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怪兽充电正在不断探索科技消费的新边界。
2017年5月,陈欧宣布入局共享充电,随即王思聪在朋友圈宣称:“共享充电宝要是能成我吃翔,立帖为证。”不得不说,这句话代表了很大一部分人的看法。彼时,“共享经济”正在因为“充钱易,退款难”的负面舆论受到质疑,共享单车初现泡沫,而共享充电宝也只能说是“看上去很美”。
时至今日,在国内智能手机越发普及、内容生态日益繁荣的大背景下,共享充电宝“活得挺好”。美东时间2021年4月1日,怪兽充电以“EM”为证劵代码,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成为“共享充电第一股”。
从熬过共享经济寒潮,到挺进美国资本市场,怪兽充电在共享充电行业一路披荆斩棘。
投资者青睐 做时间的朋友
北京时间4月1日晚间21点30分,怪兽充电正式登陆纳斯达克。此次IPO共发行1,765万股ADS,发行价定为8.5美元/ADS,总发行规模为1.5亿美元。
怪兽充电当天开盘价报10美元,较发行价8.5美元涨17.64%,市值达27亿美元。当晚在上海举行的云敲钟仪式上,怪兽充电创始人兼CEO蔡光渊等公司内部高层,干嘉伟等公司董事,阿里集团春晓等投资机构代表,高盛集团Ken唐少华等承销商代表,以及纳斯达克中国区首席代表Chris Hao,大家共同按动了上市按钮。
< class="pgc-img">>据招股书中艾瑞咨询的行业报告显示,从2020年的市场格局来看,怪兽充电后来居上,以34.4%的市场份额位列共享充电行业第一,成为中国最大的共享充电运营商。截至2020年12月31日,怪兽充电已经构建了包含超过66.4万POI(点位)的共享充电网络,累计注册用户超过2.19亿。
怪兽充电能取得今日成绩,从其“投资者基因”可一见端倪。
据招股书披露,怪兽充电本次IPO拥有豪华的基石投资者阵容,分别为高瓴、Aspex Management (HK) Ltd.和小米科技,合计意向认购1.1亿美元。高盛、花旗、华兴、中银国际共同担任承销商。
基石投资者中,高瓴是一家专注于长期结构性价值投资的公司,即投资其眼中具有内在发展价值的企业,不盲目追逐风口与赛道。高瓴曾投资过腾讯、京东、美团等知名企业。其理念关键词“长期主义”,也随着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磊所著《价值》一书,而为人所熟知。
在怪兽充电的发展历程中,高瓴从天使轮开始就与之并肩,此后数轮持续加码,一路陪伴怪兽充电走到IPO,位列第二大机构股东。据悉,怪兽充电也是目前已披露的唯一一个被高瓴“全周期”支持的项目。
与此同时,小米科技也伴随怪兽充电走过了壮大的每一步,位列第五大机构股东。除了“重要投资人”和“长期支持者”的身份外,小米科技更是从产业生态链的角度不断给予怪兽充电支持。
据此前报道,怪兽充电的早期产品,均由其与小米、紫米共同设计和研发,然后由工厂代工。在小米科技的协助下,怪兽充电在短时间内构筑出了极具竞争力的供应链体系,为其“后来居上”打下了基础。
< class="pgc-img">>值得注意的是,之前从未参与怪兽充电融资的Aspex Management,此次作为基石投资者首次出现在招股书中。Aspex Management致力于寻找增长潜力巨大的赛道,并选择在赛道中能把握行业趋势,并快速成长的企业,曾投资过韩国金融科技独角兽创企Viva Republica、香港明星级旅游企业Klook客路等。
据招股书显示,怪兽充电管理层持有超级投票权,对公司拥有控制权。在IPO之前,阿里为第一大机构股东,持股16.5%。此外,高瓴持股11.7%,顺为持股8.8%,软银亚洲持股7.7%,小米和新天域均持股7.5%,云九和CMC分别持股5.8%和5.4%。
招股书还披露了怪兽充电于今年初完成的D轮融资,该轮融资由阿里、CMC领投,凯雷(CGI)、高瓴、软银亚洲跟投,融资金额超过2亿美元。本轮融资也是共享充电领域迄今为止获得的最大单笔融资。
除了资本的“不断输血”,怪兽充电的 “自造血能力”也颇为强悍。尽管2020年遭受疫情重击,怪兽充电还是实现了收入的逆风翻盘。
据招股书显示,怪兽充电目前正处于高速成长期,保持快速扩张的同时也实现了盈利。2019年,怪兽充电营业收入为20.223亿元人民币,净利润为1.666亿元人民币,净利率为8.2%。
