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贵州普安——
因地制宜发展茶产业(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
山地连绵起伏,茶园郁郁葱葱,绿叶中白花绽放,村民们在山坡忙碌……初冬时节,贵州省普安县地瓜镇屯上村依然生机勃勃。
4年前浙江省安吉县黄杜村捐赠屯上村的“白叶一号”扶贫茶苗,今年正式迎来首采季,“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故事正在这里续写。
“茶园带动了我们和周边村寨691户2020名脱贫群众增收,2020年以来务工收入超过1100万元。”望着漫山茶树,屯上村党支部书记孔令金介绍。
以获赠2000亩白茶苗为契机,普安县因地制宜发展茶产业,如今茶园总面积扩大至18.3万亩,其中“白叶一号”1.3万亩,茶叶综合年产值近17亿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孔令金表示,“有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日子,我们信心满满、干劲满满。”
先富帮后富,白茶苗跨越千山万水落脚小山村
吃完早餐,谭化爱骑上电动车,8点准时来到“白叶一号”茶园上班。山坡上已聚了上百名老乡,趁着天气晴朗,抓紧补种、除草、施肥。
“每月务工收入两三千元,比以前多赚不少呢!”谭化爱4年前还是屯上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丈夫身体不好需要照顾,两个孩子还在上学,村里提出发展茶园时,谭化爱犹豫了很久才把自家8亩坡地流转出去,“当时担心茶园发展不起来,吃饭就会成问题。”
屯上村地处乌蒙山腹地,最高海拔超过1800米,人均耕地仅半亩。村里曾尝试在坡地发展一些产业,但因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所限,作物既难丰产也难卖出。村民们纷纷外出务工。
来自浙西北群山里的白茶苗,为小山村送来致富希望。
2018年4月,黄杜村20名农民党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村里种植白茶致富的情况,提出捐赠1500万株茶苗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增强饮水思源、不忘党恩的意识,弘扬为党分忧、先富帮后富的精神,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很有意义。”
在浙江省宁波市对口扶贫干部协调下,普安县获赠2000亩“白叶一号”茶苗。经过深入调研,屯上村被认定为白茶理想种植地,县里提出在这里连片种植1500亩。2018年10月,跨越1900公里的“白叶一号”茶苗在屯上村落脚。
一座造型如叶片的别致小楼矗立在半山腰,这是前不久新建的茶园接待中心。楼下,一条红砖步道通往远处,徜徉在茶园,如同置身美丽景区。
为了种好“白叶一号”,普安县专门制定方案,从建设标准、茶园管护和利益联结机制等方面详细规划,并筹资完善了茶园基地的水电路等配套设施。屯上村等各受捐村积极引导村民参与产业发展,“白叶一号”产业利益联结覆盖到全县2577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硬化路串起家家户户,又延伸到山间地头,沉寂的山坡变了模样。
茶园在绵延,乡亲们的创富劲头越来越足
11月中旬,在屯上村向村民示范补种新苗时,普安红茶业(集团)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杨斌发现部分茶树的叶子有点卷边,马上掏出手机拨通了视频电话。“不要着急,这是正常现象,因为阳光强烈造成的。”通过视频,电话那头的黄杜村技术指导员盛志勇看出问题所在。
解答了杨斌的疑惑,盛志勇询问起新苗补种情况,还交代了一些冬季管护注意事项。一问一答间,两种不同口音的交流声,与基地里的欢笑声、机器声交织,亲切又热闹。
