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商报讯(记者 张天元)7月2日,北京商报记者由美团了解到,美团团购正式推出“秒提”服务,覆盖茶饮、咖啡等高频消费品类,包括近40家连锁品牌的8万多个门店。据介绍,无论堂食还是外带,在美团App上,选择“秒提店”下单的美食团购,可在订单页点击“去点单”,一站式在线完成附近门店的验券、点单和后台自提预约,到店凭取单码取餐,省去了跳转品牌小程序或者人工验券的繁琐。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试点运营期间,“到店秒提”这一即时消费模式获得了较好的市场反馈。以CoCo都可海南市场为例,开通美团“秒提”后,“提前点单、到店秒提”的顾客已从四分之一扩大至三分之二。数据显示,已有超2000万用户使用了“秒提”服务。
与此同时,“秒提”还提高了门店生意和效率。山东奶茶品牌阿水大杯茶与美团共建超千家“秒提店”,单店人员成本可节约2000元左右,美团团购核销率也由60%提升至78%。美团到店餐饮相关负责人表示,“秒提店”并不局限于茶饮、咖啡,未来还将在更多餐饮业态中复制,与外卖、堂食形成服务互补,以便更好满足线上、线下、到店以及出行过程中各种“多快好省”需求,进而激发新的餐饮消费活力,助力餐饮业提质升级。
| CBNData
决定去一个地方旅行前,当代人会把什么列入必打卡清单?除了景点、餐厅,当地的特色茶饮也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人“为一杯奶茶赴一座城”。在小红书上,“本土奶茶”关键词下有超过6万篇笔记,大家热衷于分享各地好喝的奶茶品牌。奔赴和热议的对象,之前是茶颜悦色、阿嬷手作,如今也包括卡旺卡、唐沫茶兮、阿水大杯茶等更多的地方性品牌。经过社交平台发酵,本土奶茶品牌是被当地人视为“炫耀资本”的“本地宝藏”,是外地人喝不到的“白月光”。
事实上,一些地方性品牌已经悄悄褪去“小众”标签,成为茶饮界“黑马”,并向全国市场进军。比如安徽品牌甜啦啦,其门店数已经接近8000家,正在向万店冲刺;深圳品牌茉莉奶白去年以来密集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开店,并通过联名、官宣品牌大使扩大声量。
当然,跳出个例视角,并非所有地方性茶饮品牌都有这样的野心和底气。对更多的品牌来说,即使其走出家乡、当上北上广深的“网红”,起家的区域市场也仍是其重要的底牌。茶饮市场越来越卷的现状下,上半年便有部分品牌选择退出发展状况不好的外地城市,将目光收回到自己的“老家”。
但即使退回到舒适区,地方性茶饮品牌也面临着头部品牌扩张、下沉所带来的压力。除了个别成功者,更多隐于大众视野之外的地方性茶饮品牌发展现状如何?他们为茶饮品牌提供了哪些可参考的样本?面对实力远超自身的对手,其优势与未来机会在何处?CBNData根据窄门餐眼数据,在门店数超过50家(含50家)的389个奶茶饮品品牌中,选取地方性品牌进行观察,希望从其发展现状和扩张路径中,梳理茶饮行业的机会与挑战。
地方新“特产”
如果往前追溯,茶饮品牌身上或多或少都有着地域标签,比如四川品牌茶百道、云南品牌霸王茶姬、长沙品牌茶颜悦色。这些地域标签在品牌初创阶段代表着其属性或特色,只不过发展模式及扩张路径的不同,决定了品牌后续与特定地域的关系强弱。
品牌路线大致体现在其门店覆盖区域范围、对单一省份的依赖度等维度。根据窄门餐眼数据,截至7月5日,奶茶饮品行业门店数达到50家(含)以上的品牌共有389个,按照覆盖省份数量、省份集中度(即一个品牌门店最多的省份下的门店数占该品牌全部门店数的比例,下同)两个指标,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以头部连锁品牌为代表,门店覆盖区域广泛且相对分散分布的品牌意在成为“国民品牌”。其余三类品牌则倚重特定区域,更倾向于走 “特产”路线,意在先向“区域茶王”目标努力。
