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新闻记者 | 卢奕贝
界面新闻编辑 | 牙韩翔
在快乐柠檬做出第一杯蛋糕忌廉奶茶的2007年,中国奶茶行业仍处于5元粉末冲调的街边小店时代;它推出“岩盐芝士”系列的2009年,中国消费者第一次发现原来咸味芝士可以中和奶茶齁甜,而此时距离喜茶和奈雪的茶诞生还有3年。
但这个曾经用创新力颠覆奶茶行业的品牌,眼下也正在成批消失。
零售数据监测平台“极海品牌监测”的数据显示,快乐柠檬中国门店由2022年的约690家,减少到目前的246家,关闭了近450家门店。根据大众点评数据,目前在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各有约30家和37家快乐柠檬门店;而在广州、深圳,快乐柠檬已经彻底退出。
关于快乐柠檬的1万多篇小红书笔记里,不断有用户感叹自己的城市已经找不到快乐柠檬,“倒闭”甚至成为其二级推荐栏的固定关键词。
事实上,快乐柠檬母公司雅茗天地(Yummy-Town Group)也决定在中国市场“摆烂”。
雅茗天地于2023年10月宣布,已出售子公司上海仙踪林餐饮管理有限公司70%的股权,出售金额为11.2万美元,目前快乐柠檬由上海仙踪餐饮100%控股。未来,快乐柠檬则将以品牌授权模式发展,由代理人负责品牌经营及业务拓展,而该集团的精力将会主要集中在美国和其他的海外市场。
雅茗天地是由中国台湾商人吴伯超创立的餐饮集团,旗下拥有仙踪林、快乐柠檬和西班牙料理Alma等品牌。
雅茗天地2022年财报显示,它认为在中国大陆的事业通过转型才可能谷底反弹,未来将扩大美国或海外市场版图,同时发展餐饮合盟平台。11月14日,雅茗天地还公布了其私募普通股的定价事宜,计划引进有餐饮背景的策略性股东,聚焦在美国市场发展快乐柠檬及其他餐饮品牌。
快乐柠檬曾是中国大陆奶茶品牌标杆般的存在。
1996年,吴伯超在上海复旦大学附近开了第一家仙踪林门店,台式珍珠奶茶的运营模式也在此时正式进入中国大陆市场。
与此同时,中国街头巷尾的奶茶小店们正在野蛮生长。各个城市的校园周边、商业步行街里,散布着大量简陋的档口式奶茶店。这些店里小小的柜台前,通常会摆上一排装着各色奶茶粉末的塑料桶,夫妻店主用开水冲泡,只能选择加珍珠或是椰果,3-5元一杯。
仙踪林是快乐柠檬的前身——珍珠奶茶加台式小吃的模式,宽敞明亮的大店,以学生和白领群体为目标群体,复制了当时中国台湾流行商业模式。当时一杯奶茶平均3元,而仙踪林将一杯奶茶卖到了12元,但仍受到市场认可。2005年的巅峰时期,仙踪林的全国门店超过160家。
2006年,吴伯超又看到了传统奶茶之外的商业机会,创立快乐柠檬品牌,以柠檬为主轴,制作手摇饮品——这个模式比2020年爆红的手打柠檬茶们要早了14年。
标准化,是快乐柠檬在当时实现降维打击式发展的基础。
模仿咖啡机,快乐柠檬参与研发并引了煮茶泡茶一体化的机器,保证了茶饮的标准化制作;门店上,有别于仙踪林的大店模式,快乐柠檬的门店均非常迷你,并在店内开辟出明档水吧,使用的水和冰块都能让消费者看见;产品创新方面,除了柠檬茶之外,快乐柠檬还推出蛋糕奶茶、盆栽奶茶,以及将“咸香”芝士奶盖融入到茶中的“岩盐芝士”系列等新品。
凭借直营与特许经营并行的模式,快乐柠檬迅速在全国铺开。到2014年,快乐柠檬母企雅茗天地在台湾证交所上市,成为第一个上市的茶饮企业。
快乐柠檬的巅峰期是2019年。据雅茗天地财报,其营业收入达22.2亿新台币(约合5亿人民币),税后净利润1.29亿元新台币(约合2900万人民币)。到2020年,快乐柠檬全球门店数量到达1105家的高峰。