尽管新冠疫情肆虐,2020年的营业收入仍达28.094亿元人民币(4.306亿美元),同比增长38.9%,净利润为7540万元人民币(1160万美元),净利率为2.7%。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2019年和2020年,怪兽充电经调整后的净利润分别为2.066亿元人民币和1.126亿元人民币(1730万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仅2020年下半年,怪兽充电收入就达18.5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8%,non-GAAP净利润2.0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6%。
怪兽充电将其优势总结为:领先的市场地位与强大的多边网络效应、有效的业务发展策略和数据驱动下的精细化运营、持续聚焦技术以优化产品和服务、充满活力的品牌以及业绩突出的管理团队等。
至此,怪兽充电迈入独角兽行列,真正成为了共享充电赛道里的一个“怪兽”。
行业头部带来的网络效应
过去,不少人都认为共享充电宝只是个“包租公式生意”,但怪兽充电并不这么想。
招股书中,怪兽充电将自我定位为“科技消费公司”,并欲以自有的物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分析能力,支撑起一个庞大的线上线下网络。经过多年积累,怪兽充电已实现吃喝玩乐游的全场景覆盖,构建了生活消费、休闲娱乐、医疗服务、交通出行等生活场景下的共享充电网络。
招股书显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怪兽充电的系统可实时监测并处理超过500万共享充电宝的数据。截至目前,怪兽充电已经与上海迪士尼度假区、乌镇景区、南京大牌档、避风塘、五芳斋等达成独家合作,业务边界不断扩充。
在怪兽充电构建的共享充电网络下,用户能够随取随用、随借随还,而客群的壮大也吸引着更多商业伙伴的加入。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下的良性循环,将为怪兽充电提供充足的发展动力。
今年3月18日,怪兽充电与阿里巴巴本地生活服务公司在上海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据悉,双方将联动支付、电商、本地生活等多个业务板块,在渠道运营、商户服务、会员体系等多维度、多层次展开深入合作。在巨头加持下,怪兽充电在本地生活领域有了更多可以延伸的触角。
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铺设速度是关键,而且是有效速度,包括每个设备的激活频次、使用时长等。一旦抢占先机,再铺设的难度很高,替换成本会上升,互联网项目领先半年就很难追了,在别的产品没有出来前,要占领更多市场。”
“马太效应”下,行业资源集中度会进一步增强,已经稳居行业头部的怪兽充电的领先优势愈加明显。如今的共享充电行业看似没有门槛,但实际上已不再是小玩家可以随意加入的战场,行业格局难以撼动。
无限的行业发展空间
怪兽充电从创立至今,经历了多轮行业竞争,遭受过不少外界质疑。从刚成立时被用来与共享单车对比商业模式,到后来被否定盈利可能,被质疑是否会像共享单车成为“资本泡沫”,再到今天成为“共享充电第一股”,怪兽充电一直在负重前行。
2017年共享充电宝项目异军突起,成为资本宠儿,行业近50%的融资事件集中爆发于这一阶段,包括聚美优品、小米科技、美团等巨头纷纷入局共享充电宝项目。仅仅10天共享充电项目就获得了3亿元融资,40天达成融资12亿元,融资速度和额度远超投资人预期。
几轮资本高潮之后,行业渐趋冷静,共享充电宝公司“乐电”宣布停止运营,PP充电、小宝充电、泡泡充电、创电、放电科技、河马充电等也先后进入项目清算阶段,行业融资几乎处于停滞状态,仅有少数头部品牌进入A轮后融资。
行业洗牌之后,“三电一兽”的格局逐渐形成,而后怪兽充电又在这一格局中拔得头筹。据艾瑞咨询的行业报告显示,2020年底,怪兽充电以34.4%的市场份额坐上了行业的头把交椅。
怪兽为什么能后来居上?它的杀手锏是什么?