当初筷子长的小茶苗,如今枝繁叶茂,杨斌百感交集:“从茶苗运到普安的那一刻起,后续帮扶就没断过线,确保爱心茶树栽得活、种得好。”
“现在党的惠民富民政策这么好,又有那么多人想着我们、帮助我们,一定要珍惜机会,撸起袖子加油干,依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在茶园基地务工4年,张梅两口子不仅摘掉了贫困帽,还逐渐掌握了白茶种植技术。今年,她自家购买茶苗,种上了4亩白茶,还让大学毕业后留在城里工作的儿子回来一起创业。
在屯上村,张梅家不是个例。随着“白叶一号”茁壮成长,乡亲们的创富劲头越来越足。除了1500亩“白叶一号”茶苗,村民们还自发种植了800多亩白茶苗。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共同富裕要靠勤劳智慧来创造。”普安县委书记龙强说,“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我们将以更加有力的举措引导乡亲们提高就业创业能力,激发内生动力、增强致富本领,让茶产业成为促进共同富裕的引擎。”
着力补短板,拓展产业链带富更多乡亲
茶叶在上下翻滚中舒展开来,汤色渐渐嫩绿明亮,清香沁人心脾……“这是本地产的‘白叶一号’,经专业机构评测,品质不比原产地逊色。”在普安红茶业(集团)有限公司展厅里,公司总经理黄仕洪一边沏茶,一边讲述茶叶的故事。
茶园建成第二年,浙江茶叶集团与普安县联合投资建设了“白叶一号”茶产业园,引进全自动茶叶生产线,并以携手合作为寓意注册了“携茶”品牌,帮助当地解决茶叶加工、品牌推广和产品销售的后顾之忧。
从去年茶园试采开始,普安红茶业(集团)有限公司参与到全产业链发展。今年,公司加工出2000多公斤茶叶,销售额达300多万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做大产业,还要合理分配好收益。”黄仕洪介绍,明年茶园即将迎来丰产期,在春茶开采前,公司将把茶树经营权全部交还给农户,届时茶青销售收入就直接进了村民腰包。“让农户成为茶园种、管、采各个环节的主体,并不意味着我们撒手不管,公司将继续保障管护、加工和销售。”
打小跟着长辈学炒茶,37岁的黄崇丽制茶手艺好,可曾苦于没有品牌和销售渠道,茶叶卖不出好价钱。随着普安县茶叶产业链逐渐完善,黄崇丽动了创业的念头。2018年起,她在邻近的楼下镇偏坡村流转来300多亩坡地,购苗种植白茶,严格按照“白叶一号”茶园标准实施管护。
“申请到‘白叶一号’公共品牌使用权,能共享市场红利。”今年,黄崇丽的白茶收成不错,卖出一部分茶青后,她自己加工了700斤干茶,很快就被省外茶商购买,毛利润喜人。
与黄杜村茶苗相伴而来的,是专业技术模式、产业经营门路和绿色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我们将在补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上下更大功夫,拓展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茶产业特色优势,让绿水青山带富更多乡亲。”普安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吴松峰说。
“‘白叶一号’青又青,长在茶山绿茵茵。采得茶叶来喝起,含在口中甜在心。现在政策真是好,永远不忘党的恩……”普安山歌婉转悠扬,回荡在那青青茶园。
旺的长子旦增群培和家人在一起(3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普布扎西摄
新华社拉萨4月9日电 题:人间正道是沧桑——一个昔日农奴家庭的60年变迁
新华社记者段芝璞、薛文献、白少波
1959年秋,喜马拉雅山深处的当许村,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
一间屋子的墙角,堆放着几只鼓鼓囊囊的牛毛口袋。
“青稞、豌豆,我家第一次有这么多粮食!”几个月前,这里实行民主改革,农奴拉旺翻身解放。
他拍了拍口袋,对新华社记者郭超人说:“只要好好干,跟共产党走,以后会更好的!”
