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谭鱼头创始人谭长安再次上了热搜,我们可以看到,如今的谭老板已经不再有当年的意气风发,反而具备了一些中年人的老成,身体上也体现出了岁月的蹉跎,对于谭鱼头火锅的陨落,谭长安回忆道:他一路走来充满了艰辛,刚刚开鱼头火锅店时,店前门可罗雀,生意红火时也遭遇过竞争对手打击,但他加盟反戈一击最后扩张全国,次次化险为夷,“谭鱼头”也成了国内火锅行业的霸主。
< class="pgc-img">>但在8月中旬,谭鱼头关闭了在大本营成都的最后一家店,至此,这家曾经员工上万、资产近百亿、门店遍布大江南北,“当年比海底捞更牛”的连锁火锅——谭鱼头,正式结束了自己的时代,如今只剩下唏嘘感叹。
01谭鱼头的成功:偶然创业却出奇制胜
谭长安在采访中表示,上万员工资产百亿的霸主却在顷刻间轰然倒塌,震惊了餐饮界也震惊了他自己,现在已经没有谭鱼头了,最后一个店在8月份也已经宣布关店,而他自己从2014年开始就离开了成都在香港生活了。
谭长安是一名退伍军人,至于当初为什么会选择做鱼头火锅,他介绍道:是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了鱼头这种没有太多肉的东西,居然也可以拿来做火锅,他更没有想到的事情是,他的火锅店可以“吃贵全国鱼头”。
但是光有灵感肯定是不够的,所有的人在创业之初都会经历一些困难,比如资金、经营、人员方面等等……谭长安也不例外,他介绍道:创业之初其实是很困难的,首先摆在他面前的就是配方和资金的问题。
< class="pgc-img">>更何况,当时,成都的火锅行业正面临着一场危机。一些火锅商家重复使用火锅油料,引起了消费者的强烈不满,他们就不再喜欢吃火锅。这样整个行业陷入极度萧条之中,谭鱼头也深受其害,那个时候,鱼头火锅店每天营业额还不到1000元。
谭长安为了解决当时的情况,率先在业内推出一次性健康锅底,邀请前来就餐的顾客亲自到厨房,实地参观火锅底料的炒制和菜品的加工过程。为了最大限度地扩大事件影响力和品牌美誉度,还在媒体上进行了“谭鱼头坚决抵制回收利用火锅油的不法行径”的宣传,并高调为其一次性锅底投保,消费者一旦发现锅底重复使用,就可立即获得保险公司的重金赔偿。
独特的口味再加上使用一次性锅底的承诺,使谭鱼头的生意异常火爆,二十多张桌子天天爆满,以至于客人要常常排队买座位号才吃得上,生意最好的时候,一张座位号最高曾被炒卖到30元。
02经营策略的制定:自营旗舰店+系统化战略
谭鱼头火锅是如何快速布局全国的?
谭长安介绍道:是自营旗舰店和系统化的战略。谭鱼头迅速蹿火之后,他就开始着手布局海外市场,2003年7月在香港开了第一家分店,开张之后生意预料的非常火爆。
为什么选择香港作为海外市场的布局口子呢,谭长安道:因为香港是一个中外文化融汇非常好的地方,对于消费者来说,这并不是个突兀出现在眼中的新品种,而且也能通过香港的数据来试水是否适合布局海外市场。
事实证明他的想法没有错,香港分店开业之后生意一直很火爆,这也增加了他布局海外市场的决心。
而在在全国市场布局上,从北京开始,随后转战东北、华北、西北、中原、华东、华南,然后再次回到西南的迂回包抄战略,2004年11月,谭鱼头在重庆开设了首家直营店,在创业的八个年头,谭鱼头终于决定进入西南这块竞争激烈的火锅城。
< class="pgc-img">>自营旗舰店是谭鱼头在扩张路上的一次重要转型,谭鱼头的迅速发展,品质一直在提升,但供应链的问题却跟不上,导致前端在发展,后端在“拖后腿”,这是一种畸形的发展。