但也是在2019年前后,中国茶饮市场格局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以喜茶、奈雪的茶为代表的品牌崛起,加入新鲜水果、使用现泡茶底、抛弃植脂末的新式茶饮风潮,向台式奶茶发起冲击。茶百道和古茗等一批承接了产品升级,却定位中间价格带的品牌们纷至沓来;更有深耕供应链把低价做到极致的蜜雪冰城、甜啦啦野蛮生长。
雅茗天地的情况急转直下。
2022年,雅茗天地营收8.01亿新台币(约合1.81亿人民币),同比下降45%;亏损2.8亿新台币(约合6400万人民币),同比下降197%。2023年前三季度的营收为5.9亿新台币(1.3亿人民币),同比下滑7%——除了快乐柠檬之外,包括仙踪林在内的其他品牌在报告期内只有10余家门店运营,因此上述业绩主要反映了快乐柠檬的情况。
雅茗天地它直接在报告中采用了“内卷”一词来表达自己在大陆市场的境况。
它称除疫情影响外,近年中国大陆餐饮市场过度竞争“内卷”,消费环境变化,产业竞争态势恶化导致营运成本大增,严重侵蚀获利表现。在该公司整体营收中,中国大陆市场的营收占比,从2020年的83.7%,直接下滑到了2022年前三季度的49.5%占比;而在2022年第三季度,中国大陆市场的营收占比已经跌到了35%。
业绩的失意在它的产品表现中早有苗头。
时至今日,快乐柠檬官网简介中,仍将柠檬系列、岩盐芝士、经典奶茶与鸡蛋仔列为招牌产品;在产品上新方面,2023年快乐柠檬仅推出了约7款新品,它公众号推文的频率最近甚至降到每月1条。
何况以柠檬为主打这个模式,已经有太多“后浪”袭来。
综合红餐大数据和窄门餐饮数据,拥有1522家门店的LINLEE和柠季,成为赛道领军品牌,约1000家门店的鄰里紧随其后;挞柠、林香柠、啊一、茶救星球门店数为300-600家之间。此外,茶颜悦色等品牌也在以子品牌的模式做柠檬茶。
快乐柠檬也曾积极自救过。今年1月,快乐柠檬在上海开出了“快乐手作”新店型,现场制作鲜果、珍珠、芋头等小料,而这已经是快乐柠檬至少第四次升级了。
2018年,快乐柠檬重新进行了品牌定位,将“手摇奶茶”概念融入到品牌中,并对所有的产品、包装都进行了提升,甚至把logo换了。为加强组织管理,快乐柠檬从麦当劳挖了48个员工,并开发涵盖舆情分析、营销、收银、加盟商学习、订货出货等业务的数字化系统。此外,它也与阿里合作,开发用机器人做茶的智慧门店。
只是这些努力没有挽回颓势——因为市场可选择的品牌太多,而快乐柠檬已经被贴上“老派”的标签。
失落的不仅是快乐柠檬,它的前身仙踪林也早已在人们视野中消失,据窄门餐眼数据,目前仙踪林全国门店10家。从快乐柠檬到一点点、黑泷堂、贡茶…….台式奶茶在中国市场曾是推动奶茶认知“由0到1”的存在。只是时迁事移,这个市场与潮流在不断变换成长,但一些品牌却在老去。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又又又又有人来跨界了!
先是李宁注册了“宁咖啡 NING COFFEE”商标,准备卖咖啡,万达推出了自有奶茶品牌“万茶”,布局茶饮市场。再早之前,中国铁路推出了茶饮品牌扳道茶……
赛道本身就“挤”,加上衣食住行各行各业的跨界者,这赛道是挤上加挤。
但跨界这事早就有了,并不是啥新鲜事。
内参君就带大家回顾下,那些火爆一时的跨界前辈们,他们的奶茶店、咖啡馆都怎样了?
总第 3151 期
餐企老板内参 蔡大柒 | 文
想打情怀牌?