在新华社记者笔下,“那千百年来曾经笼罩过他们祖祖辈辈的阴云消失了,他们变得那样兴奋、乐观和自信”。
60年后的拉旺家,又变成什么样子?新华社记者再次来到当许村。
拉旺的长子旦增群培在康木曲庄园废墟前回忆不堪回首的往事(3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普布扎西摄
一甲子,“地狱”变“天堂”
海拔4200多米的当许村,如今叫当许社区居委会,位于山南市措美县措美镇。
雄曲河浇灌的沃土上,生长着成片白杨林,喜鹊在枝头鸣叫,四周是重重山峦,峰顶白雪皑皑。
拉旺的长子旦增群培,75岁了,一直住在村里。
当年的小土房,早已变成藏式楼房,一楼有厨房、储藏间、卫生间;二楼有宽敞的客厅,七间卧室,还有玻璃暖房。阳光洒进来,十几盆花绚丽娇艳。
旦增群培说,这是他盖的第五栋房子。
“这要在过去,简直就是做梦。”坐在沙发上,老人喝着茶,思绪飘回60年前。
当许村属于西藏大农奴主、叛匪头目之一索康·旺清格勒,当时这里100多户农奴衣不遮身,食不糊口,简直就是“人间地狱”。
拉旺和妻子强巴群宗都是康木曲庄园的农奴。“大人每天从早干到晚,只能领两小勺糌粑。”旦增群培从记事起,全家人就没有吃饱过。
他们住的是牛圈边一根柱子撑起的破“房子”,遮不住雨雪,也挡不了寒风。
“睡觉时,小孩趴在大人身上,人摞着人才能挤下。”旦增群培说,没有被褥,只能把衣服盖在身上,鞋子就是枕头。
拉旺的长子旦增群培和家人一起看电视(3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李鑫摄
民主改革,把拉旺一家从绝境中救了回来。
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旦增群培和家人穿上了能把身体遮住的衣服,住上属于自己的房子。
“我们为自己活着了!”母亲哭着说的话,仿佛还在旦增群培耳边回响。
没过几年,拉旺就领着子女,盖起七八间新房子。搬进新家的那天,强巴群宗又哭了:“没想到农奴还能住上自己盖的房子。”
1964年,旦增群培结了婚,很快盖起两根半柱子的平房,有了自己的小家。
20世纪80年代末,旦增群培把家中的余粮换成畜产品,再去换木材,盖起全村第一座二层藏式楼房。
“只有房子足够大,一大家人才能聚在一起。”2011年,旦增群培举全家之力,花了32万元建起一座18根柱子的别墅,添置了电器、家具,是村里最气派的房子。
拉旺夫妇生前一直和小儿子多杰住在老屋,当年的平房早改建成了楼房,墙外是茂密的白杨林。
树丛里,庄园主森严耸立的三层楼房,只剩下半米高的一截断壁。
拉旺于1988年去世,强巴群宗活到2014年,享年95岁。她看着子孙们纷纷成家立业,日子越过越红火。
拉旺的长子旦增群培的藏式楼房(前)(3月17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晋美多吉摄
一家人,绝境迎新生
拉旺的8个子女,除一位因病过世外,其余都健在。如今,这个大家庭共有73口人,四世同堂。
藏历新年期间,旦增群培的大女儿单增拉姆、小女儿措珍开着私家车,带着孩子们,从拉萨、山南赶来看望老两口。
“孩子们都进城了。”旦增群培和妻子曲吉拉姆有5个子女,有的忙工作,有的做生意,节假日才回来。
每到这时,旦增群培都要给孙辈们讲讲过去。
“农奴的孩子,一出生就是农奴。”旦增群培从八九岁起就为农奴主干活,“在13岁以下,每天连两小勺糌粑都没有。”
1959年夏,工作队来到当许村,农奴主被打倒,农民协会成立了。世代匍匐在农奴主脚下的人们,站起来了。
解放军在这里设立卫生所,办学校。砸碎枷锁的当许村,生机勃勃。强巴群宗跟着技术员学会了种土豆、萝卜。
心地善良、思想进步的拉旺,被选为农会委员。他带领乡亲们种庄稼、放牛羊、修水渠,冲在最前面。
旦增群培也当了村干部,先后任生产队长、组长,一直干到61岁。
人民公社时期,他带领全队155口人辛勤劳动,“糌粑每家都吃不完,肉、酥油供应充足,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拉旺的长子旦增群培在家里浇花(3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晋美多吉摄
改革开放后,旦增群培开起手工作坊,制作铁灶、铁盆,儿子跑运输,女儿开茶馆,成了村里最早的万元户。
命运,在奋斗中改变。
不识字的拉旺,一直鼓励子孙们出去学文化,做有用的人。
20世纪70年代,两个女儿先后到内地读书,毕业后成为小学老师和儿科医生,教书育人,救死扶伤。