于是谭鱼头相继推出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比如打造现代化的火锅原料基地,甚至动用上万亩田地种植特种辣椒和花椒,打造上万亩鲢鱼生态养殖园区,并在在全国范围内实现统一生产、统一配送和统一品质。
谭鱼头还与IBM联手打造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真正“数码餐饮管理”,并推出自己独特的火锅底料,进入各大商场超市售卖。在口味的创新上下功夫,对餐饮行业来说这是根本,新开发了三鲜锅、番茄锅、滋补锅、酸萝卜锅等多个品种,根据不同季节、不同地区的口味适时推出,谭鱼头也就这么一步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
03太想上市最终被资本拖下水
有些东西是命中注定的,谭长安说道:他就是因为太急于求成了,谭鱼头开始走下坡路的原因就是始于上市的愿望。谭长安说,当初第一家分店开在香港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他想把公司上市。
谭鱼头有两次上市的机会,一次是香港的福记食品因现金流、人员流失等问题向法院提出清盘申请,谭长安看上了这个壳,他与香港资源的主席黄英豪合作准备拿下福记,但最后因为黄英豪对媒体的高谈阔论导致了这场重组的失败,采访之后很多竞争者蜂拥而至,包括真功夫、俏江南等等,但最后也都铩羽而归,谁也没拿下。
< class="pgc-img">>第二次是他在飞机上认识的一个成都老乡,有一个做药的“壳”,也就是当年的维奥集团,但最终跟第一次一样,中途被人半路截胡,两次上市未果之后,谭鱼头就开始做自己的IPO,引入风投签了对赌协议。
对赌协议中表示:风投出2000万美元,而谭鱼头则需花3年的时间达到盈利目标,将公司做到上市。于是谭鱼头加快了开店的速度,甚至还投资其他火锅公司,但风投最后承诺的2000万美元却只到帐了500万美元,而谭鱼头已经为了上市花了2000万美元的标准,风投资金不到账,剩下的1500万全是谭鱼头借贷而来,而后又因为没有达到利润标准,还要承担对赌协议的赔偿金额。
再加上自己对亲人贷款的无限连带担保,导致自己弟弟在四川的一笔贷款违约后,让他成为法院的被执行人。这也导致谭老板的银行贷款金额被限制,最后资金链断裂,破产无疑。
04重新回归,发展将会如何?
谭鱼头从创业到餐饮巨头再到帝国覆灭,看似是一个“豆腐块”压垮谭鱼头的最后一颗稻草,实际上谭鱼头的倒闭是一连串的隐患最终造成了谭鱼头的消亡,从选择资本开始或许谭鱼头就错估了形式。
当最后谭鱼头深陷上市的困局而不得不铤而走险之时,这时借款不还的消息东窗事发也就成为了最后一个稻草,因为如果是一个优质的客户,银行是不会采取这种手段的,当银行采取舆论手段催促还钱,那么这个公司的财政经营肯定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企业想要上市为什么要重视舆情,因为有时候一则舆情就会摧毁一个即将上市的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谭鱼头的生意做到了尽头,但谭鱼头的品牌其实仍然十分具有号召力,谭长安如今又重回了人们的视线,但他这次回归却并没有使用“谭鱼头”这块招牌,而是打出了新品牌“谭滋鱼”。
其原因,据谭长安介绍是因为与房东的纠纷,当初他去香港时将店铺托管给房东,但现在出于利益的考虑,房东并不打算归还,沟通几次之后,他也就绝望了,而后决定干脆全都不要。
谭长安坦言,虽然谭滋鱼火锅同样打着“谭”字旗,创始人团队也是靠谭长安举旗,但谭长安却只干着顾问的活,“我只抓味道,发展、招人、决策我都不管。”
从老板变顾问,“谭鱼头”重出江湖,你看好它吗?