关于何为“地方性品牌”,行业内并没有统一的具体标准,但一般而言,指代的是门店分布区域性较强的品牌。本文更聚焦那些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品牌,即省份集中度在40%及以上、对单一省份依赖度较高的品牌。
根据门店规模、省份集中度、覆盖省份数量等指标的不同,这样的品牌又可以被进一步细分。其中,千店级别的品牌代表了地方茶饮对规模化的突破,聚焦单一省份的品牌则代表了对特定市场的深挖,分别是地方茶饮品牌的两种典型路径。而更多的地方性茶饮品牌,其扩店、扩地模式也根据自身优势有所不同,下文将会做进一步探讨。
从地域分布看,具有一定文化沉淀、茶饮产业基础的城市,更容易批量产生地方性茶饮品牌。前者如西安等历史文化名城、潮汕等饮茶文化浓郁的地区,后者如广西、福建等水果、茶叶原料丰富的省份,以及河南、山东等已经有知名品牌带动茶饮产业氛围的省份。
区域的不同特色,为本土茶饮品牌的“特产”属性奠定了基调。以南宁为例,凭借靠近奶茶从业基础与资源丰富的平南县的产业优势,以及水牛乳、水果等丰富的茶饮原料,南宁的茶饮门店规模、本土品牌数在全国范围内都呈领先之势。窄门餐眼数据显示,截至7月5日,南宁的茶饮门店数、近一年新门店数在全国城市中都位居TOP10,其与昆明是唯二进入TOP10的二线城市。除了阿嬷手作这样在一线城市引发排队现象的“网红”品牌,南宁还有不少初具规模的本土奶茶品牌,它们以当地特色原料或性价比为优势,初步形成以广西为大本营、覆盖云贵川、进一步辐射更多地域的区域布局。
当地方性茶饮品牌成长到一定阶段,也面临着向全国范围内扩张还是继续坚守区域市场的选择。霸王茶姬、茶颜悦色分别代表了地方性品牌向全国市场扩张的两种态度和模式,前者已在全国超3000座城市开出近5000家门店、频传拟IPO消息,后者则仍有超60%门店位于湖南省内、出省后数次因排队问题陷入争议。但一个明显的趋势是,今年地方性茶饮品牌加快了出省、在一线城市开店的节奏。武汉品牌爷爷不泡茶、潮汕“潮功夫茶饮”英歌魂、贵州品牌去茶山等品牌,便密集进入新城,在社交平台上掀起新一轮“打卡”热潮。
小红书“本土奶茶”关键词下的品牌词云,来源:千瓜数据,时间:2024.05.02-07.30
在头部品牌挤压下“厮杀”的N条路线
扩张、下沉无疑是近两年茶饮品牌的关键词,生长于一二线城市的新茶饮品牌们,开始密集向下沉市场进军——而下沉市场往往是地方性茶饮品牌的“大本营”。再往前看,蜜雪冰城、古茗等早早在下沉市场完成布局的品牌,也不断挤压着地方茶饮的地盘。
不同于头部连锁品牌们有着鲜明的品牌认知、相对成熟的供应链与数字化系统以及一定的资本助力,地方茶饮往往并没有这些资源加成。在“大树们”密集的枝叶笼罩之下,他们是如何找到生长空间的?多数地方品牌的路线可以归纳为“中国风+当地民俗+特色原料”,在此基础上,又划分出不同派别。其中能够看到部分头部品牌发展模式的影子,当然也有地方品牌们摸索出的独特路径。
第一类为对标蜜雪冰城的“平价派”,瞄准价格敏感度高、品牌认知相对较弱的消费者。窄门餐眼数据显示,地方性茶饮品牌的均价主要位于15元以下,而这正是人均消费占比连续保持增长的价格带。
来源:万联证券《掘金新茶饮时代:聚焦供应链、高坪效与强品牌》
以安徽品牌甜啦啦为代表,其热卖单品可以称之为对标各大茶饮品牌爆品的全家桶组合,比如与蜜雪冰城同价的柠檬水与纯茶系列、冰淇淋系列,以及喜茶们的爆款产品“平替”。
甜啦啦的热门单品及其价格,来源:窄门餐眼