2020年10月,蔡光渊接受采访时表示,怪兽充电没有一剑封喉的招式,也没有一招制胜。“踏踏实实算好每笔账,铺好每个柜机,服务好每个商户,最后是可持续发展的业务。”蔡光渊总结说,“我们没有短板,每个部分都要领先对手,最后得到的乘数效应非常大。”
据艾瑞咨询预测,2020年中国共享充电市场规模为90亿元人民币,到2028年有望增长至1063亿元人民币,2020年至2028年复合年增长率(CAGR)可达36.2%。行业有巨大的机会继续扩展现有的、尚未发掘的使用场景。智能手机的普遍使用、用户对手机应用程序的依赖以及5G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对共享充电服务的蓬勃需求。
< class="pgc-img">>根据招股书,怪兽充电拟将IPO募集资金用于进一步的市场扩张,继续扩大重点商户(KA)网络,提高运营水平,加强技术能力,强化品牌,寻求战略联盟和投资机会并探索新商机等。
据接近怪兽充电人士的消息,怪兽充电内部已经在孵化新项目,比如最近发售的新锐白酒品牌“开欢”。开欢面向青年群体,将白酒酿造传统融入互联网文化,主打柔顺爽甜、饮后无负担的“新型”白酒。
据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发布的《2020年轻人群酒水消费洞察报告》显示:近一年来,年轻客群不断涌入白酒市场,90、95后是白酒市场中极具潜力的消费客群,且白酒与共享充电宝的消费客群有重合。
怪兽充电广泛调研了年轻人对白酒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凭借创始人兼CEO蔡光渊和创始人兼CMO张耀榆在消费品行业的丰富经验,加之怪兽充电自身庞大的线上线下网络与精干的地面运营团队,“开欢”的新尝试才得以落实。
由此不难推测怪兽充电下一步的增长逻辑:即借力共享充电业务的网络效应和渠道优势,实现其他品类的渠道复用,完成共享充电网络与消费网络的对接。
背靠海量用户与商户共同构建的新消费网络,在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怪兽充电正在不断探索自身发展的“第二曲线”,以及科技消费的新边界。
阅读此文前,诚意邀请您先点个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也能带给您与众不同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王雪
编辑:王雪
初到香港
说起香港我们想到的是极度繁华的大都市,明星名车、灯红酒绿、纸醉金迷,无数高楼大厦,璀璨的东方明珠。香港也是很多人向往的人间天堂,但是,当你走近它你就会有一句内心独白:原来香港繁华的背面是这样的。
香港
>去年到香港出差,联系到了四年未见的同学,当时的我就住她家(祥华邨)附近的酒店,我想着怎么着也能去她家蹭一顿饭呢,谁知道她约我在外面吃了饭。
我们两个人吃了两荤两素(包菜、土豆丝、回锅肉和桂花鱼)花费了好几百港币,之后她说带我去她家蜗居看看。
1 人民币 ≈ 1.0916 港元
1 港元 ≈ 0.9161 人民币
同学和我是同乡,他大专毕业后去了深圳打工,后来认识了现在的老公,不顾家人反对毅然决然的嫁给了香港的老公。
她每次回老家的时候打扮的光鲜亮丽,努力地夸赞香港的各种美好,还有她一儿一女家有菲佣的幸福生活,人们无一例外纷纷投去羡慕的目光,都说她嫁对了地方,看来香港的确很好啊。
我就想着这次的香港之行不但要叙叙儿时同学之情,也要见证一下她的幸福生活。
走近香港的住宅区,抬眼望去密密麻麻的尽是楼房,就像是一座座密不透风的水泥森林,走在街道上抬头看见的是头顶那一片狭窄的天。
脑子里想着同学说蜗居肯定是谦虚,正幻想着她家应该是富丽堂皇的豪宅时,已经到了家门口,然而,当我踏进她家的那一刻我不淡定了,不愿意相信自己的眼睛了。
32㎡的房间住着一家四口再加一个菲佣,而且布局还是三室两厅,菲佣的卧室竟然是一个衣柜。