校长观点
老字号的品牌都会面临被时代淘汰的风险,包括被资本绑架,俏江南也是非常鲜明的一个例子。那么对于一个老字号的创始人来说,如果想回过头来再次打开新消费者的市场,跟上时代的潮流,那么他就必须拥有新的运营团队、新的决策团队和新的管理团队。
所以谭长安他作为顾问这一招,我认为是非常正确的,而他作为顾问的同时,能够把管理的决策权让出来给新生代的团队,这也是非常明智的选择。
不过,我认为新生代的团队背后多多少少也会有他指挥的影子,但最好他不要做太多的指挥和干涉,否则他的思维也一定会把团队带入老一代的思维当中去。
语:
在以男性创业居多的火锅餐饮行业中,越来越多的女性也展露光芒,她们优雅又强大,果断又温柔,她们给这片红海,增添了别样魅力。
正值女神节,让我们听听这4位火锅女侠的创业史。
第 1314期
文 | 田果 文博
“我只管努力,余下的交给上帝”
刘一手重庆火锅创始人 刘梅
海外·迪拜
“12年前我只身一人来到迪拜开创了海外第一店:刘一手迪拜德拉店。从签房租合同到法院劳工部工商注册,到店面图纸设计等,我用了七天;今年刚好是12年一轮回,再来迪拜又来法院工商注册,是不是??之中的安排,又一个新的轮回开始了…”
今天,远在迪拜的刘梅在朋友圈写下以上内容:我只管努力,余下交给上帝。
就在38节前夕,刘梅获得了“重庆市三八红旗手标兵”称号,她一直身体力行,给全国餐饮人做榜样,也成为无数女性创业者的偶像。
2000年12月,刘梅用在北漂辛苦打拼的积蓄,和哥哥一起在重庆开了一家小火锅店,也就是第一家刘一手火锅;不久后,她倒贴1万,帮助一位火锅老板把店重新开起来,刘一手火锅有了第一位加盟商。
2023年的今天,刘一手在全球共开创了1500多家店,成为一家真正的国际化餐饮连锁品牌。她不仅带领着重庆火锅走向全国,更是走出国门。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刘梅也打造了自己的IP,建立了抖音账号:刘一手梅姐,分享日常生活、有餐饮知识赋能、有粉丝快问快答、有走心故事,成为“知心大姐”,所以现在大家都喜欢称呼她为梅姐。
白羊座的梅姐,逢人永远是笑呵呵的,正值38女神节,她送给大家一段真诚的话:
我在工作中总是一种“忘我”的状态,因为经常要去世界各地出差,在生活中真的是亏欠家庭,特别是对孩子的陪伴。
今年儿子就要高考上大学了,他总希望我能多陪陪他,但我真的很少兑现承诺,希望未来能够更好的平衡家庭与生活。
她力量,就是社会进步的推送力,无数优秀的女性,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业绩。
我想对广大女性同胞说,我是做火锅的,火锅是“熬”出来的,人生是“熬”出来的,伟大是“熬”出来的!
◎刘梅在刘一手火锅迪拜店前拍照留念
“获得肯定大于失去,又有什么好犹豫?”
赵美丽火锅 创始人李杰娴
川渝·重庆
“就我个人规划来讲,从最初做员工,到管理层,再到高管,后来再到创始人,一开始我就非常清楚自己的成长路径,我不是为任何老板干的,我是为我自己干的,在这个过程中的成长和我学到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
赵美丽火锅创始人李杰娴,是一个95后的小姑娘,既充满着朝气,又有拼搏叛逆精神。从上家餐饮公司离职后,一个合伙人找到她投资的契机,让她萌生了创业的想法。
“我的获得肯定会大于失去,又有什么好犹豫的呢?”在民宿独自思考了5天之后,她和合伙人一起开始了创业之旅。
第一步,选品类。虽说当时看中了肥肠鸡,但自己显然在做火锅上更有经验,为了让成功率更高,还是从擅长的品类做起。
第二步,做定位。按照大众对重庆火锅的印象——“犄角旮旯居民楼下”“烟火气”“厚重牛油”等,李杰娴创始团队确定了“人均75-80的,居民楼下的,有烟火气息的,性价比较高的正宗重庆火锅”这样的定位。
第三步,做选址。“我们没有选择A类商圈的A类位置,其一它太贵了,和我们的定位不匹配,没有办法呈现烟火气和接地气的感觉。其二,现在就算拿了很好的位置,营销运营跟不上,也不一定能做得很好。”
所以李杰娴创始团队选择A类商圈的C类位置,把省下的钱花在营销上,补足位置上的差距。同时如果因为大环境再有停滞状态,房租压力也不会太大。
第四步,做爆品。传统是以厨师角度,看一个产品的标准化好不好做,供应链好不好做,现在要以流量思维和顾客思维出发,看一个产品能不能做爆。
