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 | 吴容
编辑 | 牙韩翔
连锁餐饮的新阵地已经不在局限于商圈,他们希望直接开到顾客家门口。
最近,老牌火锅品牌东来顺推出社区小店,这家取名“东来顺街坊铺”的新店开在北京东四较多居民聚集的社区,面积为30平方,既卖老北京人喜欢的包子、肉饼、羊汤等主食小吃,也销售预制菜和火锅食材等,试图“承包”周边街坊的一日三餐。
另一火锅品牌小龙坎也有类似的布局,它孵化了一个名为“小龙坎MiniHoogo火锅菜”子品牌,并主打“轻”为卖点,强调店面投资轻,用餐场景轻以及消费客群更年轻。这个瞄准一人食、非正式小聚餐等消费需求的品牌,也将深入更多社区、写字楼周边开设门店。
酸菜鱼品牌“江渔儿”和以湘菜系干锅牛蛙为主打的“蛙来哒”也在瞄准社区店。
按照江渔儿品牌负责人孙滇的说法,该品牌社区店目前集中华南片区,未来社区店计划将向华东进发。蛙来哒在全国的90多个城市开出了340多家门店后,今年上半年也将社区门店计划放在更重要的位置,除了今年7月在东莞开设社区店外,其它区域的社区店也正在筹建。
更早些时候,饺子品牌喜家德、袁记云饺以及好利来、鲍师傅、周黑鸭等糕点零食品牌也加大在社区周边开店的比例,并获得了较为快速的成长。
据袁记云饺官方微信公众号,目前该品牌在全国门店超过2000家。另据袁记云饺郑州一家门店工作人员此前透露,一般情况下门店日营业额六七千元,逢年过节可以突破万元。
社区餐饮店的走俏,和疫情的反复直接相关。
居家办公、禁止堂食等防疫措施让购物中心、写字楼等遭遇“阶段性停摆”,而以社区为中心的街边店、档口店和菜市场店等,受封控影响相对较小,成了新的“流量入口”。这些有着近水楼台的优势,辐射周边一公里内的居民的小店,往往能够满足人们下班后或者周末在家附近快速解决吃饭的需求。
除了地理优势外,相较于购物中心而言,社区餐饮门店的房租成本相对较低。在疫情期间,也更容易灵活调整自身的运营模式,包括增长营业时间,外卖堂食兼做,增加外摆等等,以增加消费者日常的复购,这些都使得它们的抗风险能力更强。
一位在华南的餐饮行业人士分析称,疫情带来的消费降级,使得一些在懂得压缩成本的餐饮品类或门店受到追捧。“小而美,进入门槛不是太高,资产轻是社区餐饮店的特点。”他表示,一家不到30平方米的门店,以前在商业街、非核心商圈的商场开出,投资可能在20万左右(包括加盟费、装修以及租金等),而进入社区最少能降到10-13万左右,这样的成本更接近商家可以承受的范围。
主打潮汕卤味的“物只卤鹅”联合创始人姚凯琳此前接受采访时也提到,“疫情来了之后,一些商超、写字楼的门店紧紧依靠快餐、简餐的话,由于成本很高,往往很难存活。疫情改变了我们的门店模型的打磨方式,转战社区店更接近消费者。”截至目前,物只卤鹅在产业园、居民住宅区布局了300多家门店。
眼下,餐饮人正在重新开始审视“社区餐饮”的价值。
但其实这更像是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之后社区商业逐渐成熟的表现,而疫情不过成为社区餐饮崛起的加速器。根据公开数据显示,全国“商户数量在50+”的中大型购物中心有5300多个,但全国的社区有10万个,这意味着社区型餐饮拥有不小的发展空间。
不过社区餐饮一直存在,这一波“老歌新唱”并非没有挑战,试图入局者需要警惕社区餐饮店本身的一些局限性。
事实上,不是所有餐饮品类都适合社区开店。小区周边的餐饮往往是人均较低、大众口味的快餐、简餐等。相对于商场店,社区店所专注的社区居民们的一日三餐,甚至是宵夜。这意味着品类选择上受到限制,借助短期流量打法的网红店或者洋快餐就不适合。
选址也不易。比如,是否临街或在明显的街角,这些都直接影响了社区店的客流量。
主打面食的“饪一碗”创始人任景华曾表示,“社区餐饮其实最难的是选位置。它不像我们做工作餐,做白领餐,或者做商业综合体,选位相对比较好选,社区餐饮是最难选位的,因为社区它有很多的动线出口,阴面阳面,顺不顺路,位置选不到位,社区餐饮也做不好。”
“老小区往往是没有底商的,商业功能基本都是忽视掉,当然现在也有很多小区一楼在改造做社区商业,但是很大部分不具备排烟排水等功能,餐饮是无法进驻的。这也就导致好的社区店铺是稀缺资源。”上述分析人士指出,而且这类店铺一般很快在内部市场消化掉,除非商家时刻紧盯社区旺铺转让消息。
另外,相比在购物中心餐饮随机性和非理性消费,社区餐饮讲求刚需消费,生存更为依赖复购,这意味着商家得花更多心思和技巧“讨好”街坊邻居。一些商家会强调现场制作,也会给出超时10分钟未上桌的餐品免单,也有水果小菜免费自助、米饭免费添加等福利,也有社区店会注重微信群日常运营,在群里不时给出一些优惠政策。
服务过多家餐饮公司的李喜耀对界面新闻表示,疫情之前,中国餐饮行业多少有点虚假繁荣、机会主义的现象,多少低估了专业化水平在餐饮行业的重要性。疫情之后,餐饮行业进入专业化阶段,那些积累了一定的口碑,拥有强大的供应链的大型连锁餐饮更受欢迎。
