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9月16日,#外卖超时哪方担责#的话题已有15万人进行投票。其中,投票数跃居第一位的“商家出餐慢需担责”,投票数达8万。
< class="pgc-img">>果然,外卖配送一但超时,商家就得背锅!
而引爆话题度的就来源于喜茶的“取餐慢”纠纷。
01、店员和骑手大打出手,外卖的出餐程序有问题?
9月16日中午,一条关于外卖圈的消息迅速成为微博上的热搜:喜茶辞退殴打外卖小哥店员。活动从14日下午1点开始,地点在山东省济南市和谐广场的喜茶店。当骑手急着去取餐时,店员让他再等10分钟,口角发生争执,多名工作人员与骑手发生冲突。话题热度2.9亿,讨论1.2万。
< class="pgc-img">>喜茶出餐慢吗??慢,最快60分钟。
智囊君将手机分别定位为上海和郑州两个城市。在上海,该店页面显示,距离462m的一家喜茶店外卖需要60分钟,而距离相同的其他饮料店外卖需要30分钟左右。在郑州,距离3.3公里的喜茶店的配送时间为85分钟,比同商圈的CoCo要长48分钟。
< class="pgc-img">>喜茶为何出餐这么慢?
① 故意拖延时间,饥饿营销。
线下似乎总是在排队,线上则是一个很长的配送时间。
有网友分享了他的线上点餐流程:下了订单,到店自取,店员说10分钟左右就好,20分钟后,堂食叫号才叫到6号,去取茶口问店员,而线上才叫到74号,拿着单子找到点单小哥,小哥拿着单子去取餐口,直接把饮料取出来了。
总之“饮品已经包好了也不叫,让人干等!”
② 工作机制问题:效率低
在一些地方,线上订单处理混乱,排号顺序乱放。
很明显,明明出餐很快,但是负责打包和叫号的人很慢,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寻找订单号,没有顺序。
当经过这家门店时,柜台前没有人排队,可结果依旧等了一个小时,让人感觉店员像在演戏一样,好像很忙。”
一排的人在做茶,然而5分钟里一个号都没叫到,效率低。
③ 品控和服务有问题
品牌很好,运营却一团糟。
有的叫号有的不叫号,每家门店都不太一样,让人感觉很奇妙。
在喜茶的小程序里,显示我面前无人排队,那说明我的饮料正在制作中,可是10分钟过去了,也没见通知取餐。
喜茶大火之后,“饥饿营销”、“假排队”和“好喝”两面评价就已经凸显。
回到外卖运营问题,出餐慢真的是通病?
02、外卖超时,商家之过?
这是由“取餐”的争议引起的。喜茶在声明中公布了订单的细节:客户在12:23下单,骑手在13:06到店取餐,骑手13:11在出杯位催单,情绪激动,13:16店员将饮品交付骑手,准备离开时再次发生口角,双方发生肢体冲突。
< class="pgc-img">>从上图可以发现,骑手在店等待时间达10分钟,而点餐的顾客足足已经等了53分钟,订单还未配送。
出餐慢不没关系,但影响配送,就不太好了。
喜茶事件下方,延伸出的另一条话题:#外卖超时哪方担责#,目前有超8万人投票——商家出餐慢需担责;而外卖员送餐超时需担责的投票数5931人;外卖超时商家是第一责任仍是大部分人的选择。
< class="pgc-img">>外卖超时,意味着商家担责,骑手扣钱,对此,这样的情况到底是谁的责任呢?
相关商家表示,对外卖来说,分为可避免问题和不可避免问题。例如餐具的漏放,每天几百单至千单、午时的高峰期时间紧,只要是人工肯定会出现问题,而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配送体验,一旦受到影响,流量就消失了。
自从“喜茶事件”发生之后,再次搜索喜茶时,发现在美团上搜索该位置的喜茶,仍处于“休息”状态。
< class="pgc-img">>在#喜茶辞退殴打外卖小哥工作人员#微博话题讨论下方,列满了网友的口诛笔伐:
< class="pgc-img">>03、商家和骑手,默契配合才重要!
外卖出餐慢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比如说食材是现做的,打包时不够熟练,而这些都是属于可以规避的问题。如果商家套餐前准备、高峰期下架销量少的菜品等,这些都是业内常用的解决办法。
然而,骑手作为平台、消费者和商家之间唯一的纽带,是行业的重要环节,重视骑手已经成为行业共识:
上海吉刻联盟,中央厨房,设置专门外卖线,独立外卖窗口;
北京秦门馍饭厨房,装修会考虑到骑手,为骑手设立专门的休息区,供水和充电宝;
温州鲍父·鲍鱼捞饭,在取菜窗口挂擦写板,陈列订单,窗口外骑手直接叫号,店员直接递出。
< class="pgc-img">>“商家和骑手就像跷跷板的两端,“到店即取,取完即送”是商家与骑手最平衡的配送方式。”
结语:
外卖取餐能引发一系列连锁问题,骑手的作用自然不必过多赘述。就喜茶事件来说,根本原因在于取餐管理问题,根本问题不解决,只会“治标不治本”。
温馨提示:更多外卖运营技巧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外卖运营指南)。
>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刚说了想吃什么,手机里就跳出了它的推荐;刚说了要买什么,就收到了相关商品的广告。
不少人怀疑:手机是不是偷听了我的话?