她们选择了在小红书上以盒子冰粉传播,在抖音上以一整条脆皮五花肉、千丝系列、口蘑虾滑等视觉冲击力大的产品传播,一举夺得了平台种草榜TOP1,赵美丽火锅也随之成为了重庆火锅新黑马。
回过头来看自己的创业经历,李杰娴也给想要创业的小白(本身就在餐饮行业)这样的建议。
√行业所待时间和学到的东西是不是扎实,对自己有个好的评判,认清自己的优劣势;
√找合伙人一定要互补,三观一致,要看对未来发展有没有共识,对双方的要求责权白纸黑字写明白;
√市场上是否有自己的创业空间,与同行相比,我能不能做出差异化。
◎剪了短发的娴姐调侃出门会被叫“李哥”
“哪怕不挣钱,我也要把事儿做好”
一圣捞火锅创始人庞希红
河南·新乡
一圣捞火锅,是起源于河南新乡的品牌,自2009年以来,开了20来家直营店,最小的都在1000平,成为当地人的聚餐首选。
创始人庞希红说,“选择做餐饮,跟自己性格有关,从小受家庭影响,家里是从医的,每天都是人来人往,自记事儿开始,就帮大人照顾病人,倒水、聊天啊,十里八乡的都认识。”
也许因为自己喜欢跟人打交道,也许因为从小有个创业梦,她不顾家人反对,投入了辛苦的餐饮行业。
2009年,她和4位合伙人,在新乡开出第一家一圣捞火锅,大家各司其职,各自在擅长的领域发光,有的做财务,有的懂产品,有的负责营销……
“因为我各个方面都不如他们,所以就负责整体,啥都管,就是打杂的”,庞希红打趣道。
第一家店只有14张台,是个独院,刚开业还引来了一波人气,活动一结束,生意就不行了,但当时他们抱着共同的初心:哪怕不挣钱,也要把这个事儿做好。
第一,一桌一桌抓顾客,让每个进店客人必须满意,去跟他们聊天,甚至处成好朋友,县级市场讲究的就是人情味,就这样口口相传,小店开始天天排队,甚至后来有顾客直接成为股东。
第二,当时单锅品牌都是肥牛类的、澳门豆捞类的,消费较高,他们人均却不到30,现在也才到60~65元,性价比高,产品品质又不低,很快成为当地人的不二选择。
就是这样把头沉到沙土里,一圣捞火锅开一家成一家,在她身上仿佛时刻拥有正能量,“只有我比别人勤奋,这个团队才会越做越大,不讲酸甜苦辣,只讲幸运的事儿。”
深耕餐饮行业13年,她也感受到了力不从心,尤其是新品牌的崛起,带来太多的新产品、新模式、新营销,让她开始焦虑,所以她不断学习,让自己与时俱进,或鼓励内部创业,开拓新品牌,或尖刀向内,组织优化革新。
总之,在庞希红眼里,身后的小伙伴,不仅是她前进的动力,更是一辈子的家人。
◎庞希红生活照
“有想法就去做,不要纠结”
季季红火锅 创始人周弘
江西·南昌
“很感谢这片红土地,感谢这个时代,我们会持续创新和改进,确保企业稳定发展,确保有益于社会”。在周弘近日的朋友圈中,她在人民网江西视频的采访下,沉静、坚定的回答着作为一个企业家的担当。
利落的短发,干练的着装,每个见到周弘的人,都会觉得她优雅中透露着果断,而这份果断在20多年前已经显现。
“有想法就去做,不要纠结,只有去做了才知道自己的潜力在哪里”,带着这样的决心周弘从一份稳定的工作中辞职创业了。
当时她做了大量市场调研,大环境上,火锅取材多样,吃法灵活,精细相宜,价位适中,有足够的消费群体;具体到南昌的火锅业态上,那个时期当地的火锅店数量少,人均消费40元,价位属于中高端。
2001年,周弘在南昌市象山南路开了第一家店,另辟蹊径,定位“让普通人吃得起的火锅店”,5元管饱,10元管好,实惠亲民的价格让这家店一炮而红。
为了保持高性价比,她一切围绕“简单”设计,从效率中要利润。比如顾客自主找位,自助点餐结账;员工前后操作台不超过80公分,一个转身就拿到东西;储物柜子在50公分以上,1.2米以下,是随手取用的理想高度……
2021年,季季红迎来了20周年庆典,“为消费者而变,为满足需求而变,为适应时代而变”,周弘在庆典上的演讲,也正式宣告了他们的又一课题——年轻化升级。
周弘要求团队与时俱进,和年轻人深度链接,20岁的季季红也开启了“自选超市模式”“粉色店”“双色店”“次元派队”等等诸多新场景。
2023年,季季红已拥有300+门店,“我们仍要践行让每个人都能尽兴地吃上火锅的企业初心,去打造有价值的实惠,有品质的产品。”
“天助自助者”,这是从创业到现今,周弘信奉的一句话,今后她仍要坚持不放弃,全心投入,和团队共同成长。
◎周弘曾经接受采访时的照片
最后
来自“她力量”的所有奔赴与守望,热血和汗水,都值得被看见,被记录!在这个三八女神节,祝愿所有女性餐饮人巾帼绽芳华!