眼下,包括西贝、呷哺呷哺等大牌也在逐渐盯上社区餐饮进行布局。这也将加速社区餐饮赛道的洗牌,那些不专业的品牌、“脏乱差”的小店容易被淘汰出局。
1月16日,两江新区人和街道龙寿路社区的社区食堂对外营业,60岁以上老人只需15元就能享受美味的两荤一素一汤,年过90岁的老人更是能免费吃上一日三餐。
据了解,人和街道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政府主导、社区支撑、社会参与的助餐服务模式,开设“家门口的社区食堂”,以解决辖区老年人就餐为重点,兼顾解决其他有需求的群众就餐问题,让居民收获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幸福感。
龙寿路社区食堂位于龙寿路764-766号,每天8:00-21:00营业,由社区共驻共建单位力杨水上漂餐饮店建设运营,社区指导监管,党员、志愿者等参与服务,采取食堂就餐的方式,为辖区高龄、困难、空巢和失能老人打造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
?“90岁以上老年人可享受免费爱心餐,60岁以上老年人可享受特惠福利价格,其余居民花15元则可办理一年会员卡,同样也能享受优惠。”龙寿路社区党委书记李爽说,社区食堂开业首日,办卡居民便已超300人。
“食堂将为辖区居民提供早、中、晚三餐,价格更加便宜,但菜品味道、分量绝不打折扣,就是要让咱们辖区居民,尤其是老年人能吃得方便、吃得开心!”力杨水上漂餐饮店负责人杨守彬说,店内菜品还会定期根据老年人的口味和需求进行调整,力求让大家满意。
社区食堂室内宽敞明亮,环境整洁温馨。中午11:30,附近不少居民在门口办好会员卡后进店就餐。冒着腾腾热气的一道道家常菜陆续上桌,笑意也爬上了老人的眼角。
“味道蛮好,软烂程度也很适合我们老年人。”“离家很近,就一条马路的事,太方便了!”“冬天到了,这么实惠的价格,省去了带饭的麻烦和吃冷饭的风险。”社区老人、附近的打工族、环卫工人等都对食堂竖起大拇指。
为扎实开展主题教育,龙寿路社区积极回应群众对养老助餐的迫切需求,结合辖区企业让利方式打造了社区食堂,不仅解决了辖区居民的用餐问题,也让老人们感受到了社区的关爱和温暖。下一步,社区将继续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不断完善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为辖区居民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服务。
目前,社区食堂会员正在办理中,有需要的居民可前往食堂进行办理。具体办理事项见《龙寿路社区社区食堂会员申办说明》。
会员卡集中办理时间:即日起至2023年11月30日(10:00-12:00)
月16日上午,广州市南沙区珠江街第一家社区食堂在棠泰茶餐厅正式挂牌运营。珠江街党工委委员、办事处副主任梁燕青,公共服务办主任王玉桥到现场参与揭牌仪式。
“社区食堂”位于珠江街城区中心,优越的地理位置让广大社区居民在“家门口”也能吃上健康、美味、优惠的饭菜。“两荤、一素、一汤”营养均衡、美味可口的套餐,老年人仅需5元就能享受到,年轻人仅花15元也能吃上这份实惠、平民的优惠套餐。
棠泰茶餐厅负责人表示,餐饮店原来是不需配用食品留样专柜的,现在为了让老年人在“家门口”也能吃上一份健康、美味、优惠的放心饭菜,餐厅不但严把卫生关,确保餐具卫生,还购置一个食品留样专柜,保证质量有迹可循。“我们还另外为老年人设立老人用餐专区、应急按铃,设置无障碍通道、卫生间专用坐便椅等一系列设备设施。社区食堂的本质是为老助餐,因此要回归为老服务本身。”每一个小细节都能感受到“社区食堂”充分考虑到了老年人的实际需求。
当天午餐时分,老年人陆续来到“社区食堂”用餐,食堂也开始逐渐热闹了起来,长者们对社区食堂的菜色、口味、用餐环境等满意之情溢于言表。其中一位长者表示:“社区食堂不仅为我们老人提供了便利,更成为了我们社区生活的一个延伸,我们可以在这里选择自己喜欢的菜品,还能享受长者优惠补贴价,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老年人的关怀,让居民的晚年生活更幸福!”
梁燕青表示,社区食堂不仅满足老年人助餐需求,还兼顾全年龄段社区居民的用餐需求,大家能够“就近吃”“吃得好”,希望这种合作模式能够成为推动社区服务多元化、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的典范。
珠江街“社区食堂”为社区长者提供了便捷的餐饮服务,标志着社区长者生活品质的一大提升,同时也是辖内餐饮企业在社区服务领域的拓展和深化。未来,珠江街也将与辖区餐饮企业进一步加强合作,为社区居民带来更多元化、更高品质的服务体验,让更多人享受幸福“食”光。
【撰文】余妍玲
【作者】 余妍玲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