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许多餐厅都推出了扫码点餐服务,消费者只需扫描餐桌上的二维码即可下单,大大提高了用餐效率,同时也带来了过度收集个人信息、老年人用餐难等新问题
● 餐饮企业应坚持传统服务与智能服务相结合,保障消费者公平交易权和自主选择权;不得强制或变相强制消费者关注商家公众号;未经消费者同意或请求,不得向其发送商业性信息
● 市场监管部门应进一步落实市场监管职能,开展餐饮行业提醒检查,将引导提示与日常监管相结合,及时依法依规处理扰乱市场秩序与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
前两天,北京市民徐冰来到北四环外一家综合性商场,在一家米线店坐下后,打开手机“扫一扫”桌子右下角的二维码准备点餐。但扫码进入点餐页面后却提示,要获取微信个人信息,包括昵称、头像、地区及性别等,加入会员才能操作点餐。徐冰叫来服务员想拿菜单点餐,又被告知没有菜单,只能扫码点餐。
“扫码点餐本来是件好事,方便消费者,现在被有些饭馆弄得很复杂,还要加入会员收集个人信息,不加入还不行!”徐冰气呼呼地向《法治日报》记者抱怨道。后来,他换了一家饭店吃饭。
记者近日走访北京、天津多家餐饮店,与10多名消费者交流发现,一些餐饮店特别是快餐店,扫码点餐时都存在不加入会员、不微信授权就无法点餐的情况,大多数消费者都遇到过类似徐冰的烦恼。
两位法律专家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扫码点餐,完全没必要收集个人信息。按照民法典、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规定,扫码点餐时,如果商家希望消费者关注其公众号或注册会员等,应当给予消费者自主选择权。
扫码点餐成为标配越来越复杂难适应
徐冰之所以不愿意先注册会员再扫码点餐,是因为有过前车之鉴。
他告诉记者,今年他过生日前几天,手机收到一条短信:生日当天到××饭店用餐,送88元的生日礼一份。他兴冲冲去了才发现,所谓生日礼,只不过是一碗长寿面。等回过神来,他才意识到自己的个人信息被商家掌握了。
“就是之前在这家店里扫码点餐注册了会员,如今商家用它来营销和引流。”徐冰颇为不快地说。
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许多餐厅都推出了扫码点餐服务,消费者只需扫描餐桌上的二维码即可下单,大大提高了用餐效率。不过,这一方式在提高餐饮企业运营效率、减少人员接触的同时,也带来了过度收集个人信息、老年人用餐难等新问题。
北京望京地区餐饮服务较为集中,记者走访、体验发现,不少餐厅都需要消费者先关注餐厅公众号,然后才能进入公众号进行点餐操作;有些还比较隐蔽,在消费者扫码点餐授权后自动关注了该店的公众号。
在一家快餐店里,记者扫码后迅速进入商品页面,初看并无什么异样,而当选定商品加入购物车准备结账时,才发现需要微信一键登录,页面下方也有一排小字提示:“授权登录即表示已阅读并同意《会员须知》《隐私协议》。点击一键登录则跳出“××点单”申请获得昵称、头像、地区等信息。如果选择拒绝,则无法完成结账下单。
记者对此提出异议:点个餐还这么麻烦?服务员回复说:这是老板定的,我们也没办法。
多位受访群众对记者说,总的来说,大家还是欢迎扫码点餐的,操作方便,以前赶上用餐高峰,服务员特别忙碌,有时点餐要反复叫才能叫来服务员,现在点餐不用排队,动动手指就行,也避免了点餐时服务员一直守在旁边的尴尬。
“但现在一些商家把扫码点餐搞得越来越复杂,不仅要以个人信息登录,回头还推送一堆广告,让人不胜其烦。”在天津大悦城,刚用完餐的陈女士对记者说。
此外,记者走进望京多个老旧小区采访,多位老年人提出:个别商家对老年人不太友好,用餐时只提供扫码点餐服务,而没有纸质菜单,有的老年人不用手机,有的用老年机没有扫码功能,无法扫码点餐。
在今年“3·15”期间,广东省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97.02%的商家采用了扫码消费,其中95.64%的商家在扫码后仍需关注或授权才可进行消费。这给不少老人带来了困扰,成为难以跨越的数字鸿沟,加重了他们与社会的“隔离感”。
搜集信息意在引流相关行业提出倡议
记者近日以准备开餐厅为由,在网上联系了一家提供“扫码点餐小程序”的企业,该企业客服告诉记者,安装一套集点单、收银、外卖管理、会员管理等功能于一身的智能一体式收银机,费用在3000元至5000元,另外每年还需要支付上千元维护费。