这在内地是不敢想象的,但是对菲佣来说能拥有一个自己独立的空间,哪怕连翻身都困难,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因为她们同乡的姐妹很多人只能睡地板。
屋子里摆放着孩子的玩具车车等等,厨房只能容纳一个人,墙面都被设计成各种收纳的小盒子,柜子等等,更显得空间的狭小。
由于厨房狭小,很多东西就放在了卫生间,切菜板也是放在洗衣机上面,餐桌课桌茶桌都是公用一张的,大部分家具都以折叠为主,室内墙上挂满了各种日用品,逼仄的空间让人窒息。
我们促膝盖而谈,竟然聊了一整个下午,这才知道她们生活的真相。
香港寸土寸金,住房是人们最难的事情,这已经是他们搬了三次家,结婚十年才等来的房子,叫作公屋。
同学说想要分到政府分配的公屋必须要达到条件,不是人人都能申请的,而且排队五年六年能分到的话,已经算是很快的了。
同学刚结婚的时候公婆有一套24平米的公屋,住在一起不方便,他们就搬了出来。
当时,他们住在6平米的劏房内,后来有了孩子也依然如此,直到有了老二他们才换了一间9平米的劏房。现在想想她说觉得自己真能吃苦,也许是因为老公很爱她,就不觉得苦了。
劏房就是用隔板隔起来的一间间狭小的房子,只有一张床和卫生间,很多人卫生间当做厨房用的,还有人为了避免油烟只做蒸煮的东西,或者只在外面吃饭。
劏房
>劏房
>听了这些他们的不易,我真有点为她付了午饭钱而感到自责,原来以为香港繁华锦绣,肯定人人都很幸福,现实却是这样,但是我们以为的幸福也许并非他们以为的幸福,毕竟幸福是个感性的词语。
在这个寸金寸土的城市,想要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真的是难上加难,怪不得楼都是那么高那么窄,有人称作牙签楼,怪不得路面也很窄、楼梯、电梯空间也很窄小,哪怕是一千万的房子阳台也只几平米。
好在经过不懈的努力,同学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而且她感觉现在的生活已经非常幸福了。
公屋住宅楼
>公屋住宅楼
>香港各个阶层的住房情况
香港位于中国南部、珠江口以东,分为香港岛、新界和九龙半岛及离岛区域,陆地面积1113.8平方公里。截至2022年末,香港总人口为733.32万人。
香港流动人口约为20万,也就是外来务工人员。截止2022年,香港人口密度为6584人,仅次于澳门和台北市。
香港在七八十年代经济飞速发展。成为国际金融和贸易中心。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人口越来越多的情况下,香港政府填海造陆还扩张了一部分陆地,但也是杯水车薪。
香港地少人多,住房就成了最困难的事情。在香港居住情况大概分为以下几种:
1.笼屋,胶囊房
笼屋都是外来单身打工者的首先。
笼屋仅有一个像铁笼一样的床铺而已,1.4平米左右,仅供睡觉,居住者蜷缩在里面,铁丝上挂着自己的必备日用品。
笼屋租金也要2500—4000港元左右每个月。胶囊房也叫太空舱一般是单身旅游的人只是睡觉而已,每晚300港币。
笼屋
>胶囊房
>2.劏房、“棺材房”
劏房、“棺材房”就是把大房子隔起来,分成一个一个的小房子(劏房的劏字就是隔起来的意思),这种房子卫生间大多都是公用的。隔音效果也很差,一般都是私人出租的,基本都在10平米以下,价格在3000—5000港币。
据统计,香港有约20万人居住在笼屋、棺材房、劏房内。
< class="pgc-img">劏房
>棺材房
>3.公屋
公屋是香港政府为了让居者有其屋而集体建造的房屋,是出租的。
公屋的申请条件是:单人月收入不超过12800港币,两口子月总收入不超过19430港币,而且居住香港必须七年以上。
公屋申请通过以后就是等待,因为每年都有30万人在等待公屋。公屋租住超过十年以后,按照相关规定。每隔两三年政府会调查一次家庭收入情况,如果超出收入范围,那就要回收公屋。
所以在香港就有了一种奇葩现象,很多人并不要求老板加薪,因为加薪以后没有公屋,出去租房房租是加了薪的好多倍。
公屋只有居住权没有买卖权。当下香港有约330万人住在政府的公屋内。
公屋
>4.居屋