运营需硬核
跨界最早的是大家的童年回忆娃哈哈。
2020年7月,娃哈哈在广州五山商圈开了第一家奶茶店,75岁的创始人宗庆后还特意飞过去站台。
随后品牌开始了全国扩张。
内参君还记得娃哈哈奶茶风头最劲的时候,是把店开在杭州最火的商场湖滨银泰in77,店面宽敞大气,邻居就是奈雪的茶,颇有要和头部品牌一决高下的气势(现已关店)。
好景并不长,到了2022年,娃哈哈奶茶迎来了大风波。
先是开在丰科万达广场北京首店,运营一年后闭店。
随后微信公众号运营主体变更为浙江娃哈哈健康管理有限公司,这意味着娃哈哈可能要独立运营该品牌了。
从这一点来看,开奶茶店这事并不算跨界,而是授权了“娃哈哈”。
早在2020年,娃哈哈官方微博就曾回应,“奶茶项目不是公司直营,是授权给合作伙伴在运营的。”
店招是熟悉的“娃哈哈”和胖娃娃,自带亲切感,超大瓶的AD钙奶摆在店中,供人拍照、分享,实现社交平台的“破冰”。
产品上,还有添加了AD钙奶的独家产品,如AD芒芒波波冰、草莓乳酸钙奶等,让人从一杯奶茶中尝出儿时的味道。
这张情怀牌起初非常奏效,打卡者络绎不绝。
但怀旧嘛,来的快,也走得快,谁也不能靠感情吃一辈子红利。
虽然已经开出了330家店,但娃哈哈奶茶早已不见了最初的热闹场景,且加盟问题频出,不少加盟商开店后,持续亏损,口头承诺的事项也无法实现,运营状况堪忧。
更核心的问题还有品牌的活力正快速下降。
茶饮赛道的品牌活力来源于产品上新,上新节奏极快, 每月都要有新品,从小众水果到新新小料,再到茶基底,创新无处不卷。
依托娃哈哈特色产品如AD钙奶、营养快线、八宝粥创新出的饮品,虽然有特色,但无热度。
茶饮赛道看似门槛很低,实则是运营难度极高,节奏极快,一旦上了轨道,就必须快速运转起来。
赛道内部极其细分,高价位的有奈雪的茶、喜茶,中间地带的有书亦烧仙草、古茗、七分甜,走性价比的有蜜雪冰城、一点点。
从去年开始喜茶等头部品牌开始降价,向中间地带寻找生存空间,人均十多块的娃哈哈站在了最拥挤的中端,压力更大了。
这些都是娃哈哈这些跨界者必然要对面的,情怀牌总有打完的那一天。
靠奶茶、咖啡引流?
先要搞懂年轻人
另一个不安分跨的界者是同仁堂,这老伙计是搞完咖啡再搞茶饮,动作频频。
今年2月底,同仁堂在杭州滨江区开了一家“制茶司”,紧邻着黑泷堂、一点点和古茗,600米远还有coco和另一家一点点。
要想从一片“奶茶海”中游出来,挺不易的。
和奶茶店的小店面不同,制茶司大气了很多,一半制茶区,一半售卖区,陈列着枸杞、党参、菊花、雪梨草本膏、陈皮茶等产品。
产品上,养生依旧是特色,熬夜复原水、回血小红瓶,还有金钱龙井茶等在地特色的饮品。
这模式,这感觉,和同仁堂2020年开的咖啡馆差不多。
同样是饮品+零售的模式,同样是在咖啡中添加特色成分,如黑枸杞拿铁、山楂陈皮美式、红景天椰香可可等。
养生咖啡馆一出,就引来了大批打卡者,运营者以为掌握了流量密码,就立下了北京布局300家咖啡店的壮志,但至今,北京门店数一直徘徊在十家。
不知道是不是咖啡生意不太好做,想往更高频的奶茶堆里扎。
在同仁堂的频频跨界中,我们能看到老字号年轻化的决心,找到流量入口,找到新的消费者,再引流到其他板块。
但在模式打造上,仍未有大革新。
内参君曾探访过开在上海前滩太古里的知嘛健康咖啡馆,进门就是一排货架,往深里走才是咖啡制作区和座椅,但整体空间还是零售为主。
看似是咖啡馆,实则是多加了咖啡业务的新新药店。虽然有噱头,还有养生风口,但同仁堂运营思路和当下其实差了很远。
当下咖啡市场,正从两个方向突围,一是性价比,当咖啡成为了日常一杯的饮品,性价比成了消费者重要的考量标准,依托这一点快速扩张的Manner 与瑞幸说明了这一点,
而同仁堂的咖啡因为有养生成分的加入,价值感上去了,价钱一点也不低,显然不可能成为日常一杯的选择,无法触发高频消费。
另一突围点在便利性,很多品牌通过线上点单、线下取咖或者30分钟外送可达的方式,这种便利性也能拉动复购率。
但无论哪一点,同仁堂都没做到。
它的咖啡与蛋糕,外加空间体验,更像一次仪式感颇重的下午茶,与年轻人所想要的轻松氛围相去甚远。
抓住年轻人这个流量入口,远没有表面那么轻松。
得渠道者得天下?