该客服说,现在餐饮行业普遍都用到了扫码点餐,“就投入几千元,比聘用一个服务员成本低多了”。
望京一家餐厅的负责人对此说法也颇为认同。他说,扫码点餐的成本完全是可以接受的。一方面扫码点餐减免了纸质菜单的制作成本,特别是更换餐单频繁的餐馆,能够节省一笔不小的费用;另一方面也能减少服务员的配置,消费者自行下单即可。
对于获取消费者个人信息的问题,他也坦言:除了节约成本,商家肯定更看重扫码点餐带来的引流作用——消费者的个人信息、消费痕迹成为餐厅有价值的数据,便于今后消费信息的精准投送和推广。
据了解,市面上还有走“高端定制”路线的软件系统开发商,可以根据客户需要开发出带扫码点餐功能的专门系统,商家在后台可看到用户的手机号、头像、昵称,以及用餐喜好等数据。
针对扫码点餐带来的一些问题,各地各部门开始积极应对。今年3月25日,中国消费者协会点名扫码点餐,指出餐厅仅提供扫码点餐涉嫌过度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也侵害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技术进步应当让消费者享受发展红利,而不是成为经营者商业欺凌的工具。
此后,在五六月份,深圳市消委会、上海市餐饮烹饪行业协会、江苏省餐饮行业协会和江苏省消委会等,纷纷推出扫码消费行业自律承诺、优化扫码点餐倡议等,提出解决方案及行业示范。
上海市餐饮烹饪行业协会就优化扫码点餐服务提出倡议:餐饮企业应保留人工点餐方式,积极为老年人、未成年人等消费群体使用扫码点餐予以协助;做好扫码点餐的告知工作,界面中明确显示菜品的图片、价格、简介等相关信息;保护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安全,收集消费者信息遵循合法、正当、必要性的原则,不应过度采集和使用消费者的个人信息。
江苏省餐饮行业协会和江苏省消委会联合倡议提出,餐饮企业应坚持传统服务与智能服务相结合,保障消费者公平交易权和自主选择权;应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法律法规规定,收集消费者信息遵循合法、正当、必要性原则,不强制或变相强制消费者关注商家公众号;未经消费者同意或请求,或者消费者明确表示拒绝时,不得向其发送广告等商业性信息。
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那么,一些商家只提供扫码点餐服务,或在扫码点餐过程中强制顾客关注公众号或注册会员,否则无法点餐的行为,到底该如何界定呢?
“消费者有权自主选择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营者,自主选择商品品种或者服务方式,若商家将扫码点餐作为唯一的点餐方式,就侵害了消费者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所享有的对服务方式的选择权。”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朱晓峰指出。
北京云嘉律师事务所律师赵占领说,扫码点餐过程中是否关注商家公众号或注册会员,消费者有自主选择权。强制消费者关注或注册的做法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侵犯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
他进一步解释说,扫码点餐过程中收集消费者的手机号码等个人信息,也应当遵循网络安全法等法律规定的正当、合法、必要原则。实际上,消费者的需求是在餐厅就餐,接受其提供的餐饮服务,并非必须提供手机号码或注册会员、提供个人信息才能点餐,这通过非常简单的技术设置即可实现。因此,扫码点餐过程中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的行为违反必要原则。
“从商家角度而言,可以向消费者介绍关注公众号或注册会员的益处,比如消费打折,由消费者自主选择就行了。”赵占领说。
朱晓峰告诉记者,不管是民法典还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都明确了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未经消费者同意或者请求,或者消费者明确表示拒绝的,不得向其发送商业性信息。如果经营者违反规定而侵害消费者权利的,除了需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外,还有可能被处以警告、没收违法所得、罚款,乃至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等处罚。