3月18日,《IT时报》对这一现象的报道将两家外卖平台推上风口浪尖,3月19日,“美团饿了么否认偷听”还登上了微博热搜。
说什么推荐什么,我被偷听了吗?
据《IT时报》报道,2018年11月中旬,上海的孙女士在和同事闲聊时提到想喝CoCo奶茶,在打开饿了么APP时,在推荐商家首位看见了CoCo奶茶。让孙女士疑惑的是,自己之前从未在饿了么买过CoCo奶茶,“此前也没有使用任何手机App搜索过CoCo奶茶的相关信息。”
几乎在同一时间,北京网友燃玉(化名)跟朋友说想吃鳗鱼饭,1分钟后打开支付宝上的饿了么应用,推荐位顶部恰巧显示着一家鳗鱼饭的外卖店,此时距离他上次下单鳗鱼饭相隔23天。
《IT时报》的记者耗时三个月模拟用户的使用场景,对iPhone、Android手机和iPad上的美团外卖和饿了么APP进行跟踪测试。从测试结果来看,在谈及某种食物后,打开外卖APP出现相关推荐的概率高达60%-70%。
值得注意的是,在测试iOS版APP的时候,两款APP的麦克风权限是没有授予的,天猫、微信则是授权麦克风使用权限,这种情况下,两者均会出现网友所述现象;而把天猫和微信的麦克风权限关掉之后,相关的情况在测试中就再没有出现。
微博上,不少网友表示有类似遭遇。
微博评论截图。
美团饿了么否认“偷听”
关于“偷听”,美团方面回应称,有关“根据麦克风收录的语音关键词为点外卖的用户做推荐”的行为并不存在,美团外卖只会在获得用户语音使用授权,且用户主动发起美团外卖APP内的语音输入行为时,才会使用麦克风。此外,美团外卖仅会在用户表达了明确需求信息、进行主动查询后,才会进行相关推荐输出。
美团APP。张旭 摄
饿了么也回应称,所谓“监听用户日常对话并做信息分析”,是一种无端猜测,饿了么既没有做类似的产品设置,也不具备相关技术条件,饿了么严格保护用户隐私,任何必要的信息采集都会在取得用户事先同意的前提下进行,在合法合规的范围内使用。
有趣的是,几乎所有被质疑偷听用户讲话,窃取隐私的互联网公司都表示“技术达不到”。
2017年底,江苏消保委就曾向百度公司提起民事诉讼,指控百度旗下APP涉嫌“监听电话、定位”。百度称,旗下APP不会、也没有能力监听电话。
2018年1月,有用户怀疑偷听用户对话并用于推荐内容。对此表示:以目前的声音信息处理技术还远远达不到窃取用户隐私的水平。
微博网友认为偷听对话。
技术真的达不到?
然而对于这些回应,用户并不买单。为什么企业回应和用户感知差异这么大?
猎豹移动安全专家李铁军此前向中新网记者分析,“侵犯用户隐私案件往往是取证难,很多都是用户自己感觉到的,还缺乏实证证明。”
不过同时他认为技术不是问题。“比如用手机麦克风获取用户隐私,其实通过对获取语音信息中的一些关键词进行捕捉分析,是可以实现的。”
智能硬件也可能会“偷听”
事实上,存在偷听风险的不只是智能手机和APP,越来越多的智能硬件走入生活,也增加了沦为黑客窃取用户隐私的工具的可能性。
国际咨询调查机构Strategy Analytics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智能音箱出货量达到8620万台,较2017年的3200万部增长了5420万台,增幅超过170%。
智能音箱资料图。
在第四届互联网安全领袖峰会上,腾讯研究员伍惠宇表示,“很多人喜欢将智能音箱放在客厅、厨房、卧室等地,这些都是隐蔽性较强且警惕性较低的地方,用户可能会谈论很多涉及隐私的事情。如果家里的智能音箱被攻击,智能音箱就是‘隔墙有耳’的最佳载体。”
伍惠宇所在的Tencent Blade Team团队曾成功攻破亚马逊echo智能音箱,利用亚马逊echo系统中的漏洞,在无唤醒、提示灯不亮的情况下,实现了远程静默窃听,并将录音文件成功发送至远程服务器。
伍惠宇提醒用户,“一定要尽量选择大厂商的智能音箱产品,及时更新固件,同时注意不要把智能音箱放在对隐私要求很高的环境。”
用户该如何防止被窃听
在美团饿了么被质疑“偷听”用户讲话后,有网友马上去关掉了麦克风权限。网友“噜不吃鱼”就表示:赶紧去关掉了好多APP的麦克风权限。
不过,现实中,关掉麦克风权限可能引发新的问题。网友“二小瘦”:“关掉麦克风权限,有的APP就不能正常使用了,总是提示打开麦克风权限,气人。”
更有网友表示,“问题是他们根本显示没有在用你的麦克风权限,都是偷偷用的。 ”
确实,手机APP过度索取权限是隐私泄露的一个重要原因。关于APP权限限制问题,相关部门早有规定。