没场景一样白瞎
在2021年,我国咖啡市场规模已经超过了3800亿,呈现逐年上涨趋势。
在中国咖啡版图快速展开时,我们也看到另一类跨界者,渠道王者,如邮局、中石油等,有广大的渠道做支撑。
像中石油旗下的好客咖啡,植根在2万家便利店昆仑好客中,其中有现磨咖啡的门店超过120家,零售咖啡的门店超过8000家。
巨大的渠道优势催生出强大的经济效益,2021年,好客咖啡的产品销售总额超过1亿。
除了渠道外,产品还极具性价比,一杯美式只要12元,拿铁赶上促销只要十多块。
跨界能成功,另一重要因素是这个消费场景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开车途中来一杯提神醒脑的咖啡,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而不是营造需求,“创新场景”。
具有相同打造思路的,还有邮政开出的邮局咖啡店。
在厦门的国贸大厦一楼,原本的邮政变身成了咖啡馆,保留了邮政服务的基础上,增加了咖啡饮品和文创产品。
熟悉的邮政绿,一看味就很对,开业之初就引来了众多打卡的年轻人,一天近千杯的销售量,一跃成为了当地咖啡top1,有人等了两小时才买到一杯咖啡。
和好客咖啡相比,邮局咖啡店同样有巨大的渠道优势,全国有数万个邮政网点、多个服务站。
但消费场景是否具有合理性,仍然存疑。
除了打卡之外,又有多少年轻人会来邮局消费,当网红的热度散去,办理业务的中老年人能否带上一杯咖啡,都是难事。
遥想2021年,中国邮政跨界开了奶茶店“邮氧的茶”,同样背靠邮政网点,但半年只开出了4家店,热闹劲过后就被无情遗忘了。
回到李宁开咖啡馆那事,虽然开局很热闹,要靠着7137家门店,铺开7000多家咖啡馆。
但服装店里喝咖啡,这事真有需求吗?还真值得考量。加上不少李宁的门店集中在三四线城市,咖啡市场仍在培养,咖啡的需求并不旺盛。
跨界意味着矛盾与新鲜,但跨界易爆,网红易逝,火爆之后如何细水长流才是关键,不要小看一个赛道,小看一个品类,更不小看消费者。
起杭州小商铺租金的,竟是奶茶店?
2024年,新茶饮赛道“卷”字当头。1月2日,源于浙江台州的奶茶巨头古茗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招股书显示,截至2023年底,古茗拥有门店数超过9000家,门店售出现制饮品12亿杯,营收192亿。同一天,蜜雪冰城也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2023年前9月,蜜雪冰城在全球拥有3.6万家门店,实现饮品出杯量约58亿杯,营收154亿。
古茗、蜜雪冰城均以加盟门店为主,奶茶店扎堆上市的背后,实则是在“卷”开店数量。奶茶店虽然面积很小,但店铺租金却普遍不菲。记者最近实地探访了杭州知名“奶茶一条街”——太平门直街后发现,不少20~30㎡的小店铺,月租金甚至超过2万元。
杭州的“奶茶一条街”,云集了近20家奶茶店
最近爆火的王家卫电视剧《繁花》里有这么一段旁白:“1993年的黄河路,755米长的一条街,开了一百多家饭店。”
而杭州的太平门直街,在庆春银泰对面的短短100多米,巅峰时期有20多家奶茶店扎堆。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2018年,火遍杭城的鹿角巷曾一口气在太平门直街开了2家门店;2019年,周杰伦最爱的machi奶茶也一度在太平门直街开出2家加盟店;2020年,杭州娃哈哈奶茶店的首店就择址在这里......
现在回头看,不少网红奶茶店已成为“时代的眼泪”,来得快,去得也快。那么今天的太平门直街,究竟还剩多少家奶茶店?