在赵占领看来,之前个人信息监管方面更多侧重于互联网企业运营的各类App,而对于传统企业通过公众号、扫码等途径非法收集个人信息的行为则缺少监管。
他提出,对于扫码点餐过程中强制关注微信公众号、侵犯消费者自主选择权的行为,市场监管部门应该及时进行调查和处罚。扫码点餐过程中非法收集个人信息的行为并非个案,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对于这种行业乱象,建议网信部门开展专项整治行动。
朱晓峰建议,市场监管部门应进一步落实市场监管职能,开展餐饮行业提醒检查,将引导提示与日常监管相结合,及时依法依规处理扰乱市场秩序与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同时,畅通消费者投诉举报平台,听取消费者和消费者协会等组织对经营者交易行为、商品和服务质量问题的意见,并及时调查处理。定期或不定期对商家提供的服务进行抽查检验,并及时向社会公布抽查检验结果。对于经营者在提供商品和服务中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依法给予及时惩处。(记者 韩丹东 实习生 王奇)
来源:法治日报
里旗下的餐饮软件包括排队系统,而要做排队系统,就要理解餐厅的排队业务,就需要去调研一个餐厅现有的排队业务,进而才能规划出新的排队系统,下面就是一个业务调研的案例。
此时我们就以一个访谈过程为例,说明如何进行用户访谈以及用户访谈的注意事项。 注意正式访谈应进行适当的寒暄,比如给一些小的礼品,了解一下对方等,并建立一些话题。在这个内容做完后,就可以正式访谈:
产品经理:“感谢您花费宝贵的时间与我交谈,整个过程大概会花费你半小时,感谢!”
餐厅服务:“不客气,您想知道些什么呢?”
产品经理:“我主要是要搞清楚整体的你座位领位全天工作的大致工作流程,以及你在领位工作中遇到了什么问题”
注意点一:明确议题内容,建立对话氛围
正式访谈前介绍本次调研的目的、范围和所需要的时间,让被调研人员获悉本次访谈的重点,内容和时间,让调研对象心里有底。另一方面,正式访谈前的寒暄也必不可少。
餐厅服务:“好的,没有问题,我们先从那里开始呢?”餐馆工作人员说。
产品经理:“让我们先从一次具体的招待顾客的过程中开始吧。当一名顾客走进餐馆时,你们要做些什么? 比如第一步你会做什么,第二步你会做什么?我们只需要了解一些流程”
餐厅服务:“如果可客人比较多,就需要排队,然后我就会招待进入就餐区”
产品经理:“明白了,你大致的过程就是先让用户排队,然后排队完成领导就餐区。我们能不能我们带入一个场景中?便于我更好地理解整个过程,比如我就是一个顾客,并且今天需要排队,现在我站在你面前你会怎么招待呢?”
注意点二:以业务流程驱动,鼓励场景带入的方式
虽然我们访谈的目标很多,比如了解餐厅前台的工作流程,工作任务,以及工作的痛点等。 但通常应以业务流程为出发点切入,这也是整体排队业务的主线,搞清楚主线,再说其他细节。
另一方面,调查业务主线应以场景带入方式为主,即假设你是顾客,对方就是服务员,来描述整个场景一步一步的操作。如果不按照场景带入的方式,就可能出现上文的问题——对方就简单说:“如果可客人比较多,就需要排队,然后我就会招待进入就餐区”,这样造成对话无法开展。不过好在最后产品经理做了弥补,运用了场景带入法。
餐厅服务: “我会这样问,先生,请问是否有预定?”
产品经理:“好的,就是这样,我要了解整个细节。看来排队业务和预定业务会有些交叉,但我们先跳过预定业务,回归到到排队主线,如果我说没有预定呢?”
餐厅服务:“那我就会询问你的手机号和就餐人数,然后给你一个排队号。”
产品经理:“为什么你要问手机号号和就餐人数呢?”
餐厅服务:“因为客人有可能在商场里逛逛再来吃,我们有时要给顾客打电话告诉来吃饭,所以要留下来手机号。因为我们餐厅有大桌,中桌和小桌,我们会根据顾客就餐人数,来安排在哪种桌台来排队。”
产品经理: “明白了, 此时我如果报我的手机号,以及说我有3人就餐呢?”
餐厅服务:“那我会给你一张排队小票”
产品经理: “能给我看看这张小票吗?”
餐厅服务:“好的没有问题,大致就这样。”
产品经理:“我看到小票上有人数,排队号码和桌台大小这些信息。当你把这个小票给我以后,你会做什么呢?”