居屋是政府拿来出卖的商品房,公屋出售价格是商品房价格的6折,只需要付5%的首付,贷款利息低至2.5%。
但是能购买到居屋也是有条件限制的,单人收入不超过3.3万港币。两口子收入不超过6.6万港币才可以申请。
香港约有120万人住居屋。
4.商品房
香港永久居民购买商品房不用交购置税,非永久居民则需要缴纳30%的购置税。
香港的商品房可不是一半人能买得起的,就连皇后娘娘蔡少芬一家五口的房子也仅有80平米。
香港商品房价格是全球最高的,平均价格21万/平米,是北上深的3倍,是广州的6倍,不是普通人能买得起的。
5.别墅
别墅都是百平米以上的千万豪宅,而且都在山上,一般都是香港有头有脸或者大明星居住的地方。
山顶别墅
>别墅
>为什么人们宁愿挤在香港也不愿回内地呢?
香港人不愿意回内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工资高
香港
洗碗工、收银员、清洁工:约15000港币/月
保安:约1.5万~2万港币/月,
工地普工:约30000港币/月
技术工:约70000—90000港币/月
司机:约2万—5万港币/月
普通教师:约3万港币/月,
有学位的教师:约6万/月
律师、医生:约6—7万港币/月
香港是不允许拖欠员工工资的,一旦被员工投诉,老板或雇主会被罚款35港币,还要面临3年监禁。
2..优越感根深蒂固
香港曾是英国一百多年的殖民地,接受了西方的教育和西方文化的熏陶,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再加上当年比内地发达富裕,所以香港人的思想一直停留在七八十年代的那个时候,总感觉香港比内地好,比内地富裕,对于同胞的大陆人不认可。
香港歧视内地游客的事件一再发生,也充分说明了香港人有着无与伦比的优越感。
3.福利好
义务教育:
香港实行15年义务教育,也就是幼儿园到高中,仅需缴纳书杂费就可以享受。
免费医疗:
香港本地人在公立医院可以免费医疗,我同学的公公肺癌,住院后动了手术,一个多月后出院,私人自己出资金仅1000多元港币。
75岁以上老人看病连挂号费,住院费都不要,75岁以上老人无条件领取每月约1000港元津贴。
香港的福利是所有北边大城市都比不起,比如食物银行、公屋、免费医疗、社区厨房,而这些之外还有更多。
4.公民素质普遍较高
香港还是有很多优于大陆的地方,交通很便捷,大多数香港人素质很好,遵守规则讲究礼貌,政府机构公务员办事很讲人性,态度非常好。
在香港生活的老人很幸福,如果享受高龄津贴65以上,乘地铁巴士仅需2元。
市民素质好,上公交车不插队,行人不闯红灯,不堵车,路面干净整洁。
香港消费
一个字:贵
从铜锣湾到港岛的地铁要53港币
很偏僻的地方买一杯果汁21港币
偏僻的巷子理发单剪100,洗剪吹140港币
比较低当的那种场所650港币一个小时
一份汤饺子8只,80港币,大份的12只,100港币
一份三文鱼便当99港币(量很小,吃不饱)
卷心菜一棵50港币
香港随便一个停车位5000多港币
商场停车一个小时40左右港币
香港只有98#汽油,加满一箱是内地价格的两倍。
所以,在香港能养得起一辆车算是土豪了。
去香港要知道的事
1.香港称重还是和大陆过去的一样,一斤等于16两,有句话叫做半斤八两,不是你说的二斤十六两
2.香港有个一卡通叫作“八达通”,充值以后乘坐巴士、地铁,公交,电车都可以,但是据说八达通就是一个“黑洞”,一充钱很快就没了。
3.香港特别行政区护照全球有效。很多香港人周末都会飞往国外度假,因为有168个国家和地区对香港护照持有人实行免签或落地签政策。
4.出租车司机都是老人,他们不会普通话。香港出租车颜色不同跑的区域不同。红色的可以全香港跑,绿色的只能跑新界,蓝色的跑大屿山区域内。
5.尖沙咀、西洋菜街、庙街是香港最有名的小吃城。
庙街是香港最负盛名的夜市。这里的小吃物美价廉,避风塘炒蟹鸡仔蛋车仔面。肠粉牛腩粉,云吞面等等都特别好吃,一定要品尝。
6.海港城、时代广场、崇光百货、太古广场是购物者的天堂,这里因为进出口免关税,所以奢侈品、品牌服饰特别便宜。
7.去香港一定要带上多多的现金,因为很多地方不能移动支付,而且香港消费很高哦。
