牌客单价并不低,比如最近,「湊湊火锅人均比海底捞贵」「湊湊变相涨价」等多个话题还冲上热搜。
< class="pgc-img">>比如有用户表示湊湊火锅锅底双人从69涨到了100+,并表示,马上要失去我这个顾客了……
< class="pgc-img">>也有网友表示:「湊湊本来已经够贵了,还涨」「关键自助调料10元/位有些过分了,都没有牛肉粒,不如海底捞」
< class="pgc-img">>在公告中,呷哺呷哺也表示:餐饮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且消费疲软,消费降级对中高端品牌定位的凑凑带来冲击,导致其业务尚处亏损。
既然如此,湊湊不应该降价、下沉去和市场其他品牌参与竞争吗?毕竟海底捞为了下沉,都开放加盟了,而整个火锅市场都快卷成麻花了,就比如海底捞员工为了跳科目三揽客都快跳脱水了。
< class="pgc-img">>而消费者,更是捂紧了钱袋子,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开始在消费这件事上节流躺平。
而湊湊明知市场竞争激烈、消费疲软还陷入了涨价争议,这就挺让人迷惑的。
面对持续的亏损以及各种迷惑行为,资本市场也很快给出了反应,港股呷哺呷哺低开低走,一度下跌超14%,如今市值仅有16.94亿港元。
要知道,呷哺呷哺风光时,创下每股27.15港元的高点,总市值接近300亿港元。
然而,面对这种局势,呷哺呷哺还有其他的路可以走吗?或许,放下身段、迎合消费者,重走性价比路线才是重中之重,毕竟250元的人均以及消费比海底捞还高这样的定位在当下的环境下,是不大走得通的了。
< class="pgc-img">>至于过去几年不断的押注中高端市场的路线,或许到了该缓一缓的时候了……
那些高大上的装修,什么「烧肉+酒茶+欢乐」,或者什么「火锅+茶憩」已经失去魅力了,而消费者只想便宜放心的吃个饭。
自然,趁烧的关店收缩或许只是一个开始。
柴狗夫斯基??
作者|小柴贰号
编辑|谭松
国网财经5月24日讯(记者 贾玉静)“呷哺必然会培养新的接班人,但是短期内会由我来亲自接管公司,对后台体系进行升级,确保资源得到完全整合。”5月21日,呷哺呷哺集团董事长贺光启就集团人事变动一事接受中国网财经记者采访,称解除赵怡行政总裁职务不会对公司业务营运造成不利影响,且他本人将兼任呷哺呷哺行政总裁,从员工薪酬激励、品牌会员系统、门店经营模型等多方面对品牌进行整合升级。
贺光启首先强调,下一步将率先改善员工薪酬激励制度,实现收入与贡献直接挂钩。“原来门店领位员不管接待多少顾客,待遇都一样,这是不公平的,工作人员的辛苦要与酬劳结合。”贺光启表示,此举旨在吸引更多优秀的餐饮人才加入呷哺集团,此外,呷哺年内还有望开放内部合伙加盟方式,对于门店店长,亦会开放获利分红。
在品牌会员系统整合方面,贺光启透露此前呷哺集团旗下子品牌均是独立运营,未来将通过完善后台系统实现资源共享,方便品牌之间流量导入,从而增强客户粘性,这一点从集团任命亦有体现。目前,原湊湊开发部总裁已调任至集团,同时负责湊湊和呷哺两个品牌,原湊湊负责研发的副总裁也已经晋升至集团层面,负责湊湊和呷哺的研发,目的是将湊湊的经验复制到呷哺,打造“爆品”。
谈及集团未来发展,贺光启表示,呷哺呷哺一直是小火锅品类的领导品牌,也有相当部份的消费者需要高端小火锅的模式。“我们会将现有的两个版本继续进行市场测试,将好的推向高端市场部分。湊湊将在现有基础上,更加聚焦年轻人,从装修、服务、菜品,都会以年轻人的诉求为方向继续发展;呷哺呷哺则逐渐多元化,根据不同城市定位调整菜单内容及客单价格,从而迎合当地市场。”
在贺光启看来,一旦资源整合成功,未来呷哺呷哺将在华东、华南地区有所突破,预计门店增速可达一年500家,高端品牌in xiabuxiabu也会保持同样增速。
反观今年开店速度,贺光启坦言,呷哺呷哺原本预计年内开出100家门店,但截至目前新开门店数量不到20家,也遇到了诸如异地拓展等问题。基于上述考量,呷哺呷哺目前在开店方面与预期有差距,会将开店数量向下微调。但湊湊的业务重点依然会着重在开店以及现有门店业务的持续发展,将保持年初的安排,没有任何调整。
本文源自中国网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