餐厅服务:“我会把你领到等候区,并提供一些饮料和小吃,让顾客耐心等待一下。之后如果有空位了,我就会进行广播,如果广播后没回应,我会打电话给顾客,告知可以前来就餐了。”
注意点三:梳理主流程,查看关键信息
在上面的对话中,我们看到应以梳理主流成为主,而暂时忽略掉和本次访谈关系不密切的内容。否则很容易被次要内容带偏。对于本案例,预定就是和本次访谈关系不大的内容。
另一方面,问主流程的过程中,还应问关键业务信息,对于本案例就是排队小票信息。我们需要了解排队小票的关键信息,如排队号,桌台、人数和电话号码。这个将是我们后续设计排队系统要参考的内容。
产品经理:“嗯,明白了,这个就是大致的排队流程,你看看我总结一下。其中预定业务还没有考虑,主题流程是否就是这样了?”,产品经理说,并展示记录要点和进行叙述。
餐厅服务:“是这样的,没什么问题。”
产品经理:“能不能回忆一下,在这个过程中,顾客一般还会问什么问题?”
餐厅服务:“有时候会问要等候多长时间,一般我会告诉他们一个比真实时间略少的时间,其他的就没有了。”
产品经理:“而你在这个服务中,遇到过什么服务问题?被顾客抱怨过?”
餐厅服务:“就是对那些没有在现场就餐的顾客要电话,往往对方又不接电话,这个时候就要反复打,这个时候我还要记录一下打电话的时间,挺麻烦的。”
注意点四:阶段进行总结,挖细节明痛点
在这一部分中,要对本阶段进行总结,总结的时候可以快速画一个流程图,并在旁边加入备注。总结的目的在于首先避免自己遗忘细节,同时也体现对对方帮助的认真态度。 除了总结的时候做记录,而在谈话中也要时不时停下来做好记录,并适当重复对方重点的话语,并尽可能也用对方所说的专业词汇。
另一方面,总结完毕后,再挖掘细节和挖掘痛点。比如我们就上面信息,其实发现用户需要知道等待时间,服务员需要反复打电话这两个细节。
现在重新回到谈话过程中,产品经理继续询问业务过程。
产品经理:“好,假设排队的顾客轮到我了,是不是就该让我入座就餐了?”
餐厅服务:“是的,但是也没想像得那么简单。在顾客入座就餐之前,餐桌必须要提前准备好。清洁师要事先清理桌面,除去旧的桌布,换上新的桌布,还要调整好桌子和座位。当一切准备就绪后,领餐员将顾客领到餐桌前就座,并叫一名服务员来招待顾客。”
产品经理:打断一下,在这里领餐员就是你本人是吗?这里有三个人要服务,分别是清洁师清洁,你也就是领餐员领位,服务员来招待客人是吗?请问招待具体是做什么?
餐厅服务:是的,就这三个人,招待工作就是先上茶,然后再提供菜单,帮助客人点餐。
产品经理:“明白了,概括一下是清洁工作先做完,再领到餐桌,再上茶和点餐,这三个工作必然有先后吗?”
餐厅服务: “不一定,一般我们是上一位客人结账之后,我们同步清洁工作和领位工作,原因是我们想尽快周转桌台,点餐工作一般则在顾客入桌后开始。”
产品经理: “你在这里面除了领位,会做清洁和招待工作吗?”
餐厅服务:“会做的,如果其他人员的工作很忙,我会协助做清洁和上茶工作。”
注意点五:梳理工作职责和工作先后
在这一部分中,受访对象的表述并不一定都有条理,这个时候就要把握一些原则,首先,要分清楚是几个人协同工作的,对于本案例是包括:前台接待,餐位清理和点餐服务三个人进行工作。其次,要分清各自的主要工作职责和辅助工作职责。最后,要分清楚各自工作的先后。知道了这些信息,才能够更好地为设计系统服务。
产品经理:“这是我总结的这一阶段的大致流程,请查看一下。”
餐厅服务:“是这样的,没什么问题。”
产品经理:“在这个过程中,你们是如何传递信息的?比如你怎么知道桌台空了,你怎么通知餐厅服务人?中间遇到过什么问题吗?”
餐厅服务:“桌台是否空了,一般服务员会通知我,我也会观察是否有客人走掉,但有的时候会漏掉服务员的通知。而我带领顾客到桌台后,我只需要招呼一下餐厅服务员即可,因为他离得很近,我说一下他就知道了。这个环节没有什么问题。”
产品经理:“好的,我也把这部分记下了,我也了解了整个排队业务,谢谢你!”