而部分品牌甚至做到了比“雪王”更为平价。在蜜雪冰城完善的供应链基础上,这些茶饮品牌已“卷无可卷”,其低价很大程度上依托于“比蜜雪冰城更下沉”的布局策略。CBNData选择了产品均价与蜜雪冰城相当或更低的品牌,根据窄门餐眼数据,它们的门店规模从几十到千店不等,聚焦区域也有所不同,但共同之处在于,三线及以下城市或乡镇店的占比显著高于蜜雪冰城及行业平均水平,部分品牌的乡镇店比例高达40%-60%。凭借较低的房租、人力等成本,产品价格有了压缩空间。自媒体博主“半佛仙人”也曾分析称,甜啦啦走的是村镇路线、压缩开店成本,保证低价的同时加盟商还有利润空间,从而实现扩张。
第二类为类似茶颜悦色的“国风派”,主打国潮、新中式理念,在此基础上融合部分地域文化,形成较为鲜明的品牌形象。此类品牌往往诞生于文化特色浓郁的城市,在产品开发、选址、门店装修、营销理念等方面,都紧密贴合其品牌形象。以武汉品牌爷爷不泡茶为例,该品牌以老武汉香片茶为灵感,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多个花茶品类,其41%门店位于新一线城市、32%选址于商场,以贴合其品牌调性。在扩张路径上,此类品牌“国风”“中式”的理念有着灵活的演绎方式及广泛的受众基础,因此也相对容易向其他省市扩张。目前不到500家门店的爷爷不泡茶,高调宣布今年目标是2000家门店。文章开头提到的茉莉奶白,主打花茶这一细分品类并选用茉莉花、栀子花、兰花等极具东方特色的原料,在产品设计、营销表达方面强调东方美学与现代时尚的融合,从而在多地“出圈”引发排队现象。
第三类则为更贴合特产属性的“小众宝藏派”,相比前述的国风茶饮,此类品牌加入了更浓郁的地域文化,比如深圳品牌英歌魂、河南品牌眷茶、福建品牌壶见。在一众主打性价比的河南茶饮品牌中,眷茶走的是主打东方香料、挖掘本土原料的路线,比如紫苏、茴香、胡椒,以及河南食材荆芥。荆芥柠檬茶加上颇具河南特色的名称“汴京梦”,拉满话题度与打卡吸引力。不过,产品口味、品牌文化方面强烈的本土属性,以及本土食材的运输成本,也限制了此类品牌向其他区域的扩张。窄门餐眼数据显示,眷茶目前虽已进入6个省份的21座城市,但仍有94%的门店位于河南省内。主打“潮工夫茶饮”的英歌魂,在进入上海时也重新解构了其浓郁的潮汕元素,主推品调整为更具口味普适性的“青兰观音”。
来源:眷茶点单小程序
第四类则为避开热门区域的“错位扩张派”。从扩张路径看,周边省市或江浙沪、两广等热门区域,是大部分地方性茶饮品牌向外扩张时的首选。这也造成热门省份及城市的竞争越发激烈。部分品牌在向外扩张时,有意避开热门区域,选择连锁品牌布局相对较弱的地方。比如吾饮良品,除大本营湖北之外,其在新疆、黑龙江的门店数量最多,类似的品牌还有河南品牌茶主张、山东品牌冰雪时光等。窄门餐眼数据显示,西北、东北及中部的部分省份,平均每十万人拥有的奶茶饮品门店数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从新开店情况看,这些地区的净新增门店数较为可观,开关店比优于全国,未来或仍有进一步拓店机会。
除此之外,地方性茶饮品牌还基于自身特色探索出了多种独特的发展模式,形成自身的壁垒。在小红书上,安徽品牌卡旺卡因提供免费的额外奶盖、打烊后奶茶直接送等服务,被称为“奶茶界海底捞”,加上其徽派装修风格、产品线多样等优势,收揽不少爱好者。云南品牌麒麟大口茶同样以“制茶师”强调服务方面的特色,并且走大单品路线,其点单小程序显示仅有一款产品在售,看似有悖茶饮行业高频上新的常识。
据《新腕儿》报道,麒麟大口茶创始人表示目标是“开在茶饮头部品牌喜茶边上不死掉”,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其策略是,“只做一款产品,把所有资源投入到这一款普世基因的产品中,那我们的这款产品就有可能比喜茶做得好,再把门店模型缩小,各项费用成本降低,保证只有一款产品也能活下来,这样开在喜茶隔壁就不会死掉。”
图片来源:麒麟大口茶点单小程序
头部品牌“下乡”潮下,地方性品牌如何守位?