8.香港不能在地铁上吃东西,不能随地吐痰,不能在公共场所吸烟,特别是我们内地的人去旅游,一定要谨记,不要再给内地人的脸上抹黑。
9.香港迪士尼乐园、海洋公园、维多利亚港、香港太平山顶等等,都是香港必去的景点。
香港海洋公园美轮美奂,让人流连忘返。
10.香港的夏季很炎热,但是很多公共场所的空调冷气开的特别低,所以,随时要带一件外套或者厚一点的衣服,以免感冒。
最后总结
香港繁华富裕、经济繁荣,由于人多地少,所以住房条件不太优越,其实哪里都有普通人,但是,他们生活的幸福感和优越感还是肉眼可见的,或许他们觉得的幸福就是最大的幸福。
香港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希望香港在一国两制的政策下越来越好,希望香港这颗东方之珠永远璀璨辉煌, 也希望香港同胞越来越幸福!
谢谢您的阅读,码字不易,如果您认同作者的付出,麻烦您点个关注,加个爱心,这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谢谢。
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怪兽充电正在不断探索科技消费的新边界。
2017年5月,陈欧宣布入局共享充电,随即王思聪在朋友圈宣称:“共享充电宝要是能成我吃翔,立帖为证。”不得不说,这句话代表了很大一部分人的看法。彼时,“共享经济”正在因为“充钱易,退款难”的负面舆论受到质疑,共享单车初现泡沫,而共享充电宝也只能说是“看上去很美”。
时至今日,在国内智能手机越发普及、内容生态日益繁荣的大背景下,共享充电宝“活得挺好”。美东时间2021年4月1日,怪兽充电以“EM”为证劵代码,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成为“共享充电第一股”。
从熬过共享经济寒潮,到挺进美国资本市场,怪兽充电在共享充电行业一路披荆斩棘。
投资者青睐 做时间的朋友
北京时间4月1日晚间21点30分,怪兽充电正式登陆纳斯达克。此次IPO共发行1,765万股ADS,发行价定为8.5美元/ADS,总发行规模为1.5亿美元。
怪兽充电当天开盘价报10美元,较发行价8.5美元涨17.64%,市值达27亿美元。当晚在上海举行的云敲钟仪式上,怪兽充电创始人兼CEO蔡光渊等公司内部高层,干嘉伟等公司董事,阿里集团春晓等投资机构代表,高盛集团Ken唐少华等承销商代表,以及纳斯达克中国区首席代表Chris Hao,大家共同按动了上市按钮。
< class="pgc-img">>据招股书中艾瑞咨询的行业报告显示,从2020年的市场格局来看,怪兽充电后来居上,以34.4%的市场份额位列共享充电行业第一,成为中国最大的共享充电运营商。截至2020年12月31日,怪兽充电已经构建了包含超过66.4万POI(点位)的共享充电网络,累计注册用户超过2.19亿。
怪兽充电能取得今日成绩,从其“投资者基因”可一见端倪。
据招股书披露,怪兽充电本次IPO拥有豪华的基石投资者阵容,分别为高瓴、Aspex Management (HK) Ltd.和小米科技,合计意向认购1.1亿美元。高盛、花旗、华兴、中银国际共同担任承销商。
基石投资者中,高瓴是一家专注于长期结构性价值投资的公司,即投资其眼中具有内在发展价值的企业,不盲目追逐风口与赛道。高瓴曾投资过腾讯、京东、美团等知名企业。其理念关键词“长期主义”,也随着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磊所著《价值》一书,而为人所熟知。
在怪兽充电的发展历程中,高瓴从天使轮开始就与之并肩,此后数轮持续加码,一路陪伴怪兽充电走到IPO,位列第二大机构股东。据悉,怪兽充电也是目前已披露的唯一一个被高瓴“全周期”支持的项目。
与此同时,小米科技也伴随怪兽充电走过了壮大的每一步,位列第五大机构股东。除了“重要投资人”和“长期支持者”的身份外,小米科技更是从产业生态链的角度不断给予怪兽充电支持。