餐厅服务:“不用谢!”
注意点六:梳理信息传递
在这一部分中,仍然是先做总结,再问痛点,和之前的询问方式一样。但这里还强调了,几个人之间是如何传递信息的,如是否有空桌,是否要进行点餐等。而我们会发现桌台是否空掉,有的时候前台接待会漏掉这个信息。因此我们在做系统的时候,就知道显示空余桌台的意义了,并且要做到尽可能快的提醒。
小结一下,上面的规划中,本质上它反映的是一种层层深入的追问手段,从一个流程出发,不断追问业务的细节。包括:排队小票信息,三个服务人员的工作职责,三个服务员之间如何协,以及在工作中遇到的服务问题。
在整个过程,不但要有赖于提问者的清晰的逻辑,也有赖于高超的提问技巧,如场景带入的方式等。总结一下,就是要求提问者有提问逻辑,有提问技巧。这些内容最好的方式还是多多练习,多多体会,才能不断提升访问水品。
作者:擎苍(微信公众号:引爆产品思维),产品一枚,10年产品和运营经验,曾负责上市公司的团队组建和运营,曾在多个垂直领域头部公司做产品,擅长后端产品规划。
本文由 @擎苍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是走到哪儿都背着相机的摄影记者,用一次次快门、一张张照片,记录下城市的发展变迁,却和当空姐的新婚妻子聚少离多;他是“24小时”待命的社会民生新闻记者,始终在直奔一线的路上,跟妻子的结识也是在一个“乌龙”火灾现场;她是深耕医疗新闻领域的口线记者,也是丈夫眼中的“工作狂”,在婚宴开席之前,化好妆的她还捧着电脑赶稿……
11月8日是第24个中国记者节。我们调转镜头,聚焦自己——走进三个“家有喜事”的新婚记者家庭,听他们讲述“90”后新闻人的情怀故事。
【关键词:理解】
一个记者一个空姐 两人都忙得“飞起”
●出镜人物:张江毅,32岁,厦门日报新闻采访中心摄影部记者;妻子郑雯兮,27岁,就职于厦门航空客舱部。
●地址:湖里区金尚路
●心愿:全家人健健康康,多一些相聚时光!
< class="pgc-img">张江毅(右)向妻子郑雯兮(中)和厦门日报记者罗子泓(左)展示他刚入职时买的相机。
>“快请进!灶台已经开火啦……”厦门日报新闻采访中心摄影部记者张江毅将家访的时间定在上周四傍晚。他刚结束拍摄任务,下班从菜市场采购回一堆食材就钻进了厨房;妻子郑雯兮前一天刚结束连续四天的飞行,在家中打扫卫生。
这是夫妻俩难得能“凑”在一起的时光。“9月到现在,我们‘忙得飞起’。”张江毅介绍,开学季、九八投洽会、中秋博饼活动等报道,让他的工作日程排得满满当当。郑雯兮也遇上了暑运尾声、中秋国庆假期等客流高峰期,几乎每天辗转于不同的城市。
一个背着相机“满城跑” 一个拖着行李“到处飞”
“上个月,我们聚在一起的时间加起来不到一星期。”郑雯兮说,她喜欢吃丈夫做的饭,向他提过好几次想吃蒜薹炒肉,不过,因丈夫工作忙碌,腾不出时间做饭,食材一直放在冰箱里。“哎,这不是趁着今天有空,赶紧给你补上了嘛……”张江毅从厨房探出头。
一个是摄影记者,背着相机“满城跑”;一个是空乘人员,拖着行李“到处飞”。夫妻俩坦言,刚在一起那会儿,他们对彼此的职业都不太了解。“我只在电视剧里看过记者,觉得他们到处跑,洞察力敏锐。”郑雯兮说,她喜欢一位影视演员,一开始,还曾问丈夫:“你是记者,能不能帮我拿到签名呀?”