在越来越卷的茶饮行业,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无论地方性品牌的特色与扩张路径是什么,最后都很难避免与头部品牌“短兵相接”。重压之下,一些品牌或主动或被动进行收缩。据壹览商业报道,上半年一只酸奶牛、阿水大杯茶、吾饮良品等地方性茶饮品牌,便退出了部分城市。
面对争相“下乡”、抢占下沉市场的头部连锁品牌,地方性茶饮品牌的机会与挑战在何处?
本质上看,中国消费市场足够辽阔、人群派别足够丰富,为需求的无限细分提供了基础。与近些年苍蝇馆子、独立门店所引起的打卡潮类似,地方性茶饮品牌为消费者提供了区别于全国连锁品牌的独特体验。“在特定地方才能喝到”的稀缺性和独特性,之于游客来说是其旅游体验的重要一部分,之于本地居民则是其生活与商业融合的一种形式。
当然,情感层面的新鲜感之外,地方性茶饮品牌在消费体验、营销表达的创新方面也确实有其独特价值。深耕特定市场的基础上,这些品牌往往对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需求场景有着更深刻的理解,也能够更及时地反映在产品及门店运营的调整中。而全国连锁门店出于保持不同地区消费体验、品牌形象的一致性,往往不会贸然做出类似调整。具体而言,不少地方性品牌提供的是“茶饮+餐”的复合模式,拓宽覆盖的时段及客群范围。茶饮与餐的比重、具体餐饮品类与产品的选择,则因地域与品牌而异,这是决定品牌能否将复合业态做好的关键。
另一方面,近两年地方性茶饮品牌的知名度与品牌效应塑造,离不开文旅热潮及城市的出圈。与当地特色IP融合,正是地方性茶饮品牌的一大优势。据CBNData观察,淄博、哈尔滨、天水、阿勒泰等地的旅游热潮,便带动了当地茶饮品牌进入大众视野。不少品牌也趁机与当地文旅联动,推出相关产品或活动。相比争抢大IP的全国连锁品牌,地方性茶饮更聚焦当地的联名策略,也便于其凸显自身特色。
面向加盟商,地方性茶饮品牌的优势则在于提供更有吸引力的利益点。在加盟门槛设置及加盟商筛选方面,头部品牌出于品牌形象考虑往往更为严苛,并希望加盟商自带人脉关系与社会资源,而这样的人选是有限的。因此头部品牌纷纷开放加盟后,引发“加盟商不够用了”的系列讨论。
相对而言,地方性品牌对于加盟商的资金实力与从业经验限制往往较低,品牌自身对当地营商环境、加盟商资源、关系网络的了解与掌握程度也更高,这是其相对于外来品牌的优势。比如,地方性茶饮品牌扎堆的乡镇、社区、学校等区域,门店背后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往往并非金钱就能解决,更考验品牌对当地人情网络的掌握程度。
一些地方性品牌会倾向于骨干店员之间有亲属关系,以提高人员稳定性、降低门店经营的风险和成本,而大品牌往往更注重店员服务意识、经验等能力层面的因素。
不过,无论是面对加盟商还是消费者,地方性茶饮品牌都面临着来自头部连锁品牌、其他本土茶饮品牌的压力。为加速拓店进程,多个茶饮品牌下调了加盟门槛或提高补贴标准。面向消费者,地方性茶饮品牌引以为傲的“特产”优势也有所流失。
近日,蜜雪冰城的“河南限定”产品引起一番热议。在河南市场,蜜雪冰城的新品与品类数量都更为丰富,被网友称为是对待“嫡长子”与“庶子”的区别。霸王茶姬、喜茶等品牌也有着针对品牌起源地的城市限定系列。虽然类似“在地化营销”本质上属于一种营销手段,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彰显着品牌对区域市场的重视,难免会对当地的本土茶饮品牌造成压力。
图片来源:小红书用户@叶子宝宝、@圆啵啵的笔记截图
归根到底,茶饮行业的“卷”,无论是已经具备规模的连锁品牌,还是希望“偏安一隅”的地方性品牌,都难以回避。对地方茶饮品牌来说,除了茶饮行业共性的产品同质化、新品迭代速度加快、门店汰换率高,其面临的“卷”或许还要更深一层,即解决供应链建设不完善、标准化程度低、品牌效应不够强等问题。品牌回应这些问题的解法,才是其接下来能否在区域市场活得足够好、能否顺着自身意愿坚守本地或向外突围的关键。
地方市场如同一座“围城”,头部连锁品牌想要进来分一杯羹,不少本土品牌又想要走出去寻找新的市场。在“进来”与“出去”的交换过程中,地方市场的茶饮格局也不断被更新、重塑。
近,奈雪上新了350ml的“小红薯拿铁”,让我看到“小杯”今年的流行风向。
从mini杯到大桶装,一个产品创意快速提升销量,去年多个品牌都在尝试。
哪些创意,能戳中消费者的内心?我发现这6个创意思路,今年还有爆款机会——
奈雪推350ml新品
“小杯”是今年上新的一个方向
前段时间,奈雪的茶推出小红薯系列新品,包括一款“小红薯宝藏茶”,一款“小红薯拿铁”。
其中,小红薯拿铁的杯量是350ml,比普通茶饮杯量要小。菜单上“轻松购系列”,也有两款杯量为350ml的咖啡产品。
把杯量做小、价格响应降低,会是今年春夏上新的一个大趋势吗?