1965年出生的长孙女单增拉姆,是第三代中第一个吃上“公家饭”的人。
“现在家里有14个公务员,18个大中专学生。”单增拉姆掰着指头说,有教师、医生、司机、环卫工和个体户,也有致富带头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家庭里有4个孩子考上大学,有2个孩子考上内地西藏班,有6家在城里买了房,有4家买了新车……
拉旺家的第四代人大部分都还在上学,上大学的,专业有信息技术、能源经济、工商管理、市场营销……
“农奴主把我们关进地狱,共产党带我们走向天堂。”回想起这首民谣,旦增群培眼中泪花闪烁,“新社会,一代比一代有出息”。
拉旺的长子旦增群培(3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普布扎西摄
一条路,越走越坚定
旦增群培皮肤黝黑,脸上的条条皱纹,仿佛是岁月刻下的年轮。
“听说来了共产党,给饭吃,给衣穿。”1957年春,13岁的旦增群培和两个小伙伴逃出庄园,去找共产党。他们第二天就被抓回村子,还挨了一顿打。
在旧西藏,农奴们出于求生本能,只有逃亡。他说:“没早点儿找到共产党,是这辈子最大的遗憾。”
1959年春,共产党的军队——“金珠玛米”(解放军)进村剿匪,旦增群培主动带路。他第一次吃到米饭,第一次吃到炒菜,第一次有了做人的尊严。
他还学会了第一个汉字——“路”。
挨过农奴主的鞭子,受过叛匪的欺负,跟着解放军走了一天,他明白了:“只有跟对人,找到正确的路,才有光明的未来。”
拉旺的长子旦增群培和妻子送孙子外出打工(3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晋美多吉摄
民主改革,让拉旺一家走上了新路。
“是共产党把我们从绝路上救了下来。”拉旺常给孩子们讲,“你们一定要记住党的恩情,一辈子听党的话,党叫干啥就干啥。”
拉旺有件“宝贝”留给了子女:解放军送的一个白色搪瓷缸。几十年里,他用这个缸子喝水、喝青稞酒,爱不释手。
饮水思源,酌古沿今。对党的深厚感情,在拉旺家代代相传。1962年,旦增群培成为家里第一个共产党员。
有次生病住院,躺在病床上的他,还拿出藏文版党章,让女儿读给他听,“党的话,都记在这里面”。
2002年7月1日,单增拉姆在鲜红的党旗下宣誓。旦增群培自豪地说:“我们家,党员越来越多了!”
今天,旦增群培更高兴:大家庭里有17名共产党员。
从小和旦增群培生活在一起的外孙女边珍,是拉旺家第四代人里的党员。她说:“只有尽心尽力干好工作,才对得起党的培养和教育,才能让祖辈们放心。”
几年前,旦增群培做过一次大手术,腿脚也不太灵便了,但他积极参加党支部活动,帮助贫困户。在县里组织的“恩从何来,恩向谁报”演讲比赛上,他荣获第一名。
经过黑暗的人,才知道光明的珍贵;
度过严冬的人,才倍感太阳的温暖。
60年,人间正道是沧桑。透过历史的云烟,旦增群培心明眼亮:“只要坚定跟党走,就一定能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拉旺的长子旦增群培在家里擦拭解放军留下的收音机(3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晋美多吉摄
拉旺的长子旦增群培和妻子在家照看孙子(3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李鑫摄
华社北京8月2日电 题: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基层生动实践新观察
新华社记者谢良、石志勇、初杭、张斌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
连日来,新华社“‘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在基层”小分队奔赴多地调研,见证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一个个城市乡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月亮河乡,海拔1200米的百亩松林间,10多万支菌棒列队整齐。谁曾想,食用菌成为当地的特色林下产业。
始建于1958年的花德河国有林场,起初主要是为当地的煤矿巷道建设提供坑木,用山上的木材换地下的煤炭。
“靠山吃山”,大规模砍伐,搞“砍树经济”,2013年前后,林场陆续收到“限伐令”“禁伐令”。