以景昙路转角的全家便利店为起点往东走,街北面商铺中,有:味夸、古茗、茶百道、蜜雪冰城、1点点、柠呵呵、LINLEE手打柠檬茶、花开几叶、COCO都可、古茗、观塘悦色,共计11家奶茶店。
< class="pgc-img">>若再算上街对面庆春银泰北门一楼的霸王茶姬,杭州大厦501广场的茉莉奶白、奈雪的茶、KOI、五二兰柠檬茶、茉酸奶,以及501广场对面的ARTEASG新加坡奶茶店等,太平门直街商圈的奶茶店数量,目前仍有18家。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这条街上,开业时间最久的奶茶店是1点点;生意最好的是蜜雪冰城,每次促销搞活动时都排长队,街口全被堵住;而门店最多的应该是古茗,除了太平门直街上的一店、二店,在前面的景芳路地铁口还有一家店。”一位奶茶店的工作人员这样告诉记者。
临近傍晚,不少奶茶店的门口聚集着美团和饿了么的外卖小哥,等着拿货。
小小的奶茶店,租金却很惊人
奶茶江湖的激烈竞争,也带火了太平门直街的沿街商铺。
一位店员告诉记者,早些年,太平门直街的店铺月租金1万元还招不满,这几年随着奶茶品牌在这里扎堆开店,租金价格水涨船高。
其中,做下沉市场最成功的蜜雪冰城在太平门直街开了3年,据店员说,一年租金大概是20~30万元;1点点的店铺面积较蜜雪冰城略大一些,据员工说租金约35万元/年;在太平门直街和庆春广场三号路交叉口的观塘悦色,据说是这边店租最高的奶茶店,不过店员声称不清楚租金情况。
< class="pgc-img">>一家目前已关门的奶茶店正在转让招租,据出租方三叉社区的工作人员介绍,该店铺面积约29m2,租金报价是22万元/年,相当于单位租金达到20.78元/m2/天。另外一间面积36m2的店面租金报价是24万元/年,折合单位租金18.26元/m2/天。
在周边商铺经纪人看来,太平门直街的租金行情,除了跟西湖边小商亭没法比,在全杭州商业街里也是排得上号的。
同样奶茶店云集的杭州老牌商业街武林路,目前在58同城上有多家店铺转让,其中一间面积约20m2、适合做轻餐饮的店铺,月租金报价1万元,折合单位租金约16.44元/m2/天;另一间面积约40m2的店铺月租金报价2.33万元,单位租金19.44元/m2/天。
杭州“精品咖啡店一条街”中山路,一间面积约50m2的店铺月租金报价1.87万元,折合单位租金12.44元/m2/天;一间面积约30m2的店铺月租金报价1.02万元,折合单位租金约11.18元/m2/天。
而根据戴德梁行的报告,2022年杭州商业首层店铺的平均租金为13.2元/m2/天。
小小的奶茶店,为何租金如此之高?
一位奶茶业内人员表示,从个人房东那里租店铺开奶茶店,租金要比开服装店、烟酒铺这些高,“因为奶茶店外卖单多,几乎全天都在营业,水、电用量大,一般租下来后要重新改造,加增压泵。”
此外,从商业地产的总体情况来看,好地段的商铺通常都是面积越小、租金单价越高,这是全球普遍现象。而奶茶店普遍商铺面积较小。
竞争激烈,加盟商的利润不断下滑
太平门直街作为奶茶行业的“兵家必争之地”,淘汰率也是非常残酷的。“1点点”在这条街上开了差不多8年,见证了其他奶茶品牌的起起伏伏,自己如今也已非这条街上的主角。
前两年还在这条街上呼风唤雨的新时沏、黑泷堂、华言、阿姨很芒、天然呆、娃哈哈等,如今已不见踪影;还有茶海棠、茶若初遇、清枫摇翠、熊姬手作茶物、逗号这样的奶茶店,惊鸿一现,无声无息地开了又关了。记者探店时也发现,柠呵呵、花开几叶这两家虽然门头还在,但实际已是闭门状态,其中一家从开业到倒闭不过4个月。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近两年,奶茶行业的竞争也来到了一个新阶段。以喜茶、奈雪的茶、乐乐茶为代表的高端茶饮巨头们,如今不但频繁降价,以价格“肉搏”,喜茶原本售价29元/杯的多肉葡萄,现在500ml标准杯售价仅为10元;甚至不惜放弃恪守直营路线,主动拥抱加盟模式。
高端品牌的下沉,令本就竞争激烈的中端市场更加白热化。
虽然想加盟品牌奶茶店的人不少,但盈利却是越来越难了。一来品牌奶茶店的加盟门槛越来越高,二来高租金让很多奶茶店进退维艰:对奶茶店来说,堂食利润高,但这要求店铺面积大;小面积店铺主要做外卖单,但经平台抽成后只有薄利。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现在想在杭州开个品牌过得去的奶茶店,初始投入就要60~80万元;还有奶茶店老板吐槽,自己开店半年,不算店租、设备这些固定投入,只赚了2万元,“感觉回本遥遥无期。”
但新式茶饮的赛道依旧不断有新人涌入。就如同《繁花》的大结局里所说:“黄河路在宝总离开之后入冬了,但很快就会迎来新的主角,如同春去秋来,繁花似锦终有穷时,当然花有重开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