2021年夏天,mini杯就曾经历过一轮爆火——
从一线品牌到区域品牌,都在推mini杯。不管是1点点、阿水大杯茶的“迷你杯”,还是沪上阿姨的“小宝杯”、书亦烧仙草的“小胖杯”,或是7分甜的mini版杨枝甘露,都成为小红书女孩们的种草新品。
在社交平台上,mini杯产品成为了“点赞收割机”,在小红书搜索mini杯,可以看到2万+相关笔记。
销量上,mini杯的表现也毫不逊色。喜小茶、沪上阿姨、1点点、书亦烧仙草等品牌都推出了限时mini杯,有门店一上新就日售300杯+,冲上销售榜的TOP3。
280ml~350ml的容量,很容易喝完,也没有强的负罪感,价格也更“平易近人”。
结合当前消费形势,价格友好、降低尝鲜门槛的小杯装、mini杯,或许会在今年春夏继续走红。
与此同时,还有一款卖得很火的产品是“大桶装”。
去年5月,甜啦啦售价10元/杯的“1桶水果茶”,上市当天卖出40万杯,几乎家家门店都断货。
mini杯和大桶装,看似是两个相反级,但它们的爆火并不冲突。
对消费者来说,超大桶和mini杯,背后的标签都是“超值”、“划算”。杯量变大变小,都是品牌对消费心理的洞察。
过去这一年,我还发现了还有很多好玩,且为品牌带来了销量提升的案例,一起来看——
美团、星巴克都在推
“吸管”已经自带流量了!
“吸管”,从2020年末开始,就成为了让奶茶店老板最头疼的元素之一。
最近,我发现,有些茶饮品牌已经变被动为主动,推出了颜值与实用性并存,且环保、可重复使用的吸管——
世界地球日当天,美团联合多个奶茶品牌推出“求抱抱吸管”,造型十分可爱,外加“限时限地区推出”的限制条件,这款吸管在社交平台引起了一波抢购热潮。
小红书上,也有很多消费者分享自己发现的宝藏吸管:
台盖推出“金珠珠环保吸管套装”,吸管上方的圆胶被一只柠檬形状的圆球抱住,“圆球”的表情似乎是在努力拔下吸管塞,“圆球发力”的样子萌态十足。
去年3月,奈雪的茶推出“春日樱花环保吸管套装”。
吸管在樱花季推出,造型上也带有樱花的元素:最上方一个淡粉色心型的吸管塞,与固定在吸管上的樱花装饰物相连,吸管通体透明、配色清新,颜值颇高。
而且,这款吸管是可重复使用的,使用了可循环利用的食品级材质制作,吸管套装附带了吸管刷,方便清洗,可重复使用。
星巴克7月上线的缤纷吸管套装推出后,一天内就在各大门店售罄,甚至有消费者辗转多个城市购买。
将奶茶相关的刚需产品做有趣,对消费者来说,是额外的惊喜,更增加了一份购买的动力。
一个“简单”小创意
给产品带来千万级曝光
有些创意,出品简单、成本可控,并且效果惊艳。
麦咖啡去年9月推出一款“泡泡拿铁”,用2张小贴纸,就把奶泡变成“泡泡浴”。
这款“泡泡拿铁”刚上市,就点燃了购买热情,在小红书上迅速蹿红,收获笔记近7000篇。
去年初,麦咖啡曾上新一款“太阳拿铁”,引发了一波在奶茶/咖啡顶加“荷包蛋”的热潮,不仅在朋友圈刷屏,小红书、大众点评也有上万篇分享日记,带来了千万级的曝光。
无论太阳拿铁,还是泡泡拿铁,都把创意点做在了最显眼的位置,第一时间抓住消费者的眼球。
而且这两个产品创意,门店操作都不困难:
麦咖啡的“荷包蛋”由蛋白霜做成,可以提前做好。SEVENBUS也推出一款“荷包蛋”,在奶茶顶部撒了一层可可粉,然后在可可粉的顶部用奶盖画出蛋白、咸蛋黄酱画出蛋黄。
泡泡拿铁的贴纸,成本也很可控,操作上更简单,只需在饮品制作完成后附赠给消费者即可。
这些产品创意,是四两拨千斤:不给门店增添太多困难,但能给消费者足够的惊喜。
换个包装就能火?