据此前报道,怪兽充电的早期产品,均由其与小米、紫米共同设计和研发,然后由工厂代工。在小米科技的协助下,怪兽充电在短时间内构筑出了极具竞争力的供应链体系,为其“后来居上”打下了基础。
< class="pgc-img">>值得注意的是,之前从未参与怪兽充电融资的Aspex Management,此次作为基石投资者首次出现在招股书中。Aspex Management致力于寻找增长潜力巨大的赛道,并选择在赛道中能把握行业趋势,并快速成长的企业,曾投资过韩国金融科技独角兽创企Viva Republica、香港明星级旅游企业Klook客路等。
据招股书显示,怪兽充电管理层持有超级投票权,对公司拥有控制权。在IPO之前,阿里为第一大机构股东,持股16.5%。此外,高瓴持股11.7%,顺为持股8.8%,软银亚洲持股7.7%,小米和新天域均持股7.5%,云九和CMC分别持股5.8%和5.4%。
招股书还披露了怪兽充电于今年初完成的D轮融资,该轮融资由阿里、CMC领投,凯雷(CGI)、高瓴、软银亚洲跟投,融资金额超过2亿美元。本轮融资也是共享充电领域迄今为止获得的最大单笔融资。
除了资本的“不断输血”,怪兽充电的 “自造血能力”也颇为强悍。尽管2020年遭受疫情重击,怪兽充电还是实现了收入的逆风翻盘。
据招股书显示,怪兽充电目前正处于高速成长期,保持快速扩张的同时也实现了盈利。2019年,怪兽充电营业收入为20.223亿元人民币,净利润为1.666亿元人民币,净利率为8.2%。
尽管新冠疫情肆虐,2020年的营业收入仍达28.094亿元人民币(4.306亿美元),同比增长38.9%,净利润为7540万元人民币(1160万美元),净利率为2.7%。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2019年和2020年,怪兽充电经调整后的净利润分别为2.066亿元人民币和1.126亿元人民币(1730万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仅2020年下半年,怪兽充电收入就达18.5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8%,non-GAAP净利润2.0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6%。
怪兽充电将其优势总结为:领先的市场地位与强大的多边网络效应、有效的业务发展策略和数据驱动下的精细化运营、持续聚焦技术以优化产品和服务、充满活力的品牌以及业绩突出的管理团队等。
至此,怪兽充电迈入独角兽行列,真正成为了共享充电赛道里的一个“怪兽”。
行业头部带来的网络效应
过去,不少人都认为共享充电宝只是个“包租公式生意”,但怪兽充电并不这么想。
招股书中,怪兽充电将自我定位为“科技消费公司”,并欲以自有的物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分析能力,支撑起一个庞大的线上线下网络。经过多年积累,怪兽充电已实现吃喝玩乐游的全场景覆盖,构建了生活消费、休闲娱乐、医疗服务、交通出行等生活场景下的共享充电网络。
招股书显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怪兽充电的系统可实时监测并处理超过500万共享充电宝的数据。截至目前,怪兽充电已经与上海迪士尼度假区、乌镇景区、南京大牌档、避风塘、五芳斋等达成独家合作,业务边界不断扩充。
在怪兽充电构建的共享充电网络下,用户能够随取随用、随借随还,而客群的壮大也吸引着更多商业伙伴的加入。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下的良性循环,将为怪兽充电提供充足的发展动力。
今年3月18日,怪兽充电与阿里巴巴本地生活服务公司在上海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据悉,双方将联动支付、电商、本地生活等多个业务板块,在渠道运营、商户服务、会员体系等多维度、多层次展开深入合作。在巨头加持下,怪兽充电在本地生活领域有了更多可以延伸的触角。