去海底捞,纯是为了好奇,看看一个客单价一百多的火锅有什么不同,体验一下贴心的服务有什么不一样。也许,许多朋友都会跟我有一样的经历。
我去过北京的海里捞,已是凌晨,别的店不开门,那是我们附近的首选;去过天津的海底捞,与一群年轻的老师,其中一个实习老师是学生可以打折;去过银川的海底捞,去探那条美食街,小吃吃不饱,补一顿海底捞……
< class="pgc-img">>今天,在整理餐饮运营思路的时候,想起我去过的海底捞,门前几乎都是等位。是真的火爆,还是高水平的运营起作用?下面我们来闲聊一下:
第一,海底捞等位区有多少员工?这个问题有意思吧。顾客多少我们没有把控能力,员工布置多少,企业可以说算。许多商圈里的餐饮,一般门前等位区就一两个叫号的,有人给你倒杯水,你都感觉这家餐厅服务到位,居然给我倒水。再看看海底捞的等位区有多少员工?我回忆一下少说4-5人,拿小食、倒水、递毛巾、美甲、领位……
< class="pgc-img">>前几个月,我还发现他们增加了小机器人,配送小食,自己转来转去很惹眼。试想一下,如果你的等位区与海底捞一样都有20位顾客。你的门店前绝对没有海底捞热闹。
在西安的回民街,北京的南锣鼓巷都可以见到,有些摊位有3-4个人现场制作食物,只派一个人发排号卡或收银,这种形式确实能吸引不少的顾客。
学过营销的人都明白,售卖产品首先要引起兴趣,热热闹闹,你自然就有了兴趣,不用你开口,服务人员等位给你安排好,吃的喝的给你送上,只要是不太赶时间,一般顾客几乎就留存在这里了。再对比一下周边的店,如狼似虎的盯着你,内心表达着,你来啊,来消费啊……
< class="pgc-img">>海底捞将客户体验从免费带到消费,流程衔接很流畅,就像有些商圈店的设计,你无意间就会走入店里,顺便就坐下用餐。这里有一个我胡乱想的免费餐食作用点,前期的小食饮品会给你一些饱腹感,后期进店消费,点一些食物较容易饱,客单价不容易爆红线。有好事儿的朋友,改天可以用吃自助的状态来一顿海底捞,看自己一个人能吃多少钱?免费的餐不光可以留存顾客,稍微降低客单,还可以让顾客得到满足,放弃其它餐饮的选择。大家都不饿了,那就再等一会儿吧。
< class="pgc-img">>进店前不光可以免费先吃,还有免费的服务体验。许多餐饮人会想,这种服务得增加多少成本?换个思维,如果你不是星级酒店,一般收不到那10%左右的服务费。换句话说,你店内的服务针对顾客来说本来就是免费的,免费的服务是提高餐饮品质,提升客单价的一种工具。如果你是一家客单20元左右的店,这样做可能会赔死你,所以,大家去一些馆子,老板都会扯着嗓子喊,你感觉也很过瘾,吃得很香。如果你是客单100元想升150元,就可以考虑这种方法了,且一定要换一种形式,要么永远别人都感觉你模仿海底捞,还不像……
< class="pgc-img">>最后,我说下海底捞的员工。我体验过几次,发现许多员工都是异地调过来支持开业的,尤其南方的服务员偏多,那种干劲和服务意识能让顾客感受到热情。北方人有豪爽的劲头,却多碍于面子,在服务意识上有所欠缺,我也属于后者。这个事情一需要企业制度的完善,二需要环境的融入,最终养成一种习惯。
今天就聊到这里,胡乱分析了海底捞店前运营思路,如果觉得不落地,那就饭点儿发传单试试,这个方法老套,通过实际观察确实有用,尤其在客户经过许多店犹豫不决的时候,你的搭讪就是他选择的结果。我是骞味,懂媒体,懂美食,懂餐饮。有多懂?略懂,略懂,略懂……
#吃在中国##吃在四海八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