“反常规”是最强的打卡理由
过一年,街头流行的还有“开到全国各地的袋装奶茶”。
透明袋装、小皮筋封口,从东南沿海到中西部,很多城市都出现了“袋装奶茶”,出街率高、拍图好看,队伍排得长长长。
产品同质化的今天,异于常态的“反常”,对消费者而言,是最强的打卡理由。
同样备受喜爱的还有形态各异的杯子。
- 去年7月,喜小茶上了一款新产品——桃喜瓜瓜球,这款产品的包装不是常规的注塑杯,而是用一个圆形瓶子盛装,西瓜汁装进去喝,很有“吃瓜”的代入感;
- 8街壹号的草莓沁茉莉,做了一颗草莓杯;
- CoCo推出的“快乐星球水”,使用圆圆胖胖的杯身;
- 蜜菓推出“可以背着喝的小熊奶茶”,吸引大量消费者拍照打卡,被消费者描述为“背在身上回头率百分百”;
- 有品牌用“香水瓶”、“酒瓶”来装奶茶;
- ......
异形瓶子/杯子,不仅可以为产品打造差异化颜值,还可以吸引人流到店、提高社交平台的传播度,更能帮助产品打造标签。
爆款组合“四件套”
帮消费者找到购买理由
冬天,还有一个火遍全网的产品,是“入冬四件套”。
奶茶+鲜花+糖炒栗子+烤红薯,包装成一份精美的礼物,被网友称为“入冬第一份礼物”、“情侣冬季必备”。
这些不同的商品,一旦围绕一个主题配成套,就有了新的售卖理由。
去年还有一款出圈产品——“鲜花奶茶”。
上海市北外滩来福士,有一家以鲜花为主题的茶饮店,名叫薛小美MěICHA,门店的产品“鲜花奶茶”一天最多能卖1200+杯。
“回头率满满”、“奶茶开花了”、“奶茶界的颜值天花板”,大众点评、小红书的打卡笔记中,能看到大量相关关键词。
鲜花茶饮这款产品,注定与快乐、温馨等需要鲜花的时刻绑定,茶饮仪式感拉满。
鲜花奶茶、入冬四件套的底层逻辑,就是产品组CP,用一个新概念去包装,给消费者带来新的购买理由。
当单一产品无法燃起用户热情时,组合搭售或许是一条新思路。
用好“国潮”
撬动年轻消费者的购买欲
说起玩年轻人最喜欢的“国潮”,故宫角楼咖啡馆可以说是资深选手了。
在小红书搜索故宫角楼咖啡,映入眼帘的是各式代表着传统文化的产品:
- 最早出圈的拉花,除了取自文物图案,更多了“宠冠六宫”、“微服私访”等宫味十足的玩法;
- 咖啡馆独立设计的“金地彩云蓝龙杯”“黄缎牡丹凤蝶杯”等国风杯子(单听名字就能感受到浓浓古风);
- 还有以紫禁城九座宫殿为模型刻制的巧克,让人不舍得吃掉;
- 以及各种石狮子、文物形状的雪糕;
- ......
各式代表着传统文化的产品
>春节前,故宫角楼咖啡在公众号上新了一款礼盒,同样是用传统文化来包装,把国潮和咖啡结合到底。
用传统文化来包装,把国潮和咖啡结合到底
>用“国潮”撬动年轻消费者的购买欲,对饮品来说,是一个值得继续探索的思路。
产品创意的形式多样,也各有其适合的场景。品牌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消费者制造别样的惊喜。
一个小创意,或许就能成为被消费者选择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