林场场长王熙说:“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多,将来付出的代价会更大,禁伐保绿,开始探索做‘林下经济’。”
引导农户发展种植食用菌、花卉苗圃、中药材……这片林场成为温湿适宜、负氧离子含量高的“天然大棚”,给林场带来生态效益,给当地群众带来务工收入。
“实践证明,林子保护好了就是财富。”在林场发展食用菌种植的贵州鸿霖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太鸿说,从砍林到保绿,这条转型之路就是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之路。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科尔沁沙地南缘,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城的北端,一条长长的樟子松林带横在沙与城之间。散布其中的几个村子,一度面临“消失”。
彰武县阿尔乡镇北甸子村村民陈其华说,那个时候,推出来的路,一宿风沙,第二天就找不到了;埋下的种子,第二天就被风掀开了,刮走了。
70年,42万彰武人接力治沙,以“一手扛铁锹、一手拎水壶”的干劲,使森林覆盖率由2.9%增加到34.5%,平均风速由上世纪50年代每秒3.4米降到每秒1.9米,6座万亩流动沙丘被固定下来,构筑起一道绿色长城。
这道“绿色长城”里酝酿着民生幸福之道。如今,彰武县粮食产量稳定在18亿斤,粮经作物种植比例持续优化,畜禽饲养量较“十二五”期末增长5.3%,“沙农业”逐渐走上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这是一组令人振奋的数据:
过去10年,中国森林资源增长面积超过7000万公顷,居世界首位;全国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到陆域国土面积的18%;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85%的重点野生动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
这是一组令人欣喜的镜头:
汉水迢迢,一波碧流送别秦巴腹地,澄澈北上;乌蒙山下,“绿海”重生,珍禽归来;西子湖畔,天朗气清、岸绿景美,百姓和乐共享“富春山居”……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彰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丽底色。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浙江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是浙北地区近年来人气颇旺的小山村。
在余村中心位置有一块巨石,刻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十个红色大字。不久前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设置的分会场之一,就有余村。从“卖石头”转向“卖风景”,这座村庄的变迁折射出发展理念的重大变革。
村民胡斌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村里开山挖矿、炮声隆隆、粉尘漫天的景象是他童年最深的记忆。关闭矿山修复生态,余村四季皆有景,处处是景。4年前,在外打拼多年的胡斌回到家乡,开起客栈,生意红火得很。
“通过这些年的发展,大家已经切身体会到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生态就会回馈你。”胡斌说。
何止是余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探索,在中国大地处处上演。
“留,还是不留?”
秦岭南麓,陕西省汉中市留坝县。面对10多家影响生态环境的工矿企业,这个“选择题”曾长期困扰当地干部。
留坝曾属国家级重点贫困县,是南水北调水源保护地,又是大秦岭生态保护限制开发区。
在“留”与“不留”的选择中,留坎交出了绿色答卷:绿水青山,坚决留住;对生态环境可能产生不可恢复性破坏的矿业开发,坚决不留!
围绕得天独厚的秦岭自然风光做大文旅产业;通过旅游业带动三产融合。留坝蝶变!