听到这里,张江毅哈哈大笑:记者可不是“狗仔”。他擦了擦湿漉漉的手,离开厨房,从房间里拿出相机,开始讲故事:这台机子是刚入职时买的,到现在五年了。从春运到开渔,从厦门北站的新建站房投用到山海健康步道开通,他背着它走遍了厦门的大街小巷,用影像记录市民百态和城市发展。后来恋爱了,结婚了,他就背着它,再带上她,继续在这座城市中行走。
“做记者,离不开家人的理解”
最令张江毅感到自豪的,是他跟随科考船“嘉庚”号探索南海的经历——作为唯一一名随团记者,他身兼数职,在26天航程中写稿、拍照、做视频,新闻成果不仅在《厦门日报》上发表,还被央媒转载。“记者是这个时代的记录者、见证者。我们年轻人应当肩负使命,把厦门故事、中国故事传播得更远。”张江毅说。
看着丈夫,郑雯兮的眼神中流露出崇拜。“相处久了才知道,记者工作并不容易!”郑雯兮清楚地记得,今年5月,她和张江毅办婚礼时,台下有同行抱着电脑赶稿子。“所以说,做记者,离不开家人的理解。”张江毅感叹。
“‘我写了一篇新闻稿,你不会吝啬赞美,遇到闺蜜还会偷偷分享’,这是我老公写的……”郑雯兮说,这是丈夫张江毅的婚礼誓词,家访这天,这对新婚夫妻又拿出来重温了一遍:“希望以后,我和妻子能如过去一年那样相互包容理解,我一定多给她做些好吃的,多带她看一些世间好风景,陪她走过一个个春夏秋冬。”
【关键词:热爱】
记者夫妻档相识于一次“跑现场”
●出镜人物:张家齐,28岁,厦门广播电视集团记者;妻子方曼丁,28岁,厦门广播电视集团记者
●地址:海沧区滨湖北路
●心愿:保持初心,做一名永远直奔一线的民生新闻记者。
< class="pgc-img">厦门日报记者柯恺筠(右)采访张家齐(中)及其妻子方曼丁(左)。
>“婚礼是在老家办的,在厦门就请同事们吃了个饭。”张家齐调侃说,平时大家都忙,这次他们结婚,部门才有“人员齐备”的聚餐。
“95”后张家齐与妻子方曼丁,都是厦门广播电视集团的记者,去年结婚。今年6月,他们的儿子出生了。家访前,这对记者夫妻分工明确,张家齐从报道现场赶回家中,方曼丁哄睡了孩子,两人收拾了屋子,准备“接受采访”。
洗澡时接到新闻线索 迅速冲去现场
张家齐是黑龙江齐齐哈尔人,2017年大学毕业后,通过社会招聘成为厦门广播电视集团特区新闻广场栏目的社会民生新闻记者。张家齐回忆,实习的第一天,师父龚嘉就给了他一个下马威,“记者可不好干,24小时手机开机,随叫随到,熬夜剪片子也别叫苦。”张家齐仍记得自己的回应:“这都不是事。”然而,后来当他把同一套话术用在带教的实习生身上,没想到实习生隔天就“辞职”了。
记者真的是24小时随叫随到的吗?张家齐举了个例子,有天夜里9点,他刚到家准备洗澡休息。“抹了一身泡沫,肥皂还在手上,电话响了。”他比划着如何边接电话边冲澡。当时有一场车祸,台里要他立即到现场报道,他到家不到15分钟,又从家出发了。
“随叫随到是基本要求,他跑调查的,有时还挺危险。”方曼丁接过话茬。两年前,张家齐的一次暗访工作,就令她担心不已。当时有一个涉及“黄牛票”的调查,为弄清楚事情原委,张家齐与同事扮成游客,联系了“黄牛”。“‘黄牛’警惕心强,幸好我是东北口音,没露陷。”然而,“黄牛”中途变卦,把他们抛在荒郊野岭。最后,经过张家齐的暗访证实,“黄牛票”都是忽悠人。此次报道引起多个部门的关注,联合查处了这家旅行社,报道也获得了当年厦门市新闻奖的一等奖。
“他热爱新闻工作,有一身使不完的劲”
“他热爱新闻工作,有一身使不完的劲,常常忙得忘了吃饭。”方曼丁刚做总结,张家齐就应和道:“她要出镜报道,工作也忙。”有时候为了提高在单位的工作效率,张家齐还会与方曼丁“打配合”,在发稿系统高峰期,两人轮流编辑排队。