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铺设速度是关键,而且是有效速度,包括每个设备的激活频次、使用时长等。一旦抢占先机,再铺设的难度很高,替换成本会上升,互联网项目领先半年就很难追了,在别的产品没有出来前,要占领更多市场。”
“马太效应”下,行业资源集中度会进一步增强,已经稳居行业头部的怪兽充电的领先优势愈加明显。如今的共享充电行业看似没有门槛,但实际上已不再是小玩家可以随意加入的战场,行业格局难以撼动。
无限的行业发展空间
怪兽充电从创立至今,经历了多轮行业竞争,遭受过不少外界质疑。从刚成立时被用来与共享单车对比商业模式,到后来被否定盈利可能,被质疑是否会像共享单车成为“资本泡沫”,再到今天成为“共享充电第一股”,怪兽充电一直在负重前行。
2017年共享充电宝项目异军突起,成为资本宠儿,行业近50%的融资事件集中爆发于这一阶段,包括聚美优品、小米科技、美团等巨头纷纷入局共享充电宝项目。仅仅10天共享充电项目就获得了3亿元融资,40天达成融资12亿元,融资速度和额度远超投资人预期。
几轮资本高潮之后,行业渐趋冷静,共享充电宝公司“乐电”宣布停止运营,PP充电、小宝充电、泡泡充电、创电、放电科技、河马充电等也先后进入项目清算阶段,行业融资几乎处于停滞状态,仅有少数头部品牌进入A轮后融资。
行业洗牌之后,“三电一兽”的格局逐渐形成,而后怪兽充电又在这一格局中拔得头筹。据艾瑞咨询的行业报告显示,2020年底,怪兽充电以34.4%的市场份额坐上了行业的头把交椅。
怪兽为什么能后来居上?它的杀手锏是什么?
2020年10月,蔡光渊接受采访时表示,怪兽充电没有一剑封喉的招式,也没有一招制胜。“踏踏实实算好每笔账,铺好每个柜机,服务好每个商户,最后是可持续发展的业务。”蔡光渊总结说,“我们没有短板,每个部分都要领先对手,最后得到的乘数效应非常大。”
据艾瑞咨询预测,2020年中国共享充电市场规模为90亿元人民币,到2028年有望增长至1063亿元人民币,2020年至2028年复合年增长率(CAGR)可达36.2%。行业有巨大的机会继续扩展现有的、尚未发掘的使用场景。智能手机的普遍使用、用户对手机应用程序的依赖以及5G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对共享充电服务的蓬勃需求。
< class="pgc-img">>根据招股书,怪兽充电拟将IPO募集资金用于进一步的市场扩张,继续扩大重点商户(KA)网络,提高运营水平,加强技术能力,强化品牌,寻求战略联盟和投资机会并探索新商机等。
据接近怪兽充电人士的消息,怪兽充电内部已经在孵化新项目,比如最近发售的新锐白酒品牌“开欢”。开欢面向青年群体,将白酒酿造传统融入互联网文化,主打柔顺爽甜、饮后无负担的“新型”白酒。
据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发布的《2020年轻人群酒水消费洞察报告》显示:近一年来,年轻客群不断涌入白酒市场,90、95后是白酒市场中极具潜力的消费客群,且白酒与共享充电宝的消费客群有重合。
怪兽充电广泛调研了年轻人对白酒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凭借创始人兼CEO蔡光渊和创始人兼CMO张耀榆在消费品行业的丰富经验,加之怪兽充电自身庞大的线上线下网络与精干的地面运营团队,“开欢”的新尝试才得以落实。
由此不难推测怪兽充电下一步的增长逻辑:即借力共享充电业务的网络效应和渠道优势,实现其他品类的渠道复用,完成共享充电网络与消费网络的对接。
背靠海量用户与商户共同构建的新消费网络,在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怪兽充电正在不断探索自身发展的“第二曲线”,以及科技消费的新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