“周边绿水青山,立于檐下便可看树影斑驳,夜晚繁星满天,让人感到舒适、惬意。”从西安驱车前来打卡民宿的吴珂已被这里的自然风光深深吸引。
一个县城的“选择”里,印证着朴实而深刻的道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不是非此即彼,而是要走一条兼顾经济与生态、开发与保护的发展新路。
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留坝县基层干部表示,学习贯彻习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推进建设美丽家园,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更大新进展。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如果把时间的指针往回拨一拨,杭州城西的西溪湿地这块“天堂绿肺”曾满目疮痍。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周边村民高密度养鱼、生活污水直排等粗放生产生活方式,西溪湿地曾一度水质恶化。
加快污染治理,修复自然力。2003年,杭州启动西溪湿地综合保护首期工程,实施原住民外迁、生态环境修复等举措,两年后,公园一期正式对外开放。
随后几年间,西溪湿地二期、三期先后开门迎客,公园总面积达到11.5平方公里,不仅四季各异的风景吸引着八方来客,花朝节、火柿节等特色主题活动更增添了游园乐趣。
作为见证西溪湿地变迁的居民,西溪湿地公园车船部员工周忠伟有自己的“私人感受”:“游客畅游其中,我小时候的梦里水乡也回来了。”
生态保护,如何协同发力是关键。
贵州,我国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正上演一场事关发展命运的“绿色逆袭”。记者注意到两组数据:“十三五”期间,贵州治理石漠化5234.34平方公里、矿山地质环境64.9平方公里;截至2020年底,贵州共办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140余件,涉及案件金额超过1亿元。
护自然、守底线,打基础、利长远,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
河北省廊坊市,“抗击”灰霾逐渐起效,又开始对臭氧污染这一无法“看天辨污”的问题发起“冲锋”。
廊坊市针对臭氧污染问题,探索 PM2.5和臭氧的协同控制。当地把对臭氧生成潜力和二次气溶胶生成潜力“贡献”大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氮氧化物(NOx)的总量控制作为主攻方向,探索夏季臭氧分级管控的有效措施和办法,空气质量改善明显。
重污染天气、黑臭水体、垃圾围城……在各地,围绕这些民心之痛、民生之患,一个战役一个战役打,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调研中,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表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迈向高质量发展,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有信心有决心跨越污染防治和环境治理这道重要关口,创造更多优质生态公共产品。
铺好绿色发展的底色
7月草原,云朵任性舒展。吉日嘎拉图家的牧场里牛羊点点,悠闲地吃着草。“3个月的禁牧期刚过,让它们吃个饱吧!”他赶着几只离群的羊羔,淳朴地笑了。
吉日嘎拉图是内蒙古乌审旗布日都嘎查的牧民,这里位于毛乌素沙地腹地。过去,受过度放牧、开荒等影响,沙地生态日益恶化:“黄沙滚滚半天来,白天屋里燃灯台。行人出门不见路,一半草场沙里埋。”
1983年,吉日嘎拉图家分到1.22万亩牧场和10多只牛羊。“满眼是沙丘,长草的地只有800多亩,当时就想搬走。”他和妻子一度沮丧不止。
植树种草、改良牧场……30多年来,他和家人顶着严寒酷暑治沙,造林9000多亩,养羊200多只,近年,每年养羊、卖灌木枝条、公益林补贴等收入合计近20万元。
“这片沙地绿起来不容易,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掠夺式地放牧。”吉日嘎拉图家的牧场草木葱翠,有人建议他多养些牛羊,他听了直摇头。
面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不能从一时一地来看问题,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
盛夏的重庆市北碚区缙云山,古树参天、绿意盎然。
嘉陵江畔的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重庆中心城区的重要生态屏障,也是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类型生态系统保持最好的区域之一,有“植物物种基因库”的美誉。
由于紧邻城区、多头管理、保护区发展受限等原因,缙云山保护区内一度私搭乱建、违规经营……种种行为“蚕食”破坏着缙云山的生态系统。
拆除违法建筑、探索生态搬迁、系统修复生态、导入生态产业……三年间,在重庆市委市政府一系列绿色发展“组合拳”推动下,这个特大城市近郊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逐渐恢复平衡。
山上生态做减法,山下产业做加法。如今,环山文旅康养产业,温泉度假小镇、环山绿道、特色民宿群等一批生态产业项目加快实施,缙云山周边的群众吃上了“可口的生态饭”。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系统思维考量、以整体观念推进,生态与发展才能有根本性改善。
因茶致富、因茶兴业、脱贫奔小康的陕西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蒋家坪村,如今茶田面积达到2700亩,实现人均年收入近万元目标,正在积极申报4A级景区,走上茶旅融合发展的新路。
铺好绿色发展的底色,才有高质量发展的成色。
蒋家坪村一处农家乐的门联这样写道:千山秀色喜盛世,万里春风乐平安。(参与采写:任会斌、潘德鑫、魏一骏、李铮、汪伟、安路蒙、周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