2017年7月1日实施的《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预置和分发管理暂行规定》指出,生产企业和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所提供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不得调用与所提供服务无关的终端功能。
只是到底哪些权限有关哪些无关,在实际操作中很难界定,因此用户还是需要提高警惕。
有安全行业人士就表示,用户尽量做到以下几条可大大减小隐私泄露的可能。
1,尽量选择知名APP商店下载正牌的企业官方应用软件。
2,下载后对APP做权限管理,一般情况下,关闭APP“资费相关”和“隐私相关”的大部分权限并不影响APP正常使用。
3,即便是无意将APP某个权限关闭,也不要担心,比如提示无法进行视频聊天等,使用时打开相关权限即可。
对应用权限进行管理可减少被窃取隐私的可能。
李铁军还建议,用户在使用互联网服务时,特别要注意“使用协议”或弹出的对话框等需要获得授权的东西;另外还要了解使用APP的基本功能,对于自己非常在乎的一些隐私信息,不轻易授权。
来源:中国新闻网
片来源:视觉中国
4月1日起,舟山市开始集中推广使用“外卖封签”,消费者在收到外卖时,可检查一下外卖包装有没封签、封签是否完整无破损。目前外卖封签正在发放中。
20万张外卖封签正在发放
“外卖配送过程中有没有拆开过,一看‘外卖封签’就知道,这也使得今后网络订餐食品安全又上了一把‘安全锁’。”4月1日,舟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餐饮食品安全监管处有关负责人这样说。
我省地方标准《网络订餐配送操作规范》4月1日起正式实施,舟山市也同步推广网络订餐外卖封签,要求美团、饿了么等外卖平台上的所有订单配送均启用外卖封签。
记者从舟山市市场监管局餐饮处了解到,按照大数据监测,全市正在经营中的网络订餐经营主体有2400余家。这两天舟山市市场监管部门印制了大约20万张外卖封签,从4月1日起陆续向这些餐饮经营单位发放。
此前已有商家主动贴封签
4月1日下午,在新城长峙岛的菲滋披萨餐饮店,服务人员将一份薯格、一份意大利面、一份披萨分别装入包装纸盒后,取出3张外卖封贴,分别贴在盒子封口处。“这个外卖封贴是新城市场监管部门送来的,外卖如果要拆封,必须撕坏封贴才可以,所以客户收到外卖时,封签完好就意味着安全。”服务人员这样说。
美团外卖骑手郑治兵此时等候在妈妈面道和东哥面包的店面外,准备取餐送往香芸园,“我们骑手接到餐品,都是第一时间送给客户,不过有了封贴后,对客户来说就更放心了。”郑治兵说,他上个月就接到通知,今后外卖要贴上封签,“其实在这个标准推出前,已有一些连锁餐饮店主动给外卖贴上自制封签。”
开在城市超市门外的Coco奶茶店就是其中一家。服务员小李说,店里的外送奶茶,以前就会在外包装上贴上公司统一封签,“贴封签并不麻烦,只是举手之劳,但对客户来说更安全放心。”
收到外卖请检查封签是否完整
这几天,舟山市各区县的市场监管部门都在忙着对外卖封签进行发放和宣传。
“要注意的是,外卖封签目前还在倡导和适应阶段,并不是强制性的要求。消费者如果这两天收到外卖,发现没有贴上封签,先不要紧张,这几天外卖封签有的还正在发放中,我们也在积极地向商家们宣传。”市市场监管局定海分局餐饮科有关负责人介绍,定海首批有200多家餐饮单位,4月1日起陆续使用外卖封签,“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倡导和宣传,以点带面、以少带多,慢慢地让更多的商家接受外卖贴封签,让消费者也习惯收外卖时检查封签是否完整。”
舟山市市场监管局餐饮处有关负责人介绍,集中推广使用“外卖封签”是市场监管部门工作的重点,目前正在积极向消费者宣传,提高外卖封签的知晓率。下一步还将向网络订餐经营单位进行分批逐步发放,也将与美团、饿了么网络订餐平台进一步对接,早日实现外卖封签全覆盖。
(原标题《外卖餐盒昨起系上了“安全带” 封签由市场监管部门印制,正在向餐饮单位发放中》,原作者李巧凤、朱燕、金莹莹。编辑何伊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