志同道合,让两人彼此支持。其实,也正是对新闻工作的热爱,两人走到了一起。张家齐回忆,自己与方曼丁结缘,是因为一次采访。2022年1月的一个深夜,张家齐接到消息称,位于同安区的云顶山上疑似发生了火灾,彼时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方曼丁也接到消息。于是,两人联系共享信息、探讨报道的方向。谁知,当张家齐到达疑似火灾发生地,发现这是一场“乌龙”。
“不白跑,多认识了个同事。”见惯了这种情况,作为“前辈”的张家齐主动调侃了起来,也分享了自己的经验,两人很快熟悉起来了。然而,两人不管在单位还是私下见面,多数话题都绕不开新闻工作。
“我入职快6年了,她也3年了。”张家齐和方曼丁掰着手指计算入行的时长。下个月,方曼丁的产假就结束了,她期待着回归记者身份,继续坚守在新闻一线。
【关键词:支持】
她是工作狂 婚礼当天还在赶稿
●出镜人物:匡惟,30岁,《厦门晚报》记者;丈夫蔺秋实,31岁,物联网创业公司联合创始人
●地址:湖里区和旭路
●心愿:努力经营家庭,平安顺遂。双方父母身体健康,快乐生活。
< class="pgc-img">厦门日报记者杨霞瑜(右一)采访匡惟(右二),并连线其丈夫蔺秋实。
>上周四傍晚,一走进匡惟家客厅,面对着的便是书案式的长桌,桌上并排放着两个可升降的电脑支架。“我们俩的工作离不开长时间坐在电脑前,很容易出现腰肌劳损、颈椎病之类的疾病,今年搬新家后就以‘站立式’办公为主了。”匡惟笑言,虽然自己是医疗口线的记者,时常采写医学科普类的报道,但从健康角度考虑后采取“站立式”办公,还是丈夫蔺秋实的主意。
“互相支持事业,是我们一直以来的默契”
此时,出差在外的蔺秋实打来视频电话,远程加入了这次特别的家访。按照他的话说,他们夫妻俩都是“工作狂”,虽然结婚还不满一年,但都以“搞事业”为主。“年轻人要互相支持各自的事业,这也是我们一直以来的默契。”蔺秋实透露,和妻子结婚前,他们俩的约会地点大部分是在书店、咖啡店,一人写稿一人通过电脑办公,收工后就一起去餐厅吃饭,可谓是同频的快乐。
匡惟是土生土长的厦门人,2015年从辽宁大学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本科毕业后,通过社会招聘成为《厦门晚报》的记者。“报读新闻专业纯属偶然,不过经过4年的学习,我很憧憬成为一名记者。”匡惟坦言,如愿回到家乡当新闻记者时,其实有一段时间一直处于紧张甚至惶恐的状态,生怕自己做不好。
“那时候主要在晚报跑热线,有时候遇到一些纠纷类的新闻报道,很考验记者多方调查取证等专业素养。”匡惟感慨道,幸好有同事的帮助和家人的支持,她慢慢地适应了新闻记者的工作节奏。
婚宴开始前还在工作 写完稿件才前往婚礼现场
对此,蔺秋实也颇有感触。“原先我以为记者的工作就是写文章,成为记者的家属后发现,要写好一篇新闻报道,前期的准备工作、采访的技巧、成稿的逻辑等都必不可少。”因此,只要匡惟一进入工作状态,蔺秋实就知道不能打扰妻子。他回忆说,两人回他老家办婚礼,婚宴开始前,刚好妻子临时有一篇稿件需要完成,家人也都支持她在酒店先写完稿件再前往婚礼现场。
“记者工作时间既自由又不自由。”在匡惟看来,虽然自己的工作时间灵活,但忙起来的时候,并没有工作日或者上下班之说,更多的是要时刻准备着。8年多的记者生涯,匡惟也从中获得了成就感。她说:“新闻人所从事的工作,还是挺有意义的,尤其是当有读者拿着我们报纸上发表的医学类科普文章找医生时,我觉得自己的付出是有价值的。”
说到工作之余的休闲生活,匡惟和蔺秋实这对新婚夫妻,希望将计划了许久的双人旅行提上日程。匡惟笑言:“由于工作关系,极少有两人一起出行的机会,期待今年能实现。”
(文/厦门日报记者 罗子泓 柯恺筠 杨霞瑜 图/厦门日报记者 朱道衡 卢剑豪)